閱讀通信 Vol.011》寫封情書給生活:致日常起居中令人動情的物事

哈囉大家好!!終於又來到通通編出現的日子了(摩拳擦掌)

這週我們邀請到《情非得體: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作者羅浥薇薇進行私房對話。這本書其實兩年前就計畫出版,只是當時薇薇(裝熟)意外生了病,一應事務也跟著停滯下來⋯⋯只能說老天爺關了這扇門,必會開了那扇窗,兩年後的現在書終於出版了,那些靈動的文字再度活跳跳回到我們眼前。「有一種自己正很緩慢回來的感覺」她說。重出江湖的薇薇裝熟again,像全新的人,非常美麗呢(臉紅)。

「寫情書可以盡力準確地表現感覺,是對文字最好的練習。」作家在訪談中提到,甚至到現在仍會寫信給丈夫。身為盡(ㄐㄧㄚˇ)責(ㄅㄞ)的文青,通通編也決定要寫信給生活(收起你的白眼),情書的內容我不方便透露啦(根本沒寫)。但羅浥薇薇和她的破美人的故事絕對不能錯過:

本週還有很多精彩文章,請見:

  • 【書評】多聲道的編織工法:讀西西《織巢》
    ​對上週提到張貴興以《野豬渡河》重返文壇,但其實另一位好久不見的作家西西,最近也推出新作《織巢》,編輯部特邀作家李欣倫撰寫書評。
  • 【書・人生・盧郁佳】愛女兒就為她上拶刑
    書人生專欄這回絕對讓你大吃一「斤」(讀完就知道通通編在說啥了)。拶,ㄗㄢˇ。拶刑:中國古代一種夾手指的酷刑。這篇讀完通通編感覺心酸酸的......但又覺得好紓壓喔,因為連大作家都會為胖瘦而苦,通通編也決定和自己厚實的腰內肉好好相處。

    zhu_tu__1.jpg

  • 【英美書房】美國地區為瘋狂亞洲瘋狂,及其他藝文短訊
    這週讓通通編覺得最有趣的消息是最近歐美作家們在推特上的新運動:那些曾被出版社退稿的作家們,紛紛在推特上以#ShareYourRejection為標籤,分享被出版社拒絕的經驗。想到每個禮拜被總編改稿甚至退稿的慘痛經驗,通通編也要來去建一個推特爆料!(嗚)
  • 【現場】透視《上流兒童》,進行「父母」的社會學想像
    這篇社會學者曾凡慈與作家吳曉樂的對談,不只知識含金量極高,也精彩到好像在看PTT家庭版的婆媳大戰。通通編決定把連結寄給所有當媽的女性朋友,大家一定都有話講! 
  • 【每週童書・童書人物】讓孩子拿起來就放不下:鬼混大王Dr. Seuss一生的大冒險
    蘇斯博士大學時曾因為喝酒被懲罰、博班更是唸到一半就瀟灑放棄,跑去畫畫。但轉換跑道一開始也並不是那麼順遂的,他被拒絕了27次,到第28次才成功出版第一本書(有個資料來源還說被退稿三十幾次XD)。但後來的他,作品暢銷全球6億本、還被改編為動畫,甚至有人替他成立博物館。(好勵志的人生故事)
    支撐他的,也許是那封來自12歲讀者的信:「我好喜歡你的作品,可不可以請你簽名給我?」
    zhu_tu__3.jpg
    蘇斯博士(小天下提供)

  • 【每週好書・童書短評】#27 陪孩子穿梭天地,揣想古今
    |檸檬圖書館|鼻病毒|妖怪地圖|嘰咕怪|候鳥|布的搖籃曲|我的永恆之船|月亮雪酪|不想等待的春日|捨不得睡的夏夜|

    27_s.jpg

  • 【每週好書・OB短評】#128 追問人生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從此刻到永恆|可喜可賀的臨終|親愛的馬塞爾今晚離開我們了|在中國與蒙古的夾縫之間|和動物說話的男人|夏天,屍體到底在哪裏?|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為你沉淪|

    128_s.jpg

▇9/14(五)~9/23(日)​活動預告

通通編整理了接下來兩週的全台閱讀活動,祝你能找到假日出遊的靈感!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9/14(五)

19:00 ~ 20:30
《麥提國王執政記》新書分享會​

地點:金石堂信義店 臺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5樓活動頁面
19:00 ~ 21:00
音像星期五:二五評圖會

地點:在地方人文講堂 屏東縣公園東路29號活動頁面
19:30 ~ 20:30
【文學出擊-九月】曹馭博.楊澤​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活動頁面
19:30 ~ 21:00
《Kenny甘思元運動健護全書》新書講座​

地點:力格運動健護中心 臺北市松山區光復北路218號B1-1號活動頁面
20
:00 ~ 21:00
《性、高跟鞋與吳爾芙:一部女性主義論戰史》新書分享會​
地點:誠品台大店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98號3樓藝文閣樓活動頁面

9/15(六)

14:00 ~ 16:00
詩的復興 陳育虹現代詩塾系列講座四場
地點:齊東詩舍 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1_1.jpg

活水來冊房《藏書之家》全台新書發表會​​
地點:政大書城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2段120號活動頁面
19:30 ~ 21:00
拆解《驟雨之島》,談危崖人生的勇氣【台南場】​
地點:政大書城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2段120號B1活動頁面

9/16(日)

15:00 ~ 16:00
《走河》新書分享會——誠品花蓮遠百店​

地點:品花蓮遠百店2F forum 花蓮縣花蓮市和平路581號2樓活動頁面
 

2_1.jpg

9/18(二)

10:00
2018樂音幼享閱讀趣──親子活動​

地點: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影音館1F 臺中市霧峰區中正路738-1號活動頁面
 

3_1.jpg

 

9/19(三)

19:00 ~ 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不「泰」一樣,來去異域​

地點:在地方人文空間 屏東縣公園東路29號活動頁面

9/20(四)

19:00 ~ 21:00
閱讀分享會:吳明益(2015)「單車失竊記」​
地點:在地方人文空間 屏東縣屏東市公園東路29號活動頁面
19:30

2018「核電影」環台映演_水木書苑​
地點:水木書苑  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風雲樓一樓活動頁面

9/21(五)

20:00 ~ 21:30
[敦南推理課]推理小說與輕小說的混血交界:讀《少女音樂盒》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 臺北市誠品書店敦南店2F 藝術區閱讀桌活動頁面

9/22(六)

10:00
為兒童說故事-2018親子繪本系列活動​

地點:齊東詩舍  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4_0.jpg

14:00 ~ 16:00
詩的復興 陳育虹現代詩塾系列講座四場​

地點:齊東詩社 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15:00 ~ 16:30
《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新書座談​

地點:松菸誠品3樓 Forum 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活動頁面
19:00 ~ 21:00
歌聲中的台灣故事系列講座​

地點:永樂座 臺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3巷6號活動頁面

5_1.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給香港青年們的遺言——關於《盧麒之死》

多年來,我一直該懂而不懂你為何住到老遠西班牙塞維亞古城?放棄主義?在香港,你早是了。《烈佬傳》的烈佬「至烈而無烈」,《末日酒店》(你送的港版《末日酒店》封面畫,裱好了掛在書桌正牆面)寫與香港同樣殖民地澳門葡人經營旅店時間與人生的錯置暗晦。然後,《盧麒之死》明寫沒有名目的無名者之死。

(今年6月我帶學生去里斯本研討會,終於取道塞維亞,我一到就重感冒,去看你住處,說不出話,躺你床上休息,你在客廳畫畫,我彷彿聽見炭筆沙沙作響,睡不住,你拿出三大本畫冊,我一張張翻著,然後別過臉,那線條不像筆跡,像刀痕,難怪我聽見聲音。我們出門去和學生吃晚餐,穿走小巷石路,你和迎面瘦削臉溫柔男子微笑調情,是髮型師,錯身後你淡定:「他一直喜歡我。」我只是問問不必答案,「怎麼確定?」我們相視一笑。都晚上8點了,仍艷陽藍天,這麼長的白天要怎麼愛?難怪入夜人人捨不得睡地喝酒交際。繞出小巷,意外撞上嚮往的德國建築師Jürgen Mayer H設計的全球最大木建築「都市陽傘」。據說老城任何地方都看得見它。第二天,你回香港,我們停留,身分對調,我還是該懂而不懂。)

是今年1月1日日出般第一信,回首去年,「剛寫完新書《盧麒之死》,是一個非虛構小說。盧麒是1966年香港一場因小輪加價引發暴動的領袖。他出獄後幾個月被發現吊死在上格床,死亡裁定是自殺。春天開始讀他的報導,夏天在香港找檔案,9月至11月我在倫敦,在英國找到幾個有關66年暴動的檔案。66年的暴動,不像67年那個由文革引發,是純粹青年人的不滿與激情。其實讀檔案時,找到他的屍體照片,那時就決定,要為他及那個時代寫一本書。……我在摸『非虛構』的路,都有幾年,寫了幾稿,都扔了。我在趕插圖與做校對。」

那時還不知為何「非虛構」?逐回以:「不現實,不寫實,不真實,閻連科說,神實。」(你喜歡的對比,傳來兩張畫稿,一張明亮,一張黯淡。你寫,「其實黯淡那張比明亮那張,多花很多時間與嘗試。黯那張當初很明亮。加到無可再加,還覺未到,只好抹走,減。」原來黯淡更花時間。那亮晃晃的塞維亞生活該怎麼處理?我輕拿輕放:「明亮那張有點小學生風格。畢卡索的小學生。黯淡人物背景透視,像隱約的火焰。都耐看。你的畫總有種未完成的感覺。我也許成不了你小說粉絲,但可以是畫的粉絲。」)

這次,大家都不在場的「非虛構」暴動現場,「沒有一個參加遊行的人超過25歲。」66年4月5日這一晚,彌敦道火焰燃燒,動員警察三千名,群眾的情緒「已達嚷鬧不堪的程度……幾乎全部是青年和兒童……青年和兒童面露笑容,舉手拍掌……」(英國航空公司的航機,緊急運至香港24箱333/66防暴子彈。)

只是一群〔「『鬧著玩』的十餘歲兒童」「在『鬧著玩』時選擇警察,巴士,停車收費錶,或私家車作為攻擊對象,……因為在全世界的十餘歲兒童暴動事件中,它們都似乎是通常的目標。」〕(這裡,容我保留原文標點符號以示《盧麒之死》行文。後文有類似保留。以〔〕最多。)

警方當場拘捕了7名12歲以下孩子,76名12至15歲的少年。海棠道也拘留了24名童犯。簡直港版頑童歷險記。心慟的是,孩子們只不過希望:「有更多的人,尤其是成年的人來支持我們。」卻成了一群拉上法庭的「偽」反社會小鬼,也像瑪莉蓮‧羅賓遜《管家》孤女茹絲和露西兒父不詳母親自殺自生自滅!所以,人人都是孤臣孽子,開章便無情荒地無情天降大雨4月4日下午6時到午夜,創下7吋雨量記錄,前奏曲。〔如果4月4日沒有下大雨。〕寓意天災人禍,真假鬧事隊伍青年們有不少文革、三年災害南來背景,調查報告指涉他們心理,「本港居民有時由於對遞解出境一事產生莫須有的恐懼,而加深他的欠缺永久性的感覺。」人們亡命於途,卻遠兜遠轉撞上了小輪加價風暴。

但明明青年盧麒1974年5月1日香港出生、盧景石1947年11月香港出生、何允華1951年12月香港出生。24名在海棠道被拘留的童犯,多數〔十八名〕是香港出生的。所以,「香港」就是問題本身。(〔如果盧麒不在香港出生〕〔香港出生。我們。但我們那麼不一樣。〕)

這同時是一本「如果」之書,「來不及長大」的青年命運關鍵詞。盧麒說出現蘇守忠絕食現場「只是路過」。「如果那天他沒有路過」?「如果」,是青年們變形人生的開場白,全書不時浮現這樣的句式:如果沒有那麼多人被雨水沖走?如果盧麒被殺?如果沒有那天晚上?如果沒有未來?如果沒有開槍?如果盧麒有一個房間?如果你無法找到愛?如果我們的人生還有未知與等待?

《烈女圖》、《無愛紀》、《七宗罪》虛構,暴烈與溫柔對話帶動一代香港文學語言;這回,《盧麒之死》非虛構,但題材其實我們並不陌生,《烈佬傳》人物便有依據,(上個月香港作洪聖誕,在小島沙螺灣老村,我們從東涌坐渡輪過去,大雨過後正午,搭棚舞台上演神功戲棚外辦桌飲宴。回程渡輪口遇見一浪子,我們坐下來喝啤酒吹海風,依碼頭一圈垂鉤者,我問,這人是?「打劫坐過牢,我訪問過他。」我笑了,「倒不難看」,你也笑,「是啊!」這兩年在港時間常住沙螺灣,畫畫,除了浪子,還認識了上下船搭手的男子,露天夜宿流浪漢,邊緣人,彼此不問電話號碼,「他們知道我會找他們」。)

但是,《盧麒之死》以標點符號「、(、『、〔……區隔敘事、報導及作者自述,怎麼說呢:「班雅明想寫一本全部由引文組成的書。這是一本引文(號)的引文(號)、語言的語言之書。」你老實回答:「是啊,校對最花時間的,竟然是引號!有的有三四重之多,我寫的時候會漏關。」

真的,那些關在符號裡的句子,根莖交互千重台,文本的歧路花園,避不開的你的複式手法,譬如對言語的思考,托附於檢察官要求盧以英語回答問題。盧大聲回答:「我不想講英語,因為我是中國人。」引得聽眾大笑。〔言語家園,在那裡?〕譬如暗藏故事原初:〔如我記得的吳君。他死之前,還一直惦念:我沒有出賣同志——重要麼,各自離散。沒有人知道盧麒。〕(我知道用〔〕,一點不合理,但人家一本書都耐煩用了,這次,還那句「輕拿輕放」吧。)

咦,「我記得的吳君」是誰?你的信:「蘇守忠在香港比較多人認識,反而盧麒,大概只有同代人聽過。我是從已故的吳仲賢口中聽得盧麒這名字。吳1994年終,死時48歲。我那時還在報館上班,他臨終時每天下班去看他,看完他可以走路回家。他住院大概一個多月,後來他太太也病倒了,我們就每個朋友輪流夜晚去守護,那一晚是該我去,誰知下午在報館收到電話,說不用去了,他已經死了。我放下電話,下樓,在工廠區的停車場繞著走了幾個圈,半小時左右,讓自己平靜了,回報館寫稿。」這樣的朋友,也只能「非虛構」了。

盧麒沒有活到20歲生日那天,他在遺下的紙張上塗寫,「夏蟲雖疽,唯其質不變……始終他們還是民族敗類。」以前的青年看來比較有理想,還有一張寫道,「盧麒非死不可了,難以傳奇的絕處逢生了,怎麼辦呢?」有沒有可能他絕決的意識到,既有敗類,「盧麒非死不可」,於是孤注一擲,這次,不是路過,而是實踐「難以傳奇的絕處逢生」。用一生翻轉路過無名,我以為這才是他給香港青年們的遺言。

getimage_8.jpg

盧麒之死
作者:黃碧雲
出版:大田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黃碧雲
香港大學社會系犯罪學碩士,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法律專業文憑。曾任新聞記者。為合格執業律師。她的小說創作深具特色與驚嘆,長久以來重量級的溫柔文字觸動讀者,教人願意追索與守候其作品。

  • 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新秀獎
  • 1994年 《溫柔與暴烈》獲第三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獎
  • 1996年 《我們如此很好》 獲第四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獎
  • 1999年 《烈女圖》獲選為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中文創作類)
  • 2000年 小說 〈桃花紅〉(收錄在《無愛紀》)獲花蹤文學獎第一屆世界華文小說首獎
  • 2000年 《烈女圖》獲第六屆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 小說獎
  • 2001年 《無愛紀》獲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
  • 2003年 《後殖民誌》獲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
  • 2012年 《烈佬傳》獲第十二屆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 小說獎
  • 2014年 《烈佬傳》獲第五屆 紅樓夢獎首獎
  • 2014年 獲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蘇偉貞(小說家、成大中文系特聘教授)
2018-09-13 20:02
書.人生.盧郁佳》愛女兒就為她上拶刑

我是個胖子,而且中年越來越胖。聚餐問「誰要白飯」,我總是第一個舉手。問「誰要添飯」,我也第一個舉手。我盤子裡不剩菜剩飯,桌上我也會掃盤。衣服穿不下,我買了大號尺寸。

我是胖瘦階級金字塔底層、狼吞虎嚥的賤民,與職場幹練形象或性魅力絕緣。但只要一早決心節食減肥,焦慮積壓到晚上,就逼得我必須趕在超市打烊前衝進去採購。籃裡裝了披薩、加大特惠包的三條裝奧利奧巧克力餅乾和桶裝冰淇淋去結帳。這畫面像是一幅軍國主義主戰派政治漫畫、節食反面教材,警惕學童認清一個胖子和高脂肪飲食的因果關係。

或許收銀員在面無表情底下也會齒冷,但既然發胖無從掩飾,那麼就算羞恥也沒有用。我走在超市打烊後的街道上,腳步輕盈,暗喜這晚又得到了食物的祕密撫慰,暫時擺脫為肥胖而自卑的折磨。

從大學時候,同學薇薇就一直是骨感美人,標準衣架子,高居金字塔頂端。在餐廳吃飯,總是慢慢吃一口,就顧著講話。過十分鐘,再吃一口。再來,就把盤子推給男友,撒嬌說:「我吃不下了,幫我吃。」男友是個沉默認真的男子漢,掃完自己那份,接過來義不容辭英雄救美。

一起開車去墾丁玩,一路停車一路吃。買了珍奶、冰沙,她也總是喝兩口,就把杯子推給開車的男友,寵溺地說:「我喝不下了,幫我喝。」男友接過,喝光。

這對完美情侶像母親和嬰兒般放鬆、信賴彼此。兩人留美結婚生女,畢業回台灣工作,好難得見面。一天,薇薇帶著丈夫和小學女兒,和我相約吃早午餐。我像小孩踏進玩具店般摩拳擦掌研究菜單,點了香腸火腿培根炒蛋薯條。

依然纖細優雅的薇薇,見狀有點尷尬,解釋自己前晚看日劇沒睡好,毫無食慾,要了黑咖啡和沙拉,替丈夫點了拖鞋麵包夾堅果番薯泥三明治。女兒食量小,很瘦,不多話。薇薇問女兒是否跟爸爸合吃一份就好,以免點一份吃不完。女兒堅持要自己的一份。於是薇薇要女兒想吃什麼就點。女兒要了烤雞三明治、班尼狄克蛋和水果沙拉。薇薇抱怨:「那你待會兒一定吃不完。」招來服務生照樣點了。

不出薇薇所料。我還在為她的美國文化鴻溝趣事笑到流淚,薇薇大眼一轉盯著女兒,問:「你吃不下了對不對?」女兒一驚,低頭望食物,看向母親,點頭。

「你不想吃就不要吃。吃東西是享受,千萬不要勉強,不要沒感覺了還在硬吃,沒必要。」薇薇拿走女兒還剩大半的盤子,放到丈夫面前。女兒眼巴巴望著那盤菜。

我讚美薇薇的高度覺察,全心品味,專注當下,這我永遠做不到。丈夫在旁快手快腳消滅女兒的剩菜,薇薇繼續數落女兒:「你現在說吃不下,到下午又會餓了。你別到時候又跟我喊餓,你超麻煩的。我不會逼你,現在你只要把牛奶喝完就好,你喝完我們就走。喝得下嗎?」

女兒認真點頭,拿過兩百毫升牛奶,喝了一口,像有千斤重地放下。我驚訝現在孩子和食物的關係完全脫離我的現實認知。喝完一杯飲料,對我來說,有如把左腳放到右腳前面跨出去那樣不假思索,我只知道我每天都在走路,沒想過她女兒連腳都抬不動是什麼狀況。我無從想像。

最後女兒喝完那杯牛奶花了半小時。薇薇很習慣。

後來我讀了田野側記《勇者鬥惡蟲:在撒哈拉賭上人生!怪咖博士尋蝗記》。作者是年輕昆蟲學家前野浩太郎,小時候身為胖子跑很慢,玩捉迷藏根本抓不到人。這樣大家就覺得不好玩,所以也不讓他當鬼,捉人當鬼時故意忽略他。他只能在旁一個人找事做,能做的事情就是觀察昆蟲,因此入行。拿了博士,到非洲茅利塔尼亞做研究。

糧食過剩的日本崇尚紙片人,而茅利塔尼亞以肥胖為富裕象徵,女人胖就是美。他雇用的當地司機堤傑尼,開車遇到虎背熊腰的女人,就讚嘆不已。野浩指著路上的瘦子回答:「日本人喜歡這樣的女人。」司機反駁:「那樣太瘦了啦,胖胖的才好。」

當地習俗是為了增胖而強迫餵食少女,6歲女童一天要喝下8公斤的乳品,兩公斤的庫斯庫斯北非小米,還有食用油。野浩覺得不可能吃得下,但當地女性真的吃到一、兩百公斤,司機的妻子去醫院,司機要請3個人來抬才行。有人食道噎死、胃撐破而死。

為什麼能吃這麼多?因為刑求。只要少女拒絕再吃,媽媽就會用拶子夾她的手指,用木製鑷子掐她的大腿。司機看6歲的女兒腿上全是瘀青,看不過去,勸第二任妻子別再死守過時的風俗,甚至以離婚相脅。妻子不聽,帶著女兒離家出走,把家中電視音響寢具餐具席捲一空,等著丈夫上娘家道歉。司機說:「我才不理她。」沒幾天經人介紹,閃電娶了個乖巧的陌生女孩當第三任太太。在當地,娶太太比我們買雙鞋子還容易。

2005年減肥書《法國女人不會胖》曾紅極一時,大大開拓了減肥的欺敵戰術。書中傳授平衡之道:「想吃什麼都可以吃,但是只一口」,倡導仔細品嘗一顆上好巧克力,而不是無意識地把整盒吃光。是的,我身邊很多美人習慣不吃正餐,若餓了就扔幾粒零食烤豆、堅果進嘴騙騙肚子。聚餐時眾人大快朵頤,要是自己一個人節食,被問起會有壓力,所以《法國女人不會胖》提倡:先假裝吃幾口就好,慢慢吃,越慢越好。然後趁人不注意時,把食物用餐巾包起來放在旁邊。這樣別人只看到你有吃,不會留意你吃多少。

或是把食物推給別人。

這位法國女人,這桌台灣女人,跟茅利塔尼亞太太做的事情完全一樣。我們跟食物的信任關係已毀,而食物是人和自我的親密接觸。薇薇的女兒,不是食量小,是受強迫節食。薇薇在教女兒,食物吃兩口就得割捨,否則一胖就萬劫不復。

我終於明白薇薇當初喊吃不下,把食物推給男友是什麼感覺。那感覺是:餓。

我沒有阻止。因為事情太哀傷,我至今無法開口,只能一起假裝沒這件事。但每當我經過百貨公司通往女廁的落地大鏡,迎面瞥見鏡中一個胖到陌生的大媽,意識到那是我,而感到震驚又卑屈時,我知道,在我不曾涉足、無人能插足的,薇薇的內心深處,也有一個同樣肥胖恐怖的自己在那裡日夜威脅她。

胖瘦金字塔並不是上與下。我伸手把它右轉九十度。分處遙遠的兩端,實際上我們都蒙受同一威脅。我心懷羞恥拒絕就範,以賤民自居;而她屈服付出世上最慘重的代價。但我們都活在用男人的視角看自己、看世界的威脅下。


盧郁佳
一個信仰人類的人。道德、法律仲裁並沒解決苦難,只是決定誰該為此付出代價。這種仲裁往往複製了舊有的階級分配,使得不少苦難是經由道德、法律所接生而來到世上。道德、法律固然不可缺席,但若拒絕去瞭解個別的人,結果往往使道德、法律成為暴力。唯有前端的瞭解已經在場,每個大大小小的仲裁者,實現了與當事人相處、感受其中所能感受的一切情感,才能為後端的道德、法律起死回生。唯有認同,能帶來公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9-13 10:42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