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多聲道的編織工法:讀西西《織巢》

《織巢》,是西西《候鳥》的姊妹篇。織巢,自是用了織巢鳥構築家園的意象。在小說中,織巢彷若有兩種指涉,分別是內容與形式。就內容來看,作者細數「家」常的同時,隱隱折射了外在家國的無常,從時局動盪到房租上漲,皆促人遷徙,離開原本熟悉之處,往他方展開新生活;就形式觀之,西西使用一貫的拼貼敘事,將母親寫的故事、二姨的長信以及當時未收進《候鳥》的十多萬字文章,重新補綴起來,成為一個溫暖的故事窩。

《候鳥》以素素為敘事者,《織巢》則以素素的妹妹妍妍為敘事者,兩者皆從成長中的(小)女孩的視角和口吻,觀察身邊事。看來單純而平淡的基調中,卻夾藏著暗影:體育老師和父親的死亡、母親生病、社會動盪、通貨膨脹、銀行擠兌等,任一變動皆關涉家的搬遷或瓦解,然因是小女孩的目光,成人世界的不安混亂彷彿加了柔焦或濾鏡,變得影影綽綽,尖銳、喧囂漸隱了輪廓。

通過妍妍,讀者也常看到媽媽和素素悄悄議論著大人之間的事,妍妍(及讀者)只能織綴著不意流洩出來的線索,拼湊出可能的「現實」:疾病、死亡、戰亂。這確然也是一個家的日常和長者的守護——記得幼時,父母只要不希望我姊妹倆知曉的事,就會立即切換成客語聲道,即使後來我已能聽懂大多數的客語,他們仍維持雙聲道運作,我也不戳破地聆聽,說來這許是不少人共有的舊日回憶。

回憶,本是霧中風景,與其用篤定堅決的單一聲口,我喜歡西西慣用的多聲道、多體裁的編織工法。這個技法在《我的喬治亞》或《哀悼乳房》皆已被充分使用,甚至娃娃屋的角色還可跟敘事者、蓋娃娃屋的造者討論書籍和建築,正反觀點交鋒,你一言我一語,像是辯證又像是多聲部大合唱。

眾人的對話,多少也反映出西西對人事的寬容和尊重。在《織巢》中,有詩句、對話和敘事,多稜角地傳達不同角色的觀點,更以四種印刷字體分別呈現了妍妍、素素、母親和阿姨四個女子、兩對姊妹的心事與哀愁,組構出她們對「家」的憶念。那輾轉飄落於上海、河南、香港擷取的生命碎片,宛若四散的草葉,西西以童心和遊戲心將之啣來,築起一家子、兩三代人的「我城」。

此外,《織巢》裡的空間感確然聚焦於「巢」字——也就是家屋。尤其素素這個角色,被描述成一個喜歡宅在家中讀書、寫字的女教師,即使假日替學生補習,也都在頂樓陽台。

《織巢》裡幾乎所有場景皆設定為室內向外望,類似於《我的喬治亞》的小說結構,然而《我的喬治亞》中的娃娃屋或《織巢》中的家屋,卻不全然是封閉的:如果在娃娃屋背後所展開的是18世紀英國政治、經濟、時尚的歷史全幅,《織巢》中的家屋裡頭也藏著諸多通往過去的密室,入口就在母親的自傳和姨姨的長信中。彼處,個人故事與歷史事件相互摺疊,發黃的個人檔案皆是折射歷史、集體記憶的小碎片。

西西以四個女子的故事為核心,將之填入搬遷、流離、逃難、旅行等關鍵字中,帶領讀者反覆推敲「家」的定義和界限,由是,西西筆下的故事巢愈織愈龐大,尤其將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給紡了進來,擴充了家/屋的領地和視野。

對照個人史和大歷史,將文字、藝術、建築、足球等不同領域的媒材混搭挪用,既是西西百科全書式的閱讀量體現,也是她獨樹一格的編織工法。

在《旋轉木馬》的後記中,西西推敲「寫作和造花園有沒有相似之處?」此處將建築比擬書寫,《織巢》則出現了寫小說與彈鋼琴的對照:「那些不太好看的小說給我的感覺,就像我經過別人的屋子,聽見有人在屋子裡彈鋼琴,這裡那裡彷彿彈錯了音調、打錯了拍子。」因此,我讀《織巢》,想起的不全是《候鳥》,不全是遷移與對家園的想像,反倒也聯想到西西對多元領域的高度興趣。

以建築來說,我不禁回頭翻閱《旋轉木馬》、《看房子》和《我的喬治亞》,其中有不少值得對讀之處。例如在《我的喬治亞》中,西西提及她鍾情於兩面坡屋的喬治亞房屋,和童年在上海大西路住過的房子有關,但她到上海旅行,發現房子已殘破,後來竟給拆掉了。西西說「我很難過,好像我有些什麼已經真的失去了。」

xi_xi_zuo_pin_.jpg

《織巢》裡寫素素回上海看房子,目睹曾有的家屋面目全非,顏色全走樣了,感嘆「那麼美麗的房子,像童話一般的,如今卻變得灰頭灰臉。」或許,美好也最初的家屋記憶,最終僅能裱褙在故事裡,供作者反覆回到原真的「故鄉」吧?

《我的喬治亞》最末也提到香港社會的發展,漸「由地產商牽著走」,多數人半生受房屋擺布。我則想到同為「房事」所惱的台灣人,或因房貸而加班操勞,或因房租上漲被迫搬家,看似上個世紀60到90年代的香港故事,似乎沒離我們那般遙遠。

我看著窗外疊床架屋的新建案廣告看板,以及附近總是施工中的(美麗?)大廈,巷弄電線桿上,每日則有人飛車貼上「視野佳、近公園、鄰學區」的華屋廉售宣傳單(傍晚又有另一批人飛車撕下),緊張的生存慾望,建築出侷促的生命視野。

於是我著魔般地走進西西的故事巢,將《織巢》、《旋轉木馬》、《看房子》、《我的喬治亞》——如果你願意馳騁想像力的飛氈,還可將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拼圖遊戲》、《我城》等書攤開,文字故事接連成巷弄,浮沉著家常氣味和聲響。在坪數不怎麼寬裕的斗室裡,編織屬於西西,或也屬於我的故事巢。

hou_niao_.jpg候鳥
作者:西西
出版:洪範書店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zhi_chao_.jpg織巢:《候鳥》姊妹篇
作者:西西
出版:洪範書店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西西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7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曾任教職,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
1983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合報》小說獎推薦獎,正式開始了與台灣的文學緣。著作極豐,包括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近三十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
2005年獲《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1年為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英美書房》美國地區為瘋狂亞洲瘋狂,及其他藝文短訊
《瘋狂亞洲富豪》劇照及原著書封
《瘋狂亞洲富豪》劇照及原著書封

【作家動態】

  • 一推出就榮登北美票房冠軍、創下亞裔電影紀錄的《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小說原著作者凱文.關(Kevin Kwan)日前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提到,他在2013年出版同名小說時,從沒想過它能躍上大螢幕,甚至沒想過它能出版,但電影與小說皆獲得相當亮眼的成績。凱文.關表示,他已完成3本關於金字塔頂端1%人群的書,接下來他想向世人展現不同層面的亞洲風貌,例如瘋狂亞洲窮人的故事,甚至只是瘋狂的普通亞洲人。他想證明這些故事也能如瘋狂亞洲富豪一樣酷。
     
  • 英國作家Rupert Thomson新書《Never Anyone But You》改編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克勞德.卡恩(Claude Cahun)及馬賽.摩爾(Marcel Moore)的愛情故事,重現巴黎超現實主義運動以及兩次世界大戰的恐怖記憶。
    故事講述一次大戰前,害羞的17歲少女Suzanne Malherbe與出生猶太知識分子家庭、聰明的15歲女孩Lucie Schwob墜入情網,兩人談起了祕密戀愛。無奈命運捉弄人,Suzanne的母親竟然嫁給了Lucie的父親,兩人成了「姐妹」,半姐妹半戀人的身分也使兩人終於能大方在一起了。他們在藝術、文學、政治薈萃最迷人的時期來到了巴黎,以Claude Cahun和Marcel Moore的中性筆名打入巴黎社交圈,留下許多至今看來仍非常前衛的超現實主義色彩攝影作品。然而到了1930年代,由於戰爭與納粹的威脅,她們離開巴黎搬到澤西,開始從事地下反抗希特勒占領軍的行動,也因此受到極大的生命威脅……
    claude_cahun-side.jpg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克勞德.卡恩(左)及馬賽.摩爾(取自wiki)

  • 美國知名小說家、劇作家,同時也是海明威生前忘年之交的哈奇納(A. E. Hotchner),日前以101歲高齡出版小說《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Aaron Broom》,講述在大蕭條時代的聖路易斯一個業餘偵探的溫馨故事。13歲的Aaron Broom為了替父親洗清謀殺案的嫌疑,向厭世的報童、有抱負的青少年記者、善良的律師以及喜歡烘焙的鄰居等人尋求幫助。哈奇納表示《Aaron Broom》的出版是他度過100歲的歡樂里程碑。
     
  • 暢銷書《Super Sad True Love Story》作者Gary Shteyngart 在新作《Lake Success》裡延續一貫的諷刺筆觸,描寫一場充滿混亂的公路旅行。Barry Cohen原本是一位令人稱羨的華爾街金融權貴,卻因捲入一場晚宴的內線交易,遭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於此同時,他3歲的兒子被診斷出自閉症、妻子Seema心裡好像也另有其人……夢想中的完美婚姻、完美兒子和完美生活一夕崩解,他決定跳上灰狗巴士前往德州,尋找大學時期的女友,也尋找人生的第二次機會。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裔英國作家奈波爾(V.S. Naipaul),8月11日在倫敦家中去世,享壽85歲。奈波爾畢生著作豐富,過去半世紀來出版超過30本作品,公認為英國文壇最卓越的移民作家,小說作品《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與《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也被列為20世紀百大小說之一。
    vs_naipaul_2016_dhaka-side.jpg
    左起:奈波爾及其小說作品《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與《大河灣》

  • 敘利亞現實主義作家哈奈.米納(Hanna Mina)8月21日在首都大馬士革逝世,享壽94歲。米納的作品大多描繪貧困人家與被壓迫者的生活,為最早使用社會現實主義的阿拉伯小說家之一。其長篇小說《北戴河故事》,則以60年代米納至北京外文局的工作經驗改編,記錄外國專業人士在中國的日常生活及心路歷程。

【業界新聞】

  • 一年一度的美國國家圖書節(National Book Festival)9月1日於華盛頓會議中心舉行,現場共設立10個展區,共有一百多場主題活動,邀請多位知名作家,如《喜福會》作者譚恩美、美國首位女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兒童讀物作家珍妮佛.尼爾森(Jennifer A.Nielsen)等在現場與讀者們互動、分享創作故事,吸引許多愛書人士到場參加。
     
  • 美國網路新聞媒體BuzzFeed的記者,同時也是作家的Saeed Jones最近在推特上以#ShareYourRejection為標籤,分享自己被出版社拒絕的經驗,獲得熱烈迴響,作家們紛紛在推特上談論自己曾經拒絕或被拒絕的故事。
    Saeed Jones寫道:「某家文學出版社拒絕出版我的回憶錄,只說了『回憶錄不會賣』,幾年後我把我的回憶錄賣給賽蒙舒斯特(Simon&Schuster)出版社,並得到美金六位數的酬勞。」隨後他也引用此篇貼文談到:「我已經被Breadloaf作家會議拒絕很多次了,數也數不清。但這也很好,如果我們能更坦然述說自己的被拒經驗,『被拒絕』這件事或許也會比較不那麼難受。」
    美國暢銷諷刺作家克里斯多福.摩爾(Christopher Moore)也使用#ShareYourRejection標籤,分享自己的拒絕經驗。第一個答應摩爾合作的經紀人,曾經要求他改寫甚至刪除他第一本書中的精靈人物,摩爾認為自己寧可在默默無聞中死去也辦不到,於是拒絕了。摩爾提到,自己這一路走來其實十分艱辛。
     
  • 美國最大的實體連鎖書店邦諾(Barnes & Noble)不久前無預警解僱首席執行長Demos Parneros,這已經是該公司5年來的第4位非臨時首席執行長下台,引發出版商與投資者不滿。他們表示,現在正是書店迫切需要適應與創新的時候,卻因無人管理,使營運再度陷入真空狀態,致使銷售下降。邦諾的股價已在過去3年中下跌了60%。
    barnes_noble.jpg
    Barnes & Noble(取自wiki

  • 瑞典學院因為性醜聞風暴,決定暫停頒發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後,瑞典專欄女作家帕斯卡里杜(Alexandra Pascalidou)帶領一百多位瑞典作家、記者等文化圈人士宣布成立「新學院」(The New Academy)、設立新的文學獎,並由全球書迷選出得主。
    經過全球逾3萬人的投票後,新學院獎最終入圍者分別是: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極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出生英國,目前定居美國的奇幻文學大師尼爾.蓋曼(Neil Gaiman)、加拿大越裔女作家金翠(Kim Thuy),以及出生法屬瓜德羅普的歷史女小說家孔德(Maryse Conde)。新學院獎將由專家組成的評審團選出最終得獎者,並於10月12日揭曉,得獎者可抱回1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51萬元)的獎金。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人物》讓孩子拿起來就放不下:鬼混大王Dr. Seuss一生的大冒險

初次聽到Dr. Seuss名號的讀者,可能會對其中的Dr.感到一絲疑惑:「他是博士,還是醫生?」答案竟然是:「兩者皆非!」

Dr. Seuss原名Theodor Seuss Geisel,Seuss是他母親的姓。從小母親就希望他能成為一名醫生,但成年後的Dr. Seuss既沒當上醫生,也沒有完成博士學位,倒是取了這樣一個筆名,也算是博取母親的歡心。好在他成為名作家後,獲得了7所大學頒予榮譽博士學位,也算不浪得Dr.的虛名,出版社在引介他的作品時,也可以名正言順地稱他「蘇斯博士」。

即使從小就接受到母親明確的期望,蘇斯博士卻不曾改過他調皮搗蛋、逃脫體制的天性。童年時期的蘇斯博士可是位名符其實的「鬼混大王」,除了住家後面的森林,他最常遊玩的場所就是離家三條街距離的圖書館,以及父親任職的動物園。在大自然及有助於觀察學習的得天獨厚環境下,釣魚、堆沙堡、看書、觀察動物、畫畫等活動成了童年時期蘇斯博士探索世界、開啟想像的基石。

遊蕩散漫的輕鬆日子並沒有埋沒蘇斯博士的繪畫天賦,12歲時蘇斯博士開始嶄露頭角。那年他以「一個男人釣到大魚」的作品參加全市的繪畫比賽,勇奪第一名,此後便萌生了「也許我可以一輩子畫畫」的想法。他抱持著這個想法,高中時積極選修美術課,沒想到天馬行空的作品並不受到當時美術老師的青睞,老師甚至斷言:「你根本就是在鬼混!」

蘇斯博士不願意在老師局限的繪畫框架中規規矩矩創作,一氣之下再也不願意上美術課了。無師自通卻個性十足的他,更進一步把對權威的反抗和嘲諷,轉化成創作的靈感泉源。大學時代的蘇斯博士積極在校刊上發表作品,以諷刺的文筆畫出無數則漫畫,在校園中引起不少共鳴。

dr_seuss_and_the_wolf_chewed_up_the_children.jpg
蘇斯博士於二戰期間繪製的諷刺漫畫(取自wiki

一腳踏進創作的蘇斯博士,在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期間,體悟到總是苦悶的自己其實並不適合繼續在體制中求學位。他大膽離開校園,放下完成一半的學位,將一幅幅漫畫作品投稿給報社和期刊。雖然勇氣十足,可惜事與願違,初期並未立即獲得青睞。

蘇斯博士也許灰心失望,但卻不曾氣餒,他以多年的行動證明自己的決心,終於獲得賞識,並開始在《浮華世界》、《生活》等雜誌以及其他報刊穩定供稿。

蘇斯博士為人所知的身分,包括有政治漫畫家、詩人、動畫師、劇作家、電影製作人和藝術家,二戰期間他火力全開,利用漫畫譴責引發戰爭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批評英美國內的孤立主義者,反對國內的種族主義。

蘇斯博士於二戰期間參與製作的動畫(取自wiki

在所有身分中,最家喻戶曉的還是他在兒童文學方面的成就。不過,在成為童書作家的這條路上,蘇斯博士走得並不是一帆風順。諷刺漫畫的題材當時頗具爭議,離經叛道的主題受到許多抨擊,在尋求出版時,蘇斯博士的作品被出版社一而再,再而三地退件。就在陷入沮喪的低潮時,他意外接獲了一封小男孩的來信。男孩在信中說:「我好喜歡你的作品,可不可以請你簽名給我?」

當年蘇斯博士初次參賽獲獎正是在12歲的年紀,這位12歲讀者稚嫩而誠摯的言語,彷彿為低迷中的蘇斯博士及時打了一劑強心針,更開啟了他「為兒童創作」的決心。

蘇斯博士堅持不懈,終於在第28次投稿後,獲得出版第一本書《我在桑樹街看到的一切》的機會。這本書鮮明地描繪蘇斯博士童年的日子,雖未一鳴驚人、大賣獲利,卻獲得彼得兔作者波特女士的青睞,稱其為「她看過最聰明的一本書。」

1954年,《生活》雜誌刊出一篇關於學齡兒童不識字的報導,全篇的結論是:因為學校使用的教科書都太無聊了,以致孩子們沒辦法學會閱讀。

當時Houghton Mifflin出版公司教育部門的主管編製了一份348個單字的清單,要求蘇斯博士運用這些單字寫成「讓孩子們拿起來就放不下」的書。9個月後,蘇斯博士以其中的236個單字完成了《帽子裡的貓》(The Hat in the Hat)。

《帽子裡的貓》英文朗讀影片

《帽子裡的貓》主角是一隻擬人化的貓,戴著紅白條紋的帽子和紅色領結,他向孩子們展示一些花招,為他們帶來許多歡樂。書中的文字保留了詩歌節奏,加上蘇斯博士充滿想像的繪畫風格,因為詞彙簡單易讀,所有初學者都可以琅琅上口。

蘇斯博士日後為幼齡的英語初學者編寫了一系列字典,用他古靈精怪的圖像,創造出極富想像力的故事。繞口令、數字、字母遊戲,還有動物聲音的模擬、腦筋急轉彎等,文字長長短短,變化無窮。當閱讀和學習變成了遊戲,學習語文就不再是枯燥的功課。

蘇斯博士畢生總計出版六十幾本繪本作品,作品被譯成30種語言,暢銷全球逾6億本,許多作品也被改編成電影,獲得奧斯卡獎、艾美獎、皮博迪獎的殊榮。蘇斯博士過世後,美國更將他的生日3月2日訂為全美閱讀日,後人在他的出生地麻州春田市成立蘇斯博士博物館,公開展出他生前的手稿、書信,與世人分享這位大師的內心世界。

su_si_bo_shi_bo_wu_guan_wei_yu_mei_guo_ma_zhou_chun_tian_shi_.jpg
蘇斯博士博物館(小天下提供)

su_si_bo_shi_bo_wu_guan_nei_zhuang_.jpg
蘇斯博士博物館內部(小天下提供)

從鬼混大王到成為首位以童書作品獲得「普立茲特別貢獻獎」的作家,蘇斯博士一生的經歷既充滿曲折神奇,又十足鼓勵人心。就如同他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作品《你要前往的地方!》(Oh, The Places You'll Go!)一樣,淺顯易懂卻寓意深遠的文字及想像力無限的情節叫人著迷,陪伴和鼓勵著每一顆渴望向前的心。

《你要前往的地方!》一書首度於1990年出版,問世後即旋風式地攻佔了《紐約時報》暢銷榜榜首長達兩年的時間。近三十年來,這本書居高不墜的銷售數字及評論的聲勢,就如同蘇斯博士對世界的影響一樣,並不隨著他在1991年的離世而有所減損。相反的,有更多小小讀者在父母的傳承下,跨越世代、追隨這位傳奇人物筆下的驚奇世界,並在其精煉而童趣十足的文字中,獲得對生命價值的啟發。

《你要前往的地方!》英文版BV

細讀《你要前往的地方!》,彷彿可以看見蘇斯博士一生冒險之旅的縮影。

「恭喜!恭喜!今天可是你的大日子,你就要出發,啟程遠航,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你的頭裡有腦,你的鞋裡有腳,你的方向可以自己尋找。你獨立自主,又了解自己,你要決定,自己要去哪裡。」

書中的文字清晰勾勒出蘇斯博士當年違背母親的期望,一頭栽進創作的選擇。蘇斯博士彷彿以此生最後的一本作品鼓勵著讀者,緊握決心、大膽前進,在邁向未知的旅程中,憑藉智慧迎擊挑戰,盡情享受與旅伴一同的時光,轉身獨行時沉潛於寂靜中的力量。

nei_rong_shi_yue_2.jpg
《你要前往的地方!》內頁(小天下提供)

你會成功嗎?
會!一定會!
(百分之九十八又四分之三的保證你會)
孩子,你連高山都能移動。

蘇斯博士以如同詩歌的獨特韻文體,輔以天馬行空、不受常理規範的奇幻繪圖,穿越時空與讀者對話,以睿智話語,帶給追尋夢想的路上時而猶豫、偶有懷疑的讀者一股安定的力量。彷彿與讀者站在同一起跑點上,專注地遙望著遠方無限可能的未來:「今天是你的大日子!你的高山在前方等著你。出發吧⋯⋯就是現在。」

su_si_bo_shi_ni_yao_qian_wang_de_di_fang_li_ti__0.jpg你要前往的地方!
Oh, the Places You’ll Go!
圖、文:蘇斯(Dr. Seuss)
譯者:劉清彥
出版:小天下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繪者簡介:蘇斯博士(Dr. Seuss)
本名希奧多.蘇斯.蓋索(Theodor Seuss Geisel)
1904年出生於美國麻州春田市。21歲用筆名「蘇斯博士」發表漫畫。27歲寫了第一本童書,但是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一直到33歲才出版了第一本童書《And to think That I saw it on Mulberry Street》(我在桑樹街上看到的一切,1937)。彼得兔的作者波特女士稱讚這本書是:「她看過最聰明的一本書。」

蘇斯博士能寫能畫,創造的人物、故事和藝術風格影響好幾世代的大小讀者。根據他的作品改編成的動畫和電影,也獲得三座奧斯卡獎、三座葛萊美獎和美國廣播電視的皮博迪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9-08 17:51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