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通信 Vol.009 》生活摺紙學:觸手可及的小小愉快

大家好,終於到星期五了!這個週末算是月底(淚),所以通通編要來推薦一個集有趣+省錢+增益智慧、可獨處享用又可和親友同樂的東西給大家~~那就是摺紙!

摺紙不但是種專門藝術,更被廣泛用於設計與科技領域,通通編就聽說有個印度科學家Prakash,發現母國的很多學校不敢使用國外捐贈的顯微鏡,因為太昂貴了,大家都怕摔破,於是捐贈來的顯微鏡都鎖在櫃子裡。這位科學家便和學生研發了一款只要1美金的摺紙顯微鏡,不但可以放大2000倍,並且因為本體是紙,所以也不怕摔。

誒,不過第一次要體驗摺紙的話該從哪裡開始呢?編輯部挑了近期出版的摺紙機關、摺紙機器人、金氏紀錄紙飛機、摺紙幾何學4種不同摺紙書,邀請三位腦力工作者——作家王盛弘、李欣倫和陳柔縉來測試。採訪結束的時候,還獲得三人異口同聲說「從來沒有一個採訪這麼好玩」的回應。

aaa.jpg

李欣倫與她的摺紙小兔(左)、陳柔縉豪爽射紙飛機~

摺紙最棒的地方,或許是會讓人靜下心,然後在過程中忘記時間,結束後還會憑空變出一個作品可以自拍(喂)。李欣倫體驗後,說她「現在」就要去書店買回家給小孩,因為這能開啟孩子的靜音模式。王盛弘則說因為平常要和文字工作,平日的休息一定是「動手做」,因此會想繼續挑戰最難的摺紙幾何學。至於陳柔縉,則是老早就拿著自己摺的小飛機跑到巷口試射了,一邊還發出陳式豪爽「哇哈哈」笑聲,通通編直到現在都難忘哩。

週末時光讓人可以稍微放下手邊工作,做做不同事情喘息一下,你是會打個手遊,打掃家裡,還是逛街看電影呢?希望這樣的轉換,會讓你下週充滿能量!或者也可以看看本週飽滿到噴汁的文章充充電唷:

  • 【封面故事】寫累了就來摺紙吧:王盛弘、李欣倫與陳柔縉的午後動動手​
    (如果你很想看看作家們摺紙時的崩潰享受表情,一定要點進去啊XD)
  • 【書・人生・張嘉泓】科學與普及:擁抱群眾的 vs 很難親近的科學家
    (這篇是正港科學家來講科學家的八卦~本次書人生特邀理論粒子物理學家張嘉泓大大,與我們分享他的偶像費曼——以及費曼的死對頭施溫格的精彩故事)
  • ​​【對談】神仙妖怪到人間:劉如桂與角斯的鬼怪繪本
    (通通編第一次看到兩位藝術家之間的Line問答對談,覺得滿足了偷窺欲。本篇談及工作節奏、工作卡關與工作心得,雖然是創作者之間的對話,但是上班族看了也好療癒,金句處處~

    摘句:「掌握好現有的素材,不要時時想著別人的作品怎麼做,那些參考都無法代表自己,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與土地裡找尋自己喜愛的部分來詮釋,更能讓作品展現獨有的氣息。」

tu_xiang_su_cai_you_jiao_si_ji_bu_bu_chu_ban_ti_gong__0.jpg

角斯角斯與劉桂如作品(圖像素材由角斯及步步出版提供)

  • ​​【每週童書・繪本大師】天生藝術家:朵貝.楊笙和姆米的純真世界
    (大家,插畫人物「姆米」的作者不是日本人是芬蘭人啦。芬蘭是現在被評為最適合居住的國家之一,但是姆米誕生的時代卻是戰爭的年代,作者朵貝.楊笙以創作來救贖戰時自己疲乏的心靈,那時的她失去了工作動力,也覺得畫畫一點用都沒有⋯⋯或許感動作者自己的故事,才有可能感動廣大的讀者吧。)

yi_shu_jia_duo_bei_.yang_sheng_xie_zi_amazon_0.jpg

藝術家朵貝.楊笙(擷自Amazon)

  • 【世界・日本書房】戰後日本的「他者/異物」:安部公房、後藤明生、林京子的「歸鄉」之路
    (知名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大大,在某次表演中,應主辦單位邀請以母語和觀眾問候,竟然用中文說出「你好」兩字!?原來小澤先生當年是在中國瀋陽出生的,而戰後有幾位作家如安部公房、後藤明生、林京子都曾以自己的殖民地生活經驗寫作,這篇文章是本週讀者最愛top1、知識含金量+10000分唷。)
  • 【東亞書房​】日本漫畫網J-Comic籌建絕版漫畫平台,及其他藝文短訊
    (絕版漫畫哪裡都找不到嗎~日本漫畫網J-Comic即將建立平台搜羅絕版作品,讀者也可以自行掃描家中珍貴作品投稿分紅呢。另外另外,報導東洋藝文事件的《秋刀魚》雜誌真的要和日本攜手合作了,期待他們之後更多的內容。)
  • 【每週好書・OB短評】#125 幻化記憶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盧麒之死|科幻電影的預言與真實:人類命運的科學想像、思辯與對話|人不管幾歲,都值得好好活下去|夢遊的大地|回望|宇宙通信|從杜甫到達利|大英帝國的經驗:喪失美洲,帝國的認同危機與社會蛻變|

125.jpg

▇8/31(五)~9/9(日)​活動預告

通通編整理了接下來兩週的全台閱讀活動,祝你能找到假日出遊的靈感!
對了對了,我們近期做了一個「移動閱讀233」專題,裡面有3種書店旅行路線跟233個全台閱讀空間大盤點,出去玩之前也可以參考喔。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9/1(六)

10:00
美好動物園—李憶婷繪本原畫展開幕分享會暨簽書會​​
地點: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72巷6號活動頁面
14:00
詩的復興 陳育虹現代詩塾系列講座
地點:齊東詩舍 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14:00 ~ 16:00
活水來冊房《藏書之家》全台新書發表會台北場
地點:慕哲咖啡 台北市紹興北街3號活動頁面

cang_shu_zhi_jia__0.jpg

fbhuo_dong_ye_banner_1_zhu_tu__0.jpg

9/2(日)

14:00 ~ 15:30
拆解《驟雨之島》,談危崖人生的勇氣【台中場】
地點:新手書店 臺中市向上北路129號 活動頁面
14:00 ~ 16:00
詩的復興 張芳慈、謝韻雅《詩與音樂的顧盼之間》
地點:齊東詩舍 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shi_de_fu_xing_.jpg

9/4(二)

10:00
2018樂音幼享閱讀趣──親子活動

地點: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影音館1F 臺中市霧峰區中正路738-1號 活動頁面

9/7(五)

19:00
此生必遊!《浪遊西藏》新書分享會

地點:何嘉仁書店民權店8樓演講廳 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07號8樓活動頁面

3ae44218-fe65-4d29-9088-a4af87cd2cdc.jpg

【我們的文學夢】系列講座──孫大川​「用筆來唱歌──台灣原住民文學與我」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2F活動頁面
生活台灣有意思9月場:台東到底有什麼?你所不知道的台東之美
地點:永樂座 臺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3巷6號活動頁面

9/8(六)

14:00 ~ 16:00
詩的復興 張芳慈、謝韻雅《詩與音樂的顧盼之間》
地點:齊東詩舍 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新北市青少年圖書館】9/8主題講座:「宮鬥、穿越、IP劇:漫談大陸網路文學改編戲劇」​
地點:新北市青少年圖書館 新北市新店區安康路2段151號活動頁面
15:00 ~ 17:00
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新書分享會​
地點:何嘉仁書店民權店8樓 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07號8樓活動頁面

010d744b-355b-41b3-8ce4-b288b7fc763c.jpg

9/9(日)

10:00
2018九昱人文講座:文學與劇場的相遇​​
地點:齊東詩舍 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14:00 ~ 15:30

拆解《驟雨之島》,談危崖人生的勇氣【高雄場】
地點:三餘書店 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活動頁面
14:30 ~ 16:00
《上流兒童》新書分享會​
地點:瑯嬛書店 桃園市中壢區榮民路165巷6號活動頁面
15:00 ~ 16:30

C城的紅花|《沒有的生活》新書分享會
地點:梓書房 臺中市西區福人街89號活動頁面

mei_you_de_sheng_huo_.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張嘉泓》科學與普及:擁抱群眾的 vs 很難親近的科學家

有一次上廣播節目談科普書,主持人開門見山問了一個問題:「這些書,對你們科學家應該太簡單了吧!你們平時真有興趣讀科普、寫科普嗎?」

這的確是個犀利的問題。合理的推想,認真的科學家應該提不起勁來講究簡單的科普書吧。為了顯示我是很認真的科學家,後來再上這個節目時,我只好談皮凱提的《21世紀資本論》。

事實上,西方的科學家,常態性地會從事科普的書寫,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的文章。它細緻、親切卻精確的書寫,特別是對科學家自己的科學活動的傳神描述,可以說是科學寫作的範例。不只雜誌,只要出現新發現、新理論,從基因組、希格斯粒子,到最近的引力波,很快就有專家將這些令人興奮的結果,奮力寫成科普書,吸引一般大眾的目光。畢竟科學的研究,無論經費上、士氣上都要依賴社會的支持才能持續。

但科學家對科普的熱情,並不僅限於一份責任感。

我從小的偶像是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他可以說是科普精神的典範。科學的重心在戰後由歐洲轉移到美國,費曼是第一代完全在美國養成的大師級物理學家。除了科學上的成就,他也是一位好老師、優秀的溝通者。他自己非常自豪可以找到方法,把深奧的概念用直覺的推理,比手畫腳地講到連剛開始學的大一新生都能聽懂;而且他的熱情,讓你感覺這是必要的。

richard-feynman_wiki.jpg
理論物理學家費曼(取自wiki)

據說,某次一個大一新鮮人問了他一個問題:「為什麼自旋為二分之一的基本粒子,就一定遵守費米統計?」費曼看了看他:「我來準備一堂課就講這個。」過了幾天,費曼痛苦地回來告訴他:「我做不到,我沒辦法把它簡化到大一程度,可見我們物理學家自己還沒有真的搞懂這件事。」

這是一種擁抱群眾的謙遜與熱情。套句新書的廣告詞:科學實在太有趣了,不能只有科學家知道。科學對費曼來說是充滿樂趣與美的。他的藝術家朋友曾經手拿一朵花,嘲笑科學家只知道分析,不像藝術家懂得欣賞花的美。費曼覺得這實在是超笨的(見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 Feynman, 1999)。

首先科學家也可以感覺得到花的美,而且他可以更深入看到裡面細胞的運作:他可以了解花的色彩會吸引昆蟲,他可以因此推論昆蟲一定也看得懂色彩,他更可以進一步追問昆蟲是否有美感。有這麼多有趣的發現與問題,都是奠基在美感所能欣賞到的美之上,這不是非常快樂的嗎?

費曼的溝通態度不只是面對大眾,他面對科學也是如此。費曼最偉大的發明就是費曼圖,這種圖是把相當複雜的計算,非常精巧奧妙地,用如漫畫一樣的圖解來表示。例如以下這張圖,就是兩個電子透過交換一個光子,進行電磁交互作用的散射。你看,多簡單。

tu_shi_.png

更厲害的是,在這個圖中,每個元件都對應一個數學式,將所有的數學式乘起來,就可以得到這個散射發生的機率。

嚴格講,費曼圖只是一個計算的簿記,但因為太生動了,現在幾乎已或多或少被當成真實發生的事情了。面對大眾、吸引大眾,就不能太計較。

但也有不喜歡迎合大眾的科學家,施溫格(E. Schwinger)就是這樣的例子。施溫格並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但他與費曼是同一個時代的大師。同一年(差3個月)同樣在紐約市出生(剛剛才發現,戰後到60年代前,最偉大的5位粒子物理學家全都出生在紐約市,怎麼回事?),同一年因解決同樣的問題(量子電動力學的重整化)得到諾貝爾獎。兩人互為瑜亮,個性果然也天差地別。讓我提醒大家:施溫格比費曼早了一年算出後來得到諾貝爾獎的結果。

julian_schwinger_wiki.jpg
理論物理學家施溫格(取自wiki

施溫格正經、有點嚴肅、害羞、不善寒暄,很難親近,連學生都不喜歡面對,何況是大眾。我聽他的學生,康乃爾大學的顏東茂教授描述,施溫格在哈佛大學物理系時很少進辦公室(而且都很晚),他指導的學生得像掛號看病一樣,在他很有限的時間內,排隊等著與他討論。

那總得上課吧?上課也是一絕。據說,施溫格一進教室就開始講,就像演奏會,中間完全沒有空隙讓你發問(你怎麼好意思打斷他那如莫札特音樂般優美的演講)。等到下課時間一到,他一定優雅地正好走到黑板與門之間結束,然後一溜煙,直接走出教室。學生自然會蜂擁而上,追著他問問題,但通常都追不上。有一次,他在廁所被堵到了,學生直接站在門口等他,等了非常久都不見施溫格出來,進去一找才發現他已從窗子逃了!

施溫格的研究以嚴謹著稱,他曾說過:「如同矽晶片,費曼圖將計算能力帶給了大眾。」這句話,恐怕是有一點貶意。因為以他的標準,費曼圖混淆了真實與簿記,實在是非常誤導的一個工具(波爾就曾批評,粒子不是遵守測不準原理,位置與動量無法同時精確測量,怎麼現在又可以畫出一條軌跡來了呢?)。

施溫格上課、研究都不用費曼圖,學生用他就皺起眉頭。但費曼圖簡直像流行音樂,禁也禁不了。傳說有一次,施溫格在上課時出了一個題目給學生做,自己就先離開教室。施溫格一走,學生一起擠到講台前,把黑板翻過來,直接用費曼圖,很快把答案算出來。等到施溫格回來時,學生們已經把費曼圖擦得乾乾淨淨,只留下正確的答案。據說施溫格一直不知道這回事,也許這就是自視甚高的天才的寂寞吧。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曾經比較這兩位大師(或許有些偏心,但針對施溫格的部分應該是對的),他說:費曼是本能的小丑,加上職業的不遵循常規者(professional nonconformist),加上聰明的物理學家,他在成為偉大物理學家的同時,也成為了一個大表演家。施溫格害羞、博學、以完美而手藝高超的句子講話與書寫,是個有文化修養的完美主義者,安靜而內向的紳士。

但無論大師怎麼想,即使費曼圖可能不是那麼嚴格,重點是容易溝通。科學已由少數菁英的遊戲,進入了眾人或多或少都能參與的時代,現在粒子物理的科普演講絕對少不了畫上幾個費曼圖,來顯示演講者親民的作風。而躲避學生的施溫格,卻訓練出大量非常優秀的學生(數一數竟有70人,至少4個諾貝爾獎得主。相對的,費曼就少得多),而且大部分學生在回憶時,想到施溫格對他們的啟發,都感覺受用一生。

施溫格與費曼以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而同獲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這顯示兩個人都參與了當時的科學社群強烈關注的研究活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樣的個性,科學家共同的志業都得面對科學社群,聆聽、對話、辯論、說服。看似離群索居的施溫格,其實也必須入世。

科學離不開科學社群。這個社群定義了問題,也提供了對話的對象,更重要的,它規定了規則。在科學活動中,參與者的任何陳述永遠隱含著一個承諾:我隨時準備為自己的陳述,向科學社群辯護或提供理由(justify)。關鍵是:辯護時所訴諸的不能是權威、宗教、情感,而只能是理性。而所謂理性,就是無論任何人,即使是販夫走卒,只要願意運用其天賦智能,就必須能夠理解、能被說服的思想方式,所以是人人能懂、也必須是人人能懂的。引用費曼的話:如果沒辦法把一個科學簡化到大眾程度,科學家一定還沒有真的搞定這件事。

當學生或一般人殷切地問:「費曼先生,憑什麼物體運動速度不能快過光速?」費曼那種自然熱切的回應:「讓我解釋給你聽……」就如同在科學活動中,科學家為自己所相信的論述,提供一個理由的辯護精神,而且必須是任何有理性的人,只要願意就能夠理解的理由。

這是內在於科學核心本質的。這類提供理由的動作,對科學家來說是本能的。因此我大膽主張:科學家對科普的熱情,是這種本能在無意識狀態下的反射動作。

科學家會有興趣讀或寫科普書嗎?會,因為與人,與所有人溝通,本來就是科學的本質。


張嘉泓
理論粒子物理學家,畢業於哈佛大學物理系,現任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曾經擔任時報開卷版書評委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8-30 00:00
8月繪本大師》天生藝術家:朵貝.楊笙(Tove Jansson)和姆米的純真世界

日本友人送給我一只托盤,上面畫著姆米托魯(Moomintroll)和他在姆米谷(Moominvally)中的夥伴們。在以「雜貨王國」著稱的日本,從衣飾寢具到鍋碗瓢盆,這些圖像無所不在,和生活產生緊密的連結。

為什麼姆米(或稱「嚕嚕米」)會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友人說:「因為姆米看起來很可愛!」僅僅因為「可愛」嗎?日本不乏各種「卡哇伊」的事物,姆米如何在迪士尼和三麗鷗的夾擊之下脫穎而出,躍居銷售冠軍?真讓人好奇。

早在1950到1970年間,《姆米谷》的熱潮即已在國際間發酵,由發源地的北歐芬蘭,漸次傳向歐、美各國。其中又以日本最為之著迷瘋狂,除了出版相關書籍,更爭取到動畫製作的版權,1997年還以「姆米谷」概念,在埼玉縣設立了「曙光兒童森林公園」(トーベ・ヤンソンあけぼの子どもの森公園),重現故事中的場景,明(2019)年3月將有另一座「姆米谷主題樂園」(Moominvally Park)將在東京近郊盛大落成。

34473600_2003244826655901_325897587229982720_o.jpg
日本埼玉縣曙光兒童森林公園(取自FB

近年來興起的IP風潮,對文學和藝術作品的推廣,有推波助瀾之功,尤其圖像的流布往往衍生出眾多附加商品,創造了驚人的產值。但有時也出現了「得魚忘筌」的現象,當圖像本身的辨識度越高,大量和商品結合後,消費者往往只能藉由「二創商品」來指認原創者,有時竟不知不覺越行越遠,遺忘了作品的初衷。

有著圓潤身材的姆米,經常被誤認為是一隻白色的河馬,甚至有人說他是一隻豬。這個謎樣的生物,究竟從何而來?一手創造出姆米形象的朵貝.楊笙(Tove Jansson),第一次聽到Moomintroll這個字,是因為半夜到廚房找東西吃,舅舅想嚇唬貪吃的小孩,就說爐子的後面躲著北歐傳說中的小精靈,從此以後,她總覺得床底下傳來精靈刮床板的聲音。

mu_mi__0.jpg
姆米(莊世瑩提供)

楊笙在1914年8月出生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瑞典裔家庭,當時一戰剛剛爆發,加上芬蘭長期處於蘇聯和德國兩大強權的壓制,時局並不穩定。她的父親Viktor Jansson是一位雕塑家,母親Signe Hammarsten Jansson是畫家,誕生在這個藝術氣氛濃厚的家庭中,顏料和畫具就是小寶寶隨手可得的玩具。楊笙還不會說話時,就已經坐在媽媽膝上開始畫畫了,她父親曾說:「我們的朵貝,將來一定會成為非常偉大的藝術家。」

fu_qin_yu_mu_qin_.jpg
楊笙父親的工作室(左);和媽媽一起畫圖的楊笙(莊世瑩提供)

父親的期待和預言,日後真的實現了。早慧的楊笙,從畫畫、寫作、編織到雕刻,成天忙碌於創作,尤其喜歡自編自畫創作故事,並立志以出版為目標。13歲時以瑞典文寫下她的第一本書《薩拉、佩爾和水妖的烏賊》,並配上插圖。這本書雖是初出茅廬之作,但她結合了異國情調和北歐群島的風光,故事的敘述幽默風趣,一如後來的《姆米谷》趣味十足,顯現出創作者自我琢磨的歷程。

楊笙的母親從1920至1950年代,長期為崇尚自由主義的《卡姆報》(GARM)繪製插畫,楊笙14歲時就開始擔任助理,繪製封面和諷刺漫畫,後來更接下母親的棒子,成為為這份報紙繪製最多插畫的藝術家。

hua_jia_tove1947.jpg
畫家楊笙(莊世瑩提供)

對想像力活躍的楊笙來說,學校生活如同監獄一般。她討厭數學,痛恨美術課的制式要求,同學則視她為怪咖。成年之後,她再也不想回憶可怕的上學年代,總說連為什麼這樣害怕學校都忘了。

16歲那年,楊笙中斷上學,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學習藝術,後來又陸續到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地觀摩學習,接受不同畫派的洗禮,她再無退路,一心向職業藝術家之路闊步向前。從18歲開始,她陸續參加許多畫展,大膽的畫風和對色彩的激情表現,引起了芬蘭藝評界的關注,被視為是極有發展前途的新星。

楊笙戰前時期的畫作非常引人入勝,她多方嘗試各種風格,包括印象派、超現實主義和立體派,作品的共同特色是具有神祕和童話般的氣息,怪異得令人震驚的色彩,以及高反差的色感,和日後我們看到的《姆米谷》系列畫作極為不同。年輕的楊笙看起來前途無限美好,然而世界正在轉變,戰爭的腳步已然啟動。

二戰不僅在前線進行,戰爭的創傷也蔓延到所有地方。在艱困的生活中,為了維持生計,楊笙自稱「必須像印刷機般工作」。她繪製卡片和畫作出售,為兒童報刊畫插畫,以及在報紙刊載尖銳的幽默漫畫。她以無比的勇氣針砭時政,譴責戰爭的荒謬恐怖。她是和平主義的擁護者,敢於反抗當時的官方政策,而且拒絕用沉默或不署名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為了逃避沉重的現實,楊笙在戰時還畫了許多色彩豐富的花朵,只為了能在藝術的美中休息片刻。但是無法預期的空襲警報聲響,以及躲進防空洞裡的幽閉抑鬱,時時打擊她敏銳易感的心靈。1939年,蘇聯和芬蘭爆發「冬季戰爭」,楊笙突然覺得畫畫一點用處也沒有。她失去了工作的動力,對現實不抱希望,於是開始書寫童話,她想走進「從前、從前……」的世界裡,找到能呼吸的空間。

mu_mi_yu_da_hong_shui__0.jpg
《姆米與大洪水》

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楊笙在姆米谷找到了她的避難所,但那不是徹頭徹尾的逃離現實,她只是想去別的地方「待著」,終有一天仍然可以去而復返。

1945年,《姆米谷》系列作品的第一冊《姆米與大洪水》以圖畫書形式出版。之前曾在楊笙畫作出現多次的姆米,形象一直是孤立的,如今有了角色和情節,姆米終於真正誕生了!

關於姆米的誕生,楊笙曾經講過好幾個版本。其中之一是:她小時候,全家人總是在佩林基群島度暑假,她和弟弟經常在度假區的戶外廁所牆壁上塗鴉,競相寫上自認為高超的哲學名言。有一次她和弟弟爭辯時,隨手畫下所能想出來最醜的傢伙。那是個類似姆米小精靈的形象,長相卻有點像哲學家康德,她還在旁邊寫了一句「自由是最美好的」,沒錯,楊笙一輩子的創作都是為了爭取自由。

《姆米與大洪水》剛出版時並未受到重視,第一年只賣出219本。楊笙再接再厲,隔年又出版了《姆米谷彗星來襲》。「洪水」和「彗星」都是戰爭的隱喻,她藉著童話,記誌她對軍事擴張和法西斯主義的抗議。直到1948年出版的《姆米一家與魔法帽》,姆米谷中出現了一頂神奇的黑色大禮帽,竟然能施展百變魔法,驚奇的事件接連發生,激發了兒童對新鮮事物強烈的好奇心,姆米和他的同伴們終於得到了小讀者注目的眼光。

mu_mi_de_cao_tu_2_0.jpg
姆米的草圖(莊世瑩提供)

但是來自成人的負評雜沓而至。楊笙在書中刻劃的形象,並不是一直遵從法紀的,姆米谷的居民過著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他們使用的語言和喝酒抽菸的行為,被認為不適合做為孩子學習的典範,再加上楊笙平日特立獨行的風格,總是按照自己的道德標準行事,更引發了眾怒。但楊笙以鮮明的態度回應:「我並不希望像哲學家一般地思考,也不想教育我的讀者們,我的故事是用來自娛自樂。」

接下來,她依序出版了:《姆米爸爸的冒險故事》(1950)、《姆米一家的瘋狂夏日》(1954)、《姆米的冬季探險》(1957)、《姆米谷的小寓言》(1962)、《姆米爸爸航海記》(1965)、《姆米谷的奇妙居民》(1970),直到她最親愛的母親過世,楊笙也停下了這個系列的書寫,因為這些故事的原型,本就來自她和家人親朋快樂的回憶,扣合著她的生命歷程發展。

mu_mi_ba_ba_de_mou_xian_gu_shi_-tile.jpg

相較於托爾金《魔戒三部曲》的博大深遠,《姆米谷》是楊笙創造的烏托邦。依據芬蘭的風光和地景,她建構了這個安全與危險共存的小世界,即使永遠有不可捉摸的威脅,災難更是頻頻發生,但是在勇敢冒險之後,總會有寧靜的家園等候他們的歸來。姆米谷的生活依四時循環,居民相親卻不互相扞格。楊笙以寓言的方式,描繪出互助互諒的社會縮影,展示了一種理想的人際關係,讓人心生嚮往。

tovehe_mu_mi_gu_de_huo_ban_men_.jpg
楊笙和姆米谷的伙伴們(莊世瑩提供)

楊笙善於從傳統的民間文學汲取養分,巧妙地將傳說拿來再創作,不僅體現了斯堪地那維亞獨特的人文風土,也流露出對大自然深厚的感情。傳統的形象經過楊笙的巧妙變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如同姆米,在楊笙的畫作中不斷進化。雖然楊笙說《姆米谷》不是特別針對兒童而創作,但是其中豐富的想像和遊戲性,完全切合兒童心理邏輯的角度,因此在1966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殊榮。

每一本姆米谷的故事,楊笙都精心設計封面,並配上生動的插畫。她運用簡明流暢的線條和色塊,呈現擬似版畫的效果,再加上巧妙的留白,以及用黑線勾勒出輪廓,整體的視覺衝擊力很強,極富戲劇張力。這些插圖不只是文字的配角,更不只有裝飾的作用,對於角色的定位、故事節奏的推進,以及整體氛圍的營造,都更精準地協同文字表現豐富的意象。這對於後來姆米谷熱潮的興起,也有很大的影響。

1954年,楊笙應倫敦出版人查爾斯.薩頓(Charles Sutton)之邀,在當時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倫敦晚報》連載姆米系列的漫畫,隨即獲得極大的回響,同時被120家報刊轉載,擁有數千萬的讀者,風靡全球。接下來是一連串的驚異旅程,姆米的故事被改編成偶戲、歌劇、芭蕾舞劇、卡通動畫、電影,依照姆米谷角色發想的周邊商品,無極限地延展。

動畫版姆米

名利雙收並沒有讓楊笙感到快樂。繪製連環畫耗費她大量的心力,也把她帶向不同的人生方向,她希望回歸藝術家的身分,重新拾起畫筆,單純地創作。她為幼兒園、市政廳畫巨幅壁畫,為芬蘭文版《哈比人》、《愛麗絲漫遊奇境》畫插圖,同時她也向文學的新領域邁進,為成人讀者書寫了許多小說和散文,展現她精湛的文學造詣。楊笙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

tovejansson_hobbit-side.jpg
楊笙為芬蘭文版《哈比人》繪製的書封及插圖(取自Brain Pickings

51ndawctz2l._sl500_-side.jpg
楊笙為芬蘭文版《愛麗絲漫遊奇境》繪製的書封及插圖(取自Brain Pickings

芬蘭在《2018年世界幸福感報告》調查中,被排定為世界最幸福的國家,尤其教育和社會福利這兩方面,更為世人所稱道。但其實這個氣候條件嚴峻、天然資源不豐富的國家,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歷經了多次的內戰和外侮,曾走過艱辛的建國之路,直到1917年才宣布獨立。

楊笙出生和成長的時間,幾乎是和這個國家的誕生同步向前。她雖然是一名藝術家,無法像政治家為國家擘劃藍圖、建設新芬蘭,但是藝術家敏銳的心眼,似乎在困境中看到了未來的願景。楊笙的許多作品創作於芬蘭的動盪時期,她是使用瑞典文書寫,後來才翻譯成芬蘭文。即使處於這樣不利的環境,楊笙還是創造了像姆米谷這樣美好純淨的天地。

如今我們讚嘆芬蘭社會的完善,原來藝術家如同先知,在姆米谷中已經預告了芬蘭理想的模樣。當我們滿心歡喜買下一個畫著姆米的盤子時,心中想的可能是:「多希望這是一張進入姆米谷純真世界的門票。」我想,這應該就是藝術的力量,藝術不是可以被製造的東西,一切都源自楊笙源源不絕的熱情和生命力。

ye_wei_tu_.jpg
楊笙及姆米玩偶(取自wiki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