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Openbook 年度活動》「島讀共同體」:作家對談、海洋與生態路線走讀、 人文Podcast節目即將登場!

我們總以不同形式觀測或確認島嶼的模樣,文字、照片或影像,寫書、設計導覽路線,甚至是想像一座諾亞方舟的植物園。

10多年前的吳明益在《家離水邊那麼近》寫下他徒步旅行的生態觀察;2年前的江婉琦寫下她拜訪各地印尼移工扎根或離開的故事:法律白話文運動團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藉由童話邀請讀者走進犯罪現場;30多年來,金磊一次次出海,以攝影記錄下珍貴的鯨豚身影。

楊馥慈在本島讀書,回到澎湖修復石滬,和「澎湖女兒」莊世瑩一起帶領遊客認識家鄉,Apyang程廷回到花蓮,將原住民日常,透過文學和導覽分享給更多人。胖胖樹王瑞閔循著植物的遷徙史,呈現台灣文化的雜揉與多元。血液基金會將一袋袋的血液,藉由捐血車交織出縝密的輸送網。

Openbook閱讀誌成立迄今已屆7年,閱讀了超過兩萬本新書,其中有大半的作品, 圍繞著台灣這塊土地,映照不同面向的時代樣貌。我們特別精選推介過的年度好書,籌畫「島讀共同體」系列活動,將它們化為2場作家對談、2組共4場自然與生態走讀活動、3場人文議題Podcast節目。

「島讀共同體」系列活動將於6月底起,在島嶼的不同角落隆重展開。誠摯邀請各位前來感受台灣自製書的原創能量,與我們一同啟程。

【海洋.島嶼】吳明益X金磊|繫於山海:用書寫與攝影面向自然【活動結束,精彩報導已上線】

【生態.路線】胖胖樹|走讀植物園:落地生根的熱帶植物【活動結束,精彩報導已上線】

【生態.路線】Apyang ft. 郭熊|走讀支亞干:耕吧樹洞餐桌【熱烈報名中!】

  • 時間:08/24(六)11:45(花蓮火車站集合)-18:50
  • 地點:阿改玩生活 —耕吧園區
  • 報名連結: https://neti.cc/kJwN5vP

【海洋.島嶼】離島出走 ft. 莊世瑩|尋回失落的海洋之心【活動已結束】

  • 時間:08/04(日)14:00-16:00
  • 地點:澎湖生活博物館(B1多媒體簡報室)
  • 報名連結: https://neti.cc/8wYn7Lo

【生態.路線】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從新認識基隆歷史【熱烈報名中!】

【Podcast 特映】作家江婉琦/主流敘事外的移工日常,ft.《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 時間:7月30日中午上線
  • 節目簡介:江婉琦的第一本書《移工怎麼都在直播》出版接近2年了,2022年獲得Openbook好書獎,隔年又得到金鼎獎肯定,可說是近年相當受到重視與肯定的移工書寫。在「島讀共同體」系列的首場Podcast訪談,我們邀請到江婉琦,回顧她對移工議題的關懷與寫作歷程。這兩年來,她的生活也經歷了一些變動,這本書有哪些機緣巧合,帶領她看見那些不同的生命樣貌?
  • 聆聽連結請點我

【Podcast 特別放送】法律白話文社群總監劉珞亦/台灣人買法普書嗎?法白童書出版術 ft.《童話陪審團》

  • 時間:8月13日中午上線
  • 節目簡介:珞亦回顧了自己做法普的初衷,也陪我們一起回憶法白最早與太陽花運動息息相關的歷程。從出版、社群、媒體多面向地設計出法白的長久運營模式,特別是法白為何著墨於出版與兒童閱讀。
  • 聆聽連結請點我

 【Podcast 特別放送】台灣血液基金會黎蕾/為台灣捐血現場做一本給小朋友的圖畫書 ft.《小大人的血液課》

  • 時間:8月27日中午上線
  • 節目簡介: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是台灣歷史悠久的法人組織,她將分享基金會多年來如何一步步創造台灣傲視全球的捐血環境,在製做兒童繪本上,又歷經了那些規劃與把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6-12 11:45
話題》給下一個小說藝術冒險家的入行建議:挑選虛構寫作書的三原則

作為已被人類探索數百年的藝術形式,小說創作者不可能依靠自己的直覺與天賦去應付受眾,汲取已經存在的知識與理論是必要的。為了幫寫作同好們挑出可靠的小說創作理論書籍,在閱讀無數本創作理論書之後,也累積了一些心得。為了將這些心得放在合適的脈絡中,得先從兩個簡單但重要的後設知識談起。

第一,知識脫離脈絡就失去意義。

第二,最有效的學習,是正確理解之後的學習。

➤脈絡要先打通

首先來談談脈絡的重要性。觀察多年之後,我很訝異地發現,多數小說創作理論書籍的內容,幾乎都是對的。真正會誤人子弟的創作理論書籍反而很少見——多半出自嘗試在陳述理論的同時經營美感體驗的創作者,還有程度太差以致連內容都會搬錯的理論搬運工。那麼為何這個世界上還是充滿那麼多的庸俗創作者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許多好書的成書時間是在數十年前,雖然內容依然十分有價值,但它們可能無法窮舉創作者在當代遇到的所有問題。二來在漫長競爭之下,總有一些重要的新模型或要素主導當下的市場。像是百年前《小說面面觀》以情節為單位的架構,簡明有效,但對臺灣當代小說的解釋力就十分薄弱。

還有其他情況會影響知識的使用範圍,在於「獲取技術知識的領域多半都極度狹窄」。譬如好萊塢劇本書強調的重點,可能在長篇小說中就會稍有不同。偏執的文學愛好者與大眾讀者,對小說美學體驗也會有注意力分配上的差異。

如果覺得「聽起來都只是偏差一點點,應該沒什麼大問題?」的話,這就犯了小說創作的大忌。美感經驗的營造是非常脆弱的,在線性的體驗過程中,只要偏離一點,讀者的閱讀體驗就會與作者內心的期待有雲泥之別。許多讓受眾棄如敝屣的小說,跟眾人擁戴的知名作品,它們之間的技術含量差異不是0跟100的差別,更多時候是80跟90的差別。

沒有辨別知識的技術應用範圍,就像是記下成功鋼索表演者的心得,然後照著那些心得矇眼走鋼索。創作書籍的執行時間往往長達數個月,試錯成本高到無法承擔。文學表演的高度取決於創作者理解的深度,靠運氣成功這種事很罕見,多半是憑實力失敗。

單純的知識堆砌是無用到悲哀的。知識必須植根於特定的脈絡和環境中,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並產生價值。沒有後設意識的大量閱讀,就像是在電子廢棄物掩埋場拾荒,還期待自己撿到的東西能組出可運轉的系統。

➤理論對也要講究內化

再來談談語言學習的「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小說創作的訓練與語言學習有許多可比性,其中之一就是新概念的內化。我們如何理解「意象」、「情節」、「張力」、「節奏」呢?如何描述「降低誤讀率的重要性」呢?脫離即時互動的情境如文本共讀與作品討論會,很難正確傳遞這些概念。

有一個違背「可理解性輸入」的經典反面案例:英雄旅程。這個世界有太多創作者或教學書在複述英雄旅程的內容。甚至可能有些創作者會嘗試將其當作原形,填鴨式地讓自己的創作內容滿足其形式。但「英雄旅程」這個模式的原理是什麼?作用是什麼?它為何存在呢?那些人可能不是很介意,這就讓許多新手的作品矇眼走鋼索了。

英雄旅程只是百年前神話學者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對世界各地神話的一種簡化嘗試。如果有去閱讀原文著作就會發現,這個簡化的嘗試本身就很牽強,後續的衍生理論也不符合剃刀原則

又或者,當讀者拿起艾可(Umberto Eco)《悠遊小說林》、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說的藝術》時,讀者真的能知道自己正確解讀了多少原意嗎?

值得讀者懷疑的環節太多了:小說家本人是否正確理解小說的真理?小說家本人是否有找到最合適的表達方式?小說家本人對話的時空背景跟我們是否有巨大差異?翻譯者真的有理解原意嗎?翻譯者有成功表達原意嗎?

更別說對新手來說,那些外國作家的文學作品都不見得成功消化了。上述的傳達率信心水平又可以再扣一輪。

當學習者深陷在困惑中,就注定學習的成效發散。運氣好的人會想到正確的概念,運氣不好的人會繼續困惑。要如何抵達「可理解性輸入」的狀態,其中一個作法是對底層進行扎實的研究與觀察,把每一個分支的可能性都推衍到對自己來說十分直觀的程度。

小說的複雜來自兩個層面,第一是人作為個體的複雜性,第二是小說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的複雜性。承認它們的複雜,但不要畏懼去研究它們。當我們開始關注宏觀環境與後設資訊的演變時,小說理論的基礎貌似就會劇烈動搖。但也不必太驚慌,人在基因層面上與一萬年前並沒有多少不同,文明運行也還有雷同之處。

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小說理論書大多是對的,但優秀的小說家依然這麼難培養了。因為在小說藝術裡所謂的「優秀」,並不是有優秀學習能力就好,也不是開腦洞自由揮灑就好,而是要站在時代的最前沿,負起責任地觀察、分析、實踐。要在書籍這種形式中,同時傳遞已知(即便可能過期)的知識,又要引導受眾往未來的可能性揣想,的確是巨大的挑戰。

➤所以該怎麼挑

總結起來,我認為小說愛好者在挑選小說創作理論書的時候,可以掌握三個原則。

第一,熟悉作者的著作。

第二,在當代出版。

第三,內文是否語意明確,給出可執行的建議。

今年出版的美國當代小說名家桑德斯(George Saunders)的《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大概就是這樣處在絕佳好球帶的書。

我個人非常欣賞桑德斯的長篇小說《林肯在中陰》,對他的小說藝術理解水平有充足信心。《雨落池中》的形式對新手非常友善,討論7篇短篇小說,在每篇短篇小說之後都安置兩篇分析文,一篇很貼近文本分析的小論文,還有一篇負責討論更抽象(但用語依然平易近人)的文學價值觀。這樣的設計讓,讀者閱讀到的論述都有共同的文本支持。

而這個文本也不必另外去尋找甚至購買,它在第一篇甚至是先強迫讀者一頁一頁的閱讀文本,同時展開討論。這樣的教學效率幾乎不可能再更好了——就算教師在課堂上一頁一頁的帶領學生閱讀並討論文本,學生也不見得都能跟上授課的節奏,但書的形式反而容許讀者自己掌握節奏。

對俄羅斯短篇小說的分析,本身除了文本結構與效果的討論外,還夾帶許多桑德斯對這幾位小說家生平的理解。有些資訊不會直接帶來創作技法上的幫助,但正好就是補充文學創作後設知識的養分。

如果要說《雨落池中》有什麼遺憾的話,大概就是書中收錄的小說文本僅使用19世紀的俄羅斯短篇小說來分析。我建議再挑選其他當代小說家的教學書,來參考更貼近當代的文學操作。

2021年麥田出版的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鬥陣寫作俱樂部》,就是我心目中《雨落池中》的完美補述。在《鬥陣寫作俱樂部》中,你不會讀到小說文本,但帕拉尼克的技術語言非常直白,幾乎就像是日本武術的「免許皆傳」捲軸那樣,用很短的文字篇幅羅列了簡明但強大的技術體系:質地、授權、張力。

任何一個小說好手看到《鬥陣寫作俱樂部》都該心生顫抖——因為帕拉尼克描述的就是奧義中的奧義,就是截拳道式的簡潔與實用主義。

他也不會裝作這些知識是自己發現的,也沒有必要,誰會在意反擊拳是誰發明的呢?他甚至也不對其原理贅述太多,但提到的時候也很精準,幾乎是在珍惜讀者的時間跟理解能力。

另一個讓我驚訝的點是,《鬥陣寫作俱樂部》這本輕薄的奧義書,還安置與文本技巧同等重量的後設知識章節:寫作過程、行銷、創作的理由。他在整本書中不斷的鼓勵讀者去參加寫作工作坊一類的課程或組織,這真的是善良且實際的建議。

➤文學也是需要苦幹實幹

如果一個門外漢要從零開始學習小說創作知識的話,我認為閱讀順序應當是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的《小說面面觀》、《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鬥陣寫作俱樂部》。剩下的靠實踐與練習,就足以在國內頂級賽事跟其他選手一較高下了。

但光是高效率的拾撿小說的核心奧義,並不足以成為小說家。要能夠鍛造自己的小說理論體系,就需要有意識地挑戰小說藝術的邊界。

所以我想再推薦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的漫畫理論著作《漫畫原來要這樣看》給有野心的創作者。把文學當作是比其他敘事藝術更優越的學科,是一種沒有根據的傲慢——其實藝術可以是遊戲的子集,而文學可以是漫畫的子集。

我們面對的藝術體系都太成熟了,以致於我們甚至都完全不會意識到魔法生效的瞬間。但《漫畫原來要這樣看》就像是電腦科學的教科書那樣,嘗試把最底層的函式庫原理都翻開來讓讀者檢視。

我們閱讀的並不是影像,而是符號,而我們甚至可以在抽象與具體的量表中,意識到文字所處的位置。

這些讓我們自由的後設知識並不是捷徑,而更像是讓我們創作參數增加幾個數量級。最優解不保證存在,但藝術家的微小成功之所以令人興奮,就是因為這依然是一場冒險。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
精讀俄羅斯四大文豪短經典。一堂為閱讀、寫作與人生解惑的大師課

A Swim in a Pond in the Rain: In Which Four Russians Give a Master Class on Writing, Reading, and Life
作者: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
譯者:顏于凡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5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
 

備受文壇注目,被譽為美國當代最傑出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桑德斯目前任教於雪城大學文學創作班,定期替《GQ雜誌》、《哈潑雜誌》、《紐約客》撰稿。2002年,桑德斯入選《紐約客》雜誌「未滿四十歲最佳作家」之林。2013年則獲選《時代》百大影響人物之一。
 
桑德斯獲獎無數,已四度榮獲美國國家雜誌獎,三度入圍歐亨利獎決選。1958年生,自37歲以首部短篇小說集蜚聲國際文壇。2006年獲得「麥克阿瑟獎」。2013年獲得「美國筆會/馬拉莫德短篇小說傑出獎」。2014年以《十二月十日》獲得短篇小說文學獎及第一屆佛立歐文學獎。2017年以《林肯在中陰》獲得英國曼布克獎。
 
作品包括長篇小說《林肯在中陰》、短篇小說集《十二月十日》、以及CivilWarLand in Bad Decline(1996)、Pastoralia(2000)。另著有暢銷童書《狐狸小八》、《統治者菲爾的瘋狂崛起》。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從身心疾患陪伴者到切身經驗:《憂鬱》、《焦慮》新書講座側記

邁入21世紀的現代世界,知識與科技發展來到空前絕後的境界,人類看似達成了不少進展,卻仍無法摸透諸如憂鬱、焦慮、藥、迷信、愛與痛等困境。左岸文化日前推出從人類學及心理學角度切入的《21世紀的人生難題:憂鬱.焦慮.藥.迷信.愛.痛》系列,這是繼2022年以政治思想為主軸的系列書《20世紀的主義們: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民粹主義.多元文化主義》之後,再度由牛津大學「非常短講系列」(Very Short Introductions)選題並組套出版的作品。

左岸文化日前針對《21世紀的人生難題》舉辦新書分享會,由主編孫德齡主持,並邀請書寫關注私密情感、坦然面對生命的作家廖瞇前來主講,道出對於《憂鬱》、《焦慮》這兩本新書的所思所感。廖瞇以誠實與自省態度進行分享,期望能幫助讀者進一步認識情緒狀態,達到更深層的理解。

➤情緒與身心疾病之間,曖昧的「那條線」

談到憂鬱、焦慮,不可不提及劃分情緒狀態與患病分野的「那條線」。憂鬱、焦慮的存在,本身即具有曖昧性。它們可能是人人皆有的短暫情緒、遭遇人生重大變故後滯留的心理狀態,也可能會越過那條醫療化的線,被診斷為身心疾病。對廖瞇而言,與其說憂鬱、焦慮狀態明確而能被預判,毋寧說兩者都處於光譜之中,在情緒、心理狀態、人格特質、疾病之間來回擺盪,當事人難以知曉自身處於哪種階段。

廖瞇去(2023)年曾有過失眠經驗。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無法控制的恐懼:害怕在失眠之後,將會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運作。她自覺不可控的狀態背後,或許還有更深層的心理導因,於是決定前往身心科就診。在求診前,廖瞇做足充分準備,先詳實記錄生理反應及心理情緒,以提供醫師作為參考。

基於田野調查的想法,廖瞇後來前往第二家身心科,討論狀態發展與用藥事宜。醫師聽了整體狀況,認為用藥與否可由廖瞇自行判斷決定。廖瞇分享,其實身心科醫師的診斷結果、決定用藥的細節,在在要依靠病人陳述,而當事人的感受、治療的尺度與極限,也必須首先納入考量。

在第二家就診之後,廖瞇自覺有心跳加快的現象。她表示,由於先前並無相關的身心經驗,當下並沒有將那陣子的焦慮症狀與心跳加速直接連結。直到讀到《焦慮》的書中篇章,她才知道原來焦慮會引發心跳加速,因而恍然大悟「心理影響生理」是確實存在的。

孫德齡提到另一個面向:精神科醫師等與「人」切身相關的職業,彷彿是不斷打磨成為測量工具,訓練自己能夠透過細微徵兆,判斷當事人的狀態。不管是用藥調配、或者自我揭露的尺度,都牽涉當事人的私密身心狀態。如何在完善治療與保全個人隱私之間取得平衡,考驗醫師與當事人的取捨。

➤沒有情緒感受,算是一種「復原」嗎?

閱讀《憂鬱》時,有個章節特別引起廖瞇的注意:20世紀前葉研發了「腦白質切除術」,精神科醫師試圖藉由破壞患者的大腦前額葉,減輕其情緒波動。然而,一旦接受切除術,病患從此無法感知情緒,所有情感僅剩一條單薄的水平線。

廖瞇接著引述網路文章〈復原在說什麼:不是「治好」,而是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作者李昀爬梳了「recovery」(復原)一詞的意義脈絡。對醫療領域而言,recovery意謂「穩定服藥、病情控制」,對社福領域來說,則是「生活自理、找到工作」。但這些定義往往是以社會為出發點,期望當事人能夠「復原」,穩定情緒、恢復生活節奏,卻鮮少強調當事人的感受。

廖瞇不禁深思:如果治療的結果是當事人感受不到喜怒哀樂,這樣算是一種「復原」嗎?

➤承認不理解但願意去聽,比聽「懂」重要

在切身體會憂鬱、焦慮引發的生理反應、並且遵照醫囑服藥後,廖瞇立刻反省,在寫作《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時,真的理解滌的感受嗎?就算她以詳細筆觸、巨大篇幅,盡全力跨越藩籬靠近滌,會不會她其實仍留在不明白的那端?種種經驗,使廖瞇不得不重新審視憂鬱、焦慮等身心狀態。

不過,相較於陪伴者自我要求全盤聽「懂」當事人的感受,廖瞇更推崇「願意傾聽」本身的重要。至於陪伴者是否必須協助身處負面情緒的當事人,廖瞇倒不認為是必然:「承認有這段(不理解的)距離,但還是願意去聽、還願意付出時間,我覺得光是這點就已經很不容易。」

劃分憂鬱與焦慮、患病與健康、理解與不明白的「那條線」儘管模糊曖昧,但誠如廖瞇所述,我們的情感境況與「那條線」的位置總是變動無常、難以一概而論。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趙恩潔也在本系列套書導讀寫道:

當我們懂得想像憂鬱是一種疼痛、迷信是一種感覺被愛的社會支持,而藥物反映了我們潛在的焦慮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在高度原子化的社會結構中,了解21世紀六大煩惱的社會根源,建構適合每一個社群與每一個人的療癒文化。

也許,判斷我們究竟身處界線的哪一端不再是重點,更關鍵的是,如何透過知識、醫療資源、以及自身經驗,綜合歸納出適合自己的判斷基準點。釐清個人獨特的情緒脈絡,進而在幽黯深邃之中,嘗試走出一條小徑,向自我遙相呼應、坦誠相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21世紀的人生難題:憂鬱.焦慮.藥.迷信.愛.痛(牛津非常短講II)
Depression.Anxiety.Drugs.Superstition.Love.Pain,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作者:瑪麗.珍恩.塔契、珍.史考特、丹尼爾.弗里曼、傑森.弗里曼、萊.伊維森、史都華.維斯、 羅納德.德.索薩、羅伯.布迪斯
譯者:吳妍儀、賴盈滿、葉佳怡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210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6-11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