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繪本大師》與孩子一起探索藝術:自由的狂奔者赫威.托雷(Hervé Tullet)

兒童圖畫書大師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在火車上為了安撫孫子們所創作的《小藍和小黃》,開啟了他的童書創作之旅。隨手從雜誌撕下的小藍點和小黃點是主角,以抽象的圖案即興拿來編織故事,杞人憂天的大人們對這前所未見的大膽手法充滿疑慮,卻直接擊中孩子敏銳感性的同理心。

李奧尼曾說,《小藍和小黃》第一頁正中畫下的藍點,是他一生中最完美無缺的作品。他為抽象形狀賦予人格,當簡潔的文字「這是小藍」落筆,似乎對這個世界發出大聲昭告:從此以後有個名叫小藍的孩子誕生了,他為自己在天地間找到了定位。不僅如此,小藍還有知心的朋友和親愛的家人,他們一起創造了幸福的生活。

《小藍和小黃》被譽為「現代圖畫書的出發點」,開啟了1960年代之後結合設計和新媒材的運用手法,讓圖畫書展現出更多元的風貌。這本神奇之書影響了許多後繼的創作者,其中以《小黃點》(Un livre)風靡世界的赫威.托雷(Hervé Tullet),直接表明他想要創作的正是一本21世紀版的《小藍和小黃》。

赫威.托雷1958年6月29日誕生於法國諾曼第芒什省的小鎮,他的父母都是工人,卻嚮往著中產階級的生活。由於父親做了違法的事遭到開除,於是帶著出生6個月的托雷潛逃到巴黎。他們定居在勞工階級的社區,經營著小雜貨店維生,經濟並不富裕。

童年曾飽受戰火蹂躪的母親,經常身陷在無法言說的痛苦中而失了魂,無法好好照顧孩子。托雷先是遭受保母虐待,後來受託的阿姨又在應召站工作,他漸漸變成一個不主動和父母說話也不問問題的小孩。後來他說:「我覺得自己被遺忘了,聲音被奪走了,只能沉默,甚至看不到自我。」

這個安靜孤獨的孩子沒有朋友,只能在求學過程中默默的承受體罰和霸凌。直到高二的法文老師介紹到超現實主義,這個充滿叛逆色彩的非主流文化,才在他無聊的日常中展現了一道曙光。當時即使托雷還無法真正理解存在主義,他仍然到圖書館搜讀相關作品,從而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並且以「我」為中心去探索和改善生命。

超現實主義畫作以探索潛意識和世界中的矛盾為主,激發了托雷動筆嘗試作畫來表現自我。但是他以單色繪製的神祕圖案,卻被一位老師拿去給心理學家分析,還寫出惡意曲解的論文,刊登在反思教育的書上,深深傷害了這個剛起步作畫的少年心靈。


《玩出藝術來!》內頁(木馬文化提供)

從「法蘭西布爾喬亞學校」畢業後,雖然會考的法文科不及格,托雷仍申請了位於孚日廣場的「侯德爾藝術學校」(L'Académie d'art Roederer)就讀。在這裡,他結識了人生第一位摯友尚盧(Jean-Loup),兩人不只同學共遊,還一起進行造型藝術和多元材料的實驗,在彼此相互的激勵下,這個原本慘澹陰鬱的青年,從此煥然一新。

接著托雷進入私立學校「裝飾藝術中央聯盟」(UCAD)就讀視覺傳達學程。經名師耶夫.米勒康浦斯(Yves Millecamps)的指導和推薦,他開始鑽研繪畫,並在秋季沙龍展出一幅壓克力畫作。在這所學校,他和同學蘇菲成為創作的好夥伴,兩人源源不絕的點子,讓他們還沒畢業,就雙雙被廣告公司聘為美術指導。


(上誼文化提供)

托雷趕上了1980年代巴黎廣告業的鼎盛時期,他後來升任藝術總監,為工作團隊中的廣告分鏡師、平面設計師和攝影師快速提供靈感,透過大量的分鏡圖和草圖說明他的構想,還要負起整合團隊工作方向的任務。繁重的工作為托雷帶來豐厚的收入,然而這些為商業服務的作品,無法滿足他心底對藝術的渴望。

當電腦和行銷開始主導廣告業,托雷將創作的重心漸漸轉往插畫。他受邀為《打包80年代:愛慕虛榮的簡明社會學》繪製插圖,跨出了成為插畫家的第一步。之後他接獲春天百貨、《Madame Figaro》等時尚雜誌的插畫邀約,也曾為愛馬仕設計絲巾圖案。作為插畫家,他要求自己不管是繪畫或主題插圖,什麼都得做,不能侷限在單一風格裡。

多才多藝的托雷,在早先的工作中蓄積了豐沛的能量,但促使他下定決心轉向童書創作的關鍵,是他的長子里歐在1992年4月出生了。有了孩子之後,托雷赫然發現市面上的童書看起來就像是愚蠢的行銷活動,有很多呆笨的角色、幼稚的故事和醜陋的插圖,充斥著虛假的小孩和偽裝說話的動物。他對這些童書極不滿意,他相信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他要用讓孩子眼睛一亮的書籍來改變世界。


駒形克己作品《一朵雲》(圖片來源: instagram@katsumi_komagata

經由電影製作人荷內.克萊蒙(René Clément)介紹,托雷向阿歇特出版社的編輯法妮.瑪索(Fani Marceau)提出做一本書的想法,瑪索卻回應他:「我想的不只是做一本書,而是經營一位作者。」

瑪索向托雷展示日本書籍藝術家駒形克己的作品。駒形簡單純粹的造型設計,以及對書籍工藝各種可能性的探索,深深觸動了對童書創作懷有巨大熱情的托雷,他開始玩起各式各樣的圖像實驗。

過去擔任藝術總監的經歷,讓托雷了解:簡單的設計反而可以清晰傳達訊息的力量,以及讓想法脫穎而出的重要性。1994年,他出版第一本童書《當爸爸遇見媽媽》(Comment papa a rencontré maman),這本書效法駒形克己的作品,運用剪紙藝術的表現手法,故事性並不強,而是藉由一連串有趣的圖像變化,讓共讀的親子同時都感覺開心。

托雷和編輯瑪索合作無間,繼《我怎樣救了爸爸》(Comment j’ai sauvé mon papa)、《我怎樣救了媽媽》(Comment j’ai sauvé ma maman)之後,1998年出版的《別搞混》(Faut pas confondre),是奠定他在童書道路上繼續前行的重要之作。

《別搞混》是一本玩轉反義詞的遊戲書,呈現出對立事物的基本概念,特別的打洞裁型、書封正中燦亮的小黃點,都隱隱指向未來風格的樣貌。這本書獲得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的拉加茲童書獎,將托雷推向了童書的世界舞台。

當書作為遊戲的媒介時,往往包含著:視覺、思考、手勢、光線、身體等眾多元素,因此能夠促進人的各種感官與作品產生對話。托雷於2003年出版的《五感遊戲》(Les Cinq Sens),即運用豐富的顏色和紋理,讓讀者在翻動書頁間,藉由壓印、點字和不同觸感的紙質,引發五感的驚喜。

托雷對創造驚喜有著強烈的渴望,那是一種能讓創造力永不磨滅的能量。2005年出版的《Moi, c'est blop!》,打破了書本平常的型式,形狀是不規則四邊形,書封還有4種顏色版本。以十字架為核心的Blop,在書頁間不斷變形移動,其中更有托雷向《小藍和小黃》致敬的橋段,顯現他效法李奧尼以簡單的色塊創造完整世界的意圖。

被畢卡索譽為「現代達文西」的義大利視覺藝術大師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在找不到適合給兒子讀的童書時,曾觀察兒子對色彩、圖像和材質的反應,於1945年規畫出版了10本圖畫書,徹底運用書的構造、特性和材質,為孩子精心設計了打破傳統閱讀經驗的遊戲書。

托雷自2006年起發展的「遊戲系列」,也受到莫那利的價值觀所啟發。每本都是16頁的紙板書,不只善用書的物性變化,更從「遊戲」出發的書名,連結起手指的觸感、眼睛的觀察、光影的探險……小讀者與顏色、線條、圖案共舞,混合著各種感官的體驗,突破了閱讀和遊戲的界線。

這個系列是托雷專為小小孩設計的寶寶書,特別適合親子一起讀、一起玩。托雷也因此被稱為「學前教育王子」。

彷彿就像煉金術士,托雷在他的創意實驗室裡,不斷重新定義作品。他的實踐不是孤立的努力,而是透過與他人的互動活躍起來。不過托雷討厭「互動」這個科技感的字眼,他稱自己的作品是「對話」,是一座連結藝術和兒童的橋樑,也是孩子和成人平等溝通的空間。

赫威.托雷的創作與對話

他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持續探索和讀者對話的方式,終於找到直抵核心的路徑。2010年出版的《小黃點》,完美的呈現他所提倡的互動式敘事原則。

這本書僅用黃色,紅色和藍色點點,就創造出令孩子目不轉睛的魔法。托雷證明了有創意的書籍,不會輸給多媒體載具,紙本書上彩色點點的表現,和iPad螢幕上五花八門的點點一樣能引人入勝。

這本讓托雷大受好評、獲得成功的書,已在全球售出數百萬冊,並翻譯成40種語言,曾連續4年位居《紐約時報》兒童圖畫書暢銷排行榜。筆者在和孩子們共讀這本書時,每一次都感受到它瞬間將小孩和成人連結起來的神奇魅力。這種共享的體驗,效果遠遠大於各個部分的總和。

托雷並不是魔術師,他沒有耍什麼花招,書中也沒有出現任何幻覺,他的畫甚至稱不上是「好看的畫」。他只是以最純粹的抽象概念,和孩子一起玩耍,所有的內容都源自直覺,以及翻頁間不可預測的驚喜。他證明了,我們不受束縛的創造力,才是真正的魔法。

《小黃點》就像一顆小太陽,照亮了托雷接下來的創作之路。《彩色點點》(Couleurs)的格式和《小黃點》相同,但不僅是一本續作,它要傳達的是全然不同的概念。托雷鼓勵讀者用指尖去碰觸顏料,召喚出大量的彩色指紋,巧妙的呈現出色彩混合的效果。讀者被帶領著走入書中,參加了一場瘋狂的顏色派對。


《彩色點點》書封及內頁(上誼文化提供)

人類學家提姆.英格德(Tim Ingold)曾大膽想像一種理解世界的全新方式,他說:「世界最初不是由物組成,而是由線組成的,人類與自然就是一段解不開的線,而生活就是沿著這些交錯的線穿行。」

小黃點第三次現身在《小黃點大冒險!》(On joue?)中,就是依循著一條黑線前行。它在不同的風景間移動,時而因嬉戲雀躍歡樂,時而因危險擔憂恐懼。小讀者將手指按在頁面上,和小黃點一起踏上充滿情感力量的旅程。


《小黃點大冒險!》內頁(上誼文化提供)

無論在托雷的工作室或工作坊,「音樂」對他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聲音為他築起充滿活力、富節奏感的空間。在《Moi, c'est blop!》中,他已經納入聲音的設計,到了《點點玩聲音》(Oh, Un Livre qui fait des sons)更強化了聲音元素的應用。這次由藍點點率先出場,點的大小會改變,讀者隨之以輕重緩急來朗讀,之後紅點和黃點接力加入,掀起一場令人愉悅的聲音混戰。托雷的奇思妙想鼓動著讀者用聲音來創建屬於自己版本的樂譜。

在邀請讀者發出聲音後,托雷又召喚孩子們《來跳吧!》(Danse!),跟著紅、黃、藍三色線條變成的角色,揮舞著雙手扭腰擺臀、轉圈圈,盡情的打開自己的身體空間。《用雙手跳舞!》(La Danse des mains)則透過手勢動作的探索,來引導孩子看見自己的身體,開始與自己的身體對話。

赫威.托雷與《La danse des mains》對話

2015年10月,托雷賣掉巴黎的房子,偕妻子和小女兒遷居紐約。呼吸著紐約的新空氣,他期待外國的目光能創造與世界的新關係,產生新的創作動能。他認為自己是個藝術家和表演者,不想將作品僅僅放在兒童文學的模式裡,而是將它安置在和藝術的關係中,尋求互動性和自發性。

他開始為兒童舉辦創意工作坊,以「讓人們動起來」作為目標。工作坊從小型的教室活動,漸漸發展成多達數百位孩子參與的規模,足跡拓展到美國洛杉磯、印度新德里、英國倫敦,甚至到達非洲馬拉威,地點則包括托兒所、市場、廣場、博物館、學校操場、火車站大廳等等。

身為活動主持人,托雷並不是扮演教孩子畫畫的老師,而是像一位音樂指揮、編導或教練,給予孩子精確的引導,激勵他們自由的釋放出創作能量。托雷將創作坊的11個創意活動提案,集結成《藝術也可以這樣玩》一書,為家長和老師們提供了重新創建工作坊的心法。


《藝術也可以這樣玩》書封及內頁(青林出版提供)

他在紐約的隱形狗藝術中心舉辦了「這不是垃圾」個展,在匹茲堡的兒童博物館發表了「赫威.托雷的藝術爆炸」,於韓國首爾的Hangaram設計博物館舉辦了1990年代以來的作品回顧展「Oh!Hervé Tullet, A Retrospective」,深入展現他的創意世界。他還曾多次受邀到美國國會圖書館、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和古根漢美術館等處舉辦研討會。

2020年歲末,托雷應台中國美館邀請來台舉辦「赫威.托雷玩藝術—As Fun As Art」展,可惜受新冠疫情所阻,托雷無法親自來台主持工作坊。在這場展覽中,他首度跳脫紙本平面創作手法,採用紅、黃、藍三原色,由點、線、面延展出三件立體雕塑作品,讓觀眾經由明顯的差異感受趣味。托雷透過身體感及視角遊戲,邀請觀眾親近作品,與之互動,也與空間及其他觀眾互動。

這三件具有共融互動機能的作品中,《看》是一個亮白卻遍布穿透性孔洞的蛋形球體,從大大小小的孔洞,可探視內部光滑鮮黃的質感,誘人親近。《棲息》是一個對剖、開敞藍色內部空間的球體,球體外部的粗糙觸感與內部寧靜的色彩及光滑度形成鮮明對比,提供紋理與觸感的差異體驗。《溝通》則是一個被鏤空已不成圓的白色量體,四周纏繞寬窄、觸感穿插變化的紅色「緞帶」,富有多重的觸覺刺激。

在紐約新冠疫情最嚴重時,托雷發起「Art in My Window」活動,鼓勵參與者在窗戶上展示他們的藝術品,為鄰居和路人創造一個歡樂多彩的場景。這個活動是他創建的「理想的展覽」(L'expo idéale)計畫的延伸。

對托雷而言,什麼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展覽呢?

這位俏皮和不羈的藝術家,用他最喜歡的顏色、紙張、畫筆、剪刀來籌策這個計畫。理想的展覽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建議,讓參與者邊玩邊創作。托雷也分享他的熱情,邀請每個人釋放他們的創造力,創建他們自己的理想展覽!創造的力量不在於美學,而在於創造的過程。在過程中,從想法到行動產生真正的驚喜,從這些啟示中湧現出集體的能量。

理想的展覽是個實驗的空間,是一個不斷被重新發現的豐富概念,是一件正在進行的精彩共作。透過無遠弗屆的社群網路,托雷邀請大眾不只上傳個人的影片和資料,還可以自主組織社群,發想各種理想展覽的樣貌。這將會是個持續不斷、永無止境的展覽,是一場偉大的冒險。

托雷在他創作的《我有個點子》(J'ai une idée)中,透露他創作的奧祕,那就是保持好奇、觀看、傾聽、感觸、品嚐、嗅聞和不斷學習。他的作品中有立體派的拼貼元素、原生藝術的直接性、浪漫派的戲劇性、觀念主義的沉思以及社會實踐的參與邀請。但這些都只是他的工具,而不是他的限制。

他說:「你的一舉一動即為作品。」他像是一個自由的狂奔者,一邊跑一邊上氣不接下氣。他也像是一個孤獨的奏鳴者,一次次即興創作,又一次次推翻自己。對托雷來說,重要的是作曲時的機會和自發性,創作過程才是他真正的主題。


(圖片來源:赫威.托雷官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481橫跨國度與時代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毛澤東時代的真實社會

共產黨如何改變中國階級與人民面貌?
A Social History of Maoist China: Conflict and Change, 1949-1976
文浩(Felix Wemheuer)著,項佳谷(Jiagu Richter)譯,臺灣商務,63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一般來說,對於「新中國」的了解多著重在國家策略的執行、政治事件的發展與涉及的重要人物,本書則放低姿態,將視線深入出身、身分、階級各異的無名個人。各式各樣崎嶇、莫名、意外連連,甚至蒙上奇幻色彩的現實人生交織,使這段時期中國基層的血肉和紋理逐漸浮現。它們成為一個時代的遺產,在社會中遁跡潛形,成為今日中國體質的主幹。【內容簡介➤

說故事的古典音樂導聆【浪漫樂派】

鋼琴家帶你入門120首名曲,聽懂舒伯特到布拉姆斯的自由夢想
클래식이 알고 싶다: 낭만살롱 편
安仁模(안인모)著,林芳如譯,原點出版,47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將音樂家們濃密厚重的人生化得輕巧有韻律感,卻又能進入他們的感知世界。不妨在睡前或空閒之時,隨著自己的節奏,挑選一段閱讀。不管是一路隨著如樂章展開的真實人生往前走,或是稍微停頓下來,將提供的曲子凝神聽上一會兒,讓方才的故事隨音樂在腦海中上演,都好。【內容簡介➤

比較的幽靈

民族主義、東南亞與全球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Nationalis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著,陳信宏譯,衛城出版,7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文   樂 
「東南亞」這個集合體,在過去十數年因應台灣自身的經濟政策而發展出不同面貌。在這本已故知名學者安德森的重要著作中,「東南亞」必須透過殖民歷史與去殖民的不同進程,拆解為各個獨立的歷史時刻,挑戰既有的時空同質論。書中各章以拆解殖民帶來民族主義為譜,擘畫出一幅全球交織的地緣政治景觀,也讓「比較」與「幽靈」帶來的暈眩情境,成為重新校正、對焦近代史觀的稜鏡。【內容簡介➤

最後的使團

1795年荷蘭使團和一段被遺忘的中西相遇史
The Last Embassy: The Dutch Mission of 1795 and the Forgotten History of Western Encounters with China
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黃中憲譯,時報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以繼馬戞爾尼之後訪華的荷蘭使節團為主角,讓這趟賓主盡歡的出使行程重現世人眼前。歐陽泰不只顛覆了英國觀點的顢頇清國論述,同時也以靈活的史料編引,妙筆復興了史學的說故事傳統。見解獨到,賞心悅目的傑作。【內容簡介➤

俄烏戰爭

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The Russo-Ukrainian War: The Return of History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著,劉卉立譯,貓頭鷹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樂 
想了解俄烏戰爭的來龍去脈,不妨就選此書。烏克蘭史專業的作者扣緊對戰爭的關懷,梳理出簡明扼要的歷史脈絡,讓讀者不至迷失於歐亞間長遠龐雜的糾葛中。書中也分析了近期的地緣政治與進行中的戰爭情勢,使歷史有效連結至當下。而出身烏克蘭的作者對於故鄉親友處境的描寫,更使這部戰爭史沾染了活生生橫飛的血肉與盈眶的眼淚,在在提醒我們,科技戰傷害與傷心的永遠是人。【內容簡介➤

美利堅國度

十一個相互對立的地區文化史
American Nations: A History of the Eleven Rival Regional Cultures of North America
科林.伍達德(Colin Woodard)著,王琳茱譯,八旗文化,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以多元文化鎔爐為傲的美利堅合眾國,在民族國家、國際社會秩序確立之前,即有著十分殊異的區域組成。此書重構16世紀末以降業已形成的11個區域文化,追溯其獨特的文化組成,強調差異與獨立的歷史認識,以此挑戰當代各種二元對立(民主/共和、紅/藍、黑/白)的意識形態僵局,也戳破多元文化主義的虛假泡泡。【內容簡介➤

德國幻想曲

Fantaisie allemande
菲立普.克婁代(Philippe Claudel)著,繆詠華譯,木馬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以印象派的筆法,描繪令人費解的暴力,這五篇二戰德國的故事,各自獨立,卻因為Viktor這個意為「勝利」的人名而串連在一起。詩意的書名,本身也是一連串的反諷:這是虛構的,殘忍的,針對那個音樂與哲學的國度,也針對人性。【內容簡介➤

成為原住民

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
陳芷凡著,政大出版社,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以認同的進行式「成為」(becoming)貫穿全書,作者不僅鬆動狹義的殖民的「原住民」概念,也試圖賦予「書寫與文學」更動態有機的歷史介入性。書中各章不僅透過書寫叩問原住民為何(what),也透過原住民反思書寫為何(why),兩者交織辯證後,呈現一幅立體的知識圖景,更指向多元想像世界的方式。【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東亞書房》活著是被允許的!河崎秋子獲直木獎後推出首部長篇監獄小說《愚者之石》,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著有《颶風之王》、《對土贖罪》,並在今年初以《同類相殘》贏得直木獎的河崎秋子,上個月底推出獲獎後首部作品《愚者之石》(小學館)。故事始於明治18年初夏,政治犯瀨戶內巽被判處13年有期徒刑,並被收押至北海道樺戶集中監獄。他的室友山本大二郎,是個不斷吹噓著女人與食物、話題總是圍繞著慾望的男人。隔年春天,巽和夥伴大二郎被轉移到釧路集中監獄,從事硫磺開採的工作,期間遭遇嚴苛的天候環境、硫磺山上的苦役,以及無數同胞的死亡。明治22年1月底,大二郎在一場火災後神祕消失,8年後假釋出獄的巽,踏上了尋找大二郎的旅途。河崎在這部長篇監獄小說中,寫實地刻畫只要活著就無法逃避的環境、不合理的處境、苦難中的曙光,以及最低限度的生命意義。

■著有《第八支長矛》、《塞王之盾》、《討伐幸村》的人氣時代小說家今村翔吾,上個月推出新作《破海者》(文藝春秋),以鎌倉幕府時期河野家與蒙古帝國的鬥爭為核心,書寫波濤洶湧的歷史大河小說。曾被源賴朝稱為「僅次於源氏與北條氏」的伊予名門河野家,卻因家族內鬥而沒落,失去往日榮景,就連現任家主河野通有,也為了爭奪族長地位,不得不與叔父爭鬥。然而此時,大海彼岸傳來元軍侵略的消息,在這外敵環伺、刻不容緩的時刻,通有決定整合分裂的河野家,並前往九州迎擊元軍。今村藉由「史上最大的帝國侵略」,描繪河野通有在內憂外患夾擊中,為復興家族而奮起的精彩歷程。

■文學獎得獎作《明日的記憶》、《兩千七百的夏與冬》、《看得見海的理髮廳》作者荻原浩,於上個月底推出新作《微笑森林》(新潮社),講述生命的懺悔與感動,以及希望與再生。5歲的自閉症兒童真人,在人稱「自殺名勝」的原生林失蹤。他在一周後安全獲救,並跟大人說「熊熊救了我」。歸來的真人,不僅願意吃原本討厭的香蕉,口中更出現過去不曾學過的詞彙和歌曲。他在那片森林裡,到底經歷了什麼?

為了幫助遭輿論攻擊的真人母親釐清真相,真人的叔叔展開調查,並發現真人迷失在森林後,曾與4名男女同行。背負著揮之不去的過去與罪孽的4人,因為森林中的奇異邂逅,而重新開啟了人生。書評家吉田伸子,對4人在樹海中與男孩相遇的描寫相當讚賞,認為荻原透過他們的改變,呈現希望的光芒,「這光芒雖然微小,但也令人眩目。」


「五歲的小孩失蹤了,生死未卜的一週裡,神森發生了什麼?把罪惡和悔恨的人生變成光明,關於希望和悲鳴的故事。」(圖片來源:amazon

■《向著風的那邊奔跑吧》、《深夜咖啡店》系列作者古內一繪,於上個月底帶來最新短篇小說集《東京世外桃源》(集英社)。在職場上與同事意見分歧的上班族,某天看到公司裡沉默寡言的女同事步履輕快地離開,忍不住跟了上去,來到一張描繪著美麗星空的海報前。同樣在公司裡受人事問題所苦的經理,某天在轉車前往公司的途中,臨時起意直接搭往終點站,開啟一段意想不到的旅途。

古內透過「星空拋接球」、「森林方舟」等6個療癒心靈的故事,描繪現代都市人承受的壓力與心傷,以及角色們因為發覺隱藏在東京不同角落的「世外桃源」,而得到慰藉與重生的歷程。

■2020年以出道作《妖怪心中》成為文學獎三冠王,又在2022年推出《她的妻子》的文壇新星蟬谷惠實,於上個月發行最新時代小說《萬兩役者之扇》(新潮社)。人稱「役者」的江戶森田座歌舞伎演員今村扇五郎,深深吸引著阿春的目光,讓她費盡心力想成為他的妻子。然而,這一切是否都在扇五郎的劇本中?饅頭商販、服飾設計師、木戶藝妓、自詡天才的假髮師,形形色色的人們,人生齒輪因扇五郎而慢慢錯亂。某日,一位年輕役者的屍體被人發現,扇五郎疑似是殺人兇手。為了藝術,是否任何行為都可以被原諒?

繼創下佳績的《妖怪心中》後,蟬谷再次透過歌舞伎的框架,編織出虛實交錯的劇場世界。

■以《巷說百物語》系列成為文學獎三冠王的人氣妖怪小說家京極夏彥,本月中推出系列作完結篇《了巷説百物語》(角川出版)。居住於下總國的獵狐專家稻荷藤兵衛,其實還有一個祕密身分:他能識破一切謊言、揭露過去醜惡,因此也被稱為「洞察屋」。某日,藤兵衛接到老中首座水野忠邦的委託,請他找出阻礙改革的敵對勢力,他們善於馭使妖魔、迷惑眾生、操縱人心。接下委託的藤兵衛來到江戶,遇到了妖魔使一行人,隨後也結識了武藏晴明神社的陰陽師中禪寺洲齋,並參與一家商戶的驅魔儀式。洞察屋、妖魔使、陰陽師的對峙與糾纏,將導向什麼樣的結局呢?

■著有《皇家賓館》、《蛇行之月》、《家族的完成》等傑作的文學獎作家櫻木紫乃,於本月中推出最新短篇小說集《山谷來的女人》(文藝春秋),以北海道為舞台,講述6個圍繞愛努女性「赤城美和」的故事。

愛努紋樣設計師美和,致力將傳統愛努圖騰現代化,融入日常生活空間。自少女時代起,她便因堅定、直率而獨特的特質,吸引著周遭的人。和她共處的人們,會注意到過去忽視的潛意識,也因感受到自身的情感而受傷。接著,美和便會離開,留下令人難以忘懷的話語。櫻木透過美和在不同年代與周圍交織的故事,書寫愛努族被壓迫的過往,以及肩負文化重量之人所展現的堅韌與驕傲。

【得獎消息】

■第12屆河合隼雄物語獎在本月3日公布得獎結果,八木詠美以去年春天推出的小說《休館日的她們》(筑摩書房),成為本屆贏家。八木在2020年以處女作《空芯手帳》奪得第36屆太宰治獎,該作英譯版《Diary of a Void》,並在2022年受《紐約時報》、《紐約客》等多家媒體推薦為必讀書籍,目前已被翻譯為24國語言發行全球。

《休館日的她們》是八木的第2部作品,故事女主角霍拉透過大學恩師介紹,接下一份當古羅馬女神像聊天對象的工作。她與維納斯雕像超越了有機物和無機物的界線,打開新關係的大門,建立起神奇又堅定的姐妹情誼。河合隼雄物語獎評審認為,這是一部透過讓存在於平行世界的靈魂互換,來探討溝通可能性之作。

■第70屆江戶川亂步獎於上個月公布,此次睽違3年出現並列得主,獲獎的2部作品,分別是以幕末遊廓為舞台的本格時代推理小說《遊廓島心中譚》,以及描寫人氣男偶像禁藥疑雲的幽默推理小說《假肌肉》(Fake Muscle),得獎作預計將在今年8月以後,由講談社正式發行。

霜月流的《遊廓島心中譚》,講述町人少女們潛入外國人居留地,追查親人死亡真相的故事。霜月自陳,這部作品受幕末時期到訪橫濱的地理學者里希霍芬(von Richthofen)所啟發,他筆下的「遊廓島」為她帶來的印象與感動,成為本作構思的核心。

另一位得主日野瑛太郎,則是第4次入圍亂步獎最終評選。得獎作《假肌肉》以週刊記者和麻藥取締官為主角,講述兩人如何循線追查未在禁藥檢測中檢出的非法藥物。日野提到,自己在新冠疫情期間迷上健身,因而萌生以「健美運動黑暗面」為主題的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亂步獎公布第2輪評選結果時,以《假如她沒有奪走那座鐘》入圍的作者「外八」,除了作品評論外,還得到一句「宛如暴雷的標題,以及擺明沒有認真想的筆名,也是扣分對象」的評語。這個評論在社群網站上引起撻伐,作者本人在X(推特)發文回應:「用『外八』當作筆名不行嗎?我從小就被叫這個綽號。」許多讀者也表示難以接受「筆名被當成扣分依據」的說法。


第70屆江戶川亂步獎得獎者日野瑛太郎​​​​​​(左)及霜月流(中)(圖片擷取自:第70回江戸川乱歩賞記者発表会

【業界新聞】

■日本全國書店數量,在過去10年內減少約4700家,其中光是2023年就少了614家。除了閱讀人口減少外,網絡購物與電子書的普及,也降低讀者光顧書店的機會,加快小規模書店倒閉潮。2022年接手倒閉書店的直木獎作家今村翔吾,今年4月底在東京神保町開設日本第一間格子書店「本丸」,以共享型書店的形式另闢蹊徑。

這間書店將364個櫃位,以月租4000到9000日圓的價格,分租給不同櫃主,讓他們自由陳列和銷售選品。有些書架上專門陳列人類或動物骨骼的書籍,也有書架上僅放置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今村提到:「如果是許多人一起參與的共享型書店,就能分散開店風險。這種型態也具備向地方擴展的潛力。」今村亦希望目前的租用者中,能夠出現願意開設書店的人,他計劃支援櫃主獨立開店,進一步擴展書店覆蓋率。

■上個月恰逢母親節,日本《產經新聞》文化部與紀伊國屋書店、流泉書房及淳久堂書店代表,共同舉辦座談會,以「母親」為主題,收集並推薦關於母親的故事,表達感動與感謝。本次的選書包含宮西達也的繪本《最喜歡媽媽了!》和《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吉竹伸介的繪本《明明啊明明》、漫畫家螻榮子的《我們這一家SUPER》、鹿島和夫的《老師,那個啊:一年一班鹿島教室》,以及早見和真在今春推出的棒球小說《觀眾席的母親》。

這些推薦書籍或以忙於育兒、家務和工作的母親們為主題,或讓母親大量登場。與會者希望透過這些作品,讓心情緊繃、或感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的母親,能享受放鬆的閱讀時光,並在書本中的得到共鳴。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