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從臉書到改編動畫,為《小兒子》留住最好的時光


四、五年前,小說家駱以軍陸續在臉書上發表與家人相處的日常瑣事,有別於駱氏小說著名的綿延長句,臉書文輕鬆溫馨的風格引來臉友熱烈迴響。系列臉書文2014年由印刻結集出版《小兒子》,而後被夢田公司買下版權,以IP方式經營,目前已製作一系列動畫,預計7月面市,接下來還計畫透過不同媒材,接觸更多受眾。

近年IP經濟熱潮在中國風風火火,引起泛娛樂產業對於原創文本的關注,已打造出完整的商業鏈。IP經濟的成功,除仰賴原創文本的魅力之外,也需有核心概念貫串衍生的周邊內容產業,從不同角度引起市場共鳴。《小兒子》歡樂瑣事的背後,藴藏著對於逝去時光的珍惜及追憶,透過跨界合作與媒介的轉換,更深化日常點滴的情感,引起大眾的共鳴。

▉打屁文編輯成書,願歡樂長留

習慣以紙筆寫稿的駱以軍,當初是為了讓兒子到「開心農場」偷菜,才開始使用臉書。這也成為他打字發文的起點,文章內容多以記錄與兩個兒子相處的日常生活為主。也因為打字慢,他的發文有別於過去小說的拗折長句,不刻意加上標點符號,多是短短的斷句,像詩又像散文,形成獨樹一格的駱氏「臉書體」。

xiao_er_zi_shu_feng_-horz.jpg

這些被駱以軍形容為「打屁文」的逗趣瑣事,讓更多人窺見不一樣的作家面向,迴響出乎意料地熱烈。印刻出版以輕鬆好笑、溫馨幽默為主要方向,整理了2013年底前關於兒子系列的貼文,打散時間軸,再依內容進行分類,編輯成《小兒子》一書。

臉書內容編輯成書並不罕見,《小兒子》特別的地方,在於保留駱以軍在臉書的行文習慣,諸如「==、@@」等顏文字符號也如實收錄。編輯蔡俊傑表示,一來是考慮到駱以軍在此系列文中斷句方式帶來的親切感,二來也是因為臉書這個媒介,才能產生熱烈互動,便決定在書中完整保留。

駱以軍曾在受訪時提到:「寫臉書的這些時光讓我覺得,我的孩子正在離開我。」雖然駱以軍的小說常將線性時間扭折、分裂、延緩成特異樣貌,但現實中無人可阻止時間之流,正如臉書每天更新的內容,都會將舊文再往前沖積。藉由編輯成書,不僅提高了再次閱讀的便利性,同時也為作家留住了一段美好時光。


xiao_shuo_jia_luo_yi_jun_openbookyue_du_zhi_ti_gong_.jpg

駱以軍(攝影:陳藝堂)

▉活在動畫裡,小兒子可以不長大

IP應用對讀者的意義,在於透過不同的角度或文本形式說故事,接觸不同受眾。因此,選擇什麼媒介說故事?怎麼說?要說什麼?顯得特別重要。

成立於2010年的夢田文創以「原創故事為核心」,以實驗室的方式進行文化產業的研發,主要方向可分為抽象的文化生活風格,以及具象的文學作品,希望透過大量閱讀,整理出台灣重要的文學資產。

其中,駱以軍就是夢田文創相當欣賞的作家。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表示,閱讀駱以軍眾多作品後,相較之下《小兒子》簡單卻不平凡,若以此為進路,能吸引更多讀者認識駱以軍更多作品。

那份能夠打動人心的「簡單裡的不平凡」究竟是什麼?《小兒子》一書中,駱以軍寫道:

最開始的時候
我會這樣哄他(兒子)
我抱著那麼小,那麼小的他
……
當然很多很多
他將獨自體會的「第一次」時光
我或已不在這塵世

最初討論媒材時,駱以軍曾說:「我的小兒子已經長大了。」這句話讓蘇麗媚留下深刻印象,再加上《小兒子》本就是一篇篇散文,最後夢田文創選擇以短篇動畫呈現《小兒子》的生命力,以動態的影音讓小兒子「不長大」,留住文本最精彩珍貴的地方。

▉不只給孩子看的動畫

媒介轉換有賴於各領域專業的合作。夢田文創邀請台北藝術大學動畫系教授,也是知名動畫導演史明輝為《小兒子》操刀,改編為一系列的動畫。


dong_hua_dao_yan_shi_ming_hui_meng_tian_wen_chuang_ti_gong_.jpg

動畫導演史明輝(夢田文創提供)

讀過書籍內容後,史明輝發現,《小兒子》表面看來詼諧逗趣,部分篇章的用字和寓意卻饒富深意。這本書涵蓋的年齡層和領域都很廣,因此不適合先設定目標族群再進行改編,而必須反向操作。企畫案中,某些集數相對淺顯,某些集數則保留原著的深意,讓系列動畫不只適合兒童觀賞,也能吸引到青少年,當然更適合親子共同收看。史明輝認為,由家長陪著孩子理解故事內容,更能增添討論空間。

對史明輝來說,這是一次挑戰,也是新鮮的嘗試。改編過程中,他認為短篇散文本身的故事性就很豐富,可大幅保留原著精神,只要多加一點趣味小故事或串場,便能讓動畫更精彩。

文字轉換成畫面,關鍵在於形象的塑造。史明輝說:「文字畢竟想像空間太大。不同人去看文字敘述會有不同的感覺,而每個人界定的想像是不同的。改編的動畫則是編輯後的想像,沒有更大的想像空間,因此視覺化的困難度極高,形象的決定取決於觀眾的喜好度。」

因此,片中主要角色父親、小兒子的形象設定便相當重要,甚至關係著品牌能否長期經營。透過視覺化及個性設定,史明輝創造出表演性更強烈、更滑稽的小兒子形象,希望賦予《小兒子》動畫更豐富的生命。


ju_zhao_meng_tian_wen_chuang_ti_gong_1000x560.jpg

(夢田文創提供)

▉讓每個人都能得到安慰

已看過幾集動畫的駱以軍表示,他和太太都非常喜歡。那麼兒子們看過了嗎?他哈哈大笑:「沒有,他會說我怎麼把他賣了!」隨即又說,「等他們再大一點吧。不過我會給我媽媽看,她一定會很開心。」

駱以軍在書裡描述與兒子意外發現太太存放舊照片的鐵盒,翻看之時也彷彿跌入往昔回憶。《小兒子》動畫就像那個被藏在深處的記憶鐵盒,一旦開啟,就能連結自己的生命經驗,觸動某些情感。

《小兒子》這系列動畫,除了好笑,有時也帶著感傷,看完後會有一點感動。就像史明輝說的:「大家都會經歷過《小兒子》某一個層面,從每個人的角度都可以找到安慰的部分。」


ju_zhao_3meng_tian_wen_chuang_ti_gong_1000x560.jpg

(夢田文創提供)

▉用各種方式,說好一個故事

《小兒子》預計7月在公視、愛奇藝、vidol等平台播出,夢田文創也將參加世界各地的影展及市場展,積極推廣《小兒子》至國際。蘇麗媚表示,希望能透過更多不同媒材,觸及受眾並與之對話。夢田文創將以跨產業、跨平台、跨領域的方式,長久經營《小兒子》的生命力。接下來還計畫推出舞台劇,並與印刻出版公司合作推出繪本,預計第一批繪本在8月出版。

朝生暮死的臉書文,從編輯成書到改編成動畫,駱以軍非常開心且感激。他說前陣子翻到兒子童年的舊照,「如夢幻泡影,如電亦如露。小孩突然就這麼大了,很像打水漂,那個階段一下子就忘掉了,有成書就很感謝。」

歲月無情,書市亦無情,許多書籍最後也只能孤放在書櫃角落。IP經濟重新挖掘書的價值,以不同角度重新訴說故事,勾喚更多人的情感共鳴,不但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故事也得以不斷傳遞下去。

每個人都可能曾是不想長大的小兒子,記憶深處也有一個未曾長大的小兒子。書本凍結了那段無法逆轉的父子互相「衝滴」(戲弄)的歡樂時光,而夢田文創串連各領域專業以不同媒材轉換「再創作」,則強化並豐富了這段時間的厚度及意義,創造更多作品及經濟效益,同時也開啟更多對話的機會。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4-30 11:22
4月繪本大師》帶我們穿梭時空,重返童年的幻想世界:法蘭斯瓦・普拉斯(François Place)

法國圖畫書作家法蘭斯瓦.普拉斯(François Place),曾於2008年來台參加台北國際書展,帶來他耗時10年的三卷圖文力作《歐赫貝奇幻地誌學》。普拉斯是一位非常會說故事的插畫家,結合了細膩生動的圖畫和玄妙詩意的文字,以A到Z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為順序,創造出瑰麗豐美的幻想國度,各個國家的歷史傳說、風土人情、典章制度、自然生態、建築地景、特產名物、珍禽異獸……紛紛躍然紙上,立刻引起讀者的熱烈迴響。

獨一無二的「歐赫貝」,是普拉斯一手建構的奇幻境域,絕對是一部幻想地誌學的經典之作。地誌學記述某個地方,既包含地理學、地質學、地圖學,但又不盡然是這些學問。再加入幻想的元素,幻想地誌學更如萬花筒般,增生了無數變貌。或許當人類極目遠方,對未知大地懷抱著無邊的想像與渴望時,人類就已經踏上了探索新世界的旅程,幻想地誌學的書寫於焉萌生。

▉從騎士文學到上天下地遊歷探險

古希臘史詩《奧德賽》(Odyssey)裡,名將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爭結束後,班師回程途中遇到大風暴,從此沿著小亞細亞的海濱漂泊十年。其間歷經種種艱難險阻:到過獨眼巨人的洞窟、吃人的巨人島,還遇見了會把人變成豬的女巫、歌聲迷死人的女妖……甚至遊歷了冥土。奧德修斯接受的考驗和磨難,雖然來自命定的神諭,但最後仍憑藉著無比的勇氣,得以歸鄉。這部包含大量古老神話的史詩,成為後世許許多多冒險與奇幻文學的原型。


odyssey.jpg

羅馬時期描繪奧德賽的馬賽克作品(取自wiki

經過了黑暗的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庶民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不再接受眾神安排的命運,更想擺脫神權的束縛。自我意識的甦醒,召喚了人們內在潛藏的好奇心,蠢蠢欲動的冒險因子激發了對知識和旅行的渴求,「騎士文學」因此廣受庶民的熱愛。典型的騎士們英勇無畏且心地善良,屠龍和營救公主是最重要的神聖使命,他們的冒險故事一再被傳頌,讀者跟隨著他們的腳步,滿足涉險犯難的想望。

17世紀西班牙人塞萬提斯所寫的《唐吉訶德》雖源自騎士文學,卻藉著吉訶德各種瘋狂的行徑,來顛覆騎士原有的形象。最經典的一幕就是急欲行俠仗義的吉訶德,以長矛單挑風車巨人,雖然荒誕不經、脫離現實,卻也有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氣魄。吉訶德不畏世人的嘲笑,始終為他崇高的理想而奮鬥不懈,這種勇氣源自於「為了自由與尊嚴,人生值得也應該冒險」的信念。

《唐吉訶德》的時代,同時也是歐洲的大航海時代。由於知識和技術的成熟,使得海上探險的活動得以實現,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主的歐洲探險家如哥倫布、麥哲倫,前仆後繼地向未知世界出發,不僅擴張了貿易的路線、殖民的版圖,也促成了許多的地理大發現。


tang_ji_he_de_.jpg

唐吉訶德雕像(取自pixabay

1719年英人狄福所寫的《魯賓遜漂流記》,描述一名17世紀約克郡的水手,因遭逢海難漂流到杳無人煙的孤島,以頑強的意志與大自然抗爭,度過了長期離群索居的孤獨生活。魯賓遜異乎尋常的經歷,正是航海時代崇尚擴張、競逐精神的具體實現。

在廣闊的海域上活動的不只是探險家,還有橫行海上追求財富的海盜,那些尋找寶藏的冒險故事,以離奇曲折的情節緊扣人心。1883年蘇格蘭的R. L. 史蒂文生所寫的《金銀島》,是這類故事的代表作。少年吉姆無意間獲得了傳奇海盜的藏寶圖,為了改善家境,他毅然加入危機四伏的尋寶隊伍,過程驚心動魄,除了考驗吉姆的身心,也迫使他提早面對成人世界的殘酷真相。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以更新的尺度來描想世界,19世紀法國的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以過人的想像力,開創了人類冒險領域的新極限,他所寫的《從地球到月球》、《地心遊記》、《海底兩萬哩》、《環遊世界80天》、《十五少年漂流記》……帶著我們上天入地再飛向宇宙。凡爾納傾力創造的虛擬世界不只是科幻小說,每一則探險遊歷的故事,都成了設想人類命運的預言。


fan_er_na_.jpg

凡爾納小說作品(取自wiki

這些作品以及更多奇幻、冒險、旅行文學之作,深受普拉斯鍾愛,引動他對旅行和冒險的憧憬,滋養了他早慧的心靈,成為他創作的活水源頭。日後他也以圖文創新的型式,加入說書人的行列,接續這個偉大的敘事傳統。


isabelle-franciosa2_2011-copie.jpg

法蘭斯瓦.普拉斯(取自官網

▉科班出身,紮實訓練

普拉斯於1957年4月26日出生在法國小鎮埃宗維利(Ézanville),父親是個專精於馬賽克創作的藝術家,擔任教師的母親,經常帶著他觀覽地圖和地球儀。普拉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從小就對圖像和閱讀非常感興趣。他總是隨身帶著畫冊,隨時記錄所見所聞。小男孩熱愛的戰爭、汽車、船艦、電影情節等,是他百畫不厭的主題。

青少年時期的普拉斯整天都泡在圖書館裡,最喜歡看圖畫書,只要翻開書本,就會想畫畫,畫筆草草勾勒出背景,一個個穿白褲的小人代表故事角色,用赭紅色的點表示頭部。總是畫個不停的普拉斯,高中畢業後,順利進入巴黎艾斯田學院(lʼécole Estienne)主修視覺傳達,接受排版、製版、裝訂、插畫等課程訓練,紮實的基本功蓄積了日後創作的能量。

畢業之後,普拉斯以獨立接案的方式繪製宣傳手冊和卡片,並為幾個書系畫插圖。直到1985年遇見了伽里瑪出版社青少年系列叢書的編輯皮埃爾.馬尚(Pierre Marchand ),他毛遂自薦,得到了「少年發現」叢書編寫及插畫的機會,陸續出版了《航海家之書》、《探險家之書》、《商人之書》和《征服者之書》。為了研究這些主題,他大量翻查古地圖、閱讀史料、古代遊記、民族誌,在在指向他未來創作的方向,並形塑了寓寫實於奇幻中的獨特畫風。

漸漸受到矚目的普拉斯,終於在1992年出版了首次獨立創作的圖文書《最後的巨人》(Les Derniers Géants)。全書圖文並重,藉英國年輕科學家阿契巴德尋找巨人族的冒險歷程,揭示了自大航海時期至19世紀,歐洲強權征服少數民族的殘暴和無知。書中巨人族的美麗與哀愁,觸動了讀者真誠的感受,得到空前的成功,在歐美共獲得11項圖書大獎肯定,並翻譯成英、德、荷、西、日、韓及中文各種版本。


zui_hou_de_ju_ren_-tile_0.jpg

《最後的巨人》書封及內頁(莊世瑩翻拍)

普拉斯曾在訪談中談及自己創作的進程。他在繪圖前一定會先進行研究,除了閱讀資料,他對古畫中的日常生活場景特別感興趣,喜歡從中觀察人物的姿態、服飾和時代氛圍。他創作的構想大多來自看到某種影像,然後他會勾勒線條,畫下一張張素描簡圖,類似拍電影的分鏡表,從其中看出節奏、背景和角色動作。靠著這些初步構圖,可以預見整本書的全貌,再將故事文字銜接到圖畫中,反覆修改至讀來鏗鏘有力、聲韻起伏。最後用墨水筆描邊,再用水性顏料著色完稿,每一張圖都會畫數個版本,完全是慢工出細活。

以《最後的巨人》一書成名後,普拉斯著手進行更浩大的計畫,《歐赫貝奇幻地誌學》三冊:「A-I,從亞馬遜女戰士國到靛藍雙島」、「J-Q,從翠玉國到濟諾塔島」、「R-Z,從紅河流域到季佐特國」,分別於1996、1998、2000年陸續出版。這個由26個字母為首組成的國度,採用百科全書式的體例,每一個字母構成一幅地圖,每一幅地圖代表的區域,發生一個故事,每則故事最後還有兩頁考據圖說。這套書問世之後佳評如潮,獲得包括波隆那青少年非小說類大獎等諸多獎項,奠定了普拉斯在法國當代圖文大師的地位。


s_34512927.jpg

《歐赫貝奇幻地誌學》系列作,左起:「A-I,從亞馬遜女戰士國到靛藍雙島」、「J-Q,從翠玉國到濟諾塔島」、「R-Z,從紅河流域到季佐特國」(莊世瑩提供)

字母「O」位在字母表的中間,完整無缺的圓弧象徵統轄宇宙的基本型,如同歐赫貝島豐饒圓滿的土地,靜駐在世界的中心。它也是所有島嶼的樞紐,各地的商船艦隊來此停泊,帶來珍稀的物種和寶物,不同的族群和文明在此交流,看似個別獨立的故事,又囊括為一個主體。由宇宙誌學家統治的歐赫貝,將探險紀錄交給女製圖師來更新母圖,地圖不斷被增刪修改,在正確與謬誤之間來回,大地的面貌隨時在更迭中。普拉斯提醒了我們,要以多元的角度來關照世界。


zuo_pin_nei_ye_.jpg

(莊世瑩翻拍)

《歐赫貝奇幻地誌學》猶如一座龐大的迷宮,讀者在其間悠遊,也在其間迷失,似乎還有更多未解的祕密隱藏其間,讓人意猶未盡。普拉斯在2011年推出兩本純文字小說《歐赫貝的祕密Ⅰ:科內流士的旅行》、《歐赫貝的祕密Ⅱ:席雅拉的旅行》,再度帶領讀者回到歐赫貝的奇幻世界,藉著主角的漂流歷險,26個國度在此書中增添血肉,形象更為立體鮮明,也產生了緊密的連結。這兩本書是同一段旅程的兩種表述,商旅之子和海洋之女分別奔向自己的命運,不同的世界觀最終以愛融合。普拉斯以此書獲得2012年波隆那文學類大獎。

▉遊走在虛幻與寫實的曖昧界線

這並非普拉斯首次展現除了圖畫之外的文字敘事功力,2010年他以小說《飛移關卡》初試身手。故事描述14歲的法國少年關安,登上了死神的馬車,就此踏上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歷程。關安在虛擬的12省中躲避飛移關卡的追緝,遍嚐人間的冷暖和險惡,但也習得一身醫術,由冥世重返人間。這是一部典型的少年成長啟蒙小說,但普拉斯以古喻今,藉中世紀歐洲的想像地域,實指一戰的破敗荒蕪,豐富的隱喻加深了故事的層次,對所有年齡層的讀者而言,讀來都是深刻的人生寓言。

普拉斯著作等身,除個人作品外,也經常為他人作品配製插畫,如探討環境正義的青少年小說《托比大逃亡》、《艾立莎的眼淚》,或與旅遊記者合作,進行深度人文漫遊的《伊斯坦堡漫步》,創作的形式極為多元。2008年普拉斯曾和法國兒童文學作家伯努瓦.德.聖.夏馬斯(Benoît et Emmanuelle de Saint Chamas)夫妻合作,為羅浮宮製作讓青少年更加了解美術館的互動網頁。並曾改編《最後的巨人》為偶劇,以及編寫新劇作。

普拉斯的作品的確充滿了戲劇性。精彩的情節跌宕曲折,懸疑的事件扣緊讀者的好奇心。在圖像中,他特別留意不做人物特寫,每張圖就好像劇中的一幕場景,人物在幕與幕之間流動展演。讀者與人物保持一段適度的距離,反而放大了詮釋的空間,也增添了多重解讀的樂趣,似乎能聽到角色從內在發出的聲音。


zuo_pin_.jpg

普拉斯作品(取自François Place官網

卡爾維諾是普拉斯喜愛的作家,卡爾維諾筆下的馬可波羅曾對大汗說:「記憶中的形象,一旦在字詞中固定下來,就被抹除了。」歐赫貝系列作正猶如《看不見的城市》衍生的圖像版。普拉斯一手創造的歐赫貝,和勒瑰恩的地海(Earthsea),或托爾金的中土世界(Middle-earth)不同,地海和中土都是封閉自足的世界,而普拉斯的故事總留下能逃逸的縫隙,譬如永遠可望不可及的靛藍雙島,又如《飛移關卡》中分開虛幻與現實的國界。因為有了缺口,生命力就能找到流動的方向,普拉斯的作品之所以迷人,正是遊走在虛幻與寫實的曖昧界線。

普拉斯從小就為地圖深深著迷,他一直很羨慕製圖師能賦予大地面貌,記錄世界的變化。如今科技發達,太空中漂浮著無數監看地球的衛星,我們又該如何丈量世界呢?我們真的對世界已經有了全盤的瞭解嗎?喬治.艾略特說:「我們心中,仍有一大堆未被繪入地圖的國度。」普拉斯這位穿梭時空的旅人,為讀者畫下的地圖,打開了通向想像國度的大門,指引出重返童年世界的路徑。閱讀普拉斯,重新觀照世界、審視內在,畫下一張屬於自己的人生地圖。

 

▇法蘭斯瓦・普拉斯 作品

  • 歐赫貝奇幻地誌學A-I
    文/圖:法蘭斯瓦・普拉斯,陳太乙譯,時報文化, 380元,【內容簡介➤
  • 歐赫貝奇幻地誌學J-Q
    文/圖:法蘭斯瓦・普拉斯,陳太乙譯,時報文化, 380元,【內容簡介➤
  • 歐赫貝奇幻地誌學R-Z
    文/圖:法蘭斯瓦・普拉斯,陳太乙譯,時報文化, 380元,【內容簡介➤
  • 伊斯坦堡漫步(《歐赫貝奇幻地誌學》
    文:卡西耶,圖:法蘭斯瓦・普拉斯,孫千淨、陳蓁美譯,貓頭鷹,480元,【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97 深入故事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挪威木匠手記:透過一位在地木工的樸拙之眼,深入北歐匠人的精神世界

En Snekkers Dagbok
歐勒.托史登森(Ole Thorstensen)著,柯清心譯,大塊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一位挪威包工程的木工,沒有太多文青的包裝,沒有匠人的姿態,純粹分享從技術到商業經營的一般事務,描述人們談論北歐工藝時遺忘的某種堅實內裡。這是一則平凡不過的故事,卻能原原本本呈現木工平凡的生活,顯示出對專業的尊重,以及某種文化深層的底蘊。
近幾年的經濟崩盤,掀起人們對資本主義下工作與生活型態的反省思潮。這位總是從無到有打造工藝品的工匠,確實體現了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擁有具創造性的生活。如同作者自言「手工技藝沒有任何神祕可言」,《挪威木匠手記》不唱高調,也不意圖宣稱「工藝」的文化與藝術高度。全書樸實無華,卻很深刻,如同人生。
像作者這樣的工人文青北歐並不少見,工匠不必粗鄙,文青不必清高,職涯發展,適情適性而已。本書的寫作風格質樸無華,卻滿溢刨木花的香氣,一再讓人想起IKEA型錄上的明亮傢俱……這當然是很沒建設性的聯想。【內容簡介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林熙強譯,臺灣商務,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史景遷是一道高牆,把歷史說得如此趣味,怎麼不叫後繼史家跳腳?已成經典的《大汗之國》成書20年,時至今日仍然是必讀之作。此前西方帝國之眼如何看待東方神祕的中國?史景遷超越居高臨下的傳統西方帝國之眼,全書是他深刻的自我文化剖析,是多點進擊的歷史重構,更說明了歷史為什麼必須是一則又一則迷人的故事:唯有如此,我們才讀歷史,才讀出歷史的複雜滋味。
在上世紀末,史景遷是站在史學浪潮最前端的人,後現代史學、敘事史的復興、交流的新視角、心理學式的刻劃……每部作品都是學術最前緣的挑戰,並且獲得市場的熱賣。20年過去了,本書的重新中譯,在夠長的時間間隔後,提供人們重新思索:當年的勇於弄潮,哪些是一閃而逝的流行?哪些已成為史學持續生長的關鍵?
據說錢鍾書當年曾戲稱史景遷是個「失敗的小說家」,看了這本《大汗之國》,他更像個失敗的文青,所以才會把馬可波羅、馬勒侯、卡夫卡、波赫士、卡爾維諾統統塞進進去。從正統史學書寫著眼,他也是個失敗的史家,但也正因為這樣的失敗,才會出現這款帶有輕薄感和明亮感的史學新風格。【內容簡介

1919:中國、印度、埃及和韓國,威爾遜主義及民族自決的起點

The Wilsonian Moment: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igins of Anticolonial Nationalism
埃雷斯.馬內拉(Erez Manela)著,吳潤璿譯,八旗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今日所見一切,都來自此前每一個昨日的累積──這樣淺顯的道理無人不知,我們卻很少意識到歷史的發展軌跡。比如1919年美國的「威爾遜時刻」,對2018年的台灣社會思潮有什麼影響?馬內拉以「威爾遜時刻」為起點,指出美國總統威爾遜彼時對全世界各地民族國家建立的倡議,如何導致如今響徹全球各地的獨立運動、呼喊民族自決的主旋律?《1919》的面市,或許也可以提醒當代的台灣讀者:民族國家獨立建國的道路,我們其實只走了一半。
本書討論的時序非常短暫,但卻深刻地改變整個世界,這屬於威爾遜主義「勝利」和「潰敗」的瞬間,揭開霍布斯邦筆下《極端的年代》的序幕,反殖民民族主義的浪潮,直到今日仍席捲著我們熟悉的世界。書中的印度、埃及、中國、韓國4個案例,則可視為仍不斷生成擴張的4個原型。與其說要帶領讀者認識過去,不如說要讓讀者正視未來。
今天回頭去看一百年前的民族自決提案,特別有種同志仍須努力的今昔之感。威爾遜的理想主義未必那麼「理想」,其中很有些眉眉角角的政治考量,當時之所以敗下陣來,也是因為無法緩解被壓迫者的困境。這本書與其說是讚頌,不如視之為批判。【內容簡介

檔案:一部個人史

The File: a personal history
提摩西.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著,侯嘉珏譯,印刻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系出德意志與納粹的有條不紊,史塔西(Stasi)是東德最出名的遺產,也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森嚴綿密的監控組織。來自英國的作者年輕時曾前往東西柏林研究第三帝國,圍牆倒塌後,卻發現了一疊自己當年的史塔西檔案。這份驚悚的報告不只是老大哥在看著你,甚且人人都成了老大哥的分身,用矛頭抵住彼此的猜疑和脆弱。
艾許留學東德的1980年代,渾然未覺受到祕密警察及其線民的縝密盯梢,事隔多年的回顧與記錄,成就了《檔案:一部個人史》。這是一本自傳,是一部報導,卻宛如諜報小說,牽動人心起伏,為他的遭遇而驚駭莫名。然而,對當代台灣讀者而言,本書又是一聲警鐘,提醒我們正視轉型正義的必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知道我們究竟活過什麼樣的時代,並且知道我們應該活出下一個怎麼樣的時代。
近20年過去,換了新的譯者和出版社,從《檔案羅密歐》正名為《檔案:一部個人史》,但書中種種對極欲建立轉型期正義的台灣而言,仍是一帖迫切的良方。本書與其說是控訴或責難,更多的是嘗試將心比心,思索每個人在極權統治下的處境。這份同理或同情,才能形塑當前或未來正義該有的樣貌。最基本的,還是要徹底將一切開放。檔案本身不會說話,也會有各種誤用、濫用的可能,然而就像本書所示範的,只有資訊開放,才能有對話的可能;只有懇切地對話,才能真正地合解。【內容簡介

雪之鐵樹

雪の鉄樹
遠田潤子著,王華懋譯,獨步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即使所有人都不是壞人,也可能讓所有人都活在地獄裡。遠田潤子的虛構小說,就是這樣勾勒出一幅幅真實無比的人間悲劇。幸好,人間複雜卻未必從頭到尾都是悲劇。《雪之鐵樹》如同其書名呈現冷酷銳利的意象,卻也同樣透露堅忍凜然的姿態。小說人物都在各自背負的包袱裡沉默努力,宛如挺拔於積雪裡的鐵樹。作者的懸疑手法引人入勝,說到底其實是簡單的故事,但即使簡單也叫人不忍釋手。
用細緻的筆法層層舖陳,將一則簡單的故事,打造出豐富的層次。究竟什麼是惡?什麼是贖罪?最後那「從此過著幸福美好日子」的結局,看似削弱了故事的力道,但想想人生有時經由虛構想要的,不就是一帖麻藥?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惡意並不需要原因,只需要一點點懷恨在心,就可以源源不絕地相互折磨。如果沒有真正的放下和原諒,賠罪也可以賠出新一輪的業力糾葛。【內容簡介

歷史的盲目:我們世界的另一個故事

L'aveuglement - Une autre histoire de notre monde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林舒瑩譯,允晨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樂    
常言道:「歷史給我們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費侯的《歷史的盲目:我們世界的另一個故事》自言是「致力於拆解盲目的不同形式,和盲目所滋生出來的種種行為」,便實是演繹上述名言的歷史巨構。為什麼我們無法得到教訓?正因為我們盲目。盲目的形態多樣,皆來自人類的心理弱點,所以更加無從逃脫這份盲目。這是令人如坐針氈的史書,是促人警醒之書。
書裡看似違反所有史學的基本教條,諸如不要回應當下的時事,不做後見之明的推斷……作者與其說是歷史學者,不如說是以公共知識分子的身分關懷當代。或許公知的角色本來就應先於學者,也或許面對「盲目」這樣迫切的課題,過於拘泥學術範式只會綁手綁腳。史學真正的精髓不在那些用來自保的規矩,而是經由對過去長時段的觀察,關懷當下。這本書讓人想起年鑑創始人之一布洛克《奇怪的戰敗》,作者終究是屬於年鑑,本書也終究屬於史學。
以史為鏡的語重心長,一種老派卻永不過時的知識論。【內容簡介

眼睛的故事+聖神.死人:《情色論》大師「喬治.巴塔耶」前衛小說集

Histoire de l’œi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尉光吉、王春明譯,逗點文創結社,60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文   樂   獨 
很久沒有看到這麼叫人頭痛的故事了(這句話是讚美)。閱讀的時候皺緊眉頭,捏著鼻子,不時按一按太陽穴。關於禁忌,關於癖好,關於性與死亡,90年前完成的前衛作品,如今讀來還是頭痛欲裂。可以微笑把巴塔耶讀完的,大概是神吧!(這句話也是讚美)不能理解這話的意思?去讀一讀巴塔耶筆下的故事,肯定就能理解了。
感謝中譯的問世,加上詳細的導讀,台灣讀者終於得見巴塔耶在「論」之外「創作」的一面,欣賞這位被傅科讚譽備至,激盪出他極限經驗(Limit-experience)論述的重要作家。巴塔耶的作品雖然被歸於情色小說,卻超越了感官刺激的範疇,經由對身體最殘暴的肢解、對欲望最卑劣的展示,挖掘出人之為人的本質,嘲笑社會常規或道德的可笑和虛妄。
巴塔耶真正在意的是:高潮之後,性還有什麼可能性?他的前世是薩德,他們其實是地球實驗室裡的生物學家,試圖以各式各樣的雜交,培育出新的基因,新的物種。【內容簡介

香港洋酒文化筆記 1841-1851

王漢明著,香港三聯,53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爬梳史料,捕捉故事,令人讀來不禁驚呼:這是「香港版陳柔縉」吧!但王漢明總有些地方僅只是資料的羅列而缺乏故事,令人不禁扼腕。儘管如此,這本小書仍有可觀之處。名為洋酒文化筆記,其實是香港小史,諸多細節可圈可點。洋酒之外,歷史之內,記錄19世紀中葉的香港文化,也可視作一種香港史的溯源。這是香港身世血脈的重寫,是香港文化自我認同的宣稱。
作者是品酒者和文獻藏家,書裡集合了大量資料,如同紙本博物館,將文獻、軼聞一一陳列擺放,略加整理介紹,存而不述,頗有檔案自己會說話的意味。港澳研究方興未艾,本書像是基礎建設,配合新興的大量數位資料庫,令人期待日後更紥實的研究,或者一則更動人的故事。
本書鎖定香港入英的前十年,觀察洋酒如何在這塊彈丸之地進行文化小革命,這本酒書簡直就像從二手書店的地下室角落挖出來的,來日也許可拍成幾部《夜行人生》類的電影,雖然有些地方只是資料和數據,但對史料控來說,這樣的書不香也陳,不陳也香。【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