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推理小說是流行文學、類型小說的一大宗,福爾摩斯、東野圭吾等系列皆為常銷型的作品,惟華文推理小說始終未見枝繁葉茂,創作者亦如鳳毛麟角。只是罕有不等於沒有,香港作家陳浩基就是其中一員。他以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漸為人知,更奪得「2015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成為首名獲獎的港人,而在台灣得到的重視程度更勝香港。
究竟陳浩基一路走來,如何占得台灣文學界一席?故事須由克服港台兩地用字差異開始說起。
「我在寫《遺忘.刑警》時便遇上難題,到底該讓低級的警員叫高級的做『師兄』還是『學長』?文字要很用心雕琢——我可不是說修辭,而是要留意別寫了只有香港人才懂的詞彙。但當然,既然故事設定在香港,就要保留一定程度的粵語風味,於是便要考慮哪些詞彙可以用,哪些要捨棄。」
讀著《13‧67》,主角關振鐸被同袍稱為「度叔」,這種粵語式的語帶相關,很難讓台灣讀者一起細味,但陳浩基卻不會刻意刪減,讓兩地讀者有不同體驗。台灣對粵語書寫不抗拒,他歸功於港劇:「有趣的是,台灣讀者對香港作者的接受度相當高,我想這是拜港劇港產片在台灣風行多年之賜。只要別全寫廣東話,他們都很接受。」
▉華文推理小說的推廣困難
要寫自己不擅長的語言,在異地得到青睞,當中需要下的功夫是你我難以想像的。為何要如此辛苦?陳浩基認為,台灣的出版社制度完善,不少出版社也列出投稿須知,至少他的懸疑推理作品不用被編愛情或財經書的編輯審閱。更重要的是,台灣的文學獎有如恆河沙數,讓他可以有無數次投稿機會,這些土壤絕對是香港所欠缺的。
「我想香港面對的問題不是推理小說乏人問津,而是文字書本身乏人問津吧。二樓書店逐漸消失,出版社集中出版財經書、術數書、美容書,也令人憂慮閱讀風氣不振啊!」

陳浩基(攝影:佘世培)
陳浩基如此慨嘆,當年他獲得「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的得獎感受即是:「香港大眾小說的文學性也往往被讀者或香港出版界忽略。希望我這次得獎,能鼓勵更多香港作家創作大眾小說。」他說,要推廣香港的閱讀風氣,更多具文學性、且面向大眾的小說似乎是出路之一。
吊詭的是,正因為香港出版界無論制度、市場等方面都不能跟台灣相比,造就台灣版的翻譯書(特別是小說)湧入香港,使得香港讀者根本已在不知不覺間接受了台式的文字和風格。這或許是個契機,因為華文推理小說可以在此「互相了解」的情況下流通,但為何卻沒有因此而湧現?
▉推理小說有賴於社會對探求真相的渴望
「歐美和日本的推理小說市場相當成熟,彼此互有譯作發售。相比之下,華文推理因為政治因素出現了嚴重的發展斷層。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也有推理熱,像程小青、孫了紅撰寫了好些有質素的偵探小說。日治時代的台灣也有好些作品,可是經過國共內戰、文革、台灣的戒嚴等等,推理小說幾乎絕跡。」
陳浩基指出:「西方在這時期經歷了推理的黃金時代,由古典偵探推理發展至犯罪小說或冷硬偵探小說,建立了很明確的類型文學。而日本在戰敗後,本來在軍國主義時代被打壓的推理文學亦能大解放,至今經過本格派、社會派和新本格派的洗禮,作品相當成熟。華文推理比上述兩者年輕,就像一個工業化不過十餘二十年的國家製造汽車,卻要跟日本車和歐洲車爭顧客一樣。同樣付一本書的價錢,你會選一本故事保證有趣、風格成熟的翻譯小說呢?還是抱著『支持本土』原則,冒著中地雷的風險去買一本你不知道好不好看的華文小說呢?這是自由市場做成的無奈吧。」
而且推理是一個尋找「真相」的過程,松本清張建基於現實而撰的「日本的黑霧」,藉推理探求社會真相就是最佳註腳,「如果一個社會對知識對真相有所渴求,推理小說自然會賣得好。當大家覺得『真相是什麼也無所謂』,那用什麼方法也抓不到人看推理。」無怪乎文革、台灣戒嚴那些沒有真相的時期,以至現在香港……
▉香港近年推理小說
即便如此,陳浩基對前景還是樂觀的。首先,愈來愈多小說改篇為電影和電視。他舉例如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的《控制》中文版於2013年出版,據說銷量平平,但由大衛.芬奇拍成同名電影(香港譯名:《失蹤罪》)後,台灣出版社立即換上班.艾佛列克的封面重出,一下子便上了暢銷榜。
其次,陳浩基的推理小說雖不至如江戶川亂步般能創造變格派,但會嘗試創作不同類型的推理小說。《大魔法搜查線》便是奇幻輕小說,套用劍與魔法的奇幻架空世界,去包裝連續殺人事件的推理故事。另外也有偽裝成推理小說的恐怖小說《魔蟲人間》,另一部小說《S.T.E.P.》則加入科幻元素,把背景放在近未來的推理故事。
華文推理小說縱然暫時未能自立門戶,亦已漸成氣候。陳浩基推介港台兩地的推理小說作品,譬如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獎作品《虛擬街頭漂流記》(寵物先生作),第三屆並列首獎的《逆向誘拐》(文善作)。文善是位移民加拿大的香港人,《逆向誘拐》是一本以商業為題材,沒死半個人的推理小說,另一部作品《店長,我有戀愛煩惱》,卻是以愛情主題來包裝的推理小說,或許能吸引不少不讀推理只讀愛情小說的讀者。」
香港近年亦有出色的推理作品值得關注:「陳電鋸的《大豐收》和《傾城》,故事跑社會派推理路線,都是相當出色的作品。另外,香港科幻作家譚劍也有寫一些跨類型的推理作品,他的《光柵謀殺案》便結合了科幻與推理,可惜只有簡體版。」
▉讓人關注現實世界的推理作品
陳浩基今年(2019)1月底,在港台出版社同時推出了他的中短篇合輯《第歐根尼變奏曲》(香港由格子盒作室,台灣由皇冠出版)。集結他出道10年中17篇不同風格的作品,有懸疑、推理、恐怖、奇幻與科幻,包含其獲獎與未公開之作品。
陳浩基從台灣走進世界,有人說他自己都走出一條路了,還需要香港人幫忙嗎?確實,外國媒體訪問他的次數比香港媒體多,可是他仍心繫香港。除了兩本小說以香港警察為題材外,《13‧67》的後記中,他特別提到書中所載的香港地方,希望台灣讀者能到那裡走走看,翻譯成法文、意大利文、英文後,更可以呼籲世界讀者聚焦這個世界的小小旮旯。
有時讓世界關注,不一定只能靠數十萬人走上街頭。靜靜地寫出一個讓世界注目的故事,也算是勾結外國勢力的一種吧?●
第歐根尼變奏曲
作者:陳浩基
【香港格子盒作社版(左)➤】【台灣皇冠版➤】
|
作者簡介:陳浩基
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畢業,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海外成員。2011年,他以《遺忘.刑警》榮獲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他的長篇力作《13.67》則創下個人高峰,不但獲頒2015年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誠品書店「閱讀職人大賞」、第一屆「香港文學季推薦獎」,更一舉囊括週刊文春10大推理小說和偵探小說研究會10大本格推理小說雙料第一名、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10大推理小說第二名,以及booklog海外小說大賞,創下華文推理小說在日本出版界的空前紀錄。該書目前已售出美、英、法、義等十餘國版權,並即將改編拍成華語、韓語電影和連續劇。另著有《山羊獰笑的剎那》、《網內人》、《S.T.E.P.》(與寵物先生合著)、《闇黑密使》(與高普合著)、《倖存者》、《氣球人》、《魔蟲人間》、《大魔法搜查線》等書。
|
書評》以這樣的故事承載,才會顯出這個主題真正的重量:關於奈斯博的《馬克白》
※本文涉及莎士比亞劇作及奈斯博小說《馬克白》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判斷改編自某個作品的「再創作」優劣與否,大抵該注意幾件事。
最要緊的還是「主題」──這是優秀作品的靈魂。改編作品的主題與原作相同很好,不同也無妨,重要的是改編作品必須具備堅實的主題,以此為核心發展情節及建立角色。既是改編,情節與角色自然可能與原作有所不同,倘若改編作品的主題掌控得宜,這些改動就會顯得必要而且合理。當然,如果改編作品的表現形式與原作不同(例如小說改編成電影),那麼改編作品能否妥善利用不同形式的優勢敘述故事,也是需要關注的重點之一。
由此視之,尤‧奈斯博(Jo Nesbø)的《馬克白》成績相當不錯。
2016年,英國出版社Hogarth Press因應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發起一項名為「Hogarth Project」的寫作計劃,邀集7位世界知名作家──包括《控制》作者吉莉安.弗林(Gillian S. Flynn)及《使女的故事》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等人,由作家挑選一部莎士比亞作品,為現代讀者重新詮釋。
受邀作家當中,奈斯博挑選的作品,就是《馬克白》。
《馬克白》是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作品之一,描述蘇格蘭將軍馬克白在戰勝合力進犯王權的國內叛黨與敵國軍隊之後,遇見3名女巫。女巫預言馬克白將會成為蘇格蘭王,在預言、野心,以及妻子的慫恿之下,馬克白暗殺了國王鄧肯,自立為王。但掌握權力之後,原來英勇為國的馬克白開始多疑猜忌,陸續展開肅清異己的行動,終至覆滅。
莎士比亞的《馬克白》發生在西元11世紀,而奈斯博把故事拉到900年後。
背景一樣在蘇格蘭,不過奈斯博的《馬克白》時間設定在20世紀70年代,把空間限縮在蘇格蘭行政區法夫(Fife),描述近乎獨裁的警察首長過世之後,繼任局長的鄧肯原有遠大志向,但特警隊長馬克白在被人鼓動之後暗殺鄧肯奪權,在展開後續殺戮行動後自取滅亡。從故事主幹來看,奈斯博雖然加入現代元素,但大抵按照莎士比亞的劇本推進情節;不過仔細探究,會發現奈斯博做的,不只挪移時空及對應地改動角色設定。
奈斯博的設計,讓角色變得更立體、情節也更豐富。
鄧肯不再是昏庸無用的領導者,馬克白也並非渴望權力的野心家,是故驅使馬克白進行暗殺計劃、並且一路歪傾的動力,就有更多來自角色背景與彼此利益的糾葛。不再相信「君權神授」的20世紀70年代,加上馬克白不再如原作一般成為國王,其中就有了更多政治算計與權謀運作。角色之間的感情羈絆更深,愛與恨也更加幽微,難以黑白二分。
而且,奈斯博並沒有在自己的版本中提到超自然力量。
莎翁原著當中鄧肯遇刺之後的自然天候變異,在改編版本裡頭全數刪去;奈斯博巧妙地將原作裡的巫后赫卡忒(Hecate)改寫成掌控黑幫勢力的男性毒梟,女巫的預言於是成為現代社會暗裡握有實權的黑道布局手段。原作伊始馬克白擊退的敵國之一,就是奈斯博出生的挪威,奈斯博將之轉化為名為「北歐騎士」的外來幫派,在故事一開始就利用警方伏擊北歐騎士的經過埋下角色之間的鬥爭伏筆,還用這個幫派串連故事的重要轉折關鍵──結局的那一幕,幾乎可以視為奈斯博的某種惡趣味了。
奈斯博的所有改動,都能夠統整在「權力使人腐敗」的主題當中。
倘若熟悉莎士比亞的原作,閱讀奈斯博的《馬克白》會發現許多趣味,包括他如何安排角色定位與關係,有些在原作裡已經頗複雜的角色出現了更多層次,有些角色則被改動了性別。倘若對莎士比亞的原作一無所知,閱讀奈斯博的《馬克白》也不會出現任何障礙──事實上,奈斯博的改編甚至使原作當中一些不夠周延的部分變得合理。
如同奈斯博的其他作品,改寫後的《馬克白》角色鮮明、情節緊湊,槍戰、格鬥場面魄力十足,每個角色的每個抉擇都充滿人性的善惡衝突。「權力使人腐敗」是句簡單的話,但要以這樣的故事承載,才會顯出真正的重量。
改編包裹優秀主題的經典,不見得會是個好故事。但奈斯博的《馬克白》就是。●
Macbeth
作者:尤.奈斯博(Jo Nesbo)
譯者:顏湘如
出版:寂寞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尤.奈斯博
尤.奈斯博是挪威史上最暢銷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是挪威排行榜冠軍暢銷書,亦是英、美暢銷榜常客。挪威圖書館借閱率排行榜,前20名有5本是奈斯博的作品。他拿過所有北歐的犯罪小說大獎,包括玻璃鑰匙獎、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說、書店業者大獎等,還獲得英國的「國際匕首獎」和美國「愛倫坡獎」提名,作品翻譯為50種語言出版。全球銷量突破四千萬冊。
奈斯博曾是挪威知名的搖滾巨星,亦曾任職於金融業,當工作和樂團難以兼顧,他選擇飛往地球最遙遠的彼端:澳洲,在那裡寫下日後讓自己聲名大噪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第一集《蝙蝠》。
奈斯博的讀者族群廣泛,涵蓋純文學讀者、冷硬推理、黑色小說讀者,以及通俗驚悚小說讀者。此外還受到英美犯罪小說名家一致擁戴,麥可.康納利稱讚他是「我最喜歡的驚悚作家」。評論家普遍認為奈斯博可與丹尼斯.勒翰、詹姆士.艾洛伊、麥可.康納利、伊恩.藍欽、雷蒙.錢德勒等名家相提並論,稱他是「挪威犯罪書寫的畢卡索」;德國《明鏡日報》則稱他是「斯堪地那維亞的奇蹟」。
當奈斯博接到「挑戰莎士比亞」書系的邀約,他直接指定挑戰黑暗悲劇《馬克白》。奈斯博認為這是一部關於權力鬥爭的驚悚故事,不只發生在一個陰鬱、狂暴、黑色電影般的舞台上,也同時在黑暗、偏執的人心深處上演。《馬克白》出版後大獲好評,英國書評盛讚:「奈斯博將自己的招牌印記,深深烙印在莎翁最受歡迎的故事之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