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99 穿梭時空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

Learning to La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保羅.威利斯(Paul Willis)著,秘舒、凌旻華譯,王志弘繪,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工人子弟為何難以翻身?這份1977年發表的社會人類學經典之作,把民族誌方法帶入社會研究,令人驚艷,不過最特別的地方也許是作者的「介入」,把自己的成長經驗和大眾文化都拉進硬梆梆的論文裡,卻無損於其學術性。這是還學於民的好示範。
談的是1970年代的英國,學術界開始從「文化」的概念出發去理解階級,進而形成以日常生活為研究對象的伯明罕學派。本書前半是詳實的民族誌,後半則是嚴肅的學術論辨。考量時空隔閡及學術文體,對多數人而言或許並不容易閱讀,但書中所揭露的殘酷──階級的不流動,導因於日常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的「被自願」,值得讀者克服重重阻礙,細細理解。
當《做工的人》以暢銷書之姿攻占各大書市版面,並為當代台灣讀者展示具體而微的勞工階級群像,重讀這樣的社會階級研究經典之作,將有助我們深入理解勞工階級看似無意改變現狀且服膺社會結構的關鍵因素。作者試著回答工人階級子弟為何「自甘如此」?而答案絕對不是因為「懶惰」、「墮落」或「無知」,相反地,其中一個答案是:勞工階級其實充分理解社會的遊戲規則,並且洞察遊戲規則中的不利要素……關於勞工,想知道更多嗎?且讀《學做工》。【內容簡介

亂入時空旅行團:帶你完美路過兩千年來20個歷史現場

The Time Travel Handbook: From the Eruption of Vesuvius to the Woodstock Festival
詹姆斯.威利(James Wyllie)、強尼.艾克頓(Johnny Acton)、大衛.戈布雷(David Goldblatt)著,張綺容、陳湘陽譯,漫遊者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獨 
如果你可以搭上時光機去查看某個歷史場景,你會選擇何時何地?本書規畫了20個套裝行程,食衣住行娛樂面面俱到,每趟旅程指南都詳盡深入且出乎意料。這是歡樂卻有文化深度、歷史濃度高但很搞笑的旅行團,唯一缺點是本書只開歐洲團,期待亞洲旅程的讀者,只好期待下一本了。
全書以導遊筆法書寫歷史,在嬉笑怒罵之餘,夾帶著對過去的懇切認識。歷史可以像旅行一樣,在興奮、抱怨交雜中認識世界曾經的模樣。本書絕非一昧討喜之作,從書中「景點」的選擇安排,可以嗅到屬於當前的史觀和史識。
這本書之所以好玩,就在於它的時空亂入設定,等於是穿越+虛擬現實+擴增實境。精選出來的20套行程雖然有些隨心所欲,但穿越的結果卻也足夠迷人,讓人想跟著如法炮製,為每幅歷史名畫設計一套shopping之旅。【內容簡介

閒暇與無聊

暇と退屈の倫理学
國分功一郎著,方瑜譯,立緒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獨 
無聊是個常被輕忽的現象,它其實是生命的白紙,所有的作為都是為了填滿它。國分是日本新生代哲學家,規矩中有些立異,輕巧中看得到深沉,法國哲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後結構主義。
「閒暇」和「無聊」這樣的主題,竟然可以小題大作到寫出一本近400頁的厚書?因為這是與文明發展切身相關的議題,甚至是關乎人類生存於世是否感覺幸福美好的大哉問。意想不到嗎?那麼閒來無聊的時候,何不翻一翻這本書呢。
本書主題看似輕鬆,卻是嚴肅的哲學論述。作者旁徵博引,追問的是:為什麼現代人的生活那麼不快樂?原以為富足的物質生活會是喜悅的答案,但事實一再證明,即使給予空閒讓人們有逐夢的機會,多數人仍在蹉跎中浪費。本書有著日文論述一貫的曲折,但字裡行間盡是直接而殘酷的批判。【內容簡介

衝浪板上的哲學家:從現象學、存在主義到休閒資本主義

Surfing with Sartre: An Aquatic Inquiry into a Life of Meaning
亞倫.詹姆斯(Aaron James)著,邱振訓譯,立緒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樂   獨     
翻閱這本結合衝浪與哲學的思想散文,耳邊先是響起California Dreamin’,衝到後來就全是《檀島警騎》的主題曲。與沙特衝浪?透過衝浪經驗探索哲學?這是什麼異想天開的念頭?可是詹姆斯論述起來竟然毫無違和,哲普功力令人嘆服。《衝浪板上的哲學家》絕對是本實用的哲學書──言下之意是,假如讀不懂哲學,你至少可以讀懂衝浪的樂趣。
「人生可比海上的波浪」,本書以衝浪為喻,用哲學為論,想講的大體不出這句經典歌詞。衝浪者的生活哲學是否正確?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看法,但以衝浪的概念為鏡,所折射出當前資本主義生活的心靈困境,卻是無人能否定的危機。人生苦短,充滿變數,太多問題無解,本書與其說提供了什麼奧祕,不如說是要人退一步省思自己的人生,享受應有的從容自在。
作者要講的不外是大自然的啟示,這其實也是哲學的起源,只是我們今天不再像希臘人那樣行走於天地之間,所以更需要刻意回到自然裡活化一下。歐美的學霸,向來是會讀書也會玩,這是重點重點重點。【內容簡介

洋風和魂:日本如何在戰後歷史與文化交流中保存了美國時尚風格

Ametora: How Japan Saved American Style
W.大衛・馬克思(W. David Marx)著,吳緯疆譯,八旗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流行之所以流行,總比膚淺來得深刻,比品味來得輕盈。這本戰後日系男裝史拆拆解解,抓到流行的變色龍DNA:有時一知半解也是創新的方式,誤打誤撞反而能帶動風潮。想知道Uniqlo男裝為什麼會長成今天這副德行,這本犀利的風格解剖學可以提供很多意外的線索。
文化史的成功示範之作,選了最獨特的視角,說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色。從服裝去看流行文化,第一直覺往往會選擇女裝。本書從男裝切入,看似意外,卻更貼近作者試圖挖掘的核心。那不只是新風尚的形成,更道盡戰後日本男性如何以他者為鏡重塑自身形象,進一步消化後,由接受者轉身成為輸出者。而如同上乘的文化史,本書也可以輕鬆以對,讓作者細緻的筆調,引領我們認識一下《MEN'S NON-NO》這類刊物的前世今生。
「時尚」指向一個時代的美學顛峰,指向一個消費文化的金字塔頂端,這同時意味著時尚是即時的文化產物,更是當前社會思潮的具象化表現。《洋風和魂》是日本民族的近代流行文化史,也是日本如何展現自身文化辯證成果的社會史。在當代台灣,至今還缺乏這樣的流行文化觀察與本土論述。或許這本書可以作為他山之石,提供一條路徑,開展屬於當代台灣文化認同的時尚研究。【內容簡介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從中央歐亞出發,遊牧民眼中的拓跋國家

シルクロードと唐帝国
森安孝夫(もりやすたかお)著,張雅婷譯,八旗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以絲路和遊牧文明兩大軸線來解構、再重建唐史,立論出奇,頗能新人耳目。這樣的唐朝也不再只是中國的唐朝,而是一種輻輳式文明:汲取各方滋養,融會之後再輻射出去。本書也讓人想起喜多郎配樂的《絲綢之路》特集,遼遠、幽冥、神祕,容得下種種天馬行空的想像與投射。
或許我們已認清並揮別傳統的單一歷史敘事觀點,因此得以迎接各種不同視角出發的歷史,反覆訴說同一個時代的歷史,再三協商,重新定位,使我們更接近歷史的真相──亦即,歷史從來沒有誰說了算的真相。摒除了西歐中心、中原中心的主流歷史敘事以後,森安孝夫如何為我們重新建構以遊牧騎馬民族集團為中心的「中央歐亞史」?這樣的歷史重構,甚至可能瓦解「中華民族」的想像根基。
中國中古史的研究具有悠久堅實的傳統,無論中日皆出過不少重要學者,本書的諸多見解,都能找到前人努力的積累。這本以大眾為對象的書籍,作者最高明之處在於立下搶眼吸睛的論斷,諸如序章中的「理科類歷史學、文科類歷史學、歷史小說」、「自虐史觀」……讀完本書之後是否能被說服?是否會對唐朝史有全新的論斷?可能須由讀者自行判斷了。【內容簡介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

Stalin: New Biography of a Dictator
奧列格.賀列夫紐克賀列夫紐克(Oleg V. Khlevniuk)著,陳韻聿譯,左岸文化,7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如果要用一句話讓史達林的形象立體起來,或許就是「從革命者到獨裁者」。如果要用一本書令史達林的樣貌細緻且完整呈現,那應該就是本書。作者讓新的史料說話,從史達林心懷革命的少年時期,到手握政權的領袖時代,以諸多事件細細勾勒心路歷程與行動的成因。一名革命者如何走上獨裁者之路?讀畢本書,也許有人會心懷同情,但更應引以為鑑。
大量的私生活細節,不時冒出一針見血的心理描寫,這裡的史達林忽然變得很人性,活靈活現的,簡直就像某種貼身觀察日記。更有趣的是作者那種「他們都亂寫、只有我最懂」的霸氣,非但不會令人不悅,反而莫名地解氣,頗能彰顯他對這位獨裁者獨裁性的愛。
擅長檔案的研究者,往往讓人擔心會受檔案風格的浸潤,文字流於艱澀或瑣碎。而一旦克服了敘述的關卡,能成功結合史料和表述,必是不容錯過的佳作。這本史達林傳記不愧為2016年美國「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The PROSE Awards)傳記類得主。中文版譯者直接自俄文翻譯,更是大大加分。對於史達林,多數人都只有片面的了解,好像他天生就專斷獨裁,直取權力核心,忽略了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掌權也出於必然和偶然下的各種因素作用。這本詳實易讀的傳記,填補了刻板印象所欠缺的面向,也讓我們重新反思對歷史的理解。【內容簡介

琉球的時代:偉大歷史的圖像

琉球の時代――大いなる歴史像を求めて
高良倉吉著,蘆荻譯,聯經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琉球歷史對多數台灣讀者都是陌生的,更何況是琉球王國成立之前的所謂「古琉球王國史」,那是交雜著神話、傳說,只有依賴間接史料拼湊的年代。作者是琉球史研究的專家,本書是他1980年的出道之作,並於2012年再版。以史料為主體的嚴謹寫法,在閱讀上雖或不易,但仍是了解古琉球不能錯過的經典。尤其是結語一章,談及「古琉球與現代」,充分展現了史學、史家與時代三者的緊密連結。
《琉球的時代》不僅只是地方史的書寫,更側面揭示現代民族國家的誕生究竟犧牲了什麼。當人們普遍以為日本是單一民族國家的完美典範之際,往往忽略這個觀點意味著日本徹底去除了整個國家的異質性。大和民族以外的族群,如何遭到隱身不見的命運?那來自一個個民族的血脈死亡,一個個民族的文化消滅。
這本1980年初版的琉球史,今天看來雖然有些保守,但其中的文獻考古卻極其稀有,把沖繩的前世從神話和史料中召喚出來,讀起來特別有種蓬萊仙島的魅惑感。【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青春博客來」的閱讀之道

今年3月「青春博客來」這個看似全新的子品牌上線了,通過YouTube上高質感的影片、Facebook的強勢推播,令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然而此前,博客來網路書店耕耘高中生閱讀的領域,已有十幾年的歷史。2004年時,博客來成立「三魚網」,專責高中校園的閱讀推廣。博客來認為,16至18歲的青年,已開始有自主想法,但因校園中主要進行閱讀推廣的單位,大多以國文老師為主,書單類型較單一,通過網路書商有制度的加入,可以提供更多元的趨勢觀察與選擇面向。

三魚網的營運初期,建立了以學校及師長為主窗口的聯繫網絡,並發行紙本報刊《讀家報》;2011年時,設置了「高中生平台」,開放在校生線上投稿書評,突顯「高中生」的主體性,將內容的話語權回歸學生。博客來表示,近十年,智慧型行動裝置已改變了閱讀的樣貌,然而來自高中教育現場的閱讀教育,與高中生真正的閱讀喜好,存在著很大的落差。

2018年,正式更名為「青春博客來」,除了利用網路書店的購書數據,以及原有的書評投稿外,更加入了YouTube的節目「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我的,青夢想」,希望與社會大眾一起看見高中生的生活與真正的閱讀喜好。

▇為高中生量身打造的書評投稿平台

青春博客來 閱讀平台」(原高中生平台)深耕青少年閱讀推廣超過10年,合作學校遍及全台,直至5月8日已有307所,累計投稿數逾55萬餘篇,並以每月6,000篇左右的數量增加。

tou_gao_lun_kuo_.png
取自青春博客來 閱讀平台

高中生投稿的書評,除了真切表達獨到的感想之外,許多篇章的文字也十分流暢,甚至犀利。不管是從書中獲得療癒,或了解社會、思考未來,他們透過閱讀內化成自己的想法,進而寫出觀點:

人生是一條漫長的旅程,有時我們甚至不清楚自己是為了甚麼而一直走下去,我們都會有迷惘的時候、想逃避的時候,我認為給自己一小段旅行,暫時逃避一下現實,重新審視自己,找回當初的堅定,再回到屬於自己的地方時的那份堅持也會有了存在的理由了……」(松山家商 H,評《最美的抵達,最近的遠方》

或許就像社會輿論所說的,船中藏了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才讓政府狠下心來讓這群高中生全部喪命...這樣的事情並不是只在韓國發生,台灣的苗栗大埔案、太陽花學運等等的事件,不都是讓政府成了加害者嗎?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對於政府只剩失望,而政府永遠只會說謊、用金錢買通媒體說假話,那不用等世界末日,人性的喪失早就足夠毀滅世界了……」(士林高商 邦邦邦尼,評《謊言: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潛水員的告白》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高中生受到影視、流行偶像的影響和啟發很深。像是今年1月出版的《少年來了》,講的雖是1980年有點歷史了的韓國光州事件,但由於韓國男子音樂團體「BTS防彈少年團」團長,曾透過網路直播推薦此書,因此許多高中生來稿,開宗明義就說:「因為我喜歡的偶像推薦這本書。」

此外還有受2017年10月改編自東野圭吾的電影《解憂雜貨店》影響,該書也累計將近1700篇的投稿量,除了東野本身的名氣,後續許多新增的文章,都寫到「是先看到電影,才購書閱讀」。

20174tou_gao_bang_.png
取自青春博客來 閱讀平台

對高中生來說,投稿被刊登,不單是情緒的喜悅,還有實質上的獎勵。博客來行銷部閱讀推廣Team資深經理吳梅瑜表示,投稿皆需經過指導老師審核,通過標準才能刊登;刊登後,還有機會獲得「閱讀認證」。

吳梅瑜說:「成立閱讀認證以來,常聽到學校老師回饋許多感人的故事。有的學生可能成績不甚優異,但透過文章的發表,找到自己的舞台和自信,閱讀認證可能是他求學以來,拿到的第一張獎狀。也有的學生很受激勵,得到閱讀認證的肯定後,希望未來能當作家或記者,成為替社會發聲的一份子。」

▇北市高職閱讀代言人

博客來推動青少年閱讀,不只是閱讀投稿平台,早自2011年即已承接台北市教育局標案,與高職學校合作「北市高職閱讀代言人」專案,帶動校園閱讀的氛圍。

每學期博客來都會規劃校園巡迴書展,並設有年度主題,有的閱讀代言人會同步在學校推動。例如去(2017)年的主題「讀出你的青春哲學」,大安高工的閱讀代言人便充分利用讀書會,介紹哲學強化邏輯思考的重要性,鼓勵同學參加書展。吳梅瑜說:「有些學校師生參與校內書展的比例,甚至高達67%。」

gao_zhong_zhi_dai_yan_ren_.pnggao_zhong_zhi_dai_yan_ren_2.png

同學參加完閱讀代言人舉辦的讀書會,才知道原來同樣的文字,每個人的解讀不同,大部份學生都很開心可以和讀同一本書的人交流。

然而,各校閱讀代言人的創意和執行能量可不僅僅如此,有的人在校內實施行動書車計劃;也有人用「擺地攤」方式,走廊上放了一箱箱書籍,以叫賣方式吸引同學注意;還有人在晨間和午間透過廣播朗讀書籍,服務全校同學們用「聽」的方式閱讀。

各校會將代言人推動閱讀的過程錄製成影片,做為成果發表,除了有代言人化身新聞主播,也有微電影的拍攝,例如藉由《青春第二課》這本書,營造唯美的粉紅色泡泡,來引導閱讀的美好。有些學校以漫畫《深夜食堂》為構想,舉辦「主廚PK賽」,讓同學挽起袖子,親自下廚較量。

吳梅瑜說:「各校代言人還會彼此交流,甚至互相較勁,同學們都很珍惜當代言人的機會,因為這不僅是項榮譽,還能成長,找到不同的發展。」

▇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嗨翻全場

「不要走在我後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這句法國小說家卡繆的名言,是青春博客來閱讀平台未來的方向。

吳梅瑜說:「現在青少年依賴社交媒體,資訊取得不再只是透過書本。過去做閱讀推廣,我們比較像是協助學校推動的角色,現在,我們將成為年輕人的同伴。今年3月除了在臉書成立青春博客來的社群,近期更乘勝追擊,推出『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的規劃。」

「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是博客來專為年輕人製作的話題性短片,由脫口秀演員、知名網紅龍龍擔任主持人,到校突擊採訪同學。話題包括你所不知道的神祕社團、高中生使用的社群軟體、該不該補習等等。並在影片最後推薦一本相關主題書給年輕朋友們。

例如高中有哪些神祕社團?你聽過奇蹟社、人電社、躲貓貓社嗎?還有,筆藝社不是研究各種筆,能量保健社也不是維骨X的業配,海龜湯社更是沒有龜也沒有湯,它們分別跟手指極限運動、民間外治的療法、情境推理遊戲有關,你猜對了嗎?至於躲貓貓社,傳說至今從沒有人在社辦裡看過團員出沒,也從未聽聞任何活動,是神秘社團中的神祕。

「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各段影片,透過主持人龍龍活潑的開場、有趣的剪輯方式,呈現出學生的各種勁爆與古靈精怪。看似文靜的長髮美少女可以一邊唱哈利路亞一邊跳電音熱舞;眼鏡女孩可以透過影片向父母告白「我真的沒有跟他們聊色」;男孩爆料,死黨的祕密竟然是「我的膝蓋在跟我說話」。

0.png
取YouTube:【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4 高中生使用社群軟體?

影片中你還將充滿問號,高中生流行語「汁妹」、「塑膠」、「現充」、「介幹」是什麼?爸媽知道你的孩子社群會分大帳跟小帳嗎?吳梅瑜說:「我們用高中生喜歡的視覺方式親近他們,因為沒有去聽年輕人的聲音,就不會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成績斐然,首支影片「學校社團篇」3月2日上傳臉書後,點閱率破表,高達15萬,留言互動超過1500則。「社群軟體篇」也有13萬點閱率。在粉絲人數逾6000人的情況下,獲得如此熱烈的迴響,代表青春博客來成功貼近高中生。

▇高中生真正喜歡讀的是......

今年3月,青春博客來從高中生平台改名,並做了定位調整。對此,吳梅瑜提出解釋:「透過數據統計,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近10年來,全台100所高中職老師提供的推薦書單,不外乎還是侯文詠、簡媜、蔣勳等作家,但從學生書評及實際銷售狀況來看,青少年感興趣的書與老師的推薦根本背道而馳。」

da_an_.jpg

她說,例如輕小說就占據高中生閱讀比例超過30%,盤踞高中生暢銷榜單之冠,10年不墜。然而對許多師長來說,輕小說不值得推薦、不鼓勵閱讀。因為這樣的落差,青春博客來為更貼近青少年的看法,在十年特企「青春17讀」單元中,找了高中生來談閱讀。例如獲得「校園寫作金質獎」的大安高工戴劭恩同學,就分享輕小說帶給他的影響。

在他發表的《那些值得我們思考的輕小說》中,戴劭恩推薦5部輕小說,《奇諾之旅》、《從零開始的魔法書》、《青春豬頭少年系列》、《果然我的青春戀愛喜劇搞錯了》以及《歡迎來到實力至上主義的教室》,並給了成人一記當頭棒喝,他說:

以上5本是我認為在非常有趣、好笑又好看之外,主題與對話都讓人不得不去思考人生大學問的輕小說。如果單純只是翻閱書的內容,這是「看書」,是一種悲哀;但深入思考的『閱讀』本身卻不是,不管是怎樣的作品,只要讀者有意識地獨立思考,都能從中讀出意義。我希望大家能夠不再歧視輕小說,而青少年讀者也能在輕小說中找到些有意義的東西。我覺得很多事情是存乎一心的,或許在旁人眼裡,可能會覺得我只是個被困在輕小說中的傻瓜,但不管別人怎麼說,我都不在乎,我想,到死為止,我都會是這些輕小說的幸福奴隸。

此外,青春博客來還邀請不同領域老師分享閱讀觀點和推薦書單。例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建中教師同時也是作家的凌性傑、《教室外的視野》作者番紅花等。超過10年的青少年閱讀推廣,博客來通過「青春博客來」這個子品牌,以書評投稿平台、代言人與Youtube節目等不同方式,加入高中生的生活日常,嘗試發掘學生豐富多樣可能性,從而引薦多元的閱讀視野。

30697884_1267667463365794_1207903791051300005_n.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5-08 16:21
譯事》無聲的轉介者,半世紀翻譯功夫:譯者林添貴與彭淮棟的結晶
譯者林添貴(左)及彭淮棟(擷自youtube)
譯者林添貴(左)及彭淮棟(擷自youtube)

4月最後一個周末,極為罕見地有兩場以譯者為主的活動:「半個世紀,百本譯作:林添貴的經驗分享會」與「其人,其譯:紀念彭淮棟,兼談台灣近四十年來的翻譯」。林添貴譯作等身,譯筆快利,尤其擅長近代史與國際政治,翻譯百本書,實是可慶賀之事。彭淮棟數十年孜孜不怠,翻譯各領域重量級作品,年初傳出猝逝的消息,令人愕然慨嘆。

兩場活動一喜一悲的緣起,兩位名家翻譯速度一快一緩,各擅勝場,但同樣讀者遍布海內外華文世界,也影響數個世代學子。占台灣書籍市場相當大比重的翻譯書,最重要、但卻常隱身不被看重的譯者,終於得到注目與討論。

▉紀律與堅持累積的豐碩果實

林添貴從事翻譯近半世紀,各方條件的集合加上譯者堅持不輟,才有百部譯作的豐碩果實。資深媒體人張作錦更稱之為後人難以超越的「林添貴障礙」。

lin_tian_gui_huo_dong_xian_chang_.jpg
譯者林添貴

林添貴自述百本譯作中最喜歡的一部是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的《大棋盤》。90年代初期冷戰剛結束,布氏即開始關切25年後的世局,全書深入淺出、剖析透徹。1997年林添貴赴溫哥華採訪APEC峰會返國途中,在機場購買、機上看完,即推介給立緒文化。

百部譯作中林添貴個人最感動的一本書,是《紐約時報》夫妻檔記者紀思道、伍潔芳(Nicholas D. Kristof & Sheryl WuDunn)所寫的《東方驚雷》,充滿人道主義關懷的採訪實錄。至於最奇特的一本書,則是《李潔明回憶錄》。當年《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邀請前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James R. Lilley)寫自傳,英文初稿交卷後,由林添貴搶譯出版。然而,李氏原稿需經美國中央情報局審閱,竟然晚了三、四年才得以出版,造成前所未見的中譯本早於英文原書出版的例子。

dong_fang_jing_lei_-horz.jpg
《東方驚雷》原文書封及紀思道(左)、伍潔芳夫婦(取自Random House官網

這場半個世紀,百本譯作的活動,得到出版社與讀者熱情的回應,不僅僅是祝賀譯者的成就,彰顯主辦者「藉此表達對翻譯這門行業的尊敬」,也讓出版社惕勵:讀者具有分辨譯者優劣的能力,譯者雖然不是創作者,卻是決定作品生死好壞的關鍵。

紀念譯界奇才的殞落

peng_huai_dong_huo_dong_xian_chang_.jpg
於紫藤廬舉辦的彭淮棟紀念講座

對比林添貴分享會的歡欣,另一場聚會則是沉痛的。與彭淮棟相識甚早的戴明學院負責人鍾漢清憶起大學時的青春歲月,其「漢清講堂」網誌上有7段視頻,難得地留存下低調的翻譯家身影;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單德興細數與彭淮棟分別在薩伊德(Edward Wadie Said)作品裡擔任譯者和導讀者的合作……舊友小聚並不只為追思翻譯家的早逝,年輕一輩出版人胡金倫、台大翻譯學程陳榮彬、譯者林熙強等人的與會,透露出想要讓彭淮棟這個人、讓翻譯這件事得到更深刻討論的意圖。

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錢永祥在引言中說:「以彭淮棟這個人的獨特個性以及他在翻譯事業的成就,希望不是把他送走之後,就將這人、這一頁歷史封存。希望在這個聚會裡,由認識他的朋友重新勾勒一次他的形象。其次,除了出版社人情委託的書之外,他自己選書翻譯,《俄國思想家》、《文化與社會》等書都是他自己關心的議題,顯示他對知識思考的切入角度;而他的譯筆獨特,不像時下的翻譯,讀者常需要停頓思考,這部分也值得評論。最後則是脫離譯者的脈絡,談談翻譯在今天台灣的文化發展上所起的作用是什麼?」

其人:勾勒譯者的面貌

做為譯者,彭淮棟的獨特個性在其勞作歷程表露無遺。彭淮棟的翻譯生涯始於70年代末,二十幾歲便自英文翻譯了湯瑪斯.曼的《魔山》。到了90年代,他已透過自修具有不錯的德文閱讀能力,最後更窮數年心力,直接根據德文翻譯出曼的鉅作《浮士德博士》。可見其對語文的熱愛,以及鑽研學問的恆心毅力。

彭淮棟喜讀古典文學,尤尚魏晉文章,加上記憶力絕佳,文章讀進去記住了,下筆自然就流洩出來,成就他大量融合文言文的翻譯風格。從東海大學中文系退休的彭錦堂說,彭淮棟的文字造詣每每令他驚異。除了自修德文,浸淫古典音樂勤練鋼琴,臨帖自學的書法也達開展的水準,他的語言能力,藝術能力,以及思想與感受上的連結,都掌握得非常好。

除了廣為人知的英翻中,彭淮棟中譯英的能力亦備受肯定,他大三的翻譯老師、終身師友魏淑珠說:「東海外文系英文寫作的課程,洋老師給他98分。他讀英文就和文言文一樣,很快就背下來了。程度好到在台大念研究所時,老師以為報告不是他寫的。」

單德興稱許彭淮棟是free spirit,才氣高不受規範約束。「有才華、有個性、有獨特貢獻,而且那獨特的貢獻是我們學界中人無法達成的。」彭淮棟曾應邀在師大翻譯所演講,會後問答的熱烈程度,可看出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講者給師生的震撼。

peng_huai_dong_-3.jpg
譯者彭淮棟(擷自youtube

其譯:信達雅之外

彭淮棟一生譯書數十本,範圍多元:從文學小說、音樂、商業書、傳記/日記,尤其是哲學、文化研究等思想性書籍,均為大家之作。但信實正確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他在〈彭淮棟譯歷自述〉中曾自言:「譯事之難,睹他人之失,惕自己之過。當時常思孔子『吾欲寡過』一語,深感翻譯無功,寡過為得。」

曾與彭淮棟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共事的中研院研究員李有成,提及教學上常用的《文化與社會》,以及薩伊德的《鄉關何處》和《晚期風格》,他常要求學生除英文本外,也能參閱彭淮棟的中譯本;而他自己撰文論述時,只要是彭譯的作品,即可全然安心引用,不必費神自己翻譯。

彭淮棟翻譯的態度就如和尚譯經,專注審慎,享受箇中苦樂參半的滋味。數十寒暑的成就不僅見於有形的實體書籍,許多中文裡沒有適切對應的字詞,藉由他查考字根、細究文理而創發新詞,例如哲學家博藍尼(Michael Polanyi)提及的「異議分子」(dissident)、「脈絡」(context)、「框架」(frame)等,又或者他在媒體工作上,將頻繁出現的政經層面的諸多字詞,審定為「議題」(issue)、「市場占有率」(market share)、「存活」(survival)等用語,今日都已是習以為常的用語。若以輸入法電腦選字,彭淮棟反覆推敲琢磨的精鍊語詞常無法自動帶出正確的字,彭錦堂更說,他的翻譯「是對人工智慧的抵抗」,這在AI當道的時代更有其意義。

2015年,彭淮棟獲頒「譯藝獎」時,曾撰文概述自身翻譯歷程,融合古文精煉典雅的文字,完全表現出他譯筆的獨特況味。他的用字需要咀嚼,文章如詩,或許不符合現代讀者的習性,但他的拗口是蓄意的,他的典雅有實驗性,所以文字不僅可以達意,把用長段英文表現的內容傳遞出來,甚至在句法上也很精妙,這樣的能力在處理討論中國古典文學時特別管用。密西根大學中文教授林順夫出版中國古典文學論文集《透過夢之窗口》,其中英文稿有九成是特地商請彭淮棟翻譯的,林順夫在序文中稱許彭的翻譯:「精確流暢,尤其典雅」。

彭淮棟獲頒「譯藝獎」譯歷自述影片

「譯事三難:信、達、雅」在彭淮棟舉重若輕的譯筆下消融,更可直追中國古典文學「雅」的傳統。彭錦堂分析:彭淮棟在《浮士德博士》導論中犀利指出,「雅」就是曼和阿多諾的根本差異所在。書中有一段標為「托瑪斯.曼曲終歸雅,與阿多諾終須一別」。對曼而言,雖然世界無可救藥,但還是有一絲希望,這就是雅的態度,是中國士大夫文學的精神傳統,是最好意義下的保守主義(conservatism)。彭淮棟使用文白交融的中文,就是保留最好的傳統。

由此,彭錦堂更追問:彭淮棟譯筆後面的理念是什麼?因為無論譯得多好,那些書的內容都是湯瑪斯.曼、博藍尼或威廉斯的思想,那麼,譯者是存在的嗎?

彭錦堂認為,彭淮棟的思想巧妙地藏在譯筆裡。以《浮士德博士》第569頁最後4行來做說明:

(此段前面鋪陳了徹底的絕望)「請和我一同諦聽:一組樂器、一組樂器相繼退場,作品聲音漸渺漸去之際,獨留一把大提琴的高音g,最後的一語,裊裊的餘響,以pianissimo-Fermate徐徐冥然而逝。接著了無一物。寂靜與暗夜。但那縷在寂靜中迴盪,已經不在而靈魂猶自存想諦聽的聲音、沉哀之聲,已不再是哀音,深意已變,化成暗夜裡一盞燈。」

阿多諾的世代是徹底的沒有希望,曼在最後絕對的絕望中卻帶出一點點希望。最後這毫無理由的希望,就是一盞燈。而這個「一」字,前面已經出現「一同」、「一組」、「一把」等六七次,其中「了無一物」的一,即使不懂德文,也知道原文不會有「一」的內涵,英文的Nothing也沒有「一」。從形式上來看,那個「一」是不可能被忽略的,譯者是有意的,或者可以說,即使是無意的,高手的直覺就是如此。這是翻譯藝術的成就,他掌握了語言,還轉譯出另外的東西,湯瑪斯.曼如若有知,應當也會同意彭淮棟這樣的翻譯。

翻譯,及其所創造的

單德興也回應彭錦堂的看法:彭淮棟「做為翻譯家,甚至可說是翻譯文體家(stylist),他自鑄新詞,在翻譯上、在選書上都可以做為正式論文研究的對象。」在台灣,翻譯一直不被重視,學者從事翻譯被目為不務正業,這種「雕蟲小技」在學術升等上也不被認可,幸而還有幾個人(如單德興、李奭學)認為這是值得做的事。

設立「譯藝獎」肯定翻譯質量的鍾漢清提及,當年曾有中研院院士級的人物質疑:「Michael Polanyi的書怎麼能翻譯呢?」彭淮棟以一生埋首的成果證明:翻譯不僅可能,甚至可以是一門藝術。他不僅留下實體的譯本,也深深影響了出版這一行。

1994年入行的前遠流出版副總編輯吳家恆,憶及彭譯本《智慧書》對他從事翻譯、編輯的實質幫助。《智慧書》的作者葛拉西安(Baltasar Gracián)是17世紀西班牙的耶穌會士,與培根同時代,下筆也與培根散文有相通之處,重觀點之精闢、行文之凝鍊。吳家恆說:「彭淮棟採用的翻譯策略,少白話的蕪雜,而有文言的凝鍊……我當年花了些力氣去對照、研究彭淮棟的翻譯,對於我自己從事翻譯,特別是後來處理、核對、翻譯史景遷的作品,得到不少幫助。」

zhi_hui_shu_-horz_0.jpg
左:彭淮棟所翻譯的《智慧書》;右:葛拉西安(取自wiki

出身哲學系所、現任教台大翻譯學程的陳榮彬與彭淮棟不相識,卻是「讀他翻譯作品長大的」。出身學界的林熙強,喜歡文白交雜的簡練,新近重譯史景遷《大汗之國》獲極高評價;彭淮棟的風格,也鼓舞他在日後譯事上有所堅持。

翻譯在台灣的處境仍是艱難的:無論林添貴或彭淮棟,都是「業餘」的翻譯。這裡的業餘不是相對於專業的貶抑詞,而是直指出版界的痛處──以翻譯為業的代價有多高。微薄的稿酬要做為養家糊口的營生,譯者勢必以極快的速度進行,在處理複雜或難度較高的文本時必有缺漏。而受限於翻譯書版權年限短暫(一般簽約後5-6年版權到期),出版商也支付不起那麼高的時間成本,若非譯稿品質絕佳,加上出版社尊重文火慢燉、以時間換取品質的作業模式,否則無以留下這麼多好譯作。

錢永祥最後總結時說道:這場聚會不只是朋友的私情,也在文化意義上肯定了彭淮棟。經過多年的呼籲,學院總算開啟經典翻譯計畫的發端;看到年輕一輩譯者的優秀翻譯,明顯地察覺台灣的翻譯優於對岸。即使紙本書市場今非昔比,但外國事物更全面地進入現代的文化生活中,翻譯,值得我們更認真看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5-07 15:54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