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短訊》村上小說改編電影《燃燒烈火》獲坎城影評人最高評分,及其他藝文短訊
電影《燃燒烈愛》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掉柴房〉(擷自youtube)
電影《燃燒烈愛》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掉柴房〉(擷自youtube)

【得獎消息】

  • 效法高中生龔固爾文學獎的第5屆高中生直木獎出爐,彩瀨圓《梔子花》(文藝春秋)獲選。這是本精緻纖細的短篇小說集,內容包括描寫與情婦分手的〈梔子花〉、崩壞家庭的〈薄布〉、命運對手身上的〈花蟲〉等7篇作品。與高中生一同參與評審的文學評論家伊藤氏貴表示:青少年評審團的決選攻防其實十分激烈,我認為這麼深度的討論火花,將隨這次經驗回到每個人的校園裡,繼續延燒。
     
  • 日本全國小學生總計約12萬8000人投票的「兒童讀物大選」結果71wzyfnci9l.jpg發表,今泉忠明的《演化之謎:殘念百科全書》(高橋書店)以高票排行第一。此書內容介紹122種因演化而顯得特異的神祕生物,累計發行量已達183萬部。
    擔任本屆活動大使的直木獎作家兼喜劇演員又吉直樹於發表會中向小朋友呼籲:我其實並非從小就喜歡看書,但國中陷入失敗的困境時,是書本為我帶來了勇氣。現在我們選出10部好書,大家除了自己投票的書之外,也應該一起來看看其他入選的好書。
     
  • 第71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由古處誠二《戰爭的底細》(角川)奪得長篇大獎。故事從二戰中期駐紮緬甸北部的一名日本軍官之死,揭開犯罪的神祕面紗,書評稱為是如寶石般結合戰爭小說與刑事小說的傑作。短篇小說則由降田天〈虛偽的春天〉(野性時代8月號)獲獎。
     
  • 去年改由日本文學振興會主辦的第2屆「紀念大宅壯一日本非小說大獎」,由紀實作家森功的《邪惡詭計》(文藝春秋)拔得頭籌。該書主題為記述安倍晉三與加計學園事件,森功表示:這起事件尚未落幕,因此獲獎令我大感意外,但相信這次得獎將再掀民眾對事件的關注,對新聞從業者也將帶來莫大的鼓舞。
    由讀者票選的讀者獎,則由清武英利記述2001年震驚政界的外交詐欺案《礫石》(講談社)奪得。這起真人真事去年已改編為同名日劇,由江口洋介與佐藤浩市等人飾演追查弊案的警視廳搜查二課刑警,北村一輝飾演操縱10億日圓機密費的外務省要人。

日劇《礫石》預告片

  • 第22屆手塚治虫文化獎揭曉,連續3年入圍又兩度高票落選的野田智暢銷漫畫《黃金神威》(集英社)今年終於抱回大獎。此書描述明治末期有如不死之身的士兵杉元佐一與北海道愛奴族少女阿席莉帕尋找黃金的冒險故事,2016年曾獲漫畫大獎第一名,今年4月電視也開始動畫播映。​
    上月甫獲2018漫畫大獎首獎的板垣巴留又再下一城,以擬人化動物的《Beastars》(秋田書店)拿下本屆新人獎。短篇獎則由喜劇演員矢部太郎的《房東與我》(新潮社)奪得,內容為作者與87歲老太太同住的真實故事,其中的跨世代情誼深獲30歲女性讀者喜愛。

《黃金神威》動畫化預告片

【作家動態】

  • 擅長家庭題材的推理小說家天童荒太,出版構思20年的新長篇《無痛》(新潮社)。主人翁為中東戰場失去身體痛覺的男人,與先天無法感受內心痛苦的麻醉科女醫生,痛苦與無痛的世界因兩人的相遇而糾纏交疊在一起。在女醫師的實驗下,兩人透過激烈性愛,反覆「診察」快樂與痛苦的根源。天童表示,這是將他進入新次元的作品。
     
  • 旅德作家多和田葉子出版《散落在地球上》(講談社),記述一名留學期間不幸故鄉滅亡了的島國女子,在歐洲大陸生活時使用著獨特的語言。女子認識了研究語言學的青年,兩人展開一場追尋母語與同胞之旅。多和田是個不斷移動各國、穿越文化邊界的作家,她表示:語言對我來說,是向我展示人類歷史與社會的窗口,我如果不為此寫書,那我一定是病了。
     
  • 《啟航吧!編舟計畫》作者三浦紫苑出版新書《ののはな通信》(角川)。在小康家庭長大、頭腦清晰又毒舌的のの,與天真爛漫的外交官之女はな相交莫逆,但由於背叛,少女的天堂開始崩塌,女孩通過命運長成大人。以書信形式呈現的內容殘酷又甘美,被稱為是擅長描繪青春的三浦小說最高峰。
  • 中央公論新社集結佐藤愛子與田邊聖子70年代對話錄,出版《男人的背部,女人的屁股》。內容包括談論男作家的魅力、男人的欺騙與女人的嫉妒、夫妻之愛、說反話的樂趣等計13篇,是超過90歲的兩位老奶奶級女作家,洋溢青春活力的作品。
     
  • 電影《怒》、《惡人》原著作家吉田修一,出版新作《水上遊戲》(幻冬舍)。深秋的夜晚,大壩突然潰堤,泥流吞噬整個小鎮。這不是偶發意外,而是大規模的陰謀犯罪,身為報社記者的主人翁將追查那一夜逃出小鎮的建築工人。
    91d7057p0gl-tile.jpg
    左起:《ののはな通信》、《男人的背部,女人的屁股》、《水上遊戲》

  • 五木寬之出版《不確定的時代》(新潮社),論述在世界局勢或日本社會中,不管天災、疾病或戰爭,歷史性的大變即將到來,面對無法預料的未來,他警示由單一民族組成、過度依賴社會制度而缺乏自我的日本人,應盡早學會獨立生活的能力。五木說:孤獨死並不可恥,如何照顧自己的生活才是重點。
     
  • 繼《獸眼》之後,大澤在昌的神奇保鑣基里回來了,新書《爆炸》(德間書店)描述姓名、年齡不詳的基里,在紐西蘭某酒店擔任護衛時,委託者卻因爆炸身亡,基里被要求展開調查任務,查明受詛咒的真相。出版商表示,這是一部絕對讓讀者無法停止翻頁的作品,大澤3年來首次為新書舉辦簽書會。
  • 17歲即以《黑冷水》獲文藝獎的芥川獎作家羽田圭介,出版《五點過後吃午餐》(實業之日本社)。加油站兼職工、患過敏症的殺手、寫真周刊女記者,三名超時工作的人因汽車保險桿上的深色血跡,陷入一起與黑幫和國家權力有關的刑事案件中。羽田圭介自我剖析:這是職場小說也是犯罪小說,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未來10年內我不可能再超越。
     
  • 日本耽美派作家佐藤春夫「幻の原稿」證實出土,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學教授秦剛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發現。珍貴資料包括佐藤描繪印尼舞蹈魅力的〈爪哇舞〉、壺井記述空襲下東京生活感受的〈等待初夏〉等作,並於《早稻田文學》夏季號刊載。秦剛說:這是透過戰末作家了解當時文化狀況的好機會。
     
  • 坎城影展日前揭曉競賽片成績,是枝裕和《小偷家族》獲金棕櫚獎。而事前備受矚目、囊獲歷來場刊評分最高分3.8分(滿分4分)的韓國導演李滄東作品《燃燒烈愛》,最終只獲得費比西影評人獎。《燃燒烈愛》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掉柴房〉,敘述妙齡女子、神祕的富家男及善良的送貨青年,三名年輕人之間展開糾結懸疑的故事。
    場刊評分是衡量影片好壞的重要標準,往往也成為預測影展獎項歸屬的重要指標。坎城影展的場刊評分來自《螢幕》雜誌場刊評審團的給分,該評審團是由10位專業媒體的影評人組成。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小偷家族》預告片

    韓國導演李滄東《燃燒烈愛》預告片
     

  • 直木獎歷史小說家古川薰去世,享年92歲。偏愛描繪幕末維新志士的古川,曾因《走狗》、《堡壘深處的彩虹》、《野山獄相聞抄》等,成為直木獎入圍最多次的作家。65歲時,又因描寫英日混血歌唱家藤原義江生涯的《漂泊者的詠嘆調》獲獎,榮膺直木獎最年長作家長達25年(直到被星川清司刷新紀錄為止)。病中仍筆耕不輟的古川,去年底出版的《維新商人》為最後遺作。
     
  • 創作超過600部以上,去年方慶祝小達摩出版50周年的日本兒童科學繪本先驅加古里子病逝,享年92歲。加古今年最後付梓的創作為《小達摩與傳說中的沖繩小妖怪》、《小達摩與小爐灶》,用以向孩子們傳達他對核災事故、戰後沖繩人的奮鬥意念。媒體稱:直到晚年,加古仍持續積極履行他身為繪本作家的責任。
    kako_satosi_jia_gu_li_zi_hui_ben_zuo_jia_91sui_xian_yi_ohari_.mp4_20180521_131345.436.jpg
    繪本作家加古里子(擷自youtube

    jia_gu_li_zi_.jpg
    上排為《小達摩與傳說中的沖繩小妖怪》及內頁;下排為《小達摩與小爐灶》及其內頁(取自福音館書店官網

【產業新聞】

hai_bao__0.jpg
《Big Comic》50周年紀念展海報(擷自官網

  • 小學館發行的漫畫雜誌《Big Comic》慶祝50周年,將於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舉辦紀念展。會場以6個展區分別展出包含手塚治虫、藤子不二雄等多位漫畫家約200幅原畫,以及眾多歷史資料、漫畫雜誌的回顧,並有石塚真一等講座。
     
  • 不敵市場的衰退,過去曾拓展出多家分店的東京地區傳統書店青山書店,宣布關閉最後一家擁有38年歷史的六本木分店,未來將僅存位於表參道的青山總店。日本累計10年已有30%書店關門,全國並有20%城市已經沒有任何書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交響樂團的繪本課:國台交與他們的幼幼班

「蒙古草原上有個牧童蘇和,某天他趕羊回家的路上,意外撿到一匹瘦弱的小白馬。蘇和照顧牠,兩人天天一起吹笛、跳舞、牧羊,感情深厚形影不離,小白馬後來還贏得賽馬冠軍。可惜好景不常,貪心的王爺見白馬秀逸想強搶不成,最後害小白馬死於弓弩之下……」

「啊……」

「怎麼會這樣?」

「好可憐喔!」

在國立台灣交響樂團(以下簡稱國台交)的視聽教室裡,席地而坐的幼稚園柚子班與番茄班小朋友,聽著「糖糖老師」莊麗蓁帶讀的繪本故事《馬頭琴》,跟著故事轉折,發出悲傷驚嘆的回應。

tu_1_1.jpg

莊麗蓁翻到下一頁,繼續唸道:

「有一天,蘇和做了一個夢,夢見小白馬跟他說,你可以把我做成一把琴,這樣我們又可以天天在一起了。」

天真的孩子聽到「又可以在一起了」,立刻展開笑顏齊聲歡呼。莊麗蓁趁機鼓吹:「小朋友,你們知道馬怎麼叫嗎?當號角響起,所有馬都會卯足全力一起競相奔跑,就讓我們一起吹號角,一起賽馬吧!」突然間,偌大的教室,響起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的樂音。

在蒙古傳說與義大利歌劇十分「跳tone」卻毫不違和的氣氛下,「喀囉、喀囉,向前衝!喀囉、喀囉,向前衝!」滿場鬧騰繞圈的孩子,宛如卅幾個小牧童與小白馬,歡愉地馳騁在察哈爾草原上。

毫無冷場的繪本故事×古典音樂課

位於台中市霧峰區的國台交,每週二上午由音樂系出身的幼教老師莊麗蓁,帶領「2018樂音幼享閱讀趣」活動。

從繪本《馬頭琴》延伸而來的音樂活動遠遠不止於此,跑完馬的孩子們癱坐在地上,一邊休息、一邊聽莊麗蓁自製的「音畫」,認識方才跑馬的節奏,以及帶來高昂力量的銅管樂器。

tu_2_0.jpg

「兩個圓圓的眼睛,還有一條細的、一條粗的直線」,莊麗蓁指著螢幕上的圖像,問孩子知不知道那是什麼。一名小朋友立刻舉手搶答:「我知道,那是反覆記號。」

tu_3_0.jpg

小喇叭有許多兄弟姊妹,長長的是伸縮號、圓圓的是法國號,那麼大大的呢?小朋友齊聲叫:「大號!」然後咯咯笑個不停。

投影片的音樂教學告一段落,孩子們也從跑馬的氣喘吁吁中恢復了。接下來欣賞一段卡拉揚爺爺於1983年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威廉泰爾序曲》,那是爸媽記憶裡中廣電台整點報時的經典版本。還有小朋友細心發現,「卡拉揚爺爺的手指頭也在跑馬呢。」便跟著一起模仿起來。

欣賞完樂團的演出,全部的人一同來到「樂器展示區」,瞧瞧樂器真實的模樣。莊麗蓁可能會現場示範演奏給孩子聽,現場也有各項多媒體互動裝置,可供老師講解樂器發聲的原理。

逛完博物館般琳瑯滿目的樂器展示,最後回到視聽教室,莊麗蓁與小朋友一同回顧:「今天的故事叫什麼?小喇叭是哪一個?圓號又是哪一個?」答對的孩子有獎品,來不及搶答的小朋友也可以拿到紀念小物,通通有獎。


tu_4_0.jpg

樂器展示區三面環繞的360度互動懸吊裝置,直接在孩子面前拆解樂器,了解小喇叭如何發出美妙的聲音以及樂器構造。

一個小時的繪本說故事活動,緊湊得讓人感覺不到時間的飛逝。更令人驚訝的是,交響樂這門大人都感覺「高冷」的藝術,竟有如此毫無冷場的設計與鋪陳,完全博得不受控制的6歲小朋友全場專注。

一位意猶未盡的家長滿意地說,這是她準時守在電腦前才搶到的名額,手腳太慢的話,就只能眼睜睜看著開放報名的當下瞬間秒殺。而負責活動執行的館員則表示,由於繪本故事活動非國台交資料組的主要業務,在人力不足的條件下,目前只能以幼稚園的團體預約為主,開放家長個別報名的額度有限。

像這樣一個毫無固定經費、也非交響樂團份內工作的說故事活動,很難想像竟會有如此供不應求的盛況。國台交資料組組長何金玲不諱言,這都得歸功於所有不計較利益的夥伴,與靈魂人物莊麗蓁撐起來的實績。

「不務正業」的交響樂團,一切都為美感教育

過去被暱稱「省交」的國台交,擁有73年的悠久歷史,其前身為日治時期「皇民奉公會交響樂團」,是台灣第一個國家級樂團組織,其所在地也是目前文化部轄下唯一的古典音樂文化園區

國台交超越一甲子所累積的音樂資產十分可觀,但倘若無法吸引民眾廣為利用,實屬可惜。何金玲說:「我接手資料組後發現,其實『一個孩子背後會帶來兩個家長』,對美感教育來說簡直是個藍海,於是國台交便開始以孩子為主體,建構兒童繪本區。」

國台交的繪本說故事活動,正是延伸自兒童書區而來。

數年前,何金玲因緣際會認識了台中市篤行國小熱心的校長彭瑞洵,兩人都有推動美感教育的理想,而校長有師資來源、國台交又有繪本與設備,兩人一拍即合。2016年推廣的第一場繪本活動,還邀請台中市長夫人擔任故事媽媽,此後一發不可收拾,應觀眾要求,續辦至今已跨入第三年。

國台交以國家交響樂團的身分,俯身辦理一次僅能服務卅幾個小小孩的活動,起初曾被質疑「不務正業」。然而不管是何金玲的團隊或莊麗蓁,都有一個不得不做的任務,那就是消弭「專業階級」的差距。

何金玲說:「無論何種美感教育,消除差距都非常重要。尤其從小學音樂的孩子,一路過關斬將,需經過多少嚴苛的競爭才能站上舞台?因此古典樂的專業階級更嚴重,我們如不消除階級,就沒有懂得欣賞的群眾。同樣的,不管什麼藝術,站在高塔上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he_1-tile.jpg

國台交資料組近年運用龐大館藏資源規劃開放給全民的空間,設備齊全絲毫不遜國家圖書館,且365天全年無休,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為了服務兒童,國台交影音館裡的視聽教室與圖書室以孩子的視角完成設計,地板也防刮、防滑。館內有一座繪本小屋,收藏的圖畫書以音樂類型為主,更引進價格不斐的全套《世界名家音樂繪本》,每本均附有點讀筆,可以讀到哪、音樂聽到哪。

「常有家長帶孩子來圖書室,進門便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孩子窩進小屋看他的童書,大人則到另一邊欣賞喜歡的影片或刊物。」何金玲說:「除了繪本活動,未來我們也想結合繪畫活動,到時視聽教室可能要鋪滿報紙。你能想像有一天交響樂團裡會有水彩亂噴的情景嗎?」

小狗跳小貓叫甚至槍聲,都有繪本可演示音樂

何金玲大讚有音樂又有幼教雙重背景的莊麗蓁「對小孩超有辦法」,想要讓滿場亂跑的6歲孩童乖乖專注半小時,所謂的辦法肯定不是給糖吃,莊麗蓁自有種種帶動的眉角。例如說繪本《馬頭琴》的故事時,為何不是介紹蒙古傳統樂器馬頭琴,而是威廉泰爾序曲?因為馬頭琴對大眾而言是相對少見的樂器,對孩子的動態表現來說也未必合宜。

莊麗蓁一直採取奧福教學法,奧福主要結合節奏與律動,只不過會加入繪本元素的老師可能還不多,因為並不是每首音樂都能找到適合的繪本,也不是每個繪本都適合說音樂的故事。也正因如此,國台交的館藏繪本,對莊麗蓁來說簡直就像寶庫。

對於想利用音樂說故事的老師,莊麗蓁建議首先要對音樂與繪本都有興趣,其次要時常記錄靈感。「繪本與音樂總有一天會找到它相應的組合,當靈感來了,就可以著手去設計遊戲的玩法與活動的橋段。」

除了前述以《馬頭琴》結合《威廉泰爾》序曲、玩跑馬並介紹銅管樂器之外,目前國台交規畫的「樂音幼享閱讀趣」,已完成8套繪本活動設計。

例如,《流浪狗》一書除加入關懷動物的生命教育,也以短笛結合美國作曲家普萊雅的《口哨與小狗》,來表現遛狗的愉悅,還讓小朋友利用影音館的互動裝置玩打鼓遊戲,用以介紹什麼是二四拍子。

又如《天使玩具兵》,除了介紹繪本中的友誼與勇氣,也運用德國作曲家萊昂˙耶塞爾的《玩具兵進行曲》,教小朋友認識穩定的八拍。

《彼得與狼》一書,本身更是前蘇聯作曲家普羅高菲夫專為兒童譜寫的交響樂作品,每種動物就是一種樂器,像是鳥以長笛表現、鴨子是雙簧管、貓是單簧管、爺爺是巴松管,有三把圓號都是狼,而獵人的步槍是定音鼓與大鼓,主角彼得則是用一整個弦樂四重奏來表現,聽完《彼得與狼》的故事,等於各種樂器都認識了。


tu_6_0.jpg

國台交目前用來說故事的繪本

《音樂魔法森林》:讓孩子進入繪本實境

在國台交帶領繪本說故事活動的這幾年,莊麗蓁心中有許多的感動。像是南投縣遙遠的山地鄉,有學校不計往返4小時的舟車勞頓,也要來上一小時的繪本課;也有校長陪同孩子上完搭配角色扮演的《四季》,回校後便與學生自製道具,變身成為畢業成果展的音樂劇。

有個被爺爺推著娃娃車前來旁聽的兩歲半孩子,看到展示區裡的每項樂器,都能向幼稚園的大哥哥大姊姊介紹它們在《彼得與狼》裡的每個名字。後來孩子上幼稚園了,老爺爺索興自己報名國台交的銀髮班,繼續上他的音樂課。莊麗蓁還在這裡服務過特教班腦麻的小朋友,要悉心為他們控制音量、控制節奏,不能有太大的肢體動作等,也讓她深刻難忘。

何金玲說,去年有工藝所師生和文化創意協會前來教學觀摩參訪,她自是十分期待國內的美感教育能互相激盪出更大的漣漪。此外,雖然「樂音幼享閱讀趣」考量教學品質而有每場35人的上限,也僅供中彰投地區申請,但好消息是,國台交去年底推出的「音樂魔法森林」園區,就非常適合全國民眾踴躍前來,規劃一場古典音樂文化園區半日遊。

所謂的「音樂魔法森林」,本身就有如一座實體化的繪本:美麗的森林裡住著夢幻的精靈與動物,這個故事邀請家長老師帶著孩子一起成為繪本中的主角,來幫助那些即將舉辦慶典、卻忘記要如何製作樂器的精靈與動物們。

探索音樂魔法森林的第一關卡,要到國台交影音館裡的虛擬陳列櫃打開「琴聲地圖」,研究冒險路線與任務。只要通過10大考驗,就能獲得音樂魔法的力量,順利完成慶典。

除了音樂魔法森林,影音館也可使用APP自主導覽,或預約專員導覽;國台交還開發了許多文創小物,未來目標則是出版國台交自產的音樂繪本,以供應許多教育單位的需求。

何金玲表示,國台交申請國家四年期科技計畫,第一年已完成館內各項多媒體互動導覽,第二年將加入周遭景點,園區樓上還有「音樂世界旅邸」,離高速公路也很近,非常適合家庭將這裡列入親子知性旅遊行程之一。


wei_ming_ming_-1.jpg

國台交的影音館,非常適合全國民眾踴躍前來,規劃一場知性的半日遊。

中部的民眾得天獨厚,能有這麼好的音樂教育資源,但北部與南部民眾也無須扼腕,在台北的南港區,也有一座親子美育數位圖書館,擁有許多互動裝置,例如透過觸控螢幕認識五線譜與彈琴的指法等。而在南部,則有許石音樂圖書館於今年3月開幕啟用,成為全國第7座書香典範,提供圖書閱覽、影片欣賞及音樂聆聽等服務,還有供青少年練團、舞蹈的空間,更有黑盒子劇場,引進音樂相關表演,民眾不妨就近多加利用。畢竟坊間各項體驗營都所費不貲,而這些國家資源則完全免費。


qin_zi_mei_yu_shu_wei_tu_shu_guan_.jpg

親子美育數位圖書館


xu_shi_yin_le_tu_shu_guan_.jpg

許石音樂圖書館

【2018樂音幼享閱讀趣】Free免費參加

主辦: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時間:2018/01/02~12/25 每周二10:00~11:00
地點:台中市霧峰區中正路738之1號(影音館1F)
對象:3至8歲兒童及陪同家長或成人
洽詢: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資料組 蔣小姐
   04-23391141*213
E-mail:yuntsai@ntso.gov.tw
報名及場次查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對談》不單是一人的寫真,而是更大的時代:跟黃春明、張大春讀桑貝
小說家張大春(左)與小說家黃春明(右)(新經典文化提供)
小說家張大春(左)與小說家黃春明(右)(新經典文化提供)

2017年4月,由新經典文化出版的桑貝訪談自傳《童年》,首度披露童年際遇,許多書迷這才知道感受到其作品調性與其經歷的巨大反差。出版之際,華山文創園區也舉辦了「走進/近童年」桑貝展,讓讀者用體驗的方式感受閱讀桑貝創作的魅力。開展日,小說家黃春明也出席與現場孩子們一起感受互動裝置的樂趣。

今年,新經典推出桑貝於1962年出版的第一本個人作品集《簡單,不簡單》。當年30歲的他好不容易幫尼古拉畫插畫,有了穩定收入跟名氣,但他卻堅持要出個人作品集,這本書標誌著他對繪畫並不從屬於文字的信念,從此他走上一條罕見的路,如今85歲的他成功地用作品改變人們對插畫不是主角的看法。

shou_dao_feng_li_su_de_sang_bei_.jpg

桑貝收到來自台灣出版社所贈的鳳梨酥,笑得十分開心。點選照片可觀看親訪桑貝的文章。

很多人認識桑貝是從《淘氣的尼古拉》開始,但其實從他十幾歲開始作畫,最精彩的作品其實是幽默畫,以單幅或連續的畫面,講述他觀察到的人生樣態,雖有些搭配文字,但大部分是直接用圖畫說故事。

同時,他也會在同一個畫面裡,放進看來像是矛盾或對立的元素,比如說大人跟小孩、成功跟滑鐵盧,在這個矛盾元素並置的畫面裡,令讀者看到了奔放而豐富的世界,幽默,富啟示,並貼近真實的人生。

《簡單,不簡單》1962年第一次在法國出版,當時封面是黑白的。43年後,法國出版社重新幫這本書換上彩色的衣服,2018年的繁體中文本,也依照法國新版來設計封面。

4月初的午後,為展現桑貝畫作的故事力,出版社再度邀請愛畫畫,永遠童心未泯的小說家黃春明,與讀者分享閱讀桑貝的感受。這場活動由高中時期讀了黃春明的短篇小說,在早期創作經常師法黃春明的小說家張大春主持。除了替桑貝說故事,這也是兩位跨世代小說家的首度同台對談。以下為對談菁華。

img_6007.jpg
(新經典文化提供)

▇頑皮的童年

張大春:今天我的身分是主持人,我能主持甚麼呢?新經典剛剛出版的新書也是舊書、不知道怎麼論輩分的書。在《簡單,不簡單》這本書裡,我看到很特殊的風格、趣味、價值觀,放到更大的「創作」框架裡,而且這個「創作」還是帶有非常矛盾、複雜性格的創作,來跟黃春明老師的作品、人一起介紹給大家。

我眼中所看到的春明老師,有一些部分在媒體、法庭、課本中看不到,今天我會在他講話有逗點的時候適時提問。每當他自由發揮,尤其是在面對另外一位創作者,比他大兩歲的法國插畫家桑貝時,他會有更多關於創作的奧秘,源源不斷從他生活經驗、回憶、臨場發揮的神采中展現出來。的確,所有調皮的人都會人來瘋,看到人一多就興奮,看到知道他的人更興奮,我相信今天來的都是知音。

zhang_da_chun_lao_shi_pian_duan_tu_pian_.jpg
翻攝自網路(新經典文化提供)

我手上擁有一張桑貝的畫,那是大概三十多年以前,台灣一位插畫家老瓊送給我的。那張畫畫的是一個交響樂團的指揮,他伸展右手,指向首席小提琴手,首席小提琴手也伸出右手指向四席,四席指向三席……每個人都把他應有的掌聲讓給比他次要的人。到最後,遠遠在樂團的最後一排,畫面的最高處,有一個打三角鐵的人微笑著接受了全場的掌聲,向大家致謝。我就是那個敲三角鐵的,相信大家這時候會給我一點掌聲。

我想請黃春明老師針對他的童年,來跟我們說一點故事。曾經被幾個學校開除或退學,念了四個學校才勉強畢業,讓春明老師來說說他調皮的童年。

黃春明:談到小時候的調皮,我跟桑貝有一些類似。我四年級的時候有個同學很頑皮,我們到學校上課要穿過一間媽祖廟,羅東的媽祖廟很大,裡面有一個鐘、一個鼓,特別的日子才能夠敲,「咚—咚—咚—咚—哐!」這樣的節奏,跟街上的遊行不一樣,比較嚴肅一點。那個頑皮的同學說:「黃春明,你敢不敢敲鐘或打鼓?」我馬上回答說:「我來打鼓。」一邊說一邊拿起鼓棒就「咚咚咚咚」地敲,街上的老百姓以為今天是什麼大日子,都跑來看,我同學看情況不妙先跑了,我也想溜,但必須先從凳子上一步一步下來,於是就被抓到了,被罰跪。

那時候我媽媽已經不在了,跟著奶奶生活,底下還有弟弟妹妹,身為哥哥的我要做榜樣,所以奶奶對我特別嚴,當場就拿起竹掃把要打我,跟桑貝的媽媽一樣。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鐘鼓只有初一十五才能敲,平常日這麼一敲,天上的天兵天將以為凡間出事情,都下凡了,所以大家都忙著燒香拜拜。

▇沒有「我要說服你」的意味

張大春:在桑貝的漫畫中,有些特質我想把它勾連起來,跟春明老師的作品一起來談。我先介紹兩幅畫,一幅是一個小孩從遠處房間走出來,手扶著牆好像剛剛在學走路,客廳裡一對夫妻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神情專注。底下有句對白,小孩說:「我在走路。」可是客廳裡的大人沒有注意。這幅畫被轉載到美國許多重大媒體,包括《紐約客》,很多人說這幅畫是桑貝在宣傳大人對待孩子太冷漠,這讓桑貝覺得很糟,他認為有宣教意味的作品不是成功的作品。

ob_5.jpg
取自《童年》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第二張還是小孩學走路的故事,但這次是一個孩子正滾下樓梯,樓下書房門口一位手拿報紙的中年爸爸,卻朝著書房裡面的人說:「他(小孩)在走路!」桑貝為什麼用第二張畫來補充第一張畫?他把第一張圖的諷刺放進第二個層次的理解,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諷刺、幽默,這兩張的差異,就像我過去曾寫過一篇文章講王禎和和黃春明的差異。

春明老師的作品常常對社會現實帶著一些嘲弄,這些嘲弄有時候被視為對一些社會衝突的表達方式,但還帶有同情、理解、強大的溫暖,我們從《魚》這篇小說可以看到。我看到從樓上摔下來的小孩,就想起騎著腳踏車回家,大聲嘶吼說他有買魚回來的那個小孩。在桑貝的畫作中,並不是沒有衝突、沒有殘忍、沒有激烈,那些都有,但沒有宣傳的意味,沒有「我要說服你」的意味,這跟春明老師的諷刺一樣,也是他們兩個高人一等的地方。

在剛剛提到創作的經驗中,包含調皮、撒謊、搗蛋這些經驗,桑貝幾次被問到童年寂寞、悲慘嗎?不舒服嗎?他承認他的童年很窮困,可是他的童年裡面有很多動詞,現在的小孩只有「買」,可是以前的小孩會「做」,這跟從事創作、抽象的基礎是有關的。

tong_nian_4.jpg
取自《童年》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黃春明:生活窮困的時候,小孩子的腦子裡會充滿幻想、充滿對現實的不滿足,想要避開、想要走自己的路,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我從小就頑皮,以前沒有錢看電影,就常常偷溜進電影院看最後五分鐘的結尾。電影的開頭、結尾最關鍵,我那時候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寫小說,但我小說的結尾寫得滿有味道,跟那時候偷看電影有絕對的關係。

我們都是從那麼驚險的地方走過來

張大春: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小說是《甘庚伯的黃昏》,這裡面的諷刺還可以讓人感受到一種溫暖,但的確是殘忍的。我在桑貝的漫畫裡也看到同樣的東西,春明老師一定也有很深刻的體會。有一張畫是一群消防隊員在著火的大樓下方拉了氣墊,小孩陸陸續續跳下來(好奇怪沒有大人),小孩跳下來就安全了,但看畫的人會發現小孩獲得安全後沒有回家,反而繼續跑回火場,想再跳一次氣墊。另外一幅是,外面下著大雨,整棟大樓從窗戶望進去,每一戶的大人要嘛百無聊賴,要嘛愁悶不已,什麼都不能做,但誰說什麼都不能做呢?屋頂上有一群小孩在大雨中瘋狂跳舞,看起來雨是最佳的伴奏。桑貝給我們某些暗示,就單一幅漫畫來看,會覺得有趣、大膽,更多的時候他提醒我們,要拉開更大的視野,去看箇中的呼應或對照。

tong_nian_1-horz.jpg
取自《簡單,不簡單》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還有一張圖,一位交通警察看起來不知所措,在他十字路口的崗哨下面,有幾百輛車,但卻不是他可以指揮的交通。一輛運送玩具的卡車,大概是出了車禍,卡車上掉下來幾百輛玩具小汽車,整條馬路都是,警察在那邊束手無策。可是束手無策的只有那位警察嗎?我想桑貝想畫的是他塞在車陣裡的經驗,他用一個看起來像是真實存在的背景,來凸顯手足無措的警察與塞在車陣裡的人們。

jian_dan_bu_jian_dan_1.jpg
取自《簡單,不簡單》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作品已經不是現實、現實的諷刺,而是透過強大的對比來描述人們遇到的處境,這是具有象徵意義的。我們去看《莎喲那啦再見》、《小琪的那一頂帽子》、《蘋果的滋味》,都不是單一個人的寫真,而是跟一個時代、某一階層的巨大格局,產生相互對應的張力。

黃春明:時代一直變,家庭的結構已經散開了,農業社會裡,家族起碼三代、社區會互相幫助。桑貝畫裡都市中的公寓,法國很多年前很多的地方都跟我們一樣。看到畫中的汽車,我們以前也是這樣子。以前羅東到台北,坐車要四小時,火車班次少、要用擠的,有時候窗戶打開就先把兩、三歲小孩放進去,但大人自己排不到,等排到的時候車子已經開走了,就是這樣的情形。現在每一家都是差不多的電視機、看差不多的電視台,生活已經均值化了。我們是從那麼驚險的地方走過來,雖然貧困,回憶起來大部分還是快樂。人如果對出生地沒有認同,在成長的過程中性格就比較容易扭曲。貧窮時代犯罪率非常低,今天的生活比以前豐富太多,犯罪率卻高。以前的家庭、互助觀念,現在也不再了。現在是貨幣時代,差一塊錢都不行。

img_6032.jpg
(新經典文化提供)

漫畫看來簡單,背後意義卻不簡單

張大春:桑貝的畫裡常常有一個大環境,是相對應於微小、他想刻畫的那一點。從題材描寫物的選擇,可以清楚看到桑貝不斷運用這種張力,而且不用單一價值觀去描述或抨擊。春明老師的作品也是一樣,從他剛剛講到大汗淋漓的激動可以看出,他要告訴我們,失去的並非一個家庭的某個人、某段歲月,而是整體的,好比牛頭要拉緊,不要干擾別人這樣的人際分寸,但也不只是守分際這樣的價值觀而已。如果你手裡拿著桑貝的作品,要想起一位台灣作家,應該就是黃春明,他帶給我們諸多可能已經被遺忘的細節,那些細節是我們已然錯過的,大時代教給我們的事。

張大春:現在看看春明老師的撕畫。老人走了一段很長的路,疲憊地問「時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可走?「時間」告訴他,還有多少時間不重要,你還能做什麼事才重要。我要問春明老師,如果「時間」的答覆是如此,您還要做什麼事?

huang_chun_ming_lao_shi_pian_duan_tu_pian_.jpg
 黃春明提供

黃春明:這張畫是三年前我淋巴癌時候的作品。我寫過一篇像散文也像小說的作品《沒有時刻的月臺》,我自己現在也是站在沒有時刻的月臺,車子來了我就得上去了。我就在想我現在在等什麼呢?我決定寫,像剛剛講的笑話我都會寫下來,當時我擬了個題目叫做「病中作樂、死不閉嘴」。

我覺得桑貝的漫畫最容易看,很簡單但其實不簡單。我舉一個例子。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班牙皇宮裡辦了一場盛宴來慶祝,當主持人介紹哥倫布多麼了不起、沒有人這樣做的時候,沒有人熱烈鼓掌、只是形式上的鼓掌。現場有一個人說,這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船向西方一直開,當然就會遇到美洲,這有什麼困難。那時候,每個人面前有一顆水煮蛋,哥倫布就拿著這顆蛋對大家說,「各位,你們會不會把這顆蛋豎立在桌子上呢?」大家都說那是不可能的。這時哥倫布就輕輕敲裂一端的蛋殼,讓它立起來,然後站起來説,這也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漫畫看起來很簡單,但背後的內容意義不簡單。大家都不知道哥倫布要去到那邊是多辛苦的事。

▇冷的後面,有溫暖的濃情

張大春:大概在2014年的時候,當時壹電視還存在,老闆黎智英先生找我去參與,我一向不喜歡跟朋友合夥,但心想他要投資,那來做一齣有點意思的連續劇,我監製了一部劇叫《小站》,裡面需要一位角色,一位很會做菜、且很能說的老師傅。黃春明老師有生以來成為我這部劇不可或缺的男二。我現在要用一分鐘的時間來分享,他跟我說的一個做菜的故事。

你知道「蛤仔」要怎麼煮,湯才好喝嗎?要用冷水慢慢倒進去,用小火慢慢燒到一定的溫度的時候,蛤仔很爽,賀爾蒙都被喚醒,想要交配,這樣煮出來的湯最好喝。我就把這個放進劇本裡。後來我就讓這件事變成一個慣例,只要春明老師要教男主角做料理時,我就讓他講一個故事。編劇說他最喜歡編春明老師的部分,因為不必寫。春明老師的文學成就之所以不是文青款,因為他是在生活裡尋找。蛤仔怎麼會告訴他賀爾蒙怎麼樣呢,他一定是想像出來的。

我更想知道的是,在我沒有講到的內容上,怎麼把生活跟文本連結起來,就好像桑貝一樣,他如何把生活與筆觸連結在一起?在我看,桑貝是用一個很大的環境,比如說很高大的樹,可是有些小樹枝,有一位小男孩坐在上面,讓人感覺到好像他已經征服樹頂,事實上他在很低的位子。我想問春明老師,怎麼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小的體會,塞回文本裡面?

黃春明:我覺得閱讀滿重要的,白色恐怖啟發了我閱讀。在我羅東中學被退學、離家出走半年去修理電風扇,民國四十二年居然被我考上師範(那時候人人都想考)。

我很喜歡問老師問題,老師答不出來,把我趕出教室,我就跑去圖書館。我在圖書館架子上看到一綑一綑報紙,拿下來一看,上面寫著「禁書」,這下開心了,沒有那兩個字我還不一定會看,一寫著「禁書」就通通都看,連政治概論也看,還有科普。有時候「說話」也是漫畫,也可以改為「漫話」。

張大春:很多時候我們在理解創作時,不論是繪畫、小說、詩歌,都希望得到精髓、宗旨,認為最有效率的描述,才會有所收穫。但我每一次跟春明老師見面,最多的就是聽他講一些「廢話」,往往是冷冷的、有距離的去面對人事,裡面又充滿溫暖。

jian_dan_bu_jian_dan_2.jpg
取自《簡單,不簡單》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最後我想說說在1962年首次在法國出版的《簡單,不簡單》,這本書的封面是兩塊農田,而且遠遠看好像沒什麼說明,但書中有另外一張相似的黑白版,在這裡會發現,原來右邊這塊田有兩三個人好像生氣地在說話,左邊有個人生氣地看著他的田。再仔細往下看,會發覺看似均等的兩塊田地,有一小塊凸出來了,加上一句旁白:「你們的官司打得怎麼樣了?」原來這兩家農友正在打官司。

我感覺這世界上任何地方有紛爭、有距離、有衝突、有不可調解的價值觀時,一個創作者所該保持的最好距離是:冷的距離;而這「冷」的後面,會有溫暖的濃情。

我跟春明老師認識到現在,從來沒有省籍、出生背景,或觀念的隔閡,感覺就像來自同一個地方,這種感受遠大過做為同行的傳承。他是我的前輩作家,我從高中看他的作品就有許多觸動、啟發。這就好像是,我們看到根本不認識的桑貝,感覺卻多麼熟悉。

tong_nian_3.jpg
取自《童年》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簡單.png簡單,不簡單
Rien n’est simple
作者:尚-雅克・桑貝(Jean-Jacques Sempé)
譯者:尉遲秀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9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尚-雅克‧桑貝(Jean-Jacques Sempé)
生於1932年波爾多市。自1960年代展開創作生涯,至今出版超過40部作品集。其中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如尼古拉(Le Petit Nicolas,勒內‧戈西尼〔René Goscinny〕合著)、馬塞林(Marcellin Caillou)、哈伍勒(Raoul Taburin)。他的創作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優雅的幽默中帶點隱喻及高明的諷刺,利用令人會心一笑的反諷,表現人性的缺點與瑕疵。目前與知名雜誌《快訊周刊》(L’express)、《電視全覽》(Télérama)、《紐約客》(New Yorker)固定合作插畫。曾於紐約、倫敦、慕尼黑、薩爾斯堡成功舉辦個展,作品已售出德國、英國、美國、義大利、中國、韓國與俄羅斯等多國版權,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知名漫畫/插畫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