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21 陪孩子遨遊時空的驚奇旅程
●寵物不見了
Colette's Lost Pet
伊莎貝爾.阿瑟諾(Isabelle Arsenault)著,黃筱茵譯,字畝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想養寵物卻被媽媽拒絕的柯蕾特,一個人賭氣走在新社區的街上,面對鄰居小孩的關心,她隨口掰說:「我的寵物不見了。」沒想到,謊言雪球越滾越大,大家都想知道,柯蕾特口中這隻有著藍色羽毛、會說法文、曾經去過巴黎和日本旅遊的鸚鵡,究竟是否真有其鳥?眼看謊言就要被揭穿,一隻鳥兒飛過天際,看起來竟然就跟柯蕾特描述的鸚鵡一模一樣……
一段無心的謊言,意外開啟了友誼的起點,柯蕾特最後雖然沒有養成寵物,卻交到許多新朋友。而那隻在故事高潮霎然現身的鸚鵡,是一處曖昧高明的轉折,讓想像與現實之間衍生模糊跨越的可能。鸚鵡是否真的存在已不重要,孩子們更感興趣的,是故事好不好玩、明天能不能繼續說下去。作者真實呈現出孩子的想像力與包容力,讓這個故事讀來充滿驚喜趣味。
●如果我是文化部長
Si j'étais ministre de la culture
卡洛兒.弗蕾歇特(Carole Fréchette)著,提利.德第歐(Thierry Dedieu)繪,葉俊良譯,星月書房,399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文化是什麼,可以吃嗎?為了讓大家重視文化,文化部長決定施行「禁絕文化日」,在這一天,所有的藝術活動或文化節目都一律喊停:不能聽音樂、不能跳舞、Youtube全面下架,詩集與漫畫都是禁書,人們外出必須隔離視線,以免瞥見任何賞心悅目的建築造型線條……這樣的生活,你能想像嗎?
文化是什麼,的確是個大哉問。這本書可貴之處在於,它不滔滔嚴肅闡述文化的內涵理論,而是藉由文化部長這個角色來說故事,舉重若輕,亦不失幽默趣味,帶領孩子關注社會議題。一頁頁輕鬆詼諧的漫畫式圖文,讓孩子從食衣住行生活經驗中,去想像「如果沒有文化,生活會怎樣?」的種種結果,在捧腹大笑閱讀的同時,開始思索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以及文化與自己的切身關係。
●我的星球冒險
Ma planète
艾曼紐.伍達赫(Emmanuelle Houdart)著,林幸萩譯,字畝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家就是我的冒險樂園,每天張開眼,都是一場新的探險——許多童書都曾處理過這樣的主題,訴說孩子如何發揮想像力,把一成不變的生活日常,轉化成充滿驚奇的不尋常。然而,這部繪本,以艷灼強烈、細膩繁複的大膽畫風,搭蓋了一座不可思議的想像星球,讓這個常見的創作主題,有了嶄新的驚人風貌,每一頁都可見繪者的精心布局,每一頁也都挑戰著讀者的視覺期待。
男孩想像自己墜落在不知名的國度,把自己的父母設定成收留他的「陸地族夫妻」,由此展開一場天馬行空的幻想旅程。書中出現的半人半獸、有時頭上還長出樹蔓的怪物,其實是現實生活中成人角色的變種,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師長,或許暗示著孩子對家庭與尊長關係的拉扯與抗衡心理。在整本奇異幻境中,作者細細琢磨著孩子的心思,穿梭在現實與想像之間,充滿悠遊閱讀趣味。
●巴黎老奶奶的故事
Une Vieille Histoire
蘇西.摩根斯坦(Susie Morgenstern)著,沙基.布勒奇(Serge Bloch)繪,劉沁穎譯,星月書房,3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如果有機會,你想再年輕一次嗎?書中的老奶奶說:「不了。我曾經年輕過,現在輪到我變老。我已經吃到屬於我的那份蛋糕了,肚子是飽的。」老,可以優雅從容,除了追憶逝水往事,在時光隙縫中回望過去的片段,也懂得細數珍惜臉上每一條皺紋後的故事,欣賞鏡中現在的樣子。永遠愛自己,是這本繪本教我們的事。
書中主角老奶奶是位猶太人,因為戰爭來到巴黎,如今一個人住在公寓裡。她嘗過了顛沛分離的苦痛,克服了初抵異鄉的困難,經歷了生兒育女的喜悅與庸碌,送走了身邊來來去去的緣分與悲歡,終於來到一個人的老後。書中那些藉由她口,娓娓道來的自白,睿智而溫柔,平淡卻有情,讓我們對後半段的人生有更多的體悟與期待,不只懂得欣賞皓首蒼顏的美,更超越年紀與肉體,深入往那坦然豁達的心境走去。
●我們到了沒?
Are We There Yet?
文、圖:丹.桑塔(Dan Santat),柯倩華譯,小天下,32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創
「我們到了沒?」「我屁股痛!」許多家庭在開車時都有過此般經驗,小孩沒多久便耐不住性子,高聲喊無聊,大人也被搞得坐立不安,這時候的一秒,就像一百萬年一樣長……本書以超現實手法、超展開劇情、超跳Tone想像力,刻劃且解放了這樣的束縛時刻。當書中男孩在前往奶奶家的漫長路程中,開始感覺不耐煩時,書頁文字突然轉了個閱讀方向,把讀者一起捲入時空漩渦,任意穿越古今,展開意想不到的驚奇旅程。
於是,隨著男孩的想像力,我們一下退回到史前時代與恐龍共行,遊歷了古埃及、和騎士海盜做朋友,然後,又咻地飛身來到2059年,換上科技勁裝,拿出手機掃描QR Code看看機器人究竟說了什麼……一幕幕豐富的幻想場景,宛如電影分鏡般快速變換進行,讓我們見識到丹.桑塔這位凱迪克獎金獎得主對「時間感」主題的幽默處理與顛覆創意。
●魯賓遜夢遊記
Robinson
文、圖:彼德.席斯(Peter Sís),陳郁潔譯,格林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男孩決定在學校的化妝舞會中扮成《魯賓遜漂流記》的主角,因為這是他最喜歡的故事,沒想到卻引來同學的訕笑。他傷心地回家倒在床上,迷迷糊糊感覺自己在一艘船上,搖晃漂流到無人的小島……
這是繪本大師彼德.席斯畫給童年自己的回憶禮物,也是他向文學經典致敬的精心創作。席斯把小時候的自身經驗畫入書中,他便是那位穿梭生活現實與想像遊歷之間的男孩,在夢境中以冒險撫平挫敗,最後也成功重拾了同學情誼,得到安慰。在他一貫的鳥瞰視角以及細緻畫風下,《魯賓遜漂流記》成了一幕幕優美難以言說的暈染藍色夢境,一頁又一頁,讀者隨著他的畫筆,追憶並突破成長的迷航,用故事安頓失落的心。
●Are you what you eat? 吃什麼,像什麼
DK全彩圖解 健康飲食小百科
Are you what you eat?
DK出版社編輯群(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著,劉嘉路譯,字畝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在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健康管理益發重要的今日,這本「從吃出發」的科普書,實有存在及閱讀的必要。人類吃東西的歷史及種類,何等漫長浩瀚,書中列出了食物時間軸,追溯人類用火煮食的文明起源,介紹披薩、可樂等現代食品的發展及流行,也討論了冷凍食品、微波爐、基改食物等飲食的重要議題,化繁為簡、深廣兼具。層次清楚的圖片排版以及有趣易懂的清楚解說,將龐大複雜的身體及食物知識,有系統地呈現成冊,讓孩子對吞下口的食物,產生興趣及關心,滿足好奇與學習,進而重視自己的健康與營養的選擇。
●印度豹大拍賣
チーター大セール
文、圖:高畠那生,林真美譯,米奇巴克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人來人往的商店街上,一隻印度豹守著小攤子,等著做生意,偏偏上門的顧客,沒有一個對攤櫃上的物品有興趣。第一位客人,買走印度豹身上的黑點,第二位客人,打包走牠的一身黃皮……當印度豹變得越來越不像印度豹,當客人想買的東西越來越出乎意料,真的是什麼都可以賣,什麼也都不奇怪。若你是印度豹,你會選擇賣掉什麼、留下什麼呢?
這故事宛如一則手法高明、幽默完整的短篇寓言,開放性的結局耐人尋味,可以荒謬,可以合理,端看雙手捧書的讀者你怎麼想。作者特意採用視角獨特、色彩鮮明的藝術風格,來凸顯故事的無厘頭喜感;尤其是主角印度豹的表情肢體,猶如喜劇演員,做好做滿誇張爆笑,看了不發笑也難。
●藍鯨
The Blue whale
文、圖:珍妮.戴斯蒙(Jenni Desmond),吳其鴻譯,維京國際,32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乍看這本書的封面,會以為是篇文學故事,小船上的男孩俯身與雄偉的藍鯨相望,引發無限想像。翻頁捧讀,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本畫風深刻雅致、文字溫暖趣味的知識讀物,從男孩充滿好奇心的視角,來認識地球上體型最大的生物,卻也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藍鯨。
書中優美細膩的水彩,將藍鯨的眼神以及身上獨特的斑紋,描繪得栩栩如生,彷彿近在眼前,令人忘神凝視。雖然是科普書,但圖文毫不嚴肅生硬,用具象又趣味的譬喻方式,引發孩子的好奇想像。例如在形容藍鯨長度時,就畫出一輛農場拖拉機、一輛小貨車、一輛機車、一輛腳踏車、一輛汽車、一艘船、一台挖土機和一輛卡車,全部排成一列的模樣。一頁接著一頁,鏡頭畫面由近而遠,帶領讀者認識這隻迷人生物的一切,從書本走向更廣闊的真實自然,與藍鯨一起遨遊海面。
●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
打造X人才,培養創意思考者的4P新教育
Lifelong Kindergarten:Cultivating Creativity through Projects, Passion, Peers, and Play
米契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著,江坤山譯,親子天下,380元
推薦原因: 知
瑞斯尼克是MIT媒體實驗室樂高派普特學習研究教授,被程式設計與科技業界譽為「兒童程式之父」。在這本書中,他提出4P的概念:無論是各階段的在學兒童,或是畢業後的就業人生,都應該跟幼兒園一樣,朝向「給一個他有熱情(Passion)的專案(Project),讓他跟同儕(Peers)用像在玩樂(Play)一樣的方式合作完成。」的學習態度及思維,才能因應21世紀快速變動的時代。
為何4P可以催生想像、創造、玩樂、分享與思考的正向循環?如何在玩樂中學習,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及熱情?書中提出了深入淺出但觀點犀利的論述,並有教學實例的紀錄分享,對於許多教學現場的第一線老師,或是有心想要引導孩童學習的家長,是一本可以啟發許多好點子的讀物。
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圖像表現.創意
話題》從《交響情人夢》到《蜜蜂與遠雷》:熱門IP中的文創金脈與古典樂大眾化
日本直木獎和本屋大獎一直有個不成文的默契,不太把獎項頒給同一部作品。但恩田陸的《蜜蜂與遠雷》(後簡稱《蜂雷》)卻打破了這個慣例,同時擒獲這兩個獎項。該書於2016年9月出版,至2017年4月為止已經12刷,書腰上標示總銷量已突破57萬冊。
在書市低迷的狀態下,「57萬冊」無疑是個不可思議的數字。創造出這個天文銷售量的原因,除了恩田陸這塊吸金招牌和雙獎效應,題材應該不無關係。這次,恩田將目光對準古典樂,《蜂雷》寫的就是鋼琴比賽從初選、三次預賽到最終決賽的過程。
在《蜂雷》之前,以古典樂和鋼琴比賽為題材的作品已有不少,比如我們熟知的《交響情人夢》(後簡稱《交響》),和與其並稱「三大鋼琴漫畫」的《神童》、《琴之森》等等。它們都是暢銷甚至長銷的作品,在日本及海外都有很好的市場成績,並被讀者奉為經典,可說已替來者做好了前導工作。
細究這幾部作品,不難發現其中的共通點:這些作品彼此間的互文性;成為熱門IP之後,在不同媒體轉化與再生產過程中滾動出文化創意金脈;以及它們與古典樂的跨界合作,進而催生了古典樂的大眾化。
▉天才之間對抗與進化的套路
古典樂的世界是殘酷且折磨人的,家庭的金錢支援、持之以恆的練習鍛造出的技藝,都只是後天的基本配備,若無天分與才華,最多也只能成為「會演奏的人」,難以企及藝術巔峰。
然而在這個世界裡,被折磨的不只有先天不良卻又想登上殿堂的平凡人,即使是不世出的天才,在進入藝術殿堂之前,也必須接受冰與火的試煉。不管是《交響》、《神童》、《琴之森》或是《蜂雷》,都是在講述這些音樂天才們穿過這段冰火試煉的過程。
這些作品都描寫了古典樂世界中,頂尖天才與一般天才之間既對抗又共生的複雜關係。不管是《交響》中的野田妹、千秋和S管弦樂團、R★S管弦樂團,《神童》中的成瀨歌與菊明和音、《琴之森》中的一之瀨海與雨宮修平,或者《蜂雷》中的風間塵、榮傳亞夜、馬薩爾、高島明石等等,他們其實都是具備先天條件的奇才,就連最接近「凡人」的菊明與高島也並非一般庸眾:一個身懷絕對音感,另一個在被生活牽絆住前,也是得過一些鋼琴演奏獎的。
透過這些音樂天才在一次又一次的競賽和演奏中的相互撞擊,我們看到了他們對藝術世界的探尋和追求,對自我內心的深刻挖掘,激烈競爭的賽程與由中生出的惺惺相惜,以及互相競爭又彼此啟發的進化與共生關係。
這些最終引領我們面對一個終極的人生探問:夢想的追尋與藝術的悸動究竟是什麼?才華、技藝和世間的掌聲是否代表一切?藝術的極致究竟在哪裡?而站在極致上又會看到什麼樣的風景?
在《蜂雷》中,鋼琴大師霍夫曼為沒有任何音樂背景和師承關係的風間塵,寫了一封推薦信:
霍夫曼的這封推薦信(或說「戰帖」),為這類作品下了一個共同的注腳。不管這些作品的表現手法、情節走向和角色設定如何,不管作者是二之宮知子、佐草晃、一色真人或是恩田陸,他們都是霍夫曼的分身,都如同霍夫曼一般,正在為讀者裝設「炸彈」、下「戰帖」。
而當我們收下戰帖、拉開這枚炸彈引信的同時,我們就與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接受這個人生的試煉。跟隨書中人物的追尋與脈動,我們得以重新探尋自身與自身所愛的關係,重新建立自身與世界的聯繫。
這樣的敘述模式,在運動競技、品酒、圍棋、花牌等題材的作品中,也反覆被複製使用,足見這種敘述模式在日本通俗大眾場域,已然被定性。不同作品之間往往顯示出強大的互文性,甚至已成為一種套路。
然而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似乎也無礙於人們對這類作品的接受。這類作品始終暢銷,始終牽動著讀者的心,成為人們荒漠中的甘泉,心靈的捕手。
即便如此,站在藝術實踐和美學追求的立場,我們還是必須精益求精地追問:除了這種習以為常的敘述套路之外,是否還有其他表現的可能?而這個稍嫌嚴厲的追問,恰恰是出自這些作品對我們的提示與啟迪。
▉結合人生故事的跳躍音符
雖然是套路,還是有讓人驚豔之處,那就是作者們試圖以文字或圖像再現樂曲音符的努力。
音樂只能用聽的,不容易以文字或圖像表現,這是創作者都了解的限制。再怎麼功力強大的作者,也不敢拍胸鋪保證自己能完美地再現樂曲。然而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們試圖衝破藩籬的孤注一擲。
假若書中處理到的是既有的曲目,閱讀文字之餘,讀者還可以拿出CD、連上YouTube,邊聆聽邊閱讀,對照書中演奏者、聆聽者對樂曲的詮釋與感受,享受文字與音樂交會的瞬間。但若曲目是作者自創,就是想像力和寫作能力的考驗了。
恩田在《蜂雷》中,就替自己找了這樣的麻煩。第二次預賽時,指定曲之一是大賽委託作曲家創作的《春與修羅》。這首「取材自宮澤賢治同名詩作的現代風樂曲」實際上並不存在,因而讀者只能藉由書中文字去揣想。不過,這對從小就親炙音樂的恩田來說,似乎不是件難事,她給了我們多種詮釋版本。
高島以賢治悼亡妹的〈永訣之晨〉中的一句「請取雨雪來」,詮釋《春與修羅》中包羅萬象的世界觀──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循環,都是回歸,我們的存在只是片刻;馬薩爾演奏該曲後,身後幻化出一片浩瀚無垠的星空;風間讀出了賢治對大自然的懼怕,在天災頻傳的東北大地,賢治體會到大自然是滋養萬物的母親,亦是翻臉無情的修羅;榮傳則透過此曲看到亡母的身影,詮釋出大地對人們的無限包容。
透過恩田的筆觸,我們得以感受到詮釋樂曲的多元可能,得知主角們的生命故事與世界觀。
相較於文學可仰仗較長的文字敘述,漫畫相對只能以有限的圖像和精簡的文字,傳達樂曲的精神。也因此《交響》、《神童》、《琴之森》多以樂曲的普世性解析,來比喻主角們的人物性格、遭遇的困境和突圍的可能。
《交響》讓千秋和野田妹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藉由拉氏因此曲發表而得以擺脫不順遂困境的經歷,比喻千秋和野田妹即將破繭重生。在《神童》中,菊明以貝多芬的《熱情》登場,展現他對音樂的熱情,成瀨則以美妙動人的孟德爾頌《無言歌》,征服了將菊明的練習琴音視為噪音的鄰居。《琴之森》中的阿字野老師,則用難度極高的蕭邦《小狗圓舞曲》,種下一之瀨對學習鋼琴的欲望。
日劇《交響情人夢》千秋和野田妹合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片段
不管是恩田對音樂的獨特解讀,或是二之宮等漫畫家運用樂曲的普世性解析,來推動劇情、比擬角色的內心活動,這幾部作品都讓我們看到了將音樂形諸文字的多樣可能。不過,若作者沒有足夠的音樂學養和寫作能力,或是篇幅過於冗長,就容易產生重複性的尷尬。這一點,連創作老手恩田都沒能倖免於難。
▉熱門IP與文創金脈
探問藝術與人生課題的這帖「烈藥」,因人們的熱愛與推崇,屢屢被視為熱門IP,成為各種媒體轉化和再生產的寵兒。
最好的範例就是史上最強IP──二之宮的漫畫《交響》。《交響》於2002年推出單行本,至2010年共出版25集。2006年推出電視劇,創下當時日本少見的高收視率,最後一集甚至高達21.7%,讓其他連續劇望塵莫及。
這股熱潮甚至蔓延至海外,韓國、台灣和香港的電視台相繼購買了播映權。一時間亞洲刮起交響旋風,不僅捧紅劇中一票年輕演員,也讓該劇有了後續的發行計畫。製作方富士電視台決定運用連續劇以外的形式,接力賽般地把故事說完。此後5年間,富士台陸續推出特別篇《交響情人夢 巴黎篇》(2008)、電影版《交響人情夢最終樂章 上》(2009)和《交響人情夢最終樂章 下》(2010)。從頭至尾,每一種形式的品質都有口皆碑,電影版更創下近80億日元的票房。
除了真人演出之外,在連續劇創下佳績的隔年(2007),腦筋動得快的富士台馬上推出《交響》電視動畫,首集就打破深夜動畫的收視記錄。
海外翻拍方面也有不錯的斬獲。2014年,被韓國翻拍為連續劇《明日如歌》。中國也確定跟進,預計改編成50至60集的連續劇《讓全世界都聽見》。
《明日如歌》預告片
《神童》預告片
《神童》於2007年搬上銀幕,編劇是曾寫過同為音樂題材《琳達琳達》電影腳本的向井康介。這部電影不算太成功,但擔綱演出的松山研一和成海璃子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琴之森》動畫版電影在2007年上映,電視動畫則已在今年(2018)推出。
至於前年才出版的長篇小說《蜂雷》,在創下驚人的銷售量之後,已然成為目前最炙手可熱的IP,不斷傳出即將拍成電影或連續劇的消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作品成為熱門IP後,在漫畫、小說、連續劇、電影、動畫、海外翻拍等不同載體中,不斷地轉化與再生產。而且這個過程還在不停發展,尚未畫下休止符。
熱門IP的轉化與再生除了滾出無限商機和文化創意,還可能創造出對作品的新詮釋角度,產生新解讀。比如《琴之森》漫畫是由天才鋼琴家一之瀨的視角出發,到了電影動畫,敘事者則轉變成出身鋼琴世家而不得不繼承家業的雨宮。又如在日版《交響》中,野田妹和千秋相遇的曲目是貝多芬的《悲愴》,但遠渡重洋到了韓國後,卻改成了李斯特的《愛之夢》。
若暫且不論忠於原著與否,先去思考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改動,我們或許可以發現這種新詮釋的趣味與改動的理由,從而意識到「翻譯」與「轉譯」的問題,這或許可以給予這些作品另一種詮釋空間與生機。
▉跨界合作與古典樂大眾化
這類作品的不斷轉化與再生,最大贏家應該可說是古典樂本身。
二之宮在《交響》中透過主角們一次次的演奏和比賽,介紹了許多古典音樂家的生平事蹟、重要樂曲、創作背景和音樂賞析。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除了關心主角的自我突圍,二之宮藉機滲入的古典樂知識、樂理解讀和樂曲解析,也成了閱讀時的重心。
恩田則是將自己四度參加濱松國際鋼琴賽的經驗和觀察,雜揉入《蜂雷》中。透過虛構的芳江鋼琴音樂大賽,逐一帶出參賽者對曲目的挑選與詮釋、對對手演奏的解讀,以及評審、記者、參賽者家人、賽場調音師和觀眾的觀察體會等等,將鋼琴大賽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地寫透寫實了。當讀者的情緒隨著賽事的激烈程度而起起伏伏時,即使是門外漢也在不知不覺間與古典樂拉近了距離。
古典樂和大眾文化相輔相成的結果,除了讓作品本身更具有知識性和藝術性之外,也讓古典樂從嚴肅的高端藝術中解套,成為落入凡間的精靈。日漸大眾化的結果,讓古典樂得以邁開腳步,進行跨界合作和多角化的經營。
首先,製作方翻拍這些作品時,深知古典樂將是他們宣傳的主力之一,因此,與古典樂的跨界合作就成了一大重點。
日劇《交響》找來當年捷克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馬卡爾(Zdenek Macal),客串千秋的啟蒙指揮老師維也拉。事後,馬卡爾曾在訪談中幽默地表示,很長一段時間,亞洲樂迷不管在任何場合看到他,都會親切、興奮地喊他維也拉老師,讓他不知該哭還是該笑。此外,為該劇配樂的東京都交響樂團,部分團員也在劇中客串樂團的臨時演員。中國版則將由郎朗擔任男主角的幕後配樂。
電影《神童》找來了搖滾樂界的摩根.費雪(Morgan Fisher)和曾經參加過蕭邦鋼琴大賽的鋼琴家三浦友理枝客串演出。鋼琴家清塚信也、指揮家竹本泰蔵也在電影中露臉。清塚同時負責男主角菊明的鋼琴配樂,女主角成瀨的部分則由真正的「神童」──當時僅小學五年級的和久井冬麥擔綱。電影動畫《琴之森》是由捷克愛樂樂團擔任弦樂配樂,演奏劇中最重要的曲目。而主角的鋼琴演奏,更由鋼琴大師阿胥肯納吉親自操刀。
其次,是古典樂CD的發行。以《交響》為例,電視原聲帶開賣後,立即登上Oricon每周銷量排行榜第7名,打破了馬友友開賣即占居第8名的紀錄。此外,從《交響情人夢 Best100》、《交響情人夢 千秋篇》、《交響情人夢 野田妹篇》開始,陸續發行了13張相關的古典樂CD,張張都有不錯的銷售成績。
《神童》、《琴之森》的電影原聲帶亦頗受好評,替電影配樂的音樂家們也趁機推出個人CD,都有穩定的銷量。《蜂雷》一書的影視改編雖尚在保密階段,但古典樂CD倒是已經出了3張。其中,《蜜蜂與遠雷 它的音樂與世界》CD中特別收錄恩田陸的4首親選曲,並以別冊刊載她以這4首曲目為主題創作的短篇小說〈傳說與預感〉。
此外,音樂會的召開更是一大盛事。《交響》大受歡迎後,東京都交響樂團以《交響》為名,陸續舉辦了數場音樂會。台灣也曾在2007年,由台北愛樂管弦交響樂團推出「交響情人夢」音樂會;2009年高雄市文化局更邀來「維也拉老師」馬卡爾,舉辦「馬卡爾的交響情人夢」。而在《交響》上映10周年的2017年,高雄市管弦樂團推出紀念音樂會「交響情人夢」,演奏故事中的5首經典曲目;六藝樂集則特別規劃了「交響情人夢:雙鋼琴音樂會」。
漫畫家和小說家用圖像和文字表現古典樂,經過電影、電視、動畫的轉化之後,這些平面的古典樂描寫,始有影像,始有聲音,並從中滾動出眾多的文化創意和跨界合作。古典樂從此不再高不可攀,不再被鎖於至高無上的音樂廳。
透過這些大眾文化的出版與多元的媒體轉化,古典樂得以漸漸浸潤至一般民眾的生命中。從另一層意義來說,這也許就是《蜂雷》中的鋼琴大師霍夫曼所言的:「將音樂帶出去、解放音樂吧!」●
蜜蜂與遠雷
蜜蜂と遠雷
作者:恩田陸
譯者:楊明綺
出版:圓神
定價:4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恩田陸
出生於宮城縣仙台市,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有「懷舊的魔術師」「被故事之神眷顧的小女兒」等稱號,也是日本少數同時具備文學性與市場性的作家。
由於父親喜歡古典音樂,家中收藏了許多唱片,又因童年時經常搬家,書和音樂便成了她的生活良伴,即使到現在,她仍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欣賞鋼琴演奏」。在大學時期,還加入早稻田大學的High Society Orchestra,演奏中音薩克斯風。
大學畢業後雖然在一般公司上班,但後來因過勞而住院。出院後除了工作,也開始創作小說。出道作為1992年出版的《第六個小夜子》,並自1997年起成為專職作家。
擅長描寫鄉愁,作品類型也十分廣泛,涵蓋科幻、懸疑、冒險、恐怖、青春和音樂小說等範疇,目前已出版近60部作品,其中《夜間遠足》獲得第26屆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和第2屆本屋大賞第1名、《中庭發生的事》獲得第20屆山本周五郎獎,而《蜜蜂與遠雷》一書更在2017年同獲第156屆直木賞和第14屆本屋大賞第1名,是史上第一部同獲兩項文壇大獎的小說,而恩田陸也以本書成為史上第一位兩次奪下本屋大賞第1名的作家。
譯者簡介: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
喜愛古典音樂,深信音樂是工作的良伴。
譯作包括《蜜蜂與遠雷》《就算明天將說再見,也要給今天的花澆水》《至高の音樂》《超譯尼采》《孤獨的價值》《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問題解決實驗室》等。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文學撞IP 精彩追擊
➤PART1 焦點人物
➤PART2 作品力
➤PART3 他山之石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