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07 裡面有貓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吸血鬼

ヴァンパイア
岩井俊二著,黃薇嬪譯,木馬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樂 
吸血鬼在這裡不是種族,是異食癖。書寫鮮血異食癖者的成長、愛情、慾望、殺戮,書寫犯罪小說,卻能夠這樣憂傷恬靜,並且流露病態之美,也難怪本書標榜為「岩井俊二版的《人間失格》」──當然,這個類比是否妥當見仁見智。本書就是病態而浪漫的岩井俊二,愛慾與孤獨都是主旋律。
宛如把《德克斯特:夢魘殺魔》(Dexter)的獨白,丟進岩井俊二電影的場景中,充斥著漫無邊際的絕望和疏離。特意安排的異國人物和場景,加深了強烈的孤寂,與其說是一則荒謬的奇想,不如說是當代人際關係的隱喻。
揉合了都會傳說和吸血鬼的老梗,卻依然一派淡漠溫煦的岩井風。血被吸乾了也無所謂,反而清爽舒適,既給影迷灌飽了迷湯,又證明原創就是再創——但真正的創作者,不管用了什麼形式,還是能夠當自己的。【內容簡介

辣椒的世界史

橫跨歐亞非的尋味旅程,一場熱辣過癮的餐桌革命

トウガラシの世界史 - 辛くて熱い「食卓革命」
山本紀夫著,陳嫻若譯,馬可孛羅,34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如果你穿越時空回到唐宋時代,能吃到辣椒醬嗎?答案是不行。那麼辣椒到底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呢?這得回到更源頭,從辣椒的「發現」開始說起。作者追尋世界各地辣椒的使用與歷史,以辣椒傳播途徑勾勒一幅人類飲食文化發展史圖像,幅員遠跨歐亞非,連結則深入飲食與土地,以及土地之上的人類文明。這是熱辣之書,熾熱夏天正該來場辣椒的尋味冒險啊。
專研中南美洲的老教授,以學術體例包裝,書寫他對辣椒的熱愛。目錄是日本學者一慣的嚴謹,內容則充滿趣味,像一位博學的阿公分享故事。經由他的娓娓道來,面對辣椒這直接刺激痛覺神經的食物,我們既征服辣椒,同時也被辣椒征服。
這本來自日本的辣椒史,沒有辜負主角嗆辣的本質,一路提供了不少刺激性的觀點。從中南美洲的出身,到日韓辣椒史可能都早於中國,雖然不算顛覆,卻也辛辣微妙,絕對可以讓下一頓的麻辣鍋活色生香。【內容簡介

台灣貓日子

貓小姐著,貓頭鷹出版,375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有貓就按讚」、「有貓就給推」,會這麼說的貓奴有福了。各色貓大王擬人吃飯、睡覺、娛樂、起居,從前作《浮世貓繪》的日本風味走來,《台灣貓日子》彷彿沿著日本時代走進戰後台灣,以本土地景讓貓日子細細數來,每個日子都充滿濃濃在地味。本書理應獻給愛貓的人,也同樣獻給愛古早味與愛台灣的人。
仿古的浮世繪畫風,以貓為主角,在看似趣味的畫面裡,重要看點是逐漸消失的人文地景,那是前中年世代才會理解的童年和青春時光。翻閱本書是愉快的閱讀,卻是有著歲月重量的愉悅。
這些貓!這些媚態!這些細節!這些台灣小物!到底是要逼死誰呢?只羨喵咪不羨仙,根本讓人無從招架⋯⋯但還好還好,總算大顆粒的文字平白散淡了些,又幽幽墮回了人間,喵。【內容簡介

松田行正的設計探偵

デザインってなんだろ?
松田行正著,黃友玫譯,漫遊者文化,49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獨 
在日本,推理元素無處不在,偵探可以是大小姐,也可以是小學生,本書的偵探由設計師扮演,探索主題則是「設計」的起源。彷彿正牌偵探檢視線索、推演結論,作者回溯色彩、裝飾、標誌、版面編排、表現等設計主題,一一解開謎團,簡明扼要指出設計路徑的入門作品。想知道「設計」到底是什麼?本書連裝幀設計都以自身為例子,堂堂正正地擺在你面前。
松田行正是台灣設計界十分熟悉的名字,傳承日本裝幀藝術大師一貫的博學多聞,曾數度訪台。本書從第一線實務的角度,回顧設計史的發展,挖掘出設計演化過程中遺留下的無數線索,沒有學院論述的艱澀身段,也沒有政治正確的避諱,一點一滴還原設計世界裡,那些為了被打破而生的「規則」。
這本不大一樣的設計手冊,點到為止,彈無虛發,每個小標都直搗核心,不慌不忙地平易近人,煦煦然有師匠風,這是眼高手高卻不打高空的祕技分享。【內容簡介

阮ê青春夢

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

鄭麗玲著,玉山社,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台灣少女從什麼時候開始夢想成為記者?成為公車司機?成為大學生?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系統化的現代教育進入殖民地台灣,也打破閨閣禁錮,少女們從而踏出家門,走進公共空間,孵化自由戀愛與獨力工作的青春之夢。日本時代的諸多史實掩蓋了太久,宛如目睭糊著蛤仔肉,本書是剝除蛤仔肉的行動實踐,令當代讀者看見更多日治台灣少女們的真實樣貌。
從談日治台灣的學生生活,進展到女學生,作者一次又一次招喚回被歲月洪流埋沒的無名青春。這些新一代的摩登女性,許多處境不管好壞,今日讀來都有強烈的既視感。是過往走得太快太前衛,還是當下躑足不前已太久?回顧過去的日常,不只為滿足獵奇或思古,更為了挖掘隱沒在進步的表象下,那擺弄人們命運的深層結構。
日治時期的青少女,究竟過著什麼樣的日復一日呢?眼下的這本資料大全就規規矩矩回答了這個疑問。當然,這是一個可以不斷深入鑽研的主題,有了這本書當墊腳石,風華正茂的日治少女,才正要開始綻放屬於她們的無敵青春。【內容簡介

心靈之眼的旅程

Journey Into the Mind’s Eye
萊斯蕾.布蘭琪(Lesley Blanch)著,廖婉如譯,馬可孛羅,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獨 
或許探險之人所見格外細緻,比如作者以穩重而眷戀的旅人之眼凝視俄羅斯的諸多景緻,筆下令人著迷。本書記述閱讀、旅行、心靈活動融合一體的所見所聞,書名或許失之通俗,內裡其實聲腔簡潔清麗,令人不意便隨之投入長長的遠行之旅。
原書副標「自傳的碎片」,道盡了本書在旅遊字句之下高度的私密特質。從個人情感延伸出俄羅斯地理或文化的廣袤風貌,是對帝俄末期俄羅斯知識界的緬懷,也是對革命後蘇聯變化的觀察。炙熱的情感和冷靜的報導,截然不同的文字,交織出本書難以歸類的氣味。
迷離華美,難以歸類卻又渾然天成,作者對俄羅斯的無盡嚮往,因為一位謎樣人物而凝成一生執念,一旦踏上魂縈夢牽的國度,事過了,境也遷了,只能見到滿地的碎片……這是活在記憶中的女人的原型,耽美、痴情、放不下、執迷不悟。誰說一定要開悟呢?【內容簡介

葵照護Aoi Care

小規模多機能+自立支援,讓人信賴的社區型新照護模式

あおいけあ流介護の世界
森田洋之、加藤忠相著,陳湘媮譯,太雅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日本高齡化問題與社區照護的經驗一向走在台灣之前,本書所倡議的「居家+機構+醫院=透過社區機能以維護年長者尊嚴且能長久經營」的新型照護模式,是台灣未來勢必參照的長照模式之一。在日本,「葵照護」的倡議因尚未建立論述系統而顯得凌亂,但本書之於台灣長照領域,毋寧更是啟發之書。
如果只看形式,本書並不符合「好書」的標準,可以列舉的問題太多,但書中的訴求如此急迫重要,讓人無法略過。台灣的社區營造很少觸及老人照顧,偏偏那才是社區作為共同體最應當、也最能著力之處。本書反覆提醒人們正視身旁的老人和照護他們的親屬,不要老是視而不見,因為那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道路。
這本書編得小亂,顯然倉皇上陣,不過更可以感覺到作者改革日本照護現狀的大志。社區型的機動照護本來就是歷來養生送死的作法,反倒是現今醫療體系的無良,以及不願接受自然死亡的無明,平白製造出無效延命的巨大浪費。這書還應該反推著看:日本照護的窘境一一現形,不是什麼都可以搬過來套用的。【內容簡介

橡皮擦計畫

兩位天才心理學家,一段改變世界的情誼

The Undoing Project: A Friendship That Changed Our Minds
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著,吳凱琳譯,早安財經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乍看書名,首先的疑惑或許是分類:這是科普書還是心靈勵志書?不,本書是無法歸類的。作者以報導形式講述心理學家康納曼和特沃斯基的相識相知,如何既友好又競爭,藉此完成了「說一個好故事」這件艱難的寫作工程。這世界存在著某些真實發生的好故事,而恰巧有個好說書人將故事說得動人心弦,本書就是好故事結合好說書人而成的一部作品。
作者擅長找到新的視角,將讓人昏昏欲睡的嚴肅題材變成個人的生命故事,《魔球》是最熟悉的例子,本書是更上層樓的演出。行為經濟學的發現和研究,經由兩位主角的人生,亦友亦對手的複雜情感,竟能讓讀者為之泛淚。有時活著需要的是遺忘,而非記憶,在科學研究的背後,藏著每個人共有的經歷。
主角是發展出「展望理論」的兩位以色列心理學家,其中一位還收穫了一座諾貝爾經濟學獎。天才交手,相知相惜,卻也難免人心隔肚皮。作者把這段電光石火的友誼處理得不慍不火,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無疾而終的橡皮擦計畫,或者就在這本書裡完成了。【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尋找貝克:閱讀者與創作者的文學紀錄片

 

誰是J. C. 侯曼(J. C. Hallman)?如果你讀一本書之前習慣先注意作者是誰,那麼在拿起《B與我》之時,應該會有這樣的疑惑。

先別覺得自己文學知識淺薄,你當然不可能知道侯曼是誰。就和絕大多數不見經傳的作家一樣,這位剛年過五十的美國小說家儘管寫作多年,累積了七、八部小說和文學著作,但你搜遍全國圖書館外文藏書,卻找不到他任何一本文學創作,只能在某所大學圖書館的書目中查到《B與我》的中譯本,而且肯定還放在新書上架區。

侯曼對台灣讀者來說是個全新的名字,在美國,他的知名度恐怕也不高,至少離「經典作家」的位置還很遙遠。但你若太執著於品牌,連封面都不翻開就放下這本書,那麼你就錯失了一個超酷的閱讀經驗,因為這本書正是「透過一名『中度成功的小說家』來檢視現代文學狀態的作品」。

侯曼的作家生涯起步雖晚,卻也已孜孜矻矻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他自知非經典作家,為餬口只能在大學教授寫作,然而教書工作卻又啃光他的時間和精力,讓他在創作上難以為繼。此外,他在第一線目睹現今高等教育文學課堂情景,以「等同創作自己作品一般的堅持與熱情」教授文學,卻發現他的工作「大半是在對抗學生們手上的電子產品」。

創作與教學生涯的雙重困境,迫使他不得不思考閱讀與寫作的關係。還有更重要的——究竟什麼是文學?

什麼是文學?文學的目的為何?我們為什麼要創作?甚至,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些問題其實都是老朋友,像網路月經文經常出現,任何一名稍微文學早熟的高中生,都可能在課堂和演講會上舉手提出同樣的問題。

侯曼思考和回答的方式倒是大費周章——他以另一位我們同樣不熟悉,但名號遠比他響亮的前輩作家尼可森.貝克(Nicholson Baker)為追尋對象,親自實踐,展開一場既傳統又新奇的文學之旅。

hallman_n_baker.jpg
J.C. 侯曼(左)及尼可森.貝克(取自官網及推特)

用閱讀來解決問題與尋求救贖,這點完全可以理解,畢竟這是很傳統的閱讀動機之一。新奇的部分在於,侯曼以自拍的手法把這個過程完全記錄下來,構成《B與我》的全部內容。這就讓人一時搞不清楚,此書究竟是一部故事完整的小說?是侯曼自己或替貝克做的傳記?抑或根本就是一部論文,是侯曼對貝克這位「近經典」作家全部作品的評論?

其實這並不難判斷,我們很快就能發現侯曼發揮創意、刻意打破文類界線的意圖,只是缺少一個公認的專有名詞來指稱這樣的書寫模式。

文類混種是這本書的特色,但不是主要重點。就算你對文類研究不感興趣,也能馬上看出這是內行人才能寫出來的東西,被侯曼時而幽默時而諷刺、淺顯易懂又處處暗藏機鋒的文字逗弄得心中升起「哇,這傢伙膽子真大、真敢講」的想法。

侯曼用文字直播自己,大量曝露自我的生活和思想;他描述閱讀時刻意與性愛連結,赤裸指出兩者相似之處;更大膽的舉動是,他用整本書追尋尼可森.貝克,巨細靡遺地爬梳了貝克的生平,一部一部評析貝克的所有創作,毫無保留提出對貝克這個人與作品的看法。這點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大部分的書評者都在做規模較小但本質相同的事,侯曼大膽的原因出在——貝克還沒有死。

若此書是純正的文學研究,貝克是否還活著這點當然不成問題。但正如本書副標所示,這是「一部關於文學覺醒的真實故事」,是小說家以另一位小說家為書寫對象的小說。這類作品並不罕見,但通常我們會等到作家過世才寫他們,例如黃崇凱《文藝春秋》說到的作家多半是已作古的人物。

侯曼把貝克拉進作品,成為書中重要人物,不管對方願不願意,也沒有事先告知。若非貝克早年也如此幹過,以《U與我》一書硬將當年勢如中天的厄普代克(John Updike)拉進自己的小說,此行徑恐怕只能用大膽或白目兩字形容。

把尚在人世的經典作家當成自己小說的主角,很容易引來事端。熱情頌讚之,怕被譏為逢迎拍馬;放肆批判之,怕冒犯引戰,說不定還惹上官司;寫得不痛不癢又會浪費這樣的大膽。而且不管採取何種寫作態度,都不免被心胸狹隘的我們視為想藉名人抬拉自己身價。就算作家心中坦蕩,君子腹中不存在小人考量,有時也難免會因為某種程度的自傲自尊,不肯承認自己受到仍健在的經典作家、甚至是同輩作家的影響。

這些考慮,相信侯曼都非常清楚。儘管風險諸多,他仍決定放手一試,理由絕非是想藉由貝克抬拉身價,而是因為受不了誘惑——還有什麼方式,比像這樣直接與前輩作家對話更刺激的呢?

對待此類創作,身為讀者的我們可以不必考慮創作者的心態和出發點,要看的是它的內容夠不夠格和經典作家對話。就這點來說,侯曼的《B與我》絕對不成問題。貝克對他而言是眼前的一座大山,而且是一直不停移動的。他以閱讀和不斷的反思一路追尋,一點一點向那座大山靠近。當故事發展到最後,侯曼在車上接到貝克打來的電話,聽見「我是尼克.貝克」這句話時,不禁讓人想到電影《尋找甜祕客》的小甜在半夜接到羅利葛斯電話的那個激動場景。

與其說《B與我》是一個混種文類,不如把它當成一部紙上文學記錄片。侯曼不只記錄貝克,也述及許多文藝道路上的先行者,書中可以找到長長一大串作者名單和作品介紹。更重要的是,他完整記錄了一個文學愛好者的創作和閱讀生活。

文學的意義和價值何在?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和寫作?候曼用了這整整一本書來回答。

byu_wo_.jpgB與我:一部關於文學覺醒的真實故事

B and : a true story of literary arousal
作者:J.C. 侯曼(J. C. Hallman)
譯者:王娟娟
出版:自由之丘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J. C. 侯曼(J.C. Hallman

出版過多種科幻小說和犯罪題材小說,曾獲米切爾獎和麥克奈特藝術家獎。被選入2010年度最佳美國旅遊協會作家名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何致和(作家、文化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2018-06-08 18:08
專訪》為台灣雜貨店作畫:專訪韓國地方出版社「南海的春天」
受到日、台、法多國歡迎的韓國畫家李美京,以細膩的畫筆,繪出台灣台南東山鄉吉貝耍的誌成商店
受到日、台、法多國歡迎的韓國畫家李美京,以細膩的畫筆,繪出台灣台南東山鄉吉貝耍的誌成商店

整理:Abigail

Q:在韓國,地方出版社的運作相當辛苦,「南海的春天」為何最初會選擇在遠離首爾的統營落腳?成立至今多久時間?

我是在首爾出生長大大的,在首爾上班時,曾經幾次因為過勞昏倒而送到急診室。我是個工作狂,結果把身體都搞壞了,於是丈夫首先提出要搬到統營,在離首爾遙遠的地方過一年安息年。2010年3月我們選擇了天氣好、文化藝術資產也豐富的統營開始新的生活,因為想要持續這樣的生活,便決定在這裡開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了公司的第一本書。

zheng_en_ying_ma_ke_bo_luo_ti_gong__0.jpg
韓國地方出版社「南海的春天」社長鄭恩英(馬可孛羅提供)

Q:作為一間遠離首爾的出版社,你們如何定位自己?同時經營書店、出版還有文創商品,在韓國是常見的嗎?對於出版品或是運作方式有哪些獨特的堅持與理念?

南海的春天剛創業時,韓國的地方型出版社非常稀少。幸運的是,創業初期我們得了幾次大獎,在全國享有了知名度,也因此大家開始慢慢對地方出版社有更多關心。

開了出版社後,2014年10月我們的書房也正式開張。當時是為了能有一個宣傳統營文化藝術的空間,順便也做書房民宿(Book Stay),於是開了一間小書房。成立書房的另一個原因,是希望能跟來找我們的許多讀者們有更多的交流。當然,也有宣傳跟販賣我們出版社作品的目的。

yao_chen_ai_chou_mo_deng_li__0.jpg
南海的春天書房(馬可孛羅提供)

3年來努力經營書房的成果,使這裡變成了觀光的景點,去(2017)年11月,我們把整個書房民宿都擴建成書房,並且舉行了各式各樣的活動。雖然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對於需要替代方案的地方出版社而言,書店是一個很好的組合方式。除了可以有更多機會跟讀者見面,也可以得到企畫的靈感,出版社和書店發揮各自的角色,可以產生更多的能量。

今年2月員工旅遊來台灣時,我們也看到不少小書店,到處都有獨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書店,讓我們相當感動。特別是「晴耕雨讀小書院」這間書店,我想把他們的故事推出韓文版,也已經進行簽約了。

雖然我對台灣的出版產業還不太熟悉,但我認為以學校為中心自生的書店,是很大的文化財產。如果這些書店彼此好好連結的話,對於年輕的讀者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可能產生新的讀書文化。

qing_geng_yu_du_ti_gong_.jpg
晴耕雨讀小書院每年出版的《開一間小書店》,即將透過南海的春天與韓國讀者見面。可至晴耕雨讀書店購買,或參考訂購方案

Q:請跟我們介紹貴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獨立出版社在韓國的經營遭遇的困境和難題是什麼?

6年來,南海的春天一共出了32本書,因為是以自行企畫的作品為主,所以數量並不多。其中我們的代表作《小書房,我們賣了不少書!》還引起了韓國國內書房創業的風氣。另外就是這次在台灣出版的《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以及地方麵包店成功的故事《我們愛的麵包,聖心堂》等書。

我們是獨立出版社也是地方出版社,在沒有出版優勢的地方開創新的市場,最困難的就是以首都圈為主的行銷與流通。

第一年時,光在首爾和統營之間往返就達廿多次,每次來回要花8小時,那時真的很辛苦。即使非常努力,還是很快就碰到瓶頸,我們必須找出獨特的方法。

為了克服物理上的距離,向讀者宣傳我們書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讀者直接交流,因此我們以社群網絡(SNS),在現場跟讀者見面。雖然辛苦,但我們花很多時間,離開公司舉辦讀書見面會,製造跟讀者直接交流的機會。

xiao_shu_fang_wo_men_mai_liao_bu_shao_shu_shu_feng_ma_ke_bo_luo_ti_gong__1.jpg其中最感人的就是《小書房,我們賣了不少書!》出版之後的故事。我們因為自己經營小書房,看到社區的文化逐漸改變的樣子,就想說這樣的書房,如果在全南韓都有該有多好。於是出版了這本書,介紹南韓各地書房,並以書中介紹的書房為中心,訂定宣傳企劃。

出版第一週時,這本書只在書中介紹的50間書房可以買到。我們先將新書出貨給這些小書房,也希望他們宣傳這本書只有在這裡買得到。起初,我們對這樣的策略半信半疑,但是卻發生了奇蹟般的結果,

這些小書房都利用各自的社群網絡來介紹這本書,簡直就像是一支隊伍,到處都有這本書的蹤跡,真的很感動。

靠著口耳相傳,後來大型書店也要求進我們的新書。書房自發性的宣傳讓這本書變得有名,除了報章的介紹,我們也開始巡迴各書店舉行書籍分享會(Book Talk)。

不管讀者有多少,只要有人找我們,我們就去。後來有更多媒體在節目上討論這本書書的內容,而讓韓國興起了一陣小書房的風氣。許多想開書房的人,進行了各樣的對話,這改變了韓國的書店文化,也讓韓國各地的小書房有了堅固的連結,這成為我們最大的資產。

Q:決定出版《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的考量是什麼?本書想傳遞的訊息和情感,與貴社的調性有哪些相似之處?

南海的春天分成兩個書系,Vision Books跟Local Books。前者是那些成為工作與生活替代方案的故事,而 local books紀錄了地方社區擁有的具有重要價值的事物。

《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一書就是屬於local books,跟我們的屬性非常符合,作者在20年間走訪全國各地的雜貨店,並用圖畫記錄下來,帶給我們很大的感動,也受到眾多讀者的歡迎。這本書成為我們出版社進軍國際市場的契機。

Q:前陣子台灣也出版了一本搜羅全台雜貨店的《老雜時代》,很受讀者歡迎,對照《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您認為大眾能從雜貨店的紀錄得到什麼?而雜貨店對於大眾的獨特意義又有哪些?

我也在台灣的書店裡看到那本書,做得相當好的一本書。那些喜歡《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的讀者們反映,看到這本書就會喚起舊時的回憶,重現了在這個物質至上的時代逐漸消失的生活痕跡,現在大企業經營的連鎖便利商店逐漸代替了雜貨店,單一化的系統正逐漸侵蝕我們的情感,在這樣的環境裡,雜貨店的空間可以讓我們想起溫暖的回憶,以及在那裡與人聊天寒暄交流的那些生活中寶貴的痕跡。

xing_fu_de_za_huo_dian_jiu_shi_guang_0509-13.jpg
畫家李美京所繪的韓國雜貨店。取自:《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馬可孛羅提供)

Q:書中收錄了這麼多雜貨店,貴社編輯部有沒有對哪一間雜貨店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全部的雜貨店都很棒,但這次台灣版封面的鳳平商會對我們來說有獨特的意義。是這本書的作家第一次來統營與我們見面時,所遇到的雜貨店。

在櫻花盛開的美麗春天,畫了我們社區裡留存下來的雜貨店,原畫現在也收藏在我們出版社,這張出現在台灣版封面時我們也嚇了一跳。

shu_feng_.jpg

Q:我們得知《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也將在日本出版,台日韓三地發展進程雖有類似,也有相異之處,您認為透過雜貨店最能夠引起共鳴的特點是什麼?

雜貨店是過去生活的紀錄,能夠喚起感情與回憶,對有些人來說,那裡可能是幼年時跑跳遊玩的遊樂場,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可能是生平第一次遇見的奇妙建築,我們為了不讓這些生活的痕跡消失而記錄,也希望可以傳遞給更多人。

原本《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一書的日文版是最先要出版的,但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而延到明年的春天,所以今年夏天台灣版最先出版,秋天時法國版也會上市,這本書不僅在亞洲,在歐洲的反應也很好,英國BBC電視台在社群網絡看到圖片後,訪問了作者,節目播出後歐洲有很多地方來信希望能看到這本書,可見對雜貨店的回憶是超越國界的共同情感。

Q:最後的題外話,今年2月貴社來台灣員工旅遊,你們對台灣的印象如何呢?

這次是我第三次訪問台灣,第一次跟出版社見面,我發現台灣在情感與文化方面都有許多地方跟韓國相當相近,讓我很喜歡這裡。飲食跟夜市文化,還有重視傳統的部分,還有這裡的人們雖然樸素卻很有韌性,都讓我非常有好感。

台灣的出版界我還不太熟悉,市場似乎還不是很大,不過仍然一直企劃好書,而且對於自己的文化相當自負。

跟喜歡快步調改變的韓國不同,台灣是緩下腳步對於守護該守護的事物,有相當強烈的意志。希望以後能有機會更認識台灣。

shu_feng__4.jpg

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
동전 하나로도 행복했던 구멍가게의 날들
作者:李美京(Mekyeong Lee)
譯者:徐孜葶
出版:馬可孛羅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美京 (Mekyeong Lee)
從小繼承了外婆精巧的手藝,愛上手作與繪畫,大學時進入韓國弘益大學美術學院攻讀西洋畫。

在懷上第二胎時,作者移居京畿道廣州市退村。當她在退村的觀音里散步時,被雜貨店給深深吸引,開啟了爾後20餘年的全國雜貨店繪畫之旅。她親自拜訪了韓國境內一間又一間的雜貨店,並繪製了上百幅畫作,傳遞給讀者們一種安慰、一種共鳴,還有一種感動。

不捨慢慢消逝的事物,今天的她依舊穿梭在巷弄內,將雜貨店的樣貌與故事以精緻的鋼筆畫繪製下來。

作者官網:www.leemk.com

譯者簡介:徐孜葶
1990年生,畢業於文化大學韓文系、梨花女子大學韓國學碩士。

長期旅居韓國,求學與在職期間頻繁接觸口、筆譯。對圖文書、短篇有濃厚的喜愛,將所見文字的張力完整呈現,是譯者最大的初衷。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