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千年一問抑或千年一嘆?從《人物風流:鄭問的世界與足跡》談起

圖片提供:大辣出版

漫畫家鄭問原畫展「千年一問 鄭問故宮大展」近日揭幕,開幕儀式冠蓋雲集,總統蔡英文、文化部長鄭麗君皆到場致詞,現場還有日本知名漫畫家川口開治(《沉默的艦隊》作者)、王欣太(《蒼天航路》作者)、韓國漫畫家尹胎鎬(《未生》作者)等不同國家的漫畫創作者,前來致意。

居江湖之遠的漫畫,能於專擅廟堂國寶的故宮辦展,即是深具意義的盛事,或許也只有鄭問獨特的畫風和世界級的影響力,才能有此殊榮。可惜的是,這終究是鄭問過世後的追念。

不可諱言,2017年初意外離世之前,「鄭問」這名字早已在媒體淡出,逐漸為世人所遺忘。這當然和他個人的行事與際遇有關,也隱隱然呼應著台灣漫畫的命運。

鄭麗君在致詞時提及,鄭問的風格始終走在前端,故宮大展象徵著「我們時代的腳步,終於追上鄭問老師的腳步。」這句話是對也錯。不是時代未曾趕上,而是我們將時代給遺忘。鄭問的創作近年確實未獲得應有的對待,然而時代風潮曾經真確切實地站在鄭問這頭,曾有一世代的創作者,看似將揭起台灣漫畫新時代的序幕,可惜最後未曾結出預期的果實,進而被歲月埋藏。

《人物風流:鄭問的世界與足跡》不只紀錄了鄭問的創作足跡,也從時光的塵土中,挖掘出其實並不久遠的殘骸和遺跡。


dscn8645.jpg

鄭問於2012年參加法國安古蘭漫畫節時,現場示範作畫。

▉鄭問小傳

從一開始的年譜,到他人的回憶,或鄭問的訪談,《人物風流》書中反覆交待著鄭問成名的經過。從小喜歡畫畫的他,國中畢業後,在未經任何訓練的情況下,考上了復興美工雕刻組,從中學習到由立體角度思考人的面相。畢業後一度從事室內設計工作,後因故放棄,開始由插畫走向漫畫之路。1983年獲得「全國漫畫大賽」佳作,同年在《時報周刊》連載漫畫《戰士黑豹》出道,陸續連載了《鬥神》、《裝甲元帥》等作品。


hei_bao_suo_.jpg

《戰士黑豹》系列


dou_shen_.jpg

《鬥神》內頁

《時報周刊》外,同時期在《歡樂漫畫》刊登《刺客列傳》,日後的單行本成為鄭問早年的代表作。1989年《星期漫畫》創刊,與馬利(郝明義)合作連載《阿鼻劍》,這也是鄭問第一部長篇的劇情連載,日後共出版一、二兩部。創作《阿鼻劍》的後期,他開始和日本講談社接觸,進軍東洋,在講談社連載並出版了《東周英雄傳》、《深邃美麗的亞細亞》、《萬歲》、《始皇》等作品,並在香港玉皇朝集團發行《大霹靂》。21世紀之後,開始將重心轉向電玩的美術設計,淡出了漫畫的舞台。


dz10607040-b04.jpg

《深邃美麗的亞細亞2》蝴蝶頁


ci_ke_lie_chuan_.jpg

《刺客列傳》裡的豫讓(左)及收錄的短篇〈劊子手〉

鄭問的創作歷程,呼應著台灣漫畫在解嚴前後的重新起飛。始於1966年的《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由國立編譯館負責漫畫審查的業務,這項創作的控制和壓抑,隨著威權統治的遠去而逐漸鬆動。1987年解嚴之前,許多創作者開始集結,有些已浮出水面,在市場取得佳績,如敖幼祥、朱德庸、蔡志忠、蕭言中;有些新秀則準備崛起,如麥人杰、曾正忠、阿推、胡覺隆(傑利小子),都正磨刀霍霍準備一展身手,那生猛的創作力正尋找著解放的空隙。

▉台灣漫畫發光發熱近十年

除了政治上早已顢頇無力的干預,更大的挑戰則是日本漫畫對台灣漫畫市場的壟斷,不論盜版或合法的形式,都是扼殺台灣漫畫產業最關鍵的敵手。

時報《歡樂漫畫》(1985-1988)是全本土創作刊物最早的嘗試,也許在商業上不盡成功,但證明了這是一條可行的道路。該刊挖掘、培訓出一批新銳漫畫家,給予他們初試啼聲的舞台。

1989年是本土漫畫創作能量大爆發的一年,同為時報系的《星期漫畫》,以及主打少女路線的《漢堡漫畫》掀起了巨大的風潮。經由連載而後出版的,包括游素蘭《傾國怨伶》、曾正忠《遲來的決戰》、麥人杰《天才超人頑皮鬼》、任正華《修羅海》、胡覺隆《變變俱樂部》、陳弘耀《一刀傳》、阿推《巴力入》……等,皆成為台灣漫畫史上的經典。日後紅極一時的林政德《Young Guns》也在《星期漫畫》連載了前4回。

這些漫畫不見得都能叫座,但部部叫好,證明了台灣漫畫創作者有走上擂台,和競爭者對抗的實力。即便純本土漫畫雜誌難以為繼,這些優秀的創作者也持續發光發熱了近十年的時間。

由報章連載到專業漫畫雜誌,從台灣走向世界,鄭問由《刺客列傳》到《阿鼻劍》,再到走入東瀛的創作人生,正是這條發展曲線的最高標準。然而,沒人想到這條向上進步的趨勢,竟會突然崩落。90年代不是台漫持續發光發熱的起點,而是一現的曇花,不只是個別漫畫家的殞落,而是整個基盤的潰堤。


feng_tu_-10.jpg

《阿鼻劍》


wu_sheng_xiao_xiang_.jpg

2012年,鄭問替安古蘭台灣館繪製的主視覺圖〈勿生小像〉

▉揚名東西洋,為何終至封筆?

從模仿日本池上遼一的《戰士黑豹》,一直演化到日後反過頭來影響王欣太、井上雄彥乃至韓國、歐美等地的漫畫家,鄭問是台灣少數能「進口轉出口」的創作者,然而到了21世紀卻幾乎完全封筆。這也是貫穿在《人物風流》書裡,化不開的沉重。這些曾是鄭問的戰友,哀悼著鄭問的離去,同時也哀悼著不曾降臨的許諾。羅智成那句「鄭問其實是有些懷才不遇」,說的是鄭問,也同樣代表整個世代。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鄭問封筆?或許是為死者諱,也或許可能連本人都說不清,書中並未提供明確的答案。創作者個人心境的轉折,旁人無法也不應妄自揣測,然而外在環境的因素,卻是攤在每個人眼前的現實。

遠赴日本、前往香港,當然有對自我能力的期許和宣揚台漫的使命,但在這些浪漫之下的殘酷事實,是台灣並沒有讓鄭問安身創作的商業環境。台灣漫畫從來未曾有過「產業」化的經營,不管是編劇、編輯的製作,或者是行銷、宣傳的販售,幾乎都只能靠漫畫家一人單兵作戰。尤有甚者,那「鬥爭激烈」的「漫畫圈」(書中阿推所言)有時還成了漫畫家的絆腳石。

如果只將壓力交給漫畫家個人承擔,沒有創作或經濟上的整體協助,堅持在台灣畫漫畫,如同在地獄中的苦行和試煉。台灣是鄭問漫畫最契合的舞台,但他只能離鄉背景,遠走異地,獲得了「亞洲至寶」的頭銜,但也不時傳來失和或適應不良的傳言。


man_hua_jia_he_zhao_.jpg

1989年,6位台灣漫畫家與他們的作品。左起:蕭言中、鄭問、阿推、敖幼祥、麥人杰、曾正忠。(攝影:高重黎)

異鄉終究是他人的地盤,也許在藝術上能以純粹而絕對的作品壓過,可是創作絕非在真空中生成,外國市場填補了部分的需求,同時也挖去、犠牲了其他。幾經消磨,再加上生活的考驗,放下漫畫的藝術道,竟似乎才是合理的選擇。

鄭問絕非孤例。2000年之後,前面提及的眾多響亮名字,也紛紛走上了相似的道路。他們或選擇離開,或選擇沉默。台漫於90年代燦然的成就和積累,宛如沙砌的城堡,在時光之浪淘洗下徹底消失,不留痕跡,只留下巨大的空洞。更哀傷的是,我們甚至連教訓都未曾留下。新世紀過了將近廿年,當人們討論台漫時,仍在追問相同的問題,仍是一樣的感嘆,陷入了沒有出口的循環。

漫畫魂壯志未酬

和鄭問親近的友人都明顯感覺到他內心渴望作畫的欲望,他在指導電玩美術過程中展現的堅持和熱情,正是他始終放不下的漫畫靈魂。他的弟子練任更具體提及,鄭問想以《清明上河圖》裡的人物為發想,進行改編。這項十分吸引人的計畫,如今只剩下未酬的壯志。但我們不禁反問:假設這個創作真的開始了,台灣是否能有足夠的空間和養分供它滋長?或者最簡單的:要在哪裡連載呢?如果連這樣的問題都無法回答,備極哀榮的追悼,某種意義上只是難堪的嘲諷。

「有的時候,成大事就是想起那個對的名字。」這是書中張大春所記下高信疆的話語。台灣漫畫有太多「對的名字」,鄭問是其中之一。如果最終未能「成大事」,那麼就一定有太多需要檢討和改進的地方。

新的文化政策,是繼續讓創作者單打獨鬥,還是在扶植產業?博物館是供奉遺跡和死者的冰冷神殿,還是重新喚回四散漂流各地高手的堡壘?當輔導金政策在其他產業成效皆非常有限,在漫畫上真的能有所不同嗎?台灣的漫畫,當然不是全然悲觀,新一代的創作能量正在匯集,我們不應絕望,卻也不該停止回顧的反省和質問。

鄭問已逝,陳弘耀更是早一步人生退場,但當年叱吒風雲的許多名家仍持續創作。在從歷史獲得教訓之前,應該先重建並尊重歷史。如果台灣漫畫仍是運轉不息的有機體,那些曾為它付出的人們,就不應只在訃聞版出現。死者與生者一樣重要,才能期待日後的來者。

只希望這千年的一問,換來的不會是台漫永恆的一嘆。


p1050519.jpg

鄭問

shu_feng__6.jpg

人物風流:鄭問的世界與足跡

作者:鄭問、大辣編輯部
出版:大辣文化
定價:10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問(1958~2017)

本名鄭進文,復興商工畢業。早年曾在12家設計公司任職,後來自行成立室內設計公司。1983年在台灣《時報周刊》上發表第一篇漫畫作品《戰士黑豹》,開啟漫畫創作生涯。獲得好評後又發表了《鬥神》及以《史記》中的〈刺客列傳〉為題材的水墨手繪漫畫《刺客列傳》。

畫風融合中國水墨技法與西方繪畫技巧,細膩而大膽,作品充滿豪邁灑脫的豪情俠意。1990年獲得日本重要漫畫出版社講談社的邀請,在日本發表描繪中國歷史故事的《東周英雄傳》,引起轟動。1991年更獲得日本漫畫家協會舉辦的漫畫獎特別頒給他「優秀賞」,他是這個大獎20年來第一位非日籍的得獎者。日本《朝日新聞》讚嘆他是漫畫界20年內無人能出其右的「天才、鬼才、異才」,日本漫畫界更譽為「亞洲至寶」。

除《東周英雄傳》外,《深邃美麗的亞細亞》、《萬歲》、《始皇》等均是日本時期的優秀作品。進入2000年,鄭問開始與香港漫畫圈合作,陸續發表《漫畫大霹靂》、《風雲外傳》等作品,隨後跨足電玩遊戲《鐵血三國志》的設計製作,成為中國電玩美術的開拓者。2012年,鄭問重返台灣漫壇,代表台灣參加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

經典作品陸續由大辣出版社重新編排後推出新版:《阿鼻劍》(2009)、《東周英雄傳》(2012)、《始皇》(2012)、《萬歲》(2014)、《刺客列傳》精裝版(2017)、《深邃美麗的亞細亞》(2017)等。

2018年6月,《鄭問故宮大展》在台灣舉辦。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18-06-21 15:22
文化觀察》從女性漫遊者到城市與安居

走路、漫遊與旅行,這三個概念之間是否有關?是否相連?或者具有概念上的近似性?這三個概念都與主體的移動有關,「移動」是個與現代性相關的概念,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現代性的另一項重要特徵是城市,個體在城市間的移動經驗與轉換能力,構成討論現代社會的核心思考向度之一。

▉漫遊者?Flâneur/Flaneuse

文化評論家班雅明醉心於現代城市的風華綽約,經由自身的移動經驗與感受,他從法國詩人波特萊爾對巴黎街景的耽溺詩作,詮釋出「漫遊者」(Flâneur)這個象徵現代城市空間經驗而活靈活現的主角原型。

1985年,藝術史學者Janet Wolff在期刊《理論、文化與社會》(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中發表文章,提出一個發問:「為什麼沒有女性漫遊者?」

janet_wolff-horz_0.jpg
藝術史學者Janet Wolff(取自溫徹斯特大學官網)及《理論、文化與社會》(取自FB

「漫遊者」(Flâneur)這個字來自法文,乃是從19世紀巴黎發展中的都市文化與街頭生活誕生出來的特定族群與現象。這個字詞的原意指:無所事事地晃蕩、閒逛,在街頭張望著,觀賞街上發生的一切故事,自身也融入在都市景觀中的人。

隨著當時巴黎的林蔭大道、百貨公司、咖啡店等公共空間與商業活動的興盛,人際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頻繁,造就出城市文化、公共生活以及都市空間中的匿名性。在20世紀早期,這個概念成為探討都市空間與現代性特徵的重要切入點。

直到1980年代後,女性主義學者提出發問:為什麼這個字詞定義為男性陽性名詞屬性,毫不遮掩地傳達出現代城市空間經驗的男性中心?沒有「女性遊蕩者」(Flâneuse)這個字,見證了女性在城市公共空間「不存在」的真實。

man_you_4.jpg
Photo by Pierre Châtel-Innocenti on Unsplash

因為都市空間與現代性意涵對女性的拒斥,女性難以擁有在街道上遊盪、閒晃,或者無目的閒坐路邊觀看街景的生活權利:好女人與壞女人的隱形界線,框限了女性能夠占用的都市空間。只有女性性工作者才會大喇喇地停駐街頭。

這個發問看似鏗鏘有力,但引發的討論與關注相當有限。

有意思的是,同樣的問題意識與發問,在2016年捲土重來。紐約出身、目前定居巴黎的專欄作家艾爾金(Lauren Elkin),以《漫遊女子: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Flâneuse: Women Walk the City in Paris, New York, Tokyo, Venice and London)一書,獲得《金融時報》、《衛報》等刊物列為2016年的年度選書;2017年再版,獲得《紐約時報》的2017年選書等各種獎項關注。

lauren_elkin-horz.jpg
作家艾爾金(取自tumblr)及近期在台出版的作品《漫遊女子: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

從1985年到2016年,跨越了卅年的女性主體提問,從原本帶有批判與一絲絲悲情的控訴,進入21世紀的女性已成為逡遊於全球城市的獨立個體,意志堅決、擁有豐富的個人資源,得以一探城市豐富的創意潛力,以及經由漫步來獲取解放能量。

那麼,在台灣看到的女性書寫與城市漫遊之間,又訴說出何種有趣的故事或空間經驗呢?

▉從自己的房間到城市探險

英國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曾提出,女人的自主與發展,來自於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這個論題成為女性主義空間論者的重要主張。吳爾芙其實也在1927年寫出〈街頭出沒:倫敦探險〉(Street Haunting: A London Adventure)這樣的文章,描述在冬日午後時光,穿越倫敦街頭所看到,城市的美好與充滿故事性的景象。

virginia_woolf-horz.jpg
作家吳爾芙(取自wiki)及其作品《街頭出沒:倫敦探險》

而早在1925年出版的小說《戴洛維夫人》,內容即是以戴洛維為晚上宴會買花,穿越倫敦街頭,與不同人相遇的故事。在小說中,主人翁戴洛維夫人清楚說出:「我喜歡在倫敦街頭散步,這比在鄉下更好。」

城市文化研究者從吳爾芙的文字連結上倫敦市區中心的西敏市、特拉法加廣場與攝政公園等重要文化地標,標示出倫敦城市發展與文學書寫的關係。許多評論家評析文學創作具現代主義意涵:現代性、都市生活與移動這些關鍵字,不僅可作為理解和詮釋其作品的思維向度,更解析出主張女性擁有獨立空間和城市間移動的行動主體概念。

「意識流」是吳爾芙被標籤的書寫風格。在《戴洛維夫人》書中,透過主角一面行走,遇到的人與場景,她心中搬演的小劇場,安靜地訴說著女性在移動中閱讀的城市地景。

有意思的是,這兩部作品中,女主角要出門、離開家,都有著具體明確的理由:戴洛維夫人要為晚宴買花,而街頭探險則是為了買鉛筆。這固然可以詮釋為朝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情境中,外出「消費」採購取代了自家生產。但另一個重要的意涵是,女人出門需要有個正當的理由。這和前述班雅明詮釋出「無所事事」,以遊逛、閒晃觀看行人與街景的男性城市漫遊者,果然差距不小,且充滿性別差異的意涵。

台灣女作家的漫遊經驗,或許首推朱天心。1977年出版的《擊壤歌》,以北一女高中三年記為主題,就是透過隨處漫遊來訴說青春的年少韶光。到了1997年,四十不惑的朱天心以《古都》重新書寫自身的城市漫遊路徑。文學評論者王德威指稱這篇小說是:「朱天心對自己文學來時路的一次巡禮。她以往作品的重要場景,從重慶南路到西門町,從中山北路到淡水鎮,又被她結實的走了一遍。」

man_you_.jpg
(Photo by Filip Mroz on Unsplash)

▉說城人對城市的愛戀

作家韓良露於2015年因病辭世,夫婿朱全斌整理其著作,於2017年出版《台北說城人》一書,記錄她在台北生活、豐富的城市生命經驗與記憶,特別是她經營南村落的文化據點,所開展出的城市導覽、慢活、美食、市集與在地城市文化的各項體驗與推廣紀錄。

lin_yu_tang_gu_ju_lin_ling_zhu_hui_tu_suo_.jpg
林語堂故居(《台北說城人》內頁,林凌寧繪,有鹿文化提供)

韓良露雖出生於高雄,但主要成長經驗在台北,最初住在新北投,後來舉家移居東門町,見證了當時台北東區快速起飛與擴張的軌跡。她曾與夫婿赴倫敦就學長住一段時間,返國後,成為推動台北城市文化活動的靈魂人物。

樂於旅行的韓良露說自己是個城市收集者,曾旅行到訪六十餘國、超過上百個城市,在許多城市短住長住過。她自承台北與倫敦都是故鄉,是她依戀與安居所在,是孕育她的城市母親。從北投天母移居到師大,創造出「南村落」,與其說是韓良露從旅行與居住中,看到城市紋理與生活經驗的改變,不如說是她以此為據點積極主張的「生活感」,為台北城市空間變遷,注入更多情緒感受、記憶與認同。

002tui_jian_xu_han_liang_lu_.jpg
《台北說城人》內頁(有鹿文化提供)

在台北城市蘊含的歷史記憶、文化軌跡、建築風華和城市地景之間,於韓良露來說,生命是一場大旅行。她自命為「說城人」,把生意做成文化的形象行銷,訴說著城市故事。藉由訴說,韓良露創造出女性移動與行動的主體價值,跳脫僅僅是「漫遊」的安靜存在,大聲地訴說自身與城市之間的愛戀。

▉移動、離散與再次安居

若說移動是時代賦予女性解放的一種能量,那麼大時代與動亂中的遷徙,則顯然訴說了另一種故事。齊邦媛2009年出版的回憶錄《巨流河》,獲得各方極大迴響,也囊獲諸多獎項。

《巨流河》是個人生命經驗的書寫,也是時代流轉的記憶。從中國大陸到台灣的移動與離散,自是不可或缺的內在命題,但終究仍是從個人家族出發,意在呈現強調歷史縱深的國家民族動盪。但2017年以齊邦媛的日記與隨筆形式再版的《一生中的一天》則是盤旋在個人生命與回憶間,訴說了80歲後,從台北獨自移居到養生村,啟航另一趟人生之旅的女性移動。

跨越各個世代,不同生命經驗,各自的性別主體,我們透過這些作品,看見女性在移動中所展現的主體意識,訴說故事的能量與豐富生命力的諸般美麗。

man_you_2.jpg
(Photo by Francisco Moreno on Unsplash)

man_you_nu_zi_.jpg漫遊女子:
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

Flâneuse: Women Walk the City in Paris, New York, Tokyo, Venice, and London
作者:蘿倫.艾爾金(Lauren Elkin)
譯者:許淳涵
出版:網路與書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蘿倫.艾爾金(Lauren Elkin)
作家、評論家,評論文章常刊於《紐約時報書評》、《frieze》、《泰晤士文學副刊》,同時也是文藝雜誌《The White Review》特約編輯。曾出版評論文集《The End of Oulipo? An Attempt to Exhaust a Movement》(合著),小說《Floating Cities》也在法國以《Une Année à Venise》為名問世。土生土長紐約人,2004 年移居巴黎。在塞納河左岸住了多年後,如今搬到右岸生活,美麗城(Belleville)一帶常可見其漫步蹤跡。

 

yi_sheng_zhong_de_yi_tian_san_wen_.ri_ji_he_ji_.jpg 一生中的一天:散文.日記合輯
作者:齊邦媛
出版:爾雅出版社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齊邦媛(Chi, Pang-yuan)
1924年生,遼寧鐵嶺人。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1947年來台灣。1968年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研究。1969年出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1988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
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對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

 

tai_bei_shuo_cheng_ren_.jpg 台北說城人
作者:韓良露
出版:有鹿文化公司
定價:33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韓良露(1958-2015)
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作家、非典型知識分子、公益文化推廣者;種種興趣、專長、投入與身分,讓她成為豐厚多元的文化人。
16歲開始於詩刊發表現代詩,開啟寫作之門,寫作觸角廣及影評、散文、電視和電影劇本等,曾獲台北文學獎、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廣播金鐘獎、電視金鐘獎多項殊榮。2006年起,主持「南村落」,以藝文社會企業方式介入推廣、舉辦超過千場文化活動,重新詮釋在地文化,並因此榮獲2013年「台北文化獎」個人獎,被盛讚為「城市的文化魔術師」。2015年,以《良露家之味》榮獲圖書類金鼎獎。
平日喜歡研究星象、蒐集地上城鎮,著有《露水京都》《美好生活,其實很簡單:韓良露和李漁的「閒情偶寄」》《狗日子‧貓時間:韓良露倫敦旅札》《樂活在天地節奏中:過好日的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良露家之味》《文化小露台》《台北回味》《上昇星座:生命地圖的起點》《靈魂占星:與靈魂對話的和諧生命》《小飲,良露:葡萄酒旅記》《一起,微醺:認識這世界的美妙旅程》等多部作品。
韓良露原來規劃與她一生的摯愛朱全斌,多相陪伴,一起過生活,也從事更多寫作、出版、電影等文化投入。但因緣果熟,於2015年3月3日捨報,留給她的夫婿、家人、朋友和眾多讀者豐美的著述和回憶,以及一門人生叩問真善美的修行功課。

 

gu_du_.jpg古都
作者:朱天心  
出版:印刻  
定價:2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朱天心
山東臨朐人,一九五八年三月生於高雄鳳山。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主編《三三集刊》,並多次榮獲時報文學獎及聯合報小說獎,現專事寫作。著有《方舟上的日子》、《擊壤歌》、《昨日當我年輕時》、《未了》、《時移事往》、《我記得……》、《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學飛的盟盟》、《古都》、《漫遊者》、《二十二歲之前》等書。

文學世家的背景使得朱天心在文壇出道甚早,初試啼聲的《方舟上的日子》、《擊壤歌》為她帶來廣大的忠實讀者,而近年來作品風格的轉變、涉及敏感的政治題材、尖銳犀利的筆調,以及近於議論和散文體的小說形式,則讓她的作品每一出版即引起諸多討論甚至爭議;許多評論者將她與張愛玲相提並論,文化研究學者柯裕棻更說:「朱天心是我們這個世代不能不知道的一個名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6-19 19:11
現場》為了孩子們,啟動643公里的壯闊長征:台東墨客閱讀小棧
墨客閱讀小棧於聚樂山莊民宿舉辦的音樂伴讀(台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墨客閱讀小棧於聚樂山莊民宿舉辦的音樂伴讀(台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漸入夏季的五月天,台東的陽光溫煦亮眼,一輛白色卡車平穩行駛於濱海公路上,一側是廣大無際的碧藍太平洋,另一側是鬱鬱蔥蔥的綠意山林。卡車繼續前行,接著在某個路口彎進產業道路,綿延的原始樹林伴隨卡車越發深入人煙罕至之境。當它抵達目的地,「喀噠」一聲向上拉開兩側車門,宛如即將飛翔的海鷗展開雙翅,翅膀底下盡是滿車的書籍,等待孩子們開啟閱讀。

這是台東縣政府文化處的行動書車,去年載著書籍旅行過縣內12個鄉鎮,今年繼續巡迴山林,從最北的長濱鄉,到達最南的達仁鄉,跑完全縣15個「墨客閱讀小棧」,便完成總長643公里的閱讀長征之旅。

2017hai_duan_guo_xiao_3.jpg
「喀噠」一聲,書車翅膀底下滿是書籍,去年墨客小棧跑過台東縣12個鄉鎮,圖為2017年在海端國小的活動現場。(圖片來源:崁頂一甲

643公里有多長?舉個數字當參考值:台灣最北端的富貴角到最南端的鵝鑾鼻,南北縱長也不過394公里。台東的行動書車就這樣一次又一次載滿優良課外讀物,駛過一處又一處的墨客閱讀小棧,將知識帶進圖書資源不夠完善的地區,就近服務學童。

其實,行動書車僅是整個「墨客閱讀小棧閱讀計畫」的一部分。台東縣幅員遼闊,各鄉鎮雖設有公立圖書館,但都位於人口密集之處,其他四散的社區、部落,礙於交通不便、圖書館借閱規定等因素,難有機會取得圖書資源。

為了讓閱讀更貼近生活,台東縣政府文化處從3年前開始推動墨客閱讀小棧閱讀計畫,尋找各鄉鎮適合的據點,或由各方推薦的山區校園、在地民宿、社區活動中心等,來規劃閱讀空間,擺置文化處圖書館的藏書,以及向各界募集到的出版品,用更便捷的節奏,進入在地居民的社區,或旅行到台東的遊客手中。

3年下來,墨客閱讀小棧不斷擴充據點,由北至南包含長濱鄉「情人沙灘民宿」、成功鎮「八斤子的家民宿」、海端鄉「閱讀樹屋」、池上鄉「閱讀勵學」、東河鄉「都蘭聚樂山莊民宿」、關山鎮「穗飽書房」、鹿野鄉「誠實書屋」、延平鄉「換日線民宿」、卑南鄉「敦親牧鄰民宿」、太麻里鄉「愛咪臥客民宿」、金峰鎮「麻茶屋民宿」、達仁鄉「安朔國小愛的書庫」、以及大武鄉「閱讀書角」。就連離島的蘭嶼鄉「藍海屋民宿」、綠島鄉「閱讀書閣」也都含括在內,每處小棧各有上千本的圖書。

假若墨客小棧是一個「點」,行動書車就是一條「線」,串連流動的距離成網成「面」。點線面的串接,讓知識得以遍地開花,讓原本鞭長「莫」及的偏鄉,變成鞭長「墨」及的書鄉,在眾志成城下成功地飄散書香。

2017hai_duan_guo_xiao_2.jpg
墨客閱讀小棧「閱讀派對」活動,由小提琴現場演奏拉開序幕。(圖片來源:崁頂一甲

5yue_24ri_ju_le_shan_zhuang_2.jpg
悠揚的琴聲帶動孩童們稚嫩的歌聲,共譜和諧的旋律。(東河鄉都蘭聚樂山莊民宿)

今年5月,另一項伴隨行動書車的活動「閱讀派對」,也緊鑼密鼓同步啟航。派對內容包括音樂欣賞、知識分享、閱讀盛會等三大主題,每場派對從早上9點至11點,連續進行兩小時的活動。

為了結合知識與美育,讓閱讀更輕鬆愉快,台東縣府文化處在活動設計上費了不少心思。每場皆由小提琴現場演奏歌手李玉剛的〈剛好遇見你〉揭開序幕,利用音樂拉近孩子們陌生與好奇的距離。接下來由跟著行動書車一同長途跋涉而來的兒童文學領域專家為孩子們說故事,故事結束後,還有點心時間,在音樂和食物的伴隨下,畫下愉悅的句點。

長年關注兒童閱讀的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游珮芸,今年首次加入這個計畫,受邀擔任其中4場活動的說故事老師,走訪了成功、達仁、東河和鹿野等地。

5yue_7ri_ba_jin_zi_de_jia_5.jpg
台東大學兒文所所長游珮芸,今年受邀擔任墨客閱讀小棧4場活動的說故事老師。(成功鎮八斤子的家民宿)

閱讀派對的原意旨在藉由說故事,引發學童們的閱讀興趣,進而宣傳墨客閱讀小棧及鄉鎮圖書館的功能,鼓勵多多利用這些閱讀空間。「引發閱讀興趣」因此成了游珮芸選書的關鍵。而另一個考量的要點是,參加活動的學校幾乎都是全校動員,從幼兒園到小六生一同參加,混齡範圍較廣,因此選書時也會盡量找短而有趣的故事作為暖場。

游珮芸選的故事,包括她專長的日本兒童文學,如長谷川義史的《安啦!安啦!》、寺村輝夫的《愛說話的荷包蛋》、宮澤賢治《要求很多的餐廳》等,或是配合派對準備的輕食茶飲,分享佩特.哈金絲的《門鈴又響了》──每次門鈴聲響,媽媽做的美味餅乾就會被先後來訪的客人們吃得越來越少的趣味故事,因為故事情節與現場情境高度疊合,往往引起小朋友熱烈反應。

5yue_21ri_cheng_shi_shu_wu_3.jpg
游珮芸專長日本兒童文學,帶來長谷川義史搞怪又逗趣的《安啦!安啦!》(鹿野鄉永安活動中心誠實書屋)

台灣作家的優秀作品,也是游珮芸的故事選項,像是林哲璋的《屁屁超人》、顏志豪的《變色羊不吃青菜》等,都是具有討論度的幽默故事,能營造講者與聽者良好的互動。

台東縣保有豐富的台灣原民文化,縣內的原住民族群占全縣人口比例三成以上。此次游珮芸造訪的安朔國小,是台東縣境最南端的偏遠學校,其新化分校更是位於海拔七百多公尺處的山地部落小學,全校加上幼兒園僅20名學生,以排灣族為主。

而東河鄉的活動邀請都蘭國小全校七十幾位學生參加,其中阿美族與漢族約各占一半。鹿野鄉的活動,參加的有龍田國小與瑞豐國小共70名學生,以漢人族群居多。成功鎮則是東河國小與信義國小兩校80位學生,以阿美族人為主。

5yue_10ri_an_shuo_guo_xiao_xin_hua_fen_xiao_2.jpg
安朔國小的新化分校,全校包含幼兒園總數僅有20名學生。(達仁鄉安朔國小新化分校)

事實上,無論族群為何,無邪的孩子們彼此並無不同,聽故事的反應總是直率活潑,覺得有趣就哈哈大笑,要表達意見就大聲說出,睜著亮閃閃的眼睛,迫不及待想知道故事的結局。

說故事活動大約會在一小時內結束,接著孩子們還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可隨意到行動書車取書閱讀。書車左右兩側放滿書籍,每側各有4層書櫃,每層再分為4格,提供不同主題與適齡的書籍。繪本、橋樑書、小說和漫畫等類型的數量都相當平均,游珮芸在這裡會視孩子的年紀,憑直覺為他們挑書,但更多時候,孩子們喜歡自己選書。

行動書車與閱讀派對的活動,對這些孩子是相當特別的體驗,因為部分偏鄉學校的圖書室書籍較舊,也沒有資源和管道可以定期更新,所以書車運來大量的新書,讓他們興致勃勃。

5yue_21ri_cheng_shi_shu_wu_2.jpg
踩上輔助梯、踮起腳尖,個頭小的孩子也未必能搆得著最上層的書本。(鹿野鄉永安活動中心誠實書屋)

5yue_24ri_ju_le_shan_zhuang_5.jpg
即便被活動布條擋住,也鍥而不捨地想要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本書。(東河鄉都蘭聚樂山莊民宿)

其實書車第三層以上的高處,就已經超過大部分孩子視線可及的範圍。即便踩上輔助梯、踮起腳尖,個頭小的孩子也未必能看到最上層的書本,但排隊輪到自己選書時,大夥兒可沒亂選,他們站在梯子上左顧右盼,只為認真挑中一本最喜歡的好書。有些飢渴的孩子甚至會急急翻閱完手中的繪本,又趕緊跑來借下一本書,只為好好把握這難得閱讀新書的機會。

說起印象最深刻的事,游珮芸提到,孩子們會在她說完故事後,主動跑來跟她說:「姊姊/阿姨,妳今天講的故事好好聽喔!」主持人開場介紹的「研究所所長」頭銜,顯然對孩子們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他們對游珮芸姊姊/阿姨講的故事是自發地產生興趣,並萌生渴望閱讀的念頭。游珮芸認為,這才是整場活動最寶貴的意義。

5yue_10ri_an_shuo_guo_xiao_xin_hua_fen_xiao_4.jpg
孩子們會在游珮芸說完故事後主動跑來對她說:「姊姊/阿姨妳今天講的故事好好聽喔!」(達仁鄉安朔國小新化分校)

行動書車停在小棧附近的戶外空地,孩子們會將自己千挑萬選的書本帶到涼亭裡,或坐在大樹下備妥的椅凳上讀書。有人結伴分享閱讀,有人獨自沉浸在書中世界,也有人拉著游珮芸,希望她繼續講不同的故事。

樹上偶爾傳來蟬鳴鳥叫聲,夾雜著樹蔭下小朋友討論故事的談笑話語。看著孩子們的笑容,游珮芸深深感動:「孩子們找書、讀書的畫面,是美麗的風景;可以說故事、聽故事,對我們雙方來說都是幸福的事。」

5yue_7ri_ba_jin_zi_de_jia_1.jpg
(成功鎮八斤子的家民宿)

閱讀就像一場既微觀、又壯闊的旅行,是藉由文字爬梳新世界的長征。而台東縣的墨客閱讀小棧閱讀計畫,則是讓每個小棧成為知識的驛站,將閱讀的推動具體化為空間上的長征,試圖解決縣境幅員遼闊造成的不便,進而改善圖書借閱率與流動率低落的困境。

閱讀派對的開場音樂〈剛好遇見你〉,歌詞裡有一句:「因為我剛好遇見你,留下足跡才美麗。」彷彿為墨客小棧的活動標示了詩意的註解──行動書車翻山越嶺的到來,這個緣分不只為孩子們留下美好的回憶,如果孩子們願意將閱讀養成習慣持續下去,這次活動種下去的、美麗的閱讀種子,必定能影響他們一生。

2017hai_duan_guo_xiao_.jpg
「因為我剛好遇見你,留下足跡才美麗。」彷彿為墨客小棧標示了詩意的註解。(圖片來源:崁頂一甲

幾場活動「長征」下來,游珮芸稱許活動的推廣效果很好。她充滿肯定地建議:「如果書車能更頻繁地定期帶新書去巡迴,形成常態性的活動,會讓孩子們對閱讀抱持更多的期待。」

今年年底,又逢四年一度的地方縣市長選舉,沒人敢保證墨客閱讀小棧的活動計畫,會不會因政治因素而宣告消失。我們只能殷切期盼,這643公里遠距閱讀服務的壯舉,未來還能在台東這個美麗自然的縣市,繼續不斷拉長它的珍貴旅程,由點抽成線、由線織成面,靠行動書車密密縫合出人與閱讀建立的關係。

(照片提供: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