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智財權戰爭裡的人類學家:赫斯頓遺作《奴牢》的出版困境

 

活躍於20世紀初的美國非裔女作家左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以她在1937年出版的《他們眼望上蒼》(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聞名。這本書寫女性覺醒的小說,幾乎是美國文學及非裔文學課的必讀經典。赫斯頓在1960年因心臟病逝世,今(2018)年5月,美國出版社哈潑柯林斯(HaperCollins)出版了她的遺作《奴牢》(Barracoon),成為上半年美國出版界的重大消息。

51mmu05lcl.jpg
《他們眼望上蒼》英文版書封

▉人類學與歷史見證的重要遺作

《奴牢》是赫斯頓在1931年完成、從未出版過的非虛構作品。身為人類學者的赫斯頓當年花了3個月的時間,到阿拉巴馬州境內由前黑奴所建立的「非洲城」(Africatown),親身訪問了美國僅存最後一位被販奴船(slave ship)從西非運送到美國來的黑奴,他是當年已高齡86歲的庫喬.路易斯(Cudjo Lewis)。

cudjo-lewisdiao_liang_.jpg
庫喬.路易斯

在赫斯頓的耐心訪問下,路易斯細述他在西非的族人如何被販奴圖利的他族殲滅及捕捉。19歲成為戰俘的路易斯被關在近海的「奴牢」中,1859年一艘從美國來的白人販奴船「克蒂達」(Clotilda)抵達,他與一百多名黑囚被敵族國王轉手賣出,航越大西洋到美國南方。

被奴役了5年之後,美國南北戰爭結束(1865年),奴役制度正式被廢除,路易斯與其他同船的黑奴重獲自由。在體認到不可能回到非洲之後,他們在阿拉巴馬州建立了「非洲城」(Africatown)。路易斯的餘生並沒有從此順遂,他如同其他美國黑人,在長期面臨的貧困與暴力之中掙扎,一輩子如失根之囚載浮載沈。

welcome_to_africatown_cropped.jpg
非洲城遺跡,標示著「歡迎來到非洲城」的路牌(取自wiki

赫斯頓把她與路易斯的訪談忠實記載下來,於1931年完成了《奴牢》這部非虛構作品。路易斯的故事闡述了非洲黑人在奴隸制度中的共犯性,並且再度豐厚了美國文學史中的黑奴敘事(slave narrative)作品。然而《奴牢》的重要性不僅在路易斯的人生故事,更有其他黑奴敘事沒有的獨特歷史意義。

雖然英國與美國分別在1807及1808年就廢除了跨大西洋黑奴貿易(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但直到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之前,美國販奴船還是熱絡往來於大西洋之間。運送路易斯的販奴船「克蒂達」在1859年(也就是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前夕)抵達西非海岸,它是美國歷史上最後一艘販奴船,路易斯及同船的百餘位黑奴,也就成為最後一批被運往美國的西非黑奴。對於西非、對於啟程前的奴牢以及那段漫長的大西洋航程(middle passage),路易斯是最後一位有親身並鮮明記憶的歷史載者,他的故事因而更加重要而有意義。

▉《奴牢》的出版困境

《奴牢》在神隱了八十餘年之後出版問世,其重要意義還不止於此。它的出版歷史,更掀起了一番關於智慧財產權(copyright)與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的討論。

1931年赫斯頓完成《奴牢》之後,稿件乏人問津。維京出版社(Viking Press)曾表達出版的興趣,不過要求將路易斯極為白話又不標準的英文,改寫成較易讀的標準英文。一向致力於保存黑人庶民傳統的赫斯頓拒絕這項要求,《奴牢》自此與出版無緣。

mickey_mouse_png63.png
米老鼠(取自PngImg.com

然而《奴牢》卻並非石沈大海、無人知曉。八十餘年來,它在赫斯頓研究者之間其實廣為人知、廣為流傳,原稿也完好地保存在知名的黑人大學霍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圖書館中。多年來,一直有赫斯頓學者努力讓《奴牢》重見天日,希望將它推進書市,但卻一直不得其門而入。已經年代久遠的《奴牢》難以出版的原因,與八十餘年以來美國智慧財產權法的糾結發展密切相關,可以這麼說,都是因為迪士尼的那隻米老鼠。

▉美國智慧財產權保護法的發展

話說從頭,美國在1790年制定了第一條智慧財產權法(Copyright Act),該法規定作品受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期限為14年,到期後如果作者仍在世,可以再延長14年。1909年,美國國會將這個保護期限從28年延長到56年。1976年美國國會全面改革智慧財產權法,再把公司作品保護期從56年延長到75年,並制定此保護期可以回溯到仍受智財權保護的作品上。也就是說,在1976年該年還受智慧財產權法保護的所有作品,其保護期都自動再延長19年。此法並將個人作品與公司作品分開,在1976年的智財保護法中,個人作品的保護期為作者餘生加上逝世後50年。

從90年代開始,迪士尼公司就成了遊說延長智慧財產權保護期最重要的背後推手。迪士尼公司在1923年成立,他們在20年代成功推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1928年問世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在1976年的智財保護法之下,迪士尼許多20年代的作品將在90年代末期到期,變成公共財(例如該公司1923年的作品在75年的保護下,將在1998年釋出進入公有領域)。

迪士尼公司對此當然不樂見,因此90年代末期,迪士尼公司與其他受益團體又極力遊說當時執政的柯林頓政府。柯林頓總統在1998年簽署了另一則智慧財產權延伸保護法,將公司作品保護期從原本的75年一舉延長到推出日期後95年,或是創作日期後120年(視何者先到期)。在此法之下,迪士尼將握有該公司註冊商標米老鼠的版權直到2024年為止,遊說工作大獲全勝。也因此,1998年的這個智財權延長法案又被戲稱為「米老鼠法」(Mickey Mouse Act),可見迪士尼公司在此法幕後運作的影響力。

mickey_mouse_act3.jpg

1998年的「米老鼠法」,影響的不止是迪士尼公司。在此法之下,個人作品的保護期也從死後50年延長到死後70年。從1909年到1998年不斷修法延長智財權保護期的結果,最終「保護」或「冷凍」的,是大量在1930到1980年代之間所創作的作品。無論是在這段時期創作的公司作品或個人作品,都要到2020或2030年之後才有可能釋出成為公共財。

這個時期許多作者的作品都受到此法影響,知名作者的知名作品,後代繼續出版的意願高,不影響廣大讀者的權益,然而較不知名的作者作品、抑或是知名作者較不為人知的作品,就很容易因管理遺產的後代無知或興趣缺缺,而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法的「保護」之下被「冷凍」起來。

赫斯頓的《奴牢》就是一例。早在70年代,在另一位知名黑人女作家愛麗絲.沃克(Alice Walker)的推促下,赫斯頓的文學名聲大大提升,許多專家學者都對其遺作相當感興趣。但是礙於智慧財產權的漫長保護期,1960年逝世的赫斯頓,其作品要到2030年才會成為公共財,在此之前,除非她的後代同意,否則沒有人能出版早已在學者間流傳的遺作,廣大的讀者當然也就無緣一睹這些作品。

▉文化的創作與保護

《奴牢》的出版,讓智慧財產權與公有領域之間的辯論重新浮上枱面。許多學者表示,不只是赫斯頓的作品,其他同時期的知名作者如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藍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等,都有從未出版的作品仍困在智財權保護法的輪迴中難見天日。

carl_van_vechten_-_william_faulkner-horz.jpg
威廉.福克納(左)及藍斯頓.休斯(取自wiki)

人們逐漸發現,在不斷修法延長智財保護期的做法之下,美國的公有領域文化已經出現了1930年到1980年這段文化的缺口。這時候,社會開始反思智財權法最終到底保護了誰、又剝奪了誰的權益?而文化及創造力的產生,究竟是仰賴保護作品,或是分享作品?

不管是放在奴隸制度或智財保護法的歷史框架之下,赫斯頓的人類學鉅作《奴牢》成功的地方莫過於,在創作了八十餘年後,作品仍有足夠的強度,啓發讀者去思考「擁有權」的意義,及「圈牢」的正義,不管是肉身的,抑或是文化上的意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6月繪本大師》成為母親之後:海倫・奧森柏莉(Helen Oxenbury)的創作與人生

每年在義大利波隆那舉辦的國際書展,匯聚了來自全世界的童書創作者,以及出版相關人員在此交流,可說是童書界的年度盛事。書展期間除了展示童書最新的發展、頒發各種獎項之外,4天的展期安排了數百場講座,內容豐富多元,令人目不暇給。筆者今(2018)年第一次參與盛會,行前擬定每日參訪計畫時,真是魚與熊掌難以決定,恨不得有分身可以瞬間移動。

身為海倫.奧森柏莉(Helen Oxenbury)的粉絲,驚喜地發現會期第一日的中午,在展場最大的場地Illustrators Café有一場奧森柏莉見面會,自然絕對不能錯過。

演講前約莫一個鐘頭,聽眾已開始陸續聚集在會場。當奧森柏莉穿著白布鞋,踏著輕盈的步伐走上講台,我彷彿見到了她畫筆下的愛麗絲,穿著一樣的白布鞋,跨越了時空,從書中的夢境裡現身。


qian_ming__0.jpg

為讀者簽名的奧森柏莉(莊世瑩攝)

今年是奧森柏莉的八十大壽,然而我們見到的,是一個依然生氣蓬勃的創作人。

1938年6月2日,海倫.奧森柏莉出生於英國薩福克郡(Suffolk),父親是一名負責規畫區域發展的建築師。奧森柏莉小時候有嚴重的氣喘,經常留在家裡無法上學,父親就鼓勵她畫畫。她難忘二戰時,成天縈繞耳邊的空襲警報聲,在那樣艱困的年代,父親還是從資源有限的圖書館借書讓她閱讀。

奧森柏莉對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就是和小她三歲的弟弟,從早到晚像野孩子般,自由自在地在田園和沼澤間漫遊探險。少女奧森柏莉曾夢想過成為網球運動員,母親則覺得接受祕書課程訓練,將來有穩當平實的工作就好。幸好父親看出女兒擁有藝術的天分,送她進入當地的藝術學校。

然而,奧森柏莉在這裡非常痛苦。那是一間校風保守,似乎還停留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學校,女孩們拘謹無趣,奧森柏莉和她們格格不入。只有在假日時,她才得到喘息的空間。她到劇場打工,雖然油漆布景很辛苦,卻讓她找到了接下來發展的方向:她想成為一名劇場設計師。

1957年,奧森柏莉進入倫敦中央藝術與設計學院,研修劇場設計課程,並在那裡遇到了她未來的丈夫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在這間學校她依然不開心,尤其是服裝設計課,要做一堆她不擅長的針線活,快讓她抓狂了。導師認為這樣下去是沒有希望的,他觀察到奧森柏莉總是對角色特別感興趣,認為她應該轉向插畫發展。


f982207bb664d87b4e1f1a050973b951.jpg

伯寧罕(左)及奧森柏莉(莊世瑩翻拍自伯寧罕自傳)

畢業後,奧森柏莉成為週薪7英鎊的助理設計師,為每週就換一檔戲的劇院,在倉庫裡製作布景。工作負擔很重,但奧森柏莉覺得就像在畫超大尺寸的畫作,非常有趣。接著她為愛走天涯,和伯寧罕一起前往以色列3年。她當過褓姆、教過英文,也曾經在特拉維夫的劇院擔任助理設計師。1962年她回到英國之後,先後進入ABC電視台和Shepperton電影製片廠,投身新的領域從事美術設計,她感覺既富有挑戰,又很有收穫。

奧森柏莉和伯寧罕在1964年結婚,伯寧罕當時已經因創作的第一本圖畫書《寶兒:穿背心的野鴨》(Borka)得到第一座凱特.格林威獎,是圖畫書界閃耀的新星。兩個孩子相繼出生後,為了照顧幼兒,奧森柏莉難以繼續兼顧劇院的工作,但又放不下從小衷心喜愛的畫筆,於是在好友Jan Pieńkowski的建議下,繪製卡片出售,並在1967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童書《數字書》(Numbers of Things),正式步入有可能在家工作的圖畫書領域。


91zc4fmzdpl-horz.jpg

《寶兒:穿背心的野鴨》 (左)及《數字書》分別為伯寧罕及奧森柏莉各自的第一本書

兩年後,奧森柏莉以《昆格勒.萬格勒的帽子》(The Quangle Wangle’s Hat)和《我家寵物是條龍》(The Dragon of an Ordinary Family)兩本書,贏得她的首座凱特・格林威獎。當時一家四口住在狹小的公寓裡,一塊小木板就是她的工作桌,為了方便攜帶,只能使用鉛筆、蠟筆和墨水為媒材。這個時期她的畫風瑰麗玄奇,畫面著重場景的佈局,可以看出來自劇場設計經驗的影響。


the_quangle_wangles_hat-horz_0.jpg

《昆格勒.萬格勒的帽子》(左)和《我家寵物是條龍》

直到《有錢的豬和你想的不一樣》(Pig Tale),奧森柏莉開始使用水粉彩,後來更漸漸轉入她最被稱道的水彩技法。當我們為圖畫書精采的藝術表現而讚嘆,並試圖分析其中和媒材運用的關聯時,很少會思考到「現實條件」這個因素。奧森柏莉曾自嘲:「這是多麼可怕的原因啊!」但是這一點也不影響她追求藝術的決心,在現實的限制中尋找自由,奧森柏莉擁有不受拘束的心靈。


pig_talezu_he_.jpg

《有錢的豬和你想的不一樣》書封及封底

「母職」為奧森柏莉的創作生涯帶來關鍵的轉變。或許是受到母親的影響,她特別喜歡觀察「小孩」,孩子的模樣和舉動,總讓她看到入神癡迷。《Tom and Pippo》系列故事,就是她成為母親之後,對自己兒子貼身的觀察,以及敏銳細緻的描繪。她從了解孩子原始的需求出發,努力展現出小孩真實生活的樣貌,而不是傳統童書中,成人所期待的完美兒童形象。

Tom and Pippo》改編動畫

第三個孩子的出生,帶給奧森柏莉全新的挑戰。艾蜜莉從小就患有濕疹,為了防止她不停抓癢,經常得抱著她來來回回地走,大人都累壞了。神奇的是,不到一歲的艾蜜莉竟然對各種兒童用品的型錄感興趣,經常一邊看一邊笑,分散了她對身上搔癢的注意力。當時市場上可供嬰兒閱讀的書寥寥無幾,於是奧森柏莉決定自己動手,為小嬰兒和蹣跚學步的幼兒打造合適的讀物。

奧森柏莉為嬰幼兒設計製作出系列的「硬頁書」(Board Book),他們可以自己拿握、啃咬和閱讀,是這類型書籍的先鋒,開啟了自1980年代起,為零至三歲寶寶出版的新興市場。


videoplayback.mp4_20180630_214117.479.jpg

奧森柏莉為嬰幼兒設計製作出系列的「硬頁書」(擷自youtube

這系列作品從孩子的日常生活經驗取材,描繪圍繞著他們身邊的人、事、物,圖像簡潔明朗,設色乾淨溫暖,生動的筆觸中流露著喜劇色彩,同時捕捉到孩子和父母互動的複雜情感。奧森柏莉創作的幼幼書,從內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她所創造的藝術風格,至今仍少有人能超越。

奧森柏莉不只愛孩子,更肯定孩子探索自我的能力,並鼓勵孩子盡情想像,主動去解決問題。行銷全世界千萬冊的《我們要去捉狗熊》(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是奧森柏莉和麥可.羅森(Michael Rosen)合力的傑作。「我們要去捉狗熊」原本是一首圍繞著營火同唱的歌謠,文字作者羅森加以改編,並加上許多狀聲詞,朗讀起來不僅更有動感,故事也更富有童趣。在他的構想中,這是一個國王、王后和弄臣去捕熊的故事。奧森柏莉卻重新構思文本,創造了新的畫面,她從小孩的角度出發,將原本平凡的事件,因幻想而變成偉大的冒險。


81b1txjaxl.jpg

《我們要去捉狗熊》書封

在這本書中,奧森柏莉展現了她精湛的水彩畫技。無論是英國明媚的鄉村風景,還是海口沼澤的天光雲影,她總是將水彩畫的特性發揮到極致。這樣的成果,來自於從錯誤中不斷的嘗試,每一張看來洗練完美的圖,其實是奧森柏莉練習過千百遍後,萬中選一的結果。

奧森柏莉也喜歡黑白素描畫。出版社和家長常認為孩子只喜歡彩色,奧森柏莉大膽的採用新形式,將這本書設計成一頁黑白間隔一頁彩色,黑白頁速寫似的線條靈動簡練,一黑一彩輪動交織成富有節奏的圖像語言,圖像和文字結合得天衣無縫。


videoplayback.mp4_20180630_212527.711.jpg

《我們要去捉狗熊》黑白內頁(擷自youtube

奧森柏莉一直是個開創性的插畫家,1999年,她以《愛麗絲夢遊奇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再度獲得凱特・格林威獎的殊榮,並於2006年得到凱特.格林威獎50週年紀念十大傑作奬。

這是一次異常困難的挑戰,自1865年約翰.坦尼爾(John Tenniel)為愛麗絲定裝之後,愛麗絲的維多利亞時代形象已深深鐫刻在讀者腦海中,一百多年來無數的藝術家前仆後繼,企圖賦予愛麗絲新的面貌,但是堅牢的視覺印象不易突破。此外,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的原著充滿了謎樣的歧義,更增加了解讀的難度。


1_aoqifjzqy34ido2romit9q.jpeg

約翰.坦尼爾所繪製的愛麗絲(取自medium.com

然而奧森柏莉是詮釋經典的高手,她不斷提醒自己,要用自己的方法來做,而且從零出發。於是煥然一新的愛麗絲出現了!擺脫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拘謹和束縛,奧森柏莉筆下的愛麗絲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女孩,輕鬆的活動和跑跳,自信地展露身體,穿著藍洋裝和白布鞋的愛麗絲,領著讀者大步邁向新的世紀。


9781406360431.jpg

奧森柏莉所繪製的愛麗絲(取自walker

奧森柏莉曾經為《Big Momma Makes the World》這本書畫插畫,「大媽媽」是個家事高手,同時能把嬰兒照顧得妥妥當當。為了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世界,她化身為造物主開天闢地。這是一則美麗的創世神話,奧森柏莉以溫柔的眼光凝視兒童的純真,表現出童年的普世價值,猶如包容萬物的大地之母,她以寬闊的母性創造了童書的天地。


ma_ma_.jpg

Big Momma Makes the World》內頁(擷自youtube

在奧森柏莉的天地裡,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她創作的系列幼幼書中,有各種膚色、不同種族的小孩,一起快樂的生活和遊戲。《十隻手指頭和十隻腳趾頭》(Ten Little Fingers and Ten Little Toes),是奧森柏莉獻給全世界寶寶的書,她描繪了出生於不同地區的小寶寶,盡管他們在外貌上是那麼不一樣,但卻共同分享著一樣的生理特徵,每個小孩都有十個手指頭和十個腳趾頭,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被大人們深深愛著的。


51iovw9wugl.jpg

《十隻手指頭和十隻腳趾頭》

Book Trust是英國最大的兒童閱讀慈善機構,他們相信「閱讀可以改變生活」,每年都會提供大量的書籍和資源給全英國的兒童,來培養孩子及其家庭的閱讀興趣。自2015年起,Book Trust成立終身成就獎,用以表彰那些為兒童圖畫書做出貢獻的創作者。今年是他們第一次,在同一年頒發兩個終身成就獎,奧森柏莉和她的夫婿伯寧罕,一起得到這份殊榮。

兩位圖畫書大師結縭多年,平日在家有各自的工作室,工作上完全獨立,也不會給對方提供意見,所以當他們有了合作的構想,歷經十年才完成。兩人唯一合作的書是《小寶寶要來了》(There’s Going to be a Baby),由伯寧罕撰文,奧森柏莉繪圖。這是一個迎接新生兒的故事,其中隱藏著媽媽懷胎九月的歷程,以及小哥哥的成長和想像。數條故事線交織並行,伯寧罕的文字力求化繁為簡,為圖像留下很大的表現空間。奧森柏莉因應故事的需求,採用了漫畫風格來呈現幻想的情節,她的創作總是求新求變,不拘於固定的手法。


71rvcoxzbl.jpg

《小寶寶要來了》內頁(取自Amazon

為了慶祝奧森柏莉的八十歲生日,和她長期合作的英國Walker出版社,特別邀請知名童書研究者倫納德.馬庫斯(Leonard S. Marcus),為奧森柏莉撰寫傳記《Helen Oxenbury:A Life in Illustration》。從一個小孩、學生、母親,直到成為成熟的藝術家,生活對於奧森柏莉是永無止境的冒險,每一次的蛻變,都讓她發掘出更豐富的潛力。

奧森柏莉用圖畫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也用圖畫為孩子打開閱讀之門。全世界有無數的孩子,他們曾經愛上的第一本書,正是奧森柏莉用熱情和幽默創造的圖畫書呢!


cbfbmjewsaa2qda.jpg

奧森柏莉(取自Helen Oxenbury twitter

 

▇海倫・奧森柏莉 作品

  • 我們要去捉狗熊(書+DVD)
    文:邁克.羅森,圖:海倫・奧森柏莉,林良譯,上誼文化, 350元,【內容簡介➤
  • 小雷和波波生活故事第一輯(一套3本)
    文/圖:海倫・奧森柏莉,邱孟嫻譯,上誼文化,499元,【內容簡介➤
  • 小雷和波波生活故事第二輯(3書+1DVD)
    文/圖:海倫・奧森柏莉,邱孟嫻譯,上誼文化,499元,【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短訊》卡內基文學獎和凱特.格林威獎公布,及其他童書短訊
潔若婷.麥考琳以《世界結束的地方》(左)獲得卡內基文學獎;凱特.格林威獎則頒發給加拿大插畫家席尼.史密斯與作家喬安妮.施瓦茲合作的繪本《海邊小鎮》
潔若婷.麥考琳以《世界結束的地方》(左)獲得卡內基文學獎;凱特.格林威獎則頒發給加拿大插畫家席尼.史密斯與作家喬安妮.施瓦茲合作的繪本《海邊小鎮》

【作家動態】

  • 擅長描繪多元文化的伊凡.特克(Evan Turk),去年以藍調音樂家的故事繪本《Muddy》獲得《紐約時報》最佳插畫兒童書,並於4月拿下2018年的艾茲拉.傑克.季茲「插畫類新人獎」(Ezra Jack Keats New Illustrator Award),本月推出不同於往常以人為題材的繪本《心跳》(Heartbeat)。
    特克以濃烈的藍色和紅色粉彩筆,塗出輪廓模糊的鯨魚媽媽和新生的小鯨魚,牠們在海裡悠游、歌唱,閃爍著光芒,直到筆直堅硬的白色魚叉刺穿黑色深海,留下身上開了一個大洞的小鯨魚;畫面切換到人類世界,人們點燃鯨魚造型的白色蠟燭,魚油流進機械齒輪之間、流進機關槍和砲彈裡,潤滑了民生與軍事工業。故事最後,小女孩站在遊輪甲板上,回應海底鯨魚的歌聲,一同唱和,鯨魚的心也終於恢復光芒與跳動。《心跳》不僅如電影般,行雲流水的呈現人類與鯨魚的200年關係史,更刻畫出鯨魚的美麗與尊嚴。
    91pw2d-pc4l.jpg
    輪廓模糊的鯨魚媽媽和新生的小鯨魚(《心跳》內頁,取自Amazon

  • 2003年以《鉛十字架的祕密》(Crispin: The Cross of Lead)獲紐伯瑞金牌獎的兒童文學作家艾非(Avi),近期出版歷史小說《鈕扣戰爭》(The Button War: A Tale of The Great War)。年逾80的艾非迄今執筆不輟,幾乎每年都有新作發表,且寫作類型相當多元。《鈕扣戰爭》敘述一次大戰期間,戰火頻仍、遭受多國士兵踐踏的波蘭村莊裡,12歲男孩Patryk與朋友們展開一場遊戲。他們從陣亡士兵的制服拔下鈕扣,並約定得到最棒鈕扣的人就能統治其他孩子。其後,彷彿隨著戰事的升溫,「遊戲」與戰爭的界線逐漸模糊,孩子們的道德觀也開始崩壞,變得不擇手段。
    《柯克斯書評》對此書的評論相對沉重:「作者要傳遞的訊息很明確──戰爭中沒有人是勝利者。缺乏英雄主義的敘事,讓讀者很難懷抱世界會更好的希望……令人絕望地展現了,所謂戰爭,無論大小規模,都確實深具毀滅性。」
     
  • 美國知名青少年作家瑞奇.派克(Richard Peck)5月23日因腎衰竭辭世,享壽84歲。派克著作等身,在台發行的作品包括獲得2001年紐伯瑞金牌獎的《那一年在奶奶家》(A year down yonder),及系列作《我那特異的奶奶》(A Long Way form Chicago)和《奶奶的一季大禮》(A Season of Gifts)。
    在看似歡樂討喜的劇情包裝下,「奶奶系列」將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歷史背景置入故事中。在其他青少年小說裡,也經常能看到派克以艱難的現實生活議題作為寫作題材,諸如強暴、非期望懷孕及自殺等。此外,他也擅長恐怖小說,並曾獲推理文壇最具高榮譽的愛倫坡獎。
    62572_156469507708270_5486745_n.jpg
    作家瑞奇.派克(取自FB

    226103489_m-tile.jpg
    作家瑞奇.派克在台發行的作品

  • 身兼記者身分的奈及利亞小說家安道比.翠西亞.努宛班尼(Adaobi Tricia Nwaubani),2009年發表出道作《我不是偶然來到你身邊》(I Do Not Come to You by Chance),即被英國《獨立報》譽為「崛起新星」,並獲得不列顛國協作家獎等獎項。
    努宛班尼預計9月出版的青少年小說《埋葬在猴麵包樹下》(Buried Beneath the Baobab Tree)再掀關注。她訪談遭受伊斯蘭激進組織「博科聖地」(Boko Haram)綁架的年輕女性,以此集體經驗為依據,故事描述博科聖地襲擊一個奈及利亞村莊,殺害男性,並將年輕女性帶往森林,強迫她們接受偏激的信仰。女主角眼看摯友的思想逐漸受到影響,決心逃離組織的掌控。

【得獎消息】 

  • 在兒童及青少年文學領域擁有重要影響力的《波士頓環球報》號角書獎(Boston Globe Horn Book Awards)5月31日揭曉。繪本類得主為Jillian Tamaki的《They Say Blue》,榮譽獎則頒發給當紅創作者組合茱莉.福萊諾(Julie Fogliano)與克里斯汀.羅賓遜(Christian Robinson)的《我的生日是什麼時候?》(When’s My Birthday?),以及越南裔美籍詩人Bao Phi與漫畫家Thi Bui的《不一樣的池塘》(A Different Pond)。 
    a1wvglzmwnl.jpg
    《不一樣的池塘》內頁(取自Amazon

    Bao Phi以個人生命經驗出發,描寫越南難民家庭在美國生活的片段。天還未亮,一對父子就著星光來到池塘邊釣魚,遇見在美國社會同樣邊緣、有著不同膚色的移民。他們釣魚都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幫青黃不接的餐桌加一道菜。等待釣竿動靜的期間,父親淡淡提起幼時在故鄉釣魚的回憶,面對兒子不經意的詢問:「你會跟兄弟們一起釣魚嗎?」,只是點點頭便轉頭望向遠方,家族失散的哀愁盡在不言中。
     

  • 代表英國兒童文學最高榮譽的兩項大獎:卡內基文學獎和凱特.格林威獎(CILIP Carnegie and Kate Greenaway Medals)6月18日公布。繼《謊話連篇》之後,時隔30年,潔若婷.麥考琳(Geraldine McCaughrean)以《世界結束的地方》(Where the World Ends)拿下第二座卡內基文學獎。麥考琳表示首次獲獎就像獲得一張寫作的執照、開始能自稱為作家,第二次得獎則證明自己並非僥倖。
    51sg6o8lkkl-horz.jpg
    潔若婷.麥考琳以《世界結束的地方》拿下第二座卡內基文學獎

    凱特.格林威獎則頒發給加拿大插畫家席尼.史密斯(Sydney Smith),他與作家喬安妮.施瓦茲(Joanne Schwartz)合作的繪本《海邊小鎮》(Town Is by the Sea)呈現一個寧靜悠閒、波光粼粼的海邊小鎮,與無數鎮民在海底幽暗礦坑裡揮汗形成強烈對比。年幼的孩子看著父親,對於未來的生命已有清楚的想像,而世代的礦工家庭就埋骨於濱海綠地,階級複製的意象不言而喻。

    636608811842420000.jpg
    《海邊小鎮》內頁(取自誠品網路書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