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書房》明治維新150週年 回顧・反省・未來
2018年6月18日早晨7時許,日本大阪北部發生芮氏規模6.1的地震,一名9歲的小學女生在上學途中被震倒的學校磚牆壓住,不幸過世。這則新聞震驚日本全國,除了因為受害者幼小的生命被無情地奪走讓人鼻酸外,原本應該安全安心的學校建築居然是致命主因,也令人無法接受。
地方政府首長當晚立即召開記者會道歉,並查出這種磚牆不符合建築法規規定,先前的檢查也有弊端,隨即懲處相關人員。各大電視新聞紛紛採訪建築及法律專家,發現這種磚牆是四、五十年前流行的建築工法,因為省錢且工期短,很受各級學校機關甚至私人建築歡迎,日本各地隨處可見。
磚牆本身沒有地基,缺乏鋼筋水泥構造,也沒有減緩地震搖晃的構造,一有地震,尤其像這次大阪北部地震震央淺且就在都會區正下方,震波來得又急又猛,很容易就倒塌。
幾天之內,日本各地所有學校與公共機關全面檢查磚牆,所有危險不符合法規的一一浮現,全日本恐怕超過700處。名古屋市政府大膽決定,不論合不合法、安不安全,轄下的各級學校所有磚牆一律拆除,換成金屬製的圍籬。
這種痛定思痛、實事求是,不僅止於究責,而是徹底找出問題、反省問題、解決問題的精神,給筆者帶來極大的震撼。這種精神也反映在今年的明治維新150週年上。
▉150週年的提問
慶應三年(1867),江戶幕府無血開城,將政治實權還給天皇,史稱「大政奉還」。隔年改元明治,日本從政治、經濟、生活、社會及文化方面處處向西方看齊,開始進行現代化,此即我們知道的「明治維新」。
明治元年是1868年,今年剛好滿150週年,日本各界都大肆紀念這個特殊的年份。無線電視台NHK今年的大河劇《西郷どん!》主角是推翻江戶幕府的大功臣西鄉隆盛;內閣官房(相當於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特別設置「明治150年相關政策推進室」並架設官網。網站上除了整合各地政府舉辦的紀念活動行事曆之外,還有相關史料的數位展示,並發行紀念幣。
在電視台與政府的推波助瀾下,出版界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自2017年就陸續有相關書籍出版,為150週年暖身。根據《產經新聞》報導,2017年內,共有106本明治維新相關書籍出版。電視劇《西郷どん!》的原作,林真理子的同名長篇小說,在電視劇上映之前就熱賣了47萬冊。
緊扣時事脈動的雜誌當然也不落人後。雜誌《現代思想》6月增刊號推出「總特輯 明治維新的光和影 150週年的提問」,邀請政治思想史學者姜尚中,與成田龍一、須田努、酒井直樹、凱羅・葛拉克(Carol N. Gluck)等歷史學者進行對談或深度專訪。特輯卷頭則由前京都大學教授、社會學者大澤真幸,以〈日本人對那場「革命」的失敗者有共鳴〉為題,援引漢納・鄂蘭《論革命》中比較法國大革命與美國獨立戰爭的異同為基礎,加入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比較。
▉重點在如何從失敗中站起來
這篇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先比較美國獨立戰爭與日本明治維新。大澤引用鄂蘭的論述,贊同美國透過獨立戰爭創設出新的政體,並建立自己的國會,獲取長久永續的政治正統性。明治維新雖然也讓日本全體成功西化,邁入現代國家之林,但在政治面上卻不像美國那樣創設新政體,而仍舊延續天皇家的命脈。這是日本日後陷入大東亞戰爭泥淖的遠因,也是為什麼戰後70年了日本至今仍走不出「戰後」的理由。
該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在比較法國大革命與明治維新。大澤認為,法國大革命是一種階級鬥爭,市民階級透過革命打倒教會與貴族,建立新的市民社會。然而明治維新是由「武士」發起,鬥倒的卻也是「武士」本身。武士成功推翻幕府與各地諸藩,卻也讓自己的身分消滅於歷史舞台。
武士發起革命並獲致成功,然而自己的特權也全部消失了。革命的勝利者與失敗者完全重疊,這點放眼世界史是非常少見的。這樣的矛盾,也引發了明治初期日本內部的一連串叛亂,最終一役就是由西鄉領軍對抗新政府軍的「西南戰爭」(1877年)。
大澤沒有提到的是,其實明治維新過程中失敗的武士與皇室,比方北白川能久親王,也在1895年後大量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加入殖民台灣新天地的行列。
然而從明治時代到2018年的今天,社會大眾普遍同情這些失意的武士。譬如新選組、坂本龍馬、西鄉隆盛在日本人氣多年不墜,一直是各種文學創作的主角,不斷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就是最好的例證。
大澤認為,唯有現代日本人完全接納,並且實現當時失敗武士們的願望與理想,日本才能真正創設出新的、真正偉大的社會,走出明治維新與「戰後」。
從大澤的文章可以看出,日本在回顧與反省明治維新時,並未停頓腳步,耽溺其中,而是將視線放遠,望向未來。他們藉由反省150年前的明治維新,深究現代日本的問題,試圖從歷史中找尋問題的根源,邁向更美好的未來。這與日本人面對大阪北部地震中小女孩的犧牲時,態度是一樣的。追究並釐清責任是必經過程,但追查到責任所在,並非終點,只是過程而已,重要的是如何從失敗中站起來。《現代思想》的明治維新特輯卷頭就這麼精彩,整本雜誌內容更是引人入勝,值得一讀。
▉回頭看,更要往前看
日本「國民雜誌」《文藝春秋》也在2017年12月出版《只有在文藝春秋才能讀到的幕末維新》Mook專刊。除了刊載知名作家司馬遼太郎、半藤一利討論幕末維新的專文,並有「坂本龍馬的愛與死」及「決定版!幕末維新祕史」兩個特輯、以新選組為主題的座談會,及「明治美人列傳」與「親眼目睹明治維新」兩大照片特輯。集結了日本人熱愛的龍馬與新選組,光看目次就讓人忍不住想一睹為快。
兼營紙本與網路書評媒體的《週刊讀書人》,自今年3月9日起推出6回對談特輯「明治維新150年 名為『西鄉隆盛』的處方箋」,與談者包括《未完的西鄉隆盛:日本人為何不停討論》作者、日本思想史研究者先崎彰容,以及政治學者、慶應大學教授片山杜秀。
先崎與片山的對談先從「需要性」破題,解析「為什麼現在要談西鄉隆盛?」先崎首先點出,西鄉是促成日本走向現代化(日文稱「近代化」)的人物,同時也是日本第一個質疑現代化的人。對照現今瀰漫日本社會的閉塞感,不論是對經濟或對政治,日本人都感到迷惘找不到出口,先崎認為今日有必要再次檢討何謂「現代」,而西鄉則是非常適合這個主題的人選。
兩人的對談並非只將眼光聚焦於150年前的時間點上,而是通盤檢討明治以來日本走過的歷史。從近日西方因民主主義的挫敗,開始檢討資本主義,回顧90年代社會主義的崩盤;從日俄戰爭後政府重「強兵」而輕「富國」、詩人石川啄木在「大逆事件」後疾呼社會改造,再談到1930年代馬克思主義在日本社會失敗,帶頭作家紛紛在獄中宣告轉向,日本文壇如何從失望中站起來,最後導向浪漫主義。歷史似乎在反復當中前進。
明治維新100週年,恰是日本學運高潮的1968年,也成了這場對談的重點。對談最後,兩人再度以西鄉為切入點,檢討他是否能作為「現代」問題的出口,同時也從西鄉思想當中,尋找另一個「日本國」相貌的可能。
這場對談的密度極高,旁徵博引,不僅大量引用福澤諭吉、丸山真男、中江兆民、林房雄等日本思想大家的學說,甚至亞當.斯密、解構主義、新左派、後現代等歐美學說理論也點綴其中。高手過招,真是精彩萬分。
岩波書店旗下的「岩波文庫」也順勢推出了一批「明治維新150週年時必讀書展」。包含西醫傳入日本的重要一手史料、在江戶末期影響許多維新志士的《蘭學事始》、福澤諭吉的《文明論之概略》、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以及日本近現代思想、女性研究先聲的作品,此外還有坪內逍遙、島崎藤村、泉鏡花、芥川龍之介、長谷川時雨等明治時期文學大家及其相關研究的經典作品。
書單中的五十多本書,每本都是一生必讀、不能錯過的經典之作。雖然這些經典距離現在也有一段距離了,然而讀這些作品不僅是溫故,也是知新。明治維新150週年並不是一個嘉年華式的慶典,而是一個坐下來回頭看,也往前看的好時機。●
書.人生.劉梓潔》不是為了放閃
兩個人到底為了什麼在一起?我們是靈魂伴侶嗎?
從臉書情感狀態改成穩定交往,大方放閃曬恩愛,到與雙方家人和樂相處,兩人偶有一日兩日小旅遊,能分享日常以至思想。我一開始胸有成竹,確信萬分,但漸漸,又變得沒那麼有自信,越來越覺得「在關係中彼此變成更好的人」這句話像廉價的雞湯口號。
有天,瑜伽老師在課堂上說了這個佛經裡的故事:
一位父親從外面工作回來時,發現家中失火,原本就老朽的房子,現在更是面目全非,但幾個孩子還在屋子裡,忘情埋首於遊戲玩具之中,無視火勢猛烈,沒想到要逃命,也聽不見父親叫喊。父親急了,為了救出小孩,他在外面喊著:「孩子們!我帶回來更好玩的玩具哦!」孩子們果然一聞欣喜,跑了出來,因此逃過火災。
後人就詮釋為:為了他人的好,可以施點小謊,稱此為「方便」。但事實上,佛陀講述這個故事的用意,是拿來譬喻修行。燃燒的房子,正如我們活躍不滅止的慾望,身處火災中的小孩,是我們的靈魂,而那位善巧誘導拯救小孩的父親,正是佛陀。
下課後,如獲至寶地與身邊那人分享。
「哦,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火宅喻。」他淡淡地說。像人形Google,或什麼索引系統。
蛤!書呆子我來不及崇拜或讚美他,先是打開手機在搜尋頁面鍵入那幾字,找出原文,囫圇吞棗速速看過。
回到原典。雖從學術界叛逃,研究所教授四字教誨,受用至今。
「妳應該請一本來好好讀。」他說。
在這之前,雖然任職琉璃藝品公司時,為寫文案背過一些佛經中的「名言錦句」;從少女時期便十分喜愛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曾帶著蔣勳老師的《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參訪清邁寺廟,嚮往那每日勤行精進的旅行方式——但佛經對我就像六法全書一樣,「請」一本來讀?!
我仍膚淺重外表,對書亦然。我開始在版本眾多的佛經善書中,尋找字體大小行距適中(重要的是,得有注音,梵文大量音譯造字連邊都讀不出來),開本裝幀宜人雅緻的《妙法蓮華經》。最後,在大陸淘寶網的經海中找到了,薰衣草紫燙金緞布精裝,印行者竟是台北新店的某精舍。總之,經過跨海下單航空集運,我為自己買的第一本「佛經」到手了。
佛經得「讀」,讀出聲音來那種,一字一字,求清晰正確,不求快。不是抱著小說一個週末廢寢忘食默默孤僻讀完那種讀法。我與他約定,以一日一品的速度,先讀三回。無論忙累疲病,不中斷;無論該品長短(每品十多頁到三四十頁不等),不懈倦。
第三天,就來到了第三品〈譬喻品〉。
「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讀到此段時,淚水不停湧出。「拔」其苦難,多麼使勁啊。而這一輪輪看似歡喜的情感遊戲,到頭來可是苦難?到底什麼才是更好玩的「遊戲」呢?
我開始有點來勁了。一品一品,跟隨各方天子、天王、龍王、菩薩求索讚嘆,當奇幻小說讀,也如觀看VR般進入各種瑰麗奇觀。但是,讀過一回,我發現有點不對勁了,心中的問號不停放大。那個疑問是:到底什麼是《妙法蓮華經》?
也就是說,二十八品中,每一品都在說各方天子、天王、龍王、菩薩領受《妙法蓮華經》的場景,包括天空降下各種曼陀奇花,降下甘露法雨等等光明瑞相;說這次聽經聞法的二千人六千人如何尊重讚嘆,歡喜踴躍,信受奉行;說《妙法蓮華經》是何等何等經中之王,值得奉上一切珊瑚琥珀珍寶瓔珞樓閣奴婢。
但是,《妙法蓮華經》在哪裡?
身為麻瓜的好處是可以直率不怕被笑。
我問他:這就好像有一本書叫做《挪威的森林》,但是我打開之後,看到了台大日文系在讀《挪威的森林》,看到師大文學社在讀《挪威的森林》,大家都讀得很感動很開心;看到世界各大書評家在讚頌《挪威的森林》;看到村上春樹本人現身說法分享創作始末,但是,我就是一直讀不到《挪威的森林》啊。
「的確如此,但我也不知道,妳要自己參。」他笑著說。
幾天之後,我試著想像,如果佛陀出現在面前,我也像一枚耍賴的麻瓜,問祂:到底哪些部分是《妙法蓮華經》?或許祂會回答:「剛剛說的全部。」
「剛剛」,也包括我發問與聽受的此刻。
《妙法蓮華經》以善巧方便譬喻言辭,引導眾生相信人人能成佛,佛陀因慈悲與智慧,巧妙引領眾生走向證悟之路。眾生的習性祂亦知曉,善辯、推托、好逸、懶惰,我全部都有。
第七品〈化城喻品〉說到,因為這條走向終極覺悟的路太勞累太漫長了,還會遭遇各種障礙挫敗,隊友們走到一半看不到盡頭又歷經險阻,意興闌珊,疲憊害怕,不想前行。導師便變出一座幻化之城,告訴隊友,你們可以在裡面安歇休息,等到不感覺疲倦了,再往前行。
「原來你也是一座化城哦!」我沾沾自喜,自以為得到答案。
當然,這只是階段性的答案。
為什麼要在一起?
我們一起去過的九州森林溫泉小鎮,一起看過的磅礡高美溼地夕陽、靜美旗津沙灘落日、三芝海邊粉橙雲霞,都是化城。是造物者的慈悲,讓我們在這條路上疲憊時,有美景佳人為伴。
兩人上路了,路迢迢,深長久遠。正如一次一次,從北部開車回中部,暗夜的中山高,我們只能倚靠車燈照亮前方一段路,再一段。
「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
劉梓潔
1980年生,彰化人。台灣師大社教系新聞組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肄業。曾任《誠品好讀》編輯、琉璃工房文案、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記者。2003年,以〈失明〉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2006年以〈父後七日〉榮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並擔任同名電影編導,於2010年贏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與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近年並跨足電視,擔任《徵婚啟事》、《滾石愛情故事》編劇統籌。著有散文集《愛寫》、《父後七日》、《此時此地》,短篇小說集《親愛的小孩》、《遇見》,長篇小說《外面的世界》、《真的》。現為專職作家、編劇。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