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全台文學地圖大搜查

協同整理/陳彥明

人與土地的關係密不可分,認識土地,可以從風景名勝、觀光景點、歷史古蹟、餐旅美食開始,也可以踏入文學的世界,走入作家的生命現場,捕捉城鎮和地區風貌的另一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世界閱讀日年度主題「走讀台灣」當前,讓我們先來一覽台灣各地曾規畫過哪些文學地圖。


trip_map_mobile.jpg

(截自苗栗縣文化局

▇以「地方」為題的文學地圖

有些作家喜歡以自己的故鄉或眼前的居住地入題,或許是大到整座城市,或許是小到家門前的巷弄,只要意義深刻,就能刻畫出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與關懷。透過作家筆觸,讀者也能發現,生活中平凡的事物,若換個角度觀察,細細品味,處處留心皆驚喜,每一個路口轉彎處,都可能有一場故事正在發生。


xia_zai_1_0.png

《苗栗文學地圖》(截自苗栗縣文化局

台灣各縣市發展文學地圖的形式不一,也各具特色,拿《苗栗文學地圖》來說,就以「半文半X」概念,結合文學與苗栗觀光據點,希冀透過文學作品帶領讀者深度了解苗栗。所謂「半文半X」,亦即一方面依循作家作品給予的信息進行體驗;另方面結合文化與環境來從事旅遊活動,建立起個人與地方的「X連結」。

例如苗栗縣客家人的李喬,寫作五十餘年,其寫實風格觸及許多小人物的無奈,像著名的《寒夜三部曲》便記述了台灣的開發史,也讓靜湖村、上蕃仔林、玉泉村等地,在讀者心中留下屬於苗栗的鄉野風景。又如詩人莫渝,作品時時流露對苗栗的深厚情感,〈到出海口〉描述站在好望角遠眺海平面;〈風車風語〉寫屹立海岸旁的風車,都記錄下詩人對土地的永恆情感。

在今年世界閱讀日「走讀台灣」之前,其實苗栗縣政府於2016年就曾邀學生參加文學地圖遊程設計比賽,為地方旅遊添加新視角;同年並為10位作家進行旅遊導覽,期許文學之筆,能協助他們記下苗栗風情。

《苗栗文學地圖》裡的走讀建議路線

路線:竹南 - 崎頂子母隧道 ➔後龍 - 鄭崇和古墓、好望角 ➔公館 - 台灣油礦陳列館、出磺坑➔大湖 - 雪霸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 泰安 - 清安豆腐老街 ➔大湖 - 大湖酒莊➔三義 - 勝興車站、龍騰斷橋【活動簡介➤

提到文學 vs. 地方小旅行,沒人能略過能寫能畫又能走、且開自然書寫先河的劉克襄。早在2012年的台北文學季,他便親自導覽了「一溪、一線、一山」走讀活動,行程包括寶藏巖與新店溪岸、北淡線、陽明山等,並列有相關文學作品。這些路線至今仍非常適合讀者循著他的足跡探訪。


2012tlf_walk_05-side.jpg

 劉克襄為「一溪、一線、一山」親畫的走讀地圖。(截自2012年台北文學季

然而最全面的文學地景資料庫,莫過於台文館於2015年推出的「台灣文學網-文學地景」,內容涵蓋全台超過400個地景、200位作家的相關作品,使用者只要開啟GPS定位,即可找到500公尺範圍內的所有資料,供你邊看(文學景點)邊讀(文學作品);若一時文思大噴發,還可寫作發表,與他人分享。

台灣文學網「文學走讀」之一

林煥彰詩遊:謎樣的九份
路線:
豎崎路 > 基山街 ➔ 輕便路 ➔ 悲情城市 ➔ 半半樓【活動簡介➤

▇以「人物」為題的文學地圖

《臺中文學地圖》一書由詩人路寒袖主編,以楊逵、呂赫若、齊邦媛、楊牧、蔣勳、洪醒夫、廖玉蕙、劉克襄等27位作家為對象,邀集學者與寫作者,撰寫這些作家的生命史與在臺中留下的生活印記。


0_0.jpg

台中文學地圖(取自遠景)

27位作家筆下或足跡,曾走過台中公園、中央書局、演武場、台中火車站等126處景點,透過整理撰述,街角景物躍然紙上,隨書並附地圖,讓讀者可實地走訪。
例如楊翠執筆的〈走進故事的產房──楊逵與臺中的親密關係〉,就詳述了祖父在1920年代與台中的初識,並為農民運動與台中結緣50年。台灣文學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首陽農園、一陽農園、東海花園,都是楊逵與台中親密關係的見證。
 


20180323_104907.32748.png

(左)1953年台中一中附近的一陽農園。(右)楊逵於一陽農園耕作的背影。(取自台中市文化局,楊翠提供)

網路上並已有人使用《臺中文學地圖》製作連結,只要點擊轄下各區,亦可得知臺中市該區「出產」了哪些作家。

《臺中文學地圖》所記錄的景點案例:劉克襄篇(試閱版)

景點:烏日九張犁、居仁國中外操場、台中刑務所演武場、柳川、台中一中、烏溪溪口、台中醫院、第五市場【景點簡介➤

以人物為主題的文學地圖,台文館於10年前舉辦「大河浩蕩:鍾肇政文學展」時,就做過鍾肇政作品與台灣土地間的網絡地圖。大溪《台灣人三部曲》、美濃《原鄉人》、台東《卑南平原》等,展示其文學的源頭。鍾肇政的故鄉龍潭,則為其繪有鍾肇政文學地景全覽圖


22730127_156035864993794_7522691617806497750_n.jpg

鍾肇政文學地景全覽圖(取自FB

彰化文學代表人物是賴和、美濃是鍾理和、台南是葉石濤,當地也各有基金會與作家的文學紀念館。賴和文教基金會曾與社區居民合作繪製鉅細靡遺的賴和文學地圖;而鍾理和文學地圖影片方式,由文化部的兒童文化館建置;葉石濤文學地圖則由台南市政府印製文宣,目前在網路平台「台南意向」仍可下載。


wei_ming_ming_2.png

賴和文學地圖。(原圖出自賴和文教基金會,陳世強繪製)


xie_shi_tao_wen_xue_di_tu_.jpg

葉石濤府城文學地圖(取自台南意向


xie_shi_tao_fu_cheng_wen_xue_di_tu_3.jpg

葉石濤文學地景古今對照(取自台南意向

▇以「特定主題」,推出文學旅行手冊

除了前述以人物為主體的葉石濤《府城文學地圖》,台灣文學館自2013年起亦編有【府城文學踏查地圖】系列,一年一冊,主題也年年不同,並附有地圖,供讀者可隨身攜帶踏查。

1010200936_01-side.jpg

例如《遇見愛情》,是20個地景搭配20則與愛情有關的地方逸事或民間傳說;《穿越五條港》,以14首台灣古典詩來陳述五條港的故事。《南方有佳餚》以16首台灣古典詩做為瞭解府城飲食的文本。《漫遊神仙府》,從《全臺詩》及《臺灣古典詩選》中挑選10首與信仰相關的作品,提供讀者走讀廟宇古蹟。

《漫遊神仙府》推薦的景點路線

路線:五妃廟 ➔ 延平郡王祠 ➔ 萬壽宮 ➔ 臺灣縣學舊址 ➔ 奎樓書院 ➔ 銀同祖廟 ➔ 油行尾福德祠 ➔ 清水寺【活動簡介➤


faee1971-0775-4a59-97cf-f10d57e4161b.jpg

(取自國立台灣文學館

其他主題式文學地圖,台文館另有《遇見文學美麗島:25座臺灣文學博物館輕旅行》,包含三毛夢屋、吳濁流藝文館、林語堂故居、梁實秋故居等25座文學相關館舍,並連結作家與作品,讓讀者能一訪作家原鄉、創作現場與文學地景。


wei_ming_ming_3_1.png

宜蘭書店旅行地圖

逛書店也是一種文學走讀,溫羅汀生活圈不僅是台灣,也是整個華文世界獨立書店密度最高的區域,富藏值得玩味的文化風景;另有旅人書店執行製作5家書店X5位插畫家的「宜蘭書店旅行地圖」,提供書店口袋裡的私房好去處。

▇因著對作家的追尋,展開文學踏查行動

有別於公部門或民間團體的文學地圖,台南一中30位科學班學生,將許丙丁、葉石濤、李安等11位文化前輩歸結出11條路線,經實地走訪,拍攝一萬張照片、書寫25萬字,紀錄了路線內的地景歷史、故事以及現況。
學生們花費一年時間,最後成果出版《府城文學地圖1:舊城區》與《府城文學地圖2:大臺南區》。這班學生尋著地圖探索與偵查,向我們揭示了府城的觀光亮點不只小吃,更包括了文學的追尋樂趣。

getimage-side_1.jpg

《府城文學地圖》所記錄的景點案例:李安篇

景點:全美戲院、台南公園、公園國小、公園路321巷藝術聚落、台南一中、韋家麵店、知事官邸、美勝珍蜜餞、阿娟肉粽魯麵【景點簡介➤

同樣由老師帶著學生進行踏查的,還有台灣文學工作室費時一年半才完成的《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此書不從作家、作品或地景出發,而是回到百年前的歷史現場,針對台北三個市街,進行當年食、衣、住、行、育、樂等史料的田調與訪談,企圖帶領讀者穿越時空,一窺日治時期台北文青「很潮」的生活日常。本書堪稱是一本「永不過期的歷史旅遊書」,隨書並附贈三市街手繪導覽地圖供讀者按圖索驥。


114ae5a4f9005056ae4296.jpg

《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附贈地圖

文學踏查行動不是大哥哥大姊姊的專利。早在2013年,關子嶺上的仙草國小老師即帶著僅僅35名的學童製作家鄉的觀光地圖,並於2015年代表「台南市兒童文學活動」,規劃關子嶺文學地圖走讀,導覽女詩人陳秀喜詩中的碧雲寺、水火同源、紅葉公園、嶺頂公園等地。

01-down.jpg

▇選編大師小說集,輔以文學地景導覽

一生都圍繞著故鄉台南創作的台灣文學作家葉石濤,自1940年至2006年共留下150篇小說,其中約有120篇以台南為背景,這樣的地景書寫也是他創作一大特色。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近年推出的【葉石濤文學地景作品選集】計4部8冊,分別是《浪漫之心》、《白色之網》、《黑色之光》、《食夢之獸》。每部選定一個主題,例如《浪漫之心》是葉老出生與啟蒙之地;《白色之網》與白色恐怖有關;《黑色之光》是獄後棲身之所;《食夢之獸》是文學生命的搖籃。


a20171214001_l_lang_man_1-tile_0.jpg

【葉石濤文學地景作品選集】

與前述專門介紹作家生平或作品相關景點相反,該系列是依地景來選編葉老作品,亦即這是一套葉石濤小說集。只是,又與一般小說選集不一樣是,每篇文章開頭均會附上地景現址與簡易地圖,例如〈西拉雅族的末裔〉配的是赤嵌樓;〈母親─戰鬥的天使〉配的是林百貨;〈雞肉絲菇〉配的是臺南州廳;〈鳥籠〉配的是土地銀行。

每個地景均引用作品裡的舊稱,讓讀者閱讀小說的同時,也能循著大師的文學足跡,認識作家出生之地、參與讀書會與教書之處、工作場所等地,一步步探尋台南舊建築與老巷弄,進行一趟時光之旅。


25659773_912146042288548_5515033342896433088_n.jpg

書中景點皆出自版畫家洪福田之手,被藏家視為精品。

同樣是地景文學,集結13篇「2014年馬祖文學獎」得獎作品的《在馬祖的地圖上》,呈現馬祖在地的人文景觀。並特別邀請評審丁威仁、平路及蘇偉貞赴馬祖實地走訪,寫下對當地的觀察和想像,希望讓讀者透過此書,以不同於觀光的角度,重新認識馬祖的四鄉五島。

而嘉義「第5屆桃城文學獎」除出版得獎作品集,也繪製過一張「藝文到嘉 古文學地圖」。

getimage_2-side.jpg

不過近二、三十年來,由各縣市政府支持的地方文學獎遍地開花,地景書寫十分蓬勃,得獎作品集從未少見。關於地景文學,文化部建置的「文學工具箱」中,所挑選的地景文學作品包括舒國治〈人在台北〉、王家祥〈我住在瑪哈星的漁人碼頭〉、陳列〈玉山來去〉、黃春明〈龜山島〉等10篇。

負責策劃的台大台文所教授蘇碩斌表示,所選作品都經過充分的知識考察,加上作者親身體驗,以巧妙的文筆與布局帶領讀者進入文學的世界,無疑是最傑出與深入的台灣導覽。地景文學之外,另附有「延伸閱聽」,包含《媽祖迺台灣》在內的紀錄片、電視劇、電影等10部,也均有專家撰文導讀。

土地讓文學家有了創作的靈感,文學作品則提供了讀者不同於日常生活的生動圖景,當作家以文學歌詠土地,以文字書寫家鄉記憶,城市的模樣有了浪漫的想像、寫實的深刻與魔幻的色彩,在地的歷史與故事有了意義與被記憶的可能。現在,就跟著文學走動踏查,帶著一本書,給造訪的城市一個新面貌吧!那是城市的骨幹與血肉,是受到文學所滋養、豐富深刻的靈魂。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lian_shu_feng_mian_1.jpg


點選照片,進入活動官網,可以所在地查詢路線與活動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taiwan-1737087_1920.jpg

huo_dong_lan_ren_bao_3_2.jpg

指導單位:wen_hua_bu__0.jpg

協辦單位:xin_bei_shi_tu_logo.jpg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hui_xiong_ai_du_shu_.jpg 131105momo_logobiao_zhun_zu_he_-heng_shi__0.png

readmoo.jpg

du_ce_2.png
san_min_shu_ju_.jpg wen_xun__0.jpg

you_shan_shu_ye_he_zuo_she_.jpg

he_jia_ren_.jpg

jin_shi_tang_.jpg

qing_chun_bo_ke_lai_logo.jpg

cheng_pin_.jpg

wen_bo_hui_logoheng_shi_s.png

lian_fu_logo.png

ge_ma_lan_.p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諶淑婷(作家、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監事)
2019-04-25 19:30
童書短評》#40 陪孩子勇於做夢,突破自我

在爺爺背後

Grandpa’s Back Blocks Everything
文:內弗.席夫(Nevo Ziv),圖:沙哈.柯伯(Shahar Kober),黃筱茵譯,青林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坐在腳踏車後座的小男孩,無論如何奮力伸長脖子,除了爺爺的龐大身軀外,什麼都看不到。小男孩只好向上看、向下看、向左看、向右看,用耳朵仔細聽,憑感覺想像,把平常街道寫出另一番奇妙的風景。終於,爺爺答應讓小男孩換坐在前座了,視線此時無限遼闊,卻好不習慣,因為看不見爺爺了。
本書是完全從孩子視角出發的故事,手法溫馨高明,故事輕鬆逗趣。書中刻意放大爺爺與小男孩的身材懸殊比例,圖像張力十足,帶領讀者一起換個角度看世界。最後的結局,細膩呈現孩子不服小,想跑在前面看世界,卻又依戀成人關愛呵護的交雜心情,讀完令人會心一笑。【內容簡介

給孩子的大歷史:我從哪裡來?

How did I get here?
文、圖:菲利浦.邦廷(Philip Bunting),張東君譯,聯經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從宇宙大爆炸到生命誕生、人類的演化宛如一趟浩瀚的宇宙旅程,漫長的脈絡過程中,經過無數神奇的環節與巧合,才有了此時此刻站在這裡讀著這本書的你/我。本書以廣深的格局及淺顯的圖文,回應孩子甚或每一位成人的內心大哉問:「我從哪裡來」。化繁為簡的圖像敘事語言,讓看似嚴肅沉重的議題,有了情感與知識探索的雙重樂趣,開啟孩子更多的思考與想像。【內容簡介

gei_hai_zi_de_da_li_shi_wo_cong_na_li_lai_2_s.jpg


gei_hai_zi_de_da_li_shi_wo_cong_na_li_lai_s.jpg

《給孩子的大歷史:我從哪裡來?》內頁(聯經出版提供)

蔬菜頌歌

いっぱい やさいさん
文:窗道雄,圖:齊藤恭久,米雅譯,步步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文 
翻開書頁,慎重且嘹亮地吟頌窗道雄寫下的飽含聲音力量的詩句,每一株蔬菜在他的筆下,都充滿喜悅的自信與豐沛的生命。小黃瓜「一身涼爽的綠色衣,別著那麼多晶晶亮亮的小珠珠」;櫻桃蘿蔔「紅通通、圓滾滾,好可愛。還露著一條小尾巴」;胖茄子「亮亮的臉頰變成鏡子照照天空,還戴著頂帽子呢」,讓人讀著讀著嘴角也輕盈起來。那俯拾自得的油然喜悅,豐富了孩子對日常蔬果的好奇與喜愛,大人也歡欣浸淫其中。繪者齊藤恭久細緻明亮的筆觸,傳神描繪出沁美生動的鮮蔬風情,仔細瞧瞧,菜葉上還爬著小蟲子呢!【內容簡介

生命是一趟如夢的旅程

Dream
文、圖:馬修.柯爾諜(Matthew Cordell),李貞慧譯,維京國際,28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小小的一本書,卻充滿強大的能量與愛。懷抱新生命的猩猩父母,做了一場美麗的夢,夢裡陪著孩子笑著跳著,併肩走出人生第一哩路,過程中的喜怒哀樂,期待或擔憂,都是前所未有的生命體驗。而當道別的時刻來臨,孩子朝著不知名的方向獨自前行,夢仍未停歇,父母也走向自己的未來。
這本書訴說了為人父母的複雜心情,學會了不求回報的愛之後,也要學習如何放手以及愛自己。當孩子們翻閱這本書,必然也會感受到,小小的自己是如何被注視、被愛著,那是人生最初始最真摯的幸福。言語難以訴說的孺慕之情,圖像都道盡了,點滴感受自在心頭。【內容簡介

s_149684236.jpg


s_149684237.jpg

《生命是一趟如夢的旅程》內頁(維京國際提供)

不簡單女孩1 用圖像思考的女孩

動物科學家天寶.葛蘭汀的故事
The Girl Who Thought in Pictures: The Story of Dr. Temple Grandin

不簡單女孩2 有數學頭腦的女孩

工程師瑞.蒙特固的故事
The Girl With a Mind for Math: The Story of Raye Montague

不簡單女孩3 眼光獨到的女孩

派翠西亞.巴斯醫師的故事
The Doctor with an Eye for Eyes:The Story of Dr. Patricia Bath
文:茱莉亞.芬利.摩斯卡(Julia Finley Mosca),圖:丹尼爾.瑞利(Daniel Rieley),黃筱茵譯,字畝文化,1050元
推薦原因: 知 
本系列繪本的3位主角,都是才華洋溢、成就非凡的美國當代女性:改善畜牧技術的動物科學家天寶‧葛蘭汀、全世界第一位以電腦設計船艦的工程師瑞‧蒙特固,以及美國首位獲得醫學專利、發明畫時代白內障手術儀的眼科醫師派翠西亞‧巴斯。書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這些頭銜光環,而是她們在所處的世代環境中,如何力抗疾病、膚色以及性別的先天不平等,勇於作夢,實踐自我,爭取她們應得的掌聲。
作者精準剪裁人物故事,不拖泥帶水,不教條囉嗦;繪者善用圖像穿引情節,畫風親和動人,畫面清晰易讀,兩者合作無間,圖文加乘力道十足。【內容簡介

我是故事

I am a story
文、圖:丹.雅卡理諾(Dan Yaccarino),柯倩華譯,米奇巴克,30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圖 
這是一個關於「故事」的故事,作者用言簡意賅的鏗鏘文句與鮮明有致的滿版繪圖,訴說從遠古到近代,「故事」總以不同的樣貌及方式存在,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與發展。從一開始圍坐篝火口耳相傳說著神話故事,到洞穴壁畫、象形文字、掛毯編織,再到印刷術發明、書本與公有圖書館,戲劇、廣播、電視、電影、網路深入日常生活,及至手機與電子書的出現……「故事」的載體持續進化,但其所乘載的想像、希望、理想,分享的本質與革新的力量,卻始終沒有改變。如同書中一段深刻的「故事」自白:「我,被畫在牆上、被印刷裝訂;我被禁過、被焚燒過。但,我沒有死,我無所不在。」
作者研讀及消化大量藝術史料,擷取諸多亮點巧妙融於畫面之中,具有繪畫、戲劇、電影、設計底子的讀者,可以在書中發現不少驚喜彩蛋。當然,也可以回歸初心,把自己當做書中那隻飛越貫串歷史的粉紅鳥兒,輕盈卻深刻,擁抱故事的美好與力量。【內容簡介

wo_shi_gu_shi_1.jpg


wo_shi_gu_shi_2.jpg

《我是故事》內頁(米奇巴克提供)

看漫畫輕鬆學-整理收納

生活習慣好,長大不煩惱
監修:辰巳渚,漫畫:大野直人,周姚萍譯,小天下,35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如何把房間、書桌、衣櫥收拾得整齊清爽,不再像爆炸現場?打掃有何撇步順序,才能事半功倍?想把學校的書桌及置物櫃也整頓得井然有序,提升學習品質?這些問題,書中都有解答,帶領孩子挽起袖子動手做,享受煥然一新的成就感,也學習愛物惜物,培養正確價值觀。
難得看到一本跟孩子講解「收納」的書,而且還是漫畫呢!把逗趣的角色情節與實用的常規知識,天衣無縫結合呈現,沒有枯燥的說教,還增添許多幽默笑料,是部輕鬆易懂,精彩好看的作品。【內容簡介

傾心:人生七卷詩

陳義芝著,幼獅文化,250元
推薦原因: 文  
讀詩,不只在青春徬徨時,對於國高中詩社的少年少女,甚或已成年的文藝青年、文藝中年來說,這本涵蓋何謂詩、如何寫詩、如何讀詩的詩作選集,便是一本開啟賞析創作的入門好書。在書中,詩人陳義芝提出人生七大叩問:「人格典範」、「自我鑑照」、「愛情詠嘆」、「倫理之歌」、「哲思冥想」、「地誌書寫」、「社會關懷」,並依主題精選出包括徐志摩、余光中、瘂弦、楊牧、席慕蓉、陳育虹等35位名家共50首詩作,值得一讀。每首詩後的評析導讀,筆調優美,深入淺出,真摯帶領讀者深入詩文的內裡,品讀思索,映照人生。【內容簡介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南洋植物,家鄉味與地緣政治:評《舌尖上的東協》

《舌尖上的東協》這本書的出現,恰巧彌補了台灣對東南亞食材、民族植物科學知識的空缺。作者胖胖樹以文圖並茂的街巷食材圖鑑,詳細記錄風行於台灣的東南亞菜餚與民族植物,喚醒讀者對於南洋美食的熱情。

不知讀者是否發現,過去十幾年內,鄉間的家常麵店,已悄悄隨著社會結構而轉變?曾經偏鄉乃至淺山鄉間,某些提供果腹的家常乾麵、意麵、大滷麵、粄條店,曾幾何時已逐漸被越南河粉跟印泰小店取代?

在政府積極展開新南向政策的同時,台灣的新住民人數早已超越人口總數的3%,達到65萬人。這個數字同時也超越了原住民人口56萬人(2018年),儼然成為台灣第二大族群。

您或許沒想過,近年國小新生中,母親為新住民者,占比已超過總數的十分之一。主要的新住民除來自中國及港澳地區外,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緬甸等東協國家都有移民移居台灣。移民與移工重建了台灣的新國力,截至2018年初,台灣藍領與白領移工人口,合計已近71萬。在我們高喊新南向的同時,對新國力與東協文化有足夠的了解嗎?

展讀《舌尖上的東協》這本書時,很高興地發現,書中描述的不只是民族植物與食材。各章節前的東協國家簡史,有助於我們對飲食文化的理解。然而,婚姻移民帶來的不僅是家鄉的食材,更是家鄉的回憶。

28-29.jpg

160-161_s.jpg
《舌尖上的東協》內頁(麥浩斯提供)

讓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長途旅行或是出國讀書時,一碗滷肉飯或是牛肉麵,經常是引發思念的家鄉味。台灣留學生總靠著上網搜尋食譜,尋遍中國城的亞洲超市,找尋各種食材與調味料。同樣的,來自東南亞的新姊妹們,也以家鄉菜懷念家鄉,透過家鄉味適應台灣新故鄉。

文化傳統中很多重要的民族植物,特別是雜糧作物,諸如原住民的樹豆、小米、地瓜、辣椒等,最初可能都是外來植物。透過跨海攜帶,海員的交易與交換,這些飲食生活上的重要植物,逐漸在台灣生根落腳。

同樣屬於飲食人類學的民族植物,姑且讓我們稱作新住民植物。由於台灣的地理位置與歷史因素,在海權的貿易往來間,蕞爾小島從來沒有在國際地位裡缺席,位於下南洋的重要折衝點,使得台灣的新住民植物,保留在寶島這座天然的自然史博物館中。

胖胖樹在第一部作品《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中,介紹了許多福爾摩沙的雨林植物,這些熱帶植物有很大的比例來自東協國家。日治期間總督府任命中研院林業試驗所(我所任職的農委會林試所前身)首任所長金平亮三下南洋調查,並引入各種重要的產業、醫藥、民生、國防植物。百年前的林業試驗所,以及引入的各種重要南洋植物,目前仍以百年老樹的姿態矗立在台灣的植物園裡。而在這本以東協飲食植物為主角的書中,植物的流動與引入,更普及到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外來植物在廚房開啟新疆界。

書寫東協的飲食植物並不容易,文化強勢的泰國、新加坡,甚至菲律賓、越南、印尼,都不缺乏書寫精美的廚藝指南;英、日、韓等植物調查輸出國,也與東協合作出版品質相當不錯的植物分類專業書籍。

62-63_s.jpg
《舌尖上的東協》內頁(麥浩斯提供)

難能可貴的是,胖胖樹在《舌尖上的東協》書中採取在地書寫的策略,避免變成東南亞食蔬巡禮。這部以台灣為主體的東協飲食植物巡禮,在分門別類簡介東協各國簡史與飲食文化概況後,家鄉味便躍然登場,介紹台灣可見,最攸關庶民生活的食材配菜香料植物。

在這本書中,包括植物與菜餚,圖文並茂介紹了112種新住民植物/食材。文末附上的美食推薦非常實用,不同國家植物名稱以及使用方式的附錄,提供讀者專業的資料整理。讀者很快會發現,泰國菜中的打拋豬和打拋牛,「打拋」竟是一種貌似九層塔,味道卻大不同的植物。馬來西亞的麻六甲,原來來自佛經的一種樹(台灣非常早以前就有引入)。香林投(斑蘭)的綠、胭脂樹的紅、蝶豆的藍、椰奶的白,組成各種鮮豔誘人的南洋甜點。娘惹味、印尼黑果(百加)、南洋咖哩、摩摩喳喳、沙嗲、炸香蕉、茶葉沙拉……各種來自南洋的食材,組成充滿異域風情的特殊家鄉口味。

82-100.jpg
《舌尖上的東協》書中關於打拋葉及麻六甲樹的介紹(麥浩斯提供)

家鄉的食材,在地緣政治上恐怕牽涉到更龐雜的問題。數年前,我與台北植物園團隊,協助台灣博物館策畫了一檔《南洋味‧家鄉味》特展(目前猶在台灣歷史博物館巡迴展出)。調查期間,承辦人找來幾位越南姊妹,討論食材與植物名稱,意外引發越南姊妹們的深入討論。

原來中南半島的北中南部,植物稱謂大異其趣,食材使用也有所不同,許多我們以為的越南食材,來自不同地理區的越南姊妹們卻沒吃過。同樣的,印尼有多達一萬個島嶼,每位移民帶來不同的口味,越過新華萊士線的生態環境差異,不同的島嶼自然也衍生出不同的風土味。

透過飲食所需,植物迅速的引入,可能隱含生態危機。黃花藺、水合歡等入侵性強的外來水生植物,一旦擴散,可能靳傷台灣稀有的水生植物。胖胖樹在這本書中也理性地呼籲了私自引入植物可能衍生的問題。讀者或許會發現,東南亞(包含台灣)都有的入侵植物銀合歡,是泰國、印尼一代的家鄉食材,然而在台灣,食物選擇性高,要靠野味菜餚控制入侵植物,恐怕很難。

無論如何,在台灣這個多元民族與多元價值建構的島上,南洋味一直沒有缺席,食材與植物的認識與接納,才能成就文化融合的優勢。近年來,來自越南的大野芋(白霞)、刺芫荽,居然也成為原住民菜餚的要角了。

至於什麼是家鄉原味?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利用相當大的篇幅,帶領讀者在台灣探訪11個有名的東協食材市場,包括台北、桃園、台中、高雄等地的東南亞家鄉味,採購各種特殊的植物食材,探索大多數人不熟悉的新領域。誠摯地推薦本書,希望讀者能更加包容、同理甚至融合創造出台灣多元文化上的新境地。

124-125_s.jpg
《舌尖上的東協》內頁(麥浩斯提供)

00she_jian_shang_de_dong_xie_li_ti_shu_.jpg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悄然融入台灣土地的南洋植物與料理
作者:胖胖樹 王瑞閔
出版:麥浩斯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胖胖樹 王瑞閔
作家、插畫家暨熱帶雨林植物愛好者。座右銘「如果一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希望此生可以為臺灣留下更多活的文化資產(熱帶植物)」。從孩提至今,夢想打造一座熱帶雨林植物園。為了實現夢想,自大學起一方面不斷蒐羅考證相關資料與文獻;一方面尋找失落的熱帶雨林植物,足跡遍布全台。同時,也將這些熱帶植物的記錄分享在臉書與部落格「胖胖樹的熱帶雨林」。為籌措實現夢想的資金,台大森林研究所畢業後還進入房仲業工作五年。三十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夢想,矢志成為作家,並在2018完成第一本著作──十八萬字的圖文書《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而第二本書《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也於2019年出版。

﹝胖胖樹的熱帶雨林﹞
胖是半、月二字組成。樹是一種生長緩慢的生命型態。取名胖胖樹,是提醒自己人生多數時候並不圓滿,也有警惕自己不自滿的意思。並要求自己要像樹一樣有耐心,雖然慢,仍要日日學習、成長。就像這十多年來對自己夢想的承諾,也許不被了解,也許困難重重,仍舊堅持著,希望有一天兩個胖字可以成就一輪明月。

部落格:https://raywang1016.pixnet.net/blog
臉書:胖胖樹的熱帶雨林(Fat-Fat Tree Tropical Rainforest)
line:@uyx0329r(分享胖胖樹的講座、活動等相關訊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董景生(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森林生態組研究員)
2019-04-15 18: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