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香港書店獨有的韻味:超強選品與時間累積的書櫃深度
圖為港島東區太古城中心影院外的的 house by kubrick(沈如瑩提供)
圖為港島東區太古城中心影院外的的 house by kubrick(沈如瑩提供)

距離第一次在Openbook上發表文章已經一年多了,初次登場的主題正是關於香港書店。在離開兩年後,終於因香港書展之故再次踏上這個城市。除了藉此行與舊友相聚、品嚐久違的港式美食,當然也少不了「巡店」行程。雖然因為時間不多,只在港九看了幾間,但仍能感受到隱身於高樓地庫間的書店魂燃燒著小宇宙,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從迷你版香港書展,探訪市中心的文化綠洲

如果光看香港書展的參與程度,想必會認為香港人是全世界最愛讀書的民族。今年據稱入場人次達到104萬,再次創下新高。很難想像整整一個星期,每天人潮從大門口一路排到路程10分鐘外的地鐵站,直至深夜場內仍舊交易熱絡。熙來攘往的會展中心,與其說是書展,更像是暑期大拍賣,高企的場租,也讓小型書店或出版社望之卻步。

hu_shu_dian_1.jpg
艺鵠書店(沈如瑩提供)

同樣位在灣仔的艺鵠書店,今年便與書展時間同步,推出屬於自己的【慢漫遊書世界——香港獨立出版迷你書展】。位於「富德樓」14層的艺鵠書店,於2008年開業至今幾經調整更迭,但推廣藝術文化(艺鵠的英文名稱便是Art and Culture Outreach,簡稱ACO)的初心始終不變。展期間店裡拓了兩大張平台桌,展出如突破、後話等出版社的新作,每一本書旁都貼著用心寫下的書籍簡介。書店一角擺放桌椅茶水,供漫遊書海的旅人歇腳談心。

艺鵠不僅藉由書店及藝廊作為文化交流的平台,更得到房東的支持,讓富德樓能以低廉租金提供給藝文團體,包含香港文學生活館、香港獨立媒體、流動共學、及藝術工作室等近20個單位進駐於此。從外觀看來,富德樓與一般住商混合大樓無異,誰能想到在寸土寸金的港島市中心,竟有如此精采的多元文化空間。

hu_shu_dian_2.jpg
圖中的文字:富德樓本來是這一區典型的洋樓:樓高14層,一梯兩伙。2003年發展至今,艺鵠透過半資助方式,把當中18個單位已由商住兩用轉為藝術文化用途。以低於市值逾半的特惠租金供各藝術文化工作者及團體使用,至今受惠個人╱團體已有四十多個。本著低度管理,高度自治之原則,富德樓文化藝術社區訂立最少的限制,容許最大的可能性。大大小小的意念╱創作╱實驗╱計劃╱行動╱組織在這些空間萌芽、成長、實踐、發揮,讓藝術文化能突破社會環境所限,遍植城市。(沈如瑩提供)

▇油麻地到太古城,電影、閱讀、美食的金三角

住在香港時,油麻地電影中心是我最愛的去處之一。看完電影到附近的美都餐室吃一盤焗排骨飯,是身心的一大滿足。影院旁的Kubrick書店也讓人流連忘返,毫無空隙的平台和書架裡,總能適切地挑出最讓人眼睛一亮的出版品。

既然位於電影院隔壁,電影書自是Kubrick的主力。香港電影史、影人傳記、電影評論、幕後製作,甚至漫畫、繪本等等,都讓人目不暇給;另一個最出色的主題則是閱讀。古今中外的閱讀隨筆、出版史、書店傳記,雖然不能盡錄,但也是我所見過選品最傑出的書店之一。才在書櫃前納悶著怎麼沒有《開店指「難」》、《活版印刷三日月堂》等書,原來全都在收銀台上重點陳列。

kubrick_you_ma_di_.jpg
Kubrick書店(沈如瑩提供)

除了油麻地,這次還在另一個地方發現Kubrick的身影。港島東區的太古城,是香港最早的花園城市(garden city)範本。這個大型社區裡包含完善的休憩空間與生活機能,當然電影院也是少不了的。走訪此地商場時,無意間發現電影院換了新主人,不僅內裝重新調整,外面更增設了與Kubrick合作的展示空間,就叫做house by kubrick

與油麻地電影中心的店面不同,此處空間較為親密,餐飲走的是限量精緻路線。書櫃數量不多,除了電影書之外也策劃不同主題,當期主題是「貧富與不均」。在我看來這是個十分有趣的選擇,因為太古城是典型的中產社區,房價每坪超過台幣一百萬,當地居民會否對貧富差距產生共鳴,又或者策展者是否明知如此而刻意為之,都十分令人玩味。

kubrick_tai_gu_2.jpg
house by kubrick的主題書展「貧富與不均」(沈如瑩提供)

▇當空間成為藝廊,書成為藝術品

策展不僅是書店彰顯態度和主張的核心,更是讓讀者發現更多好書的媒介。去年那篇文章結尾時提到的Muse,似乎讓「策展」的定義更模糊於書店與藝廊之間。

位於飯店地下室的Muse是一個兼具酒吧、展覽及書店的複合式空間,我到訪的那個下午,正好有一檔新的展覽即將開始,工作人員正進行著準備工作。越過酒吧,以沉穩色調構成的書店空間映入眼簾。店內選品不多,但別具巧思,幾乎每一本書都很「美」。純手工繪本、別緻裝幀的書籍設計,就連幾乎每間獨立書店都關注的香港小農主題,在這裡也搭配上中外文植物圖鑑,呈現出不同的氛圍,彷彿「書」的本身,就足以成為可供玩賞的藝術品。

muse.jpg
Muse(沈如瑩提供)

以出版畫冊及藝術圖書為人熟知的德國出版社TASCHEN(塔森),於前陣子在中環開設了亞洲區首間專賣店。書店座落中環的新景點「大館」,此處曾是香港警察總部,整個建築群包含法院及監獄,前後歷經十年修復,於今年5月底正式對外開放,假日時必須預約才能入場。被摩天高樓包圍的英式殖民建築,正是旅人對香港最典型的想像。目前內部有多個展覽空間、設計商店、餐廳等,TASCHEN便位於主建築的地面層。

dsc02355.jpg
(沈如瑩提供)

店內主要以平台和牆面展示大部頭精裝圖冊,除了一般書店也能看到的版本外,當然也有不少高價書籍。比較令人在意的是,除了30坪左右的開放空間外,似乎還有半開放式的VIP室,據稱該區須付費才能進入,但實際運作模式尚不得而知。

▇在現實與限制下呈現的書店風景

中上環地區因租金高昂,許多藝文空間及書店都不敵成本紛紛遷離。不過「大館」附近又開了一間新的小書店。從地鐵站出來後往山坡上走一段路,這區目前聚集了不少創意小舖,見山書店便是其一。相較於山腳下的車水馬龍,穿梭在這裡的小街小巷裡,頗有鬧中取靜之感。

見山書店是間兩層樓的鋪子,樓面不大,訪店那天似乎有活動,樓下站了五六個人就幾乎沒有轉身的餘裕。樓上窗台邊釘了桌板,可以在此放鬆閱讀,甚或望著窗外發呆。選書看起來是隨店主心之所向,有新書亦有二手、絕版舊作,雖然數量不多,但頗具巧思。

jian_shan_shu_dian_.jpg
見山書店(沈如瑩提供)

除了像見山這樣的新成員,香港仍有不少堅守多年的老牌書店,走訪這些書店的心情,就像是與多年不見的老友見面,既期待又忐忑。北角的森記圖書對許多愛書人而言都是一則傳奇,位於地下室的入口簡直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奇幻通道,滿坑滿谷的書以抵抗地心引力的平衡技巧層層疊疊,在這裡可以看到非常多在台灣早已絕版的舊出版品——以及蜷伏在各個角落的貓店員。

位於旺角,以人文思想為經營重點的序言書室,同樣有隻德高望重的貓店長未未,面積不大的店裡光香港研究就有足足兩個高櫃,哲學社科也佔了大幅位置。旺角不僅是人口聚集度世界第一的鬧區,也聚集了不少樓上書店。雖然近年數量減少,但田園書屋樂文書店都仍在咫尺之遙。

不過就在我逛了這幾間書店後,旺角長達18年的行人專用區(徒步區)於2018年7月29日畫下句點。這裡曾經是最多街頭藝人聚集之處,也是少數在年節期間可以不申請牌照擺賣攤販的地方。行人專用區結束後預計將恢復行車,對旺角大量的行人及旅客會有哪些衝擊,還有待觀察。

或許因為離開後再次回來,這次在香港逛書店,特別感覺到港台兩地書店的差異。台灣書店無論廣度、深度、多元性都可說是世界少有,但香港書店選品卻別有一種姿態。或許因為台版書必須買斷,所以書櫃隨著時間累積了深度;因應閱讀群眾引進的英文書、簡體書,則為書櫃增添了廣度。這些看似限制和對現實條件的回應,反倒塑造了獨一無二的書店風景。

sen_ji_.jpg
森記圖書(沈如瑩提供)

  • 艺鵠書店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65-367號富德樓
    電話:+852 2893 4808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日 12:00-19:00;星期一休息
  • Kubrick
    地址:香港油麻地眾坊街3號駿發花園 H2地舖
    電話: +852 2384 8929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 11:30-22:00
  • Muse
    地址:中環德己立街33號榮華大廈A座地下D號舖
    電話:+85 25250967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 11:30-22:00
  • 見山書店
    地址:香港太平山街6號 C 鋪
    電話:+852 9838 3735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 11:00-18:00
  • 森記圖書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193號英皇中心 地庫19號
    電話: +852 2578 5956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六 13:00-22:00;星期日休息
  • 序言書室
    地址:香港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
    電話: +852 2395 0031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 13:00-23:00
  • 田園書屋
    地址:香港旺角西洋菜南街56號
    電話:+852 2385 8031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 10:30-22:00
  • 樂文書店
    地址:香港旺角西洋菜南街62號3樓;香港銅鑼灣駱克道506號
    電話: +852 2390 3723;+852 2881 1150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 11:00-21:30;星期一至日 11:00-21:30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評論》手把手教你如何把專業凌遲處死:評《專業之死》

▇知識建築的高塔,講著不同的方言

聽過「巴別塔」嗎?在這則猶太教的故事中,人類原本都說同樣的語言,並且打算修建一座能夠通天的高塔。上帝知道之後,就把人類的語言打亂,讓他們無法了解彼此,並將人類四散到各地,建築高塔的計畫也就此中斷了。

其實故事還沒結束,直到此時此刻,人類沒有停止建築高塔。我不是說像台北 101 這樣的實體建築,而是數量跟複雜度遠超過真實高塔的知識高塔。不過這些高塔跟通天的巴別塔不同,每一座高塔裡頭的人都說著不同的語言,有些高塔甚至連每一層的人都說著不同的方言。

這就是絕大多數專業人士的現況。人人都在不同的塔裡頭往上爬,光是爬就花了每天大部分時間,怎麼爬都爬不完,爬到累了,當然也就沒有動力跟心情去跟其他高塔、其他樓層串串門子;稍微遠一點的塔之間,就算叫破喉嚨都沒人理,更別提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塔外更遠之處。

而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久而久之,擄獲大部分人心的,反是無真才實學,卻掌握傳播管道的偽專家。你會發現當你登到高處,下方的塔樓早已經被屢屢受假專家跟錯誤訊息欺瞞而憤怒的人民放火燒了,而且不斷向上放箭。所以別再抱怨其他人「不尊重專業」了,每一個爬上高塔的人都該知道這遲早會發生,只是我們集體忽視了這頭灰犀牛。

▇錯誤資訊成本低,傳散力卻很高

我在天下雜誌獨立評論網站的專欄中曾經寫過,現在的情形是:創造錯誤資訊的成本比創造正確資訊來得低,效益卻更高,而且不會遭遇覆滅性的反彈,於是只要懂得湊眼球量、拚聳動八卦羶色腥,掌握人性最原始的衝動,就可以做媒體。這乃是一個嶄新的產業,我稱之為「錯誤資訊與愚蠢角色創造產業」。

例如,我常常看見某些專業領域中的人士,在臉書上指著某則報導或網文開罵,原因是內容錯誤百出。但這些專業人士依然很容易相信同一媒體對於其他專業的報導,還引用來評論時事。

舉例來說,A是位從小在都市長大的律師,他常常不滿司法新聞的品質,認為媒體總亂寫,但當媒體報導農業議題的時候,他卻很容易相信並跟著評論。人們總認為媒體對本身專業的扭曲最大,但其實只是因為剛好熟悉,所以才看得出來,卻很難將心比心地發現其實別的專業也被扭曲。

許多媒體跟網站是以「只有夠蠢的人才看」為前提來製作內容,所以得把事件中的角色都描繪得超級愚蠢,才能引來其他人的訕笑,而當人們只看見標題跟擷取出的片段,總覺得這些被報導的人肯定有問題,那麼蠢的事情還要做、還要說...…總之就是讓我們有理由去質疑跟輕視這些人的專業。這讓人誤判了真實情況,但的確能讓人宣洩,創造談資,並累積下一波可收割的「不滿」跟「焦慮」。

「不滿」跟「焦慮」是人類之所以尋求資訊的原因。我們需要資訊,就像漁人得不斷監測天象一樣,如今更具威脅性的社群媒體平台公司如 Facebook、Youtube 等,自然深諳永續經營之道就是創造更多的不滿以及焦慮,確保用戶對平台的需求始終高漲。

▇媒體上的人太蠢,讓觀眾覺得自己真是達人

為了配合社群媒體平台的節奏,媒體快速找議題,設定框架,把人物塞進去,一個故事就成形了。這些故事多半訴諸金錢焦慮、職場焦慮、學習焦慮、家庭焦慮等等,固定演出的角色包括無良醫療人員、恐龍法官、迂腐公務員、蛋頭學者、爛老師、黑心商人、慣老闆或寵爸媽等,通常是具有權威跟社會階級的負面刻板形象。

因為出現在媒體上的人都太蠢了,我們變得輕視專業,也更為傲慢,殊不知這些根本就只是媒體設計來讓我們發洩的標靶。就像玩太鼓達人遊戲機,把難度調到最低,玩家就認為自己真的是達人一樣,但都是假的。

專業不是沒有受過傷,但如今專業被逼到死地,攻擊規模為有史以來最大,更持續擴大。

本書針對這現象做了我看過最為完整的論述,即使是自認對此議題理解還算深的我,都學習很多。只可惜,又有多少人能夠耐著性子,看完這本書呢?

getimage_0.jpg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
The Death of Expertise: The Campaign Against Established Knowledge and Why it Matters
作者: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譯者:鄭煥昇
出版:臉譜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現任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與哈佛推廣教育學院兼任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哈里曼高等俄國研究所碩士、喬治城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蘇聯政局,也曾在美國參議院擔任過國會助理。除本書外另著有多本以外交政策或國際安全事務為題的著作,包括《無用:核子武器與美國國安》(No Use: Nuclear Weapons and U.S. National Security)、《毀滅的前夕:先發制人的戰爭》(Eve of Destruction: The Coming Age of Preventive War)與《在俄國當總統》(The Russian Presidency)等。

譯者簡介:鄭煥昇
教育界的逃兵,翻譯的志願役,喜歡看書、堆書的譯者。譯有《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全面失控》、《普羅旺斯1970》、《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7-31 15:39
話題》十個數字看香港書展:總編輯的書展觀察
004攝影
004攝影

▇ ½

每年跟朋友寒喧時都會問:今年生意怎樣?

好,告訴你們,今年生意是去年的二分之一。原因?最主要的,是我們的定位上、裝潢上的大改動。由從前跟隨主旋律作「特賣場」式的設計(即只在攤位外不斷貼上價錢和叫賣就可),改為向外請製作公司製作,書種也比從前精挑細選一點,配合同事們加入的小擺設,以及一些小禮物,收到不少朋友的讚賞。惟正因其「展覽」感強,不夠「親民」,結果可以預料……

市民來香港書展,理由有很多種,可以是買書,可以是閒逛;同樣,參展商可以是做品牌宣傳、替客戶或作者宣傳而已。

1_2a.jpg
陶培康提供

一點

號稱是「香港首個眾籌出版平台」的「出一點」出版社,被指從沒給予作者版稅,其關聯公司亦同樣出現問題。曾有朋友在其關聯公司出版書籍,結果整整兩年,版稅落空,對方約一年多前更消聲匿跡。除了令作者血本無歸外,對其他小型出版社而言,其實亦有莫大傷害,因小型出版社信譽受到質疑,有潛質的作者或會轉為選擇大型出版社出版,保障自身權益,變相使小型出版社的生存空間更形狹窄。

二級不雅

「香港」加上「村上春樹」會有甚麼效果?在搜尋器輸入,便會得出「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與《龍虎豹》同被評二級不雅 貿發局禁售」。法新社更補充以下資料:村上曾支持香港的「雨傘革命」、淫褻物品審裁處(淫審處)在 1995 年曾評大衛像為不雅,暗示有關部門偏頗。

報導指出審裁委員沒足夠時間看畢全書。文學和淫褻之別,至少需要閱讀整個情節,全盤考慮到底當中的場面有哪些意思,才能下判斷。委員只用匆匆幾天,判斷近千頁作品淫褻與否,閱讀之速直比香港前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自稱每月看30本書或雜誌,搭一程十多小時飛機能看十多本書)。

其實,想申請當香港淫審處的審裁委員,資格非常簡單,只需居港滿 7 年,及懂書面中文或英文便可,每天亦有近1000元港幣的報酬。委員資格門檻低,本意是好,惟這次評級是否說明,香港人的閱讀理解能力,已下降到警戒線?

80%

曾有大師提出 80/20 定律,在出版社而言,即以 20% 書籍的銷量,來養起其他 80% 書籍的支出。聽說今年某家出版社有一本書的銷售,竟占其整體銷售額80%,可說是一本救全家。這是他們精心安排的銷售策略嗎?絕不!聽說出版商從沒想過會有這樣的結果,正因如此,他們才多年來,首次不虧本。當出版事業,真像個農夫。

午夜12

香港書展7天裡,有2天的閉館時間是晚上 12時,而台北國際書展只有6天,雖開展時間較短,但我比較喜歡後者。至少工作時間不會是12小時之多,工作7天後元氣大傷。台北國際書展每天閉館後,還有點時間能跟家人或出版人見面聊天。

這兩種差異,相信是兩者的主辦方之別。香港貿易發展局是以「購書量」來定位,每年結束後,其新聞稿以人均消費作要點。相反的,台北國際書展則強調有多少個國家參與,以及有多少次版權洽談等。

dsc_0743.jpg
陶培康提供

45分鐘

據極隨意的計算,逛畢整個香港書展主要的一館需要45分鐘。跟不少朋友閒聊,也認為今年書展的人流更疏落,人潮主要集中在近入口處與特定攤位。以最繁忙的星期六作比較,跟從前每條通道均水洩不通的情況大相逕庭。

這除了顯示人潮遞減,也可表示人均逗留時間減少。讀者來書展的目的,漸漸由閒逛轉移至重點購買書籍,或許歸因讀者在社交媒體得到心儀書籍資訊,遂慕名而至。

dsc_0764.jpg
陶培康提供

104萬人次

慢著,人潮比往年更疏落,那為何主辦單位指今年人數創新高?

曾聽說一傳聞,指許多年前,人數已達100萬,只是公關為表達得「循序漸進」,所以才慢慢「屢創新高」。

10位年度作家書展

繼去年的「旅遊」,今年香港書展以「愛情」為主題,繼續備受爭議,不論是10位作家的揀選,還是主題、設計等等都為人詬病。或許這是逆向宣傳,讓更多人留意。事實上這種「主題」只是一個幌子,讓不同作家曝光,而這10位作家總有一位會是讀者喜愛的,能讓人到場參觀或參與講座。這種「大包圍」的策展相信還會繼續一陣子,往後應出現以下主題:健康/飲食/股資/科幻/繪本……

680家參展商

跟大會公布的入場人數一樣,今年的參展商再創新高。事實上大會已放寬規定,在租用攤位數目上,由「只可比去年增加一個攤位」,放寬至不設數目限制。而今年亦增設不少非書籍類的攤位(如銀行和電子錢包),可說是大會面對參展書商減少的應對方法。

因網絡影響,讀者偏向選購高質素的書籍,而家長愈來愈願意花費,台灣書籍和兒童圖書將是有機會拓展的領域。

既然大會已經放寬參展商的性質(雖然還是有指引提醒參展商必須賣書),除了邀請更多台灣和童書參展商外,亦可考慮引入「香港國際授權展」的參展商,發展文創產業。

900909.jpg
陶培康提供

1984

眾所周知,不少香港印刷加工的工序都移到中國大陸,令香港印刷廠跟大陸的關係愈來愈密切。即使不是直屬公司關係,只要有合作,香港印刷廠為免麻煩,怕影響到大陸的合作夥伴,是故經常主動或被動拒印敏感題材書籍。可以預見,拒印事件將會陸續發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7-30 18:31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