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18陪孩子遊歷奇想王國
●飯糰忍者
文、圖:北村裕花,林禮寧譯,步步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披上海苔外衣,露出一雙犀利眼神的飯糰使者,正隻身前往丼飯城。面對來勢洶洶的敵方大軍,他使出所向無敵的梅乾飛鏢,以及來去迅速的飛簷輕功,究竟他能否完成奪回寶典的特別任務呢?
這本超級無厘頭,看了令人捧腹大笑的繪本,以幽默逗趣的圖像及情節,巧妙地展現了日本的飲食料理與忍術文化。粗獷不修邊幅的畫風筆觸,讓整篇故事洋溢帶勁動感,捧讀時無論是味覺或視覺,都特別有滋味。【內容簡介➤】
●小小王國
The Tiny Kingdom
艾加.凱磊(Etgar Keret)著,塔米.貝薩雷里(Tami Bezaleli)繪,汪芃譯,寂寞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小小王國非常小,卻吸引許多人來欣賞它的袖珍美麗。小小王國非常小,小到要玩飛盤時,需要跨到鄰國的土地上。小小王國非常小,當僅有的兩個子民陸續離開,國王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解散王國」……
作者無疑是說故事的高手,以簡明深刻、詩意輕巧的寓言,處理體制、權力、公民意識等議題。而整本書的插圖,亦是絕美細膩,富含深意。翻開這本書,彷彿徜徉於一座建搭在紙頁上的王國,進入充滿哲思與寓意的境地。閱讀時,我們都成了王國裡外的子民,一起馳騁想像,也一起感受著書中的情誼與孤單,學習放手、接納離開。【內容簡介➤】
●蝸牛:林良的78首詩
林良著,盧貞穎繪,國語日報,30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孩子用眼睛讀詩、用耳朵聽詩、用心感受詩。一直為兒童文學耕耘的林良爺爺,睽違24年,整理出版新詩全集。作品中充滿語言的靈光與力道,即使是淺白平易的題裁與用字,總能勾起跨世代的共鳴,一起孩子氣,一起耍童趣。透過詩句,大人重新用赤子之心擁抱世界;透過朗讀,孩子即使還不識字,也能藉由敏銳的聽覺,體會中文聲韻之美,踏出文學審美的第一步。
本書的插圖及編排亦讓人耳目一新,圖文搭配恰到好處、相映成章,感受到繪者及編輯的用心。【內容簡介➤】
●我的姊姊怎麼了?
Whatever Happened to My Sister
文、圖:西蒙娜.希洛羅(Simona Ciraolo),吳敏蘭譯,親子天下,28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這是一本微酸、微甜,結局充滿動人餘韻的繪本。過去探討青春期主題的創作,大多是以青少年自身轉變為主線,或是用過來人的眼光,訴求理解與陪伴,卻鮮少是從年幼妹妹的視角,來觀察姊姊生理及心理的變化。這也讓這本書增添許多懸疑、探索的趣味,引發孩子的好奇與認同。
少女情懷總是詩,「轉大人」的過程中,家庭裡的每個成員,其實也都面臨了心理調適與關係重建的考驗,混亂期一定會有,但愛及時間總會圓融一切。或許每個女人女孩,都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在生命中,曾經面臨疑惑,但終究明瞭坦然的自己。【內容簡介➤】
●歡迎光臨我的展覽
Grandma in Blue with Red Hat
史考特.曼金(Scott Menchin)著,哈利.布里斯(Harry Bliss)繪,宋珮譯,小天下,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圖 創
藝術是什麼?藝術很難嗎?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藝術品嗎?愛畫畫又愛提問的小男孩走進美術館,他覺得館裡的世界名畫,每一幅都很漂亮、很有趣、很獨一無二……他決定也幫奶奶和寵物貓創作一幅畫,讓奶奶變成藝術品,自己辦一場展覽會!
創作無高低,俯拾皆題材,這本書用簡單的故事,讓孩子明白藝術與生活的關係,是一本引人入勝、富涵知識的藝術鑑賞入門書。作者以漫畫手法鋪陳故事,行雲流水,輕鬆自在。當描繪到美術館裡的藝術品時,則如實呈現作品技法,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感受藝術媒材的多元呈現。【內容簡介➤】
●大熊的鵝寶寶
Gans der Bär
文、圖:卡緹亞.吉爾曼(Katja Gehrmann),李紫蓉譯,幼獅,28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狐狸偷了一顆鵝蛋,卻和大熊撞個正著,破殼而出的鵝寶寶,把大熊認作媽媽,緊追著不放。大熊苦惱極了,面對這個跟自己形體不一樣、專長不一樣、想法也不一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這本畫風可愛、故事曲折的繪本,藉由大熊與鵝寶寶的關係角色,提醒為人父母的我們,懂得接受及尊重孩子與自己的異同,給孩子表達與爭取的機會,也給孩子等待成長的時間及空間。故事中還暗藏了另兩條支線:默默伺機而動的狐狸,以及拿著鋸子不停砍樹的人類,讀來趣味盎然,有著不同層次的參與感。【內容簡介➤】
●肚子餓的小青蛙
배고픈 꿈이
文、圖:金三玄,蘇懿楨譯,好大一間出版社,3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當門外世界吵鬧不歇,當家中氣氛嚴肅冷漠,不知所措的小青蛙張大嘴巴,拼命吞下所有能吃的東西,彷彿把苦惱、煩憂、恐懼全吃下肚,一切就會沒事。眼看肚子就要爆炸了,此時「噗」的一聲響屁,小青蛙舒服多了,也終於吸引到爸媽的目光。
這本書有著誇張的藝術圖像語言,卻相當貼近兒童的真實心理。把討厭的東西吃掉、把肚子塞飽飽、放完臭屁好舒服……對於小讀者來說,小青蛙這些充滿強烈身體感受的戲劇性行為,不但觸動他們的笑點,更說出他們的心。當語言能力無法表達出內心波動時,孩子是會用身體表達抗議的,大人可有聽見?【內容簡介➤】
●小狐狸說話了
쵸가 말한다
文、圖:姜惠淑,蘇懿楨譯,好大一間出版社,3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森林裡的小狐狸一天天長大了,但總是不說話,著急的狐狸爸媽想盡各種辦法,還是無法讓小狐狸開口。有天,小狐狸不見了,鬧哄哄的動物們決定安靜下來,豎起耳朵悄悄等待。這時候,從遙遠的樹洞裡,傳來充滿活力的呼吸聲……
所有的聲音都是有意義的,安靜也是;靜下心,才能聽見想聽的聲音。在這本充滿東方哲思的繪本裡,「等待」是最重要的功課,當所有動物在黑色書頁中靜坐沉思,畫面沉靜張力敲擊著讀者的心。作者以細膩的曼陀羅畫風,打造一座繽紛禪意的森林世界,相當獨特別緻。【內容簡介➤】
●好多好多
Lots
文、圖:馬可.馬汀(Marc Martin),黃筱茵譯,小時報,38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從香港到開羅,從亞馬遜叢林到南極洲,作者以充滿細節趣味的手繪創作,將世界上15座城市的「好多好多」躍然紙上,翻完這本書,也等於環遊世界一整圈。
書中敘事重點清楚,有實用取向的觀光指南資訊,也有知識取向的人文地貌簡介。圖畫與文字雖多,卻層次分明,讀來流暢輕鬆,不會陷入混亂或無聊。雖是翻譯書,中文字形的編排設計非常用心,與圖畫搭配成趣。【內容簡介➤】
●三角形
Triangle
麥克.巴奈特(Mac Barnett)著,雍.卡拉森(Jon Klassen)繪,柯倩華譯,維京國際,32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平凡無奇的三角形及正方形,在巴奈特與卡拉森這對黃金組合的妙筆下,果然變得很有戲!只憑靈動的兩隻大眼,以及兩條小短腿,就讓幾何圖像有了方向感、生命力以及故事性,展開一場幽默搞笑、精彩生動的捉弄戰。故事途中那些「沒有名字的形狀」,給讀者思索的玩味空間,結尾的意外發展,更等著讀者來細細推敲發掘。
這是一本看似簡單又不簡單,讓讀者自然被圖像帶著走的故事書。玩形狀、玩空間、玩概念,概念清晰,一氣呵成,讀完過癮極了。【內容簡介➤】
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圖像表現.創意
人物》老練卻不改初衷:柯金源與江育達的島嶼凝視
柯金源,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也是台灣首屈一指,具國際知名度的生態紀錄片導演。拿過3座金鐘獎,得過許多國內外影展重要獎項,今年更獲頒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日前,他出版《我們的島:台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集結他職涯中所處理的台灣環境議題相關的影像與書寫。
人稱「柯師傅」,如此敬稱並非空穴來風。曾與他同辦公室近10年時間的公視前總經理馮賢賢提到,柯金源是他見過「最能掌握動與靜的媒體人」,雖然長年在外上山下海、批星戴月,「可是回到辦公室,他立刻安靜下來工作,從來不跟我們聊天。跑田野即使遇到辛苦的事情,從來不會浪費時間抱怨,也從不浪費時間吹噓他自己的經歷,或去面對無謂的職場政治與衝突,而是將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在工作。」馮賢賢笑說:「認識他這麼多年,我從來不知道他家裡住哪裡、有什麼人、喜歡吃什麼。」
「農村武裝青年」成軍10年,是台灣最具指標性的社運樂團。主唱江育達是其中的靈魂人物,曾經農村與環保運動無役不與,每每在凱道高歌「沒有正義就沒和平」。近幾年,他極少涉足台北的抗爭。我們問他,這10年來政黨輪替,政治變化快速,昔日戰友許多已列於高位,他是否有所感嘆?他答:「我很喜歡自己現在的狀態。」
兩人除了都是環境運動倡議者,並有許多相似之處:彰化人、創作者、經常環島。他們最新的作品,一是30年的備忘,一是10年的標誌。Openbook閱讀誌特邀兩人碰面,一同聊聊彼此涉過的水,走過的路。
▇調慢的速度
對談當日,與兩人約在淡水河旁、承接「有河Book」舊址的「無論如河」書店。採訪前半小時,柯金源已提早抵達。沒想到他與記者最初的話題,是臉書演算法改變導致議題宣傳的困難,並分享了突破同溫層的方法。原以為他只關心環境大事,沒想到對社群經營也有研究。他更與無論如河的店長聊到,這裡或許是讓人認識淡水河水文與歷史的良好地點。
不久後,江育達揹著吉他現身。兩人早在2008年便已相識,2010年柯金源的《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中,使用了農村武裝青年第二張專輯中的〈濁水溪出代誌〉;2013年的紀錄片《黑》,則使用了第三張專輯的〈望水〉一曲,這首歌是這樣唱的:
這兩次的合作都相當愉快,柯金源說:「他已經用歌曲把我影片的意念傳達出來了。」專輯中的原曲調性快、鼓點強,為了影片,江育達重入錄音室,將整首歌的唱法調慢。柯金源說:「我們有把它修了一下」,江玩笑地回嗆:「那不只是修一下,不是變慢就好了,整個韻味完全不一樣。」對當時的他而言,唱慢很難。
▇環島
二人的起手式,都是環島。
江育達大學時開始接觸社會運動,隨著議題在島嶼移動。最為人所知的,是哪裡有抗爭,哪裡就有他的吉他。2009年發行第一張專輯《幹!政府》,此後每數年便有作品面世。樂團從1人編制,到3人,近年成了6人編制。2015年,江育達搬回故鄉彰化,開了多年的舊車換新,今年與相戀多年的樂團大提琴手陳俐君終於結縭。昔時青年,轉眼已近中年。
十五、六歲時的柯金源已開始接觸攝影,20歲揹著睡袋與相機環島,四處借宿學校,有意識地拍攝台灣各地風景。「如果說從1977年開始從事環境紀錄,一直到現在,好像有點不長進。這40年來,我只做了一件事情:記錄環境。」
《我們的島》一書,集結柯金源年年記錄的重點地點環境樣貌,涵括全台各地,令讀者看見景象的變異,鋪陳出時間張力極高的影像敘事。最令人動容的,是描寫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小河,「我挑了5張照片,把40年的過往描述出來。」
最早的那張照片,幫江育達保留了小時候河邊抓青蛙的記憶。「我幾乎是在田裡玩耍長大的,在水圳裡抓水雞(青蛙)釣水雞,每天下午放學回家都會在那邊出現。小時候跳下水圳,都可以直接看到水雞,但現在都沒有了。農村巷口年輕人也越來越少了,我問我媽,過10年、20年、30年,我們這邊會剩下誰?」
▇不斷問自己的問題
2004年的作品《記憶珊瑚》,柯金源踏查全台珊瑚的生態地景,以海中絕美的構景,描述殘敗的自然生態。敘事的主人公穿著蛙鞋,游於海中,喃喃自語:「人跟大海的關係,究竟要如何書寫……」我們問他,創作時最常自問的問題是什麼?
不唱高調,他說:「每次拍攝的計畫,都會先問自己:『我為什麼要拍當下的這段影片?拍了之後,我可以為它帶來什麼樣的協助?』如果沒辦法回答自己,我可能就不會再拍了。紀錄片,可能要好幾年才能做完,後期剪接的時候,我會把自己先抽離,好好看這部影片。到底講清楚了沒?我們需要改變的事情,這部影片有沒有辦法達到?不管在工作當下,或者後期完成作品的時候,我都會對自己提問。」
雖然是新聞記者出身,但柯金源的紀錄片卻兼顧美學,每部作品皆呈現不同的敘事架構。他說:「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因為傳播的平台大部分是電視,觀眾口味改變得很快,但每一個作品,總希望能跟更多的人溝通。所以他會隨著不同的時間,改變呈現的方式。「不會說從以前到現在,只有一套方法。」
以《來自斷層的消息》為例,因為主要談前一年的921大地震,是嚴肅的災難議題,必須用全知觀點呈現,較為客觀。2004年的《獼猴列傳》談人跟環境的關係,描述島嶼中兩種靈長類的互動,就需要更高的視角詮釋,有點接近俯瞰。
「很多議題,我需要10年去看一次。我最早拍的海洋作品,是1994年的《瀛海水晶宮》,用全知觀點,解說的方式,由一位專業人士念旁白,像一堂海洋生態課。隔了10年,2004年我才做《記憶珊瑚》。以前受教育,都是知識性的理解,情感面的投射跟轉換比較少。所以那時候我用了更多個人的情感進去,第一個版本剪出來的時候,同事看了說像跟戀人的告白,甚至像是跟大海纏綿溫存。」
再隔了10年的相關紀錄片作品,是2016年播出的《海》。因為前面已經講太多資訊或知識,這次他希望用凝視海洋的視角,呈現出不同地區的海洋生態。當前主流的電視紀錄片盛行的方式,是像Discovery或國家地理頻道,有劇情、資訊、知識、音樂、有解說,讓觀眾看到美麗的畫面、接受到滿滿的資訊與知識,提供一場生態饗宴。《海》則採取了幾個大膽的嘗試。
柯金源說:「在這部紀錄片中,前17分鐘完全沒有人的聲音,後續也沒有旁白、配樂,就靜靜的。讓觀眾去看所有的影像,因為我們想辦法去海底,把裡面的聲音錄下來。打破一般電視紀錄片的做法,沒有所謂的起承轉合或者劇情。把台灣的環境用拼接的方式,拼成一個台灣圖像的拼圖。我希望有這樣心靈的互動,而不是看完之後結束了。」
相同的議題,柯金源根據相異的時空環境,以不同的敘事方式提供不同的觀點與美學體驗,其中的自我揭露也全不相同。對相同議題的長期關注、將相同素材剪裁成不同規格,配合時事,觀察群眾,並對傳播形式做到準確掌握。可以說,他不僅是一位紀錄片藝術創作導演,更是一位老練卻不忘初衷的新聞人。
▇生靈與亡魂
農村武裝青年的崛起,與近年的土地改革和公民運動有很深的關涉。幾年前,江育達表演時常開玩笑說,政府做得越爛,他的表演越多,所以他算是社運經濟的「既得利益者」。然而,搬回家鄉二水後,他很少涉足台北的抗爭場合。
「剛回到這邊的兩年,我完全失去創作能力,我發現身體感還停留在社運的某種擠壓裡面,過去很多歌是在這樣的情況寫出來的。可是搬回二水之後,我突然發現自己不會寫不生氣的歌。失去書寫能力,一點都表達不出來,以為自己功夫廢了。」江育達說。
創作的瓶頸,讓他開始展開學習之旅。他加入梨春園北管樂團,學習傳統音樂,也花了一段時間,每週上北投,參加陳明章的吉他與月琴課。雖然已經很會用台語表達,甚至主持過全台語的廣播節目,江育達還是重新學台語,並查讀地方文史資料。
他發現,在農業時代的台灣,北管或陣頭是很多農夫都會的東西,每個村庄都有一間宮廟,宮廟有自己的樂團,團員是附近的居民。這些東西的消失,來自農村的凋零,人口外移。現在,大部分的村庄都找不北管團,所以屬於村庄自己特色的部分也全部消失了。
「有些人說,這些年都沒有看到我出現在社運場合。我覺得我的初衷一直都沒有變。雖然沒有出現在社運場合唱歌,但我認為自己比以前更革命,因為我革命地專注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尋找我剛剛講的那些流失的東西,盡我的使命把它們保留住。學習、傳承到散播,這是我現在覺得最革命的一件事情。」
新專輯《根》中,江育達不只為環境而寫,也召喚守護土地的生靈與亡魂,例如〈Tsit个老歲仔〉,是他寫給環保弘法師粘錫麟的歌曲。粘錫麟辭世前一兩年,將自述生平的歌詞交給江育達,委託他為自己做一首歌。兩人當時並不相熟,江育達收下這份信任,將歌詞壓了好一陣子,終於在粘臨終前完成,卻沒有機會讓他親耳聽到。
〈游花園〉則是送葬隊伍會演唱的牽亡歌。描述陰曹地府的花園百花盛開,亡魂在輪迴前,一定要入園找到自己的本命花。為了加速送葬隊伍的進行,讓亡魂早日投胎,這首歌的節奏很快。這首位於生死交界的歌曲,經常在夜裡演唱時,都會引得鄰近野狗吹狗螺。很多聽眾覺得很好聽,但完全不知道這是一首牽亡歌。
▇10年或30年的現在
最後,我們問兩位與談人:「現在和10年前或30年前的自己,差異最大之處為何?」
回想起10年前剛創團的時候,江育達說:「那時候窮到要被鬼拖去。」有3、4年的時間,他的存款幾乎都只在一萬塊以內,甚至幾千幾百塊。但「創作的人有一個好處,是我們的生命會跟隨著創作,或創作會跟隨著生命而互相修正。」音樂是一個媒介,讓他自我反省、思考世界,甚至認識更多人。「沒事你哪能遇到這麼多人一直跟你聊天啊。我創作了那些音樂,而它們又帶著我去很多地方,認識這世界更多元、不同的事情。回饋給我的,反而更多。所以我才會說,我好幸運可以做這個職業。」
柯金源則提到,改變主要有兩處,首先是知識層面,每接觸一個不同領域,都像寫一篇大型的論文。其次則是對議題與人更深的理解。「譬如說,我在記錄各種災變,像921,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很脆弱,要趁早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更早之前,我在海邊出生長大,所以對海邊的環境比較清楚。但是當我1990年拍山區土石流時,才知道山是會大量流失、讓整個聚落不見。」
柯金源說:「拍影像的過程讓我明白,有很多地區不是如你當時所想像或觀察的。它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意外,或者你做了什麼樣的動作,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不是當下可以理解的。在記錄過程中,反而刺激我思考包括,生命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你該怎麼樣去利用你的生命,做怎麼樣的事情。」
柯金源與江育達,生於溪水旁的兩人,原是青春熱血的環島青年,練成了身經百戰的武功時,已是壯年或中年。不改初衷說來容易,卻是各有各的修練。10年或30年後,恐怕太遠,而每個里程碑卻也都是為了當下,此時此刻。●
▇2018 TIDF 柯金源電影放映 場次表
時間:4/17(二)19:30-21:20
地點:離線咖啡
時間:4/24(二)19:30-21:20
地點:離線咖啡
電影放映:5/13(日)13:40
延伸座談:15:10-16:10
地點:新光影城
※相關場次與購票資訊,請上TIDF官方網站查詢
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
作者:柯金源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900元
【內容簡介➤】
人稱柯導、柯師傅。彰化伸港人。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十二年,共累積了超過三十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新聞部。近年作品多關注產業政策變遷下,臺灣自然環境如何遭受破壞;以及在公民意識覺醒的年代,政府該如何訂定未來環境保護計畫、企業該如何落實社會責任。多項作品入圍並獲得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
根
作者:農村武裝青年
發行:浮現音樂
定價:500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農村武裝青年
目前樂團成員有:江育達(主唱/吉他/月琴)、俐君(大提琴/口風琴)、施奕安(小提琴/二胡)、阿盧(柳琴)、Bobo(中國笛/嗩吶/鑼鼓)、育瑋(鼓手)。該團演出型式的編制相當彈性,少則1人,多可至6人編制。作品題材傾訴對於土地的情感,並多以台語傳唱。
發行的唱片有《幹!政府》(2009年)、《還我土地》(2010年)、《白海豚之歌EP》(2011年)、《幸福在哪裡?》(2013年),影像紀實DVD《本Re:home》(2016),書籍作品有《農村武裝青年和他們的朋友》(2014)
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即將開展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