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陳柔縉的時空穿越術:奇作《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是怎樣煉成的

鄰近齊東詩舍的台北舊社區裡,開發自清代的蜿蜒小巷中,日式建築和台式公寓交錯林立。文史作家陳柔縉的工作室位居其間,沒有電梯的老公寓,走入室內又是另一番風景,明亮簡潔的裝潢,細處可見巧思。極少的家飾,細緻的杯具,廚房的冰箱顯得格外具現代感。在新舊不同的空間切換,物品自身印記著不同的時代痕跡,恰如她書中慣常的主題。

初次見面,陳柔縉即讓人感受到十足的溫暖。從下樓開門時的笑容,到進入工作室後的張羅和招呼,她自然地化解了生疏的緊張,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這是她的重要特質和能力。

陳柔縉曾在受訪時談到,她經常在車上和計程車司機聊天,聊到孩子都受不了。提及此事,她笑說現在還是如此。前一日的運將與她分享的是:以前的流氓慣用長皮夾隨身夾藏扁鑽,所以從外觀就能一眼辨別誰是道上兄弟……

從絮叼閒話間,便能輕鬆逗引並捕捉住談話對方的生命故事;在短暫時間內便能建立起人與人、人與故事,以及故事與時間的聯結。唯因陳柔縉具備這樣串聯人物、事件和時光的技藝,才能自什麼文字也沒有的集印簿中,從一個個簡單的紀念戳章,交織出這本精采動人的《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

S__16416771.jpg

1519978515246.jpg
陳柔縉將80年前簡素的紀念章集印冊(上)轉化為生動的故事 (麥田提供)

▉日治時期的紀念章盛世

台灣和日本是少數隨處可見旅行紀念章的國家,台灣紀念章的發展史,可上溯到日治時期。從早期的郵戳和鐵道紀念印章,到30年代陸續出現觀光、旅遊、參拜地的相關紀念章,民眾帶著《集印帳》出遊蔚然成風。而1935年台灣博覽會的50天會期,更是紀念章的盛世,舉凡餐廳、電影院、照相館、書店、文具店、菓子店,甚至皮鞋店、藥局、布店、旅館、市場、廟宇、神社等等,全都推出自家紀念章。

當年,木匠楊雲源遊走市街,收集了三百多枚紀念章。這些珍貴的民間紀念戳章,是官方紀錄中所未見的,琳琅精緻的圖樣,展現了當時令人驚嘆的美學與工藝技術。而更令人讚嘆的是,整整80年後,在後人的悉心保存下,這本未經水害或日曝,沒被人為丟失的集印冊,因緣際會遇見了歷史寫作者陳柔縉。

數百枚色澤依然飽滿的紀念章,經過陳柔縉的辨識、調查、考究,輔以生動的軼聞時事後,遂成這本《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如繁花錦簇的圖章不僅令人嘆為觀止,亦令人領略到日治時代的工藝美學,窺見當年的觀光行銷與商業手法,以及彼時的風土人情。

新書前言記錄了陳柔縉初遇這本集印簿的層層機緣巧合,讀來像極一則幸運的都市傳奇。這部跨越時空的傳奇作品,不管是80年前楊雲源走遍台北城的踏查收集,或者80年後陳柔縉的用心盡力費時考證,兩者缺一不可,「有時候會想,這本書是不是一直在那邊等著我?一想到就覺得要更認真的去回應楊先生的熱情。」

陳柔縉形容這場機緣「像中了大獎」,然而,若沒有敏銳的眼光,絕無法在滔滔如海的資訊河中迅速辨識出珍貴的史料所在;沒有對於台灣歷史長年的鑽研,無法串聯起這「幸運」的人脈;沒有深厚的識見,也無法判讀出古舊文物背後的意義。若非陳柔縉,這三百多枚印章,或許只能躺在歲月的封存中,靜靜沒入時間之河。

B.jpg

A.jpg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書中有各種設計精彩的紀念章(麥田提供)

▉記者本色

「我本來沒有打算把這些紀念章寫成書的,」陳柔縉說,見過這本集印冊後,她最初只希望推薦給出版社,看看有沒有什麼文創之類的應用機會,或者頂多為每個紀念章寫一兩行簡介「復刻」發行。

「因為我真的不是很喜歡寫東西的人。」陳柔縉笑說:「我每次這樣講都沒人相信。」從小她就沒有什麼寫作的志向,更未曾懷抱作家夢。大學唸法律系,畢業後原本想進外交系統,因為當時女性不能考外交官而改考新聞人員。她將履歷寄給《聯合報》,誤打誤撞開始了新聞之路。採訪與寫稿都是記者的工作,這些專業訓練,是她寫作的起點。

雖然喜歡和人聊天,陳柔縉自言並不外向,甚至有點「自閉」。一對一的聊天很有趣,但要到一堆人的社交場合,她就渾身不自在。在競爭激烈的新聞第一線待了幾年後,她更確認這項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性格。趁著加入《新新聞》的機會,她從即時採訪轉到報導寫作,不再追著新聞跑,而是自己規畫題目,擁有較大的空間深入專訪。也在這時候,她開始接觸到日治時期的台灣。

DSC00729-編輯-編輯-1_縮_0.jpg1999年,陳柔縉將過去的報導匯整成專書《總統的親戚》,這次的過程與經驗,是她創作轉變的關鍵。書成之後她收到各種讀者的回饋,也開啟了她專注於日治時期台灣史的寫作之路。

這個定位一方面是出於知識上的好奇,想弄清楚那個時代台灣的樣貌。另一方面,陳柔縉認為,對台灣過去的知識缺口,會阻礙我們對現代的理解。時至今日,「台灣道路的街景,充滿著來自日本時代的深遠影響。」若不了解過去,便無法體會日常景色的潛藏意義。

「我常常在想,我們這一輩人生活的童年,其實有很多事物都是從日本時期留下來。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國都,但成長背景的親近,或許是我們能彼此友好的原因,那是跨越國家的。」

從《總統的親戚》到探索台灣早年生活樣貌的《廣告表示:___》,陳柔縉的作品曾囊獲開卷年度好書獎、聯合報十大好書獎及多次金鼎獎的肯定,幾已成為日治時期台灣庶民生活史的代名詞。

儘管著作甚豐,也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但陳柔縉說:「我一開始都沒打算要寫成書。會寫出來,是因為我發現了這麼多有趣的事物,想要找個方式,讓別人也知道。」她收集大量的史料,重建出一個邁向現代化的台灣文明圖像,將過程中的所見所聞,饒富趣味的部分,化成一本一本精采著作。

出版了那麼多文史作品,人們常忘了陳柔縉的記者本色。即使是書寫歷史,「挖掘」仍是她最喜歡的部分,努力要找出「獨家」。

「我當記者的時候,『獨家』是很有重量的,可以看出記者的功力。新聞是要去『挖掘』的,能挖到獨家是一件大事。」所以,「當所有人都不知道,我先知道了,再告訴別人,這樣最好玩。」寫作,只是呈現挖掘結果的必要手段。

新高旅館.png
除了紀念章,陳柔縉新書中也有不少日治時期的珍貴照片(麥田提供)

▉小商家大歷史

在出版社的建議下,陳柔縉還是將集印冊中承載的故事,寫成了《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2015年出版《廣告表示:___》時,她已處理過相關史料,很多紀念章於她已是熟悉的「老朋友」。所以她原以為,三百多枚紀念章的故事約莫半年即可完成。不料真正著手後,才發現有好多謎題需要解答,每枚紀念章都有各自的「獨家」。

這一挖掘就欲罷不能。陳柔縉先以地圖,再用電話薄,並比對商家名錄,用盡各種方法,層層檢核,一轉眼就花了兩年的時間。

在這些紀念章中,她最喜歡的是「三生堂」,那是一枚由獵犬和皮革項圈構成的店章。「我很喜歡和人說起這個章,大家先是看到狗狗的圖案會很驚訝,然後再聽說是『槍砲店』,便會發出意想不到的『喔喔喔』的驚呼。」說這話時,陳柔縉臉上的笑容,像是搶到了一條「獨家」的快樂。

「民間商家的活力常不見正式大歷史,卻真真實實影響大眾的生活與見識。」她於書中寫道,也透露出她自己的關懷。近幾年,商號、店家成為陳柔縉寫作的主題,與她的成長背景有關。小時候家裡經營小店舖,她常幫忙看店,對這類型的題材感到格外親切。

陳柔縉的寫作特色是涉及大量史料的調度,她自言受益於許多數位資料庫的開放,包括研究台灣史必不可少的文獻《台灣日日新報》。但即便如此,她仍維持某種「手工業」的溫度。她定期跑圖書館,也還持續使用名片大小的小紙片來註記重點。

從桌上拿起一疊小紙片,熟練地把玩著,雖然同輩文字工作者多數都已改用電腦來執行記錄的工作,但陳柔縉還是喜歡卡片。她不抗拒科技,但喜歡實物握在手上的感覺,並藉以「拼貼」出某樣事物。「《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寫作的過程,我也一直都在剪剪貼貼,我喜歡那種具體的感覺。」

楊雲源,左一.png
木匠楊雲源(左一)收集的紀念章,成為珍貴台灣史料(麥田提供)

她話語間總透著謙遜,舉重若輕,許多旁人覺得很了不起的成就,她都輕輕帶過,希望自己以及作品受到的矚目能永遠只有30℃。雖然反覆強調不喜歡寫作,但陳柔縉文字的魅力,往往令學院出身的研究者感到羨慕,更是許多人望塵莫及的。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書裡,紀念章當然搶眼,但隨附的解說文字,舖陳出每個圖章的身世和來歷,更是全書的精華。類似的主題,多數人可能會條列寫成一本枯燥的印章辭典,陳柔縉卻把它敘說成一千零一夜般興味迭起的故事。這又回到了她記者的訓練,「從以前寫報導,我就會去想像讀者讀到這篇文字的感覺,去猜想他們想要看什麼。」

這是一種將心比心的神入能力。身為寫作者,陳柔縉強調,你必需對什麼是枯燥、什麼是豐富有「感覺」,然後依著那個標準去寫,寫到自己讀起來都能覺得「開心」,那你的讀者一定也會有類似的感受。

她將寫作的目的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展示」,一種是為「傳達」。以展示為目的者,常把文字經營得很華麗,而一旦選擇以傳達為目的,文字的風景就會不同。陳柔縉屬於後者,她視自己是「中介者」,負責將日治時期的台灣傳遞給當代的讀者。

從另一角度來說,陳柔縉更像一位走入日治時期台灣的記者,跨越時空隔閡,為當代讀者蒐羅資訊、進行報導。所以她沒有學院的僵化,也不是帶著文史癖好的藏家。當她向Openbook採訪團隊分享最近在日本挖掘到的古籍,以及新書用到的史料時,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生怕弄壞文物,她反而一派輕鬆。「資料是用來傳達內容的媒介,我不會很在意珍本與否或收藏的問題。」對她來說,做為記者文獻上記錄的「獨家」,可能比古物本身更有價值。

13353514.png
日治時期台北街道圖(麥田提供)

▉拍案叫絕的日常故事

「出書就是要快樂!」先前合作的編輯說過的這句話,陳柔縉一直謹記在心。這句話不僅反映在她寫作的過程,也展現在書籍內容裡。人們談起歷史,尤其是台灣歷史時,話題總難免沉重,但陳柔縉筆下的歷史少有悲情,不管主題為何,總是充滿蓬勃的生命力。

這並非刻意安排的結果,而更接近無意識間的表現。首先是個性使然,陳柔縉自言「哭點很低」,容易陷入情緒裡,所以總是選擇較為正面的題材。另一方面,她也希望讀者讀完她的書之後可以是開心的,因為先民也不是每天都生活在愁雲慘霧裡。

與其說是選擇的不同,這更像是看待生命的態度。人生起落有時,端看我們以何種態度去面對;歷史也一樣,社會的前進除了要從過去汲取教訓,也應該在過去之中找尋活力。在歷史的悲情之外,挖掘出日常裡的笑容,這或許是陳柔縉替讀者覓得的最大獨家。

關於日治時期,陳柔縉還有好多題目想做。訪談中她提到一個個感興趣、待寫作的主題,每個題目都令人聽得津津有味。她忍不住感嘆,雖然市面上己有不少相關的書寫和研究,但人們對日治時期的認知依舊佈滿盲點,將那50年的台灣視為一空洞的整體,既看不到中間的變化,更見不到蘊藏其間的豐富能量。

不過,完成《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之後,陳柔縉動念想轉換書寫的跑道,「因為太熱鬧了。」這個領域已有越來越多人關注,各類資料庫的開放也使得「挖掘」這件事不再困難。千山獨行的性格使然,她因此想嘗試另一條較少人走的路。

人們往往害怕「轉變」,不願放下手上的積累從頭開始。但對陳柔縉而言,「轉變」似乎是她最舒適的樣貌。從政治記者走向歷史寫作時,友人曾勸她不要弄這些「瑣碎的東西」。十幾年過去,她在新天地已耕耘出燦爛的花朵,一旦跨越到新的書寫領域,會帶來什麼樣的成果呢?寫作之路總是寂寞,但我們可以想像,不管面對何種主題,陳柔縉總會願意耐住寂寞、謙遜地花下大量時間,厚積薄發。

問陳柔縉希望讀者讀完《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之後,會有怎樣的反應?她安靜了片刻,突然用手拍了下桌子,說聲「哇賽!」然後大笑起來。「大概就是像這樣覺得好好玩喔,然後拍桌按讚吧。」

DSC00749縮減.jpg

2017330210861b.jpg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
作者:陳柔縉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850元【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柔縉
台大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曾任記者,現為專欄作家、台大新聞所兼任副教授。
主要著作有《總統的親戚》(1999)、《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2005)、《宮前町九十番地》(2006)、《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2009)、《台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2011)、《舊日時光》(2012)、《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2013)、《廣告表示:___。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2015)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18-03-02 16:28
伴讀人物》找到真正關心的目標,遇過的鳥事會變成你的養分 ──Esor站長與聞氫哥對談
攝影:王志元;後製:陳恩安
攝影:王志元;後製:陳恩安

Esor站長門診第二號,上門的是圖文創作者,聞氫哥,原是一位職場上班族,面對一成不變的辦公室生活,決定華麗轉身,用黑色幽默的圖文創作,正面迎擊社會黑暗面。他和Esor站長都是從兼職開始,進行創作或寫作,利用下班後的時間,茁壯自己的品牌。兩位內容創作者的對談,聊到許多收集靈感,如何讓創意源源不絕的方法。

▇經歷過越荒謬的鳥事,創作越好笑

2017年,聞氫哥出版了新書《聞氫這種病》,是由Esor任職的出版社推出的。「我們每次開會討論你這本書的時候,都笑到快要翻掉了」,Esor一向語氣平穩,聊到聞氫哥,也笑到岔氣。書中許多職場惡趣精準戳中上班族的笑點,但檯面上越是可笑,檯面下藏的職場現實就越是荒謬。

聞氫哥_preview_0.jpeg「其實我在以前的工作上,一直都不是很順遂。」聞氫哥原是一位專職的美術設計師,由於職場環境惡劣,親身經歷了許多荒謬的故事,一一成為他創作的養分。例如他創作中經常出現的那位身著僧服不時現身突破盲點的大師,便是諷刺雖然十分正面,但社會真實面是殘酷的。

現實常比戲劇更荒謬,聞氫哥在其中看見了可笑的一面,誇張到不行的職場鳥事就成為聞氫哥創作的繆思。

▇從既有專業延伸發展自己的品牌

聞氫哥的創作是宣洩,而Esor的書寫是調劑,經營部落格的他可以暫時卸下編輯的挑剔與一人分飾多角的壓力,「剛好我的工作跟我的部落格有某種程度的相關性」。Esor隨時留意日常工作的細節,找出可以優化的工作流程,經過現實化分析後回到工作實際測試,收集寫作素材,這是他經營部落格文章的標準流程。

「在我既有的專業上有沒有可能發展出某種相關的副業?」Esor說。聞氫哥也同意,現任職新聞影片工程師的他,每天都在無數的影片素材中汲取靈感。「說實在,現在的新聞都很好笑,完全不會缺梗喔!如果今天我專職在家創作,我會忽略掉很多社會上發生的事情。」現實與虛構人生的荒謬劇碼,成了聞氫哥的專業與副業一體兩面。

「我會特別觀察留言區,它可能比新聞本身精采。」例如過勞的新聞下方,他曾看見一位網友留言說,有設計師答應業主下班前交稿,業主卻遲遲沒有收到。隔天早上打電話問說「圖勒」,卻得到「設計師還沒下班」的答案。

13151353-horz.jpg
取自《聞氫這種病》一書(創意市集提供)

畫出一本《聞氫這種病》,就像端出一桌大菜,食材要青,刀工要精,火候更要拿捏分寸。檯面上的哏有多好笑,檯面下的那雙手就有多靈巧,「我很清楚紅線在哪裡,像是碰到性別的問題我會很有分寸,不能用冒犯到女性的口吻。」

諸如通宵加班這些現實黑暗,在聞氫哥筆下就像一場社會魯蛇的集體告白,他的圖文創作儼然社會一面縮影。當然,也就少不了酸民圍事。他也曾意外碰觸政治敏感帶。「我只是覺得很好笑而已啊,結果留言戰成一片,還貼超多數據給我。」不過出道多年,他練得心臟很大一顆,網友罵一罵,隔天再覆蓋一張好笑圖文,結束這回合。

32135-horz.jpg
取自《聞氫這種病》一書(創意市集提供)

▇找自己,讓創作更有個性

從工作、生活中找創作靈感,以相關性發展副業,說來簡單,但網路媒體的便利讓資訊量近乎爆炸,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軟體與生活的高度連結,使得「找自己」成為人機一體時代的首要課題。

站長_preview_0.jpegEsor認為,「資訊爆炸與資訊焦慮其實是一個假議題,每個人各取所需很好啊,為什麼會覺得爆炸呢?因為不知道想看什麼,所有的資訊都看,看不完就感到某種空虛與焦慮。」歸根結底,資訊量不是問題,問題在我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以Esor所經營的時間管理與數位工具軟體介紹的議題,市面上相關書籍不勝枚舉,他如何定位自己的內容?「我不只寫工具的用法,而且從中關聯到我們生活的感受。我總是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用這個工具,除了學會一種新功能以外,到底對我的真實人生帶來什麼價值上的改變?」

問聞氫哥怎麼定位自己的創作?他收起一貫的詼諧,認真地自我分析說:「我的東西比較偏社會議題的小批判。」自言喜歡可愛畫風的女生,大概對他的創作沒興趣。但他希望讀者看了他的作品,能在忙碌的工作之餘,能噗滋地笑出來。如果可以的話,對社會上那些陳腔濫調的標準答案多想一些,「不要人家跟你講什麼,你就信什麼」。

Esor站長與聞氫哥都在繁忙的正職工作之外,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內容品牌。Esor站長通過對與軟體設計精神與自我價值的關注,使他的文章有別其他介紹軟體的書籍。聞氫哥則通過對於時事的嘲諷與批判,引人發笑與思考。原來,最根本的時間管理,是找到自己想要的價值。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不會迷失在資訊爆發中,有方向地完成自己的目標。

伴讀人物:電腦玩物站長Esor,完整專題

DSC04201-編輯-1_0.jpg

 

2APV34.jpg

聞氫這種病:魯到重症末期,今天你聞氫了嗎?
作者:聞氫哥
出版:PCuSER電腦人文化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聞氫哥
哥,不是有距離感的文青,是零距離的,聞氫哥。
以深不可測的高冷態度觀察芸芸眾生,每日一笑的創作,時而看穿,時而點破,時而帶有教育意義,造福廣大上班族、學生族的無聊白日時光,甚至是大夜班的通宵寂寞夜。
50萬粉絲擁護,娛樂圖文深受年輕人(18~35歲)喜愛,耍冷幽默把妹、結合時事的貼文經常引起話題。
FB: 聞氫哥
 

 

下載_1.jpg

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
作者:電腦玩物站長
出版社:PCuSER電腦人文化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電腦玩物站長

電腦玩物上的文章有別於單純的軟體和服務介紹,而是更強調數位工作思維及方法,並說明實際應用後帶來的生活改變,分享的主題涵蓋數位應用、時間管理到生活旅遊中的科技人文觀察,目前部落格每日點閱數超過8萬,累積瀏覽人次更已突破1億5000萬人。
著有《Evernote 100個做筆記的好方法:數位化重整你的工作和人生》、《比別人快一步的 Google 工作術》等暢銷書籍,著作累積銷量近十萬冊。文章更屢屢被經理人、關鍵評論網、 Cheers 等各大媒體網站轉載。並曾接受經理人、30雜誌、商業周刊、遠見雜誌、Cheers、Career、Smart智富雜誌等專題採訪。
相關著作:《Evernote 100個做筆記的好方法:數位化重整你的工作與人生》《Evernote超效率數位筆記術【Best技巧提升版】:如果我當初這樣做筆記就好了》《打開大家的 Evernote 筆記本:50位職人x 50種思考x 50個活用,為什麼這樣做筆記可以解決80%的工作問題》《比別人快一步的 Google 工作術:從職場到人生的100個聰明改造提案》《這些Google幫我做好的事:用Google思維重建10倍速工作流程》《(全新增訂版)Evernote 100個做筆記的好方法:數位化重整你的工作與人生》《(全新增訂版)Evernote 100個做筆記的好方法:數位化重整你的工作與人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3-01 20:20
現場》二手書店店員的不尋常嗜好:讀被蟲蛀過的書
被蟲蛀過的英語參考書(凌婕榆提供)
被蟲蛀過的英語參考書(凌婕榆提供)

新鮮的蟲卵,陳年的蟲卵,活生生的動物,死亡乾扁的動物標本,二手書店店員,常與各式生物為伍。

▇二手書店與瑕疵書

相較於一般書店(我們通常偷偷將它稱作「新書店」販賣新書的店),「舊書店」或是稱「二手書店」的書籍來源主要是收購。二手書店買下客人的書,經由整理、標價再上架販售。

收購舊書是一門龐大的學問,要不要收購,以及收購價要算多少,有很多考量的因素,其中最直觀的判斷依據是「書況」(或說品相,但品相的涵蓋範圍較廣)。書況不佳的書籍,收購價就會降低,甚至沒有收購。書籍保存的狀況會因為原書主的習慣以及存放位置而有所不同。

常見的書況有如:泡水、劃記、摺角、破損、蟲害。

其中劃記和摺角記號常帶著個人色彩,也是最有趣的地方,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甚至生活方式。一本詳細記載原書主痕跡的舊書,幾乎可以拿來作為二手書版的心理分析。

DSC_4360.JPG
(凌婕榆提供)

如照片中嚴重的蟲蛀書較少見到。蟲蛀書在外觀上可能看不太出來,因為有時他們是由側邊書切口進駐,或是在封面吃出一個小黑點再鑽進去。但是打開書本時,就會開始一連串的驚喜(或是驚嚇)。

▇蟲的藝術行為

蟲吃蝕的行跡可以被推敲,依據書籍被吃得程度,5%可能只是一些線條紋路,20%開始有構圖的基礎,40%已經吃到支離破碎,在書頁上形成完整的圖案。這本書的造形是我看過排行前10美的,像是張開的大手,一對充滿生氣的鹿角。好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藝術作品,經過若干年(月?)的雕琢,終於有人翻開來,因為蛀的過程讓圖案通常是對稱的,準備翻開書頁,就像剛剪完紙花,迫不及待地展開見它最終的模樣。

DSC_4357.JPG
(凌婕榆提供)

請教資深前輩的意見,推測這樣的蟲蛀應該是白蟻造成的,吃食的範圍很大,還帶著許多土狀的顆粒。不知道它花費多少時間,選定了這本書,接著吃成這個樣子。總會讓我有一種很好吃的錯覺,如果吃了這些真的能獲得書的知識,那麼這隻蟲應該獲得了滿滿的英文單字。只可惜這只是一本英文學習書,而不是文學作品,否則更會增添了殘缺的美,一篇文章被吃了許多字,或許會變成一首詩吧。

一般情況這類嚴重瑕疵的書籍不會收購,因為也無法販賣,通常就會留在原書主家中讓他們自行處理,若是客人拿來書店卻沒有要帶回去,則是資源回收的命運。但在那之前,我會以崇敬的心好好觀賞一番,作為它臨走前的禮讚。

▇蟲蛀書的來處和去處

二手書店工作4年3個月,碰過這樣蟲蛀書的次數卻不到10次。原因可能是親自帶書來書店的客人,不會將這樣的書帶來,因此經驗中都是到客人家中,才有機會看到。通常的存放環境沒有很好,而且一定都擁有很多書,從書櫃到地板,從書房到客廳。

IMG_20140828_203333_0.jpg
(凌婕榆提供)

上一次到府收書的經驗裡,書主的太太來電到書店與我們聯繫,表示家裡有上千本書籍,因為先生去世了所以才(能)清出書籍。在電話後頭的我想像那畫面:一間房間四面牆擺滿書,中間只有一張床,以及久病離世的老先生。這本書的下場,其實後來它過得滿好的,沒有被丟掉,將它拍照放到書店粉絲專頁後引起回響,書友們紛紛要把蟲蛀書給我們,還有來電希望能夠買這本書,始料未及的反應。或許下一本可以試著在書店內販售?只是要先將它密封,因為不確定還有什麼生物藏在書裡頭。

很多時候,我坐在地板上,周圍環繞堆疊如山丘的舊書,二手書店店員有時也像蟲,將這些書從此處搬到他處,一點一點挪移,像蟲蠶食著,慢慢將書堆咬出缺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2-28 19:4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