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他們不賣書,賣的是知識和閱讀:專訪4家類型圖書館
書店的終極功能是賣書,圖書館的宗旨在館藏與借閱,但對讀者來說,不管是「買書」或「借書」,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作品?如何找到更具脈絡與質地的知識?甚或如何覓得趣味相投的同好?有時就得耗費不少無用之功,更何況有些書不見得買得到、借得到。
有一群人,在思索如何推廣閱讀,經營不同領域知識的深度與脈絡時,回到閱讀的起點,透過專業的規畫導覽、蒐藏展布,為特定的讀書社群建構了專屬的閱讀空間。當你走進這些充滿書香的空間,落地的書架依舊,書籍的陳列依舊,展書閱讀的讀者如你依舊,不同的是這裡的書是非賣品。他們不賣書,賣的是知識和閱讀。
歡迎造訪類型圖書館。
▇小步biblio:用圖像說故事,可以跨越語言的隔閡
小步biblio這間隱身在迪化街外圍巷衖的書香空間,是以繪本為館藏主題的私人收費圖書館。兩位圖書館主理人蘇懿禎與謝依玲都曾在誠品兒童書店門市工作,而後她們前往日本留學,蘇懿禎研究繪本、兒童圖書館及兒童閱讀,謝依玲則學習兒童文學及繪本創作。
回國後,兩人想繼續針對繪本做深入研究,卻發現即使是國家級的公共圖書館,不論在理論、史料或者作品的館藏上都相當匱乏。兩人開始自力收集,藏書的數量因此逐漸累積了可觀的規模。
2015年下半年,謝依玲與蘇懿禎結伴到歐洲,花了80天的時間,從斯洛伐克插畫雙年展開始,一路走訪了15個國家的兒童圖書館與兒童書店,並帶回大量的繪本。起初,蘇懿禎試著以開放預約方式,讓有興趣的同好免費參觀她們的藏書,但實際執行後發現相當困難,於是興起了經營一間圖書館的念頭,定期對外開放,於是有了小步biblio繪本圖書館。
「我們喜愛童書,但也始終認為繪本不只是童書。」不同於一般圖書館多將繪本館藏經營為親子閱讀空間,小步biblio是以成人為目標客群,喜歡繪本的讀者可在此飽讀來自不同國度的精彩作品,圖像創作者也能在這裡尋求靈感,找到參考素材。
此外,小步也以展覽、講座、讀書會等形式,推動成人閱讀繪本的風氣。館內曾舉辦過捷克、斯洛伐克、荷蘭、比利時等國家的繪本展。而由於台灣民眾對東歐國家的作品相對陌生,小步另外安排講座,從歷史脈絡切入,為台灣讀者介紹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的繪本發展及重要畫家。甚至邀請捷克畫家來台,舉辦創作工作坊,並與斯洛伐克駐台代表處合作舉辦畫家對談等活動,為的就是讓讀者從更多元的角度體驗繪本。
小步舉辦過的主題書展中,引起最熱烈討論的是「台日妖怪文化展」,這項展覽包括台灣插畫家「角斯角斯」、《唯妖論》繪者青Ching、金芸萱及SFF等創作者的原畫展,來館的讀者可一次飽覽不同的插畫風格。此外,民俗學者溫宗翰與《唯妖論》作者群、日台妖怪研究者何敬堯與譯者銀色快手的對談,加上由京極夏彥、宮部美幸等日本知名懸疑小說家執筆的恐怖繪本系列,也吸引了許多非繪本閱讀群眾。
小步biblio以繪本為媒介,讓文字與圖像的讀者找到對話的窗口,「閱讀」因此有了更大的空間。去年8月,國立台灣圖書館展出「日本繪本演進史特展」時,小步biblio正好策劃「日本大正昭和時期繪本展」,提供更豐富的資料,讓有興趣的讀者得以一窺日本插畫第一黃金時期的繪本樣貌。這個主題吸引的不只是對歷史有興趣的年輕讀者,也因為牽動許多年長讀者的記憶,而得到更大的迴響,甚至有讀者受行動不便的祖父之託,透過攝影的方式,把祖父兒時閱讀的書籍帶回家中。
繪本不僅是文字書籍的輔佐,書頁中的圖像本身就有說故事的能力,甚至因為沒有文字的限制,故事反而跨越了語言與文化的藩籬,擁有更多想像的可能。例如《Motion Silhouette》這本以光影移動為創作素材的繪本,在左右對開的書冊兩邊繪製圖畫,書縫裝訂處則嵌著精緻的紙雕立像。初次翻閱時或許並無出奇之處,但當讀者處在暗室之中,以手電筒或手機做為光源時,隨著光線的移動,剪影與圖像的互動就如故事般展開。從一邊看是天上的閃電,另一邊是供鳥棲息的樹枝;火車一邊行駛在鐵道上,另一邊卻能飛向月球。
唯有讀者以「閱讀」親身參與,這本繪本的靈魂才得以完整,故事與意義的軌跡隨著不同讀者走向不同的地方,這件事情意外地觸及閱讀的本質。小步biblio館藏的數千本繪本,每一本都提供了一次更趨近真實的閱讀體驗。
編按:
因各種考量,小步Biblio日前決定暫時停止營業。謝依玲與蘇懿禎於臉書上回應網友詢問時表示:「因為接下來有一段時間無法再維持固定開店了,就先關起來。如果有好的合作機會,或是資金跟時間允許,再看看要不要繼續嘍。」
小步Biblio近日營業時間:1/26,1/27,2/2,2/3。
▇櫞椛文庫:閱讀是通過整個空間,全方面去感受
棲身於台北市中山區的計時收費圖書館「櫞椛文庫」,從命名起始就滿溢著繁華卻幽靜的禪意。「櫞」是種果實如橘、帶有佛手柑香氣的植物;「椛」字則是日文漢字,意指紅葉。館長林廷璋援引為圖書館之名,切切為這一方書室營造跨越各種感官,浪漫與緩慢的質感。
在繁華的城市中心鬧中取靜,讀者稱許櫞椛文庫是「整個城市最溫柔的地方」。走上樓梯,來到二樓門外,必需按鈴、脫鞋後才能進入。這是林廷璋特別的安排:
「我希望讀者像進入一間日本茶室,你會有各種體驗,走過一扇門,穿過一條走廊,有一點受限,但你反而會得到另外一種自由。」
一入室內,撲鼻而來的是精油的香氛,滿室綠意植栽,從窗櫺與花臺垂吊,蔓延至書桌與白牆。牆上與天花板的角落掛著紅色、橘色、黃色的乾燥植物,與懸掛的藝術作品相映如畫。畢業於音樂系的林廷璋,特別留意讀者聽到的聲音是否能與館藏圖書搭配。櫞椛文庫以台灣、日本愛情小說與抒情詩為主軸,店內盈繞流洩的音樂時而緩慢,旋而悠揚,浪漫與溫暖的氣氛,是櫞椛文庫的精神。
透過「五感」的調配與經營,林廷璋希望帶來一般書店與圖書館無法提供的閱讀體驗。「現代很多人去書店並不只是想買書,而是想獲得一種生活的體驗。閱讀不是只能藉由文字,而是通過整個空間,全方面地去『感受』。你給他適當的刺激,他一定可以接收到你想傳達的訊息。」
櫞椛文庫三千多冊的館藏不算豐厚,因為林廷璋希望營造一個「會呼吸的空間」,一個舒服自在的場域。館內一半的空間提供閱讀,另一半不定期舉辦展覽,期望讀者在平日緊繃的工作之後,走進此處,用最不受拘束的姿勢閱讀,重新獲得面對生活的力量。
除了提供館藏閱覽以外,櫞椛文庫也透過各種工作坊、講座與體驗課程,深化閱讀的質感。林廷璋說:「原則上我會讓每一個活動都有文學或是閱讀的影子。」例如他曾邀請瑜伽老師帶領讀者從閱讀詩歌開始反省、釋放,搭配相應的肢體伸展,去感受詩境的變化。
又如他曾在聖誕節舉辦讀劇活動,受邀前來讀劇的配音員分布在所有參與者之間,讀者必須戴上眼罩,隨著配音員精準細膩與生動的聲音表演,感受故事就在身邊「發生(聲)」。接著,摘下眼罩,所有人喝一杯紅酒,感受酒香在身體裡流動,並再次聆聽配音員讀劇,如此去體驗閱讀的不同層次感。「那場活動讓很多人都很震撼,會後至少有一半的人想要買書,這就是我想要經營的閱讀質感。」
光影的流動如歌,琮琮樂聲與色彩線條交織成詩,香氣入室與文字結下善緣,人在其中,以最自在的心情閱讀各種形式之美。櫞椛文庫是圖書館,是藝廊,是表演藝術劇場,更像是一座心靈的花園。它提醒我們,文學也是一件身體的事,當我們張開五感,舒緩浸潤到文學的世界,文學的世界就長成我們的生命。
▇薄霧書店:用日本老雜誌打造一座知識堡壘
除了開發閱讀的感知界限以外,也有人經營閱讀空間,彷彿打造一座城市裡的知識堡壘。平面設計師蔡南昇主持的薄霧書店,開設在公館商圈,熙來攘往的人潮或許未曾留意,這裡是全台收藏設計、時尚與生活風格類日本雜誌最為齊全的地方。且不同於一般書店只找得到最新的期數,舉凡《Brutus》、《studio boys》、《ideal》、《流行通信》、《銀花》等經典日雜,在薄霧書店可以看到數十年完整的期數。
身為平面設計師,薄霧書店這個空間同時也是蔡南昇的工作室與研究室,長期的工作經驗累積,他在館藏的雜誌裡累積了強大的知識脈絡。譬如《銀花》的藝術指導是日本知名平面設計師杉浦康平,這本以民間藝術為主題的雜誌,在杉浦藝術嗅覺的引導下,即使三十多年後的今日看來都毫不過時。薄霧館藏的《流行通信》則是以另一位知名平面設計師服部一成主導編輯的期數為主,在線條、色塊上的運用有別於台灣編輯的邏輯,背後具有文化與思想討論的深度。
「一般人用google雖然可以找到非常多資料,但是容易重複或流於表面、粗淺。而具有深度的雜誌,經過編輯的眼光,把重要的題材用系統化的方式做全面的蒐集,你會得到全面而有層次的了解。」蔡南昇之所以鍾情於日本老雜,不僅是因為深受其美學風格所吸引,更是因為這些經典雜誌的編輯在主題經營與史料的蒐集上相當完整,深具文化與學術價值。
薄霧書店也透過各種講座,深化日本老雜的知性閱讀,例如邀請室內設計師陳岳夫談《brutus》創刊近四十年的題材演變中,日本社會與文化的變遷。日本經濟正好的80年代,《brutus》設定的讀者群為男性上班族,主題圍繞在男性的娛樂,因此常會出現都市夜生活等十八禁的話題。而後隨著泡沫經濟時代來臨,該刊讀者群擴大到女性與青少年,因而有了更多生活風格與提昇心靈的主題,甚至包括居住空間學或開運方法。
設計這門學問在台灣似乎並不陌生,大專院校也不乏相關科系,但對於雜誌這種日新又新、貼近時代脈動與庶民生活的讀物,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夠。許多人翻看雜誌只為殺時間,什麼都沒帶走。正因如此,蔡南昇在老雜誌方面的專業,為薄霧書店在台灣書市裡贏得不可取代的一席之地。
「以一個讀者的身分進入(薄霧)這個空間,沒有經過引導或提示的話,像是設計手法、流派、編輯這些隱性的東西,自己是看不出來的。讀者會覺得這只是個放了很多書籍雜誌的地方,無法感受到其中有什麼厲害的東西。其實任何出版物都一樣,應該想辦法讓大家去了解,去產生好奇心,否則對一般人來說都只會是美麗的裝飾品……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不賣書,賣的是珍貴的知識導覽與典藏閱覽。」蔡南昇的這番話,道出了一間私人圖書館存在的最大價值。
▇Lightbox攝影圖書室:我們希望成立一個台灣攝影圖書資訊中心
如同薄霧書店,位處紀州庵文學森林與師大之間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在知識儲藏上也具有相當的份量。特別的是,Lightbox是非營利組織,營運經費主要透過向政府申請補助案,以及相關企業贊助與民眾的小額捐款。
為什麼台灣需要一間攝影圖書館?
和許多攝影藝術工作者一樣,Lightbox發起人曹良賓2012年從美國進修回國時,對於如何發展自己的藝術生涯毫無頭緒。當時他透過觀察他人如何實踐,發現社群的力量是分散的,有人在美術館展出作品,有人透過畫廊、替代空間發表,甚至有人從咖啡廳開始,而每個人都得做各式各樣的兼職,才能養活自己。
2014年,為了將作品集結出版攝影集,曹良賓從聯繫編輯、翻譯、設計、印刷,到出版後赴各地舉辦新書發表會時聯繫場地、規劃題目、找人對談,深感在台灣從事攝影出版相當辛苦。在此期間,曹良賓加入「台灣攝影史綱研究計畫」,為了蒐集馬偕的史料,得奔走於中和的台灣圖書館、淡水的真理大學圖書館以及陽明山上的台灣神學院。資料分散,取得不易,光是蒐集資料就耗費大量心神。
曹良賓說:「Lightbox成立的目的就是透過收集與整理,推廣台灣的攝影出版物與當代攝影藝術」,把台灣攝影工作者匯聚起來,讓「社群」能夠形成。
Lightbox的藏書包含攝影集、攝影史、攝影雜誌、攝影評論以及展覽、博覽會圖錄,主要多由讀者捐贈。曹良賓說起Lightbox剛成立時,政大傳播學院教授郭力昕不但捐贈高達800本書,更情義相挺幫忙載書。而目前館藏超過2400本書,也是這兩年來超過240個機構或個人的捐贈點滴匯聚而成。「這就是社群的力量」,曹良賓說。
Free to all是Lightbox的精神,除了免費提供讀者使用以外,也希望建立開放自由的社群。「很多人覺得自己的社群是對外開放的,殊不知一個專業社群,對外界的人來說就是封閉的,我們得用他們懂的語言向他們介紹這個社群,我們說話的對象不能只是收藏家或是政府官員。」
除了藏書以外,Lightbox也透過舉辦photo talks講座,讓創作者、研究者和社會大眾面對面交流,分享創作理念。而photobook hour則鎖定攝影書的內容經營、社會議題,或者出版流程中的排版、印刷與銷售等主題,讓實際運作面的資訊與經驗,也能在社群中共享。
在網路時代,「協作」是新的工作型態,身處不同時空的人可以共同完成一件事情。Lightbox讓各種活動成果與攝影資源透過數位平台分享出去,此外也在日本、荷蘭、中國與美國設有「攝影大使」,提供當地攝影圖書館、書店與資源運用的第一手消息。除了讓台灣的攝影愛好者獲知國外攝影社群的經營經驗外,也嘗試讓國際能聽見台灣攝影的聲音。
Lightbox成員「阿蘭」說:「其實我們有個有點遠大的目標,就是成立一個台灣攝影圖書資訊中心。」這或許是每個攝影社群心中都存在的想像,「但是切確的模樣我們也還沒法具體描述清楚。」曹良賓補充道。
Lightbox從起步開始就是靠著社群力量的共構與共享,才有了目前的成果。眼前確定可以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匯聚更多的力量,在明確的組織理念、價值意識與穩定的經營中,讓台灣的攝影社群穩健踏實地成長下去。
***
無論是經營閱讀的體驗、開拓文學的可能,或者挖掘知識的深度、匯聚社群協作的力量,以上介紹的4間不同主題類型的圖書館,都以各自所擅長的方式,為台灣書市擺上一塊嶄新的拼圖。有人做書,有人賣書,還得有人推廣閱讀。教育體制作不到的事情,體制外有人努力在執行。●
【各家類型圖書館營業資訊】
-
小步Biblio
臉書專頁:小步Biblio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135巷20號
電話:02-2553-8830
營業時間:10:30-20:00
(即將休業,近日開放時間:1/26、1/27、2/2、2/3)
-
櫞椛文庫
官方網站:櫞椛文庫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56巷2之1號2樓
電話:02-2522-1795
營業時間:
週二公休
週一三四五:10:00-18:00
週六、日:14:00-18:00
-
薄霧書店
臉書專頁:薄霧書店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302號3樓
營業時間:
週三至週日,14:00-21:00
-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官方網站:Lightbox攝影圖書室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金門街5-1號3樓
電話:02-2367-8161
營業時間:
週二至週六13:00-20:00
人物》以書寫標誌時代困境:專訪《厭世代》吳承紘與《再寫韓國》陳慶德
捷運車廂擠滿衣著筆挺的人,手持智慧型手機,戴著小米手環,回覆沒完沒了的工作訊息,想著晚餐吃什麼。他們頭銜職稱不一,卻都被疲憊與茫然籠罩,形成一幅日常的厭世圖。車外風景快速後退,沒人知道前方何處有光。
不只台灣,類似的厭世群像也遍布其他國家。本刊特地邀請了《厭世代》作者吳承紘以及《再寫韓國》作者陳慶德,談論台韓兩地的厭世百態。
我們這個世代:厭世或全拋
「二十歲到三十四歲,啣著滑鼠出生且擁有台灣有史以來最優秀的素質,卻面臨低薪、貧窮、看不見未來的困境」,是吳承紘對於台灣厭世代的劃分,「我就是絕望啊!」書中的受訪者一語道破生活的無望現實重量,夢想被狠狠壓扁,無獨有偶,韓國社會也正面臨類似處境。
台灣被冠上「鬼島」惡名,「地獄朝鮮」更是韓國青年的憤怒吶喊,認為當前的社會現狀,就如同數百年前實施嚴格身份階級制度的朝鮮王朝。韓國青年進而發展出流行語「全拋世代」,意即捨棄戀愛、結婚、生子、人際關係、購屋、夢想與希望,活著不過是最低限度的生存。
薪資停滯、物價飛漲,《向前走》歌詞「我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說啥米好康攏在那」的雄心壯志已不復見,吳承紘觀察到台北的高物價,迫使愈來愈多青年選擇返鄉。然而,返鄉之後仍要面對就業機會銳減、薪資更少的問題,充其量只能「不那麼貧窮」。
不那麼貧窮,即使還是貧窮,但一個月還能多存幾千塊,在窄仄的生活夾縫中多撐出一點點餘裕。夢想雖被壓扁,但還沒破滅。
燦爛且殘酷的失速列車
旅居韓國十年的陳慶德指出,相較於台灣青年回流現象,韓國人仍一心往首爾集中,希望進入大企業工作。即使僅有0.35%的機會成為企業正職員工,卻讓韓國青年前仆後繼,踩著別人也要往上爬。
此外,陳慶德補充道,台灣人還有到中國等同語系國家發展的機會,韓國則不然,「總不可能去北韓吧!」也因此,「移民」遂成脫離地獄的一條路,嚮往移民的韓國青年居然高達80%。
被陳慶德形容為「停不下來」的韓國,宛如一部失速列車,拼命衝向成功的窄門。「他們從別人的眼光建立自信,很怕被瞧不起」,高壓的競爭環境以及威權教育,加上民族特性使然,韓國人寧可自我了結,也不願成為他人眼中的失敗者。陳慶德進一步指出,韓國人10歲至40歲的致死原因,自殺即為第一位;40歲至70歲間,自殺也是第二位致死原因。也就是說,韓國人一生中平均有七成機率面臨自殺念頭的威脅。
出人頭地,是大韓民族共同勾勒出的美麗終點,燦爛且殘酷。無法抵達的人,沒有中繼站可停留,要不就衝向絕路,要不就及早跳車。
厭世是情緒的轉圜
相較於停不下來的韓國,吳承紘認為,「台灣厭世代的拼法,是懂得踩煞車。」還來不及從鈔票淹腳目的舊夢中清醒,上一代建立的自信早被摧毀成一地廢墟,所幸台灣人民族性較樂天,在絕望與走極端之間找到平衡,「厭世,也是一個機會。」
台灣青年的厭世,無疑是一種轉圜,一種將自己暫時拉出鬱悶的幽默感。
一開始聽到年輕人喊厭世,吳承紘嚇了一大跳,以為對方真有輕生念頭。「『厭世』這個詞的語境產生轉變,從原本的消極悲觀,轉為一種無可奈何、自我消遣的情緒。」
吳承紘以台灣流行歌曲類型為例,映射出當代社會風氣的轉變。從〈愛拼才會贏〉的傻勁樂觀到「草東沒有派對」、「那我懂你意思了」等樂團興起,歌詞表達多是對於現實的無奈及嘲諷。以滿滿負能量爆紅的「厭世姬」、「每天來點負能量」等,也讓厭世代有了情緒抒發的出口。
如果沒抱希望,哪會被絕望挫傷;如果不是奮力活著,又怎能吐露生活中種種肚爛。自嘲並非無病呻吟,更像是直視魯蛇人生的勇氣,邊靠么邊繼續跟現實纏鬥。放下遮住雙眼的手,厭世代終於看見,人生的路,不只有一條。
以著作進行世代溝通
在陳慶德眼中,韓國的痛苦根源難以消弭。補習、整容風氣盛行,時時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街頭的乞討者不敢抬起頭,有錢也未必有喘息空間。套句陳慶德說的:「他們沒時間小確幸,有空就唸書」,韓國青年唯一的抒發就是喝酒,陳慶德本人就有過一晚喝六攤的紀錄,連喝酒都像較勁,更是一種慢性自殺。
進入財團、平步青雲的成功願景背後,是酒精與色情產業交織而成的圖像,不敢逸出「正軌」的韓國青年,居然只剩痲痹自我一途,「我找不到他們的出口。」陳慶德的結語,無奈得令人心驚。
吳承紘引述一位在台的香港中小企業主對於台灣厭世代的看法:「缺乏狼性」。卡在進無步、退無路的泥淖中,台灣厭世代不再侷限於傳統價值觀的框架,轉而在生活夾縫中追求小確幸,從舊有體制脫隊,企圖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路。
台北市區兜一圈,會發現許多小咖啡館林立巷弄間。不願繼續在公司體制承受低薪與貧窮,年輕人選擇開設風格各異的小店,吳承紘認為或許可視為一種溫柔的抵抗,創業的成敗自負,至少還活得像自己。
然而,這形成兩代觀念的鴻溝:上一代認為厭世代吃不了苦,厭世代則覺得上一代滿口幹話。
吳承紘希望透過著作讓社會更了解厭世代,「我們現在的制度、資源、舞台都是上一代建置出來的,一旦他們理解年輕人的困境,才有機會進行符合需求的改變。」
看見厭世代背後的模樣
受訪當天,陳慶德與吳承紘兩人應拍攝需求穿著上班族look的襯衫,一黑一白,彷彿呼應了他們對於台韓兩地青年困境的看法。
或是上網發廢文,或是相互自嘲,穿梭在生活夾縫,《厭世代》個案中月薪不到三萬五的姊妹花仍夢想買房,或是不想被看衰小熬過學徒路的的麵包師傅,刻苦生活反而逼出不得不的樂觀。
通過報導、出書,他們將世代的困境書寫出來,破除草莓族、缺乏狼性、小確幸、愛開咖啡館等負面標籤。理解厭世背後薪資條件、勞動環境的問題,看見人真正的模樣。●
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
作者:吳承紘、關鍵評論網
出版:月熊出版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吳承紘
關鍵評論網專題副總監。
雲林人,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畢業。曾任行銷企畫、編輯、公關,記者,自由撰稿與攝影。著有《我們都相信秘密》,攝影協力《七種民宿的旅行》、《散步阮台南》等。於關鍵評論網所策劃與撰寫的《獨老者的餐桌》專題,曾入圍二○一六年亞洲卓越新聞獎視頻類與英國TheDrum的年度網路專題報導獎。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設立於二○一三年八月。我們是一群對於現今媒體不滿又想要做出一些改變的人。有一直在媒體產業的編輯,有多年在海外各地工作的專業經理人,還有對於網路技術有熱情的開發者,以及一群對於我們這個夢想有興趣,願意一起幫忙的實習生、朋友以及許多外稿作者。我們夢想中的媒體是除了陳述事實之外,還能夠提供多元、不同方向的觀點,並為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不同平台提供各自適合閱讀內容。也讓社交網路世代的使用者,能夠更輕鬆的分享、討論和參與他們有興趣的議題。
再寫韓國:臺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
作者:陳慶德
出版:月熊出版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慶德
作家、韓國社會文化專家。
旅居韓國十年,韓國國立首爾大學西洋哲學組博士候選人。博士階段,透過現象學方法,分析語言學習經驗與文化觀察,著有《首爾大學博士生的韓語文法筆記本》(聯經)與《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唐山)等書。目前以(口)譯者、專欄作家身分,出沒於UDN鳴人堂「再寫韓國」、關鍵評論網與「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等各大專欄。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