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150陪孩子遊歷龐大而精巧世界!
●鯨鯊
Whale Shark
じんべえざめ
文、圖:新宮晉,林真美譯,星月書房,39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中年級(4−10歲)
沉穩的藍和悠擺的黑,兩抹極簡色彩不斷漫流、切換、交融,挑動讀者最敏銳的視覺感官,感受海平面之下,龐大竄動的生命氣息。在有限的開本頁數裡,新宮晉展現了如魔法般的詩意敘事手法,不僅放入了一整座海洋,也記錄了鯨鯊的立體萬千姿態,有時遠望震撼,有時近身徘迴,瑰麗搖晃的光影讓人眼光離不開,每個畫面都是一座浩瀚宇宙,每次翻頁都是一回美麗遇見。【內容簡介➤】

●英勇的雪橇犬多哥
Togo to the Rescue: How a Heroic Husky Saved the Lives of Children in Alaska
拯救阿拉斯加兒童的大冒險
梅麗桑.波特(Mélisande Potter)著,吉賽兒.波特(Giselle Potter)繪,羅思照譯,小漫遊,40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這本故事源自1925年阿拉斯加真實事件,一群雪橇犬遠征674英里,接力搶送白喉血清給小鎮孩童治病,過去也曾改編成電影上映。主角「多戈」出生時體型瘦弱,卻在日後的環境磨練與主人的慧眼賞識下,展現冒險與領導能力,成為「狗隊長」立下大功,牠所經歷的驚心動魄,以及展現出的機智忠誠,在書中展露無遺,勇往前行的身影在茫茫白雪中,令人一眼難忘。【內容簡介➤】

●我與暴龍與聖誕節
나와 티라노와 크리스마스
文、圖:慶惠媛(경혜원),尹嘉玄譯,青林國際,42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雪花紛飛的聖誕夜裡,男孩所許的玩具願望以及一顆沉睡億年的化石蛋,同時在後院地底實現、復活、巧遇了!陰錯陽差的故事由此展開,美好結局讓人看了眼眶濕濕的,心頭暖暖的。韓國作家慶惠媛用她所擅長的「恐龍」題材,畫出每位孩子期待的聖誕夜,傳統卻不落俗套,怪誕中有溫馨,合理的情節縫隙中埋伏著懸疑,畫面鋪排處處細緻深情,不論任何時節、任何年紀捧讀都會被深深吸引。【內容簡介➤】

●獅子變變變
やったね!へんてこライオン
長新太著,林真美譯,小麥田,42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變香蕉、變鯨魚、變鞦韆……一頁接一頁,驚奇指數節節升高的獅子變身遊戲,讓人越看越驚奇,心甘情願淪陷在無厘頭劇情裡。長新太果然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大師,用大膽狂野卻又精準的選色、造型與節奏,創造了一個半現實半夢境的跨界空間,在自信強大的故事邏輯之下,所有的瘋狂都成立了,所有的荒謬也都圓滿了,世界本就充滿各種變化可能,讀者們不必顧慮太多,只管跟著放心玩、盡情演吧!【內容簡介➤】

●親愛的梵谷先生
Dear Vincent
麥可.柏德(Michael Bird)著,艾拉.畢奇(Ella Beech)繪,林侑青譯,小漫遊,42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弟弟西奧的來信,把梵谷從人生低谷拉起,轉往有溫暖有色彩的方向望去,於是有了《向日葵》、《夜晚露天咖啡座》等一幅幅傳世至今的經典作品。這本書用不一樣的手足視角回顧梵谷生平,一封封紙短情長的文字,互動串聯起過往片段,灰暗的景色與苦澀的心情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豐富色彩的湧現與美好未來願景,那是梵谷人生中最炙熱、喜悅的時刻了。躍於紙上的濃濃親情與燃燃畫筆,相信書前的大小讀者也感受到了。【內容簡介➤】

●大樹的秘密
Big Tree
文、圖:布萊恩.賽茲尼克(Brian Selznick),劉清彥譯,東方出版社,60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優美如散文的口吻敘事,細緻如電影的素描插圖,使這本小說從內到外散發獨特氣質,裝幀看似厚重,翻頁之間卻有著不一樣的呼吸節奏。故事從恐龍尚未出現的千萬年前說起,兩顆小小的懸鈴木種子告別母樹,展開一場傾聽、追尋、落根的悠長旅程;在古老而清亮的對話聲線裡,時空震盪出美麗奔放的弧線,所有的秘密逐漸甦醒,小種子們活出的一生,昭示了人類與萬物的共同命運軌跡。【內容簡介➤】
●假消息終結戰
關於虛假訊息的一切
Fake Over
蕾樂妲.卡里洛(Nereida Carrillo)著,阿伯托.蒙特(Alberto Montt)繪,葉淑吟譯,臺灣麥克,38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職(11-18歲)
假新聞、陰謀論、機器人帳號、內容農場、網路水軍……這些在網路上越來越猖獗,引起各種認知偏誤,甚至造成歷史重大事件的術語現象,都在這本書中一一被拆解現形。透過清晰好讀的漫畫圖文,搭配迫在眼前的真實案例,讓讀者感受到十足炙熱的危機感,習得火眼金睛的辨識功力,每次按讚轉發前,都提醒自己再多想一秒,主動抽絲剝繭查證事實,擺脫文字話術綁架,不再被流量追著跑。【內容簡介➤】
●田的上空,有鳥飛過
有機的初心
蕭淳恩著,黃海蒂繪,農業部農糧署,30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一隻鳥兒偶然落腳,開啟了農夫與田地嶄新的關係,迎風燦燦中,萬物欣然茁長,美好和諧的改變一點一滴正在發生。作者用俯瞰的視角、輕巧的口吻,循序漸進講述「有機耕作」的知識主題,明亮淡雅的畫面與文字合拍,給予讀者空間思量,營造出詩意十足的美感,細細讀完故事後,與腳下的自然土地又親近了一些。【內容簡介➤】

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圖像表現.創意
專訪》什麼是人生?讓孩子分享沉重的秘密,比利時繪本作家默德.侯桀的溫暖哲思
既是畫家、服裝設計師、家具品牌創辦人,又是三個孩子的媽媽,比利時繪本作家默德.侯桀(Maud Roegiers)怎麼分配一天的時間? 出版過30多部繪本的侯桀在2025年台北書展期間首度訪台,她眼神閃亮且充滿活力,在一場接一場的演講和採訪行程中,絲毫不顯疲態,總是條理清晰地訴說著她筆下的故事。
➤做過童衣插畫、電影特效化妝、自創家具品牌,最終成為童書作家
侯桀1982年出生於比利時,她回顧自己從10歲就開始畫畫,廣泛喜愛各種型態的藝術表達,因此最早學服裝設計,後來才赴聖路易藝術高等學院(L’ESA Saint-Luc))進修,畢業作《給艾蜜莉的信》(暫譯,原文書名Lettre à Emilie)描寫她和從小的玩伴、表妹艾蜜莉深厚的感情,受學校推薦於2008年出版,成為她的第一部繪本「出道作」。
但畢業後,侯桀嘗試過各種工作,包括在嬰幼兒品牌公司上班,負責設計童衣上的插畫圖像,也曾赴法國史特拉斯堡從事特效化妝,作品於布里斯班國際電影節(BIFF)獲獎,2017年更與先生創辦兒童家具品牌「Elysta」,跨足家具設計,直到2019年才決心成為全職插畫家。
侯桀的創作常從小孩的感受出發,「孩子的情緒、自尊、個人成長,是我最關心的三大主題,在這些議題上,我認為繪畫比文字更能與孩子溝通。」如已在台出版的《孩子需要知道的幾件事》、《噓!這是祕密!》、《我的悲傷小精靈》、《什麼是人生?》等作,都是圍繞著孩童的內心世界,藉由溫暖的畫風,傳遞給孩子們溫柔的訊息。
但她表示並不想要文以載道,希望自己的書能帶給孩子想像力,並從中探索世界。
➤受傷也不說出的秘密:害怕「失去最愛的人」,
《噓!這是祕密!》在比利時出版時引起很大迴響,書中描述孩子可能有甜美的、也有苦澀的祕密,有的如大石般沉重,有的會害怕說出口就像大砲般引發大爆炸。 作者米蓮.維諾(Mylen Vigneault)的文字用譬喻而非具體描繪,侯桀的圖畫,則藉由一隻形象可愛的猴子所身處的各種情境,加上動物、影子、照片等圖像暗示,讓小讀者共感自己也曾經歷過的事,甚至對應生活中他們可能有著正遭受傷害、卻不敢說出口的祕密。
侯桀表示,小孩最害怕的事就是「失去最愛的人」,尤其是依賴的父母家長,因此當他們承受家暴等親密的大人的傷害,特別不敢訴說,「但我們要在書中把這個觀念打破,也引導他們,即使說出這類祕密,沒得到回應,也一定要再試著分享給其他信任的大人。」
這本書在比利時出版後獲得廣大迴響,確實在一些教育現場成功陪伴孩子說出折磨他們的祕密,讓某些特殊情況的孩子,得到適時的理解與幫助。
➤畫中的光源,能更深化意象
每個創作者都經歷過尋找風格的過程,侯桀也不例外。她回顧早年她每一本書都在改變摸索,後來風格才漸漸建立,而影響她最深的,是法國知名畫家海貝卡.朵特梅(Rebecca Dautremer)舉辦的工作坊。她表示她在短短三天的課程受到很多啟發,「她教會我如何細膩,尤其在畫中注重『採光』概念,之後我會特別留意設計畫中的光源,讓想傳達的意象更深刻表現出來。」
除了在畫技上精進,2018年遇見作家米蓮.維諾,則是她創作生涯的轉捩點。侯桀表示,當年她在網路上讀到維諾的文章〈一個孩子應該知道的25件事〉,文中用溫暖的語氣告訴孩子,「雖然世界上有壞人,但有更多好人」,「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時候,就連超級英雄也不例外!」讓身為媽媽的她深受觸動,便主動聯繫可否授權讓她繪製插畫。
➤「我往往不信任自己的直覺!」嚴謹思考構圖
《什麼是人生?》則源於她和孩子們太喜歡這首歌了,於是她再度「主動出擊」,詢問作詞者艾爾德貝(Aldebert)可否讓她畫成繪本,為這首旋律輕快、內容雋永,在法語圈膾炙人口的兒歌,催生了精美的繪本。
「什麼是音樂?是飄著香氣的聲音。什麼是感動?是靈魂閃閃發光……那童年呢?是溫柔穿著睡衣。」侯桀用詩意的畫風,詮釋歌中優美如詩的文字,她分享為了將歌詞中抽象的意象,想像轉化成具體的圖像,她用的是土法煉鋼的方法——例如描寫音樂的段落,她先找了鋼琴、吉他等多種樂器的照片,一一貼在牆上,再慢慢構思,最後選擇讓女孩用豎琴撥弦的手勢,搭配在畫面上方翩翩變成花朵的吉他琴弦,傳達孩子與音樂的連結。
「我往往不信任自己的直覺!」她微笑坦言自己屬於「理性的創作者」。 她總是用嚴謹的思考來構圖,在為文字配圖時,習慣先拆分文章的每個段落,先試畫許多草稿,慢慢琢磨出理想的畫面,希望即使是繪本,也能讓每一張插畫都是一個完成度很高、足以獨立於文字之外的作品,精準傳達難以「言」述的氛圍與感受。
雖然她筆下的角色總是造型可愛,用色繽紛甜美,是非常符合市場導向的「可口」畫風,但其實她偏愛的故事,總是蘊含深層的哲思,同時探索光明和黑暗,刻畫小小心靈的各種柔軟情緒。
➤「為什麼心跳會停止?」以女兒的問題為靈感創作
侯桀笑說身為母親,自己的孩子當然在她創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同樣由米蓮.維諾寫作的繪本《你知道嗎,媽媽?》(暫譯,原書名Le sais-tu mama),透過孩子的視角描述媽媽角色,打破社會對母親的理想化形象,以充滿感情的文字,描述媽媽不必要是完美的、而只要是「充滿愛的」。
由她自己寫作、繪圖的《你為什麼哭?》(暫譯,原書名Pourquoi tu pleures ?)則源自某天她在車上突然接到好友過世的消息,忍不住嚎啕大哭,引起後座女兒的好奇,發出一連串關於「死掉是什麼?」「為什麼心跳會停止?」「他哪一天會再活過來?」等等疑問。
後來,她以當時三歲半的女兒的問題為靈感創作本書,同樣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以天真的發問、充滿療癒的優美圖畫,帶著孩子感受這個他們陌生的「死亡」概念。
不過,她大笑說,相對於老大、老二有許多和她一起共創繪本的親密經驗,現在六歲的么女相當有個性,從小就決定不看媽媽的繪本。
➤比利時人的幽默與溫暖
比利時有荷蘭語、法語和少數的德語人口,並以這三語為官方語言。台灣目前引進約160部比利時繪本,其中60多本屬於愛麗絲(Alice)出版社,侯桀的大部分作品也是由愛麗絲出版。
雖然面對法國這個最主要的法語國家,和他們強盛的文化輸出,愛麗絲出版社代表蘇菲.凡登.布里爾(Sophie Van den Bril)表示,他們出版社以專營比利時在地作家為特色,但在題材上,並不會特別侷限本土主題,畢竟好的作品具有普世性,尤其他們所出版的法語繪本,同時面對全球29個法語國家的市場,掌握了這個語言的優勢。
被問到作品中濃厚的哲學性,是否因為比利時與法國一樣注重哲學教育,侯桀則以她一貫的開朗笑容回答:「比起哲學,我們可能更重視幽默,喜歡用幽默感來說故事!」哲學,不一定沉重,更多時候,它關乎愛與溫暖,這也是「媽媽畫家」侯桀作品最深刻的印記。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