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老練卻不改初衷:柯金源與江育達的島嶼凝視
柯金源,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也是台灣首屈一指,具國際知名度的生態紀錄片導演。拿過3座金鐘獎,得過許多國內外影展重要獎項,今年更獲頒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日前,他出版《我們的島:台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集結他職涯中所處理的台灣環境議題相關的影像與書寫。
人稱「柯師傅」,如此敬稱並非空穴來風。曾與他同辦公室近10年時間的公視前總經理馮賢賢提到,柯金源是他見過「最能掌握動與靜的媒體人」,雖然長年在外上山下海、批星戴月,「可是回到辦公室,他立刻安靜下來工作,從來不跟我們聊天。跑田野即使遇到辛苦的事情,從來不會浪費時間抱怨,也從不浪費時間吹噓他自己的經歷,或去面對無謂的職場政治與衝突,而是將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在工作。」馮賢賢笑說:「認識他這麼多年,我從來不知道他家裡住哪裡、有什麼人、喜歡吃什麼。」
「農村武裝青年」成軍10年,是台灣最具指標性的社運樂團。主唱江育達是其中的靈魂人物,曾經農村與環保運動無役不與,每每在凱道高歌「沒有正義就沒和平」。近幾年,他極少涉足台北的抗爭。我們問他,這10年來政黨輪替,政治變化快速,昔日戰友許多已列於高位,他是否有所感嘆?他答:「我很喜歡自己現在的狀態。」
兩人除了都是環境運動倡議者,並有許多相似之處:彰化人、創作者、經常環島。他們最新的作品,一是30年的備忘,一是10年的標誌。Openbook閱讀誌特邀兩人碰面,一同聊聊彼此涉過的水,走過的路。
▇調慢的速度
對談當日,與兩人約在淡水河旁、承接「有河Book」舊址的「無論如河」書店。採訪前半小時,柯金源已提早抵達。沒想到他與記者最初的話題,是臉書演算法改變導致議題宣傳的困難,並分享了突破同溫層的方法。原以為他只關心環境大事,沒想到對社群經營也有研究。他更與無論如河的店長聊到,這裡或許是讓人認識淡水河水文與歷史的良好地點。
不久後,江育達揹著吉他現身。兩人早在2008年便已相識,2010年柯金源的《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中,使用了農村武裝青年第二張專輯中的〈濁水溪出代誌〉;2013年的紀錄片《黑》,則使用了第三張專輯的〈望水〉一曲,這首歌是這樣唱的:
謝天又謝地 謝你賜阮源源的水源地
望天又望地 望阮這冬稻仔收成沒問題
濁濁的水阿 感謝你來疼惜故鄉的作田人
水頭流到水尾 讓家園厝地世世代代永流傳
這兩次的合作都相當愉快,柯金源說:「他已經用歌曲把我影片的意念傳達出來了。」專輯中的原曲調性快、鼓點強,為了影片,江育達重入錄音室,將整首歌的唱法調慢。柯金源說:「我們有把它修了一下」,江玩笑地回嗆:「那不只是修一下,不是變慢就好了,整個韻味完全不一樣。」對當時的他而言,唱慢很難。
▇環島
二人的起手式,都是環島。
江育達大學時開始接觸社會運動,隨著議題在島嶼移動。最為人所知的,是哪裡有抗爭,哪裡就有他的吉他。2009年發行第一張專輯《幹!政府》,此後每數年便有作品面世。樂團從1人編制,到3人,近年成了6人編制。2015年,江育達搬回故鄉彰化,開了多年的舊車換新,今年與相戀多年的樂團大提琴手陳俐君終於結縭。昔時青年,轉眼已近中年。
十五、六歲時的柯金源已開始接觸攝影,20歲揹著睡袋與相機環島,四處借宿學校,有意識地拍攝台灣各地風景。「如果說從1977年開始從事環境紀錄,一直到現在,好像有點不長進。這40年來,我只做了一件事情:記錄環境。」
《我們的島》一書,集結柯金源年年記錄的重點地點環境樣貌,涵括全台各地,令讀者看見景象的變異,鋪陳出時間張力極高的影像敘事。最令人動容的,是描寫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小河,「我挑了5張照片,把40年的過往描述出來。」

最早的那張照片,幫江育達保留了小時候河邊抓青蛙的記憶。「我幾乎是在田裡玩耍長大的,在水圳裡抓水雞(青蛙)釣水雞,每天下午放學回家都會在那邊出現。小時候跳下水圳,都可以直接看到水雞,但現在都沒有了。農村巷口年輕人也越來越少了,我問我媽,過10年、20年、30年,我們這邊會剩下誰?」
▇不斷問自己的問題
2004年的作品《記憶珊瑚》,柯金源踏查全台珊瑚的生態地景,以海中絕美的構景,描述殘敗的自然生態。敘事的主人公穿著蛙鞋,游於海中,喃喃自語:「人跟大海的關係,究竟要如何書寫……」我們問他,創作時最常自問的問題是什麼?
不唱高調,他說:「每次拍攝的計畫,都會先問自己:『我為什麼要拍當下的這段影片?拍了之後,我可以為它帶來什麼樣的協助?』如果沒辦法回答自己,我可能就不會再拍了。紀錄片,可能要好幾年才能做完,後期剪接的時候,我會把自己先抽離,好好看這部影片。到底講清楚了沒?我們需要改變的事情,這部影片有沒有辦法達到?不管在工作當下,或者後期完成作品的時候,我都會對自己提問。」
雖然是新聞記者出身,但柯金源的紀錄片卻兼顧美學,每部作品皆呈現不同的敘事架構。他說:「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因為傳播的平台大部分是電視,觀眾口味改變得很快,但每一個作品,總希望能跟更多的人溝通。所以他會隨著不同的時間,改變呈現的方式。「不會說從以前到現在,只有一套方法。」
以《來自斷層的消息》為例,因為主要談前一年的921大地震,是嚴肅的災難議題,必須用全知觀點呈現,較為客觀。2004年的《獼猴列傳》談人跟環境的關係,描述島嶼中兩種靈長類的互動,就需要更高的視角詮釋,有點接近俯瞰。
「很多議題,我需要10年去看一次。我最早拍的海洋作品,是1994年的《瀛海水晶宮》,用全知觀點,解說的方式,由一位專業人士念旁白,像一堂海洋生態課。隔了10年,2004年我才做《記憶珊瑚》。以前受教育,都是知識性的理解,情感面的投射跟轉換比較少。所以那時候我用了更多個人的情感進去,第一個版本剪出來的時候,同事看了說像跟戀人的告白,甚至像是跟大海纏綿溫存。」

再隔了10年的相關紀錄片作品,是2016年播出的《海》。因為前面已經講太多資訊或知識,這次他希望用凝視海洋的視角,呈現出不同地區的海洋生態。當前主流的電視紀錄片盛行的方式,是像Discovery或國家地理頻道,有劇情、資訊、知識、音樂、有解說,讓觀眾看到美麗的畫面、接受到滿滿的資訊與知識,提供一場生態饗宴。《海》則採取了幾個大膽的嘗試。
柯金源說:「在這部紀錄片中,前17分鐘完全沒有人的聲音,後續也沒有旁白、配樂,就靜靜的。讓觀眾去看所有的影像,因為我們想辦法去海底,把裡面的聲音錄下來。打破一般電視紀錄片的做法,沒有所謂的起承轉合或者劇情。把台灣的環境用拼接的方式,拼成一個台灣圖像的拼圖。我希望有這樣心靈的互動,而不是看完之後結束了。」
相同的議題,柯金源根據相異的時空環境,以不同的敘事方式提供不同的觀點與美學體驗,其中的自我揭露也全不相同。對相同議題的長期關注、將相同素材剪裁成不同規格,配合時事,觀察群眾,並對傳播形式做到準確掌握。可以說,他不僅是一位紀錄片藝術創作導演,更是一位老練卻不忘初衷的新聞人。

▇生靈與亡魂
農村武裝青年的崛起,與近年的土地改革和公民運動有很深的關涉。幾年前,江育達表演時常開玩笑說,政府做得越爛,他的表演越多,所以他算是社運經濟的「既得利益者」。然而,搬回家鄉二水後,他很少涉足台北的抗爭場合。
「剛回到這邊的兩年,我完全失去創作能力,我發現身體感還停留在社運的某種擠壓裡面,過去很多歌是在這樣的情況寫出來的。可是搬回二水之後,我突然發現自己不會寫不生氣的歌。失去書寫能力,一點都表達不出來,以為自己功夫廢了。」江育達說。
創作的瓶頸,讓他開始展開學習之旅。他加入梨春園北管樂團,學習傳統音樂,也花了一段時間,每週上北投,參加陳明章的吉他與月琴課。雖然已經很會用台語表達,甚至主持過全台語的廣播節目,江育達還是重新學台語,並查讀地方文史資料。
他發現,在農業時代的台灣,北管或陣頭是很多農夫都會的東西,每個村庄都有一間宮廟,宮廟有自己的樂團,團員是附近的居民。這些東西的消失,來自農村的凋零,人口外移。現在,大部分的村庄都找不北管團,所以屬於村庄自己特色的部分也全部消失了。
「有些人說,這些年都沒有看到我出現在社運場合。我覺得我的初衷一直都沒有變。雖然沒有出現在社運場合唱歌,但我認為自己比以前更革命,因為我革命地專注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尋找我剛剛講的那些流失的東西,盡我的使命把它們保留住。學習、傳承到散播,這是我現在覺得最革命的一件事情。」

新專輯《根》中,江育達不只為環境而寫,也召喚守護土地的生靈與亡魂,例如〈Tsit个老歲仔〉,是他寫給環保弘法師粘錫麟的歌曲。粘錫麟辭世前一兩年,將自述生平的歌詞交給江育達,委託他為自己做一首歌。兩人當時並不相熟,江育達收下這份信任,將歌詞壓了好一陣子,終於在粘臨終前完成,卻沒有機會讓他親耳聽到。
〈游花園〉則是送葬隊伍會演唱的牽亡歌。描述陰曹地府的花園百花盛開,亡魂在輪迴前,一定要入園找到自己的本命花。為了加速送葬隊伍的進行,讓亡魂早日投胎,這首歌的節奏很快。這首位於生死交界的歌曲,經常在夜裡演唱時,都會引得鄰近野狗吹狗螺。很多聽眾覺得很好聽,但完全不知道這是一首牽亡歌。

▇10年或30年的現在
最後,我們問兩位與談人:「現在和10年前或30年前的自己,差異最大之處為何?」
回想起10年前剛創團的時候,江育達說:「那時候窮到要被鬼拖去。」有3、4年的時間,他的存款幾乎都只在一萬塊以內,甚至幾千幾百塊。但「創作的人有一個好處,是我們的生命會跟隨著創作,或創作會跟隨著生命而互相修正。」音樂是一個媒介,讓他自我反省、思考世界,甚至認識更多人。「沒事你哪能遇到這麼多人一直跟你聊天啊。我創作了那些音樂,而它們又帶著我去很多地方,認識這世界更多元、不同的事情。回饋給我的,反而更多。所以我才會說,我好幸運可以做這個職業。」
柯金源則提到,改變主要有兩處,首先是知識層面,每接觸一個不同領域,都像寫一篇大型的論文。其次則是對議題與人更深的理解。「譬如說,我在記錄各種災變,像921,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很脆弱,要趁早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更早之前,我在海邊出生長大,所以對海邊的環境比較清楚。但是當我1990年拍山區土石流時,才知道山是會大量流失、讓整個聚落不見。」
柯金源說:「拍影像的過程讓我明白,有很多地區不是如你當時所想像或觀察的。它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意外,或者你做了什麼樣的動作,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不是當下可以理解的。在記錄過程中,反而刺激我思考包括,生命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你該怎麼樣去利用你的生命,做怎麼樣的事情。」
柯金源與江育達,生於溪水旁的兩人,原是青春熱血的環島青年,練成了身經百戰的武功時,已是壯年或中年。不改初衷說來容易,卻是各有各的修練。10年或30年後,恐怕太遠,而每個里程碑卻也都是為了當下,此時此刻。●
▇2018 TIDF 柯金源電影放映 場次表
- 《獼猴列傳》+映後座談
時間:4/17(二)19:30-21:20
地點:離線咖啡 - 《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映後座談
時間:4/24(二)19:30-21:20
地點:離線咖啡 - 《前進》(新片)+ 延伸座談
電影放映:5/13(日)13:40
延伸座談:15:10-16:10
地點:新光影城
※相關場次與購票資訊,請上TIDF官方網站查詢
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 |
作者簡介:柯金源 人稱柯導、柯師傅。彰化伸港人。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十二年,共累積了超過三十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新聞部。近年作品多關注產業政策變遷下,臺灣自然環境如何遭受破壞;以及在公民意識覺醒的年代,政府該如何訂定未來環境保護計畫、企業該如何落實社會責任。多項作品入圍並獲得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 |
根 |
作者簡介:農村武裝青年 |
文化觀察》言靈的墜落:從《鳴鳥不飛》與《愛的逃避之旅》談語言的力量
人因語言而有了思維、有了同類間的溝通,從此,混沌的世界出現了秩序,人類從動物一變而為「萬物之靈」。
許多初民社會信奉泛靈論或萬物有靈說,人們相信,所有的生物乃至無生物(尤其是帶來世界秩序的語言),都存在著具有人格的「生氣」(=精靈)。棲息在語言的精靈,擁有左右人們幸與不幸的咒力,一旦話語出口成音,就等於與言語精靈交換了約定,言語的力量將作用在發話的對方,同時也會反回自身。
例如,日本人在燒耕前會對地神唱歌祝禱,相信歌的言靈能安撫地神、帶來豐收。抑或者,古蓋爾特人不會告訴他人嬰兒的名字,因為擁有名字等於握住了這個人的命。這即是相信言語存在著靈威,喜事時的吉言、怨恨時的咒咀,都不只是心情的發紓,而是對言靈力量的期待。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言詞都擁有精靈之力,但初民社會的人們仍然對語言心懷敬畏,節制說話,因為他們深知語言的重量常是無可承受的。在這裡,或許可以將言靈更擴大解釋為對言語作用力的敬慎。
隨著世界的除魅化,言靈信仰早已凋零在「語言不過是溝通工具」的理性裡。然而即使在今日,惡語的忌誨、對祝禱頌經的信仰等言靈的殘骸,仍然悄悄地在一些人的生活裡偷生作祟。
▉呼喚你的名字,奪取你的存在
日本大眾文學裡也有不少作品以言靈為主題,譬如夢枕獏的《陰陽師》裡「咒」的概念:當我呼喚而你回應,咒便束縳了你。在這裡,咒是一種蘊藏著力量的語言,也就是存有言靈。
而京極夏彥的《鐵鼠之檻》等京極堂系列,更是用複雜交織的對比方式,將近代以來言靈與言語操弄這種對立卻共存的荒謬,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因畏怖而發狂的「妖怪」,在古書店主中禪寺近乎冷酷的邏輯分析後,不過是人心被言語蠱惑後的反映。
中禪寺用言語的力量,拔除了附在他者身上的「妖怪」,然而,邏輯的語彙不也是言之力嗎?在理性的背後,京極堂系列正是被神祕化的言靈與理性言靈的對決。
浦澤直樹的經典作品《Monster怪物》裡,「沒有名字的怪物」分裂身體去找尋自己的名字。它奪取他人的名字,同時也奪取了對方的存在,但無論這樣重複多少次,都無法填滿自身的空虛。在這個貫穿全書的童話裡,名字的言靈之力等同於自我的存在,即使最後怪物將得到命名的另一半自己一口吞下,擁有了名字,卻再沒有呼喚這個名字的人:名不成音,言靈因無人呼喚而緘默沉寂,「沒有名字的怪物」,依然不存在。
▉看穿無數謊言,看不穿你
而近年來最觸動我的作品,是ヨネダコウ的《鳴鳥不飛》,與去年底才在台問世的おげれつたなか的《愛的逃避之旅》。這兩部尚未完結的漫畫,無論在畫風、主題上都極為不同,卻恰恰展現了言靈死與不死的力量。
《鳴鳥不飛》是這幾年來BL漫畫中少見的深沉有劇情的作品,2007年甫出道的漫畫家ヨネダコウ,2013年畫出第一部長篇漫畫《鳴鳥不飛》,2015年得到講談社設立的以職業女性為主要對象的「FRaU漫畫大賞」,2016年又再度得到由讀賣新聞社主辦「Sugoi Japan Award」漫畫部門第4名,並從連載開始就連年都在「這本BL好厲害」(このBLがやばい)的人氣排行榜前十名中。
性成癮的被虐狂矢代是黑道二把手,因目睹妹妹被強暴而不舉的前警察百目鬼則是他的保鏢。前者放蕩直白地操弄著語言、編織、看穿無數的謊言,他的面目在浮誇辭藻的煙霧間似顯非顯,真偽失去界線,意指彷彿游離開了意符,卻又在迥異的行為中被投錨在應有的意義裡。
所有人都陷入矢代話語的欺瞞,相信那暴露了他的輕浮無心——矢代不相信言語有靈,但卻用言語的力量,創造了他自己的形貌。唯有沉默寡言的百目鬼不斷想撥開繁花似錦的語彙,看清那後面矢代忽隱忽現的臉:那些話語究竟是謊言,還是只因為過於真實而讓人無法相信?
「我想讓你知道我有些事情不想讓你知道。」
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裡的這句話,道盡了兩人的困境。矢代織成的網,成了束縛百目鬼的咒。然而,百目鬼發現了矢代的咒,卻無法跳出,只能奮力撕裂誇飾的詞藻,消滅言靈的咒力,相信矢代的言談內含著想要吐露的真意。
▉如何才能忘記,當初那句違心之言
另一方,第一集甫出版就登上「這本BL好厲害」第一名的漫畫《愛的逃避之旅》中,從小一起長大的太一與直人,高中時曾烈火般地愛戀著對方。然而,在大學入學考前一次大吵中,太一脫口說出:「你只是洩慾工具」,直人憤而與他分手,或者說,斷絕了對太一來說不過是砲友的行為。沒想到在大學校園裡,直人看到了原本應已考進一流大學的太一。
這是一個非常老梗的開端。太一從小家庭破碎、不善言辭,直人是他唯一的棲身之處。然而在無意中,太一得知直人選擇的大學與自己不同,不被愛與失去的恐懼,讓他說出了與感情完全相背的語句:「你只是洩慾工具」。
言語之力在這裡發生了作用,直人真的離開了他,而他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意思,於是改以行動。在直人不知道的狀況下,太一承受老師們的不解與責備,放棄了一流的大學,考進直人所在的地方。他用了許許多多的作為,從小習慣到熱情的性愛,不斷地用身體對直人說:「我愛你」、「你絕對不是洩慾工具」。
然而,不成音,不成語,新的言靈無處寄生。
最初那句話的言靈不斷出沒在他們所有的生活之間,無論他們的愛情再怎麼強烈,言靈仍一再地把撕裂的那一刻拉回來。
直人被下了咒,總是直接表達的他,再也無法在太一的愛之中安心。而他的不安,讓原本只能從他身上得到安穩的太一更加扭曲。當他們開始破出校園這封閉的蛋殼時,原本傾斜的關係滲入了更多的變數:原生家庭的反應、社會的眼光,愛與不能愛、放手與不能放手、行動與言語……
這一切糾結的開端,始於一句違心之詞的言靈之力。
▉每一句話,都是一道力量
我們常說,沒有改變,無數聲的「對不起」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句空話。然而,付出了無數的行動之後,又為何還需要一句承諾?只因那一諾的重量,仍然被失去言靈信念的人們死命攀附著,無法放手。
語言——包括身體語言——是我們唯一能向外表達自我的方式。然而,我們說得太多卻無法實現,殺死了言靈的信徒,讓語言淪為工具。於是,說者輕易許諾、隨意發話,聽者輕信易忘、沉迷在華美的語海中。
卻忘了言靈的殘骸仍幽盪在吐息之間。
說者難道不期待聽者相信他的誓言、他的允諾麼?無數絕艷壯麗的詞藻,編織的是言靈迴盪的夢。只是,夢讓人沉醉,卻無需負責。
聽者回應,於是或言靈附骨,或過耳無心,讓言靈再次因無人信仰而墜落。
矢代說了,百目鬼不想信,又不知是不是能不信。
太一做了,但直人仍緊記著那一句話。他們都想忘了,以為忘了,卻原來從來沒有忘記過。
百目鬼相信去掉綴語,顯露的是矢代的真意,只是他還無法理解。而矢代卻嗤笑他的妄想,因為連他自己也不相信。
太一道歉了,用言語、用行動。然而,那後來的語言蒼白得無法抹去第一道見骨挖心的痕跡。代價卻是,直人永遠不會再是原來的那個他。
我們踩在一條若續若斷的細索上。是要認真傾聽、繼續相信言語等於內在;抑或是除去言靈之魅,讓言語歸於言語,意義歸於意義?
失去言靈的話語,究竟還剩下什麼?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 Word is with God, and the Word is God.”
《約翰福音》的第一章第一節如是說。若從初民文化的角度將「Word」譯為「言」,那麼「太初有言,言與神同在,言就是神。」人們所說的每一句話語,都存在著在混沌中創造了光,區分了明與暗的神之力。
這,即是言靈。●
囀る鳥は羽ばたかない1
作者:ヨネダコウ(Kou Yoneda)
譯者:藤崎スグル譯
出版:尖端
定價:130元
【內容簡介➤】
主要以BL創作為主,2007年開始在大洋圖書連載出道作《無法觸碰的愛》(全),單行本一出便一炮而紅,成為受注目的BL作者。更以此出道作獲得「這本BL好厲害! 2009年BL部門」第三名,即使作品量不多,依然是現今BL界中熱門的話題作者。
エスケープジャーニー
作者:おげれつたなか
譯者:Alata
出版:青文
定價:1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おげれつたなか
7月3日生,大阪府出身。A型。
日本漫畫家。
2015年以《戀愛就是笨笨的事》拿下BL AWARD第20名。
2016年分別以《愛的逃避之旅》拿下BL AWARD第3名,
《戀愛的正確標記法》第4名,《在鏽蝕之夜對你呢喃愛語》第17名。
2017年分別以《ヤリチン☆ビッチ部》《ネオンサイン・アンバー》拿下BL AWARD第2及第3名,
《愛的逃避之旅》拿下BL AWARD最佳系列漫畫第4名。
同時以《ヤリチン☆ビッチ部》《愛的逃避之旅》分別拿下這本BL不得了第2及第5名。
中文已出版書籍有:
《在鏽蝕之夜對你呢喃愛語》、《戀愛的正確標記法》、《無節操☆Bitch社》、《戀愛就是笨笨的事》(青文出版)。
Monster怪物完全版1
作者:浦沢直樹
譯者:余思霈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明星大學經濟學部畢。1983年以『Beta!』出道。早期風格為勵志溫馨的青春成長漫畫,其後轉向對人性與社會現象深一層探討,內容涉及歷史、心理學、犯罪學、科幻等等。代表作有《Yawara!》(以柔克剛)、《Monster》(怪物)、《20世紀少年》、《Pluto》。
陰陽師17:螢火卷
陰陽師 螢火ノ巻
作者:夢枕獏
譯者:茂呂美耶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夢枕獏
1951年生於神奈川縣小田原市。
日本東海大學日本文學科畢業;日本SF作家俱樂部會員、文藝家協會會員。
1977年,於《奇想天外》雜誌發表〈青蛙之死〉而初出文壇;1989年以《吞食上弦月的獅子》榮獲「日本SF大賞」;1998年再以《眾神的山嶺》奪下「柴田鍊三郎賞」。
高中時「想要出版夢一般的故事」,而以「夢枕獏」為筆名,「獏」指的是那種吃掉惡夢的怪獸。創作三十餘年,除了廣受讀者好評的《沙門空海之唐國鬼宴》、《狩獵魔獸》、《餓狼傳》等膾炙人口的系列作品外,更在山岳、冒險、玄怪奇幻小說等領域,讓廣泛讀者深深著迷,成為日本一級人氣作家,也深受台灣讀者喜愛。
《陰陽師》系列作品2003年在台灣出版上市後,占據各大書店文學類暢銷榜,廣受各界追捧,口碑相傳至今,是最受讀者歡迎的經典奇幻文學。
作者: 京極夏彥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400元
【鐵鼠之檻(上)內容簡介➤】
【鐵鼠之檻(下)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京極夏彥(Kyogoku Natsuhiko)
作家、妖怪研究家、藝術總監。1963年出生於日本北海道,本名大江勝彥,曾在廣告公司擔任平面設計師、藝術總監。
1994年以妖怪推理小說《姑獲鳥之夏》晉身日本文壇,旋即引起各界矚目。
1996年以京極堂系列第二作《魍魎之匣》獲得第49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之後陸續推出《狂骨之夢》、《鐵鼠之檻》、《絡新婦之理》等九部系列作,大受讀者歡迎。京極堂系列小說人物設定鮮明、佈局精采,架構繁複,舉重若輕的書寫極具壓倒性魅力,書籍甫出版便風靡大眾,讀者群遍及各年齡層與行業。目前正以讓人瞠目結舌的奇快速度創作。在由他親手開啟的這一輪推理小說的太平盛世裡,京極夏彥無疑盡得輕、快、準、簡、繁之粹。
1997年以時代小說《嗤笑伊右衛門》獲得第25屆泉鏡花文學獎。
2003年以時代小說《偷窺狂小平次》獲得第16屆山本周五郎獎。
2004年以妖怪時代小說《後巷說百物語》獲得第130屆直木獎。
戀人絮語
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作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譯者:汪耀進
出版:商周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20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法國「新批評」大師,是繼沙特之後, 當代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也是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
巴特是以結構主義觀察文化現象的先驅,並將符號學推向法國學術界的前沿,勾勒了結構主義「文學科學」的藍圖。其諸多著作對於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存在主義、詮釋學和解構主義等等皆有極大的影響。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