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房》中國原創兒童繪本,黃金時代到了嗎?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童書出版市場平均每年成長速度上升15%,在出版行業整體成長率下滑的情況下,寫就了「黃金十年」的傳奇。
過去中國的兒童繪本主要以引進譯本為大宗,近年來,中國原創繪本不斷湧現,市場占有率上升至10%~20%之間。雖然這個比例仍舊不高,但這些年來,幾部中國原創繪本走向世界,在國際獎項中嶄露頭角,包括余麗瓊的《團圓》進入「2011年度世界兒童圖畫書榜單」;《二十四節氣》作者熊亮於2014年獲得被譽為「兒童文學的諾貝爾獎」的國際安徒生獎提名;黃冰純的《辮子》2015年獲得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金蘋果獎;于虹呈的《盤中餐》入選2016年波隆那童書插畫展……這些亮麗表現,無疑讓逆勢火爆的童書市場對原創力量寄予更多期待。
歐美圖畫書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而中國的圖畫書則從2000年左右才真正起步,至今只有十幾年的發展時間。前述獲獎者多為80、90後的繪本新秀,他們是伴隨中國原創繪本成長的一代,將創造中國原創繪本新時代。
▉事情真的起了變化?
近年來,不停有報導宣稱「中國原創繪本的春天到來了」。而不同於「狼來了」的預言,事情確實悄然起了變化。
首先,近年持續大量引進繪本,加上出版界對繪本審美教育的普及,使得繪本這種文類越來越為中國讀者接受。繪本的流行,自然帶動了原創作品的火熱。如今初為人父母的80、90後,成為購買繪本的主流,他們對繪本的挑選和判斷正逐漸成熟,不再盲目「崇洋媚外」,而更看重繪本本身的品質。
此外,官方也有意藉由各種方式,為原創繪本的生長提供土壤。且不提前一陣引起話題的「引進童書限令」,單看近來年官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提倡,和原創繪本獎項的設置,也能感知「春風」。
民國時期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豐子愷的兒童漫畫等作品,既是連環漫畫的代表作,也被視為中國繪本開拓性的作品。
2016年中國出版協會、中國童書博覽會主辦的「張樂平繪本獎」,以「傳承張樂平先生的藝術精神」為宗旨,向全國的繪本及動漫創作者徵集未出版的原創繪本作品。以張樂平作為繪本獎的名稱,即體現了對中國原創的熱切期待。
另一方面,藝術類高校開始重視並加強繪本創作教育,也為原創繪本培育了真正瞭解並熱愛這一行業的創作人才庫。2008年,于虹呈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資訊設計專業,大二面臨工作室四選一,她沒有選擇VI設計或多媒體設計等熱門方向,而選擇了當時以書籍設計為主的圖文工作室。後來工作室開拓國內首個繪本專業,于虹呈被這種結合圖文敍事的獨特書籍形式吸引,遂轉入繪本設計。這個工作室後來更名為「繪本工作室」,目前最活躍的幾位中國原創繪本作者多半出自於此。
在大規模引進國外版權的狂熱後,一些出版社也開始反思這種「大躍進」的出版模式,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了本土原創繪本,更紛紛以實際行動支持原創圖書的創作。信誼圖畫書獎、小活字圖畫書研習營、蒲蒲蘭原創繪本訓練營等相關活動,為出版社物色出版資源的同時,也培養出一批符合市場需求的原創繪本作者。
▉近年優秀原創繪本
童書推廣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在今年4月刊發的〈中國力量:童書媽媽原創繪本精選書單〉一文中稱,近年來湧現的優秀原創繪本,打破了舊有的三大刻板印象:
- 原創繪本粗製濫造、豔俗不堪。
- 原創童書充斥說教。
- 原創繪本少得可憐,精品更是寥寥。
「坦率說,我們欠原創一個去翻開它、閱讀它、瞭解它、被它感動、為它驕傲的機會。」(三川玲的原創繪本精選書單。)
值得關注的還有原創繪本題材的擴大。接力出版社嬰幼事業部總監唐玲表示:「前幾年大家都在出中國元素、中國符號比較明顯的東西,比如關於民俗、節氣、神話傳說等等,或者把從前的連環畫經典作品再重新創作。我覺得是一開始做,大家沒太大信心,另外也覺得中國特點容易和國外區分,容易輸出版權。這兩年創作的信心上來了,所以什麼題材和藝術形式都敢試了。創作者們放開手腳,前景會挺好的。」
即便是中國元素主題的繪本,也出現了大師級、具備中國精神的優秀作品。《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原創繪本名家熊亮的創作。十多年來,他一直用充滿禪意的水墨畫風,創作著諸多富有民族韻味、傳統文化色彩的繪本。
熊亮喜歡研究整理中國民間戲劇、寶卷、變文,游走於地獄鬼神、因果間的智慧與投射之間,從古老的地下文化中尋找新的美學元素。他說,「大家以為中國的類型一定是比較溫柔的,其實《山海經》、《洛神賦》、羅漢像等,是特別粗礪和強烈的一種風格。」他的作品巧妙地聯繫了中外古今,個性獨特而又能引發共鳴。
于虹呈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以皮影的藝術造型為基礎,綜合多種傳統美學風格的創作方式:先畫線稿,複印後作為底襯,蒙上宣紙,在描圖板上用水墨作畫,再參考皮影刀法刻畫輪廓。場景的選取思路來自傳統戲曲,如「十八相送」、「草橋結拜」、「哭墳化蝶」;畫面背景借鑒了敦煌壁畫、江南園林、徽州木雕等傳統藝術形式。此外也從宮廷美術中取鑒,借用《洛神賦圖》裡的東晉遊船,以《千里江山圖》中山重水複的構景美學表現「十八相送」。借鑒傳統,化為自用,賦予這部傳統題材作品一種嶄新的現代感。
▉中國原創繪本的瓶頸
2016年7月,中國首項繪本大獎「張樂平繪本獎」揭曉,「小活字圖話書」選送的原創作品,斬獲了16個獎項中的4項。這是唐亞明領導「小活字」的第3年,也是他在福音館做編輯的第33年。
不過,在一片茁發的氣象中,唐亞明也指出了當前中國繪本出版的幾個隱憂。「一個就是整體浮躁,沒有專下心來做圖畫書的氣氛,大家都能賺一把就賺一把。再就是缺乏好編輯,現在沒有一個培養好編輯的機制,有的只是去搶有名作者的機制。還有一個,就是中國缺乏完善的制度,不像日本通過『再販制度』禁止圖書打折出售,行業相對規範。現在這一塊中國沒有法律約束,整個環境壓迫出版社、壓迫作者,出不來好東西的。書籍定價越來越高,書越出越多,收入越來越少,形成出版業的惡性循環。從制度上不解決,你再說提高出版什麼的,沒有用的。所以這三條,如果不解決的話,中國圖畫出版社十年也做不好。」
原創繪本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優質的作者、專業的編輯,以及耐得住寂寞的出版社。此外,也離不開理智消費的讀者、完善的出版制度,和良性的社會氛圍。而這一切條件,預估在十年後才能逐漸具備,到那時,或許才真能稱得上是中國原創繪本的「黃金時代」。●
書評》視覺霸權時代的小說家反擊:評《文藝春秋》
《台灣史上最有梗的台灣史》作者黃震南,在我心中等同於偶像竹野內豐。我追星聽他細數昔日台灣文壇八卦,有一次他說起前輩文人之間的男男曖昧,我正在想像這段史料改寫成小說有多大可能性,黃震南卻拿出早就準備好的道具:一張BL風格的單格漫畫,兩位前輩文人被畫成兩位耽美少年。全場聽眾大笑肯定黃震南的幽默,我卻唏噓不已:原來,大可以發展成小說(也就是像河流一般流動的敘事[narrative])的史料,在這個視覺文化稱霸的時代,卻要畫成單格、停格的BL漫畫(也就是凝止不動的亮相畫面[tableau]),才更能夠讓閱聽者眉開眼笑。
文學和歷史本來就有互相補充、互相詮釋的默契。不過,視覺文化商品早就奪取文學的位置。自從本土意識普及以來,民眾喜歡藉著視覺文化商品來「間接」認識本土歷史。耆老作家的著名小說紛紛被改編為簡化的兒童繪本。民眾期待可歌可泣的史料拍成電影,彷彿只有電影的浩大才對得起歷史的偉大(戒嚴時期黨國動輒將歷史拍攝成愛國鉅片,也是出於類似心態)。年輕學子藉著(兜售俊男美女畫面的)電視劇、網路劇來認識白色恐怖、太陽花。
我絕對不低估這些視覺文化商品向社會推廣台灣文史的貢獻,但我擔憂文學被邊緣化的後果。
黃崇凱小說《文藝春秋》的最大貢獻,就是在視覺文化鯨吞歷史這塊大餅之際,為小說殺出血路。《文藝春秋》在視覺文化之外建立的「化外之地/畫(視覺文化)外之地」,就是我在《同志文學史》頻頻強調的「公眾歷史」(或稱民眾歷史、庶民歷史等等,即[public history]),跟國家機器頒布的正史、教育體系灌輸的歷史課本大異其趣。
公眾歷史絕對不要正經八百,反而不避俚俗狹邪,充滿眾聲喧嘩(也就是文學理論家巴赫汀、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一再謳歌的眾聲喧嘩)。評論者們稱讚《文藝春秋》善於在不同篇章轉換敘事腔調(有台客腔、中國腔、大正時期日本腔等等),這種說法固然肯定了黃崇凱的「口技」,也同時指出了此書的眾聲喧嘩特色:台灣歷史充滿雜音,絕對不只有獨一無二的標準口音。
許多評論者都已經紛紛「認領」自己最讚賞《文藝春秋》的哪一篇小說。我要特別提及〈七又四分之一〉這篇,因為它以小說文本之姿,反擊/回饋視覺文化。它的篇名顯然借自於義大利導演費里尼,內容則取材自楊德昌導演作品(義大利經典電影如何影響楊導風格,只能另稿細說)。
用視覺文化商品(例如可能出現的楊導紀錄片、模仿楊導風格的微電影等等)向視覺文化奇葩楊導致敬並不稀奇,用小說向楊導致敬才妙——而且妙得剛剛好。〈七又四分之一〉正好逆轉了楊導的名作《恐怖份子》:電影中,繆騫人主演的女主角獲得副刊文學獎,因而成為(視覺文化)媒體焦點。楊導用電影拍(報紙副刊文學獎盛世的)小說,而(經歷過副刊文學獎盛世的)黃崇凱用小說寫楊導。
《文藝春秋》炫示多種小說技藝,很容易被認定為「後現代小說」。我同意它是後現代小說,但我也要說它「並無新意」。我的評估並不是貶辭,因為後現代主義本來就不講究創新,反而講究「以舊代新」(也就是時尚界偶爾流行的「復古」)。我的評估同時也要反制21世紀讀者的常見誤解:誤以為後現代主義就是最新進的文藝潮流。這種誤解來自於歷史失憶症:早在1980年代,台灣文化界早就熱烈風靡過後現代主義、後現代文學(例如黃凡的小說)。
我說《文藝春秋》是「後—現代小說」,原因之一是它有意逐一探訪現代主義文人(那些以疏離、寂寞著稱的孤獨藝術家們)。既然轉頭回顧現代主義,《文藝春秋》自然是「後—現代」之作。原因之二,是它同時充滿懷舊(nostalgia)和調侃(irony,也就是台灣俗語”kuso”)。光是「文藝春秋」這4個漢字就已經是跨國kuso。我在《同志文學史》借重的加拿大學者哈虔(Hutcheon)就在20世紀末指出,後現代主義其實是藉著懷舊(敬愛古物)之名,行調侃(嘲弄古物)之實。
美國學者詹明信(Jameson,剛好也撰文談過《恐怖份子》)早就在1980年代指出,「懷舊」是後現代主義的好生意。時至今日,Netflix的劇集《怪奇物語》等等也因為販賣懷舊而大獲成功。《文藝春秋》的主要賣點也是懷舊:很多讀者把《文藝春秋》當作時光隧道,從中找到自己童年時期的珍愛物件,例如漢聲小百科。不過,在各界陶醉於《文藝春秋》的懷舊風情之際,我想要借哈虔的話,提醒酩酊讀者小心調侃的後勁。後現代小說有多麼甜在心,就有多麼酸入骨髓。●
文藝春秋
The Contents of the Times
作者:黃崇凱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黃崇凱
1981年生,雲林人。台大歷史所畢業。曾任耕莘青年寫作會總幹事。做過雜誌及出版編輯。著有《黃色小說》、《壞掉的人》、《比冥王星更遠的地方》、《靴子腿》。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