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現場》分類有限,新書無盡,放錯就糗大了!
(沈如瑩提供)
(沈如瑩提供)

剛入行時聽過一個尷尬事件:某間書店將作家吳子雲以筆名「藤井樹」出版的網路小說放在日本文學書櫃。與其稱之為笑話,不如說是警世寓言——身為店員,可不希望自己的一時疏忽,成為同業中的都市傳說。

誤入歧途的書

根據這些年在網路和生活圈中的同業討論,不少愛逛書店的人都看過類似的錯誤,不免讓人搖頭嘆息。畢竟把書放在正確的位置,是書店的基本工作。在工作時間有限時,遇到不認識的書,一般會先閱讀封底、折口等處的書籍或作者簡介,快速辨別應該歸類的櫃位。至於後續要做多少功課,則是修行在個人了。

因為書的品項實在太多,就算是依照出版社歸架的書店,也會大致劃分文學、商業、生活等區域,引導讀者縮小找書的範圍。陳列的位置正確與否,會大大影響一本書的能見度,為了避免自家的出版品誤入歧途(?),有些出版社甚至會在條碼附近標示「建議上架類別」。

相片 2018-3-4 下午5 49 47.jpg
(吳致良提供)

但類別有限而作品無盡,並不是每本書都能百分之百符合書店的分類原則。一本以小說筆法寫成的歷史事件,該放在歷史類還是文學類?一本充滿哲思的科學著作,又該放在哲學思想或是科普書櫃?遇到這樣的作品,網路書店如果後台系統技術支援,能同時設定兩種以上的分類篩選(如亞馬遜),但實體書店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以精神分析討論童話文本,該放在心理區還是文學區?

前陣子我讀了一本書叫做《童話的魅力》,原著於1977年出版,去年由漫遊者文化出版中文譯本。當時美國社會普遍認為童話無法反映現實,多讀無益,但作者卻另闢蹊徑,重新闡揚童話故事的優異之處,也影響了其後數十年的兒童閱讀(可參OB短評#38)。出於無可救藥的職業病,我邊讀邊思考這本書應該放在哪個書架上。

636331126548482500.jpg

童話理論應該可以放在文學/兒童文學研究,但完全奠基於精神分析的文本討論(全書出現最多次的詞彙之一是「伊底帕斯情結」),又非常適合在心理學的架上也放一本;甚至可以陳列在親子教養的書櫃,讓認真的父母作為床邊故事清單的參考⋯⋯美國亞馬遜是同時將此書分在童話故事和精神分析。我一時興起查了臺灣幾間網路書店的分類,竟正好呈現出我思路中的各種面向:

  • 博客來:文學研究/外國文學研究
  • 誠品:文學/世界文學論集
  • 金石堂:心理諮商/治療/精神分析
  • 讀冊:心理勵志/心理學理論
  • 三民:親子共讀/兒童文學

在不同地方查詢這本書,看到的「同類商品推薦清單」也不同;如果推薦有效,那麼後續「買這本書的人也買了」的組成也將因分類而異,從而長出各自的閱讀光譜。如果長期對這些瀏覽和購買行為進行數據採礦(data mining),將會得出非常有趣的資料。

那麼實體書店又如何呢?如果使用收銀系統(POS),在商品上架前需要先建檔才能銷售。但畢竟不可能將每本書都讀完才建檔分類,通常會事前憑出版社提供的新書資訊判斷,並於出版後再調整。店面人員有時也會加入自己的判斷,在狀況允許時,將複本陳列在既定分類以外的書架。以《童話的魅力》為例,我可能一開始會在文學、心理和童書三個地方各擺一本,如果空間有餘裕,平台也可重複陳列。但放上去雖容易,維護卻是功夫。

IMG_5726_0.JPG
(吳致良提供)

比美麗裝潢更重要的事

儘管有報表輔助,店員仍舊必須自行整理書架,才能知道一本書實際上是在哪個位置賣出去,並即時補上庫存;同時觀察各處的銷售狀況,判斷放在哪裡最容易受到讀者青睞,到了銷售曲線趨近尾端時,有限的庫存便能陳列在最有效的位置。唯有持續讓讀者看見,才是書存在的最大價值。

書櫃的維護與平台不同,後者更換頻率高,需要保持新鮮感,前者卻是日復一日的累積。照著直觀的分類陳列絕對沒有問題。

在看似枯燥的上架過程中,蘊含了書店工作者對每一本書的想法。

即使是連鎖書店,在同樣的書櫃分類下,書目的種類、順序、數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由於書店工作繁重,許多店員(包括我在內)因工作繁忙、倦怠,無心在細節上多做思考。長此以往,會使書店失去與讀者對話的能力,那是無論用多少美麗的裝潢、標榜多麽特殊的風格都無法彌補的。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3-31 08:03
人物》平凡卻奇幻的世界,訪法國插畫家桑貝與其工作室
法國插畫家桑貝收到鳳梨酥後露出了笑容(賴嘉綾提供)
法國插畫家桑貝收到鳳梨酥後露出了笑容(賴嘉綾提供)

不管多大年紀才學會騎腳踏車、是否曾經上課打噴嚏打個不停,或是有不該臉紅的時候一直臉紅的經驗,如果讀過桑貝的書,遇到再窘困的情形都能因為在閱讀中的「預習」,學會心情平靜,不覺得孤單,並幽默以對。在年少時讀他的書,只是當做漫畫般的,速速翻閱,留著概略的印象;經過歲月種種之後,片段的畫面浮起,反倒歷久彌新,原來當年留下的是幽默與包容的種子。

他的書裡沒什麼壞人,喜歡鋪陳小市民以驚喜與幽默的力量酬謝人生;即使是急性子亂情緒,都只是一時。桑貝用他筆下各種具名不具名的善良小人物,一位接一位,以善良鞏固起一座桑貝城堡,提供大小讀者一方安全的世界。用看似無愛卻有深情的方式記下人生風景;這是他對現實世界最強烈、無聲的回饋,使盡一生的力量提醒哪些無法善良對待孩子的成人們。

桑貝2_1.jpg
《簡單,不簡單》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自從《童年》這本書出版後,許多年少時看著桑貝書長大的讀者恍然大悟,這些甜美的情景原來是他為了躲避家庭紛爭所客製化的成果。他美化了他的家庭、朋友,搭配上許多旁觀者,寫著自己心目中所期待的人生,搭出一幕幕劇場。這些以幽默美化過的場景有何影響?讀者接受他殷殷叮嚀:我們根本無須羨慕別人,再辛苦的人生也能滋養出芬芳,在貧瘠的資源下創造看似平凡的奇幻世界。如果以這樣的心情開始讀桑貝的作品,我們很快就能累積出踏實的自信,確信只要努力一定會有轉機。

童年2.jpg
法國插畫家桑貝(賴嘉綾提供)

他的書在各國的書店都自成一格,不在繪本之列,但所有繪本、插畫家如果不認識這大名鼎鼎的桑貝,有如自拒於圈外,從來不曾進入狀況。奇妙的是,儘管喜歡他作品的人很多、想要學的也很多,但絕少有人學得來。因緣際會,在2018年的春天來到位於巴黎蒙帕納斯大街上桑貝的工作室;這天下午見到筆者與口譯者到訪,像個孩子遇到喜歡的親友,從靦腆到開心,臨別時甚至邀請了下次的見面。

筆者帶著出版社準備的禮物,也帶了二十年來台灣曾經出版過的繁體中文版代表作品,攤在桌上,像是抓周儀式,讓他挑出最喜歡的作品。他毫不猶豫拿起《簡單,不簡單》,而且喃喃自語,進入自己的世界。

桑貝閱讀.jpg
桑貝翻閱《簡單,不簡單》(賴嘉綾提供)

桑貝_0.jpg
閱讀中的桑貝(賴嘉綾提供)

安靜了幾分鐘後,桑貝對大家抱歉說他自顧自的看書。開啟了我們的問答:

Q:為什麼是這本呢?
A:當時太年輕了,非常年輕。許多人說做這一行太累了,不要再繼續,沒想到我繼續做,就是五十多年。當時來到巴黎,生活有許多感觸。

Q:對年輕的插畫家,可以請您給予建議嗎?
A:就是一直一直畫。我從十二歲就開始畫了,從來沒停過。

IMG_0179.jpg
桑貝曾畫過606幅紐約客的封面,圖為所有出現桑貝作品的雜誌疊起來的樣貌(賴嘉綾提供)

Q:你喜歡的畫家有那些呢?
A:維梅爾。另外達文西、米開朗基羅,都是我的朋友。

Q:音樂家呢?
A:我喜歡法國的作曲家:拉威爾、德布西、薩提。還有幾位,都是法國的。我也愛爵士樂,譬如艾靈頓公爵。

Q:最喜歡巴黎的那些地方呢?
A:西提島、聖哲曼地區、盧森堡花園。

Q:最喜歡的咖啡館呢?
A:花神(Cafe de Flore)、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

咖啡館.jpg
左:花神咖啡館;右:雙叟咖啡館(皆取自wiki)

Q:喜歡看電影嗎?
A:當然,不過都在家裡看。最近看的是《美女與野獸》,新版的唷!我和大家都一樣啊。最喜歡的電影是《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Q:旅行呢?去過亞洲嗎?
A:現在很少旅行了,從來沒有去過亞洲,我是小小的法國人。

桑貝3_1.jpg
《簡單,不簡單》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桑貝4_0.jpg
《簡單,不簡單》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桑貝1_1.jpg
《簡單,不簡單》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訪談時,桑貝露出捉黠的微笑,他有著了然一切式的微笑,加上重聽與口音,問與答之間往往無法預期。因為有時他說的是英文、有時是法文,有時開玩笑,帶著跳躍式的思考,我們完全跟不上他的連結。

受訪地點是他的工作室,在頂樓,室內還有樓中樓,工作區是挑高的屋頂,戶外陽台可以瞭望巴黎市區,鐵塔與摩天輪矗立其間。這裡,是他二十多年來工作的地方。

桑貝工作室.jpg
桑貝的工作室,位於頂樓。(賴嘉綾提供)

工作室(俯拍).jpg
工作室俯拍(賴嘉綾提供)

桑貝工作室2.jpg
桑貝的工作桌,視野寬闊。(賴嘉綾提供)

他喜歡說自己和大家沒什麼差異、都一樣,非常謙虛客氣。

桑貝最近養了一隻流浪貓,要貓來打招呼,貓蜷踞在沙發上不動,他説這隻貓姿態很高,才撿回來一個多月,他為貓取了一個很氣派的名字Néfertiti,說牠原是與法老王在一起的埃及女王。桑貝和法老王打仗之後,帶著她搭火車來巴黎,沒想到就變成貓了。這麼有想像力的故事,筆者好奇會不會變成下一本書?他說應該不會,現在的女性議題不能隨便說說,連年輕小姐貓都不可以,可能有爭議;在座的全是女性,全部的人都忍不住大笑出來,他也滿意的笑了。

簡單.png簡單,不簡單
Rien n’est simple
作者:尚-雅克・桑貝(Jean-Jacques Sempé)
譯者:尉遲秀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9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尚-雅克‧桑貝(Jean-Jacques Sempé)
生於1932年波爾多市。自1960年代展開創作生涯,至今出版超過40部作品集。其中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如尼古拉(Le Petit Nicolas,勒內‧戈西尼〔René Goscinny〕合著)、馬塞林(Marcellin Caillou)、哈伍勒(Raoul Taburin)。他的創作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優雅的幽默中帶點隱喻及高明的諷刺,利用令人會心一笑的反諷,表現人性的缺點與瑕疵。目前與知名雜誌《快訊周刊》(L’express)、《電視全覽》(Télérama)、《紐約客》(New Yorker)固定合作插畫。曾於紐約、倫敦、慕尼黑、薩爾斯堡成功舉辦個展,作品已售出德國、英國、美國、義大利、中國、韓國與俄羅斯等多國版權,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知名漫畫/插畫家。

活動2.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賴嘉綾(作家、繪本評論人、「在地合作社」工作室負責人)
2018-03-30 14:18
OB短評》#91 自成宇宙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伊甸納:星際修復師的奇幻迷航

Le Monde d’Edena
墨必斯(Mœbius)著,陳文瑤譯,積木文化,880元
推薦原因: 設   思   文   樂   獨 
沒想到還能在台灣再次看到墨必斯的上市,而且還是《伊甸納》這樣的巨著,粉絲只能含淚微笑,在心中歡呼。墨必斯的大師地位無庸多言,與其說是科幻漫畫的開拓者,不如說他替人們定義了科幻世界的模樣,今日不管各種媒介,無論是否自覺,一旦用影像描繪未來,幾乎沒有人可以跳脫墨必斯所開拓的世界。在《伊甸納》裡就充滿了這種例子,這世界觀的高度,大概只有達利可以差相比擬。
墨必斯當年想用漫畫做的事,其實也就是時下科幻大片的視覺效果,難怪一堆名導都得奉他為宗師。三次元化為二次元,本來就是寫意,但他卻以華麗刁鑽的視角,迅速填上了複雜的構圖、乾淨的畫面、出乎意料的故事,勾勒出一個粉色夢境般的異世界。今天再看墨必斯,特別有種尋寶造冊的樂趣,《星際大戰》、《銀翼殺手》、《駭客任務》、《第五元素》一幕接著一幕跳出來,好萊塢欠他太多了。
墨必斯確實構築了一座瑰麗壯闊的科幻世界,叫人不覺失足跌坑,立時掉入眼花撩亂、驚心動魄的奇境歷險。認識墨必斯的讀者必須手刀收藏,不認識墨必斯的讀者必須一窺究竟,這是墨必斯對世界的質疑與探問,以洞悉力與想像力鎔鑄一爐的重量級作品,一旦你翻閱書頁,你媽媽就會問你為什麼跪著看漫畫!【內容簡介

簡單,不簡單

Rien n’est simple
尚-雅克・桑貝(Jean-Jacques Sempé)著,尉遲秀譯,新經典文化,390元
推薦原因: 批   文   樂   獨 
桑貝的童心,是老靈魂的童心,輪迴過了無數次,任何一個小場景,都能看出整個存在的寓言。不同於一般諷刺漫畫的張牙舞爪,他的刺點尖銳,卻不傷人,嘲諷露骨,卻也不墮惡趣。這樣的溫愛讓人想到一位俯瞰地球的守護者:噢,原來人類是這樣的呢。
或許《小淘氣尼古拉》是桑貝作品的例外,在這作為起點的作品集裡,那看待世界眼光不只世故,更是殘酷,然而也只有那麼殘酷的看待並嘲諷世界,才能製成真正的笑容,說出動人的故事;如同簡單和不簡單看似對立,本質卻是同樣一件事物。
1962年法文首版,2005年重新出版,到今天的台灣中文版,桑貝的作品讀來始終趣味不減。桑貝所跨越時間空間的,並不只是幽默感,且洞悉世情,並選擇以溫煦目光看待世界的美好品格。桑貝以圖畫打造了他意欲獻給眾人的一座世界,訴說人生可以簡單,也可以不簡單,而你想要選擇哪一個呢?【內容簡介

佐佐良鎮的沙耶

ささらさや
加納朋子著,韓宛庭譯,獨步文化,299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佐佐良鎮的單親媽媽,小孩,老女人,還有扮演偵探的亡魂,大鍋一炒會是什麼樣子?日本小說家寫治癒系作品駕輕就熟,寫小鎮人情也老練已極,有時溫暖太過彷彿一劑心靈雞湯,恐怕有人厭倦。可是《佐佐良鎮的沙耶》調味恰好,火侯純熟,一開篇就叫人順暢吞服,沁潤脾肺,此時不得不由衷感嘆,偶爾我們就是需要這樣的雞湯啊!
沒有復仇陰謀、也沒有浪漫捏陶的《第六感生死戀》,要談的甚至無關男女情愛,而是某種來自小鎮的溫暖和治癒力,雖然是有些天真的烏托邦想像,但也折射著人們渴望過往那種單純、直接互動的想像。喔,對了,2014年的電影版是由大泉洋和新垣結衣,雖然涉及是鬼魂這樣不可思議的題材,但絕對比《月薪嬌妻》更為實際而誠懇。
無端橫死的丈夫,不時附身在路人身上,不大默默地守護新寡的妻子和新生幼兒……看似靈異的設定,作者卻巧妙避開了俗套,讓不同年齡的女人們帶出一則則的小鎮傳奇,人妻也在這些鄰居的陪伴下,逐漸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人母。這類小地方的部落式療癒,已經蔚為一股輕小說風潮,就算沒看過新垣結衣的電影,也不難想像她所演繹的無助與蛻變。【內容簡介

分裂的天空

Der geteilte Himmel
克里斯塔.沃爾夫(Christa Wolf)著,彤雅立譯,啟明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談起這部作品,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德國名導Konrad Wolf於1960年代所改編的同名電影,那由黑白膠卷所構成的世界,具有某種簡潔而直接的美感,不在影像的營造,而是在面對變動時期人心單純與複雜同存的描繪。如今終於有機會讀得原著,雖有一絲時光的陳跡,但透過意識流式的書寫,仍顯現著人性某種跨越時空的共通。今日我們總是在歌頌德國,然而僅在表面,對德國的現在或過去,都欠缺深入的理解。尤其東德,多半由結果論的角度忽視,忽略那曾經存在過的理想和選擇。這簡單的故事,或許是我們極需補上的一課。
作者一度是東德文壇的代表作家,這本小說則是她享譽國際的代表作;在柏林圍牆修建的60年代,能寫出傾向社會主義、卻又能讓左右共賞的作品,可知她的文學功力。書中有被意識形態扭曲的愛情,無法被愛情救贖的意識形態,今天讀來,依舊保有現代主義的清新氣息,是很值得認識的東德遺產。
愛情是一種兩個人交換心靈的對話關係,個體的一切都無從在關係裡隱藏與遁逃──相濡以沫,也傾吐各自對世界的想像,對人生的理想,對未來的描摹,以及一個人如何逐漸成為自身的模樣──所以愛情當然也是政治的,是國族的,是意識形態的對話,眼睜睜看著兩個人走到一起,再走向分岔的歧路。《分裂的天空》談愛情,談政治,都是最深入骨髓的那種。【內容簡介

冰平線

櫻木紫乃著,劉子倩譯,時報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這確實是冰晶似的作品。櫻木紫乃以安靜的筆墨細細淡淡勾勒出一座遠方北國,那裡是宛如冰一樣冷酷卻透澈,蝕骨卻深邃的冰雪大地,全因此處上演的人情悲喜劇點亮光芒,折射瑰麗色彩,終於冰雪大地不再只是冰冷雪白的殘酷世界。《冰平線》讀之彷彿有寒風靜悄悄吹拂,一面令人刺骨顫抖,一面叫人眼泛淚光。
藉「愛情」的書寫,訴說城鄉差距的殘酷,在這出道作中,不帶身段,沒有保留,以沒有任何修飾的殘酷,刻畫沒有出路的窒息,沉重地壓抑在每個角色的身上,並緊緊纏勒讀者的心房。在最後所感受到的光亮與溫暖,已讓人分不清是自我安慰的假象,還是走向最後盡頭會看到的光。比起後來《皇家賓館》,本書或許有太多不成熟的地方,卻有著更為生猛的魅力。
這裡集結的短篇可以看到櫻木作為小說家的器量:以個人的愛慾,折射出大環境的扭曲,最後再敷以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安穩承受。這樣的人間凜冽而有彈性,像被凍壞的手,麻麻的,摸到什麼都是熱辣辣的。【內容簡介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

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著,btr譯,自由之丘,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文   樂 
好的電影書,應在專業之外,和真實世界有更多的連結,讓專業者看門道,同時也讓對電影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產生共鳴,特別是類似本書這類夫子自述的「導演論」。如果對「阿巴斯」三字一無所悉,本書是否還能帶來閱讀的樂趣?答案是肯定的。如同阿巴斯的電影,本書討論與其說聚焦在電影藝術,不如說是在討論如何觀生活的「美」,細細體驗日常生活所蘊藏的韻味。
本書充滿強烈的阿巴斯個人聲腔語調,捧書閱讀的經驗雷同觀看其人的電影,那如水流潺潺,如風吹拂,如天空雲朵與沙漠飛沙,有不受他人與環境影響的節奏。阿巴斯自言不願他人稱呼其為大師,這卻仍然是大師的自我考掘,慢慢細細的爬梳阿巴斯的電影藝術世界究竟如何結晶,如何建造。
不掉書袋,也不掉影袋,也不講什麼章法或理念,只有一種偏執的好奇,不管看到什麼,都還可以再看進去一點。與其說阿巴斯在談電影,不如說他在談創作,與其說在談創作,不如說在談人生,談存在。大師之所以大,大抵如此。【內容簡介

漫遊女子: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

Flâneuse: Women Walk the City in Paris, New York, Tokyo, Venice, and London
蘿倫.艾爾金(Lauren Elkin)著,許淳涵譯,網路與書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同樣作為漫遊者,女性和男性的差異何在?說到底,漫遊者是(男性)漫遊者,女性漫遊者是「女性」+「漫遊者」。《漫遊女子》以漫遊之姿走讀城市,穿梭預設給予男性便利進出的公共空間,且以詩意的文字踏出聲響,揭示一個都市如何是男性的都市,也必然要是女性的都市。
以女性漫遊城市為主題,包裝個人的回憶,成功的企畫使得本書能在同類書籍中脫穎而出,當然作者的文字功不可沒,也許最終內容無力回答女性作為都市漫遊者究竟有什麼不同,對部分城市的描寫也流於表面,但或許這本來就不是一本近乎個人雜感的文字所應承擔的要求。
作者試圖以女性身分,串連起同性藝文前輩在各大都會的穿梭蹤跡,呈現了有別於男性的漫遊視點。走走停停之間,創作與評論、地景與歷史、事蹟與八卦、身體與心靈紛至沓來,目不暇給。既有高跟鞋的嫵媚,又有健走鞋的輕便,不時穿插涼鞋人字拖的隨性,這樣的風景實在應該多一點。【內容簡介

浮世澡堂/浮世理髮館

式亭三馬著,洪福田繪,周作人譯,大塊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獨 
不識作者式亭三馬,或許會因為譯者是周作人而瞪大雙眼。不識周作人,總會在看見洪福田那版畫風格的封面時,將目光停留在這套作品上。作為日本江戶時代古典通俗文本的代表作品,式亭三馬的《浮世澡堂/浮世理髮館》或許因為兩百年的時光令今人讀之摸不著頭腦,然則這也正是進階認識日本庶民文化/大眾文學的重要法門,隨時歡迎今人進門一探究竟。
洪福田的插畫是本書最大亮點所在,那上承自日治臺灣的筆觸,是少有的瑰寶。至於本書的內容,讀者則必須得多花點工夫,十八世紀的原著,周作人的翻譯,時間的隔閡尚且不論,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理解困難,就足以考驗每位讀者的耐性。然而,一旦耐著性子,跨越重重門檻,對日本庶民文學仍至文化整理都會有更深的體認。這不是過時的史料,而是被歲月掩埋的文化進路。
這兩本江戶時期的滑稽本子,其實不大容易進得去,一是時代的隔閡,二是許多日語的趣味,一翻成中文大概就乾了一半。不過這畢竟是周作人的譯本,想要進一步了解落語、漫談、漫才這些口語藝術,不妨由此入門;不然也可以把它們當成《笑天家》或《昭和元祿落語中心》的延伸閱讀,你會覺得自己真的是本色文青。【《浮世澡堂》內容簡介】【《浮世理髮館》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