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各方高手齊聚高市圖,透過繪本和世界對話

喜歡繪本嗎?你是繪本的重度愛好者、出版同業,還是創作者呢?歲末年終適合檢討回顧,更宜擘劃更高更遠的鴻圖。屹立遠眺高雄港的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12月分將以6場《透過繪本我們這樣和世界對話》繪本沙龍活動,像一艘迎風破浪的大船,載著產業各個不同崗位的從業者,一起航向國際繪本市場繽紛壯闊的藍海。

這是高市圖首度(甚至也是全台五百多家圖書館的頭一遭)舉辦如此直搗產業核心的專家面對面盛會。該系列活動將分別於12/1、12/2、12/16三日展開,邀您握著船票,一同登上與世界對話的甲板。


banner.jpg


(取自高市圖FB

本次受邀主講的專家來自橫跨國內外繪本的產業鏈各端,包括全球規模最大的童書出版社Scholastic;在法國以亞洲風闖出名號、經營有成的鴻飛出版社(HongFei Cultures Editions);對法國繪本的哲學與美感具有多年市場經營與觀察心得的米奇巴克出版社;致力於兒童文學與文化研究、教學、翻譯與評論的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所長游珮芸;長期引進歐美日系童書、位居台灣版權代理龍頭地位的博達經紀人;還有國際市場能見度最高、屢獲世界大獎的響噹噹繪本創作家陳致元與劉旭恭等。皆是繪本產業中各據山頭、各擁擅場的代表,陣容相當精彩。

***

高市圖總館館長潘政儀受訪時表示:「這次的活動亮點,首先是重量級的講師難得同台齊聚,與同業、創作者一起交流;亮點二是有了這些先驅者分享他們長時間辛苦熬過的甘苦談,可以縮短創作者苦蹲的時間;亮點三是產業這方跨國征戰市場的眉角與祕辛,將有許多十足珍貴的實務分享。」

潘政儀說,高市圖懷著忐忑的心,對這次活動投入了相當多的心力與資源。眾所周知一般圖書館通常著重在服務末端的民眾,會溯及產業創作前端的活動其實相當稀少,本次活動為何會特別鎖定業者與創作者,乃是源自當初從平地起高樓、擘建高市圖總館之前,就握有的一份藍圖願景。


zhu_tu_2_diao_se_.jpg

《透過繪本我們這樣和世界對話》書展現場(高市圖提供)

「高雄是個海港,世界各地的海港都具有非常高的國際化程度,所以當時從規劃高市圖之始我們便有此野心,希望通過圖像這個『世界共通語言』,讓高雄更大步邁向國際化。因此高市圖總館完成全台最具規模的國際繪本中心之後,便進一步思忖如何擔任平台的角色──不單純只是閱讀推廣,除了國際性的插畫展、書展、工作坊之外,還想培育台灣更多的繪本創作者,與全球接軌、被世界看見。至於該怎麼做?那就要踏足產業生態裡面了。」

近年台灣原創繪本日漸受到國際關注,大小獎項都常見台灣創作者的身影,如何掌握這股上升氣流加碼推進,讓全球都能發現台灣文創的軟實力、擴大台灣在國際繪本市場的聲量,是許多創作者及出版人極度關切的課題。原創繪本雖然品質大幅提升,但礙於台灣腹地不大、國內書市規模有限,開發更多管道將本土作品推出國門成了當務之急。

高市圖也觀察到這個趨勢,決定回應產業的迫切需求,舉辦這次促進產業鏈各個環節交流互動的活動,邀請各端的專業人員來到高雄彼此交換心得、互相認識,並期待透過專家的國際視野,俯瞰台灣原創繪本出版生態,給予繪本創作者更有力的支持動能。

潘政儀說:「尤其是年輕的創作者,具有潛力的不少,但大多埋頭耕作,缺少業界的接觸經驗,實在很可惜。而出版社除了手邊的知名作家之外,倘若也能有機會在這裡發現有潛力的年輕作者、看到更多元的創作風格,就越能縮短國際距離。這就是我們想把繪者、文字工作者、推廣者和業者通通拉進來的初衷。」

***

台灣原創繪本如何被帶進國際市場?什麼樣的繪本具有「國際賣相」?中文繪本外譯與推展國際版權又會遭遇什麼難題?一個個都是大哉問。

《透過繪本我們這樣和世界對話》繪本沙龍,首場將於12/1(六)由游珮芸打頭陣,講題「以Made in Taiwan的繪本召喚世界」。


you_pei_yun_.jpg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游珮芸

她將回顧台灣繪本走向國際的歷史,從上世紀90年代格林出版社與國外繪本插繪家的合作模式說起,續談世界各大童書展與國際童書獎和台灣繪本的淵源,例如幾米的成人繪本贏得多國版權、陳致元《GujiGuji》海外獲獎的成功,以及台灣創作者近年在波隆那大放異彩等等,各種繪本人才的國際觀察。最後借鏡日本與韓國,與現場同業一起展望未來。

同日另一場由能寫又能畫的陳致元帶來主題「給孩子一本圖畫書」。陳致元的《Guji Guji》曾獲得彼得潘獎,並登上《紐約時報》圖畫書暢銷排行榜前10名,《華盛頓郵報》盛讚是「繪本裡的珍寶」。沒唸過一天兒童文學,也沒出國學過繪本創作的他,是如何走上國際舞台的?

陳致元認為,「童年是一座寶庫」。繪本不只是孩子的童年,也是這個片土地文化累積下來最淬煉的精華。他覺得繪本如何跨越國界是個好問題,但顯然沒有標準答案,他將透過自身在國外的活動分享,與現場聽眾一起來探討。

***

引進法國暢銷哲學圖畫書作者奧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的米奇巴克出版社,藝術總監何香儒將於12/2(日)上午主講「當藝術遇見哲學:淺談法國繪本風景」。

何香儒表示,當全世界都用商業觀點同步喊出「文化是一門好生意」之前,其實法國早已用文化與時尚征服全球。根據報導,每年全球有7,600萬人到巴黎「消費幸福」,究竟是什麼造就了法國的文化美感?法國的小孩都讀些什麼?她將從橋接讀者與作者的編輯角度,暢談法國繪本的風格走向和市場觀察,包括編輯選書時是怎麼想的?讀者口味和業者的行銷手法又如何影響繪本出版?

原本只想當公車司機、導演或流浪漢,今年在童書領域大豐收的創作者劉旭恭,則將於當日下午與Scholastic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董欣佳對談「橘色的馬,拿著車票要去地圖上的哪裡呢?」講題暗藏劉旭恭的兩部作品《橘色的馬》與《車票去哪裡了?》,後者不僅入選今年義大利波隆納插畫展,更獲得金鼎獎及對岸的陳伯吹繪本獎雙料榮耀。這二本書同時也已由Scholastic Asia先後發行國際英文版。


liu_xu_gong_dong_xin_jia_dui_tan_gao_shi_tu_lian_shu_.jpg

(取自高市圖FB

在美國,每兩本童書就有一本是由Scholastic出品。劉旭恭與董欣佳的對談,將聯手細說台灣繪本如何與國際大腕接觸並獲出版機會的教戰守策,也分享國外編輯挑選繪本的重點和喜好,以及Scholastic台灣分公司如何為台灣作者量身訂作行銷推廣到亞洲的模式。

***

12/16(日)上午則將由博達著作權代理公司的謝孟穎,主講「繪本外譯的探險路:一位推廣初心者的經驗分享」。創立超過30年的博達,長期代理歐美及日本各地童書的中文繁/簡體版權引進,近期也開始著手推薦台灣的創作者到海外的繪本市場。

相較於引進其他語言的版權來到台灣,逆向輸出版權有哪些相異之處?銷售版權到中國又可能面臨哪些問題?謝孟穎將藉由這次分享,提供現場同業有關版權行銷海外所需的準備。例如:如何將自己的作品交給最適合的出版社、「說書」會議時出版社具體回饋了哪些意見,以及常見的版權問題等。她也將分享目前國際市場上較受歡迎的繪本風格。

最後一場活動由法國鴻飛文化出版社總編輯葉俊良壓軸,談「誰在讀繪本?由法國出版童書繪本經驗看台灣原創走向世界之路」。葉俊良擅長將台灣耳熟能詳的故事脫掉刻板印象,回歸文化深層的內涵本質重新詮釋,成功地呈現到法國讀者面前。該公司已推出諸如寶島福爾摩沙系列(Collection Belle Île Formosa)、唐詩系列(Collection Poésie de Chine)、亞洲風系列(Collection Vent d'Asie)等,旗下不少作品更已獲得多項國際童書獎的肯定。


44215900_1950297125055875_7798942035737575424_n.jpg

(取自高市圖FB

十分擅長掌握「書感」的葉俊良認為,雖然近年台灣創作者屢屢在國際插畫競賽中獲得獎項殊榮,但其實送上評審桌前的插畫,與在圖書市場上供讀者選購的繪本之間,仍存在許多本質上的差異。他對於法國人評論與閱讀繪本的方式有獨到的近距離觀察,他將貢獻自身的經驗與分析,相信能有助於創作者避開「思考的陷阱」,以清晰可辨的聲音與觀點,和世界進行對話。

***

除了繪本沙龍,高市圖目前也在館內的國際繪本中心舉辦《透過繪本我這樣和世界對話》主題書展,同時展出李瑾倫、劉旭恭、幾米、林小杯、鄒俊昇、陳致元及賴馬等知名繪本作家外譯出版的外文本,並有中文版可供參照。希望邀請喜好繪本的大眾讀者,一同前來賞析台灣繪本遠颺國際的美麗面貌。

潘政儀表示,國際繪本中心有計畫地引進了遍布五大洲,涵蓋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多達18個國家、15種語言的繪本,館藏規模總計16萬冊。「高市圖這個平台,積極走向世界,也邀請世界走進來。讀者透過繪本近距離感受作者,這對創作者來說也是一種鼓勵,有才華的人面向國際發光發熱,最後會回饋到讀者身上,又會有更好的作品讓我們得以擁有。」

事實上自高市圖總館2015年正式營運以來,就有許多人專程南下朝聖,因為它不但是世界第一座懸吊式綠建築,還創下全球及台灣六項第一。只要搭乘高捷至三多商圈站,大約走五、六分鐘路程即可抵達。國際繪本中心位於B1,循著一樓中央的螺旋式階梯向下走,彷彿通往龍宮的巨大寶螺,即可領略全台最傲人的童書館藏。

許多在誠品才得見的進口書,甚至布書、立體書、比小朋友體型還大的繪本書、小小孩的洗澡書等,都可以讓孩子自由翻閱。中心的全數設備皆採圓柔的曲線,並依小朋友的身高體型設計,例如親子廁所,還以海洋世界的彩繪及馬賽克呈現繽紛童趣;動物造型的自動借書機像個巨大的可愛烤麵包機,借書之後還有紫外線除菌機,可以將好看的館藏安心帶回家。


shu_zhan_.jpg

《透過繪本我這樣和世界對話》書展現場(高市圖提供)

親子最愛的紅色心型如池塘一般的軟墊沙發閱讀區,可或坐或趴或躺,由於太寬敞舒適了,就有精明的家長大讚:「有時間的話根本從早到晚窩一整天也看不完,且不用花一毛錢就享受五星級的空間環境,太划算。」現場也常常可見小朋友乾脆從家裡搬到這裡寫作業。

瀏覽完高市圖的宏偉壯觀,回到本次活動。潘政儀最後謙虛地說:「這次《透過繪本我這樣和世界對話》系列活動,台灣圖書館界過去沒人做過,高市圖也許自不量力,但虔心戮力地邁開嘗試舉辦的第一步,倘若業界迴響好,高市圖的國際繪本中心未來非常樂意繼續舉辦這樣的產業面對面,讓台灣的文化創意在高雄凝聚,讓努力打拼的人,他們的身影被我們、被世界都看見。」

《透過繪本我們這樣和世界對話》購票訊息詳見愛PASS售票系統,並提供小資文青也可無痛購入的超佛心「三日套票」優惠價,僅僅限量100套,繪本工作者敬請把握良機、切勿錯過。


46457872_1992505664168354_356615605647835136_o.jpg

(取自高市圖FB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評佐野洋子《我是聖誕樹》、《老伯伯的雨傘》

圖片提供:步步出版

▉勇敢追尋,失敗了也沒關係

閱讀佐野洋子的《我是聖誕樹》,看到樅樹拔腿而跑的那一幕,對著無稽荒謬的畫面,我竟然噗哧笑出聲來。天啊,這真是個讀來五味雜陳的故事!闔上書本,腦海中浮現出另一棵聖誕樹,安徒生童話中的〈樅樹〉。

安徒生在故事中描寫森林中的一株小樅樹,不理睬溫暖的太陽和新鮮的空氣,不懂得享受風兒的吹拂和露珠的親吻,成天只想抽高長成大樹,巴望從高處見識廣大的世界。它聽說大樹會被人砍去作成船梶,能到大海航行,於是作起航海的夢。後來聽麻雀說,有些樹會被人類當聖誕樹,到溫暖富麗堂皇的房間,裝飾上許多美麗的蠟燭、金蘋果和玩具,小樅樹開始夢想成為一棵聖誕樹。


wo_shi_sheng_dan_shu_interior-10.jpg

《我是聖誕樹》內頁

聖誕節前夕,小樅樹的夢想實現了,但那也是殘酷命運的開始。聖誕節一過,它就被拖到黑暗的儲藏室裡,最後被劈成柴薪,燃燒時每個爆裂聲都是它深深的歎息。就在它化成灰燼前,樅樹隱隱回想起在森林裡鳥囀的夏天和星星照耀著的冬夜……

1845年寫〈樅樹〉時,安徒生40歲,寫作風格由浪漫主義的幻想詩情,轉向冷靜哀傷的現實主義描繪。大家熟知的〈賣火柴的女孩〉就是同個時期的作品。〈樅樹〉中,我們讀到了小樅樹的少不更事與悔不當初,但也感受到它無法掙脫人類的恣意對待,有如人無法對抗社會大環境與命運的操弄。

佐野洋子一定讀過安徒生的〈樅樹〉,所以《我是聖誕樹》中的小樅樹跟安徒生童話中的樅樹如出一轍,任性、無知,一心只想在漂亮的城裡當一棵聖誕樹。既不聽老樹的勸告好好把根扎深,也不願小鳥在它樹枝上築巢、拒絕藤蔓在它枝幹上攀沿。


wo_shi_sheng_dan_shu_interior-8.jpg

《我是聖誕樹》內頁

它成為聖誕樹的心願是如此熱忱急切,當人類沒把它帶走時,它竟然自己拔腿追逐火車,追到了城裡。因為沒人理會,只好哭哭啼啼走回森林。這時,森林裡的動物、植物以及天上的星星,將它裝扮成森林中的聖誕樹,完成了小樅樹的心願。


wo_shi_sheng_dan_shu_interior-15.jpg

《我是聖誕樹》內頁

1938年出生的佐野洋子在2006年出版《我是聖誕樹》時,當年已經68歲。原本擅長創作另類童話、散文作品辛辣的佐野洋子,應已看盡世間冷暖,也歷經過波瀾壯闊的人生。此時,她以溫柔寬厚的《我是聖誕樹》回應了安徒生四十歲的中年哀嘆。人生啊,人生。有些年輕時的夢想是如此不知天高地厚,如此傻氣莽撞,但是,若你真有熱忱,就像那棵樅樹,拔腿追去,去做了再說吧!即便最初的夢想無法實現,但峰迴路轉,我們又怎知道,盡情去愛、勇敢去追尋之後,不會遇見另一種意想不到,卻心所嚮往的風景呢?

「總之,人生要甘願呀,不要留遺憾。」我在《我是聖誕樹》中,彷彿看見佐野洋子眨了眨眼睛說。


wo_shi_sheng_dan_shu_interior-16.jpg

《我是聖誕樹》內頁

噠一聲,撐開大黑傘的瞬間

在現代繪本發展的歷史上,已經累績了不少孩子愛聽愛看、大人樂意跟孩子分享的作品。情節充滿想像力、趣味十足的繪本;繪圖生動、令人賞心悅目的繪本;讓孩子緊抱不放,央求再講一遍又一遍的繪本……然而,能讓大人熱淚盈眶,甚至能療傷治痛,又同時能引起孩子驚喜笑聲的繪本卻不多見。佐野洋子正是有如此魔力的繪本創作者。

佐野洋子《老伯伯的雨傘》故事是這樣的:有兩撇鬍子、戴著黑紳士帽的老伯伯,有一把隨身攜帶的大黑傘,因為太珍愛這把傘,他從來不曾打開來使用過。下小雨時,他快步行走,怕傘淋濕;若雨稍大,他會躲進路旁的雨棚,怕傘淋濕;如果雨久下不停,他就躲到路人的傘下,怕傘淋濕;下大雨時,他乾脆不出門,因為怕自己的大黑傘會淋濕。故事說到這裡,小讀者們一定會抗議:「雨傘不就是要遮雨的嗎?」是啊,這個老伯伯真是太奇怪了!


lao_bo_bo_de_yu_san_interior-4.jpg

《老伯伯的雨傘》內頁

直到有一天,老伯伯在公園的椅凳上休息,天空飄起小雨來。一位小男孩來到他身旁,希望跟老伯伯一起撐傘。老伯伯當然不肯,裝作沒聽到。這時,男孩的朋友、一個撐著雨傘的小女孩來了,她讓小男孩躲到她的傘下,兩人開開心心跟著雨滴打在傘上的節拍歌唱。


lao_bo_bo_de_yu_san_interior-11.jpg

《老伯伯的雨傘》內頁

他們聽雨的愉悅身影,還有天真的歌聲,觸動了老伯伯。終於,他把傘打開了。雨滴打在老伯伯的傘上,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音。有生以來,第一次,老伯伯享受了在雨中撐傘行走的樂趣。他跟孩子一樣聽著雨聲,故意旋轉著傘,讓雨滴旋飛出去。進了家門後,老伯伯下了個結論說:「變成溼答答的,也很不錯呢,畢竟這樣才像一把傘啊!」

lao_bo_bo_de_yu_san_interior-12.jpg


lao_bo_bo_de_yu_san_interior-15.jpg

《老伯伯的雨傘》內頁

聽了這樣的故事,小讀者們可能會想起自己雨天撐傘玩水的經驗,也會點頭讚許老伯伯的改變。哇,原來老人也可以向小孩學習呢。「雨傘就是下雨時拿來撐的呀。」「下雨天撐傘玩水,也可以很開心。」

不過,大讀者可能就會沉思一下囉。到底那把傘是什麼隱喻呢?老伯伯只是小氣又有怪癖嗎?他執著與害怕的是什麼?是因為要求完美,害怕受傷害嗎?自己或是身邊的大人中,是不是也有像老伯伯這樣的人?

從封面上手腕勾著一把黑傘的老伯伯,到封底撐開黑傘的老伯伯,佐野洋子在畫面構圖上十分講究,翻頁連戲流暢,分頁與跨頁交錯,配合文字故事,用圖像敘事表現強弱節奏。特別是第一次撐開傘的那個大跨頁,讓人彷彿聽見啪噠,砰然一響,傘開了,老伯伯的心也開了!


lao_bo_bo_de_yu_san_s.jpg

《老伯伯的雨傘》內頁

再次重讀這個故事,不由得停下來思索,自己的內心是否也藏著那麼一把捨不得打開的「大黑傘」?對了,我還特別喜歡勾勒輪廓的藍色線條,藍得真美,你覺得呢?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2018-11-25 15:46
人物》用maker的態度為世界做點什麼:視覺藝術家羅晟文專訪

「你會為了喝一杯牛奶,而養一頭乳牛嗎?」相信99%的人都絕對不會,但習於反思的當代視覺藝術家羅晟文可能就會,去年他就為了去一趟北極,而親手自製了一件羽絨衣。

羅晟文是當代視覺藝術家及攝影師,不久前剛從荷蘭取得攝影藝術碩士學位,雖然年紀尚輕,但在攝影界及動保圈已頗具盛名。有媒體稱他為「先驅者」,而他則定位自己是一個“maker"──製造東西的人。今年4月他獲得2018世界新聞攝影大獎時曾表示:「我不敢說我是在『創作』,我只是在『做一些東西』。重要的是,依據我的技能,可以做什麼事情。」

就像當他意識到去北極駐村需要一件禦寒外套,卻又不知坊間的羽絨衣內裡的羽毛是從哪裡來的,是否可能對其他生命造成傷害,於是便想嘗試看看,自己能否用相對無害(cruelty free)的方式,得到一件效果相同的羽絨衣。

他放棄體育用品店30秒就能輕鬆購入的羽絨衣,花了兩個月在荷蘭住家附近的森林、公園和水池邊撿拾鵝毛,再經過清潔、烘乾、填充、縫製,直到出發前一天,終於完成一件藍色外套。

在北極圈78°17'N-80°02'N航行探險期間,羅晟文進行了21次著陸和冰川徒步旅行,全程只穿一件衛生衣、一件長袖上衣和這件外套。他在冰天雪地裡度過3週,並用溫度感應器與熱感相機,測試自製羽絨外套是否真的可行。

撿拾鵝毛的羅晟文常被鵝群與附近居民當成「怪人」。脾氣不好的鵝剛開始會衝著他生氣,而附近的孩子見了偶爾會幫他一把。

自製羽絨衣真的管用嗎?羅晟文說:「北極真的很冷!」他用熱感相機拍攝記錄穿脫溫差,從影片中可以見到,這件羽絨衣確實幫助他好好活了下來。

由於詢問者眾,返回荷蘭後,羅晟文特別出版一本自製羽毛衣的教學小手冊A Step by Step Guide for Making Your Own Down Jacket,內容包括幾月適合採集鵝毛、需要什麼工具、怎樣才能不得罪叫聲像飛機引擎一樣可怕的鵝,而且只要花一兩個月的周末就可以完成一件衣服。這本手冊後來也成為羅晟文北極駐村作品“Down"的一部份。(Down在此指的是英文裡的羽絨,耐人尋味地呈現了輕如鴻毛又十分沉重的兩極。)

pc243wb8bdfefb8a.jpg
羅晟文試著藉由撿拾水畔鵝毛,土法煉鋼自製了一件堪稱耐寒的羽絨外套,過程比電影聲稱的「本片沒有動物遭受虐待或受傷」還要可靠,希望藉此拋磚引玉,引發觀眾對動物製品與大量生產的討論和反思。(圖片來源:shengwenlo.com,繪圖:洪儀仙)

羅晟文日前應TEDxTaipei邀約返台演講,並接受Openbook專訪。面對溫文儒雅、說話與動作也輕緩得像不願驚擾空氣似的羅晟文,讓人不禁問:「為何想做那樣的事情?」

「其實一直以來我做的東西邏輯都很簡單,我只是想印證看看,如果不把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小事』視為理所當然,那會發生什麼事?」

羅晟文所做的每個「小」計畫都有這樣的假設在裡面。他藉由親身體驗的過程,透過接受過的科學訓練與方法,使用錄像、攝影、電玩、裝置等視覺或聽覺媒材來介入這些環節,試圖誘發群眾的討論。

「我想看看,我們看世界的方式能不能有另外一種角度。有趣的是,往往我不把小事視為理所當然時,它反而會變成一件大事。」比如最早引起國內外關注的《白熊計畫》即是如此。

42792834_2010860385601195_6522138306921103360_n.jpg
羅晟文在TEDxTaipei講述他走過26處豢養北極熊的動物園,創作了《白熊計畫》。透過攝影、錄像,他記錄原本生活範圍高達數萬平方公里的北極熊,在小小園區中焦慮來回踱步的刻板行為,探討人類豢養的目的是為了教育還是純粹娛樂?進一步提問:動物園的定位與價值何在?有哪些正面的可能?不同動物之於人的差別?人與動物的關係是什麼?(圖片來源:TEDxTaipei

▉被文學改變的理工腦

《白熊計畫》是許多人認識羅晟文的開始。2015年羅晟文以它贏得Young Art Taipei「專家面對面計畫」首獎,隔年再獲Lensculture國際攝影大賽新銳獎與曝光獎。英國Thames and Hudson出版社並將之收錄於與韓國聯展的“Civilization: The Way We Live Now”同名專書中。

原就讀電機系所的羅晟文自言,其實升大學前他不但從未碰過攝影,也不曾養過動物。尤其家族多半從事科技業,在這種氛圍與期待下,他也自認當個科學家是打從小學就立定志向的必走之路。

這樣一個理工腦,是如何與八竿子打不著的動物、視覺藝術勾連到一起的?不僅如此,日後長期關注人與動物關係的羅晟文,除了轉向跑去荷蘭念藝術,甚至取得了英國愛丁堡大學「動物行為與福利」證書。這一切的一切,都得從他人生出現劇烈的髮夾彎說起。

thames-hudson-civilization-small-tile.jpg
近期《白熊計畫》收入“Civilization: The Way We Live Now”一書;而啟蒙老師黃宗慧也集結「文學、動物與社會」通識課程內容出版《以動物為鏡》,並邀羅晟文寫序。

今年羅晟文為《以動物為鏡》一書做序時,提到8年前一個秋天的午後,他第一次走進台大外文系聽課──當時外文系教授黃宗慧的「文學、動物與社會」一位難求,羅晟文不知這門課的旁聽需要登記,足足當了整學期隱藏版的「偷聽生」,還從此牢牢認定黃宗慧為啟蒙老師。

序中寫道:「我很驚訝原來文學能被分析得這麼精彩,而且可以和生活中曾接觸到的動物,或動物事件作對應思考——我未曾作過的思考……在課程結束後,我發現不少修課同學逐漸釐清了自己的定位;有的甚至投身第一線,親身協助動物。佩服之餘,我也不斷問自己:那我能做什麼呢?我會做什麼呢?我是否能將『獨立研究』轉化為視覺創作,探索動物問題?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其脈絡與專長……有機會以多重的角度凝視、發掘屬於自己和動物間的關係!」

在學期間,羅晟文結合攝影經驗與在電腦音樂實驗室所學,與作曲家鄭伊里合作,發表聲音互動裝置《萬花筒》(Kaleidoscope, 2011);接著他受攝影社好友—獸醫系兜兜(鄧紫云)邀請,一起探討品種犬議題,在大佳河濱公園展示作品《純種人》(Pedigree Human, 2013),邀民眾走進狗籠換位思考。

1025891_10100204876078539_219372787_o.jpg

羅晟文單純只是「想做點什麼」的起心動念,卻經常帶來獎項,肯定他的藝術才華。例如24歲時,攝影還在自學階段的他,在徬徨低潮時送自己一份生日禮物,跑遍全台拍攝24座加油站。這件用以鼓勵自己「人生要加油」的作品《Curiously Balanced》,後來為他摘下法國PX3攝影獎共計兩金一銀二銅,以及當屆的榮譽攝影師獎。

至於代表作《白熊計畫》,則從修完黃宗慧的課之後開始啟動。

▉《白熊計畫》:無限重複動作的楚門

北極熊在大多數動物園都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許多國家只要一養北極熊就「創意大噴發」──假山、白漆、海豹浮板,各種五花八門的造景遍佈世界各地。生活在冰山彩繪、優養化水池與炎熱天氣等荒謬中的北極熊,宛如電影《楚門的世界》。

01-tile.jpg

為了節省開支,羅晟文在歐洲拍攝《白熊計畫》期間,大多只吃當地最便宜的麵包和蘋果,一個月行軍般周遊歐陸各國,拍攝了14處圈養白熊的園區,扣除機票全程僅花二千多歐元。動物園裡的北極熊睡他就跟著睡、熊醒他就跟著醒來,還常發生人熊在籠子內外一起吃蘋果的趣事。有時熊吃的還比他好,因為他一餐只有一個蘋果與麵包,而熊則有兩個蘋果,還有好多麵包掉到水裡。

《白熊計畫》靜態作品都是巨幅的觀眾視角,就像在動物園裡觀看一樣;而動態作品則著重動物長時間重複動作的刻板行為(stereotypical behavior)。

《大白熊進行曲》的影像並非循環播放,對短暫停留的參觀民眾來說,觀看影片才會驚覺:全球許多人工環境下的北極熊,都有這種無限重複的刻板動作。

羅晟文說:「我給荷蘭人看影片,他們立刻秒懂,因為荷語ijsberen(北極熊)當作動詞時,就是意指一個人晃來晃去很無聊、不知道在幹嘛,完全無須解釋。」

黃宗慧上課也常播放羅晟文的大白熊,學生曾回應:想像自己整個暑假都做同樣事情,就已經無法忍受了,何況北極熊無聊的一生都只能在小空間裡走來走去。黃宗慧說:「畢竟刻板行為一詞太過抽象,但透過影片的衝擊,就能產生同理,也才體會到問題的嚴重性。」

人的生命不比一株植物重要到哪裡

羅晟文關注的許多小事,後來都變成大事,但他也經常面對人們的挑戰與質疑,例如「因為你是動保人才這樣做」。羅晟文花很大的力氣想拆解這個成見,他說:「我真心想把自己『弄平』,跟大家都一樣。我不是什麼特殊的人,並沒有想要改變誰的世界,因為一個人會做出什麼我們完全無法預期。」

黃宗慧在《以動物為鏡》的〈蒼蠅〉篇中引用紐西蘭作家葛雷斯(Patricia Grace)的說法:毛利人的宗教觀將植物視為平等個體,認為人的生命不比一株植物重要到哪裡去。這在人類中心的社會很難體會,反觀動物議題也經常如此。但羅晟文認為,明白了這樣的人我關係與差距,反而能幫助他與受眾對話,讓討論更加透徹。

luo_cheng_wen_05.jpg

「人們(包括我)活在世上,自然而然會產生慣性,例如回家坐一樣的公車、去超市買一樣的東西,久而久之好像只有一種看法、一種活法。我『做東西』從不是為了替自己找答案,而是希望引起更多對話,讓人們看見其他的角度與各種可能。說不定打破慣性後,會發現人生原來還有另外的活法。」

這次回台,羅晟文也應台北中正高中邀約演講,校方希望透過他的經驗,讓美術班與自然組學生理解:人生不一定只有科學或畫畫,也有額外的選擇,或可與其他的領域相結合。羅晟文以自身為例,雖然動物在藝術範疇相對冷門,很多空間、獎金、補助都是以人為中心,但他覺得以動物為題對他卻是不錯的選擇。

他還認為關心任何議題,都可從自身職業或所學出發。「並不是只有到動物的現場去吹箭才叫『動保第一線』,像黃宗慧老師教文學,而我會拍照,在我心裡,每個人的專長,都可以成為他關心議題的第一線。」

羅晟文舉地獄廚師拉姆齊(Gordon Ramsay)為例:他為魚翅問題做了一部跨國紀錄片,包括到高雄拍魚翅交易、跟著漁船出海捕鯊、甚至也吃了魚翅料理,最後他到倫敦唐人街把紀錄片播給所有餐廳老闆看,經過眾人討論後,從此那裡就沒人再賣魚翅了。

做點什麼,才有機會

羅晟文千里迢迢跑去北極,原是為了想出版一本互動式童書,希望透過輕鬆的方式讓孩童比對圈養與自然環境下的北極熊。目前出書進度還在與英國編輯討論中,而繼歐洲、中國之後,第三階段的《白熊計畫》也可望於近期赴日本進行拍攝。

21.png
羅晟文北極駐村是為了拍攝北極熊原始棲地,出版一本呈現before/after的童書。

前陣子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發出「最後警報」:全球暖化將引爆氣候和生態環境災難,人類化解危機的時間只剩12年。對此,羅晟文在北極確實有強烈且恐怖的親身感受。

他說,我們總以為地形地貌是永久的,但事實上它不斷在大規模地崩落——是足以引起海嘯的崩落,晚上睡覺都可以聽到雷一樣的轟然巨響。「我們曾登上某個冰川末端的海灘,嚮導說我們站的地方,去年幾公里內都還是厚實的冰。在現場看到這些急速變化猛烈地發生,可是人們坐在家裡感覺不到,腦袋也沒有素材可以想像,這時才深刻體會什麼叫不見棺材不掉淚。」

羅晟文赴北極前,曾在Coursera上修習「The Changing Arctic」課程。主持課程的教授是曾在極圈工作逾50年的Terry V. Callaghan,他劈頭就要學生們牢記:「極地和世界是連在一起的,並沒有分割!」因為一般人的心理距離,常覺得那是不一樣的世界,跟生活很難相關,所以人和北極中間是斷裂的,但事實上北極發生的任何事都會波及全球、影響每個人。

「問我對全球暖化是樂觀還是悲觀?這問題我想了一陣子,我還是選擇樂觀。如果我悲觀認為一切終究都將往負面發展,那麼我會失去動力。所以就算我心裡懷疑,還是要樂觀面對。但樂觀有兩種,一種人會覺得『什麼都不做』地球也不會怎樣;另一種是有意識的樂觀:我們仍然必須『做點什麼』,才有機會。」

▉2018第六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台北鳳甲美術館正舉辦2018第六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展出作品《Fallout》為羅晟文觀察1945年起各地兩千餘次核武測試痕跡,對當地地景與生物的影響。「人們其實不太知道核子試爆是怎麼一回事,因為這些試爆地點不可能有人煙,但並不代表沒有其他生命,所以我查衛星座標,呈現它們目前的樣子,也利用google earth,做了核彈坑的模擬遊戲。」該展覽展期至2019年1月13日止。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11-24 17:45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