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理想的墮落與美國夢的幻滅:評《橡膠帝國:亨利・福特的亞馬遜夢工廠》

1920年代下半,由於擔心英國聯合荷蘭、法國哄抬東南亞殖民地的橡膠價格,亨利・福特(Henry Ford)決定在巴西亞馬遜森林投資開發橡膠生產園區,以確保製造汽車所需的廉價橡膠原料。然而,設立這個人稱「福特之城」園區的過程曲折,導致福特公司的運作方式以及創辦人福特的性格與想法,對撞上亞馬遜的自然環境、當地社會文化與巴西的政治。

就福特汽車公司的歷史或是其創辦人的事業生涯而言,《橡膠帝國》的主題都只是一段插曲。這段複雜的歷史涉及橡膠產業的發展,以及當時巴西與美國的政治經濟,相關背景知識相當龐雜。

▉裝配線大量生產的新工業代表

本書作者格倫丁(Greg Grandin)是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專研拉丁美洲歷史,也常在報刊雜誌撰寫評論。他以高強的寫作功力,成功地將多重的脈絡交織為引人入勝的流暢故事。《橡膠帝國》在處理沉重的主題時,透過許多切題的趣味軼事,帶來豐盛愉悅的閱讀經驗。

福特汽車開創出以裝配線大量生產,並用較高薪資與福利來留住有經驗的工人,而成為當時新工業的代表。福特透過提高工人的消費能力,讓他們成為大量生產的消費品的顧客,其理念是要藉此達成資本主義的理想平衡,人稱此一模式為福特主義(Fordism)。

有段時間,福特似乎達成了這個偉大的理想而聲名遠播。不過福特的巴西計畫也容易讓人聯想到近代史中常見的陰暗面:資本主義先進國家榨取落後國家的原物料,以及剝削當地廉價勞工的不平等做法。

然而,本書指出,福特其實懷有更高遠的理想。除了振興巴西沒落的橡膠產業,他還企圖終結當地殘酷剝削採膠工人的落伍生產方式,將現代產業與文明帶到亞馬遜蠻荒,最終目標則在實現讓農業與工業、機械與自然和諧結合的烏托邦理想。

這個計畫推出時,不論巴西民眾或是福特公司都信心高昂寄予厚望,福特也投入大量資金與無比毅力。然而其推動過程卻讓福特公司捲入當地複雜的政治、經濟結構與族群關係,乃至牽動福特與美國政府多年的恩怨情仇。

Ford_assembly_line_-_1913.jpg
福特汽車應用裝配線大量生產,使汽車成為大眾商品。(圖片來源:wiki)

▉集矛盾於一身的人物

格倫丁以許多鮮活的例子,說明福特公司一系列「現代化」措施如何引起強烈的反彈:薪資制度和亞馬遜盛行的以物易物格格不入;對員工生活起居的衛生檢查引發強烈不滿;禁酒等帶有清教徒道德色彩的管理政策導致和當地工人的衝突;公司設計自助打餐的新型食堂,導致大排長龍和室內悶熱,結果引起暴動……

格倫丁以生動的筆觸,描繪福特公司派出的員工因為不熟悉當地民情與地方政治而成了冤大頭,或是有意無意成為海撈福特公司的共犯;但也有人鞠躬盡瘁付出健康、家庭乃至生命的代價。這些或荒謬離奇或英勇悲劇的事蹟,其精彩程度並不遜於小說戲劇。

《橡膠帝國》以橡膠園區開發過程為經,福特性格和生涯為緯,將故事涉及的複雜因素打造成條理分明的敘事架構。福特是個集矛盾於一身的人物,他造就個人快速移動的社會,卻懷念傳統小鎮生活型態;他建立現代生產線,卻不肯採用現代會計管理;他以薪資與福利留住員工,相信機械會為人類帶來幸福,最後卻創造出壓迫人性的勞動條件;他崇尚個人自由,卻以黑幫特務式的保全系統壓制工人;他是義無反顧的和平主義者,卻為美國政府生產軍武;他的獨生子既是事業伙伴也理應是接班人,卻經常遭他霸凌羞辱且比他早逝。福特的大膽、眼光與創意帶來空前的成功事業,但晚年的偏執與反動不只玷污自身名譽,也讓公司的經營出現危機。

格倫丁筆下的福特是個令人既同情又厭惡的人物,巨大的成功對照出個人的悲劇,堪可比擬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s)經典電影《大國民》(Citizen Kane)的報業大亨主角。《橡膠帝國》和《大國民》都透過大亨生命的起落,來講述理想的墮落與美國夢的幻滅。長久以來,台灣對企業鉅子的描述往往充斥著貧乏的神格化,相較之下,本書對福特的深度刻畫十分值得借鑒。

▉關鍵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價值觀

福特的人員無法掌握熱帶雨林的環境,尤其沒能因應當地病蟲害對密集種植的橡膠樹之危害,是此計畫失敗的重要原因。然而本書並沒有重提大自然教訓人類傲慢無知的老調,反而在書末指出,福特的許多構想如今已大規模付諸實施,結果造成巨大的生態災難。

格倫丁認為:「福特之城是個傲慢誤事的寓言。但這裡指的傲慢,不是亨利・福特自以為可以馴服亞馬遜,而是他相信資本主義的力量一旦釋放,仍可以加以控制。」

《橡膠帝國》是個以先進的科技與大筆資金,企圖將美國的制度、價值與生活方式推展至異國貧窮地區卻一敗塗地的故事。今天許多關於美式價值觀的評論,往往針對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與制度進行針貶,《橡膠帝國》對這段歷史的分析卻讓我們意識到,上述那類批評既太過簡化又錯失重點,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價值觀,才是問題關鍵所在。

本書的中文翻譯大體通順達意且不乏趣味的筆觸,但還是有些小誤譯以及未能校出的誤植,如第三章提到福特的好友「自然主義者(naturalist)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其實應該譯為自然學者或博物學者;又如將「拒絕禁食」誤植為「拒絕進食」(177頁)。

還好這些失誤大多不會嚴重妨礙閱讀理解。陳信行教授為本書寫了篇引人入勝的序言,從他在底特律求學的個人經歷談到20世紀科技「進步主義」的幻滅,最後帶到台灣類似的事例,如日治時期的糖業、蔣經國的十大建設等等。可惜或許是限於篇幅,關於福特之城和台灣經驗的比較,尤其是這和出口加工區的相似之處,陳教授未多加論述。

依後見之明,福特之城可說是以廉價的土地與勞力,加上減稅優惠和法規鬆綁來吸引技術與資金的經濟特區,這些要素仍可見諸今日台灣許多的工業區、園區與倡議中的經貿特區。書中描寫的土地強徵與炒作、公共資源浪費以及對社區與環境的傷害,在今日台灣仍可聽見歷史回音。

 

橡膠帝國_立體書封.jpg橡膠帝國:亨利・福特的亞馬遜夢工廠
Fordlandia: The Rise and Fall of Henry Ford’s Forgotten Jungle City
作者: 葛雷‧格倫丁(Greg Grandin)
譯者:謝佩妏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葛雷‧格倫丁
​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獲古根漢基金會獎。他加入聯合國真相委員會,調查瓜地馬拉內戰。曾獲普立茲歷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獎、塞繆爾・約翰遜獎提名。著有《帝國的工廠》、《最後一場殖民地大屠殺》,以及獲獎肯定的《浴血瓜地馬拉》和《通往殖民帝國之路》,並為《哈潑雜誌》、《倫敦書評》、《洛杉磯時報》、《國家雜誌》、《新政治家週刊》和《紐約時報》撰稿。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8-11 19:34
專訪》文字媽媽,攝影爸爸,有時還有Uni的笑聲——《老雜時代》就是這樣煉成的
《老雜時代》作者一家。(攝影:王志元)
《老雜時代》作者一家。(攝影:王志元)
A2-10-雜貨考-台酒遮陽帆布_縮.jpg
攝影:曾國祥(遠流提供)

▉採訪過程也是家庭分工的延伸

開始上路時,《老雜時代》還只是個略具概念的雛型。「本來是想純粹用影像記錄,因為怕以後老雜貨店慢慢收掉,他們(Uni)這一代就看不到了。」在身為專業攝影師的曾國祥最初的想法中,這本書的設定是「100間老雜貨店的影像記錄」,再由記者出身的林欣誼配上部分文字圖說。

雖然是想以影像記錄為主,但也不可能貿然就踏入店家開始拍攝,還是得先和店主聊聊。沒想到這一聊,就聊出了許多故事。「覺得這裡面是有故事的,不管是當地的歷史、或房子本身……都蠻有趣的,重要性不輸影像。於是那就進一步來做吧。」

旅程很隨性,大部分是先決定好打算尋訪的縣市,然後打開地圖開始規劃路程,找出一條能經過最多鄉鎮的縣道,看到有興趣的地名,就拐進去探一探。「一開始我們會傻傻的直接問對方說,『阮咧找老的柑仔店,毋知會當訪問恁無』但通常這樣一問,大概七八成機率就沒下文了。」

碰了幾次釘子之後,曾國祥和林欣誼慢慢摸索出一套方法:找到合適的店家後,一人先留在車上顧著Uni,另一人則下車進店買點東西,找機會和老闆聊天,若對方有興致聊天、也很願意講過去的故事,才開口詢問採訪的事。很多時候,Uni也是很好的破冰利器,老闆逗逗小孩,雙方的距離也就拉近了些。甚至有一次,原本堅持不願受訪的店主,在看到林欣誼抱著Uni進門後,開口說「你們帶著小孩,應該不是詐騙」,就接受了訪問。

DSCF9224_縮.jpg
攝影:曾國祥(遠流提供)
 

A6-11-雜貨考-掌櫃桌.jpg
攝影:曾國祥(遠流提供)

當然,也有不是那麼順利的時候。例如一整個早上繞了大半天,卻怎樣也找不到雜貨店;就算找到了雜貨店,也可能外觀不夠古老漂亮,或者店主無論如何不願意受訪。不順利的時候,夫妻兩人也就拋下挫折的心情,方向盤一轉,帶著自己和Uni去玩耍:到廟裡看七爺八爺,或到濕地去挖螃蟹、坐採蚵仔車。

這種半工作半玩耍的狀態,有好也有壞。「最累的真的還是帶小孩。那時候他才2歲,而我們車一開就是一兩個鐘頭,他會在車上哇哇叫,要一邊安撫他一邊找路。在雜貨店訪問時,他又會一直吵。之後回去聽錄音檔發現:怎麼一直有小孩聲音!」林欣誼笑著說這句話的時候,4歲的Uni正爬在她背上,拿著我們給他的彈簧玩具,要媽媽看他表演手風琴演奏。

_DSC6661-編輯_縮.JPG
林欣誼(攝影:王志元)

▉練就雜貨店雷達,卻險遇阿飄

曾在報社工作9年的林欣誼,平時的工作就是採訪和寫稿。但在《老雜時代》的寫作過程,她很快發現面對這些大多是第一次受訪的素人時,過去養成的採訪模式,大部分都派不上用場。最初幾次訪問,林欣誼還有些抓不到節奏,主要交給曾國祥和老闆聊天。「可能因為他平常都在拍照,觀察的角度更細緻,也可以用一般人的角度去抬槓、聊天,就能問出較符合這本書主題的東西。他採訪到的素材跟我很不一樣,或者,我們兩人加起來可以訪到更多東西。」

在林欣誼重新調整採訪節奏的過程,曾國祥則在路上練出了「雜貨店雷達」。「有時候很餓了,叫他不要再找啦去吃飯,但他會說『再等一下、我覺得快出現一間雜貨店了!』」真的會出現嗎?「他這個人就是直覺比較強,最後已經有雷達了,開到一個地方就「滴滴滴滴」一直響(笑)。」

尋找「老雜」的旅途上,無法預期當日的工作會在何時、何地展開或結束。「有時候就連晚上睡哪裡也不知道。」聽林欣誼這麼說,曾國祥馬上開口:「不過我覺得並不是累,而是很有趣,我很喜歡那種晚上不知道睡哪裡的感覺。」此時旁邊的Uni大叫:「晚、上、睡、飯、店!」

_DSC6674-編輯_縮.JPG
曾國祥(攝影:王志元)

_DSC6665-編輯-編輯_縮.JPG
Uni(攝影:王志元)

問Uni,喜歡跟爸爸媽媽去採訪老雜貨店嗎?他扭著身體哈哈笑。Uni還記得住飯店的事,喜歡在床上跳來跳去、在大浴缸裡玩水。有次他們在屏東潮州找落腳的地方,因為時間已經很晚了,於是隨便開進一間汽車旅館。林欣誼到櫃檯時,曾國祥和Uni在車道上等。Uni突然開口:「有個洗澡小姐走過去耶。」

「我想說,我沒有看到人走過去啊!」

「而且那邊真的有點荒涼。」

「進去感覺是有點怪怪,所以後來我們就趕快跑走了。」

「他就趕快到櫃檯叫我,說我們再考慮考慮。」

「那時候我們真的有起雞皮疙瘩……」

林欣誼和曾國祥你一句我一句地說。

▉美好回憶的總和

用半年多的時間採訪,再用一年多的時間整理、寫稿,歷時兩年,《老雜時代》終於問世,Uni也長成4歲的活潑幼童。問林欣誼,文字部分曾國祥是否也有參與?「序他也有寫,我幫他修潤。」正在和Uni玩耍的曾國祥轉過頭來抱怨:「我寫的東西被嫌棄惹!」林欣誼立刻回擊:「本來想說這本書他來寫,我當個幫忙帶小孩出門玩的角色就好了啊。」結果是編輯魂上身、忍不住出手了嗎?「結果我就淪落為打逐字稿的,然後又被嫌逐字稿打太慢……」曾國祥皺著臉訴苦,夫妻兩人又鬥起嘴來。

此時場面已經非常熱鬧,有其他人討論工作的聲音,以及Uni拿著玩具不斷玩出新把戲的呼叫。彷彿可以看到旅途中,一家三口在老雜貨店的板凳上,和老闆們聊天的熱鬧身影。

_DSC6623-編輯-編輯_縮.JPG
(攝影:王志元)
 

A5-05-雜貨考-糖果罐_縮.jpg
攝影:曾國祥(遠流提供)

 

《老雜時代》影像展

  • 時間:2017.8.1-8.31
  •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45號2樓)
  • 精選《老雜時代》書中影像,於中央走道小藝廊展覽。一張張具有故事生命力的照片,彷彿帶我們走入日影悠悠的時空中。

《老雜時代》新書講座

  • 高雄場:2017.9.3(日)1400-1530,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3樓階梯閣樓(高雄市前鎮區新光路61號)
  • 台北場:2017.9.6(三)1930-2100,華山文創沙龍「周三朗讀夜」(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華山文創園區中三館2樓拱廳),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
  • 台中場:2017.9.16(六)1930-2030,誠品園道店3樓藝術書區(台中市公益路68號3樓)
     

636356179804985000.jpg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
作者:林欣誼
攝影:曾國祥  
出版:遠流  
定價:399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欣誼
1980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業,熱愛鄉土文史,曾任報社文化記者。
 
攝影師簡介:曾國祥
1975年生,政大廣告系畢業。商業攝影工作者,喜歡用老鏡頭記錄人事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8-08 17:33
書評》讓奇幻和歷史站在同一邊:閱讀鄭丰《巫王志》

▉武俠退,奇幻顯

進入21世紀,武俠小說在台灣一邊有著更深層次的演化(主要是溫世仁武俠小說大獎誕生,推動武俠奇經異緯的大改造大進擊),但一邊在市場銷售上又慘澹得窮乏無津──能暢銷的唯黃易、喬靖夫、鄭丰三人耳。

鄭丰的武俠,我鮮少討論。一路以來,我雖喜歡她對亡國者、罪犯(通緝者)、盜賊、刺客、妓院等行當和邊緣人的細膩摹寫,然而其趨近年輕閱讀口味的意圖、非平淡淺白不可的文字操作、對情節的強調等等,都與我大不相同,故少提及。

唯她能夠使武俠再有風靡之日,已是功德,對這位同行,我只有感謝。

直到2015年的《生死谷》,我才對鄭丰有更多的興趣。主要是《生死谷》清晰無比地展露出,以武俠載體重寫經典如《蒼蠅王》和《飢餓遊戲》之類奇幻小說的意志力。巧合的是,2014年我的武俠作品《在地獄》出版,該書亦致力鎔鑄多種類型小說主題,包含生存遊戲、漂流、奇幻、神怪、反烏托邦等。

「奇幻」,殆無可議地,是《在地獄》與《生死谷》的共同關鍵詞。

顯然鄭丰與我不只是同行,還是奇幻小說的同好。而2017年發行的《巫王志》,則是鄭丰全面性轉向奇幻的第一擊。於此,我也有種哀傷,連被冠上亞洲最暢銷武俠女作家之號的鄭丰也一腳踏進奇幻文學了,終究是武俠式微啊。

鄭丰-作者照.JPG
以武俠小說為志業的鄭丰。(奇幻基地提供)

▉古歷史與奇幻何其相似

認真講起來,鄭丰先前的作品沒少過奇幻元素,比如《靈劍》有靈能(類超能力),《生死谷》層層疊疊關於殺道、石樓谷、如是莊的設計,亦充滿反烏托邦小說的魅力,還有會依據人的心念而改變實相的生死谷。

唯新作《巫王志》更是進一步的奇幻化,鄭丰用了玄幻的體例,去寫歷史,寫武俠。

以殷商為題材本就罕見了,她還不是寫較為耳熟的《封神演義》商周之際,而是寫第22代王武丁與其諸子故事。讀她寫陌生而遙遠朝代的風土文物,本身就很像是奇幻經驗了,更何況鄭丰還大量填入宗教信仰、王宮日常的細節描述,更增神異之感。

單單舉卷一第四章為例:

「『鬯小臣』乃是商王宮中專職調煮鬱鬯之人,這時只見他在后室中央忙了起來。他先取過一束新採的紫色鬱草,放入玉臼,以玉杵搗碎,接著將鬱汁倒入金盉中,點燃柴火,以小火烹煮;煮滾之後,他將鬱液倒入金壺之中,再將以新黍釀製的美酒『鬯』倒入金盉中,以小火烹煮了一會兒,不等鬯煮滾,便將煮過的鬱液和鬯一起注入一只金卣中,兩者份量調得仔細而勻稱,製成聞名天下的『鬱鬯』。」

鬯小臣所為,大抵就是現今的釀酒、調酒。此段即可見得,鄭丰對商朝生活有相當程度的資料收集與研讀。

奇幻小說的其中一個鮮明特色,在於必須清晰至立體也似地,虛構出一套文明與歷史來。這也是讀奇幻的最大樂趣。真正讓我享受的,往往不是那些魔法神奇如何之如何,而是書寫者要怎麼逼真地構築錘鍊栩栩如真的現實。《巫王志》即一方面有所本(商朝文物),但一方面又竭盡所能地,想像重現著與怪力亂神同在共生的殷商文明實景。

巫王志內封.jpg
《巫王志》內封以故事中的山海經靈鳥神獸為設計素材。(奇幻基地提供)

中國本有志怪小說的傳統,神話感應、妖怪變異等等遍處皆是,而西方奇幻小說則常見變身、鬼影等各式巫術。鄭丰該是有意識地使兩者合而為一、不分彼此,所以《巫王志》一邊類似《山海經》,有奇人異獸的描寫又可以是遠古地理民族誌,一邊又與西方奇幻系列有相仿之處,如《地海傳說》的法術、真名、創世真語與龍,《刺客正傳》的精技與宮廷鬥爭,以及《迷霧之子》的鎔金術與永世英雄。

鄭丰在史實裡帶進奇幻技藝,在虛構中填入商朝民俗風土,顯然別有企圖。

我以為,她正試圖穿過虛構與紀實的界線,一如喬治•馬汀根據英國玫瑰戰爭史實進行擴大化處理的《冰與火之歌》,一如《怪獸與牠們的產地》意在言外地講述誰是怪獸誰又是人,一如勒瑰恩在《地海故事集》寫下的:

「……畢竟,過去事件只存在於記憶,而記憶是想像的一種。事件是真實的現時,但它一旦成為當時,之後的真實便完全操之在我們,依憑我們的精力與誠實。若我們允許事件自記憶消退,那麼便只有想像力能重燃它一絲隱微餘光。」

被冠上女版金庸稱號的鄭丰,也許嚮往著能成為東方的娥蘇拉•勒瑰恩哩。

▉令人深沉不安的道德選擇

人性選擇,是武俠最吸引我的部分。

武俠就是怎麼讓人變成人、擁有深沉不安道德的文學。

昔日大多數武俠最麻煩、也教我後來甚是不耐的地方是,書中人物往往是沒有選擇的。好人是天生,無論遭遇什麼事,就是會自動地符合正義,好像正義是天然的、一定如此的;反派也通常一腸子壞到底,貪婪就是貪婪,邪惡就是邪惡,沒有些微片刻反轉過來。人並不真的去相信什麼、去選擇什麼,是我對前輩武俠人的最大不滿。

人的選擇是很複雜的,從來都不是明明白白的,從來都是此一時彼一時、必須長期去對待去堅持,才或有可能理解或抵達的。勒瑰恩如此為奇幻的商品化擔憂:「令人深沉不安的道德選擇,經過篩選裝飾,也變得可愛、安全。」何止奇幻,武俠亦然。在過往能夠利益最大化的黃金時期,武俠並不真的討論了令人深沉不安的道德選擇。

來到此時此刻,當代武俠人反倒能夠針對此一部份,提出更多的思索與反省。

鄭丰也走在這個行列裡,所以《生死谷》寫:「裴若然無法明白野人的話,只能循著自己的思路,說道:『因此我相信什麼,這山谷便會變成我所相信的實相。』/野人再次搖頭,說道:『不,不是妳相信什麼。而是妳選擇什麼。』」

所以《巫王志》卷三天巫將天藥(長生不老)交給子嫚時說道:「只因為我身為商王大巫,偏見太深。如今我已是天巫,更不適合挑選聖王。人間的事情,還是應當由人來解決。」

鄭丰將「武」退回到最原初的定義(也就是暴力與戰爭),而「俠」則是不忍之心,一種仁愛的表現,譬如活在人牲獻祭天帝先祖先王風俗裡的王子曜,之覺得噁心和痛苦:

「……然而他眼見婦鼠和子辟以一己之私命令井戍凌虐羌女,逼迫她們變身為羊,好將她們吃了以滿足口腹之欲,半點沒有絲毫虔誠恭敬可言,完全出自暴虐嗜血,殘忍好殺的私心。……這是邪惡的,是錯誤的,是不可原諒的。」

再加上天巫應承天帝要絕地天通(也就是斷了人與天帝的神祕感應與聯繫,因為人的野心與慾望無盡擴張,獵獸殺巫後,就會欺鬼凌天),換言之就是讓人只活在人間裡,而不能跟天地一體。

《巫王志》尚未完結,已出版的三大卷僅為前篇,鄭丰自言,後篇預計2018年推出。我個人很好奇,《巫王志》寫到最後,當巫術大滅絕,留存在人間少許關於巫術的記憶,退化但沒有完全消逝,那會不會就是武學的基礎?若然,鄭丰的野心與推論不可謂不大。畢竟如此一來,就等於大大方方、順理成章地使奇幻與武俠正式接軌同源起來。

此外,鄭丰選「商」做為絕地天通之時,也很令我在意。不是夏朝,不是大周,偏偏就是商代──商是什麼呢?當代,商不就是資本主義?而資本主義過度開發、無止境貪婪地塗炭地球的淒絕慘況,不都是人盡皆知的嗎?

還有,《巫王志》裡動物與人的關係從親密無分(炎黃子孫的遠祖黃帝是島一般的巨龍,另外堯、舜也都是龍族),走向彼此為仇敵、無可化解。商人敵視可以變身為獸的方國之人,甚至也仇巫,族類意識形態明顯。很難說這些不是隱喻,沒有指涉著我們所處的現實。

是啊,人間事,還是得讓人去抉擇去決定。只不知,鄭丰會讓子嫚選擇誰為聖王?而大商芸芸眾生又要何去何從?暴虐狂熱的商朝活人為牲的儀禮,又該如何被瓦解?誰會成為領頭羊,去對抗商數百年的政教傳統?……

一切只待《巫王志》後篇分解。

 

巫王志2.jpg

巫王志(卷一~卷三)
作者:鄭丰
出版:奇幻基地
定價:各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丰

「我知道武俠小說創作也許是個不大合潮流的夢想了,但我仍願作此一夢,為武俠創作付出時間心血,盼能為世間多寫出一部可讀性高的武俠小說。」
鄭丰,本名陳宇慧,生長於台北,大學就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曾在香港任職投資銀行13年。現已離開投資銀行業,定居香港,是5個子女的母親。
自1998年開始創作武俠小說,2007年首部作品《天觀雙俠》獲全球華文新武俠大賽首獎,網路高達400萬人次的超人氣點閱率,出版後隨即轟動港台大陸三地書市,讀者好評如潮,
寫作風格被認為集金庸的大氣、古龍的佈局、梁羽生的典雅,具新世紀武俠大師接班人之姿,甚至被譽為「女版金庸」。作品以經典古武俠風格磅礡呈現,情節驚心動魄,環環相扣,令人欲罷不能,無法釋手。
武俠作品全系列累計至今突破50萬冊銷售。著作:
天觀雙俠》(全4冊)、《靈劍》(全3冊)、《神偷天下》(全3冊)、《奇峰異石傳》(全3冊)、《生死谷》(全3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8-05 01:23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