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文字媽媽,攝影爸爸,有時還有Uni的笑聲——《老雜時代》就是這樣煉成的
▉採訪過程也是家庭分工的延伸
開始上路時,《老雜時代》還只是個略具概念的雛型。「本來是想純粹用影像記錄,因為怕以後老雜貨店慢慢收掉,他們(Uni)這一代就看不到了。」在身為專業攝影師的曾國祥最初的想法中,這本書的設定是「100間老雜貨店的影像記錄」,再由記者出身的林欣誼配上部分文字圖說。
雖然是想以影像記錄為主,但也不可能貿然就踏入店家開始拍攝,還是得先和店主聊聊。沒想到這一聊,就聊出了許多故事。「覺得這裡面是有故事的,不管是當地的歷史、或房子本身……都蠻有趣的,重要性不輸影像。於是那就進一步來做吧。」
旅程很隨性,大部分是先決定好打算尋訪的縣市,然後打開地圖開始規劃路程,找出一條能經過最多鄉鎮的縣道,看到有興趣的地名,就拐進去探一探。「一開始我們會傻傻的直接問對方說,『阮咧找老的柑仔店,毋知會當訪問恁無』但通常這樣一問,大概七八成機率就沒下文了。」
碰了幾次釘子之後,曾國祥和林欣誼慢慢摸索出一套方法:找到合適的店家後,一人先留在車上顧著Uni,另一人則下車進店買點東西,找機會和老闆聊天,若對方有興致聊天、也很願意講過去的故事,才開口詢問採訪的事。很多時候,Uni也是很好的破冰利器,老闆逗逗小孩,雙方的距離也就拉近了些。甚至有一次,原本堅持不願受訪的店主,在看到林欣誼抱著Uni進門後,開口說「你們帶著小孩,應該不是詐騙」,就接受了訪問。
當然,也有不是那麼順利的時候。例如一整個早上繞了大半天,卻怎樣也找不到雜貨店;就算找到了雜貨店,也可能外觀不夠古老漂亮,或者店主無論如何不願意受訪。不順利的時候,夫妻兩人也就拋下挫折的心情,方向盤一轉,帶著自己和Uni去玩耍:到廟裡看七爺八爺,或到濕地去挖螃蟹、坐採蚵仔車。
這種半工作半玩耍的狀態,有好也有壞。「最累的真的還是帶小孩。那時候他才2歲,而我們車一開就是一兩個鐘頭,他會在車上哇哇叫,要一邊安撫他一邊找路。在雜貨店訪問時,他又會一直吵。之後回去聽錄音檔發現:怎麼一直有小孩聲音!」林欣誼笑著說這句話的時候,4歲的Uni正爬在她背上,拿著我們給他的彈簧玩具,要媽媽看他表演手風琴演奏。
▉練就雜貨店雷達,卻險遇阿飄
曾在報社工作9年的林欣誼,平時的工作就是採訪和寫稿。但在《老雜時代》的寫作過程,她很快發現面對這些大多是第一次受訪的素人時,過去養成的採訪模式,大部分都派不上用場。最初幾次訪問,林欣誼還有些抓不到節奏,主要交給曾國祥和老闆聊天。「可能因為他平常都在拍照,觀察的角度更細緻,也可以用一般人的角度去抬槓、聊天,就能問出較符合這本書主題的東西。他採訪到的素材跟我很不一樣,或者,我們兩人加起來可以訪到更多東西。」
在林欣誼重新調整採訪節奏的過程,曾國祥則在路上練出了「雜貨店雷達」。「有時候很餓了,叫他不要再找啦去吃飯,但他會說『再等一下、我覺得快出現一間雜貨店了!』」真的會出現嗎?「他這個人就是直覺比較強,最後已經有雷達了,開到一個地方就「滴滴滴滴」一直響(笑)。」
尋找「老雜」的旅途上,無法預期當日的工作會在何時、何地展開或結束。「有時候就連晚上睡哪裡也不知道。」聽林欣誼這麼說,曾國祥馬上開口:「不過我覺得並不是累,而是很有趣,我很喜歡那種晚上不知道睡哪裡的感覺。」此時旁邊的Uni大叫:「晚、上、睡、飯、店!」
問Uni,喜歡跟爸爸媽媽去採訪老雜貨店嗎?他扭著身體哈哈笑。Uni還記得住飯店的事,喜歡在床上跳來跳去、在大浴缸裡玩水。有次他們在屏東潮州找落腳的地方,因為時間已經很晚了,於是隨便開進一間汽車旅館。林欣誼到櫃檯時,曾國祥和Uni在車道上等。Uni突然開口:「有個洗澡小姐走過去耶。」
「我想說,我沒有看到人走過去啊!」
「而且那邊真的有點荒涼。」
「進去感覺是有點怪怪,所以後來我們就趕快跑走了。」
「他就趕快到櫃檯叫我,說我們再考慮考慮。」
「那時候我們真的有起雞皮疙瘩……」
林欣誼和曾國祥你一句我一句地說。
▉美好回憶的總和
用半年多的時間採訪,再用一年多的時間整理、寫稿,歷時兩年,《老雜時代》終於問世,Uni也長成4歲的活潑幼童。問林欣誼,文字部分曾國祥是否也有參與?「序他也有寫,我幫他修潤。」正在和Uni玩耍的曾國祥轉過頭來抱怨:「我寫的東西被嫌棄惹!」林欣誼立刻回擊:「本來想說這本書他來寫,我當個幫忙帶小孩出門玩的角色就好了啊。」結果是編輯魂上身、忍不住出手了嗎?「結果我就淪落為打逐字稿的,然後又被嫌逐字稿打太慢……」曾國祥皺著臉訴苦,夫妻兩人又鬥起嘴來。
此時場面已經非常熱鬧,有其他人討論工作的聲音,以及Uni拿著玩具不斷玩出新把戲的呼叫。彷彿可以看到旅途中,一家三口在老雜貨店的板凳上,和老闆們聊天的熱鬧身影。●
《老雜時代》影像展
- 時間:2017.8.1-8.31
-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45號2樓)
- 精選《老雜時代》書中影像,於中央走道小藝廊展覽。一張張具有故事生命力的照片,彷彿帶我們走入日影悠悠的時空中。
《老雜時代》新書講座
- 高雄場:2017.9.3(日)1400-1530,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3樓階梯閣樓(高雄市前鎮區新光路61號)
- 台北場:2017.9.6(三)1930-2100,華山文創沙龍「周三朗讀夜」(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華山文創園區中三館2樓拱廳),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
- 台中場:2017.9.16(六)1930-2030,誠品園道店3樓藝術書區(台中市公益路68號3樓)
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 |
作者簡介:林欣誼 1980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業,熱愛鄉土文史,曾任報社文化記者。 攝影師簡介:曾國祥 1975年生,政大廣告系畢業。商業攝影工作者,喜歡用老鏡頭記錄人事物。 |
書評》理想的墮落與美國夢的幻滅:評《橡膠帝國:亨利・福特的亞馬遜夢工廠》
1920年代下半,由於擔心英國聯合荷蘭、法國哄抬東南亞殖民地的橡膠價格,亨利・福特(Henry Ford)決定在巴西亞馬遜森林投資開發橡膠生產園區,以確保製造汽車所需的廉價橡膠原料。然而,設立這個人稱「福特之城」園區的過程曲折,導致福特公司的運作方式以及創辦人福特的性格與想法,對撞上亞馬遜的自然環境、當地社會文化與巴西的政治。
就福特汽車公司的歷史或是其創辦人的事業生涯而言,《橡膠帝國》的主題都只是一段插曲。這段複雜的歷史涉及橡膠產業的發展,以及當時巴西與美國的政治經濟,相關背景知識相當龐雜。
▉裝配線大量生產的新工業代表
本書作者格倫丁(Greg Grandin)是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專研拉丁美洲歷史,也常在報刊雜誌撰寫評論。他以高強的寫作功力,成功地將多重的脈絡交織為引人入勝的流暢故事。《橡膠帝國》在處理沉重的主題時,透過許多切題的趣味軼事,帶來豐盛愉悅的閱讀經驗。
福特汽車開創出以裝配線大量生產,並用較高薪資與福利來留住有經驗的工人,而成為當時新工業的代表。福特透過提高工人的消費能力,讓他們成為大量生產的消費品的顧客,其理念是要藉此達成資本主義的理想平衡,人稱此一模式為福特主義(Fordism)。
有段時間,福特似乎達成了這個偉大的理想而聲名遠播。不過福特的巴西計畫也容易讓人聯想到近代史中常見的陰暗面:資本主義先進國家榨取落後國家的原物料,以及剝削當地廉價勞工的不平等做法。
然而,本書指出,福特其實懷有更高遠的理想。除了振興巴西沒落的橡膠產業,他還企圖終結當地殘酷剝削採膠工人的落伍生產方式,將現代產業與文明帶到亞馬遜蠻荒,最終目標則在實現讓農業與工業、機械與自然和諧結合的烏托邦理想。
這個計畫推出時,不論巴西民眾或是福特公司都信心高昂寄予厚望,福特也投入大量資金與無比毅力。然而其推動過程卻讓福特公司捲入當地複雜的政治、經濟結構與族群關係,乃至牽動福特與美國政府多年的恩怨情仇。
▉集矛盾於一身的人物
格倫丁以許多鮮活的例子,說明福特公司一系列「現代化」措施如何引起強烈的反彈:薪資制度和亞馬遜盛行的以物易物格格不入;對員工生活起居的衛生檢查引發強烈不滿;禁酒等帶有清教徒道德色彩的管理政策導致和當地工人的衝突;公司設計自助打餐的新型食堂,導致大排長龍和室內悶熱,結果引起暴動……
格倫丁以生動的筆觸,描繪福特公司派出的員工因為不熟悉當地民情與地方政治而成了冤大頭,或是有意無意成為海撈福特公司的共犯;但也有人鞠躬盡瘁付出健康、家庭乃至生命的代價。這些或荒謬離奇或英勇悲劇的事蹟,其精彩程度並不遜於小說戲劇。
《橡膠帝國》以橡膠園區開發過程為經,福特性格和生涯為緯,將故事涉及的複雜因素打造成條理分明的敘事架構。福特是個集矛盾於一身的人物,他造就個人快速移動的社會,卻懷念傳統小鎮生活型態;他建立現代生產線,卻不肯採用現代會計管理;他以薪資與福利留住員工,相信機械會為人類帶來幸福,最後卻創造出壓迫人性的勞動條件;他崇尚個人自由,卻以黑幫特務式的保全系統壓制工人;他是義無反顧的和平主義者,卻為美國政府生產軍武;他的獨生子既是事業伙伴也理應是接班人,卻經常遭他霸凌羞辱且比他早逝。福特的大膽、眼光與創意帶來空前的成功事業,但晚年的偏執與反動不只玷污自身名譽,也讓公司的經營出現危機。
格倫丁筆下的福特是個令人既同情又厭惡的人物,巨大的成功對照出個人的悲劇,堪可比擬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s)經典電影《大國民》(Citizen Kane)的報業大亨主角。《橡膠帝國》和《大國民》都透過大亨生命的起落,來講述理想的墮落與美國夢的幻滅。長久以來,台灣對企業鉅子的描述往往充斥著貧乏的神格化,相較之下,本書對福特的深度刻畫十分值得借鑒。
▉關鍵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價值觀
福特的人員無法掌握熱帶雨林的環境,尤其沒能因應當地病蟲害對密集種植的橡膠樹之危害,是此計畫失敗的重要原因。然而本書並沒有重提大自然教訓人類傲慢無知的老調,反而在書末指出,福特的許多構想如今已大規模付諸實施,結果造成巨大的生態災難。
格倫丁認為:「福特之城是個傲慢誤事的寓言。但這裡指的傲慢,不是亨利・福特自以為可以馴服亞馬遜,而是他相信資本主義的力量一旦釋放,仍可以加以控制。」
《橡膠帝國》是個以先進的科技與大筆資金,企圖將美國的制度、價值與生活方式推展至異國貧窮地區卻一敗塗地的故事。今天許多關於美式價值觀的評論,往往針對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與制度進行針貶,《橡膠帝國》對這段歷史的分析卻讓我們意識到,上述那類批評既太過簡化又錯失重點,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價值觀,才是問題關鍵所在。
本書的中文翻譯大體通順達意且不乏趣味的筆觸,但還是有些小誤譯以及未能校出的誤植,如第三章提到福特的好友「自然主義者(naturalist)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其實應該譯為自然學者或博物學者;又如將「拒絕禁食」誤植為「拒絕進食」(177頁)。
還好這些失誤大多不會嚴重妨礙閱讀理解。陳信行教授為本書寫了篇引人入勝的序言,從他在底特律求學的個人經歷談到20世紀科技「進步主義」的幻滅,最後帶到台灣類似的事例,如日治時期的糖業、蔣經國的十大建設等等。可惜或許是限於篇幅,關於福特之城和台灣經驗的比較,尤其是這和出口加工區的相似之處,陳教授未多加論述。
依後見之明,福特之城可說是以廉價的土地與勞力,加上減稅優惠和法規鬆綁來吸引技術與資金的經濟特區,這些要素仍可見諸今日台灣許多的工業區、園區與倡議中的經貿特區。書中描寫的土地強徵與炒作、公共資源浪費以及對社區與環境的傷害,在今日台灣仍可聽見歷史回音。●
橡膠帝國:亨利・福特的亞馬遜夢工廠
Fordlandia: The Rise and Fall of Henry Ford’s Forgotten Jungle City
作者: 葛雷‧格倫丁(Greg Grandin)
譯者:謝佩妏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葛雷‧格倫丁
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獲古根漢基金會獎。他加入聯合國真相委員會,調查瓜地馬拉內戰。曾獲普立茲歷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獎、塞繆爾・約翰遜獎提名。著有《帝國的工廠》、《最後一場殖民地大屠殺》,以及獲獎肯定的《浴血瓜地馬拉》和《通往殖民帝國之路》,並為《哈潑雜誌》、《倫敦書評》、《洛杉磯時報》、《國家雜誌》、《新政治家週刊》和《紐約時報》撰稿。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