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深度書評"相關的文章列表
書評》從他者的凝視中看見曙光:評《無家者》與《街頭生存指南》
《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是社會學者高夫曼(Erving Goffman)剖析社會污名日常運作的經典之作,這本書在1963年出版之後,迅速在不同的研究議題上引發迴響... 閱讀更多
書評》我是我的正在虛構。我是我所虛構的。
1. 我寫了詩,然後我變成詩人;我寫了小說,然後我變成小說家;我出了專輯,然後我變成歌手…… 我是什麼?我是誰?一直是藝術的重要論題,當我將自己詮釋或過度詮釋成某個樣子時,... 閱讀更多
書評》可遠觀也可褻玩:評《魯蛇人生之諧星路線》
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勸告青年小說家:「小說家的真實性或者真誠態度就在於此:接納來自內心的魔鬼,按照自己的實力為魔鬼服務。」於是,透過謊言交疊出真實的幻影,... 閱讀更多
書評》結合科普與哲普,釐清自我及社會存在的意義
什麼是自我?自我存在於腦中什麼地方?如何從腦中產生一個貫穿時空、連續存在、維持整合的自我的經驗主體?腦和心靈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大腦特定的功能組織會產生意識?... 閱讀更多
書評》無人知曉的失控人生:《後悔當媽媽》與《好想殺死父母》的內在對話
年輕的母親帶著4個孩子獨自生活,沒有父親,沒有來自外界的援助或家族的支持。疲累而仍浪漫的母親決定離開,她對孩子說:「我只是想追求自己的幸福,難道有錯嗎?」一個母親的缺席,啟動了這個無人知曉的殘忍故事... 閱讀更多
書評》曖昧處更分明:如何同志,怎樣文學
「同志文學」已是台灣文學研究公認存在且一再討論的類別,但是,如果作者本人不是已出櫃的現身同志(例如陳克華),作品中沒有昭然揭開的同志主體(例如《孽子》)——即「看得見的同志」——則讀者與論者不能分辨... 閱讀更多
書評》婆娑海洋上的綠島,平凡人的白色恐怖故事
「綠島」之於台灣人有兩重意義:一個是台灣,一個是政治犯集中營。美籍作家楊小娜的新小說一次寫足這兩種意義,主角是一名活過整個白色恐怖陰影的台灣女子。 1970年代末,... 閱讀更多
書評》惡童的甜蜜生活:青蚨子的穿越穿越術
密西西比河上有哈克與湯姆,《四百擊》的不良少年向大海跑去,惡童還有雅歌塔筆下鍛鍊殘酷的雙生子。然而,當我們讀到連明偉的金生與羊頭,湧起的不會只是似曾相識感,更多的是驚豔與喜歡:古老的角色,...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