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深度書評"相關的文章列表
書評》印尼的現世啟示錄《美傷》:尚未結痂的傷口,一再被揭開
自蘇卡諾(Soekarno)與穆罕默德.哈達(Mohammad Hatta)於1945年8月17日宣告印尼獨立以來,「17-08-45」這組字串開始出現在印尼的各個角落。不管是最熱鬧的都市鄰里,... 閱讀更多
書評》所有的回憶,都是為了製造記憶:讀加萊亞諾《擁抱之書》
據說,文明的發源地都是地球的脈輪所在,中美、南美各有一處。某些印地安文明在遭遇到毀滅性的入侵時,會在一夕之間,集體轉進到另一個次元,以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犧牲,只留下一座高度文明的無人城市,... 閱讀更多
書評》暴風雨前夕的凝滯中,依然會飄過一縷幽默:讀桑貝《童年》
法國插畫家桑貝(©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桑貝的每一幅畫,都富含著聲音,即便沒有文字提點。不論是飛機遙遠掠過天空,或是腳踏車滑行於鄉間小徑... 閱讀更多
書評》從他者的凝視中看見曙光:評《無家者》與《街頭生存指南》
《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是社會學者高夫曼(Erving Goffman)剖析社會污名日常運作的經典之作,這本書在1963年出版之後,迅速在不同的研究議題上引發迴響... 閱讀更多
書評》我是我的正在虛構。我是我所虛構的。
1. 我寫了詩,然後我變成詩人;我寫了小說,然後我變成小說家;我出了專輯,然後我變成歌手…… 我是什麼?我是誰?一直是藝術的重要論題,當我將自己詮釋或過度詮釋成某個樣子時,... 閱讀更多
書評》可遠觀也可褻玩:評《魯蛇人生之諧星路線》
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勸告青年小說家:「小說家的真實性或者真誠態度就在於此:接納來自內心的魔鬼,按照自己的實力為魔鬼服務。」於是,透過謊言交疊出真實的幻影,... 閱讀更多
書評》結合科普與哲普,釐清自我及社會存在的意義
什麼是自我?自我存在於腦中什麼地方?如何從腦中產生一個貫穿時空、連續存在、維持整合的自我的經驗主體?腦和心靈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大腦特定的功能組織會產生意識?... 閱讀更多
書評》無人知曉的失控人生:《後悔當媽媽》與《好想殺死父母》的內在對話
年輕的母親帶著4個孩子獨自生活,沒有父親,沒有來自外界的援助或家族的支持。疲累而仍浪漫的母親決定離開,她對孩子說:「我只是想追求自己的幸福,難道有錯嗎?」一個母親的缺席,啟動了這個無人知曉的殘忍故事... 閱讀更多
書評》曖昧處更分明:如何同志,怎樣文學
「同志文學」已是台灣文學研究公認存在且一再討論的類別,但是,如果作者本人不是已出櫃的現身同志(例如陳克華),作品中沒有昭然揭開的同志主體(例如《孽子》)——即「看得見的同志」——則讀者與論者不能分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