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深度書評"相關的文章列表
書評》戀愛微醺中的時代感覺與生活底蘊:讀《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
台灣讀者對林芙美子(1903-1951)應該不陌生。上個世紀末,她的成名作《放浪記》和戰後代表作《浮雲》就已譯介至台灣。去年(2016)三部曲《放浪記》、《續放浪記》和《放浪記第三部》... 閱讀更多
文化觀察》偏見藏在地圖裡:相互抹黑或理解的雙面刃
在1961年的電影名作《第凡內早餐》裡,好萊塢永遠的優雅女神奧黛麗.赫本活靈活現地飾演了由鄉下來到紐約大都會的年輕社交名媛,穿著打扮極有品味,但其實是個運用美色到處騙吃騙喝、... 閱讀更多
書評》理想的墮落與美國夢的幻滅:評《橡膠帝國:亨利・福特的亞馬遜夢工廠》
1920年代下半,由於擔心英國聯合荷蘭、法國哄抬東南亞殖民地的橡膠價格,亨利・福特(Henry Ford)決定在巴西亞馬遜森林投資開發橡膠生產園區,以確保製造汽車所需的廉價橡膠原料。然而,... 閱讀更多
書評》讓奇幻和歷史站在同一邊:閱讀鄭丰《巫王志》
▉武俠退,奇幻顯 進入21世紀,武俠小說在台灣一邊有著更深層次的演化(主要是溫世仁武俠小說大獎誕生,推動武俠奇經異緯的大改造大進擊),但一邊在市場銷售上又慘澹得窮乏無津──能暢銷的唯黃易、... 閱讀更多
書評》視覺霸權時代的小說家反擊:評《文藝春秋》
《台灣史上最有梗的台灣史》作者黃震南,在我心中等同於偶像竹野內豐。我追星聽他細數昔日台灣文壇八卦,有一次他說起前輩文人之間的男男曖昧,我正在想像這段史料改寫成小說有多大可能性,... 閱讀更多
書評》楳圖一雄的突變劇場:評《漂流教室》
日本動漫之所以所向披靡,關鍵就在於沒大沒小——把小孩當大人,把大人當小孩。小孩和大人之間的差異,比一般以為的大,卻也比一般以為的小。楳圖一雄一開始就知道這一點... 閱讀更多
書評》見證無數流離者的佳餚:吃出《耶路撒冷》
做為一個貪吃的旅客,看不懂一個地方的時候,我們就吃它。怎麼吃?如何吃?在哪吃?吃常民的餐桌,吃文化底蘊,吃出一座城市的歷史與人群風貌,這便是《耶路撒冷》這本美麗的布面裝幀食譜書所訴說的事... 閱讀更多
書評》重新理解東亞的身世與意義:《流離》之路
做為朴範信第二本在台翻譯出版的小說,《流離》相當具有時代意義。 登上韓國文壇四十餘年來,已出版40部長篇小說的朴範信,被寓為「永遠的青年作家」,除了顯示他的豐厚創作力之外,... 閱讀更多
書評》從妖魔化到溫柔天真,從仇恨敵對轉身攜手合作:評《美國的藝伎盟友》
《美國的藝伎盟友:重新形塑敵國日本》是一本討論形象建構的書,更確切地說,是描述二次大戰勝方的美國,如何因應己身的需要,賦予戰敗國日本不同的形象與面目。形塑的過程中,摻雜著種族、...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