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深度書評"相關的文章列表
評論》「以圖治史」和「戰鬥姿態」:2017年非虛構圖文書的台灣觀察
非虛構圖文書(non-fiction graphic)是近年來在歐美書壇快速成長的出版類別,特別在21世紀之後,當人們對書市普遍持悲觀的態度時,非虛構圖文書反而異軍突起,... 閱讀更多
話題》滿滿大平台,德國書的豐收年
台灣的街頭到處可看到德國車,台灣人提到轉型正義,喜歡借鏡德國經驗,連德國進口的洗衣精,最近也開始在超市開賣。表面看來,德國離台灣似乎很近,可是當校園出現了納粹扮裝秀,媒體與社會大眾卻又不知所措,... 閱讀更多
書評》「穿越」是為了愛與改變:評楊双子《花開時節》
不久前,小說《花開時節》在台中舉辦新書分享會,活動以「台灣歷史百合小說是如何煉成的?」為主題。「歷史百合小說」一詞,顯然是個嶄新的文類。「百合」(ゆり)的概念源發日本,活躍於漫畫、動漫與遊戲領域... 閱讀更多
書評》重新找回遺忘或丟失的靈魂:評「河合隼雄.孩子與幻想系列」
「河合隼雄.孩子與幻想系列」是河合俊雄在父親過世6年後,收集相關主題,於2013年重新在日本發行的經典著作。全套6冊,我會建議閱讀順序是《閱讀孩子的書》、《故事裡的不可思議》、《閱讀奇幻文學... 閱讀更多
書評》鳥瞰哥倫比亞的山川地景及歷史真實:評瓦斯奎茲《聽見墜落之聲》
暌違7年,台灣終於又出現哥倫比亞小說的中譯本。前一本是蘿拉.芮絲垂波的《癲狂》(Delirio),因獲2004年豐泉小說獎(Premio Alfaguara de Novela)... 閱讀更多
書評》轉角遇見一座廟:評賴伯威《寄生之廟》
街角小廟是台灣常見的一道風景。它們不是詳載於史的區域性模範大廟,城市規劃者很少將它們放在心上,規劃時也不傾向留設增建信仰中心或神聖地的餘地,這使得現代民俗大量生產的街角小廟總帶有某種非正式色彩,... 閱讀更多
書評》來自西藏的說故事高手,鼓舞眾生的小說:評萬瑪才旦《嘛呢石,靜靜地敲》
到過西藏的人,心中自此永遠有一座高原。讀過《嘛呢石,靜靜地敲》的人,便有了悲憫之心,有著那些如閃爍在油燈下影火幢幢的故事。 只有從這片高原根部長出來的人,才能將西藏這片高原的臉譜描繪到人心... 閱讀更多
書評》即使兒童也能犯下叛國罪的地方:評《地下室的黑豹》
日前一名5歲女童,嫌熱不穿衣服,全裸在台北車站捷運站口玩,被10個路人包圍,以「男女有別」要她穿衣,並且錄影在電視報紙網站散布。父母說明來龍去脈,讀者留言「不穿衣服會被性侵」、「... 閱讀更多
書評》社會的興衰成敗,藏在會計裡:《大查帳》中的當責思考
知名中國史研究者黃仁宇曾提出「在數目字上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的概念,是他一生治史最重要的關懷之一,也是推演出他「大歷史」視角的關鍵。...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