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石黑一雄回歸創作原點,出版歌詞集詮釋記憶、愛與旅行,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回歸他的創作原點,將於明年3月出版歌詞集《The Summer We Crossed Europe in the Rain: Lyrics for Stacey Kent》,當中收錄16組他為美國爵士女伶史黛西.肯特(Stacey Kent)譜寫的詞作,每闕詞都搭配特別委託義大利藝術家Bianca Bagnarelli繪製的插畫,以及石黑親撰的引言。讀者可藉由有別以往的視覺及音樂途徑,重新探索石黑對於記憶、愛與旅行的主題詮釋。
年少的石黑一雄曾在「小說家」與「創作歌手」的十字路口徬徨,儘管當年放棄音樂這條路,但早期的歌詞創作對他的小說創作帶來莫大影響,幫助他在第一人稱的敘事,建立讓讀者感同身受的信任感與親密感。
石黑與肯特相識於2002年:當時石黑在電台節目中選播了肯特的曲子,身為石黑粉絲的肯特致信感謝,就此碰撞出音樂與文學的跨界火花。2007年肯特發行專輯《Breakfast on the Morning Tram》,其中〈Breakfast on the Morning Tram〉、〈The Ice Hotel〉、〈I Wish I Could Go Travelling Again〉、〈So Romantic〉4首歌詞皆出於石黑之手。這張專輯獲得葛萊美獎提名,兩人在此後仍維持密切合作。
【新書快報】
■多產的驚悚天王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又推出新犯罪小說了!《荷莉》(Holly)找來曾出現在「比爾.霍吉斯」三部曲、《局外人》、《如果它流血》中同名短篇小說的私家偵探荷莉.吉卜尼,試圖偵破美國中西部小鎮發生的離奇失蹤案件。
當荷莉受託找出小女孩波妮的下落時,並沒有料到嫌犯會是受人尊敬的那一位。然而隨著荷莉深入調查,數宗失蹤案的線索均指向那間地下室。究竟,這個美輪美奐、充滿書香的大屋藏著什麼祕密?本書雖然沒有超自然現象,但人心中的黑暗與墮落,恐怖可能更勝水溝下的小丑⋯⋯
■愛爾蘭國家書卷獎終身獎作家安妮.安瑞特(Anne Enright),出版最新小說《鷦鷯啊,鷦鷯》(The Wren, the Wren),以晶瑩剔透的詩歌點綴銳利的散文敘述,巧妙織就一個關於渴望、背叛與希望纏繞的家庭故事。
22歲的妮爾從未見過她的外公——已逝的愛爾蘭國寶詩人菲爾,但當繼承創作血脈的妮爾獨自離家尋找自己的聲音,在都柏林為愛痴狂、受傷與碰撞時,祖父的詩似乎引導她找到回家的方向。妮爾的母親卡梅爾,十分清楚菲爾情詩的魅力之大,甚至讓女人願意半夜披著睡衣翻出家門與詩人私奔,因為她的母親正是其中一人。
菲爾曾寫信給女兒卡梅爾,將她形容為一隻目光透亮、即將從他手中飛走的鷦鷯。然而背叛母女三人而去的卻是菲爾自己,他的缺席也在卡梅爾的童年與人生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廣受愛戴的國民詩人,同時也是失職的父親與不忠的愛人,極端的落差化為一種詛咒,讓菲爾的愛透過DNA,像一條從過去拋出的粗大絞繩緊緊纏繞卡梅爾母女三代,上頭沾滿了殘酷的鮮血。
■13年前曾以《史基比掛了》(Skippy Dies,暫譯)入圍布克獎的愛爾蘭小說家保羅.莫瑞(Paul Murray),今年再度以悲喜交織的小說《The Bee Sting》打入布克獎決選。
巴恩家正在分崩離析:一度成功的汽車經銷生意下滑,迪克卻成天埋首蓋一座要度過世界末日的碉堡,妻子伊梅達還得上網拍賣首飾籌錢。他們青春期的女兒凱思曾經科科滿分,現在卻似乎只想一路喝到期末考,而最小的兒子皮傑正在為逃家計畫做最後打點。
曾經幸福美滿的四口家庭,為何落到這般田地?事情從哪開始出了差錯?是結冰的柏油路面,是一時好意順路載了陌生人,還是那不小心飛進新娘頭紗裡的蜜蜂?《The Bee Sting》接二連三拋出種種事件,熱鬧非凡,同時也呈現愛爾蘭經濟崩潰後的社會剖面。當前途看似註定無望,人是否還會堅持良善?
■曾以小說集《A Registry of My Passage Upon the Earth》入圍普立茲小說獎決選的美國作家丹尼爾.梅森(Daniel Mason),今秋新小說《森林小屋》(North Woods,暫譯)再度獲各大書評矚目。
《森林小屋》融合真實歷史與鄉野傳說,將鏡頭對準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森林裡的一棟黃色小屋,如縮時攝影般呈現小屋300多年來居民來去,其愛恨與瘋狂、命運與希望交織的故事。從18世紀逃離清教徒村莊的年輕愛侶、著迷於種蘋果的逃兵、在戰亂與饑荒中求生存的姊妹,到為情所苦的風景畫家、行蹤神秘的美洲獅、熱情交配的蠹蟲,小屋目睹生物和語言更迭,只有自然與時間恆久存在。《紐約時報》書評盛讚作者靈巧地在微觀與巨觀之間轉換,捕捉了人類生命的燦爛與渺小。
■今年5月起震驚全台的#MeToo運動至今餘波未止,除了名人醜聞連環爆,更顯示台灣距離性別平權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同理性侵受害者?受害者又該如何掙脫創傷枷鎖,邁向新生?台裔加拿大籍新人作家賴亭伊(Christine Lai)小說《消失的風景》(Landscapes,暫譯)深入探討相關議題。在極端氣候影響的近未來,一座莊園即將拆毀,女主人潘妮洛普必須盡快整理好莊園藝術品,埋藏心底的痛楚也隨塵封物件破土而出:多年前性侵她的男主人朱利安,將回到莊園道別,她假裝自己不受記憶影響,直到一件竊盜案成為崩潰前的最後一根稻草……
賴亭伊巧妙融合多種文體,並添入藝術、正義、保育、廢墟等元素,以瑰麗的英倫山川為景,審視性暴力造成的創傷、提示重生的機會。筆觸絕冷唯美,議題間的辯證層層疊疊,一如作者所云:「看似華美、令人敬畏的事物,其實和曾經的毀滅有著不解之緣。」
【得獎消息】
■隨著TikTok成為青少年最活躍的社交平台,持續增加中的「#BookTok」標籤瀏覽量已超過1,670億次,成為今日暢銷書的主力推手。英國與愛爾蘭的TikTok於今年7-8月舉辦首屆「TikTok圖書獎」(TikTok Book Award)投票與頒獎,根據數千名TikTok用戶的票選結果,頒發給該地區在TikTok上討論度最高的書籍與作家,以及獨立書店跟網紅。
被Netflix改編影集的高人氣青春純愛BL圖像小說《戀愛修課》(Heartstopper),獲選為「最想再看一次的書」(Best Book I Wish I Could Read Again for the First Time)。這系列故事描述高中生青澀戀情的酸甜苦樂,以及出櫃的掙扎,自2020年以來已推出4集,第5集預計於今年12月出版。
#BookTok不只帶動新書,甚至讓珍.奧斯汀1813年的經典名作《傲慢與偏見》再次蔚為風潮,獲頒「最佳起死回生獎」(Best BookTok Revival)。
「年度好書獎」(BookTok Book of the Year)頒給英國潛力新秀Bolu Babalola的處女作《Honey & Spice》。本書去年一出版立刻成為暢銷書,並且成為瑞絲.薇絲朋(Reese Witherspoon)的俱樂部選書。
「年度作家獎」(BookTok Author of the Year)頒給了荷莉.傑克森,她因《好女孩的謀殺調查報告》系列而聞名。 「終結閱讀低潮的最佳書籍」(Best Book to End a Reading Slump)頒給了前《星期日泰晤士報》專欄作家朵莉.艾德頓(Dolly Alderton)令人心碎的回憶錄《我所知道關於愛的一切》(Everything I Know About Love),在2022年被BBC翻拍為影集,獲得熱烈迴響。
【跨界改編】
■一代文學大師與冷戰時期英國特務的最後身影與自白,真人訪談紀錄片《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結合類戲劇手法,由奧斯卡金像獎導演埃洛.莫里斯(Errol Morris)執導,9月在特柳賴德電影節(Telluride Film Festival)進行全球首映,預計10月20日於Apple TV+上架。在這場人生最後訪談中,這位傳奇人物號稱將對所有提問據實已答,究竟面紗之下隱藏的「約翰.勒卡雷」與「大衛.康威爾」是……?
■YA科幻電影《有隱形手的地景》(Landscape With Invisible Hand,暫譯),8月中於北美上映,由《別人眼中的我們》(When They See Us)的艾桑地.布萊克(Asante Blackk)、《最美的安排》凱莉.羅傑斯(Kylie Rogers)、艾美獎影后蒂芬妮.哈戴許(Tiffany Haddish)等主演,特效找來操刀《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奧斯卡金獎特效Erik-Jan De Boer負責。這部腦洞大開的電影改編自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M.T.安德森(M.T. Anderson)2017年出版的同名小說,以青春喜劇包裝,探討社群和隱私界線,也對自由市場經濟和殖民主義提出諷刺針砭。
電影講述長得像花崗岩咖啡桌的外星物種「敷敷」造訪地球,不僅沒動武消滅人類,還願意分享先進的科技和醫療技術——只要你有錢買。當17歲的地球人亞當和女友克雷依發現敷敷對「地球人文化」感到好奇時,他們嗅到商機,決定公開直播交往過程來賺取敷敷「斗內」。這個賺大錢的計畫起初看似順利,直到青春戀曲走到盡頭,對彼此恨得牙癢癢的他們現在得向敷敷證明兩人還相愛,否則得面臨將綿延好幾代的龐大債務⋯⋯●
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阿潑.複審側寫》語言文化交混,文化地域被打開
複審工作完成,準備拍大合照時,本該是卸下重擔的放鬆時刻,卻見某位評審突然對著書架上的《大疫》叫屈,再聽另一位評審對《獸靈之詩》距入圍僅差一毫米扼腕。連串的「心有不甘」,彷彿把好不容易捲妥的線球挑了個邊。臺灣文學館工作人員看著眾人「撫卷不捨」,笑說:「那就拿著自己的遺珠拍照。」
除了我措手不及,隨手拿起近身的書外,大夥兒都快速拿取自己的遺憾——既然沒有辦法保下你,拿來拍照,也好。
回憶這三天兩夜的評審會議中,我印象最深刻且反覆想起的,盡是各種「無法接受」——無法接受某本書沒入選,無法接受某本書入選。因為「無法接受」而為此辯論交鋒,便是動真格的了——但須補充,也有作品因評審的熱切說服,擺脫「無法接受」的「咒語」。
不過也不是所有遺憾,都是這麼帶勁兒。像是詩人們一致公認《瀕危動物》最好,但也因為喜愛,所以先提醒主辦單位這詩集是舊作重出,不符合規定,在第一輪投票前就先刪除。然而,每到討論詩集的時候,又會悵然提起《瀕危動物》,「唉,真是可惜。」
要從出版社報名且符合條件的191本書中,評選出30本進入決選名單的書,是相當大的挑戰。今年雖是不分文類評選的第5年,但前幾屆建立的標準,或經歷的挑戰,不會累積下來。每屆複選/決選評審都有自己的獨立性,也會面對自己的困惑,得不斷討論才能趨近共識。最終結果,一定有我們所願,但也不見得能納我所愛。
像是這一屆,《海風酒店》、《弟弟》、《紅房子》、《沒口之河》很快獲得一致同意,早早確定,倒是曾獲臺灣文學金典獎百萬大獎的張貴興新作《鱷眼晨曦》意見兩極,討論過程中爭執不下,拉鋸甚久。
這個時候,我便想到每屆金馬獎,只要入圍作品符合我喜好,就會肯定評審有品味,但我的愛落榜,就暗罵評審視盲。我想,被「電腦選上」的我們七人,無論各自意見如何,最終都要為這份名單,擔起責任,哪怕被說是目明或眼瞎。
這七人分別是詩人楊佳嫻、崔舜華、小說家連明偉、李奕樵、無法歸類的馬翊航、詩人作家沙力浪。這些由電腦選出,又有「眼力」閱讀近兩百本書的評審組合,橫跨不同族群、不同創作文類,兼具創作者、研究者與評論者身分,讓我期待後續討論(交鋒)會有多精彩,也對最後進入決審的名單品質很有信心。
後來我發現七人中有三位評審受電腦所愛,已有複審經驗,更不用說除了我之外,其他人工作是文學,生活是文學,生命更是文學,因此,會議一開始,選出楊佳嫻為主席後,我們就立即進行第一輪投票,不若過往先針對「文學」彼此校準。
然而,作為文學獎(書獎)評審,不論身分或專業為何,在任何作品面前,不過是被賦予特定權力的讀者,只能就自己的角度閱讀作品,選擇所愛。
「讀者的角度」,是這屆臺灣文學金典獎複審會議上,最常被使用的詞句,每當它出現,必定是為了闡述創作者是否考慮到讀者,又或者閱讀經驗是否順暢,讓人享受到閱讀的愉悅。面對作品時,我們無法用「文學很主觀」來避開互相衝突的點。馬翊航便說,我們商榷的是「有沒有為讀者思考?」、「有沒有為作者思考?」,而分歧是必要的。
讀者雖是我們這些評審必然的身分,但在這之外,我們都是創作者,更有人兼具研究者與評論者。因此,在品評作品時,自然也會從這些角度,討論技藝、美學、結構、方法、趨勢,甚至文學價值或社會意義。
因此,李奕樵反覆強調,文學就是技巧,每本書身上都背負著政治責任。尤其書的出版需要時間,在時點上註定是落後的,因此,它還有把事情說清楚的責任。
雖是很俗氣的說法,但臺灣的多元性,確實可以透過多文類書寫呈現。像是台語、客語創作的詩、散文和小說的出版品,數量顯眼,表現不凡。如王昭華的《我隨意,你盡量》和《藍之夢》很精緻典雅地展現台語、客語的書寫能力與語言自帶的生命力。
評審們都同意,從這屆作品中,看到語言文化交混,文化地域被打開。連明偉更表示,當代書寫有很多屏障要突破,但也看到很多創作者以不同策略來寫作。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漢人作家寫原住民,原住民作家寫橫跨歐洲北京和臺灣的故事。身分政治不再如此絕對,只要有心,創作者都可以跨越。但文化挪用或一些錯誤使用,可能還是要注意,在評審會議中,幸得馬翊航、沙力浪兩位原住民的提醒,讓我們能謹慎檢視這看似細微但很重要的問題。
陳慧的《弟弟》與廖偉棠的《劫後書》,分別以小說和詩的形式,留下香港的曾經,並記憶現在。廖偉棠的詩作,同時還寫下臺灣,評論時事。楊佳嫻不無感慨地說,過去臺灣有段失去言論自由的過去,讀書人都要到香港去買書,汲取知識的養分,如今,情況可能反過來,但願臺灣可以成為香港文學的另一個基地。
說到歷史,描述南投頂林事件的《緣故地》表現不凡,讓評審信服,而以臺共心路歷程為題的《醉舟》,也有評審熱烈支持。但能談的不只記憶,也可以想像未來,甚至架設一個虛擬與真實間的世界,《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和《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即是一種創新嘗試。
出於我自己的閱讀框架,在我看來,有不少作品透過語言的使用,文獻的對照,加上深入的田野調查,或以虛構或非虛構方式,完成了民族誌。小說類如《海風酒店》寫花蓮秀林,《夜官巡場》寫嘉義民雄,乃至未入選的幾部小說,都展現當地獨有的風土人情,鬼怪傳說或神話。非虛構則有《移工怎麼都在直播》、《沒口之河》與《紅房子》,都是在廣義的「地方」或「空間」上,呈現人類/自然文化的豐厚。
過往非虛構作品(含散文),容易過於煽情,以撩起讀者共感的情緒,訴諸悲憫,但在書寫他者時,常顯得一廂情願,甚至隱含著上下位階,而有說教感。《移工怎麼都在直播》一書讓我們看到移工書寫的新世代,語調清新,能感受到與田野對象互信基礎深厚,視線平等,移工終於不必只是悲情言苦的化身。而《沒口之河》與《殘骸書》更證明作者毋須展現全知正義或是只顧動之以情,平淡雋永乃至不悲不亢,反而更讓人能靜下心閱讀聆聽。而我們也對《濃霧特報》雖描述平淡生活卻在細節中展現張力,印象深刻。
最後要解釋一下本文開頭的場景——雖然我這篇評審側記以對立激烈的氣氛破題,那也是記者講究「新聞性」與衝突性的慣性,恰恰與我今年所支持的作品風格相反,也沒有如實反映會議討論狀態。事實是,這是一個很快速有效率的會議,討論品質很好,每個人都有充分的時間思考,甚至因其他評審出於專業和文學熱情的分析,而有許多收穫。
「這是一場讓人感到愉快的評審會議。」評審團主席楊佳嫻最後下了這個結論。
會議結束的那個下午,我們聊天,她笑說:「三天的讀書會結束了。」
是的,比起評審會議,我們更像是開讀書會,不斷重複看書、討論、看書、再討論的流程。雖有交鋒,有時爭執不下,有時觀點的貢獻,也刺激思考。
這仰賴了評審們的個性與態度:楊佳嫻穩健的專業自不用說,崔舜華對詩的品讀和其他文類的感受很犀利;沙力浪總是讓我們能多思考原住民的書寫;馬翊航對每個創作者都帶著溫暖,對創作也抱持開放的態度;連明偉與李奕樵分析(長篇)小說的認真與評論品質,令我敬佩。
雖是評審,但以作者身分看待這場會議的話,我的感受是:對創作者來說,沒有什麼比有人好好讀完自己的作品,來得欣慰。因此,若作品沒有入圍,也請不要沮喪。
談了作者,提了評審,但沒有臺灣文學館工作人員將近兩個月的準備,乃至三日會議過程中的積極打點與用心支援,也容不得我們無後顧之憂地「開讀書會」,很多時候我都覺得我們像準考生,只管讀書就好,而他們跟媽一樣在旁邊餵食倒水。
一個工作人員在我們誇獎食物時,說要讓評審每餐能吃到不一樣的臺南小吃,著實令他們傷腦筋。我相信,許多評審都對臺南吃食印象深刻,以至於評審側記多留下類似紀錄,我也不能無視工作人員展現的府城驕傲。
但有個事實,我還是得說:最受歡迎的,其實是咖啡。每到休息時間,為了整理思緒,讓腦袋清醒,大家都會去倒咖啡,以至於到了最後一天早上,咖啡機它就壞了。顯見這個會議中,最操勞的就是它。我會懷念它的。●
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