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花是一場巧遇:2024巴哈姆特ACG創作大賽漫畫組金賞得主阿飄
巴哈姆特ACG創作大賽是台灣漫畫界的年度盛事之一,專業評審和高額獎金,加上開放網路投票的人氣票選,使得這項比賽成為年輕創作者展示才華的平台,同時吸引了無數漫畫迷的關注。
2024年的大賽似乎有點不一樣,往年多在漫畫愛好者圈子裡引起波瀾的賽事,這次卻溢出圈外。6月中旬,當入圍作品公佈後,其中一件作品引起了廣泛熱議,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開來,打破了台漫圈的同溫層,激起了關注的浪潮。
這部作品名為〈春花驟開〉,由漫畫家阿飄創作。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剛失去丈夫的獨居老人秀鳳,她堅持不肯賣掉先生留下的老車,並報名駕訓班學習開車。看似平淡的情節,引領著讀者走進秀鳳的內心世界,理解執著的緣由,並與她一同面對生命的悲喜。成熟的畫技與分鏡,細膩動人的情感,感同身受的劇情,阿飄成功講述了一則以家庭為核心的感人故事,深深觸動了不同背景的讀者。
網路上一片讚譽的聲浪,熱情的讀者更替阿飄冠上各式各樣的封號,共同見證著「大物新人」的誕生。
要採訪阿飄,其實頗具挑戰性。能查到的資訊寥寥無幾,她經營的社群平台更新也非常有限。訪問約在紀州庵的茶館,在見面之前,甚至連阿飄是男是女都不確定,只能在門口默默猜測誰有可能是阿飄。幸好紀州庵環境幽靜,來往行人不多,到了約定時間,阿飄準時到場,一派大學生常見的輕便裝扮。儘管有預料她可能是學生,但見到本人還是有點意外:這麼年輕的創作者,真能創作出〈春花驟開〉這般深刻的作品嗎?
然而,這只是訪談中一連串意外的開端。
➤電影系裡的漫畫創作者
阿飄來自高雄,高中就讀高雄高商廣告設計科,教學上偏向平面設計。大學則是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今年夏天剛剛畢業。會選擇電影,是因為憧憬前期美術設定的工作,所以雖然是電影系,她主修的仍是系上相對冷門的美術部門。
高中時代,動畫其實才是阿飄的夢想。從小看動畫長大的她,畢業製作便試著和朋友合力製作動畫短片。她形容那是「一秒24幀畫好畫滿」的艱辛過程,3、4分鐘的短片就讓他們精疲力竭。這段經歷也促使她轉向電影系,覺得拍攝電影可能會相對容易些。
進入電影系,阿飄很快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太單純。與那些高中時期就參與相關社團或對電影懷有濃厚興趣的同學相比,她自嘲道:「我就是一個宅宅,高中只有參加漫研社!」選擇全然陌生的領域,卻讓她能跳脫舒適圈,電影從無到有的每個環節,對她都是全新的學習體驗。
阿飄曾想過,如果當時去唸動畫系的話,極有可能會陷入相對單一的創作環境。相形之下,電影系多元的專業分工給了她更寬廣的視野。即便在美術領域,她也獲得了不同的認知:「現在構思場景時,我會更立體地思考。比如今天要我畫咖啡廳,我就不會只是原原本本畫出咖啡廳。除了透視法,更會去思考在這個咖啡廳裡面,這個角色要去做什麼?他的個性是怎麼樣?對接下來的故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經過電影製作的訓練,就會從故事的角度來想問題。」
創作故事的渴望,讓阿飄嘗試挑戰漫畫的繪製。她意識到自己不太喜歡扮演像導演那樣指導團隊的角色,另外也是受到葉安德老師的啟發:「老師在課堂上對著電影系、動畫系的學生說,你們每次的創作都要勞師動眾這麼多人,如果真的只是想要講故事,其實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你會寫文字,你可以去寫小說;你會畫圖,就可以去畫繪本或創作。」這段話深深觸動了阿飄,讓她在大三立下決心,要在畢業前以漫畫完成自己的「故事」,並以巴哈姆特大賽為目標。

要兼顧學校的課業,尤其電影系還有畢業製作的情況下,同時創作自己的漫畫,需要高度的自律。阿飄嚴格的分配時間,還用Excel繪製了密密麻麻以日為單位的計畫表,這也是從拍片學來的經驗。但過去多以插畫為主,不曾有畫漫畫經驗的阿飄,就算有了縝密的安排,第一次的挑戰還是失敗,去年大賽之前僅完成了草稿。今年捲土重來,她放棄去年的故事,另起爐灶,重新構思〈春花驟開〉的情節。
有了上次的教訓,這次的規劃更為詳盡。阿飄從年初就排定和內容有關的速寫練習,同時間也持續在Youtube上面觀看各種漫畫家的創作影片。一邊觀摩別人,同時也在每頁繪製中累積實戰經驗。進展到了第20頁時,突然領悟這部作品自己想要的模樣,完美主義的她毅然決定整部全部重畫。
無論超齡的自我要求,或者「做中學」的繪製過程,對比於她的年齡和最後交出來的成果,都令人感到驚訝。
➤用長大來詮釋長輩的故事
〈春花驟開〉的緣起,是阿飄去駕訓班學習開車,恰巧遇到一位親切有趣的女教練,互動的過程讓阿飄決定一定要畫一則和駕訓班有關的故事。再加上也會開始聽父母聊起家族中一些長輩的近況,感受到長輩「變老」和自己「長大」之間的對比,想把心中的感觸化為故事。
有一次,阿飄在速食店裡畫圖,聽到鄰桌的阿嬤們在聊另一位不在場阿嬤的八卦,覺得老後的生活「好像也是滿酷的」,和一般印象不一樣。這也成為〈春花驟開〉的重要動機。換句話說,這次漫畫的故事,完全是從生活中截取元素,編成故事,沒有初試創作者常援引的自傳元素。
她一開始就設定以「老奶奶學開車」當作起點,進而思考:在這樣的設定下,可以說出什麼故事?過程中為了瞭解老人的生活,她閱讀了許多討論老後生活的書籍,並且在網路上搜集了許多和老人有關的案例,反覆去揣摩老年的心境。如同花在畫技上的反覆練習,構思故事之於阿飄,也是「用功」後的成果。
當情節和畫技逐漸水到渠成,在故事的述說上,電影系的訓練再度發揮關鍵的影響。「我可以很誠實地講,我其實把這部作品當成電影在拍。」這也是為什麼〈春花驟開〉的分格,沒有太過花俏或新穎的切割,以單純的長方形為主,分鏡也採取類似電影的敘述語法,「我可能比較像是在看一部電影的用法,可能先遠景,然後中景,再來是近景,接著推情感。」
問起阿飄〈春花驟開〉裡面她最滿意的部分,完美主義的她想了許久,最後的回覆不經意地用了「鏡頭」去形容:「我很喜歡年輕時老奶奶和爺爺在車上的鏡頭。畫完這個鏡頭時,我覺得有捕捉到回憶的氛圍。」
➤追求健康快樂的老靈魂
明明才二十出頭的阿飄,言談之間卻有著老派的氣息。問阿飄近期喜歡的電影,答案竟然是最近重看的《熱帶魚》,認為這部電影以「有趣」口吻訴說了一則「言之有物」的故事。小時候她看動畫多過漫畫,因為家裡禁止看漫畫,認為會影響成績,而動畫則因為電視的播放成為了「破口」。到了中學以後,她才因為同學的關係,廣泛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的漫畫。
然而動畫始終是阿飄的最愛,「比起電影或漫畫,動畫擁有更大的想像空間,給了我許多不同的刺激。」請她推薦喜歡的動畫,她立刻想起湯淺政明的作品。不過她並不是那種特定類型或創作者的「迷」,她的喜好既「廣」且「雜」,不會特別去設下限制,把自己封閉住。
這樣的態度,也反映在她對未來的規劃,這或許也是另一個意外。職業漫畫家之路,目前並沒有在她的考量裡。〈春花驟開〉獲得熱烈的迴響,身為創作者當然是件開心的事,尤其在網路時代,讀者會透過各種方式向阿飄傳達自己的感想,甚至分享類似的故事。有些回應更是她沒想到的,比如有些人認真研究漫畫裡車子的設定,並和她討論細節,這都是她原本未曾想像,並由衷感謝的經驗。
但即使吸引了那麼多不同背景的讀者,對於下一步,阿飄並沒有太多的規劃。目前暫時的打算是先返回高雄,從事插畫的接案,讓自己沉澱一下。
至於未來,「只要能快樂過生活,把身體顧好就好。」其他的就隨緣吧,尤其是否成為專業漫畫創作者,阿飄更是語帶保留。她雖然還是會固定收集許多生活的素材,記在隨身的本子裡,但她並不希望用一種強迫的態度,為了創作而創作,把這些素材變成故事。她喜歡像這次〈春花驟開〉一樣,自然而然的讓故事生成,保有自由的空間,也讓漫畫保持在興趣的層次,而非謀生的職業。
那作為〈春花驟開〉的讀者,我們可以期待再看到阿飄的下一部作品嗎?「我不會說死,我確實有想要創作的作品,但不會這麼快去做。比如這次〈春花驟開〉是嘗試短篇的創作,我希望有機會能畫一本故事,但離那個目標,我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或許可能先從更多短篇的練習開始。」
阿飄再三重申,不想給自己壓力,沒有特別的規劃,不想講死。一方面寫著精準時程安排,另一方面不斷強調未來一切隨緣,不想逼自己太緊。一張一弛之間,看似矛盾,在阿飄卻又彼此平衡。就像年輕的她,同時又有著超齡的成熟一樣。
最後請她和讀者說一句話,她想了想:「希望我未來的作品,能和大家『巧遇』,這樣就好了。」很阿飄的回覆,很完美的答案。●
➤同場加映:阿飄喜歡的漫畫動畫電影作品與OS
(OS:好作品太多了,每次觀看新作品, 舊的就會被我給遺忘)
![]() |
![]() |
|
![]() |
![]() |
![]() |
|
![]() |
|
作品簡介: 老伴過世半年,熟識的朋友也已離開,孩子們也早已離鄉在外成家立業。獨居的生活使奶奶秀鳳逐漸失去動力。 兒子說要把家中的老車賣掉,秀鳳不肯。秀鳳決定去報駕訓班,替自己孤寂和逐漸單調的生活帶來轉變。 |
閱讀隨身聽S10EP9》台灣血液基金會黎蕾/讓國外學者搶閱的科普童書 ft.《小大人的血液課》
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是台灣歷史悠久的法人組織,去年出版了《小大人的血液課》,獲得了2023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我們邀請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黎蕾博士,分享基金會多年來如何一步步創造台灣傲視全球的捐血環境,在製做兒童繪本上,又歷經了那些規劃與把關。
Openbook閱讀誌成立迄今已屆7年,閱讀了超過兩萬本新書,其中有大半的作品, 圍繞著台灣這塊土地,映照不同面向的時代樣貌。我們特別精選推介過的年度好書,籌畫「島讀共同體」系列活動,將它們化為2場作家對談、2組共4場自然與生態走讀活動與3場人文議題 Podcast節目。深入了解更多,請點擊:「島讀共同體」。
【精華摘要】
➤ 在國際研討會,《小大人的血液課》成為各國專家熱切索取的對象
主持人:《小大人的血液課》在2023年獲得了Openbook好書獎的年度童書獎。請問,這本書出版後如此受歡迎,是你們原本的預期嗎?
黎蕾:其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原本我們的目標讀者是國小六年級到國中一、二年級的孩子,因此選擇了圖文書的形式來呈現。不過,我們把書送到學校後,除了學生,還收到了許多成人的回饋。更有意思的是,我們的執行長和同仁在出國分享時,最初可能只帶了一本書來做簡報展示,但回來後,來自許多國家的專家都向他索取,包括日本、香港、澳門、澳洲等地。他列了一個清單,讓我們的公關處忙得不可開交(笑)。
➤ 台灣的護國菩薩:捐血的主力年齡層
主持人:剛才黎博士提到高齡者捐血比例較高,我猜答案是「2」。
黎蕾: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有趣。實際上,31歲到40歲和41歲到50歲這兩個年齡層的捐血比例幾乎相當,所以選項3或4之間並沒有太大差異。目前,31歲到50歲是我國捐血的主力年齡層。
如果回顧20年前,捐血主力並不是這個年齡層。現在的主力年齡層是31歲到50歲,但未來是否會變化,這是有可能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早期的捐血宣導大多是在校園和部隊中進行的,當時年輕人的捐血比例很高,因此年輕族群較為突出。隨著這些人年齡增長,有些人已經把捐血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董事長稱他們為「護國菩薩」,他們的毅力幫助了許多人。現在,我們提到的中高齡捐血者,許多都是從年輕時期開始捐血,並持續至今。因此,31歲到50歲這個年齡層的捐血者數量較多。
➤ 血液的來源:從付費給血牛到無償捐血
主持人: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已經有50年的歷史,即使是不捐血的人,也都聽過「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標語。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台灣捐血運動的歷程?
黎蕾:如今,在台灣,醫療機構要取得血液相對容易,但在50年前,我們基金會尚未成立時,如果需要輸血,醫院裡有所謂的「血牛」——職業賣血者。當時,台灣的經濟狀況不佳,有些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以賣血為生,在醫院中奔走。
當時有所謂的「血牛頭」,這是一個組織,有病人需要輸血時,他會安排血牛進行配對。血牛會到處跑,檢驗不夠嚴格,可能在台大捐完血,又跑去榮總。我還聽過一個故事:有位老兵在台大賣完血後,因虛弱而去榮總輸血,因為他是軍人,所以不需要支付費用。輸完血後,他又回去賣血。我們董事長曾在台大骨科工作,他說曾見過從血牛身上抽出的血,顏色比病人的血液還要淡。當時,血液供應不足,這對血牛的健康也造成了嚴重損害。
在民國63年,一群熱心公益的人士,包括我們的第一屆理事長蔡培火,號召成立了血液基金會,提倡自願無償捐血,不再以賣血為生。最初這非常困難,因為有些人可以通過賣血賺取收入,但在這裡捐血只能獲得餅乾和牛奶,沒有其他報酬。因此,在初期,我們花了很多努力讓民眾在這樣的環境下認同捐血的價值。
➤ 捐血觀念的轉變:從利己到利他
黎蕾:早期,我們的血液供應量並不充足,最初每年大約只有三千多袋,有段時間,我們既使用自願捐血的血液,也使用血牛的血液。如今大家熟知的「捐血一袋救人一命」這句口號,是較晚才提出的。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只強調利他,不提及利己的好處。如果當初我們一開始就推廣這個口號,可能未必能成功。
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現在宣導時,我們不需要特別強調個人的好處。此外,隨著全民健保的實施,血液費用由健保支付,制度也變得更加健全。
有些是暫時性的現況,有些是長期性的預防。在面對暫時性現況時,可以採取相應的對策;對於長期發展的判斷,我們需要及早規劃。
從目前來看,年輕人捐血的人數較少,當然,少子化導致年輕人口本來就較少。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提高年輕人的捐血意願,至少讓捐血人數能維持在一定比例。通過出版書籍,我們希望讓尚未達到捐血年齡層的年輕人了解「血液」的相關知識,當他們年滿17歲可以捐血時,也許就不會感到害怕了......●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閱讀通信 vol.353》書也是回憶的一部分
【島讀共同體】完整專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