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10EP9》台灣血液基金會黎蕾/讓國外學者搶閱的科普童書 ft.《小大人的血液課》

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是台灣歷史悠久的法人組織,去年出版了《小大人的血液課》,獲得了2023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我們邀請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黎蕾博士,分享基金會多年來如何一步步創造台灣傲視全球的捐血環境,在製做兒童繪本上,又歷經了那些規劃與把關。

Openbook閱讀誌成立迄今已屆7年,閱讀了超過兩萬本新書,其中有大半的作品, 圍繞著台灣這塊土地,映照不同面向的時代樣貌。我們特別精選推介過的年度好書,籌畫「島讀共同體」系列活動,將它們化為2場作家對談、2組共4場自然與生態走讀活動與3場人文議題 Podcast節目。深入了解更多,請點擊:「島讀共同體」。

【精華摘要】

➤ 在國際研討會,《小大人的血液課》成為各國專家熱切索取的對象

主持人:《小大人的血液課》在2023年獲得了Openbook好書獎的年度童書獎。請問,這本書出版後如此受歡迎,是你們原本的預期嗎?

黎蕾:其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原本我們的目標讀者是國小六年級到國中一、二年級的孩子,因此選擇了圖文書的形式來呈現。不過,我們把書送到學校後,除了學生,還收到了許多成人的回饋。更有意思的是,我們的執行長和同仁在出國分享時,最初可能只帶了一本書來做簡報展示,但回來後,來自許多國家的專家都向他索取,包括日本、香港、澳門、澳洲等地。他列了一個清單,讓我們的公關處忙得不可開交(笑)。


翻攝自《小大人的血液課》(親子天下出版)


翻攝自《小大人的血液課》(親子天下出版)

➤ 台灣的護國菩薩:捐血的主力年齡層

【快問快答】捐血年齡分布中,哪個年齡層占最多比例?① 65歲以上;② 51歲到65歲;③ 41歲到50歲;④ 31歲到40歲;⑤ 21歲到30歲。

主持人:剛才黎博士提到高齡者捐血比例較高,我猜答案是「2」。

黎蕾: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有趣。實際上,31歲到40歲和41歲到50歲這兩個年齡層的捐血比例幾乎相當,所以選項3或4之間並沒有太大差異。目前,31歲到50歲是我國捐血的主力年齡層。

如果回顧20年前,捐血主力並不是這個年齡層。現在的主力年齡層是31歲到50歲,但未來是否會變化,這是有可能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早期的捐血宣導大多是在校園和部隊中進行的,當時年輕人的捐血比例很高,因此年輕族群較為突出。隨著這些人年齡增長,有些人已經把捐血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董事長稱他們為「護國菩薩」,他們的毅力幫助了許多人。現在,我們提到的中高齡捐血者,許多都是從年輕時期開始捐血,並持續至今。因此,31歲到50歲這個年齡層的捐血者數量較多。

➤ 血液的來源:從付費給血牛到無償捐血

主持人: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已經有50年的歷史,即使是不捐血的人,也都聽過「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標語。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台灣捐血運動的歷程?

黎蕾:如今,在台灣,醫療機構要取得血液相對容易,但在50年前,我們基金會尚未成立時,如果需要輸血,醫院裡有所謂的「血牛」——職業賣血者。當時,台灣的經濟狀況不佳,有些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以賣血為生,在醫院中奔走。

當時有所謂的「血牛頭」,這是一個組織,有病人需要輸血時,他會安排血牛進行配對。血牛會到處跑,檢驗不夠嚴格,可能在台大捐完血,又跑去榮總。我還聽過一個故事:有位老兵在台大賣完血後,因虛弱而去榮總輸血,因為他是軍人,所以不需要支付費用。輸完血後,他又回去賣血。我們董事長曾在台大骨科工作,他說曾見過從血牛身上抽出的血,顏色比病人的血液還要淡。當時,血液供應不足,這對血牛的健康也造成了嚴重損害。

在民國63年,一群熱心公益的人士,包括我們的第一屆理事長蔡培火,號召成立了血液基金會,提倡自願無償捐血,不再以賣血為生。最初這非常困難,因為有些人可以通過賣血賺取收入,但在這裡捐血只能獲得餅乾和牛奶,沒有其他報酬。因此,在初期,我們花了很多努力讓民眾在這樣的環境下認同捐血的價值。

➤ 捐血觀念的轉變:從利己到利他

黎蕾:早期,我們的血液供應量並不充足,最初每年大約只有三千多袋,有段時間,我們既使用自願捐血的血液,也使用血牛的血液。如今大家熟知的「捐血一袋救人一命」這句口號,是較晚才提出的。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只強調利他,不提及利己的好處。如果當初我們一開始就推廣這個口號,可能未必能成功。

當時,我們無法只強調利他,也必須強調利己,比如「一人捐血保障全家」。因為當時血液供應不足,我們強調如果你曾經捐過血,萬一你的家人需要用血,我們會優先供應。這是當時的策略。隨著時間推移,大家逐漸認同了這些觀念,才轉而呼籲「捐血一袋救人一命」。

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現在宣導時,我們不需要特別強調個人的好處。此外,隨著全民健保的實施,血液費用由健保支付,制度也變得更加健全。

有些是暫時性的現況,有些是長期性的預防。在面對暫時性現況時,可以採取相應的對策;對於長期發展的判斷,我們需要及早規劃。

從目前來看,年輕人捐血的人數較少,當然,少子化導致年輕人口本來就較少。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提高年輕人的捐血意願,至少讓捐血人數能維持在一定比例。通過出版書籍,我們希望讓尚未達到捐血年齡層的年輕人了解「血液」的相關知識,當他們年滿17歲可以捐血時,也許就不會感到害怕了......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春花是一場巧遇:2024巴哈姆特ACG創作大賽漫畫組金賞得主阿飄

巴哈姆特ACG創作大賽是台灣漫畫界的年度盛事之一,專業評審和高額獎金,加上開放網路投票的人氣票選,使得這項比賽成為年輕創作者展示才華的平台,同時吸引了無數漫畫迷的關注。

2024年的大賽似乎有點不一樣,往年多在漫畫愛好者圈子裡引起波瀾的賽事,這次卻溢出圈外。6月中旬,當入圍作品公佈後,其中一件作品引起了廣泛熱議,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開來,打破了台漫圈的同溫層,激起了關注的浪潮。

這部作品名為〈春花驟開〉,由漫畫家阿飄創作。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剛失去丈夫的獨居老人秀鳳,她堅持不肯賣掉先生留下的老車,並報名駕訓班學習開車。看似平淡的情節,引領著讀者走進秀鳳的內心世界,理解執著的緣由,並與她一同面對生命的悲喜。成熟的畫技與分鏡,細膩動人的情感,感同身受的劇情,阿飄成功講述了一則以家庭為核心的感人故事,深深觸動了不同背景的讀者。

網路上一片讚譽的聲浪,熱情的讀者更替阿飄冠上各式各樣的封號,共同見證著「大物新人」的誕生。

要採訪阿飄,其實頗具挑戰性。能查到的資訊寥寥無幾,她經營的社群平台更新也非常有限。訪問約在紀州庵的茶館,在見面之前,甚至連阿飄是男是女都不確定,只能在門口默默猜測誰有可能是阿飄。幸好紀州庵環境幽靜,來往行人不多,到了約定時間,阿飄準時到場,一派大學生常見的輕便裝扮。儘管有預料她可能是學生,但見到本人還是有點意外:這麼年輕的創作者,真能創作出〈春花驟開〉這般深刻的作品嗎?

然而,這只是訪談中一連串意外的開端。

➤電影系裡的漫畫創作者

阿飄來自高雄,高中就讀高雄高商廣告設計科,教學上偏向平面設計。大學則是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今年夏天剛剛畢業。會選擇電影,是因為憧憬前期美術設定的工作,所以雖然是電影系,她主修的仍是系上相對冷門的美術部門。

高中時代,動畫其實才是阿飄的夢想。從小看動畫長大的她,畢業製作便試著和朋友合力製作動畫短片。她形容那是「一秒24幀畫好畫滿」的艱辛過程,3、4分鐘的短片就讓他們精疲力竭。這段經歷也促使她轉向電影系,覺得拍攝電影可能會相對容易些。

進入電影系,阿飄很快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太單純。與那些高中時期就參與相關社團或對電影懷有濃厚興趣的同學相比,她自嘲道:「我就是一個宅宅,高中只有參加漫研社!」選擇全然陌生的領域,卻讓她能跳脫舒適圈,電影從無到有的每個環節,對她都是全新的學習體驗。

阿飄曾想過,如果當時去唸動畫系的話,極有可能會陷入相對單一的創作環境。相形之下,電影系多元的專業分工給了她更寬廣的視野。即便在美術領域,她也獲得了不同的認知:「現在構思場景時,我會更立體地思考。比如今天要我畫咖啡廳,我就不會只是原原本本畫出咖啡廳。除了透視法,更會去思考在這個咖啡廳裡面,這個角色要去做什麼?他的個性是怎麼樣?對接下來的故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經過電影製作的訓練,就會從故事的角度來想問題。」

創作故事的渴望,讓阿飄嘗試挑戰漫畫的繪製。她意識到自己不太喜歡扮演像導演那樣指導團隊的角色,另外也是受到葉安德老師的啟發:「老師在課堂上對著電影系、動畫系的學生說,你們每次的創作都要勞師動眾這麼多人,如果真的只是想要講故事,其實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你會寫文字,你可以去寫小說;你會畫圖,就可以去畫繪本或創作。」這段話深深觸動了阿飄,讓她在大三立下決心,要在畢業前以漫畫完成自己的「故事」,並以巴哈姆特大賽為目標。


密密麻麻的計畫表。

要兼顧學校的課業,尤其電影系還有畢業製作的情況下,同時創作自己的漫畫,需要高度的自律。阿飄嚴格的分配時間,還用Excel繪製了密密麻麻以日為單位的計畫表,這也是從拍片學來的經驗。但過去多以插畫為主,不曾有畫漫畫經驗的阿飄,就算有了縝密的安排,第一次的挑戰還是失敗,去年大賽之前僅完成了草稿。今年捲土重來,她放棄去年的故事,另起爐灶,重新構思〈春花驟開〉的情節。

有了上次的教訓,這次的規劃更為詳盡。阿飄從年初就排定和內容有關的速寫練習,同時間也持續在Youtube上面觀看各種漫畫家的創作影片。一邊觀摩別人,同時也在每頁繪製中累積實戰經驗。進展到了第20頁時,突然領悟這部作品自己想要的模樣,完美主義的她毅然決定整部全部重畫。

無論超齡的自我要求,或者「做中學」的繪製過程,對比於她的年齡和最後交出來的成果,都令人感到驚訝。

➤用長大來詮釋長輩的故事

〈春花驟開〉的緣起,是阿飄去駕訓班學習開車,恰巧遇到一位親切有趣的女教練,互動的過程讓阿飄決定一定要畫一則和駕訓班有關的故事。再加上也會開始聽父母聊起家族中一些長輩的近況,感受到長輩「變老」和自己「長大」之間的對比,想把心中的感觸化為故事。

有一次,阿飄在速食店裡畫圖,聽到鄰桌的阿嬤們在聊另一位不在場阿嬤的八卦,覺得老後的生活「好像也是滿酷的」,和一般印象不一樣。這也成為〈春花驟開〉的重要動機。換句話說,這次漫畫的故事,完全是從生活中截取元素,編成故事,沒有初試創作者常援引的自傳元素。

她一開始就設定以「老奶奶學開車」當作起點,進而思考:在這樣的設定下,可以說出什麼故事?過程中為了瞭解老人的生活,她閱讀了許多討論老後生活的書籍,並且在網路上搜集了許多和老人有關的案例,反覆去揣摩老年的心境。如同花在畫技上的反覆練習,構思故事之於阿飄,也是「用功」後的成果。

當情節和畫技逐漸水到渠成,在故事的述說上,電影系的訓練再度發揮關鍵的影響。「我可以很誠實地講,我其實把這部作品當成電影在拍。」這也是為什麼〈春花驟開〉的分格,沒有太過花俏或新穎的切割,以單純的長方形為主,分鏡也採取類似電影的敘述語法,「我可能比較像是在看一部電影的用法,可能先遠景,然後中景,再來是近景,接著推情感。」

問起阿飄〈春花驟開〉裡面她最滿意的部分,完美主義的她想了許久,最後的回覆不經意地用了「鏡頭」去形容:「我很喜歡年輕時老奶奶和爺爺在車上的鏡頭。畫完這個鏡頭時,我覺得有捕捉到回憶的氛圍。」

➤追求健康快樂的老靈魂

明明才二十出頭的阿飄,言談之間卻有著老派的氣息。問阿飄近期喜歡的電影,答案竟然是最近重看的《熱帶魚》,認為這部電影以「有趣」口吻訴說了一則「言之有物」的故事。小時候她看動畫多過漫畫,因為家裡禁止看漫畫,認為會影響成績,而動畫則因為電視的播放成為了「破口」。到了中學以後,她才因為同學的關係,廣泛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的漫畫。

然而動畫始終是阿飄的最愛,「比起電影或漫畫,動畫擁有更大的想像空間,給了我許多不同的刺激。」請她推薦喜歡的動畫,她立刻想起湯淺政明的作品。不過她並不是那種特定類型或創作者的「迷」,她的喜好既「廣」且「雜」,不會特別去設下限制,把自己封閉住。

這樣的態度,也反映在她對未來的規劃,這或許也是另一個意外。職業漫畫家之路,目前並沒有在她的考量裡。〈春花驟開〉獲得熱烈的迴響,身為創作者當然是件開心的事,尤其在網路時代,讀者會透過各種方式向阿飄傳達自己的感想,甚至分享類似的故事。有些回應更是她沒想到的,比如有些人認真研究漫畫裡車子的設定,並和她討論細節,這都是她原本未曾想像,並由衷感謝的經驗。

但即使吸引了那麼多不同背景的讀者,對於下一步,阿飄並沒有太多的規劃。目前暫時的打算是先返回高雄,從事插畫的接案,讓自己沉澱一下。

至於未來,「只要能快樂過生活,把身體顧好就好。」其他的就隨緣吧,尤其是否成為專業漫畫創作者,阿飄更是語帶保留。她雖然還是會固定收集許多生活的素材,記在隨身的本子裡,但她並不希望用一種強迫的態度,為了創作而創作,把這些素材變成故事。她喜歡像這次〈春花驟開〉一樣,自然而然的讓故事生成,保有自由的空間,也讓漫畫保持在興趣的層次,而非謀生的職業。

那作為〈春花驟開〉的讀者,我們可以期待再看到阿飄的下一部作品嗎?「我不會說死,我確實有想要創作的作品,但不會這麼快去做。比如這次〈春花驟開〉是嘗試短篇的創作,我希望有機會能畫一本故事,但離那個目標,我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或許可能先從更多短篇的練習開始。」

阿飄再三重申,不想給自己壓力,沒有特別的規劃,不想講死。一方面寫著精準時程安排,另一方面不斷強調未來一切隨緣,不想逼自己太緊。一張一弛之間,看似矛盾,在阿飄卻又彼此平衡。就像年輕的她,同時又有著超齡的成熟一樣。

最後請她和讀者說一句話,她想了想:「希望我未來的作品,能和大家『巧遇』,這樣就好了。」很阿飄的回覆,很完美的答案。

➤同場加映:阿飄喜歡的漫畫動畫電影作品與OS
(OS:好作品太多了,每次觀看新作品,舊的就會被我給遺忘)

身為鐵粉,我有超多公仔扭蛋(我身上的眼鏡甚至是大雄聯名款XD)。小時候一直希望抽屜打開有哆啦A夢跑出來,總覺得我的童年會如此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些有的沒的,都要拜《多啦A夢》所賜。
小時候覺得熱血、有趣,長大後再次翻閱,便發現《獵人》吸引我的地方不只如此。富樫的角色刻畫,包含人物情感、心理都非常棒,在獵人裡很少看到全然的惡人(或許有,但可能被我遺漏了)。

《乒乓》漫畫和動畫都很好看,不管是故事內容或呈現出的視覺。很喜歡他對於各種人物、天賦、才能的描寫呢。同時也十分推薦湯淺政明導的作品。不管是《貓湯》、《四疊半神話大系》、《惡魔人 Crybaby》等。

《有頂天家族》有動畫跟小說,但是小說台灣沒有翻譯第二集(好想追問出版社為什麼不出了,害我櫃子上只有一本)。核心很簡單:「有趣的事就是好事!」,有點胡鬧又有點瘋狂。一部說不上來為什麼很喜歡的作品(大家內心應該都有這樣一部作品吧)。可能是裡頭簡單的道理,生命就是這樣,要好好的去玩一場、好好的感受,這樣才叫做人生。
《熱帶魚》是有趣又好看的一部電影,有點黑色幽默又妙趣橫生,好電影不用多說,看下去就能懂了。剛開始構思〈春花驟開〉角色時,秀鳳其實是個較為平淡且無聊的人,當時朋友跟我反應故事似乎有些平淡、角色都太溫柔,我陷入不知如何修改的瓶頸,卡關許久。偶然看到文英阿姨「愛你去死啦愛」的梗圖,想到《熱帶魚》裡頭飾演大嬸性格的文英阿姨,開始思索為什麼這個角色這麼有趣又迷人,甚至在經歷了時間流逝過後還能被大眾記得,才驚覺角色要有所特色,才能讓人覺得有趣、有意思(之後大家所看到的秀鳳,便是在這一番思考過後,修改過的模樣)。
《童年往事》我也很喜歡,去年就是因為想到它,對生死題材特別有興趣。

近期喜歡的漫畫有真造圭伍《平屋慢生活》,有一天晚上壓力很大的時候我拿出來翻,直接看到哭出來,大家趕快去看。(看完我還約我朋友去釣蝦,因為主角在釣魚場打工)

中文翻譯叫《先見之明》,這個翻譯害我以為是什麼勵志家庭劇,差點就錯過沒看了。第一季特別有意思,編劇能力很強,觀者很容易被吸進去,跟著角色一起感受,過程的真假,我們不斷的質疑又好奇,十分有意思。(第二季感覺比較大眾口味&後來被腰斬沒拍完,但第一季真的好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春花驟開
作者:阿飄
發表平台:2024巴哈姆特ACG創作大賽
內容簡介

作品簡介:

老伴過世半年,熟識的朋友也已離開,孩子們也早已離鄉在外成家立業。獨居的生活使奶奶秀鳳逐漸失去動力。

兒子說要把家中的老車賣掉,秀鳳不肯。秀鳳決定去報駕訓班,替自己孤寂和逐漸單調的生活帶來轉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4-08-26 10:00
話題》戰爭與性別政治的矛盾交錯:《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

戰爭歷史經常充滿宏大的軍事、國族與科技競逐之陽剛敘事,而在《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這本書中,鏡頭不只聚焦於前線的戰場,更涵蓋了後勤的軍事動員。2022年烏俄戰爭開打以來,轉變了人們對於當代戰爭的想像,不僅是在各式傳統與非傳統的侵略模式的混合,也包含了大量的女性軍人從軍至前線作戰。

事實上,軍事與性別一直存在孿生且矛盾的交織關係,一方面,女性被視為戰時最脆弱的一群,承受性化暴力的攻擊,另一方面,女性在危機時刻又被捧為民族與文化的英雄,承擔著國家的榮耀與文化傳承。

這兩者分裂的性別與軍事敘事實則都仍含有父權主義的投射,將女性置入於戰爭中的極端角色。若是要瞭解軍事動員與性別政治的交錯發展,《二戰》提供了更全面且平衡的圖像。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當代無論在地緣政治、軍事科技,以及社會文化上都是無比巨大的,更重要的是,它也意外地促成了第二波女性主義的發展。這個歷史的發展與戰時的人力動員策略有相當大的關係,本書指出,二戰所動員的資源與人力的規模史無前例:1930年至1945年之間,主要參戰國即投入了超過9000萬名男女士兵,若包含全世界的人數,則超過1億2000萬。龐大的前線人力需求也意味著後勤的巨量勞力空缺,從武器、能源、軍用食品與衣物,等等,工廠的龐大人力需求促使父權文化貶低女性能力的各國,開始動員這一塊長期被視為只適合做生殖與養育勞動的人口。


We Can Do I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張美國宣傳海報,但這張海報在戰時並不常見,是80年代才重新發現並作為宣傳女性主義的工具。(圖源:wikipedia)

除了蘇聯之外,各國徵召女性入伍至前線作戰的仍屬少數。在1942年至1943年的史達林格勒會戰中,被認為是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戰事之一,德軍集結兵團攻占了蘇聯下之史達林格勒,雙方進入激烈的巷戰,為了防鎖德軍的攻勢,蘇聯派出第一獨立婦女志願步槍旅,也運用了大量女性至反空襲的高射砲砲兵,對於主張女性只屬於家務之傳統性別觀點的納粹,蘇聯女兵的形象成為冬日艱困戰事中的另一大衝擊。

不過,如本書所述,這種傳統的意識形態在戰爭中也被逐步鬆綁,在二戰的「總體戰」想定下,德國女性被認為應該與男性一樣負起延續種族的責任。德國武裝部隊徵召了大約50萬名女性擔任國防軍婦女輔助人員,負責處理軍事上之通信、文書,與行政部門的業務。

對於同盟國的民主國家成員,在人力所需的急迫下,也不得不放寬本來前線軍力中的性別限制,她們被派入美國與英國之陸海空部門,卻又面臨各式的歧視與阻撓,比如,有人認為女兵只能被女性軍官指揮,或者女性空軍只被給予老舊或性能不佳的飛機進行目標訓練,甚至服役期間身亡時,因為空軍被視為男人的職業,而在臨終之際都無法取得軍人身份。


蘇聯於二戰期間就擁有少見的全女性飛行員轟炸機團:近衛夜間轟炸航空兵第46塔曼團,二戰德軍稱呼他們為「夜襲魔女Nachthexen」。他們操作老舊過時的雙翼飛機執行任務。(圖源:wikipedia)

對女性的不公平處置,並未因為戰時的動員而得到全然的翻轉,而是一種「不得已」下的處置。也因此,當二戰結束,進入漫長的冷戰,美國社會尤其回到更加保守的性別狀態,倡導「男主外,女主內」的核心家庭。而戰後的失落、焦慮,以及不平等,逼出60、70年代的「女性自覺團體」,集體地上街頭挑戰父權系統的迫害。

女性除了首次擴大規模地出現在前線,二戰的總體戰設定,也產生了當代的「民防」系統。二戰相較於一戰,出現了轟炸機的新型武器,「空襲」不僅是摧毀敵軍軍事能力的戰術,更是一種擾亂民眾心理上的策略。德國對英國從1940年至1941年的大轟炸,遍及英國的各大城市和工業中心,以倫敦受創最為嚴重,估計有四萬多人民死亡,超過十萬棟房屋遭到損毀。

德軍的戰略,催生出首次由政府制定的完整民防措施,將平民納入戰爭準備的一環,賦予他們保護社區的任務,除了建立社會的韌性,更是透過大規模地動員來將戰災降到最低。英國中央政府在各地建設防空洞,並在「倫敦大轟炸」期間,製作了呼籲民眾「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海報,在當代英國的大街小巷,仍是相當流行,甚至成為一種當下焦慮時代下,象徵倫敦精神的詼諧指標。


「保持冷靜並繼續前進」海報的原件,位於諾森伯蘭​​郡的一間書店。(圖源:wikipedia)

《二戰》指出,在像是英國和美國等民主國家,民防通常為志願役,許多民防部隊由女性自願者加入消防隊、緊急救護、空襲警報員,以及防空洞管理員,等等,在各地維持民生並且穩定民心。而相對採取強制役的日本、德國與蘇聯,在二戰時則是出現最大規模的民防組織,徵召平民擔任民防職務,應對空襲、毒氣攻擊,以及轟炸後的緊急救難等等。二戰不只讓前線與後勤的界線進入灰色地帶,更是模糊了軍人與平民的分別,全球程度的人員與資源調度,也讓固有的傳統性別角色暫時鬆動。

自從2014年俄軍入侵克里米亞,並且在2022年全面進攻烏克蘭後,北歐與中東歐的各國也都拉起警報,二戰所帶來巨大的創傷,成為當代的借鏡。冷戰後多數人認為已經終結的戰爭歷史,正以更快速、更複雜的方式進行著。挪威、瑞典,以及丹麥三個民主國家,也在近年內更改兵役制度,增加戰備,甚至相繼將女性納入義務役制度。二戰給我們的課題,即是軍事與性別絕非毫不相干的概念,重要的問題不是該不該納入女性,而是如何給予已經在戰爭中的女性平等對待。

即使人們讚揚勇敢參戰的烏克蘭女兵,國際關係女性主義者辛西亞.恩洛(Cynthia Enloe)也分析了烏俄戰爭對性別的影響。長期下來由於性別薪資不平等所造成的問題,在戰時不僅被擴大,甚至加劇摧毀女性與其他弱勢者的社會福利網,而俄羅斯軍隊以性侵作為國族的侵略武器,也讓烏克蘭家中的創傷壓力和家暴狀況劇增。這些長期被放在幕後的性別端倪,都藏在歷史的細節之中。

《二戰》給我們的警惕是,我們不能只是歌頌前線女性軍人的勇氣,因為這樣的論述忽略戰爭中所延續的性別不平等,若要追尋真正的性別正義,更需要瞭解戰爭與性別權力運作的矛盾全貌。在面對敵軍不斷加劇的威脅之下,臺灣更是必須在平時建立完善的性別意識與制度,減低不平等所造成的風險,這些準備都將有助於臺灣整體的防禦,成為一個真正具有韌性的社會。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三冊不分售)
Blood and Ruins: The Last Imperial War, 1931-1945

作者:李察.奧弗里(Richard Overy)
譯者:黃煜文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18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察.奧弗里(Richard Overy)
 

二戰研究第一把交椅,沃夫森歷史獎得主,學院專業與大眾書寫兼具。相信史家必須向學院外的大眾分享歷史,而不是把歷史變成專門獨享且難以親近的學科。
 
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皇家歷史學會會士。曾任教於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現為艾希特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曾在英美學界1980年代「二戰起源」的學術論戰中扮演重要角色。2007年獲英國筆會頒發二戰史寫作殊榮「赫塞爾.蒂爾特曼獎」(Hessell-Tiltman Prize),2001年亦榮獲美國軍事史協會頒發「塞繆爾.艾略特.莫里森獎」(Samuel Eliot Morison Prize),以表彰其對戰史研究的傑出貢獻。
 
著作等身,出版或主編近30本著作,包括《泰晤士世界史》、《牛津二戰史》、《紐約時報二戰全紀錄》、《盟軍為何勝利》、《獨裁者:希特勒的德國與史達林的俄國》、《訊問:深入納粹菁英的內心世界》、《俄國與二戰》、《戰略轟炸與二戰》、《皇家空軍的誕生》、《不列顛空戰的迷思與現實》、《納粹德國的經濟復甦1932-1938》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2024-08-25 2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