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391 刺痛且快樂著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少女的祈禱
陳雪著,圓神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部散文讀來不免想到《陳春天》與《橋上的孩子》兩部自傳式小說的內景,小說讀來有點痛、有點冷冽,而散文集則如放開緊握到滲血的手掌似的,傷口猶見,但多了更多暢懷過往人生的憶述。如夜市不只是作家人生低潮時的重要佈景,或催生作者早熟的成長激素(?),書中數篇散文將佈景內熱燙的氣氛與飲食生動地記錄下來,人物描寫也汲取小說家的描繪功力,是一部不只有氛圍、記憶,還有具體鮮明角色的散文集。【內容簡介➤】
●成為人以外的
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
黃宗潔主編,余美玲、楊翠、馬翊航、李欣倫、葉淳之、廖偉棠、蕭義玲、范宜如、林楷倫、龔卓軍、瀟湘神、林宛瑄、黃宗慧、何曼莊、羅晟文、邱鉦倫、呂樾、陳文琳、林怡伶著,聯經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此書雖因臺灣文學館的動物特展而生,但完全超越展覽專書的規格,以當代台灣文藝創作與研究領域的精彩陣容,譜寫動物在台灣(與東亞各地)社會與人類生活中的商品化、工具化、經濟消費、生態意識、神話想像、後人類等面向的閱讀系譜。然而各篇觸及的議題,或能夠發揮的討論空間依舊著重在處理「人類視角下」的動物,讓書名標題成為一種未竟的追求。【內容簡介➤】
●東南亞史
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Critical Crossroads
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著,韓翔中譯,八旗文化,9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本書跨越近代國別史的區別,從環境、性別等多元視角檢視東南亞史的長時段發展,進而歸結東南亞社會的「弱國家性」,並將東南亞發展置於「大分流」的世界史脈絡中進行探討。全書文字深入淺出,內容豐富詳實,為有意認識東南亞的台灣讀者提供良好參考。【內容簡介➤】
●食藥史
從快樂草到數位藥丸,塑造人類歷史與當代醫療的藥物事典
Ten Drugs: How Plants, Powders, and Pills Have Shaped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湯瑪斯.海格(Thomas Hager)著,陳錦慧譯,聯經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人在一生中會吞進多少顆藥丸?實際數字雖然因國情、個人經驗而異,但大抵是一個挺驚人的數字。作者對這個現象提出問題:人類如何走到無「藥」不可的現在?從神學、靈療與植物為藥的年代,到20世紀製藥氾濫的黃金時代,從無藥可醫的疾病、到無病也吃的藥,這部作品以10種藥物為引,細緻檢視藥物如何改變醫療行為、身體觀,讀來趣味盎然。
本書除了具備廣博的世界史視野,亦體現出作者對藥物與社會的獨特思辨。透過對歷史脈絡的抽絲剝繭與批判思考,檢視原本具有毒物性質的藥,如何被不同利益團體層層包裝為對人體積極無害的形象。【內容簡介➤】
●言
生活如此艱難,但我們還有文學與寫作
말하다
金英夏(김영하)著,陳思瑋譯,漫遊者文化,33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樂
短評同見於《讀》【內容簡介➤】
●讀
因為有小說,我們得以自由
읽다
金英夏(김영하)著,盧鴻金譯,漫遊者文化,31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文 樂
看一位作家如何品評經典,很可以看出他的癖性。金英夏這兩本散文集,讓人想到卡爾維諾和艾可的類似作品,小小的刁鑽,有點怪,又有點準。在文字叢林裡意象迷走,漸行漸遠,難免氣滯血瘀,找不到頭緒,不妨停下來喝口水,伸展一下,忽又柳暗花明。【內容簡介➤】
●有多痛,就有多值得
痛苦的價值及其如何為我們帶來快樂
The Sweet Spot: The Pleasures of Suffering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保羅.布倫(Paul Bloom)著,陳岳辰譯,商周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人生最低限度的追求,不過是離苦得樂,但這書卻告訴你事情沒那麼二元對立,痛苦不單是快樂的提味劑、催化劑,甚至痛即是樂即是痛即是樂,想想那些被捧上天的犧牲奉獻,還有BDSM。作者的用意清明而具同理心,孜孜不倦地旁徵博引,雄辯的是論證,狡辯的是人心。【內容簡介➤】
●親愛的夏吉.班恩
Shuggie Bain
道格拉斯.史都華(Douglas Stuart)著,章晉唯譯,麥田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潮濕陰鬱的格拉斯哥、破碎失能的家庭、一再墮入酗酒循環的母親、試著拯救母親的queer小男孩,這部成長小說寫得肉肉的,濃厚的氣味噴薄而出,幾乎有種悶絕的磅礴。願意的話,你也絕對可以在其中瞥見自己一路走來的遍體鱗傷。【內容簡介➤】
●煙街
沐羽著,木馬文化,33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剛翻開此書會很理所當然地以香港的現狀作為這本小說集的閱讀前提,如〈製圖〉、〈永遠的一天〉、〈亂流〉等篇直接寫出香港情勢,與在那其中的人們還在經受的事。但讀到如〈亂流〉這樣節奏獨特,精心使用(不濫用)重複語句,流暢轉換主題的佳作,你會想到更多國族政治以外的巨大暗影,常見於青年不滿的特權與青春的騷動,人際情感關係中恆常的強迫與幻滅,將這本時代感十足的小說集,注入超越當代的文學心靈。【內容簡介➤】
●經濟學.INFOGRAPHICS視覺資訊大繪解
Wirtschaft verstehen mit Infografiken: Eine Einführung in 111 Infografiken
托馬斯.蘭姆格(Thomas Ramge)、揚.史沃喬夫(Jan Schwochow)著,劉于怡譯,野人文化,7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樂 益
經濟學影響領域廣泛,但總是在數字公式與理論、國家與企業這樣狹義的領域被認識,而此書做到從個人到社會議題、思想理論到實踐模式、全球範圍內的經濟事件,都能以令人驚豔的視覺化方式整理出清楚易讀的圖示化知識系統。111篇視覺資訊幾乎涵蓋了我們所能想到、需要觸及的議題,一翻開或許覺得眼花撩亂,但一篇一世界,作為生活手邊書或世界經濟備忘錄都合宜。【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書評》我們與惡地的心靈距離:評《台灣惡地誌》
《台灣惡地誌》環繞的主軸在於「惡地」二字,其中包含地球科學也提及人文生態史。身為在學校教地球科學的老師,拜讀完豐富的內容之後,該如何切入評論成為大哉問。是談惡地的形成故事?每次出野外都品嚐的惡地芭樂?惡地中耐旱、耐熱、耐鹽的植物?棲身在惡地中的野生動物?還是惡地如何成為宋江陣(武藝)、總舖師(廚藝)的原鄉?
想來這些有趣的話題,還是交給讀者自己去心領神會。我還是以熟悉的地質角度切入,談一談何謂惡地。
每逢颱風、豪雨、地震過後,大地一片狼藉,往往會聽到所謂台灣「地質」不好,所以才會有地質災害的說法。地就是地,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何謂善?何謂惡?我在《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找到了說法:「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也就是說,古代真的有把地分為「善地」、「惡地」的說法,而所謂的善惡,則完全取決於人類的價值判斷。
就自然科學而言,土地本無善惡之分,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壓密、膠結、岩化、抬升,本來就是一個循環,沒有河川氾濫,又何來的農耕平原?沒有風化侵蝕,山地豈非高聳入雲?
本書導論就開宗明義把「惡地」(Badlands)做了地形學上的定義:「地表極易受到水流侵蝕,形成無數深刻的蝕溝及細小的紋溝,崎嶇難以行走,草木難生,不利農業生產。」簡單的說,就是人類眼中不具生產力的貧瘠之地,這跟史記的說法,不謀而合。
➤月世界跟火焰山:看似貧瘠卻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隨著時代的演進,土地的利用不再侷限於農耕或建設,地景欣賞與地質教育逐漸成了綠色旅遊的重點。寸草不生的荒涼,加劇了大自然營力的雕琢力量,從岩石的組成到雨水的刻畫,全都成為孤傲的美感、知識的饗宴。
惡地身分的轉變,徹底縮短了我們與惡地的心靈距離。在談惡地的故事前,為了拉近距離,讓我們先從《西遊記》的二師兄談起。
說起豬八戒,本是天河裡的天蓬元帥,只因酒後戲弄月世界的嫦娥,才被貶下凡塵。而在西天取經的過程中,豬八戒假裝是牛魔王的叔公,以治病爲名,騙去芭蕉扇,經過一連串戰鬥,最終通過火炎山。這裡面的「戲」和「騙」都是惡,但動機不同,目的也不同。這段故事帶出了「月世界」、「火炎山」兩個不同的場景,也揭開台灣兩種不同的惡地類型:「泥岩惡地」與「礫岩惡地」的序幕。
泥岩惡地,主要分布於台南與高雄之間的丘陵區,地質學上稱作「古亭坑層」。這個巨厚綿密的泥岩是來自於廣闊的海洋沉積物,帶有大量的鹽分以及海洋生物。由於泥岩的滲水性、透氣性都不佳,再加上土壤鹽分以及氣候乾燥、炎熱,所以不管是人工農作物或者是天然植被都生長不易,被稱為惡地,其來有自。
當雨季來臨時,細緻的泥岩吸水後變得又軟又黏,果然惡地的土會黏人,讓人行不得也。而好不容易生長的淺根性植物遭遇沖刷,迎來一場植物的重建浩劫。雨過天晴,泥岩表皮脫水龜裂,則又是另一番景象。就在這不斷的晴雨轉換之間,徒留青灰色的泥岩,映照著皎白的月光,一身孤傲、滿面風霜。
從地質景觀來說,大面積的巨厚泥岩,無植生的遮掩,雨水侵蝕出大量的蝕溝、紋溝,土指、天然橋,並留下尖銳裸露的鋸齒狀小峰,像極了月世界。這個昔日崎嶇難行,草木難生,不利生產,不具經濟價值的惡地,卻成了今日地質旅遊中具備稀少、特殊、具觀賞價值、有地質教學與研究特色的特殊景點。
善惡的取捨來自人,當價值觀由經濟利益轉向永續環境之時,善惡也開始翻轉。
這時,泥岩中的有海相化石經過了多年的醞釀,轉化成高壓的天然氣,封存在綿密的泥岩之下,就如同醇厚的香檳,時時等著慶典的爆發。這個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引起了當年日本總督府殖產局及後來的中油公司的注意,紛紛投入探勘工作,本書有詳細收錄這些珍貴的調查報告與地質圖。
褶皺、斷層、地下水、泥岩、天然氣,水乳交融的跳著前進後退的探戈,時間一到,天然氣伴隨著泥漿,順著裂隙向上噴發,形成一個個稱為噴泥窪、噴泥盾、噴泥丘的地形。泥漿像極了沸水,山形像極了火山,就跟當地的地名一樣:深水、奧深水、烏山頂、烏山頭、滾水坪、小滾水、大滾水……這種只有在泥岩地區才會出現的泥火山,依然是植生惡地,卻成了地景奇觀。
泥岩惡地中,最具有地質特色的就是混同層了。所謂的混同層,就是深海泥岩中挾著一些巨大的外來岩塊,經由雨水風化侵蝕後,一顆顆的孤峰突出於丘陵之上,形成特有的地景。
位於台東利吉的利吉混同層泥岩中,夾雜著的石頭山、虎頭山、猴子山、貓山等外來岩塊;而恒春半島的墾丁混同層泥岩中,則有大尖石山、小尖石山、青蛙石、大圓山、羊角石、大山母山、門馬羅山、石門山,以及尖山等凸出山峰,這些外來岩塊成為台東與恆春的地標。
這些岩石複雜多樣,包括來自大陸板塊的礫岩、砂岩、頁岩和石灰岩,以及海洋板塊的輝長岩、蛇紋岩、玄武岩和橄欖岩……等,這多種岩性的複合,記錄著造山運動時,在板塊碰撞下,把深海的泥岩與海洋地殼推擠上來的過程,是台灣位於板塊交界地帶的證據。就泥岩的侵蝕而言,這同樣也是植生的惡地,卻是全世界地質學家趨之若騖的地質露頭。
說完了泥岩惡地的特殊性,接下來要談的是礫岩惡地了。台灣的礫岩惡地主要出露於苗栗三義的火炎山,地層是形成於造山運動之後的頭嵙山層的火炎山礫石段,沉積環境是河川礫石層。礫石的沉積過程少了泥岩惡地中的鹽分,以及膠結緊密不透水的因素,照理說應該躲開惡地的命運,可是,膠結鬆散的特性,竟也成了它發展為惡地的重要條件。
因為是年輕的河川礫石,礫石中夾雜著泥沙,岩性鬆散,膠結不良,而且淘選度差。大大小的顆粒交雜在一起,形成巨厚的礫石層,礫石層之上則往往發育有陸相的紅土層。
由於礫岩層中夾雜的砂、泥與紅土含有鐵質,經由風化(氧化)作用的關係,呈現出鐵鏽的紅棕色。再加上礫石間的孔隙較大,透水性良好,且礫石與礫石間的泥沙膠結不良,導致降雨時雨水容易下滲,將充填的泥沙侵蝕帶走,造成礫石的崩塌,形成一系列的深谷、陡坡與石頭河。這時候的火炎山,經過陽光投射,就形成火焰般的紅色孤峰。
➤樗樹無用、惡地非惡
《台灣惡地誌》詳細介紹了台灣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惡地:從深海沉積的泥岩以及內含天然氣的泥火山,到海陸碰撞時,泥岩夾雜各色外來岩塊的混同層,一直到造山後期的河川礫石層,岩性不同、沉積年代不同,沉積環境也都不同。就風化侵蝕作用而言,礫岩與泥岩的膠結度、孔隙率、透水性、含鹽量也都截然不同,這些不同的因素,代表著不同的地質意義。
然而,在同一個島上,因為受到造山運動的內營力,以及氣候條件的侵蝕風化外營力,不同區域的不同岩石,竟形成同樣不利於農耕的惡地。這個表象的「惡」,內含了多少不同的成因?就如同天蓬元帥下凡前在月世界的「戲」弄之惡,還是豬八戒取經時在火炎山的「騙」取之惡,都是惡,原因呢?目的呢?
我們唯一能知道的是,正因為「惡」,這些土地沒有被人類開發過度擾動,如同莊子的樗樹,反而成為得天獨厚的生態保存區。
本書最後一章提到可寧衛的馬頭山開發案,在當地居民的動員下,他們發現了穿山甲、白螃蟹、澤瀉蕨等等珍貴的淺山生態系。我不禁在想,當有一天「惡地」的定義改變了,「生產力」不再是以植生與否為判斷,而是以地景的特色、永續及其科學內涵做評分標準時,那時,「惡地」永續旅遊的豐富資源將蓋過農作物的貧瘠。
當人文與韌性拉近了我們與「惡」的距離,「惡地」或將會有另外的評價。●
Badlands in Taiwan
作者:蘇淑娟, 梁舒婷, 吳依璇, 劉閎逸, 柯伶樺, 邱峋文, 黃惠敏
出版:野人
定價:63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蘇淑娟
地理學工作者,相信知識的價值在於行動與實踐。善於走路的非洲人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期待重要的臺灣環境議題能有一群人一起走、接力到達遠方的目標。
梁舒婷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畢業、惡地農夫工作室永久成員。成長在高雄市田寮區,人稱「月世界」的地方。神創造萬物,也創造了像臺灣西南部泥岩惡地這樣的地方。惡地上有丘陵、有水文,有在地的人文產業還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一切交織成為一幅風景、一個屬於我們的DNA。
吳依璇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畢業,喜歡一邊聽沒有人聲的古典樂、一邊趕稿,最常做的事就是拖稿。法蘭西斯.培根曾說過「讀書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寫作使人精確」。而我正在努力往這三個目標前進。
劉閎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兒時踩著濁水溪畔黑泥黏土,旅居高屏近十載後,重返校園修讀地理學碩士。對於山林水土的地理環境與城鄉生態發展有深刻的好奇心。
柯伶樺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從小就喜歡跟前跟後在村子裡趴趴走,總被大人叫野腳;現在幸運能全臺走跳做生態研究,從海岸、溪谷到山巔,窺探迷人的世界。現任野人谷長工,與各路夥伴一起守護這片土地。
邱峋文
於聖稜線上感受陽光灑落時內心的感動、於白石池目擊水鹿奔騰時心靈的震撼,是踏入山林的初衷。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畢業後持續於山野工作,望能盡綿薄之力守護眼前的風景。
黃惠敏
放羊的孩子。人稱小邪,從小幻想當一位充滿正義的女俠。現任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參與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環境運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