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當虎姑婆抵達美國:訪《虎靈寓言》張欣明(K-Ming Chang)
台北時間早上10點,加州晚上7點,我和張欣明在網路雲端上見面。張欣明是加州人,卻在紐約念大學,大學畢業後也在紐約出版業實習。對於成為作家這件事,紐約給了她足夠的訓練和機會。但現在,也就是2025年的6月,張欣明又回到了西岸,離開了紐約,搬回到養育她長大的加州。
紐約是個充滿刺激的地方,但紐約過度擁擠,也充斥著太多的聲音。「我覺得寫紐約會讓我感覺自己是個冒牌者。」張欣明誠實地說。也因此,在紐約的那幾年,她寫的還是家鄉加州。相對於紐約的過度飽和,加州仍是個可以挖掘寫作題材的野地。加上張欣明喜歡動物,喜歡自然的地景,當我問她加州是否更適合寫作這件事,她點頭說是。
➤高額簽約金作家也要煩惱健康保險
年方27歲的張欣明,已經衝出了線,成為美國文壇矚目的新銳作家。《虎靈寓言》雖然不久前才推出中文版,但英文原版《Bestiary》早在2020年已出版,並得到多項大獎。在此之後,她趁勢而起,創作不輟,短短5年時間內又出版了另外幾本書及小冊子,包括短篇小說集《Gods of Want》(2022),以及長篇小說《Organs Meats with One World》(2023)。這樣的創作產量和成績令人驚嘆。從前,她以為要維持寫作勢必要兼職維生,但現在,她幾乎已是全職作家,只需有時教教寫作課。

在台灣,光靠寫作就可維生的作家不多,畢竟純文學的書難賣,作家收益並不高。但在美國,若能衝到文壇前線,作者確實能得到高額簽約金。正當我沉浸在羨慕嫉妒之中時,張欣明卻說出了一個冷酷的現實:「但我還是得自己想辦法賺錢來付健康保險。」一句話就將浮上雲端的作家拉回了地面。在美國,沒在公司上班的人就得自己想辦法生出大筆的錢,用以支付自己的健康保險。全職作家雖能好好寫作,但卻要自行負擔這些隱形的支出,對擁有全民健保的台灣人難以想像。
張欣明的成熟不只表現在蓬勃的寫作事業上,更在她的生活選物上。曾在一個影片裡看過她侃侃而談影響她的生活物件,列舉的物件包括「白花油」和「玉佩手鐲」。這「老阿嬤」般的品味,也可以在《虎靈寓言》的敘事中看見。《虎靈寓言》裡,貫串全書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虎姑婆」民間故事。張欣明表示:「這故事深深影響了我,從小就特別喜歡聽,我會反覆要求媽媽說給我聽。為什麼呢?因為我太怕死了。」小小年紀就怕死,常常沉浸在思考死亡,並且活在死亡的恐懼中,實在讓人難以想像。
仔細想來,虎姑婆確實是個充滿死亡威脅的形象,畢竟不乖乖睡覺的孩子,就會成為虎姑婆的盤中飧。因為害怕死亡,張欣明反而更加著迷於具有死亡意象的故事。另一方面,為了緩解對死亡的恐懼,小時候的她每天睡前一定要寫日記。寫完一本又一本的日記,堆疊起來重達13磅(將近6公斤)。因為害怕死亡,所以不斷產出文字,記錄下自身的生活與思考。
➤害怕死亡所以創造活的故事
為什麼這麼害怕死亡呢?難道和《虎靈寓言》一樣,家庭生活裡充滿危險和暴力嗎?沒想到,事實卻與故事相反,張欣明的母親是個反傳統、行事作風相當開明且充滿創意的人。她的父母都來自台灣,爸爸是高雄人,母親是宜蘭人。媽媽還在唸高中的時候就來美國了,受美式教育的她跟女兒說:「我想要用我從前沒有接受過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妳。」媽媽也成了張欣明生命中的第一個說書人,得重複述說「虎姑婆」的故事給怕死的女兒聽。
只是,不斷重複一樣的故事也太無聊了,於是,這個富有創意的媽媽開始任意改變故事的本體,比如在故事中加入廣告時間、加入新的角色、加入她自己形形色色的想像。也因為如此,張欣明對於「說故事」這件事有了很奇特的體悟:「我以前還以為『故事』本身也是隻怪獸,牠也有自己的生命,在媽媽不同的敘述裡跟著不斷變形。」
張欣明的媽媽能在不同的語言中穿梭:英文、台語、中文,還有外省先生家庭的中國方言,甚至還會一點西班牙語。張欣明小的時候,媽媽和她說台語,長大後中英文夾雜使用。她的媽媽甚至也是個熱衷的讀者,最喜歡讀的是恐怖犯罪小說和浪漫小說。她也會和張欣明一起閱讀日文翻譯小說,比如伊坂幸太郎的小說《螳螂》。
媽媽讀中文翻譯,張欣明讀英文,兩人謹防對方劇透暴雷。家裡的人都很支持張欣明的寫作事業,不僅幾乎不看文學書的哥哥會到處宣傳,媽媽也會提供寫作題材,只是都是媽媽自己有興趣的謀殺案題材。「妳知道嗎?我也想要寫寫看。」媽媽甚至表示她的寫作意願。
➤追尋家族、追溯歷史,但最重要的是追求趣味
在張欣明成長的環境裡,大家庭的多國語言和族群混雜是常見之事。也因此,她習慣熱熱鬧鬧,習慣瘖啞嘈雜,習慣多元複雜的聲音。這樣的習慣,讓她不習慣刻意去區分人口族群的成分。「如果身分認同的區分,是為了讓大家團結起來尋求支持,那也許還有點意義。」張欣明熟悉地引出美國70年代關於身分政治的表述。她所屬的移民大家族,兼容並蓄,讓她有了寬廣的觀察視角。她說:「我家族的人,其實不太在意他們從哪裡來。他們似乎都抗拒回頭看望過去。他們更在意他們能設法到哪裡。」語氣一轉,她說出了結論:「那個最後定錨的地點,就是所謂的『家』。」
小說《虎靈寓言》對張欣明父母成長的地方——台灣,有許多細節描述。但在美國寫台灣,會不會造成讀者閱讀障礙?對於不喜歡了解他國複雜歷史的讀者,會不會不耐煩呢?張欣明寫台灣歷史的方式很特別,她不會全盤托出,細細教導,總是點到而止,歷史更像是點綴。她誠實地表達:「這要看每個人的閱讀習慣。我從不把小說視為教科書,也不期望從小說中學習到什麽知識。我認為硬是要學什麼,反而會失去閱讀小說的趣味。」
追求趣味性,似乎是張欣明的人生推進器。她把寫小說視為一種遊戲。因為遊戲,因為好玩,所以才能持續。對張欣明來說,如果只把寫作視為工作,那絕對不能寫得長久。所以,她為自己訂遊戲規則,給自己下寫作指令。規則可以多變,指令可以充滿創意,她時時刻刻給自己找樂子。比如說:「我要在接下來的文章裡用到某幾個關鍵字」、「在短短的這段搭公車時間,我要寫完一個小故事。」比起安靜的私人空間,她更喜歡在大眾空間寫作,她甚至在火車或公車上寫作,也喜歡偷聽路人的對話,然後想辦法將對話寫進她的故事裡。
我問她:「那贏了遊戲之後,有沒有給自己什麼獎勵?」
「沒有。」她攤手說:「寫完了就是獎勵。」
果然是自律甚嚴的小說家。這種沒有實質獎勵的遊戲,大概也只能和自己玩。寫作這種事,本就是一場與自己的私密對話。只是,雖然寫作是很私我的訓練,但寫完了,作品問世了,又是一件充滿社會性的事情。
➤當個對自己最激進的作家
對於台灣人而言,我們正面臨著戰爭的感懼。許多作家開始嚴肅面對自己的文字,害怕戰爭開打之後,寫作不再是日常,自由出版更走向終結。近期的美國也不安靜,政治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狀態。身為作家,該如何面對現今的亂象?
張欣明首先對美國荒誕的禁書令表達了意見。許多給青少年看的酷兒文學作品,都遭到保守黨政府與學校的禁止。她嘆了一口氣後,語氣堅定地回答:「至此,那也就沒什麼好怕的了。」的確,在越混亂的環境中,反而更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
她繼續說:「現在這個狀態,不管作家怎樣寫,都會成為被攻擊的目標。既然如此,作家就更不需要和市場妥協了。以前會被要求不要寫那麼小眾的題材、不要這樣悖離常道,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但現在根本不需要理會這些要求了。還不如坦率面對,並且成為對你自己而言,最激進(radical)的作家。」
這句話,我在心裡畫線,再放大成粗黑體:「當個對我自己而言,最激進的作家!」越混亂的時刻,反而越需要回歸到簡單清澈的自己。
在加州天色變得昏暗之前,張欣明感激《虎靈寓言》中文版的出版,更表達與台灣人民站在一起的心情。也許,當世界變得黑暗之前,我們都需要好好閱讀《虎靈寓言》,並且找出心中那隻堅韌霸氣的小老虎,讓牠引領著我們繼續前進。●
|
|
|
作者簡介:張欣明(K-Ming Chang) 另著有《奇缺的神明》(Gods of Want)獲頒浪達女同志小說獎、《媳婦》則贏得了2023年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其他作品包括《器官肉》(Organ Meats)和短篇小說《希西莉亞》(Cecilia)。2026年,Holiday House出版社將推出浪漫喜劇作品《直至根源》(Straight to the Source),這也是她的第一部青少年著作。 |

虎靈寓言








虛度年華
漫畫編輯.李亞倫專訪》台日共製,從現有基礎突破台灣漫畫天花板
➤臺灣漫畫的路線選擇
Q1:先請亞倫總編分享自己的編輯經歷,也請跟我們介紹一下蓋亞的漫畫品牌,以及近年的經營方向。
李亞倫:我當完兵就在漫畫出版社從事版權工作,後來跳槽。第二間公司一開始做過動畫,之後也代理漫畫。因為人數較少,所以我升遷好幾次,職務包含選書、編輯、翻譯、行銷,統統都自己來。我也是在這個時候進入了編輯的工作。
這間公司合併到蓋亞文化後,我們依照先前的經驗,經營了一陣子日漫,卻有種一直在替別人賺錢的感覺,所以漸漸接觸了臺灣的原創漫畫。從那時候開始就一直是做臺灣漫畫了。
「原漫基地」創立的目的,一是想讓漫畫家養成連載的節奏。每回漫畫都有截稿日,漫畫家也可以定期更新。如果沒有連載機制,大家可能想畫就畫,不想畫就不畫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宣傳作品。
Q2:蓋亞的漫畫部製作了非常多臺灣原創漫畫,從作品內容到書體本身的質感,在讀者間都有一定口碑。從CCC時期發掘創作者、經營臺灣史地為基底的相關題材,到近年各自帶有明顯類型感的作品,包括懸疑、科幻、奇幻、少年少女、兒童、甚至BL等紛紛出現。是基於什麼樣的考量才會這樣多方嘗試?執行至今的成果如何?
李亞倫:蓋亞一直以文史漫畫為主軸,這可以說是我們漫畫部的重心。不過對我來說,只專注一個類型,作品量不夠,也較難培養出更多漫畫家,在產業間的影響力可能不足。
原漫基地的野心就是希望可以收集到更多作品、類型和創作者。這個宗旨持續到現在,所以我們在題材方面基本上不拘。
選作品的時候我們會考量三個點:「有不有趣」、「有沒有意義」,以及「能不能暢銷」。我們希望漫畫至少要符合其中兩個。當然也有三點都符合的作品,比方說《採集人的野帳》,它的內容有趣、有文史意義,也賣得不錯。《芭蕉的芽》也是,這個主題是左萱本身很有興趣的,她在搜集資料和完成漫畫的過程中,自己就做了很多功課。
➤編輯的生存心法
Q3: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些出書後得到正向回饋的經驗嗎?有哪些時候會覺得編輯這個工作很有成就感?
李亞倫:編輯的成就感可能每個人不一樣。從改稿能看到創作者的進步、作品銷量比預期好、讀者很熱情、售出海外版權、獲得金漫獎……等等,這些都是。
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漫畫改編成影視作品時,預告裡的宣傳文字取自於編輯的想法。有種很感動的感覺。不只是因為大螢幕,而是你想出來的東西被很多人認同,他們知道你抓到了這個作品的重點。
或者又比如,和作者討論分鏡時做了一些更動,這些調整可以有效地引導讀者的情緒到不同波段。他們可以因為這些更動在這裡緊張、在這裡笑、在這裡哭。
漫畫《神之鄉》改篇為台灣影集
Q4:那有什麼是編輯會遇到比較辛苦、心累的情況呢?
李亞倫:比較辛苦的大概就是作者搞消失……(苦笑)
Q5:在面對和處理問題時,有沒有什麼是漫畫編輯不能悖離的原則?
李亞倫:我覺得是「誠實」。
一個漫畫編輯同時會有好幾個專案在身上,他擔任的角色有時候類似製作人。一定會有某些狀況發生,所以需要很多應變能力。最忌諱的是有狀況發生沒有回報。你覺得自己可以處理,但累積到後面往往問題就很大了,也會牽涉到更多的人。
我希望第一時間知道可以協助編輯或作者排解什麼問題。
Q6:在尋找適合的漫畫編輯時,有什麼特質是你看中的?擁有哪些經驗對工作來說是加分的?
李亞倫:編輯要有強大的溝通能力,不樂觀的話也很難持久。畢竟會接觸到很多負面情緒,沒辦法消化會過得很痛苦。
新鮮人在經驗上的差別不大,如果你在履歷上能多少表現出對行業或公司的了解,可能比較容易被看到。
漫畫編輯有各式各樣,每個人的特質都不同。我希望編輯可以有很多的生活經驗,經歷過很多事情。另外,如果對這個世界漠不關心,會很難輔助漫畫家創作出好故事,所以我也希望編輯對世界是有想法和熱情的。
Q7:漫畫編輯的審美可以怎麼培養出來呢?
李亞倫:這個就是多看,多想。
像《穿著Prada的惡魔》裡,女主角進入時尚編輯部後接觸了不一樣的人,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他會變得有意識,會注意自己的穿搭,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他對時尚和美感有了想法。不見得每個人起步時都很有sense,但那可以培養起來。
也許你假日去書店時就自然會觀察別人的文案怎麼寫、封面如何設計,會去思考好看的書或電影為什麼好看。你一直保持好奇,就會希望自己也能做到這些。
Q8:你會怎麼判斷一位編輯已經可以獨當一面?
李亞倫:當他可以自己找到問題然後對問題提出解法的時候。
如果被交付一項工作,每個細節都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地確認過才知道該怎麼做,那就是還無法獨立作業。但如果你能預判出工作中的問題,告訴我你認為怎麼安排是可行甚至更好的做法,我就知道你準備好了。
Q9:對於漫畫部的編輯成員或其他有意願加入臺漫編輯的後輩們,總編有什麼勉勵或提醒嗎?
李亞倫: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追求不太一樣,不管是在工作或人生上。剛畢業可能只有一股熱情,很難在一開始知道編輯工作適不適合自己。如果嘗試了還想做下去,那就要找到各自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點。
➤日本市場強大?我們不妨加入它
Q10:在臺灣做漫畫編輯,和日本相比有沒有一些實務工作上的不同?
李亞倫:可能不是很精確,但就我的觀察,日本規模較大的出版社分工較細,編輯比較有空間專注在帶漫畫家以及內容等編務上。而臺灣漫畫編輯要做的事就……比較雜。除了面對漫畫家,還有行政、行銷的層面。以蓋亞漫畫部而言,漫畫的海外版權也是編輯部自己處理的。我們也要寫補助案企劃……等等。
Q11:臺灣的漫畫訂價和日本也很不一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成本差異?
李亞倫:臺灣漫畫比日本貴滿多的。一是因為日本印量大,書籍成本可以降低;再來因為日本漫畫採定價制,新書不能打折,所以出版社批發的金額也會比較高。可能書店會變相使用點數回饋的策略來銷售,但新書在各種管道還是售價一致。
Q12:就總編的觀察,臺灣的漫畫市場和日本還有什麼不同?臺灣讀者和日本讀者在閱讀習慣上是否也有差異?
李亞倫:日本漫畫又快、又好看、又便宜,在商業上是很強的。也因為這樣在臺灣出版的漫畫才會有九成都是日本作品。
讀者的閱讀偏好其實差不多,日本紅的作品在台灣也會受歡迎。但漫畫閱讀人口日本比我們高很多,連小眾市場也是有潛力的。
Q13:日本出版社、編輯在出書或製作漫畫的經驗上,有沒有哪些是臺灣可以借鑑或因地制宜的呢?
李亞倫:日本有厲害的大出版社,市場中也高度競爭,這在漫畫家身上會形成某種自我要求和約束。可是在臺灣,能靠漫畫生活的人其實不多。如果漫畫家能有200到300萬的年收入,那已經是我們的天頂了。日本的頂則可以達到數億(台幣)的程度。所以我們需要對漫畫家有期待或要求時,立場可能就和日本編輯不一樣。
兩邊夢想的天花板落差有點大,我們也很難完全參考日本的作風。
Q14:蓋亞今年4月公布了在日本成立辦公室的消息,臺灣漫畫在海外踏出的這一步非常令人好奇!日本辦公室正在進行什麼樣的工作呢?
李亞倫:首先是將臺灣漫畫翻譯成日文,製作成電子書在日本的平台上架。由於日本的漫畫電子書市場大概是紙本的兩到三倍大,我們會上架的主要平台也有約30個,所以要做的事太多了。前期的籌備工作包含業務、行銷以及編輯,而第一波推廣的主題其實就是以日治時期為背景的臺灣漫畫。從比較早期出版的《北城百畫帖》到近年《採集人的野帳》和《芭蕉的芽》……等等,預計今年夏天上架。
第二是我們正在和日本的出版社合作共製漫畫作品。共製的前提會以臺灣的漫畫家、臺灣的題材為主。6月已經預告了《因與聿案簿錄》的漫畫版由AKRU繪製,並且臺日將同步連載。另外還有兩部作品也會採用同樣的模式。
上圖為《Nemuki+》7月號的預告內容,除了紙本連載外也會有臺日線上同步連載。
Q15:與日方合作的過程中,目前遇到的挑戰是什麼?有沒有令總編印象深刻的事例?
李亞倫:對我們來說,挑戰在於這不只有單方面的授權,而是從企劃、故事大綱到分鏡,兩邊的編輯都需要合作。不管是對題材的看法、對分鏡的看法,到最後台詞怎麼修正、如何才能讓日本讀者也看得懂,這些都仰賴大量的溝通。
共製過程中,臺灣編輯跟日本編輯在意的部分有差異,我們也從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比方說,我們有組分鏡的表現是畫一隻蠶,牠要吐絲作繭把自己捲起來。臺灣很容易就看得出「作繭自縛」的意象,但日本沒有這個成語或類似的表現,所以他們看不懂為什麼要突然畫一隻蟲在吐絲。我們需要多加解釋,最後乾脆改掉這一格,選擇用另外一個意象來表現,也讓另一個文化的讀者可以不用再費力去讀旁邊括號裡的註釋。另外,角色的名字也可能因應文化而有一些更動。
文化差異一定存在,但我們希望這個差異不會變成門檻,而是以有趣的樣子存在。
我們做漫畫除了希望國內讀者可以喜歡,也希望作品可以拓展到更多地方。之所以選擇日本,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漫畫很強、市場很大的地方。它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如果我們的作品有機會暢銷或受到矚目,那就有機會把臺灣的漫畫帶到另一個層次上。
➤漫畫與編輯未來的模樣
Q16:有創作者開始使用AI工具協助創作了嗎?你對諸如ChatGPT、Midjourney等工具應用在漫畫創作上抱持什麼態度?
李亞倫:據我所知是還沒有漫畫家開始用AI輔助。不過如果用得好,也有機會替自己節省作業時間。就像十幾二十年前,手繪和電繪間曾有一些爭議,但現在電繪創作已經很普遍了。工具本身沒有好壞,只要你不是拿別人的圖去演算。
Q17:在數位時代,漫畫編輯的工作可能有什麼變與不變?如果紙本的形式終將式微,那麼蓋亞漫畫部處於轉變之中的策略是什麼?
李亞倫:雖然「故事的載體」可能不同,但「做出好故事」的這個目標是不會變的。我們會需要適應一些技術性的改變,但好的內容才是本質。
我覺得紙本會消失可能是地球滅亡的時候吧(笑)。因為資源有限,將來也可能演變成電子版銷量好才能出成紙本書的情況。紙本會更具收藏價值。
Q18:蓋亞希望未來在漫畫的製作上有什麼樣的發展呢?
李亞倫:在臺灣做漫畫,目前還是很難達到產業上的正向循環,我們想要打破這樣的狀況。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開始與日本合作的原因。希望即使沒有補助,作品只要好好做、好好賣,還是可以回本賺錢。
希望我們能突破臺灣漫畫的天花板!●
➤【給漫畫編輯的快問快答】
李亞倫:「想不起來作者的名字。」
李亞倫:「作者搞消失。太可怕了!」
李亞倫:「大概是……最低工資加一點吧。目前是3萬出頭。」
李亞倫:「要自己抓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點。」
閱讀通信 vol.358》宅宅看國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