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寫財富與血肉的驚奇漫畫:專訪《事物的顏色》作者馬丹・龐修

「我到底看了什麼?!」這或許是讀完這本表現極為殊異的漫畫後,可能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書裡沒有電影般的卡司噱頭,什麼帥哥美女、動作大場面都闕如,所有人物都以圓圈和形狀取代。作者還盡可能將畫面保持在一種安全逃生指南的形式,展書閱讀時讓人有點不能適應。讀者一邊確認自己的認知,一邊驚呼這何等的暴力、荒唐、鹹濕,而作者都以最冷靜無害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

這本《事物的顏色》是馬丹・龐修(Martin Panchaud)獻給漫畫界最為奇詭的一本通俗之作。2023年本書獲得漫畫圈最崇高殿堂的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最佳漫畫獎,之後便以爆炸式的速度在法語圈取得成績,狂銷數萬本,再刷了10次以上。

會有這樣的好評,除了在形式上帶來前所未見的感受之外,劇情方面,也為讀者提供了極為刺激的題材。全書以「弱勢小胖弟中了賽馬卻不能領獎」的情節為開端,用最經典的鋪陳吊著讀者胃口,讓大家跟著角色追索金錢、探討生活與財富的關係,並琢磨作者意圖刻畫的「缺席的父親」形象——這也是他觀察到週遭人都有的家庭經驗。

不只是作品中父親去哪裡的謎團,這本漫畫的誕生與呈現也令人充滿疑問,讓人好奇創作者的腦袋裝的都是什麼奇異東西。藉著鯨嶼文化發行繁中版,我們有幸邀請龐修為讀者稍微解惑,並且平復閱讀這本書所帶來的衝擊。


翻開沒幾頁就看見一群圓點分食蛋糕,乍看有種獵奇感。(圖源:鯨嶼文化)

➤關於全新視覺語言的生成

: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或許不下於當年藤子不二雄看見手塚治虫的《新寶島》,可能也不下於您看到克里斯・衛爾(Chris Ware)的《吉米.科瑞根:地球上最聰明的小子》那樣的驚嘆。老實說,首次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標題與封面設計時,很快聯想到科普類的題材,隨意翻開內頁也有著說明式的圖示。一開始的確因此有些卻步,但讀完後便知道,劇情的刺激辛辣不可言喻!首先請問,為何選擇如此直白的標題呢?(直接點出形式上,人物、事物以顏色代表的想法)

龐修:書名跟封面先前曾經經過很多討論。很長一段時間裡,「事物的顏色」只是這本書暫定的書名。但隨著時間變化,我發現它充分反映了這本書的企圖。這個故事需要透過觀者的目光來激發想像力,所以最後便採用這個書名。

也就是說,在這本書中,意義與詮釋的遊戲是用顏色來讓兩者有所關聯的。我是抱持著「事物的顏色能激發我們什麼樣的想像呢?」的想法而定名的。


《事物的顏色》繁中版書封。/手塚治虫《新寶島》法文版書封。/克里斯・衛爾《吉米‧科瑞根:地球上最聰明的小子》英文版書封。 

:《事物的顏色》是您第一本成書的作品。但在獲得安古蘭最佳漫畫獎之前,是瑞士的德語出版社首度讓這本書問世。請談談您大概花了多久時間才完成這部作品?為何想寫這樣的故事?此外,故事地點為何發生在英國而非您的出生地瑞士呢?

龐修:這個故事的起頭是在2011年,那時我在英國學英文,有空時就會寫我的第一個漫畫腳本。那座城市和當時的氣氛,以及郊區的景緻帶給我很多靈感,因此我把故事設定在這個地區,甚至那些我在英國才住了幾個月的地方。


透過畫面中的地名,可以明確得知故事地點在英國。(圖源:鯨嶼文化)

我的視覺風格是特別概括化的,我的目標是要寫出一個強而有力的故事,而且寫出很精準的對話,讓讀者能輕而易舉地沉浸在這個世界觀裡。我擔心讀者看到書的時候會覺得很迷惘,然後放下這本書。於是我選擇具有高潮迭起的調查故事,用偵探小說的方式來寫腳本。

2012年,我完成第一章的第一個版本,然後獲得了令人振奮的獎。儘管如此,這個計畫沒能說服法語出版社,最後是在蘇黎世的「現代出版社」(Edition Moderne)發行,那裡的編輯大衛・巴茲耶(David Basier)愛上了這本書,在2020年3月出版它。之後,新冠疫情持續了幾年,終於才有法國的「到處出版社」(Éditions Ça et Là)於2022年出版法語版。

:這本書的編排非常新穎,需要很嚴謹的版面規劃才能達成。您是怎麼安排創作的流程?其中最具挑戰性且最困難的部分為何?

龐修: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人類能夠詮釋圖像的能力。所以我使用「構圖」作為「場面調度」(mise en scène)的元素。它能表達很多的意思,引導讀者進入到故事的旅行之中。

在創作過程中,有時候我找到問題完整的答案,構圖會自然而然流洩出來。但有時候我沒有解答,必須尋找辦法。或許是越挫越勇吧,某些頁面花了我好幾個禮拜來作業,嘗試了好多次。總括來說,那些帶有西蒙(主角)的思緒、想法的頁面,需要花我很多工夫,因為我必須盡可能以最少的元素,來清楚地表現出思考的路徑。此外,為了避免圖像造成讀者眼花撩亂或太過討喜,我也有很多去蕪存菁的工作要做。


2023年9月馬丹・龐修於布魯塞爾韓國文化中心展示的創作草圖(照片提供:吳平稑。)

➤「圖形」小說的另類視角

:西方媒體很快將這本書的表現手法,歸納為受到衛爾的影響。但就我來看,比起衛爾典型的以角色為中心的經營方式(他有不少作品以角色命名,算是一種典型的美漫作法),《事物的顏色》是直接去掉了角色的造型,以圓點來表示。請問是怎麼想出這種簡化的方式?


克里斯・衛爾的漫畫同樣充滿少見視角的調度。

龐修:我跟幾個朋友做了一些創新漫畫的練習後,便發現這種說故事的方式。有一次我們試著讓幾何形狀說話,這些形狀便有了生命。於是我想採用這種「圖形說話」的形式,讓讀者的想像力去建構角色的面貌、身軀,而且隨著敘事的過程,這還會強化故事帶來的親密感。

但相對於衛爾,我不能在圖像的表現上有所鬆懈。他的圖對我來說是純然美學的,我必須要賦予它(形狀)意義才有辦法閱讀。


圓形代表角色,攝於2023年9月馬丹・龐修於布魯塞爾韓國文化中心的展覽。(照片提供:吳平稑。)

:《事物的顏色》採用大量俯瞰角度的平面圖,這更加強一種功能性的層面。因為這類平面圖常應用在地圖或建築配置中。這樣的俯瞰視角,也常出現在老派的角色扮演遊戲或策略性遊戲中,讓人聯想起遊戲與玩家之間的關係。為何會大量採用這樣的視角呢?您如何思考無法控制角色的讀者與這個視角的關係?

龐修:當我努力發展這個風格時,我試圖用最少的元素來講最多的事。這關乎再現一個環境,而俯視是最為簡化且有效的。此外,我們會在逃生指南、建築配置圖或一些指示性的計畫圖中看到它。因為讀者已經學會如何解碼這種角度的圖像,雖然仍需要一些努力來進行解碼,但這種抽象視角對他們來說是很熟悉的,是讀者要去重建他在想像中所欲求的背景。

就像您說的,在我們周遭到處都能找到這樣的視角,無論是在遊戲裡或其他媒介之中。但有時候,我還是必須給某些物件或處境更多的細節,好讓讀者理解。也正是在這樣的工作過程,我能夠用插圖的方式來自娛。


透過放大的錢幣與動作圖示來補充場景事件。(圖源:鯨嶼文化)

➤圖、文、漫畫與抽象的關係

:角色經過極簡化,要理解劇情似乎更仰賴文字。然而您曾經提到,這本漫畫是您對於自身閱讀障礙的一種復仇方式。也就是說,這本書若沒有文字,便無法成立,即便圖像有時變成一種「圖形文字」或「表意的語言」,成為了語言的載體。不知道您如何理解您創作中文字與圖像的關係?圖像在這裡是否只能囿陷於它的符號性功能?

龐修:實際上,我並沒有發明出什麼東西。我重新利用既存的元素,然後將它們運用在連續性的敘事之中。對我來說,圖文的關係正是漫畫的核心,而且我認為,比起我們在經典的敘事中已經能夠讀到的,在圖文的關係中還有更多可以利用的面向。因此我對圖像的興趣並不只限於符號性的功能。


以不同的圓點符號、色號來表示賽馬選手,強化了以符號做敘事手段的方法。(圖源:鯨嶼文化)

:在台灣,有不少人擁戴「漫畫就是要說故事」的看法,您的作品似乎也確認了這一點。《事物的顏色》其實是把圖像當成敘事的載體,而不是一種藝術性、繪畫性,或情緒性目的的製作。您的漫畫在這層意義上,變得更像是以圖形和表意符號所組成的「視覺語言」,而不像大部分漫畫所呈現的,是一連串的「圖畫」。

然而,某些法語讀者似乎是站在圖畫至上的角度,認為這本書「不是一本漫畫」。您怎麼看待這樣的批評?您認為圖像在漫畫中的重要性為何?又,您是如何定義漫畫這個媒介的?

龐修:我不會說我的圖像使用有抹去情緒的目的。相反的,這正是我感興趣的,也就是如何用一個中性的形式,來為每個讀者創造不同的情緒。所以,針對那些說這本書不是漫畫的評論,我會回說,或許我們對於什麼是寫故事沒有相同的定義。對我來說,創作漫畫就是把讀者放在作品的核心——也就是所謂的情緒。

:承接上題,圖形化處理方式,讓部分的表現看起來極為抽象,我尤其被幾個西蒙無語的夢境場景震懾。抽象的表現呈現了角色的記憶和所思所感,這種處理方式與一些小眾的實驗抽象漫畫極為不同,是偏向解構敘事的形式,有的是更接近繪畫藝術的。您怎麼看待漫畫中的「抽象性表現」以及「反敘事」的「抽象漫畫」呢?
 
龐修:我並不反對「抽象」和「反敘事」,相反的,我覺得探索藝術裡的所有路徑是很有趣的。然而,我感興趣的是我認為屬於創作核心的東西,也就是劇本的撰寫。所以主觀來說,我也不會把我看作是「反敘事」的創作者。


(圖源:鯨嶼文化)


《事物的顏色》中,主角西蒙的夢境帶有極強的抽象性。(圖源:鯨嶼文化)

➤圖形敘事的未來走向

:您在漫畫節曾利用機械裝置與程式設定,為購書的讀者繪製簽繪。從這本漫畫的視覺風格中,也的確能夠感受到數位製作的過程。請問您為何採用電腦向量製圖,而非傳統更具有機感的手繪?您會想要使用AI來進行創作嗎?當複製在數位時代中變得更容易,您如何看待所謂的「自我風格」?

龐修:這是個很常被問的問題。當人們看到我的作品以及我用機械做簽繪的時候,往往有人會說這好像是對漫畫家這個職業的背叛,或是說這讓圖畫失去了些什麼。然而,一部漫畫是透過一本書而存在的,而這本書往往是先有數位的檔案。

今天,很多作者都使用iPad來作畫,然而我們卻感覺他們是用傳統的技法做出了圖像。況且再更早,我們還可以回溯到顏料管的發明創造,這對藝術家來說已經是個很棒的科技。就我個人而言,我使用最適合自己的工具來說出我想說的話,向量圖在這方面很完美地發揮了效用。

的確,我們低估了風格的重要性。強烈的風格可以很快就被辨識出來。我想,雖然我的圖像很簡單,但我還是能夠發展岀一個可辨識的風格。

至於AI人工智慧,我認為這在我們的工作方法上是個很大的進步,但它仍舊只是邊陲型的工具。我利用它來安排事情、寫一些e-mail、確認一份文獻等等⋯⋯然而,我完全不想要它為我寫腳本,或者讓它變成繪圖者。


馬丹・龐修簽繪現場,攝於2023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照片提供:吳平稑)

:您曾應用類似的手法,把《星際大戰》第四部曲改編成網頁的條漫(長達123公尺),《事物的顏色》從劇情上也可以感受到警匪類型片的影響。您也曾提及自己在學習編寫劇情的過程中,參考了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的《故事的解剖》,來了解如何塑造角色與撰寫對話。請問,您覺得這本漫畫有改編成電影的可能性嗎?


《星際大戰》第四部曲改編條漫《SWANH.NET》部分截圖。

龐修:就在不久之前,電影改編的版權已經賣出了,所以電影的改編的確正在進行。我想這本書留給大家很大的想像空間,而且它具有很大的能量,所以我會給導演自由發揮的空間,創作他自己的版本。 

:最後,請問您目前正在進行的創作計畫?

龐修:目前我主要在做一個遊戲和一本書,書是以聲音為主題。透過圖像再現聲音,是我一直很感興趣的題材,也是我很想透過敘事來發展的主題。

➤結語:被獨特的視覺所包裹的美味故事

在理解馬丹・龐修的創作邏輯後,不難發現他對漫畫的態度,事實上與手塚治虫將故事擺在第一位的看法極為一致。只是在視覺上,他採取了偏旁的路徑,創造出一種新鮮的說故事的語言型態。傳統作品中組構故事的元素如劇情的結構、角色的對白與個性等,仍然是他漫畫創作的首要條件,這也是多數讀者在尋找漫畫時追求的體驗。

因此,面對這本看似摸不透形式的書,我們無需抗拒,只需要翻開它,從第一頁開始讀起,便能體會它帶來的驚奇與精采,從簡單的圖形與文字中,獲得滿滿的震撼和人生思考!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事物的顏色
La couleur des choses
作者:馬丹・龐修 (Martin Panchaud)
譯者:尉遲秀
出版:鯨嶼文化
定價:10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丹.龐修(Martin Panchaud)

1982年出生於瑞士日內瓦,多年來定居於蘇黎世。作為圖像小說家,他以獨特的視覺風格出版了多種出版品。閱讀障礙曾經嚴重影響到他的學業,他因此將閱讀及對形狀及其含義的解釋置於研究重心,並選擇特殊的風格來表達他的創造力和故事敘事。

他曾獲得多項獎項,並進行藝術駐留以發展他的創意項目。也曾在歐洲多個文化機構展出,例如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和雅典奧納西斯・史蒂吉文化中心(Onassis Stegi Cultural Centre),其中尤以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SWANH.NET廣受矚目,這是一部123公尺長的《星際大戰IV》插圖改編作品,發表於2016年。

《事物的顏色》(La couleur des choses)是他的第一本圖像小說,最早的版本是德語版,於2020由Edition Moderne出版,法語版則於2022年由Editions Çà et là出版。該書已累印製50,000冊,並獲得多項著名大獎,如:安古蘭漫畫節・最佳作品金獸獎(le Fauve d'or)以及 ACBD評論家大獎(Grand Prix de la Critique)。

本書原文網路專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21 11:30
東亞書房》熱騰騰的幸福!從暖和的筆觸品嘗生活,井田千秋新作《生活食趣》出版,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去年初以圖文書《戀家的人》熱銷10萬冊、獲得日本Amazon超過1000則五星好評的井田千秋,今秋再推新作《生活食趣》(文藝春秋),帶來溫暖且質感滿滿的美味閒談。

「今天要吃什麼好呢?」以鮪魚起司麵包、雞蛋三明治、草莓大福吐司等輕食點綴的早晨、附近專門店的超美味義大利麵、熱騰騰餃子配酒的療癒週末,以及為了迎接新生活而購入的新餐桌,各式各樣市井美食及家飾佈置,讓日常食刻既豐富又療癒。在《戀家的人》中畫出許多人心目中理想小窩的井田,今年再度以構圖細緻的隨筆漫畫,勾勒餐桌上的可麗餅、點心盒裡的小零食、最愛的餐具,展現幸福洋溢的美味時光。


井田千秋的料理(x@dacchi_tt

■長紅超過20年的系列作《池袋西口公園》作者石田衣良,於上個月底推出別具意義的第20集:《男女最終戰爭》(文藝春秋)。《池袋西口公園》是石田在1997年發行的文壇出道作,甫出版便獲得ALL讀物推理小説新人獎,2002年的第3集《骨音》更入圍直木獎,系列作發行至今已累計超過470萬冊銷量。

石田擅以敏銳眼光捕捉社會問題,《池袋西口公園》系列故事也成為當代事件的寫照,銘刻20多年來的時代軌跡。在紀念性的第20集中,石田聚焦網路上愈演愈烈的性別對立與仇恨,刻畫極端厭女帶來的負面連鎖。除了標題同名作〈男女最終戰爭〉外,書中亦收錄其他3個短篇,描寫捲入電池盜竊案的高中生、愛國部落格中潛藏的黑暗,以及女企業員工落入男公關咖啡廳陷阱的故事,體現正在發生、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社會爭議。

【得獎消息】

■第23屆「這本推理小說好厲害!」大獎評選結果在本月1日出爐,26歲的現職漫畫家土屋兔,以《來自麵包店的神祕香氣》,打敗參選的400多部作品,成為本屆獎項贏家。在這部連作小說中,土屋以大學生市倉小春為主角,講述她一邊朝漫畫家之路努力,一邊在大阪麵包店打工時,遭遇到的一個個「日常謎團」。土屋自述,成為漫畫家出道後,她一度認為無法再專心寫小說。但不甘放棄的她,最後仍努力擠出時間,實現人生中想做的事。這部作品的問世,得益於她在麵包店打工的經驗、大阪的生活、漫畫家的本職,以及過去所有的相遇。得獎作品預計於明年初正式推出單行本。

■第37屆柴田鍊三郎獎於本月初公布評選結果,2021年憑藉《命運操弄者:特斯卡特利波卡》成為直木獎、山本周五郎獎雙冠王的佐藤究,以去年秋季發行的長篇小說《幽玄F》(河出書房新社),成為本屆獎項得主。《幽玄F》是佐藤繼《特斯卡特利波卡》後推出的首部作品。

【作家動態】

■著有《戀歌》、《惡玉傳》、《類》、《植物學家》的直木獎作家朝井真果,於上個月底推出新作《青姬》(德間書店),譜寫帶有奇幻色彩的架空歷史。故事背景設定在江戶初期,一名叫做杜宇的年輕人,因與武士發生衝突而離開村莊,迷失到名為「青姬之鄉」的祕境。此處未受中央政權控制,由任性妄為的滿姬掌管。當地人最為重視「天意」,連生死大事都由抽籤決定。僥倖保住性命的杜宇,受命開墾種稻,逐步提升農耕技術的同時,也漸漸融入當地。然而,這片桃花源卻將迎來一場危機。土地、領土,究竟由誰所有?遭受入侵時,應該屈服、逃跑,或有其他選擇?朝井在新冠疫情期間,一邊在心中自問,一邊寫下這個故事,將內心的期許,包藏在筆下勾勒的農耕、自由與人民生活中。


(圖片來源:amazon

■得獎小說《神座》、《女人們的聖戰》、《虛擬儀式》作者篠田節子,於上個月底推出新作《龍蝦》(角川出版)。職涯不順而鬱鬱寡歡的自由記者壽美佳,聽說澳洲一處人稱「死路」的礦山地帶,有日本勞工及海外政治犯被強迫勞動,因而決定潛入調查,藉此挖掘大新聞。一名聲稱丈夫也被關押在該處的博士夫人,出資贊助她的行動,但壽美佳冒著生命危險穿越酷熱的沙漠地帶後,卻發現博士和另外兩位勞工,對身處之處有著不同的看法。「死路」究竟象徵著遺棄,還是無與倫比的自由?我們能以外在眼光,判斷人生的本質或生與死的尊嚴嗎?作者篠田在《龍蝦》一作中,透過失意女記者在異國沙漠的經歷,以及生命與身體豐富的延展性,探討幸福的真實樣貌。

■近年以神山藩系列作《高瀬庄左衛門御留書》、《黛家的兄弟》接連獲獎的歷史小說家砂原浩太朗,上個月底推出新作《淺草私塾萬事曆》(角川春樹事務所)。本作以江戶時代的淺草寺為舞台,主人公大瀧信吾在淺草寺一角開設私塾,為源吉、三太等平民子弟提供教育。某個平靜的春日,當信吾和孩子們坐在緣廊吃著飯糰時,源吉的姐姐突然跑來求救。在家人、好友及充滿人情味的下町居民支持下,信吾是否能成功戰勝江戶的黑暗,保護重要之人呢?

砂原在訪談中提到,編輯開會提出「私塾」這個想法時,他便看見這個主題的潛力。孩子本身就是充滿能量的存在,而各種不同背景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必能讓故事富含活力及變化。砂原在淺草寺方的協助下,以嚴謹的場景塑造,以及花鳥與季節變遷等細節,成功再現江戶下町的昔日風情。

■得獎作《黑暗之家》、《來自新世界》、《惡之教典》作者貴志祐介,於本月初發行長篇驚悚小說《逆星》(角川出版),譜寫惡意與怪異的協奏。戰國時代延續至今的名門福森家,發生了一起滅門慘案。所有屍體皆遭到慘絕人寰的破壞,宅邸並留下疑似某種儀式的痕跡。

福森家的親戚中村亮太,與靈能者賀茂禮子一同造訪宅邸,對事件展開調查。賀茂認為福森家收集的各種寶物逸品,實際上都是可怕的詛咒之物,而其中一件物品正是災難的源頭。亮太雖然懷疑賀茂的說詞,但親眼目睹詛咒引發的超自然現象後,真切地感受到了危機。其後,福森家倖存的孩子們,也陸續遭受詛咒的侵襲。究竟是什麼襲擊了這一家人?又是誰,出於何種目的,設下了詛咒?在《逆星》中,貴志以綿延數百年的詛咒,挑戰禁忌及異形解謎推理。

■近年以得獎作《地圖與拳》、《你的謎題》屢創佳績的新銳科幻作家小川哲,本月推出充滿陰謀論的現代啟示錄《SUMERAMITHING》(河出書房新社)。這部心理懸疑小說,從備受母親束縛、與周遭格格不入的「我」,以及在網路社群一呼百應的意見領袖「@sumeramithing」視角展開。被視為救世主的@sumeramithing,正暗地計劃著什麼?他想顛覆這個毫無價值的世界嗎?小川透過輕快的文字,以及多層次的敘事架構,勾勒宗教、偶像及人類活動間的模糊界線,並以反疫苗、深層政府、光明會等甚囂塵上的陰謀論,探問神與人類的未來。

小說家金原瞳評述,即便是在強調多樣性的現代社會,仍有許多人被忽視,甚至被排除在外。《SUMERAMITHING》正是一本反映邊緣群體的內在、充滿挑戰性的作品。

■著有得獎作《博士熱愛的算式》、《小鳥》、《小箱》,並曾以《秘密結晶》入圍布克國際獎的小川洋子,在本月10日發行全新短篇集《棲息在耳中之物》(講談社)。「棲息在耳中的、我的第一位好友,將淚水化作音符,為我奏出極為親密的旋律。」書中收錄的〈骨灰罈四重奏〉、〈觸摸耳垂〉、〈今天是小鳥之日〉、〈來跳舞吧〉、〈選礦場與喇叭〉等短篇,圍繞著助聽器和聆聽的概念展開。溫暖的同時又帶點陰森氣息,彷彿散發著靜靜微光,誘惑讀者走進前所未見的世界。作家暨臨床心理師東畑開人評述,《棲息在耳中之物》講述獨處的美好,並對寂寞予以肯定。

■人氣小說家朝井遼,繼2021年奪得柴田鍊三郎獎的《正欲》後,於本月初再推衝擊之作《生殖記》(小學館)。任職家電製造商總務部的尚成,與同事來到新宿的量販店,表面上是要買體組成測量機,實際目的卻是為了高速消耗壽命。《生殖記》與《正欲》類似之處,在於主題同樣涉及LGBTQ群體,但朝井這次更深入探討人類在群體束縛當中的生活。作者從生物學、或說生殖本能的視角切入,講述男性個體的生態、日常生活,以及主角的煩惱與思考。許多讀者認為此作比過去作品更具朝井個人色彩,雖然筆調輕鬆,內裡卻帶著孤獨與虛無感。

東大教授暨新生代知名哲學家國分功一郎幽默地表示,本書以驚人的設定出發,是一部百科全書般「閒暇與無聊的文學」,讓他一氣呵成地讀完了。作家綿矢莉莎則提到,每當聽到「能被需要就是一種幸福」時,總會感到莫名不安,《生殖記》正揭露出這種不安的真相。

《生殖記》出版紀念影片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評》謝謝你牢牢接住我,一遍又一遍:讀《點滴之旅:帶著點滴架上路!小兔子與荒野孤狼的奇蹟治療之旅》

面對生命課題的挑戰,你會選擇安穩度日,或者來一場刺激的冒險旅程?

在森林醫院裡,正要接受化療的病懨懨小兔子,隔壁是為自己縫合肚皮的野狼,接著,獵人的槍聲響起,一開場就緊張萬分。小兔子意外用點滴架救了大野狼一命,野狼為了遵守「神聖守則」,決定把小兔子送到安全的地方,就此展開一段笑中帶淚的旅程。

看似兇狠的野狼,除了危難時刻的保護,還叮嚀打針吃藥、穿衣戴帽,不離不棄的悉心呵護。《點滴之旅》揉合了冒險刺激,詼諧逗趣,也盈滿了病痛和眼淚,是個勇敢又溫暖的好故事。


圖源:漫遊者文化

➤醫療與逃亡的雙重冒險

德國創作者約瑟芬妮.馬克(Josephine Mark)在38歲那年罹癌,3年後出版《點滴之旅》。這本書不只記錄化療的辛苦,更希望能傳遞信念,正如書裡不斷重複:「幸運不是神的恩賜,而是內心態度的結果。」

面對苦難與挫敗,允許自己軟弱哭泣,試著抱持輕鬆幽默的心情,勇敢出走之後,歸來依舊如新。馬克憑藉本書獲得「馬克斯與莫里茲獎」(Max und Moritz Preis),也是德語圖像小說的最高獎項。

她在訪談中曾提到,「打破讀者期望」是創作的一大特點,故事以少見的罹癌為主題,選擇小兔子與大野狼為主角,大大顛覆童話組合的典型。書中還將「點滴架」的效用發揮到極致,不但減輕了化療帶來的痛苦不便,額外增添莞爾的笑點。

除此之外,書裡加入許多流行元素,譬如公路旅行、酒吧跟吃角子老虎、經典電影的橋段和歌曲,豐富了故事的層次與共鳴感。這對奇異的亡命天涯組合,最後收束在大野狼與小紅帽兔子肩並肩坐著的背影,更是令人驚艷。《點滴之旅》以圖像小說的方式呈現,讓文字與圖像加乘,創造出更豐富深刻的蘊意。


圖源:漫遊者文化

➤生動分鏡有如電影

近幾年,圖像小說走進讀者的閱讀視野,多元的主題與藝術手法,深受大小讀者的喜愛。圖像小說兼有動畫與漫畫的特質,除了讓角色展現立體多面的形貌與情感,同時也標誌出創作者的鮮明特點。《點滴之旅》運用切分格、靈活轉換遠近景、停格、逐格等表現手法。例如為了躲避獵人追捕,翻山越嶺的艱難和緊張,採用細部的動作和特寫,以圖像推進情節,營造出電影般的即視感。


圖源:漫遊者文化

圖像可以構築場景氛圍、季節變化,還能運用色調表達情緒轉折。每當野狼和小兔子情緒低落,鏡頭就轉進天空與山景,冷調的藍紫深灰,象徵著陰鬱不安的心情。長鏡頭下,蒼茫大地與微小存在的對映,沒有文字的留白,雖是靜默卻更喧囂。像是召喚,讓靈魂有了更深的觸動,因為靜謐,才能傾聽內心的感受與想法。

➤圖像的感官與情緒帶動

圖像也可以說出文字沒有敘寫的細膩。舉例來說,蝴蝶頁是各種形狀色彩不一的藥丸加上洋芋片,預示小兔即將面對苦樂交錯的經歷。此外,巧妙用文字來表現的聲音,穿梭在林木之間,視覺與聽覺結合,彷彿聽得見狼嚎在森林裡迴盪。文字與圖像的激盪,打造出更自由的表現空間,感受更直覺的情感流動。

除此之外,身體是有記憶的。在《點滴之旅》中,眼耳鼻舌身都賦予記憶點,看得見四季遞嬗、明暗變化的光影,聽得見「天生狂野」的暢快舒意,聞得到化學藥劑和血味,吃得到馬鈴薯片的脆爽,感受毛線衣物的溫暖,還有無數個奮力拼搏的求生渴望。故事裡的物件、氣味和聲響,引起讀者的共鳴,讓看似平凡無奇的事物化為愛定錨,穩穩接住彼此。


圖源:漫遊者文化

《點滴之旅》談的是很深刻的情感:面對病痛的心態,面對被獵人追捕只能奮力一搏,隨時命懸一線,卻選擇用溫暖幽默調淡了悲傷的氛圍。

特別喜歡故事最後野狼與大熊的對話,雖說野狼是為了堅持神聖準則,但是我們知道,野狼是真心願意照顧小兔子。面對牠的眼淚和脆弱,野狼用輕快樂觀的態度去轉化,一點點磨去那些尖銳的、會傷人的稜角。

面對生命中不可抗力的變化,如何讓自己不困在情緒中,是很重要的課題。《點滴之旅》將痛苦、絕望與對生命的美好渴望,融入圖像小說中,如此貼近真實的人生,因此格外動人。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點滴之旅:帶著點滴架上路!小兔子與大野狼的奇蹟治療之旅
Trip Mit Tropf
作者:約瑟芬妮.馬克(Josephine Mark)
譯者:管中琪
出版:漫遊者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約瑟芬妮.馬克(Josephine Mark)
 

1981年生於德國薩勒河(Saale)畔的瑙姆堡(Naumburg),是插畫家、漫畫家與平面設計師。於梅澤堡(Merseburg)學習文化教育與媒體教育期間,幫樂團與各種學生活動繪製唱片封面、海報與傳單。2004年開始,以「puvo productions」為品牌,發行漫畫與卡通。約瑟芬妮.馬克也幫許多書籍繪製插畫。她自己創作的故事多半趣味盎然,發人省思,涉及日常哲學與社會議題。首部漫畫《穆爾》(Murr)於2021年出版,2022年獲得「ICOM獨立漫畫獎」。目前定居在萊比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20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