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20 陪孩子看見繪本中的聲音

旅程

The Journey
法蘭切絲卡.桑娜(Francesca Sanna)著,黃筱茵譯,字畝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戰爭摧毀了家園,孩子隨著母親一同踏上未卜的旅程,走得越遠,拋下的東西也越多,無處可去,精疲力盡。經歷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危難考驗:巨大憤怒的守衛、神祕黝黑的邊界、擁擠晃蕩的渡船……等在前方的究竟是光明還是黑暗?尋找一個新的家,如此渺小平凡的心願,能有達成的一天嗎?
雖然講述的是難民議題,這本書卻不沉溺悲傷,也不恐怖晦暗,反而以充滿色彩和光亮的視覺層次,聚焦角色的心理情緒,藉以指諷戰爭的可怕荒謬,以及追尋守護家園的決心,手法高明且迷人。一頁又一頁,我們與書中的孩子並肩走了一趟驚心動魄的路程,看似虛構的情節,卻是地球上許多角落正在發生的真實事件。世界絕非美好,而繪本縮短了時空距離,讓孩子透過閱讀產生理解與同情,不再置身事外。【內容簡介

我的學校

Het schoolreisje
堤吉比.費爾德肯卜(Tjibbe Veldkamp)著,菲利浦.赫普曼(Philip Hopman)繪,謝靜雯譯,台灣東方,28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第一天上學的托比苦惱極了,他搞不清楚學校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如何跟小朋友玩。他決定自己蓋一間學校,想怎麼蓋就怎麼蓋,最後還裝上輪子,卻煞不了車,和山下的教室撞個正著。這下子,老師衝了出來,質疑托比怎麼都沒來上課,同學們倒是充滿了好奇,覺得托比建造的學校實在太酷了……
近年來,台灣實驗學校百花齊放,不少父母、老師和學生們,激盪出教育的新想法與新面貌。學校課本該教什麼,校園該是什麼模樣,早已沒有單一的制式規則。這本可愛的書,再次挑戰我們對學校的想像,以幽默有趣的情節,點出教育不應悶在教室牆內。有時候,完全照大人權威的話去做,反而扼殺了想像力與創造力,喪失了學習的意涵;有時候,摸索與迷惑也是成長的過程,給孩子一些時間動動腦筋,他們會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解決困難。【內容簡介

不會很複雜

Ce n'est pas très compliqué
圖、文:薩繆爾.利伯洪(Samuel Ribeyron),王卉文譯,三民書局,329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你是否曾好奇,自己的頭腦及心房內藏著什麼樣的風景?在小女孩的鼓勵下,不擅言詞的小男孩打開了自己的腦袋,發現裡頭有一座美麗遼闊的森林,有時安靜,有時神祕,隨著心緒變換四季。當小女孩搬了家,不知如何面對別離的小男孩打開心門,卻發現最思念的她,其實就住在自己心裡,一直陪伴,未曾離去。
作者用溫柔流暢的圖像與短巧的故事手法,具體且精準地傳遞出人心潛在的各種意念、知覺、感動。書中文字極少且輕,但小男孩的這句自我喊話:「不會很複雜,只要打開對的地方就好啦!」給了我們Just do it的療癒力量。學著靠自己更近一點,直視內心真實感情,那獨一無二的景緻可能超越了語言,卻毫無偽裝並充滿想像。細細地觀看、靜靜地挖掘,讓我們更認識自己、更愛自己。【內容簡介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
李崇建著,親子天下,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被人看見的外在行為舉止,其實都是冰山一角,水平面下暗湧的各種感受、期待、渴望……種種情緒,有時恐怕連自己都摸不清。這本書,推薦給不知如何「破冰」親子關係的家長,學習覺察自己的身體與情緒記憶,拋開姿態及疑慮,一步步打開話匣子,與孩子好好對話,共同面對成長中的各種情緒問題,進而建立信任真誠的家庭關係。
除了以簡明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說明心理學大師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外,書中許多對話練習的實例與分析,皆來自作者在台灣體制外學校的多年任教經驗。觀察務實且清楚易讀,充滿對孩子細微的關注與關懷,實屬可貴。【內容簡介

自然大視界

不可思議的生態奧祕圖鑑
Curiositree: Natural World-A Visual Compendium of Wonders from Nature
阿曼達.伍德(Amanda Wood)、麥克.喬利(Mike Jolley)著,歐文.戴維(Owen Davey)繪,林大利譯,小天下,62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動物為什麼要遷徙?各種鳥類的羽毛有什麼不同?喜馬拉雅山上又住了些什麼動物呢?這本書上山下海,從沙漠走到極地,將這些燦爛豐富的生態故事濃縮盡收,全書編排有條有理,生動清晰。科學性的文字敘述明確易讀,設計感的圖像語言漂亮吸睛,文圖兩者搭配得宜,成功營造出具有豐富層次感的閱讀感受,是一本趣味盎然的生物教科書,也是一本值得各年齡讀者細讀收藏的圖鑑百科全書。【內容簡介

地球之書

探索地球的運作、生命演化、多樣生態系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The Earth Book: A World of Exploration and Wonder
強納森.立頓(Jonathan Litton)著,湯瑪士.海格布魯克(Thomas Hegbrook)繪,林大利譯,小熊出版,110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此書概念清晰,企圖心強大,從物理、生命、生態、人類四個焦點面向,帶領讀者回溯地球的內外古今,以及地球上所有自然變化及生命進程歷史。如此極具巧思的編輯安排,展現了十足的層次感,一步步拉近了人與地球的距離。讀者除了獲得全面性的科學知識外,也能從人文哲學的方向切入,思索腳下這座星球的存在意義。【內容簡介

狐狸與飛行員

Le renard et l’aviateur
盧卡.托托里尼(Luca Tortolini)著,安娜‧佛拉提(Anna Forlati)繪,黄芳田譯,大塊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這本圖像渲染力極強,予人視覺震撼感動的繪本,讓那隻守候著被豢養的狐狸,走出《小王子》原有情節,以獨特的敘事視角,述說與飛行員一段相遇相知、約定實現夢想的故事。飛行員因墜機而認識受傷的狐狸,最後在飛行任務時失蹤,徒留狐狸癡心守候,令人不禁聯想到《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的實際生平。虛實交錯的元素軸線,如真似幻的故事情節,可以視為向《小王子》致敬的衍生創作,也可以是一本獨立閱讀的文學佳品。
繪者非常用心地經營每一頁的畫面氛圍,滿版的構圖、細膩的畫風,彷彿捲動軸片觀看一部優美的電影,整個人都被深邃的意象捲入,沉浸在故事裡。書中藏著小王子驚鴻一瞥的身影,看了使人會心一笑。【內容簡介

看見聲音

Loudly, Softly, in a Whisper
文、圖:羅馬娜.洛瑪尼新(Romana Romanyshyn)、安德瑞.雷西夫(Andriy Lesiv),呂玉嬋譯,大塊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圖   創 
如何在平面上看見聲音?兩名來自烏克蘭的創作高手,彷彿擁有魔法般淋漓揮灑,巧妙利用色彩與圖像的重疊、深淺、方向、密度、留白,來表達生活周遭各種聲響的波紋消長、共鳴齊放,在沉靜的書頁上建造了一座眾聲喧嘩的世界。
這是一本解讀聲音的科普書,也是一本設計感十足、圖像風格強烈的好看繪本,一次滿足知識學習與藝術審美兩種需求。雖是用眼睛閱讀,但彷彿聲響即在耳際,有時嘈雜,有時沉靜,有時是樂器的磅礡大合奏,有時只聽見心跳獨自舞動,讀起來超級有意思,相信大人小孩都會喜歡。【內容簡介

嘿,外星人你在聽嗎?

See You in the Cosmos
程遠著,沈奕伶譯,親子天下,360元
推薦原因: 文   創 
11歲的艾力克,隨時隨地都在用iPad錄音,有時錄自己的獨白,有時錄生活對話。他夢想著有朝一日,能用自製火箭把這些錄音檔案送上萬哩之遙的外太空,讓外星人聽聽他的心事,那些在地球上無處可傾吐、無人可述說的寂寞心事……
這本書的寫作方式十分特別,52個篇章即是52段錄音稿,文字口語淺白,從頭到尾以聲音塑造角色及情節,閱讀起來充滿想像力與反覆推敲的樂趣。透過這些錄音檔文字,作者成功刻劃一名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渴望離家、追求冒險、懷抱夢想,熟絡3C數位產品用以記錄生活點滴……等心理及行為。讀來令人心有戚戚焉,同時獲得撫慰及感動的能量。【內容簡介

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見大圓滿

The Missing Piece/The Missing Piece Meets the Big O
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著,林世仁譯,水滴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這兩本美國繪本大師希爾弗斯坦的圖文作品,想必已是眾多資深書蟲「一讀再讀」的經典;而對年輕一代讀者來說,希爾弗斯坦的作品毫無疑問應名列「必讀」清單。
在距離中文版首印已超過20年的此刻,詩人林世仁重譯的版本,賦予此書嶄新的閱讀興味與面貌。無論什麼年齡,一旦翻閱此書,必然會有深深的觸動。人生不同階段對於「圓滿」、「完美」、「缺憾」、「追尋」或許會有不同的態度及定義,希爾弗斯坦的文字與圖畫,簡單中帶有力量,告訴我們不妨暫停一下,想想生命,想想自己。【《失落的一角》內容簡介】【《失落的一角遇見大圓滿》內容簡介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店經營》書店裡的眾生相:那些再也沒出現的客人
(圖片取自:pixabay)
(圖片取自:pixabay)

相信不只是書店,從事服務業的人特別容易在工作中體會人間眾生相。

日復一日,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安安靜靜地造訪、離開,彼此間連萍水相逢都稱不上。偶爾有些特別的顧客,無意間在店裡上演了人生小劇場。身為店員,當下可能覺得荒謬、尷尬,甚至不知所措,但回頭細想,那些憤怒、堅持或痛苦,其實都代表著現代人的孤單與哀傷。

▇客服專員,偶爾充當心理師

有些客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希望得到更多的服務。

在忙碌的工作中,難免覺得自己何苦找氣受,寧可希望對方不要上門。除了那些因起床氣或跟情人吵架的人之外,在第一線工作久了,會發現有些人,其實把書店當成傾吐心事的地方。

很多年前有位擔任客服的同事,常接到「掛不掉的電話」。電話另一端的男士,無視同事的詢問與暗示,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的人生困境,由於語氣太過絕望,令人不敢貿然掛斷,總是耐心等待,在對方終於告一段落後,才以安撫的語氣結束來電,卸下「張老師」的臨時身分。

這個例子或許太過極端,但總有些特別的顧客讓人印象深刻。

在書店裡遇到會跟店員討論閱讀喜好的讀者很平常,但抓著店員天南地北地聊又是另一回事了。我自己就遇過自稱對書店經營非常有想法的客人,一邊稱讚你一邊又提供各種建議,找不到任何脫身的方法,足足聊了一小時以上。有些常客則是有特定習慣,例如總是抱著一大疊書來,一本本詢問其優劣;或是喜歡指定特定店員為他服務,除此之外對誰都沒好氣。

2015-07-10_13.11.42.jpg
(照片提供:沈如瑩)

一樣米養百種人,也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為什麼一般人認為無關緊要的事,對某些顧客而言卻非同小可(例如無論書多新都還是要你「從庫存拿一本新的」)。

或許在日積月累,建立信任後,店員可以不必戰戰兢兢,偶爾閒話家常;至此,對方的表情也不再總是挑剔、焦慮。結完帳後,帶書離去的背影,甚至帶著一點滿意與放鬆。原來,書店能予人的療癒,從來不只是書。

▇突然出現,莫名消失;書店裡的異次元

有些人雖然看起來和我們處在同一時空,腦中卻有另一個世界。

那段時間,我們的早班工作之一,是應付警察。

店門才開不久,這位仁兄已拎著大包小包,步履蹣跚地踏了進來,走到慣常休憩的角落。他說:「那是我家。」只要那個角落坐了更早來的人,他便打公共電話報警,表示有人入侵「民宅」。第一次我們不知如何處理,只能致電派出所解釋,然而警方接獲報案就必須出動,否則會變成吃案。

掛上電話不久,店裡出現兩位管區。依程序請他拿出身分證,但當然不問出個所以然,只能簡單備案。其後又發生了幾次同樣情況(他總是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去打電話),雖然我們和管區都很無奈,但也無法可管。

zhu_tu_2.jpg
(圖片取自:pixabay)

這樣的人不只一個,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有的人從不說話、幾乎不移動,直至打烊,不知不覺地離開;有的會在店內徘徊,偶爾自言自語,有時聲量過大,我們便要放下手邊工作多加留意。

唯一的共通點是,他們總是某一天突然出現,在相安無事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某天突然就此消失。

就像那位將客服當生命線的男士,某日之後,再也沒打來了。比起鬆了一口氣,「人不知道去了哪裡」的疑惑,是我們店員間誰也沒有說出口的微妙心情。

▇那些書也無法輕易解答的生命課題

雖然書店裡出現警察十分引人側目,但當救護人員全副武裝進入店內時,才是真正緊急的情況。

偶爾遇到顧客身體微恙(頭痛、肚子痛、生理痛⋯⋯)向店員尋求幫助,我們會做些簡單的處置,例如提供熱水,幫忙打電話,確認是否陪同就醫等等(記得有次,一位讀者非常堅持希望能夠「躺臥」休息,結果只能提供亂七八糟的庫存空間,那尷尬真的很難形容)。但如果是嚴重的狀況,則必須請救護車。

我曾和同事遇過幾次顧客在店裡發病或昏倒的事件。無論是否很快甦醒,都需要先確認對方意識的清醒程度以及能否自主呼吸,並盡速與救護單位聯絡。

因為曾遇過讀者昏倒時撞傷的情況,為防萬一,通常不會輕易移動患者,而是讓對方就地躺於賣場中央,旁邊以親友和店員包圍、保護。等待救護車到來的時間,總是格外漫長(雖然實際上幾乎不會十分鐘),在這段期間內,除了確保患者的狀況穩定,在旁不知所措的家人,同樣也需要關照與安撫。

其實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這些年來,我一直記掛著一對夫妻。當年兩人約莫三十多歲,在一個平凡的假日來到書店。結完帳後,太太突然昏倒在收銀台前,我們急忙聯繫救護車,通知其他同事留意。在等待的那短短幾分鐘裡,身材高大的先生哽咽著告訴我們,妻子日前才診斷出癌症,這天來逛書店買的也是抗癌書籍。

幾句顫抖著的話語裡,是美好人生一夕變色的徬徨與無助。我們啞口無言,只能輕拍他的臂膀,彷彿這樣能給予一些安慰。救護人員很快提著擔架出現,丈夫默默地跟在妻子後面,手上提著剛才買的那幾本書。

很多時候,「書」其實什麼也解決不了。希望這些年過去,他們已然度過難關,迎接新的人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5-04 20:17
專訪》從體制內脫逃的翻譯/推理術:李靜宜與她的芮尼克探案系列
東美出版總編輯李靜宜
東美出版總編輯李靜宜

許多年來,英國犯罪小說家約翰.哈威(John Harvey)一直是台灣重度推理讀者的心頭愛。哈威小說厚實,需要專注深入的閱讀,在迷信速度之惡靈的時代,很容易被市場機制拋卻遺忘。但懂得類型精髓的人始終忘不了哈威,尤其是他筆下跟四隻貓一起生活、度過漫漫孤寂長夜的警探查理.芮尼克(Charlie Resnick)。

翻譯過五十幾本書、以《追風箏的孩子》優美譯筆聞名的李靜宜,就是其中之一。在成立東美出版事業後,她決定親自翻譯,完整引進,並重啟「芮尼克探案」系列。預計花費6年時間,重新推出全系列12部作品。

何以這般心心念念於哈威的芮尼克警探?又為什麼要在如此慘澹的出版年代進入出版領域呢?

▉脫下高跟鞋,翻譯謀殺故事

李靜宜翻譯小說的緣起,是有一回她跟遠流出版董事長王榮文聊天,提到自己的心願其實是譯一本推理小說。王榮文當下回應:這有何難呢,多的是小說需要翻譯。當時,由詹宏志策畫選書的「謀殺專門店」推理經典俱樂部(遠流出版)正如火如荼、波瀾壯闊進行,於是,李靜宜的譯界人生就此展開,接連有《雙面狄米崔》、《法律的悲劇》、《古烏伏手卷》問世。其後,即使在忙碌的公務之餘,她也一再接下翻譯工作,樂此不疲。

李靜宜曾任職外交部,後來調升至總統府負責機要工作,平日上班時穿套裝、高跟鞋,工作繁重。而作為興趣的翻譯,能夠幫助有效地去除盤據腦中的各種公務。她笑言:「這樣說雖然很奇怪,但翻譯時需要進入深度的閱讀狀態,相當花腦力,根本沒辦法想其他事,反而可以讓我擺脫煩人事務的糾纏。」在日常的耗損中,看似要多花精氣神的翻譯工作,竟爾成為個人補充電力的機制。

對李靜宜來說,翻譯作業無疑是人生最美麗的逃脫術。

su_cai_.jpg
李靜宜的翻譯筆記

擔任高階公務員,想來會讓不少人豔羨,李靜宜卻在一年前毅然退休,並且決定投入出版工作。在丈夫的支持下,東美出版公司火速成立。

為何會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李靜宜強調,倒也不算雄心壯志,只是人生的上半場已完成很多別人的期待,覺得已經夠了。「下半場,我就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真正值得去做的事。」停頓幾秒,李靜宜笑笑地說:「也有可能,單純只是中年危機的反射動作。」

經營出版社至今的心得是?李靜宜露出苦笑:「如果說我一點都沒有後悔,真的太矯情了。」實際上是,各種細瑣的事層出不窮。從選書、收稿、編輯、審訂、設計、選紙、印刷、企畫到找經銷商、上通路等等,都讓她有奔命之感。訪談前日,有份譯稿問題較多,她獨自編修到半夜二點,難免有何苦找自己麻煩的念想。

「以前單純翻譯,簡單多了,我只要完稿就可以。說起來有點好笑,我以前真的認為,書只要印好了就可以直接進書店賣。中間該有的程序、步驟什麼的,我完全不曉得。」李靜宜笑起自己的天真。

但她並不想放棄,「做出版很有趣,每件事情都很驚奇,都是全新的挑戰。」尤其看到了書的成品,乃至於東美的作品受到讚譽與得獎時,都在在鼓舞著李靜宜繼續下去。

雖然現在普遍認為閱讀是非必要的,但李靜宜深信「閱讀是認識世界最重要的方式。」她認為,渺小的人類不可能親身經驗所有的事,要理解廣大的時空,只能透過閱讀,以此延伸自己的想像力與視野。是以,她認為出版是十分有意義的工作,且感覺到無與倫比的幸福。

李靜宜語氣沉穩深刻地說:「也會是這輩子,我所能留下的最好的東西。」

img20180503144225.jpg
李靜宜的譯作豐碩(東美出版提供)

▉連犯罪小說家哈威看過都說無可挑剔

說起鍾愛的哈威、卜洛克(Lawrence Block)、席勒曼(Tony Hillerman)、康納利(Michael Connelly),以及荷瓦兒與法勒(Maj Sjowall & Per Wahloo)夫妻檔,李靜宜的眼神自自然然地明亮晶瑩起來。她原就喜歡讀推理小說,這種充滿迷團的神祕書種強烈吸引著她。「當然,一開始只是作為打發時間的閱讀,但隨著歲月的累積,讀得愈多就想得愈多,也就開始樹立起自己的品味與愛好,再也不可能那麼簡單只是消遣而已。」

不過,李靜宜真正對推理類型有全面認識,還是要溯及1997年的「謀殺專門店」叢書計畫。台灣首次有這麼完整的推理小說書系,又以會員制行銷(按月寄送到府、精裝書無法在市面上購得),使得李靜宜大開眼界。同時期,陳雨航、唐諾等人主事的臉譜出版,也正接續推出卜洛克、漢密特(Samuel Dashiell Hammett)、錢德勒(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席勒曼、哈威、麥唐諾(Ross MacDonald)等推理作家的系列作。詹宏志的規畫是廣度呈現,唐諾則提供深度認識,讓李靜宜對此類型書種的想法,大獲提升。

哈威為芮尼克系列最後一部拍攝的宣傳影片

再後來,她和傅月庵等品味近似的友人常聚在一起,討論的都是那些深情所愛的推理小說家,總設想著日後要開哈威出版社、康納利出版社或藤澤周平出版社,把這些在台灣被輕忽的作者作品都出齊了,就關掉,再開另一間以作者為名的出版社。

這些念想,成了東美出版誕生的契機。而其中,在台灣書市重啟過好幾次,但始終沒辦法全套出齊的芮尼克探案,多舛的命運也讓李靜宜最為掛心。

東美成立後,李靜宜非做不可的也是芮尼克探案。她打算一年2本,慢慢把系列的12本譯完、出版,而且不假他人之手。「因為這是我非常喜歡的小說,當然一定要自己翻譯。」

zong_bian_3.jpg李靜宜補充:「我們一票人嚷嚷著要開哈威出版社的時候,版權經紀人譚光磊也跳出來讚聲過,說他會幫忙談版權。」她滿眼都是溫暖的笑意,「等我真的要開出版社了,那他也一定要談個漂亮的價錢回來啊。」

譚光磊使命必達,確實把整個系列都談下來,並且成功將授權年限拉長,以避免發生最後一本芮尼克譯好發行時,第一本的中文版權已到期的窘境。

台灣出版推理系列作品,常為了試探市場需求,不按照原文系列的順序,而是揀選較受矚目的幾本逕自發行,以求速成。比如卜洛克中文版是先有《八百萬種死法》(系列作的第5本),後來熱賣後改版才調整回來。當年的約翰.哈威也是,前後發行了系列第6本《冷光》與第5本《荒蕪年歲》。

李靜宜也曾考慮過,是不是該依循現實,採行相同作法?最後,她決定必須按照原來的順序。以往閱讀中文版時常有很深的困惑,因為順序亂跳,以致有些事件與人物會產生錯亂。更重要的是,她說:「應該把發生過的生命經驗,依序放回主角身上。就像人一樣,今天的我,一定是來自於昨天的我。經歷過特定事件與變動後,人的狀態會很強烈,而且反應可能會截然不同。這些差異,非得要依照順序來讀,才能有所體會。」

「長遠而完整,是我對芮尼克探案的堅持。」李靜宜表示。

東美與設計師劉克韋的合作模式,也是以12本為單位。目前已經出版的《寂寞芳心》與《變調人生》,前者的書背是愛心,後者是圓形圖案,其後每一本都會出自一致的概念,系列出齊後放在一塊兒看,自會顯現出最高的完成度。李靜宜露出滿足的笑容:「書封設計好後,我們傳給哈威看,他很快就回覆說,製作非常精美,根本沒有什麼能挑剔的。」

▉體制內的他們,溫柔地不讓自己被改變

芮尼克的魅力何在?李靜宜舉另一個她喜愛的警探、康納利筆下的鮑許作為對比。鮑許是硬漢,孤狼也似的,思維與行事都帶著激烈的感覺,去衝撞現實,咬緊不放。芮尼克則是溫柔的人,一個普通人。他會以溫和的態度,去面對不公不義。他活在警察組織裡,活在體制內,接受現況,但又能不讓外面狠毒邪惡殘酷的世界改變自己。

李靜宜深情地說:「他的心中還是留著一塊溫柔的位置,給自己和生活。」這名警探養著4隻以爵士樂手命名的貓,當他帶著深深的疲倦回到家裡,與貓相處的溫柔情境,每每讓李靜宜動容。那顯然是一個努力維持溫柔的人,不想被恐怖顛倒的現代壞滅擊毀。李靜宜喜歡哈威慢步調的敘述,芮尼克如何迎接悽慘的冷酷現實,但又能保持自身的信念,活在日常裡。

「堅持住對人性最後的一絲信心,我以為是最重要的。」李靜宜說。

李靜宜覺得自己過往的公務員生涯也是這樣的,工作總是全副武裝,準備打戰。回到家後,依靠閱讀與翻譯,方能讓自己復原。

對不養貓的李靜宜來說,也許翻譯就是她的貓吧,一股溫柔而神祕的力量。

mao_.jpg
芮尼克系列文宣(東美出版提供)

哈威養貓嗎?據李靜宜所知,並沒有,但他把貓寫得很生動,也把人與貓之間的情感與互動寫得十分真實。養貓是芮尼克的特殊標識,一個終日跟冷酷罪犯打交道的人,回到家餵貓這件事,相當不可思議的詩意——也因此在書封與宣傳海報上,都可以看見貓的存在。李靜宜認為:「貓可能是隱喻,是人性的反射,是哈威藉以展現世界殘暴與溫柔兩面性的巧妙設計。」

哈威的主要魅力是什麼呢?李靜宜回答:「他在犯罪小說裡,塑造了音樂和詩的世界。」同時寫詩的哈威成立Slow Dance出版社,專門出版詩集,至今已經79歲的他仍然會舉辦以爵士樂伴奏的朗詩會,親自登場。他的小說也有大量的詩歌、音樂元素。李靜宜讚嘆地說:「他的行文用字相當簡潔,但又能立體地表現出最為深沉的場景與情感。」

ha_wei_xi_lie_zuo_.jpg
約翰.哈威(取自mysteriouspress官網)及芮尼克系列作品原文(東美出版提供)

也許,對真實人生裡的哈威來說,詩和爵士樂就是他心中綿延不斷養著、共同生活的貓吧。東美有沒有可能出版他的詩集?李靜宜表示,這幾年間詩集出版在台灣確實很蓬勃,她會慎重評估。

▉理解,才能推理

訪問最後提出的問題是:推理與翻譯是不是很像的兩件事?

乍聽時,李靜宜略感驚異,但細想後她表示,確實是近似的:「最好的翻譯,是要能入戲。也就是說,可以同理書中的角色,盡可能地變成他們,用他們的方式去思考與理解,如此一來,才能比較精準地傳達作者的訊息。」

推理不也是這樣嗎?推理不止是邏輯演繹而已,你得進入別人的內在狀態去認知推敲,才能有足夠的貼近,明白為什麼他會有那些選擇、決定和行為,進而產生真實的連結。

換句話說,推理是一種與他者同步的能力。

持續對罪犯心理進行探索的芮尼克,亦是在做同樣的事情。他深信,一個人會犯罪,不是天性邪惡這麼簡單,而是後天有著各種複雜的原因層層疊疊組成。芮尼克擁有夠堅強的正義感,但又不會過度正義,跨過不可逾越的底線。他行走在罪惡和善良之間,致力於瞭解犯罪與邪惡更多。哈威寫推理,不是單純解謎,而是為了有更深的人性認識與共感。

這也是李靜宜非常珍惜這個系列的原因。當她透過翻譯與閱讀理解芮尼克愈多,就愈是如同生命裡真有那樣一個人,在掙扎著困惑著矛盾著,又總不放棄,在前往人心的幽暗中,堅定地相信,在那後面還有溫暖的光。

在愈來愈缺乏相互理解意願的台灣,為什麼需要讀哈威小說與芮尼克警探,原因或許就在於此。要維持心靈不壞,就得像波赫士說過的:「我真的很勇敢地懷抱希望。」芮尼克可說是最好的示範。

專訪結束翌日,李靜宜發來一封email,關於訪談中提問的推理與翻譯,她又再次深思,覺得真的很相似,故更細膩地在信中解釋了其中緣故。

有這樣認真面對各種提問的翻譯者、出版人,喜歡哈威的人真是有福了。

tuo_xia_gao_gen_xie__0.jpg

ji_mo_fang_xin_.jpg寂寞芳心
Lonely Hearts
作者:約翰.哈威(John Harvey)
譯者:李靜宜
出版:東美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bian_diao_ren_sheng_.jpg變調人生
Rough Treatment
作者:約翰.哈威(John Harvey)
譯者:李靜宜
出版:東美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約翰.哈威(John Harvey)
1938年出生於倫敦,是小說家,也兼有詩人與劇作家身份。
在諾丁罕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曾在中學教授英文與戲劇,後轉而從事專職寫作。並於1980年代返回母校,教授電影與文學。作家生涯創作過百餘部作品,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犯罪推理系列。尤其是芮尼克探案的系列小說。
哈威最為膾炙人口的查理‧芮尼克探案系列第一部作品《寂寞芳心》,甫出版便廣受矚目,獲英國BBC改編為影集,並登上英國泰晤士報的二十世紀百大犯罪小說榜。
2007年,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再度頒發表彰終生成就的鑽石匕首獎,推崇他為「犯罪作家中的犯罪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5-04 17:22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