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令人怦然心動的文學邀約:評賴香吟《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

我的同代人賴志穎在2005年以不分段的短篇小說〈紅蜻蜓〉掄下大獎。小說寫白色恐怖時期的亂倫、同性愛,大歷史的肅殺與情慾的禁忌,兩相映照,互為表裡,不動聲色地交融合一,甚且埋藏了致敬呂赫若的線索。那時,呂赫若對我只是個陌生的名字。

隔年,賴香吟在報紙副刊寫起為時一年的專欄,週週評介日治時代的台灣小說作品和作者,我又讀到了呂赫若。例如那篇曾在部落格及BBS站廣為流傳的〈馬克思女孩〉。文章標題帶著反差萌,她評述呂赫若描繪1930年代殖民地青年的左傾時尚,同時毫不避諱呂赫若的失手之處。

也是那兩年,《呂赫若日記》、新版《呂赫若小說全集》接連出版,在學院掙得一席之地的台灣文學學門漸次建制化,朝著深化、普及的方向邁進。賴香吟的專欄,在前人累積的台灣文學研究底土上,每每能在有限篇幅裡提出精到的析論。她不僅信手文史互證,且能從小說家之眼點出作品關鍵處,讓讀者在讀完她一篇文字就迫不及待想找出該作者、該篇作品,細細對照,探究咀嚼。這本早該在當年專欄收束之後就出版的書,卻整整遲到了12年。

▉翻譯者的接力賽

或許近百年台灣文學,反覆訴說的就是時差的故事。呂赫若在1941年6月《台灣文學》創刊號有篇文章,速寫了當時的文學作者風貌,其中段落:「南部的佳里有許多年輕的文學家,如吳新榮氏、郭水潭氏、王登山氏、林精鏐氏等。許久不曾有他們的消息了,不知近況如何?5年後、10年後、或15年後,他們一定會做出一番大事業吧!」

如今的讀者可能知道,這幾位鹽分地帶作家在後來的時光裡,因語言轉換或個人際遇,沒能做出呂赫若期許的文學事業。就連呂赫若自己,也來不及展現走向熟成的寫作階段。語言轉換猶如截斷眾流,日治時代蘊積的文學能量幾乎歸零,嫁接插枝的新語文,形成難以跨越的牆。所謂跨越語言的一代人(如葉石濤、鍾肇政、陳千武等),不僅得克服新國語,還得在日後擔任翻譯者,又譯又介的述說那些曾經存在的文學與往事。

xie_shi_tao_pan_jue_shu_xie_lao_shou_chao_ben_.jpg
葉石濤判決書抄本

要到國民黨政府撤遷來台30年後,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五冊選集以及葉石濤、鍾肇政、陳千武、羊子喬合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系列出版,普通讀者才得以首次窺見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大致樣貌。前衛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完畢的台灣作家全集(共52冊),則是更全面、系統地介紹1920年代至1990年代的台灣文學群像。

這套書問世後的26年來,國立台灣文學館、各縣市文化局等單位,追趕時差般陸續出版不少作家作品集或作家全集,補上長年的出版空缺。實則大多數作家作品仍未獲得足夠推介,難以進入一般書市,連結成台灣文學的認識脈絡。然而整體的台灣文學環境不只需要學術研究、出版、教育等環節,還得有一代代人前仆後繼的轉譯、推廣、閱讀,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所推進。

過往的套書銷售對應的是彼時「酒櫥換書櫥」的品味象徵,也帶著追尋、建構知識體系的意圖。時移事往,成套的知識批發趨勢不再,此時需要更靈活的出版策略,來因應當前分散的專業零售。舉例來說,當前書市充斥著眾多日本經典文學名家的中譯本,彷彿時光倒流。但這個現象只是凸顯出台灣出版環境的惡化:因為這些作者皆已過世超過50年,著作權成為公共所有。如此一來,出版社僅需支出翻譯費用,無需購買版權。這是為什麼近年來,我們的書市滿滿夏目漱石、太宰治、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宮澤賢治等人的多種譯本(且時常只重複那幾本所謂經典被翻譯)。同樣進入公版狀態的台灣文學作者,卻始終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實這些作者未必沒有「產值」。若能有出版人重新策劃、翻譯日治時代的台灣文學作品,輔以必要的編輯加工加值,編成一系列選集,真正面向普通讀者,或許有機會再次深化台灣文學的閱讀。例如,已有台灣版本的新潮文庫「一本讀懂日本文豪」系列,就可作為借鑑。(至於先發名單,可參看賴香吟本書提及的作者,甚至可從書中提煉出行銷概念和文案。)

因此,我認為賴香吟當年即是承接了「翻譯者」的工作。她可直接閱讀日文原作,卻體貼地挑選當時已有的翻譯文本來討論,重新審視、詮解日治台灣的小說景觀。在她之後,台灣文學的言論場域逐漸拓展,現在我們可在新舊媒體上看到年輕一輩如朱宥勳、陳允元、盛浩偉、鄭清鴻等,乃至由李時雍組隊的《百年降生》作者群或「拾藏:臺灣文學物語」作者群,以不同角度接力重說、挖掘台灣文學的故事。除了文字,這幾年如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電視劇《台北歌手》則以影像大規模地「翻譯」、普及台灣文學,也許還會繼續誘發更多不同形式的引介需求。

▉天亮之後的故事

儘管當前談論日治台灣文學風氣較盛,我仍認為賴香吟這本遲來的書,有著不可取代的存在。讀她析論這些作品篇章,像是同為電影導演的平視考較,這些前輩的鏡位為何那麼擺、故事線頭如何跑、琢磨怎麼剪輯、畫面暗藏什麼意涵,她皆能見招拆招附帶隨片講評。再者,她深知前輩們的書寫處境矛盾、複雜,從不粉飾殖民時代文明化背後的嚴酷榨取、壓制。她總讓那殖民底下的尖刺裸露出來,所以要說「一直以來,戰前文學使我感觸深重的並非抵抗的成敗,而是那種不知道自我何去何從,四面碰壁的焦慮與苦悶。」

然而這樣的圍困心境又何止戰前。書中較特殊的篇章〈鳳凰花一九四六〉,賴香吟以小說筆法勾勒龍瑛宗戰後初期的經歷與轉折,寫這個年少時被拿走天生的語言,「拉開日語的帷幕,眺望未知的世界,感到直要打哆嗦的興奮」的文學青年,在殖民年代呈現「苦悶而傾斜的心靈圖像」,卻在戰後準備投身文學事業時失卻了語言,被迫「不再貪戀文學這悲哀的玩具」。又如她寫張我軍和龍瑛宗的戰後交誼,從兩人一為白話文運動健將、一為日文小說能手,彼此看似遙遠的文學史位置、創作語言光譜,卻跨越隔閡、穿過風暴(或許還要加上對棒球的熱愛),「安安靜靜,存在於後來的生活。」

全書以當年專欄文字為主體,新增的兩則「童話」格外引人注目。一是對照翁鬧與太宰治,一是並置翁鬧與邱妙津。當然,敏感的讀者馬上會想起邱妙津的話:「我從小一直愛太宰,這和我對其他藝術家的愛都不一樣。」但賴香吟將翁鬧擺在太宰治與邱妙津之間,一方面兩兩分組,確實有超乎想像的並陳比較之處,深具獨見新意;一方面似也在提醒讀者,要深刻了解日治台灣文學,也須掌握日本近代文學、社會脈絡,才能臨近當時人的幽微境況。

書名取「天亮之前的戀愛」典出翁鬧名篇,不免讓我聯想到翁鬧寫於1935年的〈跛之詩〉。他說,比起成熟女性,他更愛戀羞怯的少女;比起圓滿靜謐的夕陽,他更愛萬物初醒的晨曦。他把台灣文藝視為少女和晨曦,這是他閱讀《台灣文藝》的心得。他說:「雲微微裂開了縫,曙光就要灼灼地照亮高山、幽谷和平原。」

少女終要老去,太陽依舊升起,陽光猛烈,萬物顯形,午後可能下起西北雨。我們不再天真了。天亮之後,黑夜仍然要來,周而復始。讀賴香吟這系列文字,在受她詮解、引導而對這些文學故事動容之餘,也在在提醒著時間汰選的酷烈。曾經繁盛的文學年代,相隔幾十年光陰,不論菁蕪,已篩除大半。每個作者有幸留下一段時間的作品,只有極少數能抵抗時光的磨損和刻蝕,大多生鏽消逝了。後來的我們,終究也會被更後來的人篩選、遺忘。

但是一心一意只想戀愛的人,不就是會不計一切後果、奮不顧身地去愛嗎?

這本書是一個邀請,只要開始戀愛都不算太晚。

getimage_10.jpg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
作者:賴香吟
出版:印刻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賴香吟
台南市人。曾任職誠品書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吳濁流文學獎、九歌年度小說獎、台灣文學金典獎等。著有《文青之死》、《其後それから》、《史前生活》、《霧中風景》等書。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157 探尋古今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

1910-20年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
Formosa the Beautiful; Glimpses of Japan and Formosa
愛麗絲.約瑟芬.包蘭亭.柯潔索夫(Alice Josephine Ballantine Kirjassoff)、哈利.阿佛森.法蘭克(Harry Alverson Franck)著,黃楷君、蔡耀緯譯,遠足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本書為傳說中的經典,不是區區「珍貴」兩字就足以形容的,看點不在嚴謹的考究,光是能夠看到那個年代由西方視角所觀察的台灣,文字紀錄以及當年《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照片,簡直是擴增實境般的夢幻文獻。將過去只有少數研究者知曉的歷史,化成一般讀者可以親近的寶庫,本書宛如埋在樹下的時空膠囊,今日展開親撫嗅聞存在的過去,以及仍殘留在我們生命裡的那些曾經。【內容簡介

不可見的台灣

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
黃同弘著,暖暖書屋,12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益  
這批70至90年代的台灣空拍照片,真是驚異大奇航,彷彿外星人的探勘紀錄,看似樸質,卻可能最為重要。長時間定期的拍攝,加上色澤的區隔,紀錄了台灣的「綠色」如何一點一滴地消逝,獻祭給了「經濟奇蹟」;望見改變自然地貌的力量,同時也感受到人類社會開發的痕跡。不只讓人「看見台灣」,更進一步去思索我們想要怎麼樣的台灣。可惜只有 before,卻沒有 today 或 after ,若能在編排上放上今昔照片比對,或許震撼度會更高。【內容簡介

最偉大的尿尿小書

The Big Book of Peeing
亞庫柏.普拉奇(Jakub Plachý)著,宋宜真譯,大家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獨 
有人說做研究有兩種,一種是從大做大,另一種是從小做大,書籍也是。本書從小做大,光尿尿一事竟有如此豐富的奇聞軼事,橫跨科普知識,還使用可愛的插畫圖解。這是本一翻就開心的書,小孩看了樂,大人讀了也不缺滋味。好像讓人更能catch到卡夫卡、赫拉巴爾和昆德拉的幽默梗,後勁無止無盡。【內容簡介

9.5件完美謀殺案

9 1/2 perfekte Morde: Wenn Schuldige davonkommen–Ein Strafverteidiger deckt auf
亞歷山大.史帝芬斯(Alexander Stevens)著,葉怡昕譯,暖暖書屋,30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獨 
本書體現:當你為了鼻屎大的動機而有了汪洋般的殺意時,該如何認真執行。作者以豐富法學知識,告訴你法庭是怎麼攻防,法院又是怎麼想的,把硬梆梆的法學論述,讓讀者輕鬆歡快地讀下去。本書所舉皆是真實案例,卻比犯罪小說更離奇、更精準、更有判例感,不論是類型小說的愛好者、單純對法律知識好奇者,還是有製造完美謀殺需求的特殊人們,都能在本書中得到樂趣。【內容簡介

空間物種

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
Espèces d’espaces
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著,許綺玲譯,麥田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本書談收納與空間,但作者的抽屜拉開來是記憶,櫥櫃打開是生命,書架陳列的是文化,床下藏的是個性。用文學的筆觸去衡量屬於社會學「物」、「我」之間的距離,反映了上個世紀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氣勢如虹的姿態。作者書寫的節奏感漂亮,思考的深度和靈活筆法,挖掘出習以為常的日常風景中被輕易忽視的價值和重量。有些形上,有些空靈,有些本體論,頗能抓住空間虛無飄渺的本質,閱讀時有種獨處自酌,微醺的暢快感。【內容簡介

離開太陽系

移民火星、超人類誕生到星際旅行,探索物理學家眼中的未來世界
The Future of Humanity: Terraforming Mars, Interstellar Travel, Immortality, and Our Destiny Beyond Earth
加來道雄(Michio Kaku)著,黎湛平譯,時報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益  
加來道雄大概三、四年就出一本天文科普入門書籍,定期更新科學新知,不僅是天文物理,也涵蓋了醫學和科技歷史。不求標新立異,但求深入淺出,為了普及專業而書寫,將讀者無縫普渡到科技新世界。這樣的學術自律和自我期許,堪稱是新世紀的國民老師了。作者探尋著宇宙時空是否有時盡,而在此盡數之前,我們又能怎麼突破?追尋真理是一種遨遊當下、近乎美感的浪漫存在,科普書的閱讀竟然也能了悟生死。【內容簡介

我那溫泉鄉的那卡西媽媽:飄浪之女

徐正雄著,寶瓶文化,28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這位那卡西媽媽的能量太驚人,人生際遇九彎十八拐,像極了經濟起飛年代某種打拚女人的原型,樸實真切,又充滿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起落。這是作者以「作者母親的視角」,揣摩母親想法而撰寫的人生傳記,文字素樸真摯,沒有刻意營造的扭捏,就像隔壁阿姨在開講,道盡一個女人的一生,以及那個年代的切面。
人們總是習慣用抽象或冷漠的詞彙去理解所謂的「底層」,忽視了那其實是和我們面貌相似,甚至距離不遠的人生。我們需要像本書這樣填補更多「血肉」,才能重新省思台灣社會不同層次的樣貌。【內容簡介

祖母,親愛的

The Grandmothers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著,宋瑛堂譯,麥田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萊辛的文學地位無需多言,但台灣繁中譯本並不多。這本中短篇小說集,有著她一貫的入世關懷,以及對人性細膩處的掌握,筆鋒犀利,卻又溫柔敦厚。萊辛是社會改革者,也是情感探險家,本書將二者結合得嚴絲合縫。她為不倫發聲,干犯眾怒,卻又透著對於人性的理解與寬厚,辣中帶柔,反正欲染就是那麼回事,保守衛道也情有可原。【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東亞書房》井上荒野新作《在那裡的鬼》出版,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 第21屆大藪春彦獎,由河崎秋子的《肉彈》(角川出版)和葉真中顯的《凍結的太陽》(幻冬舍)並列獲獎。
    曾以《東陬遺事》榮獲第46屆北海道新聞文學獎,並以《颶風之王》同獲三浦綾子文學獎及JRA賞馬事文化獎的河崎秋子,在《肉彈》一作中,描述大學休學的尼特族貴美也,與父親深入北海道火山地域狩獵,卻在遭熊襲擊後,拋下死去的父親獨自逃走,受自身的傲氣與羞恥拉扯,經歷生存本能的覺醒以及肉體和靈魂成長的故事。河崎以磅礡的氣勢刻劃自然的殘酷與美麗,並呈現出在現實中掙扎的同時被糾結的情感所支配的人性。
    葉真中顯的獲獎作《凍結的太陽》,則是以二戰結束之際為背景,圍繞著陸軍軍事機密的警察小說。昭和20年(1945年)的北海道室蘭,軍需工廠的相關人士相繼遭到毒殺。阿伊努族出身的特高刑事日崎八尋與素有「拷問王」之稱的前輩三影一同展開調查,卻被事件背後的藏鏡人翻弄於股掌之間。在被陰謀席捲的北方大地,八尋能夠貫徹自己的「使命」嗎?在《凍結的太陽》一作中,葉真中顯以深刻又不失娛樂性的筆觸,探問民族為何、國家為何、人又為何。
     
  • 第25屆島清戀愛文學獎,由三浦紫苑描寫女性間曖昧羈絆的《野花通信》(角川出版)奪得。於橫濱就讀基督教女子學校的野原茜與牧田花,一個出身於庶民家庭、頭腦明晰又率性毒舌,一個來自外交官家庭、天真爛漫且善於撒嬌。在各方面都彷彿對比的兩人,一拍即合成為無法取代的摯友,這份友情卻在不知不覺間醞釀為戀愛。然而,在一次背叛後,屬於少女們的樂園邁向破滅。兩人經歷了甘美之後的殘酷,心中仍然保留著幸福的記憶。《野花通信》為穿插著兩人27年來書信往返的長篇小說。抱持著共同記憶的野原與牧田,在40歲之後,透過電子郵件互相交換彼此的近況,展現愛與理解的不同形式。

    p1_0.jpg

    左起:《肉彈》、《凍結的太陽》及《野花通信》

【作家動態】

  • 紀念作家生涯30週年,知名文學獎作家井上荒野,以其父井上光晴、美麗的母親,以及父親過去的外遇對象:兼具小說家及現任天台宗大僧正身分的瀨戶內寂聽之間的特殊關係為藍本,出版貨真價實的爭議傑作《在那裡的鬼》(朝日新聞出版)。
    人氣作家長内美晴,在巡迴演講途中,與戰後派代表作家白木篤郎發展出男女關係。白木之妻笙子默認丈夫的婚外情,繼續與丈夫維繫著夫妻二人的平穩生活。然而,對美晴來說,白木與她的關係卻不僅止於肉體;以「書寫」為媒介逐漸加深的羈絆,讓白木對她而言越發無可取代。白木作為鬼魂般繚繞,與她迴響激盪而出的兩人關係,將會帶領他們何去何從呢?
    身為主角原型的瀨戶內寂聽表示,這本書她讀來感動不已。她說道:「我與作者父親井上光晴開始不倫戀時,作者年僅5歲。對於5歲女兒將來會成為小說家深信不疑的其父亡靈,應該比任何人都更為這本小說的誕生感到喜悅吧。」

延伸閱讀:話題》日本文壇中的「父親的女兒」:森茉莉、津島佑子、井上荒野

  • 高齡超過80歲依然活躍於文學圈的文學獎作家古井由吉,於本月初出版小說《這條路》(講談社),再探文學的極限和可能性。古井是日本內向派代表作家,曾著有小說《杳子》、《聖》《栖》《親》三部曲、《現代往生別傳》、《白髮之歌》等多部經典之作。在新作《這條路》中,他一邊凝視著先祖、血肉至親以及自身的死,一邊將日常的思索和想念化為文字,將死亡劃入生命的範疇,將過去召喚至現在,呈現幻視與想像力的結晶。
     
  • 寫下《青春失格》、《維他命F》、《十字架》、《絕種少年》等多部得獎作品的作家重松清,於今年1月底出版廣受各界讀者讚賞的《星期四的孩子》(角川出版)。位於旭丘的中學校,7年前發生了一起造成9名同級生死亡的校園無差別毒殺事件,而當時的犯人上田祐太郎在這個夏天期滿出獄。伴隨著上田的回歸,「上田大人是為了讓大家見識世界的終結而降臨於世」的謠言也悄無聲息地流傳開來。
    與妻子結婚後搬到事件發生地的主角,總是難以拿捏與14歲繼子晴彥之間的距離。曾在上一個學校遭受校園霸凌的晴彥,此時笑著說「我交到了朋友。」同一時期,旭丘此地相繼傳出可疑人士的情報、寵物犬橫死、寄到學校的恐嚇信。接著,更為巨大的「事件」也拉開了序幕。重松清以大膽的設定和震撼的手法,呈現厚重深沉的犯罪人像、青少年問題,以及日常的陰暗。作家奧野修司表示:「這本可怕的小說,彷彿就是我們近未來的『默示錄』。」
     
  • 出版《伯爵與妖精》、《異人館畫廊》、《修理回憶之時》等人氣輕小說的谷瑞惠,上個月底以小說《午夜的藍天》(文藝春秋),跨向自身文學書寫的另一個里程碑。
    今年將邁向33歲的竹宮遙,從結婚對象的母親那裡收到分手費以及「請你跟我的兒子分手」的訊息。懷著滿腔怨恨的遙,在一場婚禮中與高中同學島尾日菜子再會,並得知她曾在修學旅行搭乘的特別列車「青空號」上,遇到了都市傳說中「只要遇見就會有好事發生」的名為「空君」的男子。而遙從過世的父親那裏收到的信中所記錄的一行電話號碼,以及寫著「打開的提示」的謎樣訊息,似乎也和空君有著某種關聯。空君究竟是什麼身分呢?以不同形式與空君有著某種關聯的大人們再次重逢,為了改變滿是後悔的人生而回頭面對曾經捨棄的過去。這是谷瑞惠為了大人而寫的,關於重生的故事。
     

    p2_0.jpg

    左起:《這條路》、《星期四的孩子》、《午夜的藍天》、《塑膠的祈禱》及《不死鳥少年:不死武的東京大空襲》

  • 去年年中推出《一億圓再見》的文學獎暢銷作家白石一文,今年2月初再度出版超長篇小說《塑膠的祈禱》(朝日新聞出版)。作家姬野伸昌在妻子小雪過世後鎮日沉溺於酒精之中,但這時身邊突然發生了不可思議的現象:他發現自身的肉體開始塑料化,並漸漸脫落。姬野直覺認為自己遭受了天罰,但是原因為何呢?他心中留存的關於妻子之死的薄弱記憶,究竟暗藏了什麼樣的線索?
     
  • 以《池袋西口公園》系列、《娼年》、《4TEEN》等小說作品細膩描繪少年的熱血、掙扎與哀愁的石田衣良,於本月中出版《不死鳥少年:不死武的東京大空襲》(每日新聞出版),挑戰少年少女寫實文學的新境地。
    日裔二代的少年時田武有著「不死之身」的稱號。14歲正值的青春年少的他,在父親祖國的美軍轟炸中,努力守護母親君代所屬的家族,有如不死鳥般奔跑於身陷火海的街道中。這部以1945年3月10日東京大空襲為背景的戰爭小說,將被戰爭摧毀的日常、堅強的信念、以及家族的羈絆,濃縮在帶有科幻要素的作品中。

【業界新聞】


20190128-yoshimotobanana_full.jpg

《ユリイカ》2月號(取自cinra

  • 日本雜誌《ユリイカ》在2月號中推出人氣作家吉本芭娜娜特集。吉本於2003年出版的小說《盡頭的回憶》,由日本和韓國協力改編為同名電影,並由韓國偶像團體少女時代的秀英主演,今年2月初於日本公開上映。本期雜誌以此為契機,收錄吉本與導演崔賢英的對話訪談,並由吉本的成名作《廚房》、《鶫》、《白河夜船》、《阿根廷婆婆》、《千鳥酒館》等不同角度,探討其書寫的魅力。雜誌也邀請到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飴屋法水、漫畫家羽海野千花等多位名人,聯名撰寫與吉本及其作品的互動經驗,吉本書迷切勿錯過!
     
  • 寫下《巷塵》、《町之秋》、《饗宴》等作,並以《獨樂的回轉:復甦的近代小說》榮獲平林泰子文學獎的小說家兼文藝評論家高橋昌男,今年1月底因肺炎病逝,享壽83歲。畢業於慶應大學的高橋昌男以戀愛為主題出版多部作品,並曾在80年代中期擔任日本唯美主義文學主要刊物《三田文學》總編輯。
     
  • 以出道作《桃尻娘》享譽文學界的小說家、散文家兼文學評論家橋本治,上個月29日因肺炎病逝,享年70歲。橋本在古典及現代文學領域皆展現極深的造詣,並擅於描繪戰後庶民多彩的生活面相。他曾以《宗教並不可怕》、《蝶之去向》、《雙調平家物語》等作接連囊獲諸多知名文學獎,去年更以《草薙之劍》榮獲第71屆野間文藝獎。
     
  • 創造出「團塊的世代」等流行詞,曾任內閣官員及經濟評論家的知名暢銷作家堺屋太一,本月初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堺屋生前活躍於諸多領域,作品中亦充滿對於社會的關心和銳利洞察。他在1975年出版以石油危機為主題的《油斷!》,並將第一次戰後嬰兒潮世代命名為「團塊的世代」,於1976年出版同名小說。在《日經新聞》2014年12月29日發行的戰後70年特集《遺言:給日本的未來的話》中,堺屋期許道:「打破官僚主導的日本,創造『快樂的日本』吧。」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