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繪本大師》成為母親之後:海倫・奧森柏莉(Helen Oxenbury)的創作與人生

每年在義大利波隆那舉辦的國際書展,匯聚了來自全世界的童書創作者,以及出版相關人員在此交流,可說是童書界的年度盛事。書展期間除了展示童書最新的發展、頒發各種獎項之外,4天的展期安排了數百場講座,內容豐富多元,令人目不暇給。筆者今(2018)年第一次參與盛會,行前擬定每日參訪計畫時,真是魚與熊掌難以決定,恨不得有分身可以瞬間移動。

身為海倫.奧森柏莉(Helen Oxenbury)的粉絲,驚喜地發現會期第一日的中午,在展場最大的場地Illustrators Café有一場奧森柏莉見面會,自然絕對不能錯過。

演講前約莫一個鐘頭,聽眾已開始陸續聚集在會場。當奧森柏莉穿著白布鞋,踏著輕盈的步伐走上講台,我彷彿見到了她畫筆下的愛麗絲,穿著一樣的白布鞋,跨越了時空,從書中的夢境裡現身。


qian_ming__0.jpg

為讀者簽名的奧森柏莉(莊世瑩攝)

今年是奧森柏莉的八十大壽,然而我們見到的,是一個依然生氣蓬勃的創作人。

1938年6月2日,海倫.奧森柏莉出生於英國薩福克郡(Suffolk),父親是一名負責規畫區域發展的建築師。奧森柏莉小時候有嚴重的氣喘,經常留在家裡無法上學,父親就鼓勵她畫畫。她難忘二戰時,成天縈繞耳邊的空襲警報聲,在那樣艱困的年代,父親還是從資源有限的圖書館借書讓她閱讀。

奧森柏莉對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就是和小她三歲的弟弟,從早到晚像野孩子般,自由自在地在田園和沼澤間漫遊探險。少女奧森柏莉曾夢想過成為網球運動員,母親則覺得接受祕書課程訓練,將來有穩當平實的工作就好。幸好父親看出女兒擁有藝術的天分,送她進入當地的藝術學校。

然而,奧森柏莉在這裡非常痛苦。那是一間校風保守,似乎還停留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學校,女孩們拘謹無趣,奧森柏莉和她們格格不入。只有在假日時,她才得到喘息的空間。她到劇場打工,雖然油漆布景很辛苦,卻讓她找到了接下來發展的方向:她想成為一名劇場設計師。

1957年,奧森柏莉進入倫敦中央藝術與設計學院,研修劇場設計課程,並在那裡遇到了她未來的丈夫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在這間學校她依然不開心,尤其是服裝設計課,要做一堆她不擅長的針線活,快讓她抓狂了。導師認為這樣下去是沒有希望的,他觀察到奧森柏莉總是對角色特別感興趣,認為她應該轉向插畫發展。


f982207bb664d87b4e1f1a050973b951.jpg

伯寧罕(左)及奧森柏莉(莊世瑩翻拍自伯寧罕自傳)

畢業後,奧森柏莉成為週薪7英鎊的助理設計師,為每週就換一檔戲的劇院,在倉庫裡製作布景。工作負擔很重,但奧森柏莉覺得就像在畫超大尺寸的畫作,非常有趣。接著她為愛走天涯,和伯寧罕一起前往以色列3年。她當過褓姆、教過英文,也曾經在特拉維夫的劇院擔任助理設計師。1962年她回到英國之後,先後進入ABC電視台和Shepperton電影製片廠,投身新的領域從事美術設計,她感覺既富有挑戰,又很有收穫。

奧森柏莉和伯寧罕在1964年結婚,伯寧罕當時已經因創作的第一本圖畫書《寶兒:穿背心的野鴨》(Borka)得到第一座凱特.格林威獎,是圖畫書界閃耀的新星。兩個孩子相繼出生後,為了照顧幼兒,奧森柏莉難以繼續兼顧劇院的工作,但又放不下從小衷心喜愛的畫筆,於是在好友Jan Pieńkowski的建議下,繪製卡片出售,並在1967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童書《數字書》(Numbers of Things),正式步入有可能在家工作的圖畫書領域。


91zc4fmzdpl-horz.jpg

《寶兒:穿背心的野鴨》 (左)及《數字書》分別為伯寧罕及奧森柏莉各自的第一本書

兩年後,奧森柏莉以《昆格勒.萬格勒的帽子》(The Quangle Wangle’s Hat)和《我家寵物是條龍》(The Dragon of an Ordinary Family)兩本書,贏得她的首座凱特・格林威獎。當時一家四口住在狹小的公寓裡,一塊小木板就是她的工作桌,為了方便攜帶,只能使用鉛筆、蠟筆和墨水為媒材。這個時期她的畫風瑰麗玄奇,畫面著重場景的佈局,可以看出來自劇場設計經驗的影響。


the_quangle_wangles_hat-horz_0.jpg

《昆格勒.萬格勒的帽子》(左)和《我家寵物是條龍》

直到《有錢的豬和你想的不一樣》(Pig Tale),奧森柏莉開始使用水粉彩,後來更漸漸轉入她最被稱道的水彩技法。當我們為圖畫書精采的藝術表現而讚嘆,並試圖分析其中和媒材運用的關聯時,很少會思考到「現實條件」這個因素。奧森柏莉曾自嘲:「這是多麼可怕的原因啊!」但是這一點也不影響她追求藝術的決心,在現實的限制中尋找自由,奧森柏莉擁有不受拘束的心靈。


pig_talezu_he_.jpg

《有錢的豬和你想的不一樣》書封及封底

「母職」為奧森柏莉的創作生涯帶來關鍵的轉變。或許是受到母親的影響,她特別喜歡觀察「小孩」,孩子的模樣和舉動,總讓她看到入神癡迷。《Tom and Pippo》系列故事,就是她成為母親之後,對自己兒子貼身的觀察,以及敏銳細緻的描繪。她從了解孩子原始的需求出發,努力展現出小孩真實生活的樣貌,而不是傳統童書中,成人所期待的完美兒童形象。

Tom and Pippo》改編動畫

第三個孩子的出生,帶給奧森柏莉全新的挑戰。艾蜜莉從小就患有濕疹,為了防止她不停抓癢,經常得抱著她來來回回地走,大人都累壞了。神奇的是,不到一歲的艾蜜莉竟然對各種兒童用品的型錄感興趣,經常一邊看一邊笑,分散了她對身上搔癢的注意力。當時市場上可供嬰兒閱讀的書寥寥無幾,於是奧森柏莉決定自己動手,為小嬰兒和蹣跚學步的幼兒打造合適的讀物。

奧森柏莉為嬰幼兒設計製作出系列的「硬頁書」(Board Book),他們可以自己拿握、啃咬和閱讀,是這類型書籍的先鋒,開啟了自1980年代起,為零至三歲寶寶出版的新興市場。


videoplayback.mp4_20180630_214117.479.jpg

奧森柏莉為嬰幼兒設計製作出系列的「硬頁書」(擷自youtube

這系列作品從孩子的日常生活經驗取材,描繪圍繞著他們身邊的人、事、物,圖像簡潔明朗,設色乾淨溫暖,生動的筆觸中流露著喜劇色彩,同時捕捉到孩子和父母互動的複雜情感。奧森柏莉創作的幼幼書,從內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她所創造的藝術風格,至今仍少有人能超越。

奧森柏莉不只愛孩子,更肯定孩子探索自我的能力,並鼓勵孩子盡情想像,主動去解決問題。行銷全世界千萬冊的《我們要去捉狗熊》(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是奧森柏莉和麥可.羅森(Michael Rosen)合力的傑作。「我們要去捉狗熊」原本是一首圍繞著營火同唱的歌謠,文字作者羅森加以改編,並加上許多狀聲詞,朗讀起來不僅更有動感,故事也更富有童趣。在他的構想中,這是一個國王、王后和弄臣去捕熊的故事。奧森柏莉卻重新構思文本,創造了新的畫面,她從小孩的角度出發,將原本平凡的事件,因幻想而變成偉大的冒險。


81b1txjaxl.jpg

《我們要去捉狗熊》書封

在這本書中,奧森柏莉展現了她精湛的水彩畫技。無論是英國明媚的鄉村風景,還是海口沼澤的天光雲影,她總是將水彩畫的特性發揮到極致。這樣的成果,來自於從錯誤中不斷的嘗試,每一張看來洗練完美的圖,其實是奧森柏莉練習過千百遍後,萬中選一的結果。

奧森柏莉也喜歡黑白素描畫。出版社和家長常認為孩子只喜歡彩色,奧森柏莉大膽的採用新形式,將這本書設計成一頁黑白間隔一頁彩色,黑白頁速寫似的線條靈動簡練,一黑一彩輪動交織成富有節奏的圖像語言,圖像和文字結合得天衣無縫。


videoplayback.mp4_20180630_212527.711.jpg

《我們要去捉狗熊》黑白內頁(擷自youtube

奧森柏莉一直是個開創性的插畫家,1999年,她以《愛麗絲夢遊奇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再度獲得凱特・格林威獎的殊榮,並於2006年得到凱特.格林威獎50週年紀念十大傑作奬。

這是一次異常困難的挑戰,自1865年約翰.坦尼爾(John Tenniel)為愛麗絲定裝之後,愛麗絲的維多利亞時代形象已深深鐫刻在讀者腦海中,一百多年來無數的藝術家前仆後繼,企圖賦予愛麗絲新的面貌,但是堅牢的視覺印象不易突破。此外,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的原著充滿了謎樣的歧義,更增加了解讀的難度。


1_aoqifjzqy34ido2romit9q.jpeg

約翰.坦尼爾所繪製的愛麗絲(取自medium.com

然而奧森柏莉是詮釋經典的高手,她不斷提醒自己,要用自己的方法來做,而且從零出發。於是煥然一新的愛麗絲出現了!擺脫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拘謹和束縛,奧森柏莉筆下的愛麗絲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女孩,輕鬆的活動和跑跳,自信地展露身體,穿著藍洋裝和白布鞋的愛麗絲,領著讀者大步邁向新的世紀。


9781406360431.jpg

奧森柏莉所繪製的愛麗絲(取自walker

奧森柏莉曾經為《Big Momma Makes the World》這本書畫插畫,「大媽媽」是個家事高手,同時能把嬰兒照顧得妥妥當當。為了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世界,她化身為造物主開天闢地。這是一則美麗的創世神話,奧森柏莉以溫柔的眼光凝視兒童的純真,表現出童年的普世價值,猶如包容萬物的大地之母,她以寬闊的母性創造了童書的天地。


ma_ma_.jpg

Big Momma Makes the World》內頁(擷自youtube

在奧森柏莉的天地裡,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她創作的系列幼幼書中,有各種膚色、不同種族的小孩,一起快樂的生活和遊戲。《十隻手指頭和十隻腳趾頭》(Ten Little Fingers and Ten Little Toes),是奧森柏莉獻給全世界寶寶的書,她描繪了出生於不同地區的小寶寶,盡管他們在外貌上是那麼不一樣,但卻共同分享著一樣的生理特徵,每個小孩都有十個手指頭和十個腳趾頭,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被大人們深深愛著的。


51iovw9wugl.jpg

《十隻手指頭和十隻腳趾頭》

Book Trust是英國最大的兒童閱讀慈善機構,他們相信「閱讀可以改變生活」,每年都會提供大量的書籍和資源給全英國的兒童,來培養孩子及其家庭的閱讀興趣。自2015年起,Book Trust成立終身成就獎,用以表彰那些為兒童圖畫書做出貢獻的創作者。今年是他們第一次,在同一年頒發兩個終身成就獎,奧森柏莉和她的夫婿伯寧罕,一起得到這份殊榮。

兩位圖畫書大師結縭多年,平日在家有各自的工作室,工作上完全獨立,也不會給對方提供意見,所以當他們有了合作的構想,歷經十年才完成。兩人唯一合作的書是《小寶寶要來了》(There’s Going to be a Baby),由伯寧罕撰文,奧森柏莉繪圖。這是一個迎接新生兒的故事,其中隱藏著媽媽懷胎九月的歷程,以及小哥哥的成長和想像。數條故事線交織並行,伯寧罕的文字力求化繁為簡,為圖像留下很大的表現空間。奧森柏莉因應故事的需求,採用了漫畫風格來呈現幻想的情節,她的創作總是求新求變,不拘於固定的手法。


71rvcoxzbl.jpg

《小寶寶要來了》內頁(取自Amazon

為了慶祝奧森柏莉的八十歲生日,和她長期合作的英國Walker出版社,特別邀請知名童書研究者倫納德.馬庫斯(Leonard S. Marcus),為奧森柏莉撰寫傳記《Helen Oxenbury:A Life in Illustration》。從一個小孩、學生、母親,直到成為成熟的藝術家,生活對於奧森柏莉是永無止境的冒險,每一次的蛻變,都讓她發掘出更豐富的潛力。

奧森柏莉用圖畫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也用圖畫為孩子打開閱讀之門。全世界有無數的孩子,他們曾經愛上的第一本書,正是奧森柏莉用熱情和幽默創造的圖畫書呢!


cbfbmjewsaa2qda.jpg

奧森柏莉(取自Helen Oxenbury twitter

 

▇海倫・奧森柏莉 作品

  • 我們要去捉狗熊(書+DVD)
    文:邁克.羅森,圖:海倫・奧森柏莉,林良譯,上誼文化, 350元,【內容簡介➤
  • 小雷和波波生活故事第一輯(一套3本)
    文/圖:海倫・奧森柏莉,邱孟嫻譯,上誼文化,499元,【內容簡介➤
  • 小雷和波波生活故事第二輯(3書+1DVD)
    文/圖:海倫・奧森柏莉,邱孟嫻譯,上誼文化,499元,【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短訊》卡內基文學獎和凱特.格林威獎公布,及其他童書短訊
潔若婷.麥考琳以《世界結束的地方》(左)獲得卡內基文學獎;凱特.格林威獎則頒發給加拿大插畫家席尼.史密斯與作家喬安妮.施瓦茲合作的繪本《海邊小鎮》
潔若婷.麥考琳以《世界結束的地方》(左)獲得卡內基文學獎;凱特.格林威獎則頒發給加拿大插畫家席尼.史密斯與作家喬安妮.施瓦茲合作的繪本《海邊小鎮》

【作家動態】

  • 擅長描繪多元文化的伊凡.特克(Evan Turk),去年以藍調音樂家的故事繪本《Muddy》獲得《紐約時報》最佳插畫兒童書,並於4月拿下2018年的艾茲拉.傑克.季茲「插畫類新人獎」(Ezra Jack Keats New Illustrator Award),本月推出不同於往常以人為題材的繪本《心跳》(Heartbeat)。
    特克以濃烈的藍色和紅色粉彩筆,塗出輪廓模糊的鯨魚媽媽和新生的小鯨魚,牠們在海裡悠游、歌唱,閃爍著光芒,直到筆直堅硬的白色魚叉刺穿黑色深海,留下身上開了一個大洞的小鯨魚;畫面切換到人類世界,人們點燃鯨魚造型的白色蠟燭,魚油流進機械齒輪之間、流進機關槍和砲彈裡,潤滑了民生與軍事工業。故事最後,小女孩站在遊輪甲板上,回應海底鯨魚的歌聲,一同唱和,鯨魚的心也終於恢復光芒與跳動。《心跳》不僅如電影般,行雲流水的呈現人類與鯨魚的200年關係史,更刻畫出鯨魚的美麗與尊嚴。
    91pw2d-pc4l.jpg
    輪廓模糊的鯨魚媽媽和新生的小鯨魚(《心跳》內頁,取自Amazon

  • 2003年以《鉛十字架的祕密》(Crispin: The Cross of Lead)獲紐伯瑞金牌獎的兒童文學作家艾非(Avi),近期出版歷史小說《鈕扣戰爭》(The Button War: A Tale of The Great War)。年逾80的艾非迄今執筆不輟,幾乎每年都有新作發表,且寫作類型相當多元。《鈕扣戰爭》敘述一次大戰期間,戰火頻仍、遭受多國士兵踐踏的波蘭村莊裡,12歲男孩Patryk與朋友們展開一場遊戲。他們從陣亡士兵的制服拔下鈕扣,並約定得到最棒鈕扣的人就能統治其他孩子。其後,彷彿隨著戰事的升溫,「遊戲」與戰爭的界線逐漸模糊,孩子們的道德觀也開始崩壞,變得不擇手段。
    《柯克斯書評》對此書的評論相對沉重:「作者要傳遞的訊息很明確──戰爭中沒有人是勝利者。缺乏英雄主義的敘事,讓讀者很難懷抱世界會更好的希望……令人絕望地展現了,所謂戰爭,無論大小規模,都確實深具毀滅性。」
     
  • 美國知名青少年作家瑞奇.派克(Richard Peck)5月23日因腎衰竭辭世,享壽84歲。派克著作等身,在台發行的作品包括獲得2001年紐伯瑞金牌獎的《那一年在奶奶家》(A year down yonder),及系列作《我那特異的奶奶》(A Long Way form Chicago)和《奶奶的一季大禮》(A Season of Gifts)。
    在看似歡樂討喜的劇情包裝下,「奶奶系列」將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歷史背景置入故事中。在其他青少年小說裡,也經常能看到派克以艱難的現實生活議題作為寫作題材,諸如強暴、非期望懷孕及自殺等。此外,他也擅長恐怖小說,並曾獲推理文壇最具高榮譽的愛倫坡獎。
    62572_156469507708270_5486745_n.jpg
    作家瑞奇.派克(取自FB

    226103489_m-tile.jpg
    作家瑞奇.派克在台發行的作品

  • 身兼記者身分的奈及利亞小說家安道比.翠西亞.努宛班尼(Adaobi Tricia Nwaubani),2009年發表出道作《我不是偶然來到你身邊》(I Do Not Come to You by Chance),即被英國《獨立報》譽為「崛起新星」,並獲得不列顛國協作家獎等獎項。
    努宛班尼預計9月出版的青少年小說《埋葬在猴麵包樹下》(Buried Beneath the Baobab Tree)再掀關注。她訪談遭受伊斯蘭激進組織「博科聖地」(Boko Haram)綁架的年輕女性,以此集體經驗為依據,故事描述博科聖地襲擊一個奈及利亞村莊,殺害男性,並將年輕女性帶往森林,強迫她們接受偏激的信仰。女主角眼看摯友的思想逐漸受到影響,決心逃離組織的掌控。

【得獎消息】 

  • 在兒童及青少年文學領域擁有重要影響力的《波士頓環球報》號角書獎(Boston Globe Horn Book Awards)5月31日揭曉。繪本類得主為Jillian Tamaki的《They Say Blue》,榮譽獎則頒發給當紅創作者組合茱莉.福萊諾(Julie Fogliano)與克里斯汀.羅賓遜(Christian Robinson)的《我的生日是什麼時候?》(When’s My Birthday?),以及越南裔美籍詩人Bao Phi與漫畫家Thi Bui的《不一樣的池塘》(A Different Pond)。 
    a1wvglzmwnl.jpg
    《不一樣的池塘》內頁(取自Amazon

    Bao Phi以個人生命經驗出發,描寫越南難民家庭在美國生活的片段。天還未亮,一對父子就著星光來到池塘邊釣魚,遇見在美國社會同樣邊緣、有著不同膚色的移民。他們釣魚都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幫青黃不接的餐桌加一道菜。等待釣竿動靜的期間,父親淡淡提起幼時在故鄉釣魚的回憶,面對兒子不經意的詢問:「你會跟兄弟們一起釣魚嗎?」,只是點點頭便轉頭望向遠方,家族失散的哀愁盡在不言中。
     

  • 代表英國兒童文學最高榮譽的兩項大獎:卡內基文學獎和凱特.格林威獎(CILIP Carnegie and Kate Greenaway Medals)6月18日公布。繼《謊話連篇》之後,時隔30年,潔若婷.麥考琳(Geraldine McCaughrean)以《世界結束的地方》(Where the World Ends)拿下第二座卡內基文學獎。麥考琳表示首次獲獎就像獲得一張寫作的執照、開始能自稱為作家,第二次得獎則證明自己並非僥倖。
    51sg6o8lkkl-horz.jpg
    潔若婷.麥考琳以《世界結束的地方》拿下第二座卡內基文學獎

    凱特.格林威獎則頒發給加拿大插畫家席尼.史密斯(Sydney Smith),他與作家喬安妮.施瓦茲(Joanne Schwartz)合作的繪本《海邊小鎮》(Town Is by the Sea)呈現一個寧靜悠閒、波光粼粼的海邊小鎮,與無數鎮民在海底幽暗礦坑裡揮汗形成強烈對比。年幼的孩子看著父親,對於未來的生命已有清楚的想像,而世代的礦工家庭就埋骨於濱海綠地,階級複製的意象不言而喻。

    636608811842420000.jpg
    《海邊小鎮》內頁(取自誠品網路書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專訪》這是生命的火花:黃春明的文學漫畫

被譽為國寶作家的黃春明,創作形式多元,小說、電影、散文、歌仔戲、兒童劇與童話繪本早為人熟知,堪稱跨界藝文大師。除此之外,或許有些讀者並不知道,他也是個漫畫狂熱分子,甚至早在1990年就出版過文學漫畫《王善壽與牛進》。

時隔多年,這部漫畫書又以全新面貌再度問世。而最讓人感懷的是,包藏在四格漫畫裡,那些對資本主義、社會光怪陸離風氣等等的諷刺反思,如今讀來依然具有血淋淋的寫實感。也因此,Openbook編輯部特別專訪黃春明,在愈來愈快速變動的年代,究竟該如何維持幽默與憂傷,該如何持續相信文學的真實與力量。

▉幽默是面對生命的真實,是看見事物本身的荒謬

黃春明開門迎接OB團隊,滿臉訝異,尤其瞥見攝影師的攝影及燈光工具時,更令他咋舌:「我不知道陣仗會這麼大啊!」

黃春明身上穿著自己創辦的黃大魚兒童劇團T-shirt,看起來精神滿腹,淋巴癌似乎不能將他擊倒。但黃春明先是表示那場病真讓他大受損耗,做完化療立刻瘦了11公斤。而且,「我現在等於是人工壽命,不吃藥的話,應該立刻就會死吧。」說完自己哈哈大笑,盡顯笑看生死的豁然大度。

_dsc8570.jpg

從漫畫內容到真實人生,這樣可貴的幽默,從哪裡來呢?黃春明正色回答:「生命經驗裡面,到處都是。」他舉例,像搶頭香這件事就非常瘋狂。原來應該要恭敬肅穆,可是搶頭香的人,都是直接以扔的方式把香丟進爐裡,而且還有人想方設法躲起來搶插,對神的敬畏之心,根本瓦解。

又或者媽祖鑾轎每經之處,人人搶著要過轎,每年都要爆發衝突。「可是,你們想想,鑾轎在台語裡面,諧音是什麼?」我們楞了一楞,而後在黃春明意味深長的眼光中恍悟過來,旋即爆笑。

人若執迷於形式,而不關注內容或背後的意義,所作所為往往顯得荒謬可笑。尤其神聖的事,更是如此,一旦遺忘核心的精神與宗旨,就會墮入制式化作為。

因此,黃春明回到正題講道:「生活日常裡,只要仔細去看去想,就不難發現荒謬感。幽默就得從這裡面去發掘,不是刻意要讓人笑,而是讓事物本來的可笑性自然浮出。所以說,幽默是面對生命的真實,是看見事物本身的荒謬,必須讓自己不被形式制約,不讓心靈變得僵固,不思不想。」


lian_wen_wang_shan_shou_yu_niu_jin_-65.jpg

取自《王善壽與牛進》(聯合文學提供)

《王善壽與牛進》也是這樣誕生的,比如〈放生〉、〈繁體字〉等篇,就是講台灣的放生奇觀。信眾深恐神明不知是自己做出善舉,硬在龜殼上刻名字,又怕有同名同姓,為求萬無一失,遂將身份證號碼、地址什麼全都刻好刻滿。

黃春明搖頭失笑:「這樣烏龜還能活嗎?而且擺明就是對神明賄賂。他們做好事,跟對善良的認識與長久堅持沒有關係,就只是自我滿足。就像那些賭徒去拜神明求明牌,沒中的話,會怎麼樣?不是常常有人會在路邊撿到毀損、被遺棄的土地公嗎?」

▉農村的語言,那才真是活得要命啊

訪談時,黃春明的太太林美音忙進忙出,準備了一桌的水果、甜點,好像我們是被盛情招待來喝下午茶的。書房外,黃春明的孫子正在疊積木,當孫子疊出等身長的高度時,會跑來書房拉黃春明去看。他笑呵呵離席,跟孫子一起在積木塔後合照,氣氛輕鬆,讓人覺得愉快的家庭風景。

回到書房後,黃春明又分享了不少台式笑話,包含小時候從隔壁大哥哥口中聽到的新婚夫妻床事(這裡請原諒O編必須消音處理),並說這樣的趣談,其實是從他的父親那兒傳播出來的,云云。

他細細講起農業社會的美好昔日。以前的家庭很堅固,彼此凝聚力強,那時沒有什麼娛樂,就是聽故事或看唱戲,透過這些語言或戲劇,就能夠自然產生教育的力量,比如歷史觀或情義道德種種。

「現在不是有人講,鄉下人沒智識沒水準嗎?但根本不是這樣的。只用識不識文字就產生判斷,是不對的。你說農民的勞動生產不是知識嗎?什麼時候要種什麼,要在哪裡種,這些東西難道簡單嗎?」

更何況,黃春明表示,文字誕生至今,從殷商甲骨文算起,不過就是幾千年,但語言可以溯及萬年前。而且,文字只是文字,但語言可不止是語言,語言除了有輕重緩急外,還得加上比手劃腳——亦即,語言涵蓋著眼神、表情和動作等等,不單單是口舌聲調變化而已。

黃春明也強調:「像閩語或客語都有八聲,說起話自有旋律和節奏感,像是詩歌一樣。農村的語言,那才真的是活得要命啊!」他現場唱起〈酒矸倘賣無〉,聲音宏亮,而歌調裡的滄桑,也就深邃地擊中我們。


huang_chun_ming_lao_shi_pian_duan_tu_pian__0.jpg

黃春明的插畫作品,後面的文字是這樣寫的「老人走了一段很長的路,他疲憊的問時間,說他還有多少時間可走?時間告訴他,還有多少時間已不重要,看你還能做些什麼是才重要。」(黃春明提供)

緊接著,黃春明談到如今社會名詞特別多,每天都會有新名詞出現。以前的時代則是動詞相對較多,「現在呢,唯一的動詞是買,什麼都能買。以前要耕種、洗衣,得靠人力做許多事,現在只要做買的動作,所有事都可以解決。」

話鋒再轉,黃春明談起知識分子的傲慢。其實所謂知識就跟文字一樣,都是後來才慢慢誕生的。知識相較智慧,是還太年輕的東西。那麼,知識與智慧有何不同?

黃春明語音鏗鏘:「知識就是往前衝,直線式的,比如科學,愈來愈快速便利,愈來愈無所不能,像是趕時間似地猛踩油門,危險性太高,一個不經意就造成毀滅。智慧呢,是懂得什麼不能做,什麼時候該踩煞車,思考圓滿,四面八方都考慮到,才慢速前進。」

他也藉由烏龜王善壽說:「所謂的智慧,到20 世紀就沒有了。21 世紀是白癡的世紀。」《王善壽與牛進》選擇蝸牛與烏龜兩種慢速動物作擬人化,顯然不是沒有原因。

_dsc8981.jpg

《王善壽與牛進》書裡,也有透過蝸牛說自己是搞存在主義的,但又不知道存在主義究竟是什麼,深入淺出地嘲諷風潮的無知與盲目。而如此荒誕的現象俯拾即是,比如眼下世界盃足球賽正夯,不也有人在鏡頭前回答最支持哪一隊的球員時,熱情喊著我最喜歡柯瑞(Stephen Curry,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又或者,那些各式各樣斂心靈財致富的seafood。還有,虐殺事件層出不窮到,好像我們活在一個每天都在殺的時代。遺忘的速度也非常快,比如正在看大地震傷亡如何慘重呢,下一秒電視台廣告就要我們喝到『呼你爽』,唉……」黃春明神情哀傷,「家庭一旦崩壞解構,倫理與情感也跟著消亡,整體社會跟人的心靈都太過空虛,這是結構性的問題,這是缺少生活導致的下場。沒有生活,就沒有教育,一切便會變得貧乏虛無。」這也是何以黃春明近年積極投入兒童劇編導的緣由之一吧。

黃春明說:「要繞到後面去想,不要只是眼前看到的表象,不要迷信速度,不要拘泥於快慢的形式。有時候不妨也要九彎十八拐,會有更完整的收穫。」

幽默亦然,那跟當前的酸民風不同,絕不止是調侃嘲弄挖苦取笑而已,幽默的後面必然有著真誠深沉的悲傷。

_dsc8738.jpg

▉什麼火氣,我這是要展現生命的火花!

訪談的幾小時裡,從漫畫到文學小說的價值核心,黃春明無所不談:「要寫出人類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不能只是特例。我的體會是,同理心是最重要的。我們看黑人或印地安人被欺壓凌辱,也會感同身受,不為什麼,就只是因為他是人,跟我們一樣的人。所以,人性是共通的。所以,某些人的際遇與周遭的關係,才能夠打動我們。」

黃春明指著採訪團隊,又指著窗外說:「你們跟外面的所有人,在我眼中,每個人都是一本長篇小說,都有很多故事可以說、可以寫。沒有誰比誰優等或低階。也因為這樣,我堅持創作應該老少咸宜、雅俗共賞。文字是橋樑,作用是讓人安穩通過,走到作者所在的世界。橋如果做得太華麗或太險絕,只忙著看橋的話,讀者不就過不來了嗎?」

跟著,他提到早前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演講時發生的公然侮辱事件,黃春明一方面高興法院還他公道之餘,另一方面也補充兩件趣事,其一是有讀者寄來一箱拳套,說是他可以一手拿筆,一手戴拳套怒擊對方。還有人對他說,黃老師火氣不要那麼大云云,黃春明當下直截了當地回應:「什麼火氣,我這是要展現生命的火花!」

而在文學好像愈來愈無力的年代,黃春明對文學還有信心嗎?

他表示,應該是6年前吧,他收到一通陌生的電話,請他前往安寧病房,探視一位癌末的木匠。木匠姓官,雖然只有一面之緣,但黃春明至今仍牢記他的全名。「他是我的讀者,臨終心願就是見我一面。他對我的小說人物如數家珍,還一直問我怎麼不繼續寫小說呢。」

還有一次,是黃春明去桃園某高中演講,有個清秀的高三女生遞給他一封信,希望他回家再拆開看。展信的第一句話就寫著:「黃春明老師,你救了我一命。」女孩提及自己曾割腕三次,「她讀了我寫的〈國峻不回來吃飯〉後,明白父母生不如死的痛苦,跪著對爸媽說自己再也不輕生。她現在的生命是多出來的。

黃春明說,「這兩次真是最大的感動,比得什麼文學獎、文化獎都還要震撼。你們說,文學有沒有用?誰敢說文學沒有用!」

_dsc8903.jpg

訪談完進行拍攝時,攝影師請黃春明移動到書房外的盆栽花園中拍照,還準備了椅子。黃春明看了椅子一眼說,「這樣不自然吧,怎麼會有人坐在這裡呢?太不合邏輯了。」

黃春明自行把椅子搬離,團隊要上前幫忙,遭他婉拒:「我來就行,我得多動啊,不能老坐著。」拍完以後,攝影師請他回到室內,坐在光影投射的地板上,他沒有遲疑就坐下了,而且很自在、自然的樣子。

84歲的黃春明依舊生命力旺盛,他自言還要持續耕作下去,直到死之終至,他都要為普通人寫出並不普通、具有廣大關懷的作品。而能夠目擊如此堅定的靈魂餵養壯舉,還是進行式,我們何其萬幸。

_dsc8940.jpg

getimage_3.jpg
王善壽與牛進
作者:黃春明  
出版:聯合文學出版公司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黃春明  
  1935年出生於宜蘭羅東,筆名春鈴、黃春鳴、春二蟲、黃回等。
  屏東師專畢業,曾任小學教師、記者、廣告企劃、導演等職。近年除仍專事寫作,更致力於歌仔戲及兒童劇的編導,此外亦陸續擔任過東華大學、成功大學、中央大學、政治大學及臺東師範學院等大專院校駐校作家。曾獲吳三連文學獎、國家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東元獎及噶瑪蘭獎等。現為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九彎十八拐》雜誌發行人、黃大魚兒童劇團團長。
  黃春明以小說創作進入文壇,雖被譽為鄉土作家,但在不同的時期展現出不同的寫作風格。作品關懷的對象包括鄉土小人物、城市邊緣人,90年代則特別關注老人族群。除了小說的創作之外,更跨足散文、新詩、劇本及兒童文學(繪本、童詩、小說)等不同文類的寫作。
  著有小說《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啦.再見》、《放生》、《沒有時刻的月臺》等;散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九彎十八拐》、《大便老師》;童話繪本《小駝背》、《我是貓也》、《短鼻象》、《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等,還有一本關懷幼兒成長的童話小說《毛毛有話》,以及為戲劇而創作的腳本,如《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又名《新桃花源記》);另編有《鄉土組曲》、《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教學手冊》、《宜蘭縣通俗博物誌圖鑑》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6-29 17:23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