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張亦絢x宮部美幸:行走在現實的黑霧中,我們都是人生的學徒
左為小說家張亦絢,右為宮部美幸
左為小說家張亦絢,右為宮部美幸

若說松本清張是一時代良心,要揭開「日本的黑霧」,那翻開有「松本清張的女兒」之稱的宮部美幸小說,讀者也許會發現,啊,此刻我們便身在現實的黑霧中。

──新生代作家 陳栢青

擁有一級速記員資格的日本作家宮部美幸,下筆迅速俐落、出版量驚人。光是2017年,扣除掉再版重出的著作,全新中譯本便有厚實的《逝去的王國之城》,以及近日上市的《希望莊》。

《希望莊》是「杉村三郎系列」的第4部作品,主角杉村原是在童書出版社工作的編輯,與交往的女友論及婚嫁時,才發現未來的岳父是財團負責人,並被迫進入商社工作。杉村平凡一如你我、不比其他帥氣冷酷的職業偵探耀眼,然而這個在日常作業中遭遇離奇案件的上班族,其溫厚誠懇的小人物偵探形象,卻深深走進讀者心中。

素來以描寫小人物聞名的宮部,溫柔而堅定的筆調中常帶有批判的眼光,「杉村三郎」系列即充滿宮部式的人情世故,以凡人的善意眼光來看待事件。

「杉村三郎系列」的前三部作品包括《誰?》、《無名毒》、《聖彼得的送葬隊伍》,每一部都可獨立閱讀。本身即是重度推理小說讀者的作家張亦絢,在《希望莊》出版之際,按順序重讀了一次,發現比個別閱讀有更多體驗。她說,早先看到第一部《誰?》的時候,可能太年輕,不太咀嚼杉村三郎的處境,這次重讀,對於杉村這個人物本身的經歷,內心觸動是非常大的。

23191676_10208970067363440_1568228993_o.jpg

在出版社獨步文化的安排下,張亦絢與宮部跨海連線會談,從最初的創作心情,聊到「杉村三郎」系列背後的人情義理。

▉保持初衷,越來越難

自1987年出版首部作品《鄰人的犯罪》後,宮部已在今年邁入創作30週年。張亦絢還記得,當年讀到宮部的《魔術的耳語》時,驚訝地讚嘆:日本出了一個天才女作家!如今想到宮部已然在推理這條路上堅持了30年,心裡更覺得無比感動。張亦絢向這位國民作家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還記得最初動筆的心情嗎?」

宮部對於創作生涯已來到30週年,雖感訝異,但仍覺得這條創作之路,卅年一路走來十分幸福。或許是經驗讓自己在工作上更從容了,她表示,只要能繼續寫著自己喜歡的小說就很快樂,這點是從出道以來始終沒有改變的。不過,宮部也誠實提到:「雖然明白不能忘記初衷,但要保持和出道時一樣新鮮的心情來面對工作,是愈來愈困難了。」

宮部美幸.png
小說家宮部美幸(照片取自JTBC官網)

聊到寫作,宮部認為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擁有技術,便能一舉挑戰描繪困難的主題。張亦絢提到,她在讀《聖彼得的送葬隊伍》時,宮部僅透過幾句對話,就讓人感受到「鮮明的痛苦與危險」。這些細節,令她想到許多宮部迷曾發出的感想:「老師從不看輕小說技巧。」

比起剛出道時,宮部認為現在的自己漸漸能夠冷靜縱觀作品的整體,一邊書寫細節。每當感受到這一點時,確實會覺得自己培養出了寫小說的技巧。然而即使如此,宮部也坦率告白:「每回交稿前,我總會修改非常多次,導致作品完成極為耗時……」她一再強調「真的是非常多次」,並謙稱自己仍算不上是技術靈巧的作者,因為真正技術高明的作家,一次就能完成原稿。

▉軟弱的人生也必須很堅強地過

系列作中的杉村三郎,不僅在《希望莊》正式晉身為宮部作品中第一個真正的「偵探」,其善良溫厚的性格,更讓許多宮部讀者十分鍾情。

為了這次訪談特意重讀了系列前三部的張亦絢提到,她認為杉村三郎其實是個相當不好寫的角色:他執著,但個性也有些朦朧。在《誰?》時,杉村彷彿很單純,但《無名毒》及《聖彼得的送葬隊伍》中的杉村,在張亦絢腦海浮現了一句話:「原來軟弱的人生也必須很堅強地過。」這句話可以說總括她對這個人物的感想。

張亦絢表示,杉村總會讓她想到「學徒」兩個字,但既不是編輯或事業經營的學徒,也不是偵探的學徒,而是人生的學徒。對比芥川龍之介悲觀地認為,人是來不及做任何準備就被丟到人生裡,杉村三郎的學徒樣態,是介於準備中與準備好的未完全定型,不單很美,也有一種非典型的勇氣。

「沒錯,我就是想描繪出這種性格的杉村。」宮部十分贊同張亦絢將杉村比喻為「人生的學徒」。即使自己的人生是介於準備中與準備好的未定型,但他懷著勇氣,不逞強,也不偽裝自己,繼續邁步前進。

待人親切,既是普通的上班族,也是愛家的人,與警方或黑社會沒有特殊的淵源,拳腳也不厲害。杉村三郎並不是讀者印象中典型的偵探,這樣的人物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私家偵探?不只是讀者期待,宮部也非常盼望能在接續的系列作寫作過程中,逐漸挖掘出這個角色的不同面向。

_DSC5430_0.JPG
小說家張亦絢(攝影:王志元)

▉凝視黑暗與恐懼

宮部美幸以細膩的人物塑造著名,張亦絢則以「滴定」來形容宮部描寫人物的妙筆。「滴定」意指每次給予少量,以使人吸收完整,巧妙形容了宮部在描寫拿捏上的藝術。

在書寫過程中,因為對筆下的角色愈來愈心生憐愛,而讓該角色比最初的設定活躍,或者說出名言,這對宮部來說是常有的情況。宮部提及,她曾在某部作品中,為反派或有不幸遭遇的角色取了名字,不免覺得內心有些抱歉,因此在另一部作品中,便特意讓這個名字以善良或幸褔的角色再次登場。宮部雖然定位自己是屬於對筆下人物不會投入太深情感的類型,但仍可看出她對自己創造出來的角色懷抱珍惜的溫情。

宮部不只擅長掌握人物,更積極描寫社會問題。張亦絢表示,與一般社會大眾開始關注到問題的時機相較,宮部的作品往往能先一步深入社會問題,令人佩服。

宮部自言,這種社會感的敏銳度,與迅速介入的態度,或許可以歸因於自己的「膽小」,因此經常將入侵日常生活時,會感到厭惡、害怕的事物當成書寫的主題,希望能儘早處理自身恐懼的事物。

在杉村系列中,宮部也提到:「無論再小的事件,我都想描繪出其中能窺見人類的業障,或社會黑暗面的一個個插曲。」無論是描寫精神異常、校園霸凌或社經地位低弱的人們,宮部彷彿都與讀者站在一起,一同凝視著社會的暗處。

800x800-01.jpg

23140226_10208970027842452_1329742663_n.jpg希望莊
作者:宮部美幸
譯者:王華懋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誰.jpg誰?
作者:宮部美幸
譯者:劉子倩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399元
內容簡介➤

1432611081-939884868_n.jpg無名毒
名もなき毒
作者:宮部美幸
譯者:劉子倩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聖彼得.png

聖彼得的送葬隊伍
ペテロの葬列
作者:宮部美幸
譯者:王華懋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7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宮部美幸(Miyabe Miyuki

1960年出生於東京,1987年以《ALL讀物》推理小說新人獎得獎作〈鄰人的犯罪〉出道,1989年以《魔術的耳語》獲得日本推理懸疑小說大獎,1999年《理由》獲直木獎確立暢銷推理作家地位,2001年更是以《模仿犯》囊括包含司馬遼太郎獎等六項大獎,締造創作生涯第一高峰。

寫作橫跨推理、時代、奇幻等三大類型,自由穿梭古今,現實與想像交錯卻無違和感,以溫暖的關懷為底蘊、富含對社會的批判與反省、善於說故事的特點,成就雅俗共賞,不分男女老少皆能悅讀的作品,而有「國民作家」的美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11-01 19:42
現場》「台灣很棒,但是太低調了。」——泰國、印尼、新加坡譯者眼中的台灣文化輸出困境與轉機
右起:新加坡譯者李耀龍(Lee Yew Leong)、印尼譯者Chi Chi Bernardus、泰國譯者王道明(Anurak Kitpaiboonthawee)
右起:新加坡譯者李耀龍(Lee Yew Leong)、印尼譯者Chi Chi Bernardus、泰國譯者王道明(Anurak Kitpaiboonthawee)

若不是事先知道他們是遠道而來的譯者,我懷疑自己是否能立刻發現他們不是台灣人?來自新加坡的李耀龍(Lee Yew Leong)、印尼的Chi Chi Bernardus、和泰國的王道明(Anurak Kitpaiboonthawee),三人說著一口流利中文,得仔細聽才能聽出淡淡的口音。李耀龍說中文算是他的母語,只是16歲後他去美國唸書,此後對中文就疏離了許多;王道明則是幼年跟著家裡住過許多國家,台灣是其中之一,就這樣耳濡目染學會了中文,十二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幫忙簡單的筆譯和口譯。

_DSC9512-編輯.jpgChi Chi Bernardus學中文的機緣就奇妙許多。高中畢業後她原本在離家三小時火車車程的城市萬隆學俄語,有天接到爸爸的電話,說她第六感很強的表姑突然有個感應,要她改學華語。她雖稍感納悶,但還是在爸爸的勸說下重考大學,進了中文系。或許是因為她從小就喜歡香港的武俠電視劇,聽著華語配音和印尼字幕多多少少學了一點,於是成績不錯,畢業後申請到獎學金來台灣唸中文。畢業後回過台灣幾次,隨手買了幾本瓊瑤的小說,包括《還珠格格》系列;剛好那時候《還珠格格》的電視劇在印尼上映,收視率很高,有間出版社想出版這系列小說,因緣際會找上Chi Chi Bernardus。

Chi Chi Bernardus是因《還珠格格》而踏入翻譯這個行業,王道明和李耀龍也各有一本吸引他們入行的台灣作品。王道明的那本書是15歲那年,收到台灣朋友寄來的《淘氣故事集》。「我還記得因為家裡沒人收件,就自己坐車去郵局拿,在回程的公車上看得哈哈大笑。當時那個郵寄包裹上貼滿了郵票,算一算比書還貴,覺得很感動。」他就這樣一路追著侯文詠的作品看,過去網路購物還沒有興起,想買一本中文書還得去馬來西亞才買得到。後來因為一個機緣,他開始向出版社介紹台灣的小說,自然而然就想起這本書。他笑著說「就這樣踏上不歸路,十幾年了」。

李耀龍同時也是國際文學雜誌《Asymptote漸近線》的總編,從美國求學期間就愛上了台灣文學。「有個朋友介紹我台灣詩人的作品,陸陸續續試著翻譯了幾篇,其中一首鯨向海的詩,是我第一篇被刊登出來的翻譯作品。」除了親自翻譯過鯨向海和周夢蝶的詩以外,也曾做過一期台灣小說特刊,將舞鶴、朱天文、李昂的小說作品收錄其中,憑一己之力想將他熱愛的台灣文學推向國際。_DSC9496-編輯.jpg

李耀龍認為台灣文學的文學價值很高,卻因為複雜的政治和經濟因素而變得邊緣,沒有受到正確的評價。「如果一個美國人去學中文,他會選擇翻譯中國的文學作品,因為現在大家都對中國比較好奇,出版社也比較願意出錢買韓寒,或像閻連科這樣兩次獲得布克獎提名的作家的版權。」深深為台灣純文學作品傾心的他更直言:「我為什麼替台灣文學打抱不平?就是因為很多人只關注中國,但如果是憑文學價值來看的話……美國或英國應該要多多關注台灣文學。」

在泰國專門經營台灣小說的「蜘蛛文化出版社」負責人,王道明也很坦白地表示:「其實泰國對台灣的印象很模糊。」台灣以外的國家,普遍很難區分台灣、中國、香港、或其他地區的華語文學有何不同。王道明翻譯出版了彎彎和幾米的作品,雖然銷量不錯,但泰國讀者卻經常將之誤認為是來自日本的作品,並不太意識到彎彎和幾米是來自台灣,加上對台灣的認識也不多,因此出版社很少強調「台灣」,而是直接以作者的形象和內容來行銷。

王道明將多年來對台灣的觀察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台灣很棒,但是台灣很低調」。他同意李耀龍對台灣的看法,認為台灣的「低調」或許是因為複雜的政治因素所導致,讓台灣許多值得向外推廣的事物都仍局限在台灣內部,無法真正走出去。

印尼的狀況也是類似。「現在隨便在路邊問大家對台灣的印象,可能他們的答案都是一樣的,就是『台灣=做買賣』,或者『台灣=電腦』,但文化、文學、文藝方面,他們沒有看到太多東西,這實在很可惜。」Chi Chi Bernardus感嘆,台灣明明有這麼多很棒的藝術品、電影、和文學,卻只能來台灣才能看到,實在可惜。王道明和李耀龍對此也深有同感。李耀龍更強調這些推廣不能只靠個人和民間來努力,政府應該給予更多支持。

_DSC9488-編輯.jpg「其實書是一種可以記錄很多東西的載體,簡單的對白裡也可以看見每個時代的變化,包括食衣住行。」王道明認為,透過「書」這個媒介,可以更清楚地呈現「什麼是台灣」。他以小說《白色巨塔》為例,書中的場景全部都是台灣,城市、道路、食物……喜歡上這部作品的粉絲,就會因此對台灣有嚮往,或許哪天就會找機會親自來台灣追尋書中的場景,進而對台灣文化有更多認識。

獨特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台灣豐富而多元的性格,這也表現在台灣文學作品的文字語言上頭,對譯者來說,是一種充滿挑戰性的魅力。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言,以及瓊瑤作品中大量的古典詩歌,武俠小說中的文言文,甚至是台灣年輕人的流行語,提起這些,三位譯者都同時露出苦笑。不過,語言的問題還可以上網查詢、或是請教認識的台灣朋友,更困難的部分反而是遇到宗教或敏感的政治議題時,用字該如何拿捏?Chi Chi Bernardus以孫心瑜的《酒釀》這本書為例,「裡頭提到1949年到1965年有一批人『移民』到台灣,翻譯時該用什麼角度來翻?」簡單的兩個字,卻隱含著立場和觀點,考驗譯者對台灣歷史、政治、文化的了解與態度,此外也得考慮本國讀者的理解程度而有所斟酌。

翻譯不是件容易的事,看似平實的字裡行間也經常埋伏著得讓人尋思良久的難題,對他們來說,這份工作既苦又甜:苦的是獨自與文字資料拚搏的艱難,甜的是沉浸在鍾情的文學作品中,那份與文字深刻相依的感動。因為學會了中文,而接觸到台灣的文學作品;因為愛上台灣文學,他們透過自己的譯筆,將台灣的文學介紹給更多的人,讓台灣以外的人,也認識台灣。

_DSC9563.jpg

800x800-01.jpg

酒釀書封.jpg酒釀
作者:孫心瑜 
繪者:孫心瑜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孫心瑜

義大利波隆那拉加茲獎(bologna Ragazzi Award/vincitori)得主
金鼎獎繪本作家
連獲兩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獎」

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畢業。學生時代即獲各種繪畫比賽大獎。繪製過郵票,曾到長江探源,旅居美加、上海、遊歷歐亞。從事各類視覺設計工作多年,連續兩年獲得信誼兒童文學獎,第35屆金鼎獎。2015年成為台灣第一位獲選波隆那書展特別獎的繪本作家。專注插畫設計與繪本創作。《背影》無字繪本,榮獲好書大家讀。

於聯經出版《背影》、《回家》等作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李永平紀念專題 I 》曾珍珍:共創東華十年傳奇

他的哭聲非常的戲劇性,像被欺負的小孩對著忽然現身的母親,一肚子的委屈嘩然從喉頭衝出。然而,那哭聲卻又是成年男子難得發出的,游移在哽咽和嚎啕之間,一種宏亮、厚重的哀吟。

1999年9月22日,我打電話給當時蟄居在台北峨嵋街的李永平,邀請他到籌備中的花蓮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簡稱創英所)教授小說創作。一聽見我報上名字,他先說對我有印象(我的名字太好記了),然後就放聲大哭,為前一天集集大地震的死難者哀哭。「我在埔里寫作《海東青》,受難者中有好多是我熟識的人。」

一種不捨至親驟逝的哀嚎,持續了將近一分鐘或更長,至少迴盪在我的記憶裡的是一聲聲的長嘯,我從未聽見成年男子這樣哭過。之後,他平靜下來,很爽快就答應了我的邀請,說到花蓮教學生寫小說很好,尤其文學院有楊牧坐鎮。繼巨著《海東青》之後,前一年他完成了《朱鴒夢遊仙境》,由聯合文學出版。除了在東吳兼課之外,他靠著作和翻譯稿費過活,生活並不寬裕。

那時,東華英美系的創系系主任吳潛誠教授因病歸建台大外文系,我臨危授命,擔任代理系主任,需要在下學年度成立甫獲教育部核准設立的創英所。創英所的文學創作組碩士班是國內首創的MFA in Creative Writing,除了創作教學之外,希望培養學生透過英文閱讀經典原著或譯作的能力,藉此開拓台灣新生代作家的世界文學視野。

經由鍾玲的推薦,小說文類我們鎖定了聘請李永平。鍾玲是這麼說的:「如果敢冒險的話,去請李永平出山效力。」我腦海裡浮現那位有著雪肌、抿著紅唇,從台大文學院一樓走廊向著盡頭教室走來,替顏元叔教授監考的助教。他身材魁梧、英氣煥發,神色卻有點身在心不在的惶憂。這人後來陸續寫了《吉陵春秋》和開創馬華文學風潮的名著。最重要的是,他獲有美國聖路易士華盛頓大學的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兼具副教授資格,的確是不二人選。我徵詢楊牧的意見,他明確地說:當然可以。

電話中說定後隔兩天,李永平就來信確認他願加入創英所,隨函附有兩頁給楊牧的信,以乾淨、工整的筆跡寫在稿紙上。楊牧特別囑咐我提聘時,一定要同時將他的著作送外審,讓李永平得以正教授職銜接聘。楊牧說這是他該得的尊重,不僅薪資較高,重回學院之後,更不必再為升等傷神,可以專心創作。基於愛才,楊牧盡心盡力呵護李永平。顧念他單身住在宿舍,三不五時出外闖蕩,難免發生意外,特地送他一支辦了號碼的手機,這號碼隨著李永平直到他辭世。

2000年秋,李永平移居花蓮,展開他後續9年的教書生涯,主要教授小說創作和翻譯。不久,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兼課的郭強生也接受楊牧的邀請,回台加入創英所的師資陣容,他教授的課程相當多元,涵蓋了劇本創作、戲劇導讀、音樂劇入門、經典作家研究等。

我們同時也首開先例,向校方爭取用教育部核可的一個正職員額,聘請一年一聘的駐校作家,藉此活絡學院與文壇的資源流通。第一任為詩人瘂弦,後來黃春明、羅智成、林正盛、鄭愁予、莊信正、林俊穎等先後受邀。我則主要負責零學分但必修的英文短篇小說導讀,用從王文興老師習得的訣竅,培養學生寫作者必備的精讀功夫。

創英所一開張,立刻吸引全台具有潛力的年輕寫手前來報名。初期的學生真是人才濟濟,多是帶槍來投靠的,如方梓、施俊州、孫梓評、王威智、許榮哲、甘耀明、何致和等。第一屆錄取的學生中甚至還包括舞鶴,只是他一學期沒上完,就辦理退學,大概看穿表面的風光背後,其實師資和經費相當匱乏。

駐校作家是客卿,中文系師資如王文進和郝譽翔等是外援。在拮据中勉力運作,為了不辜負群英薈萃的因緣,很自然地,李永平、郭強生和我形成了學生口中的鐵三角。透過我們三人的合作無間,以及學生彼此的相互激盪,創英所10年慘澹經營,卻成就了台灣文壇風聞的一則傳奇:因為師生作品在10年間直至今日,屢屢攬括國內重要文學獎項,甚至包括國家文藝獎和金鼎獎等,所謂的東華幫儼然形成。

後來,因併校導致組織調整,創英所停招,東華的MFA in Creative Writing轉由須文蔚和吳明益主導的華文系接辦,再造下一波風潮。其實,決定停招也與李永平決定年滿60歲退休,以便專心寫作,鐵三角從此無以為繼有關。讓李永平決定退休則與一場車禍意外有關,這場午夜發生在理想大地度假村附近縣道的車禍,毀了他平日代步的紅色跑車。雖然他毫髮未損,而遭撞的原住民箱型車也奇蹟似地只有尾端凹陷,車內父女均安,然而跑車車頭全毀,為了避開連鎖禍患,他當下決定離開花蓮,定居淡水專心寫作。

在告別式中,郭強生對我說,創英所十年如夢一場。從我的角度回顧,對小說家李永平而言,以他的震後哀嚎為序曲,終止於他那部撞毀的紅色跑車的9年歲月,恐怕是自稱浪子的他一生中難得的彷彿有家的歲月,也是他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他在東華動筆寫《雨雪霏霏》,完成了「月河三部曲」的前兩部。他甚至談了一場戀愛,幾乎可以成家。如果有人在旁悉心照顧,或可避掉罹癌猝逝的結局。哀惋的缺憾背後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沈澱,或可留待當事人日後細細訴說。

李永平的真性情表現在教學上,則是他鏗鏘有力,講課如唱戲般全神投入的個人風格。他喜歡在研究室上課,隔鄰就是我的研究室。不知為什麼,我多年來對於隔壁傳來的一波波大聲公似抑揚起伏的說書聲浪,完全不以為意。就像直到他退休,我才警覺會不會有二手煙透過天花板上頭相通的空隙,經年累月侵入我的肺部?鐵三角的豪氣相挺可以神奇地擴大包容,由此可證。

不只我挺他,他也挺我,像兄長。他喜歡說,我們一起在東華,像兄弟姊妹。中文系的教授,無論年長或年輕,大多跟他友好,像劉漢初和許又方。有人疼惜,本是傑出作家的特權。

李永平曾於2002年獲頒人社院教學特優獎,學生的評量是獲獎的重要準據之一,可見重回學院教書的他多麼受到學生歡迎。他開授翻譯課,教書技巧別具特色,用心地以3種不同顏色的筆,依信達雅不同性質的缺陷,批改學生的翻譯習作。傾力創作的他並不吝惜時間細改學生作業,這是一絕。

校方要求獲獎者撰寫短文陳述教學理念與方法,東華圖書館裡陳列有李永平當年的得獎自述〈不忍〉,其中生動地描寫了自己如何咬緊牙關忍住突襲的五十肩疼痛,把一堂課教完。文末,他寫道:「只要心存不忍,每一位老師都可以成為問心無愧的好老師。不忍,是人類的最高情操,可卻是我們作老師的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

對創英所的學生而言,永平老師的魅力應該就是他那非常另類的,帶點頑童興味的率真,以及耐人尋味的,郭強生所謂的細膩的溫柔。拋開人性的脆弱不說,為人師,除了專業涵養之外,他活脫是個具有母性的大頑童。有回,大夥兒出遊至富源的蝴蝶谷,眼看谷泉碧綠沁人,管它有我和幾位女學生在旁,他脫掉上衣,褪去外褲,幾乎半裸著身一骨碌游入谷中,其他的男同學好幾個跟進,一幅母鴨帶小鴨戲水的景象。忘情的時候,他的確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小孩。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勒比海詩人沃克特(Derek Walcott)2002年訪台時曾到創英所演講,我們特別安排他住宿於位在山巔、面向太平洋的遠來大飯店。晚上餐敘,李永平單獨搭我的車前往,車子駛進地下停車場,他突然有感而發對我說:「珍珍,我告訴你啊,我一定可以活到一百歲,寫出一部又一部的小說,然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現在他走了,留下一部未完成的《新俠女圖》。去(2016)年在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中,他喜孜孜地對我說他正在寫一部武俠小說,聚焦於俠女復仇而且成功。7月底,我和邱貴芬、詹閩旭、甘耀明及何致和到他淡水的家探望他。他雖然身形枯瘦,但活力十足,跟大家講了約一小時的話,特別強調他之所以必須離開馬來西亞,是因為支持沙撈越獨立,得罪當局,還特別指著牆上張掛著的一面沙撈越共和國國旗。

他特別要我上樓去看看他的書房。位於樓中樓上層的書房坪數極小,但有窗,面向淡水河和觀音山。窗的左旁貼了一張紙,上寫《新俠女圖》全書章回回目。一部志在提升華語武俠小說藝術境界的傑作,雖來不及完成,情節在他的構想中卻已完備。在某次訪談中,他曾提及,如果未能完成這部武俠小說,他會陰魂不散。我非常好奇,一個母性與童心兼具的小說家,會以什麼方式還魂?

那天離開他淡水公寓前,我特別趨前給了他一個深深的擁抱。與他同事9年,無意間共創了東華創英所傳奇,是我學術生涯的驚喜之旅。與他的友情也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關係之一,定義了超越性別的豪氣相挺。而今,他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至於文學的生命,將由萬千讀者接續繁衍。

李永平_縮_李芙萱提供.jpg
作家李永平(李芙萱提供)

「作家的老師:李永平」紀念專題其他文章

延伸閱讀:

追思李永平》黃錦樹:漫遊,回返,一趟旅程

0817-書盒-立體模擬300(合)_0.jpg月河三部曲
作者:李永平
出版社:麥田  
定價:2300元
內容簡介➤

1087914916_m_0.jpg吉陵春秋
作者:李永平  
出版社:洪範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永平
1947年生於英屬婆羅洲沙勞越邦古晉市。中學畢業後來台就學。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後,留系擔任助教,並任《中外文學》雜誌執行編輯。後赴美深造,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東吳大學英文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2009年退休,受聘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著有《婆羅洲之子》、《拉子婦》、《吉陵春秋》、《海東青:台北的一則寓言》、《朱鴒漫遊仙境》、《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大河盡頭》(上下卷)、《朱鴒書》。另有多部譯作。
《吉陵春秋》曾獲「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及聯合報小說獎。《海東青》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大河盡頭》(上卷:溯流)獲2008年度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第三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大河盡頭》(下卷:山)獲2011年度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台北書展大獎、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大陸版《大河盡頭》上下卷獲鳯凰網2012年度「中國十大好書」獎。2014年獲中國廣東中山市第三屆「中山杯全球華人文學奬」大獎。2016年獲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第六屆文學星雲獎貢獻獎、獲頒第十一屆台大傑出校友。
相關著作:《大河盡頭(上卷:溯流)》《大河盡頭(下卷:山)》《大河盡頭(上):溯流 (珍藏版)》《大河盡頭(下):山 (珍藏版)》《朱鴒書(珍藏版)》《朱鴒書》《雨雪霏霏(全新修訂版)》《雨雪霏霏(珍藏版)》《大河盡頭(上卷:溯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曾珍珍(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2017-10-30 12:11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