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吃」光記憶嗎?從跨國移動、全球餐桌談食物與鄉愁的記憶

▉人移動,那食物呢?

「離散」(Diaspora)和「全球化」是文化研究領域中兩個重要的理論概念。

離散,凸顯一種因為跨國而生的流離狀態。當一個人或一群人,自願或非自願地跨國移動──包括驅逐、逃難、人口販運、移居、移民等,導致其文化認同複雜化,甚至摻雜各種歧視與權力在內,都是離散所衍生的議題。

另一方面,因為跨國移動而形成無國界、零時差的世界,使我們可以吃到法國鵝肝醬、美國安格斯牛、北歐鱈魚、智利蘋果、西班牙伊比利火腿……餐桌的全球化,看來是個豐沛且美好的幸福景緻。

那麼,跨國界移動的離散人,與無時差運送的全球餐桌,有可能共譜一首美好的奏鳴曲嗎?食物除了是「鄉愁」的記憶,我們同時也關注,食物如何跟著人而移動?我們能否在其中找到文化認同的痕跡?

▉「保存」眷村菜?

要討論人的移動、食物與記憶的連結,所謂的「眷村」、「外省菜」似乎是經常被提到的主題。前些年關於眷村菜的介紹、店家或食譜話題相當熱門,但似乎較少人關注到,官方出版也試圖介入這個主題。

img2716_縮.jpg
照片取自《人生回味》,木馬文化提供

2014年底,高雄市文化局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經費支持下,出版了以高雄眷村為主題的私房美食書《人生回味》。全書以高雄的鳳山、左營與岡山三地的眷村為對象,透過田野調查,匯整並記錄私房菜與料理的做法,並試圖從菜餚或眷村媽媽們的回憶與料理哲學,勾勒眷村的面貌與文化歷史。

從文資局的出版架構來看,顯然是將「眷村文化」視為應列入「典藏保存」的對象,而非每日生活的家常。這個觀點當然是令人難以接受,但該書可貴之處在於,從27道眷村家常菜的訪談中,我們可以傾聽到個人層次的飲食印記,以及他們累積出來的眷村共同記憶。這個擾動的過程,讓眷村記憶被建構,也讓常民生活得以被記錄。

探討眷村議題時,性別向度是絕對不能缺席的。「眷村菜」本質上混血雜揉,跨越地理疆界,這些「眷村媽媽」是觸動不同元素相互交流的靈魂人物。《人生回味》書中紀錄大量的X媽媽、Y家奶奶,都見證了女性大半世紀在廚房穿梭中累積的生命經驗。可惜的是,這些受訪者幾乎只以夫家的父系家庭身分被認知和記錄。在眷村,母親的姓名似乎自然化地消匿失聲。

▉是閱讀、出版、書寫,還是其他?

透過與飲食經驗相關的主題,來召喚群體的感知與情緒,一直是重要的操作模式。同樣在2014年底,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也製作了《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一書,邀請藝文界人士回想成長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道菜,再由專業廚師重現。

書中選訪的10人,有本省籍、外省籍、原住民,還有義大利落腳台灣的攝影家「新移民」。搭配基金會的宗旨「促進族群融合、海內外推動新台灣人的理念」,十分具有巧思。每篇故事娓娓道來,有外省移民的大時代悲喜青春,有本地家族的拼命奮鬥情節,在眷村、原鄉與野台戲棚下的各式廚房,牽動著離散心靈的食物記憶與美味想像。

IMG_5847_縮.jpg
明華園當家臺柱孫翠鳳所做的鍋粑,照片取自《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遠流出版提供

IMG_2460_縮.jpg
知名導演楊力州母親所做的「三鮮炒蛋」。照片取自《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遠流出版提供

書中傳遞的訊息是,各種人生困局總會透過食物達成和解。看似談食物本身,更龐大的意圖是以食物記憶達成整體社會的族群和解。2014年底正是各縣市首長選舉的時刻,當然值得聯想。而書中的「新移民」一族,刻意隱沒了東南亞來的朋友,或許也是一種理解和詮釋。

▉飲食文化中的女性視角

如同眷村曾經是個標籤,東南亞移民工也是。一群被稱為新住民、嫁入台灣家庭的女性,同樣面對不同文化的食物經驗。主流社會期待她們融入台灣,必須以中文與下一代溝通。她們把媽媽的母語放下,家鄉味也成為被放逐的想念。

南洋姊妹會撰寫的《餐桌上的家鄉》,彌補了這個想念。這是一本合集,邀請姊妹分享佳餚,講出她們原鄉家庭的故事與食物。

劉維人.jpg
攝影:劉維人

這本書也讓我們看到台灣社會文化視野的有限,與一貫自我中心的狹隘想像。例如,由一萬多個島嶼組成的印尼,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各島之間高度歧異,文化樣貌多元複雜。沒有「一個」印尼,是他們國家的重要標記,自然也不存在「一種」印尼菜。

印尼菜,是馬來西亞、泰國、中國沿海、荷蘭等無數地方,經過數百年航海貿易,加上各個島嶼的風土融合形成。「印尼菜」絕對是難以名狀、不相重疊的集合。從印尼菜的融合混雜,可以窺見歷史地理人文的複雜多樣,但台灣人卻經常完全無視無感。

▉屬於誰的「食光記憶」?

廚房是女性主導的空間場域,每日的餵養、照顧家庭身心飽足,也經常被認為是媽媽「愛的勞動」(labor of love)。但是相較於食譜的華麗,食材的生意經一樣有女性的痕跡。

食品行女兒邱明琴的《南記行的乾貨傳奇》,從家中開店做生意為出發點,描述新竹在地傳承三代的南北貨商號。

南記行的乾貨傳奇 - ISBN9789570845730(內文)-115.jpg

南記行的乾貨傳奇 - ISBN9789570845730(內文)-186.jpg
照片取自《南記行的乾貨傳奇》,聯經出版提供

不像前面幾本書是集體記憶的追尋,邱明琴的目的是為特定族群的飲食文化留下紀錄。作者並不常拿筆,而是擅長食材販售、食物烹調,在家庭、食肆、商舖之間張羅三餐的女性。她在小學四年級就取得父母信任,獨自北上台北迪化街交訂單與辦貨。個人記憶衍生出來的家族商業,詳實傳達了台灣華人社會對於乾貨食材的知識和演變。

▉年輕世代的食物鄉愁

今年3月,胡川安、郭婷和郭忠豪三位年輕人合作出版《食光記憶》一書。三位作者以分散的地域背景、不同的文化養成,勾勒不同時空的飲食書寫。與其說這本書是以飲食為題的共筆,不如說是作者各自關注的飲食文化因子碰撞後的結晶。

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 - ISBN9789570849127(內文)-35.jpg
照片取自《食光記憶》,聯經出版提供

導讀人謝金魚在後記提及,作者的故事書寫經過將近兩年的討論,從網路平台逐步走向實體出版,為了讓一本書的風貌多元,保有個別作者的書寫角度,又要同時具有整體思維,中間花了許多力氣。飲食文化,是讓讀者和作者間容易產生連結的魅力主題,支撐具有實驗性的出版企畫。

韓良憶推薦序〈父親的鄉愁味〉及胡川安自序〈唇齒間的鄉愁〉,都提及這本書聚焦於移民、離散、流亡、異鄉人和食物的關係。不過,跟上一個世代相比,年輕一輩「非自願移民」的離散鄉愁,已經不再那麼沉重了。

三位作者都是因留學而移動到不同國家,主動選擇了親近不同文化的機會。在他們的書寫中,即使帶有鄉愁,也顯得淡然。其中更多的是紐約、上海等城市的生活和飲食典故的關聯。

譬如書中寫上海從一個小漁村崛起,特定族裔及飲食烹調的歷史,藏身於咖啡館、西餐廳、大飯店、沙龍等嶄新的空間裡。上海承載多國文化的混雜融合,也是現代空間結構的全球城市。

這本書是透過飲食文化,標誌出這些地域的特徵,而較無涉於個人與群體間共有的記憶與鄉愁。如同人類學家進入田野調查場域,只從旁記錄觀察,而不去對照個人生命史的重量承載。鄉愁,也就是個詞語罷了。

近幾年台灣的兩種飲食經驗的書寫,一種是以食物表達大時代離散個體的處境,另一種則以個別化經驗,紀錄群體歷史的演繹。兩股不同的切入觀點與寫作策略,喚醒身體感受最直接的飽足與情感。

飲食,總是跟鄉愁相互附掛。這是最簡化而偷懶的命題,也是最難以割捨或改換的連結。穿梭於不同文化主體和飲食情懷間的叨絮綿曳,記憶,纏夾於飲食間,無法或忘,持續喚起。

食光記憶.jpg

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
作者:胡川安、郭婷、郭忠豪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胡川安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shi.tw)網站主編,生活中的歷史學家,身於何處就書寫何處,曾於日本、巴黎、美國、中國和加拿大生活過。由於興趣龐雜,大學雙修歷史與哲學,研究所於國立臺灣大學雙修考古學與歷史學,目前於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撰寫博士論文。
身在學院之中,也耽於藝術、音樂和美食。對美食的涉獵,從路邊攤到米其林餐廳、從產地到餐桌、從食材到料理皆有,並透過知性理解飲食生活,以歷史和傳統瞭解美食。

郭婷
上海成長、英國求學。愛丁堡大學人類學碩士、宗教學博士。曾任英國牛津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美國普度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員,研究宗教與政治、藝術、文化的關係,以及不同政治文化語境中信仰的邊界。同時也是《洛杉磯書評》、openDemocracy、《書城》、BBC中文網等知名中英文媒體撰稿人。
相信審美有反思和改變結構的力量,致力推廣慈善店和舊物upcycle。除「宗教與食物」之外,也曾在「故事」開創「舊物的故事」專欄,希望向中文讀者介紹綠色審美的生活方式。

郭忠豪
高雄人,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目前任職於台北醫學大學,研究興趣是近代東亞的食物與動物,以及海外華人飲食文化。工作之餘酷愛網球運動,赴外研究必帶上網球拍,征戰各地以球會友,喜愛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嚴謹的學術議題,再將之化簡為有趣的歷史故事。

餐桌上的家鄉.jpg

餐桌上的家鄉
作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著、胡頎執筆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
南洋台灣姊妹會的前身是1995年在美濃創設的「外籍新娘識字班」,我們希望以語言為見面禮,讓新移民訴說她們的故事,手牽手,為這社會譜出新的樂章。2003年,姊妹會正式成立。除了教學外,更推行各種法令政策倡議,並鼓勵新移民姊妹積極投入社會,透過各種課程、講座和戲劇活動,讓大家真正認識另一種文化和生活。
2014年開始,我們透過一系列的南洋料理烹飪課程與訪問,帶大家認識食物後頭的歷史、文化,以及將食物帶來的人。希望藉著姊妹對食物的記憶,一點一滴拼湊出她們家鄉的樣貌與在這兒的生活。
我們相信,社會每一成員的努力都將同時成為穿透幽暗的光芒,而姊妹會的目的便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彼此相互映照,繼續這島嶼的歷史,形成新的「我們」。

執筆/胡頎
台北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南洋台灣姊妹會志工兼理事。在「餐桌上的家鄉」擔任籌畫、執筆、粉絲頁小編和白老鼠。不擅烹飪,嗜吃。鮮少離家,常神遊。對世界懷著初生之犢的大膽和愛意,希望有一天能讓更多人看見那曾在我眼前被照亮的事物。

getImage_0.jpg南記行的乾貨傳奇
作者:邱明琴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邱明琴
22歲結婚,一生奉守:女人最偉大的事業是進入自家廚房,守住一家人的健康。她希望每個家庭都有一本很棒的食譜,大家能開伙自理三餐。即使做不到,也要了解食物的能量和它們親近,以增進身體的本質,強壯每個健康的環節。
目前是均衡養生料理達人,食譜主要刊登於《聯合報》「元氣周報」。創意豐富,擅長利用隨手可得的自然食材、簡捷的烹飪方式,端出視覺、味覺、嗅覺、感覺精采的健康佳肴。著有《南記行的乾貨傳奇》。

A1200618.jpg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
作者:須文蔚、郭怡青
出版:遠流出版公司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須文蔚
台北市人。現任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主任。詩人、報導文學作家。曾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乾坤》詩刊總編輯。創辦台灣第一個文學網站《詩路》,是華語世界數位詩創作的前衛實驗者,集結創作與評論在《觸電新詩網》。曾獲中華民國新詩學會「優秀青年詩人」、創世紀40週年詩創作獎優選獎。著有詩集《旅次》、《魔術方塊》、文學研究《台灣數位文學論》、《台灣文學傳播論》。編撰報導文學《那一刻,我們改變了世界》、《台灣的臉孔》。以及主編《文學@台灣》、《尋找小王子》、《報導文學讀本》,以及編有多種現代詩選。

郭怡青
前半生是流浪。捲起美國波士頓學院、英國倫敦大學的兩張紙跑到日本去闖蕩,喜歡雲遊四海,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地球轉了一圈後,因緣際會在《經典雜誌》繼續流浪,並以《海峽:文明的交會與分野》入圍金鼎獎。現為自由作家,游牧在令人流連的文字世界裡。

PIC1031229_2_1.jpg人生回味:高雄眷村充滿情感和故事的私房美食
作者:水瓶鯨魚、丁芯瑜、林芳琦、李曉翔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水瓶鯨魚
高雄人,熱愛美食與作菜。曾是滾石唱片經理、魔岩唱片協理、飛碟唱片文案。擔任過四次金曲獎評審。做過無數唱片,寫過無數廣告文案,設計過無數流行商品,也寫過電視偶像劇和電影劇本,企劃主編過《失戀雜誌》圖文季刊16本和20多位作家叢書。個人出版的漫畫作品和散文小說作品超過15本,如《我愛你》《好想結個婚》《寂寞的人要自己負責》《單身的人總是在路上》《祝你幸福》《上帝保佑》等。2014年為高雄文創回流駐市藝術家。

丁芯瑜
煮食、文字、過日子。
倫敦藝術大學傳播院碩士,主修創意產業。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學士,主修國畫書篆組。 現為EPA Studio廚娘總監,料理日常, 雅虎時尚特約外編、 影展編輯與微風誌主編。 著有《菜市場美感Shopping》一書。策有《吃心絕對》飲食概念展。

林芳琦
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小時候住過幾年眷村,對村子裡的飯菜香一直難以忘懷。愛吃,好吃,喜歡吃,樂於在追尋美味的過程中,感受生活的幸福與喜悅!

李曉翔
文字工作者/策展人/企劃人。嗜飲酒、糜電影、喜詩文、好陽光。原居台北,現因日照時數需求而滯留高雄,曾擔任行政院南台灣觀光護照主編、高雄市觀光局高雄暢遊GO主編。高雄電影節影片評介《派對低調》專文、繪頁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10-24 14:27
童書》當閱讀回到讀者觀點:2017上半年台灣原創繪本觀察報告


成立於2008年的高雄市立蒲公英故事閱讀推廣協會,自2011年開始關注台灣原創繪本的出版與創作,迄今已進入第6個年頭,在統計與線型圖上,已略可窺見台灣童書出版與創作的樣貌。今(2017)年,薄公英設立「台灣原創繪本研究社」,號召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讀者,每月共讀共論新近出版的本土原創繪本,並書寫記錄。

依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共計有20家出版社推出本土原創繪本(不含國家或宗教類別的出版品),共計63部作品(含再版及改版重出)。今年8月,研究社特別針對其中出版數在3本以上的出版社及其作品(計8家出版社、42本原創繪本),彙整討論其創作方向與品質,並提出讀者觀點。至於未能納入討論的出版社與作品,將會在明年(2018)1月在高雄「小房子藝廊」完整介紹與展出。

「蒲公英台灣原創繪本研究社」成員雖然並非相關學者專家,但希望能以讀者的角度,提出更貼近市場的觀點,做為出版社或繪本創作者未來創作上的參考。以下是研究社的整理。

  • 調查對象:台灣原創繪本
  • 出版日期:2017/01至2017/06
  • 出版者:20家
  • 種數:63本

20171020_183502_縮.jpg


P1320999_縮.jpg

台灣原創繪本研究社開會情景(蒲公英提供)

▉玉山社

著重台灣在地文化、頗有想法的出版社。上半年已出版7部原創繪本。

《我家在這裡》/文、圖:黃郁欽
作者以小時候居住的家鄉為起點,拓展出台灣環境、人文思維性的繪本。【內容簡介➤

《愛唱歌的小熊》/文:吳奕臻、圖:廖佩慈
這部描繪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繪本,全書繪畫風格清新,跳脫過往呈現受難者悲情、黑暗的風格,不以事件為背景故事,採用充滿正面、溫馨與相互扶持的寓意手法,提供讓讀者思索的開放式結尾。【內容簡介➤

▩《真的有鬼嗎?》、《我可以養小狗嗎?》、《啊!小心》、《我愛怪獸》/文、圖:蘇雅純、范睿輝
以系列方式出版的作品,作者是首次發表繪本作品的新銳創作者,因為想要親手畫故事給孩子看,累積出一系列故事書,其中《真的有鬼嗎?》更是作者與當年5歲的孩子共同合作完成的。無論在繪畫風格或題材取向上,都不像目前繪本主流市場的作品,實驗性非常強。【《真的有鬼嗎?》內容簡介➤】【《我可以養小狗嗎?》內容簡介➤】【《啊!小心》內容簡介➤】【《我愛怪獸》內容簡介➤

▩《好麥給你好麵包》/文、圖:楊馥如
從小麥的生產到實際製成麵包,是一本結合食育及攝影的繪本。【內容簡介➤

11111111111111111111-vert.jpg

評語:
玉山社願意出版新銳創作者的繪本,並在一年期間以系列方式出版發行,在台灣繪本市場實屬少見,或許也可能是首見。蘇雅純的系列繪本風格,顛覆讀者對繪本的想像,跳過一般認知的繪本形象,一定會有小眾喜歡這樣風格的繪本。
此外,較吸引大家目光的是台灣原創繪本創作中較不常見的攝影繪本《好麥給你好麵包》。以今日台灣社會注重的食育議題作為主軸,繪本中除以攝影作品為主要媒材外,更結合了食譜書及知識百科的性質,十分特別,也可看見出版社的努力與嘗試。
從今年玉山社的出版作品來看,除了原先持續關注的台灣在地議題繪本外,其餘作品有許多實驗性及突破。今日的主流繪本市場,已有太多出版社在經營,如何走出自己的風格,或許就是玉山社的企圖。

▉小魯出版社

市場取向清楚的出版社。2017上半年共出版9本原創繪本(含2本再版)。

▩《你一半,我一半》/文、圖:曹俊彥(再版)
「你一半,我一半」充滿遊戲性口語的內文,很容易引起牙牙學語小小孩們的共鳴與喜愛。【內容簡介➤

▩《我的水果寶寶》/文、圖:陳麗雅
將各式水果擬人化,並針對不同水果的生長情況,而在版頁上有橫式與直式的變化,屬於幼兒認知操作型的繪本。【內容簡介➤

▩《交換一天》/文、圖:廖書荻
你會想和誰交換過一天呢?作者巧妙安排小女孩與飼養的狗兒,交換一天體驗彼此的生活,引領小讀者換位思考。【內容簡介➤

▩《寶寶的一天 媽媽的一天》/文:林美琴、圖:黃郁軒
讓寶寶和媽媽分別從雙封面各自出發,然後在書頁的中間相遇,並互道晚安。充滿探索、趣味、安全感的幼兒繪本。【內容簡介➤

▩《啊!》/文:林美琴、圖:黃郁軒
希望引導寶寶意識到語調與情緒間的關係,屬於生活認知的繪本。【內容簡介➤

▩《有時候》/文、圖:阿力金吉兒
描繪時間與生命的更迭,如同書末的一段話:「有時候,一刹那就是永恆!」頗具哲思的繪本。【內容簡介➤

▩《尋找顏色:繪本故鄉劍淵之旅》/文、圖:陳瑞秋
透過顏色認識北國四季,同時也是繪本的故鄉:日本北海道劍淵的故事。【內容簡介➤

▩《這個可以吃嗎?》/文、圖:林柏廷
突破以往單一口令的教育方式,改採互動式的一問一答,增加親子共讀的樂趣,搭配蠟筆童趣的筆觸畫風,增添此書的溫暖度。【內容簡介➤

▩《愛蓋章的國王》/文、圖:許書寧(再版)
充滿教育意涵的繪本,主要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內容簡介➤

14877270002756-horz-vert.jpg

評語:
小魯文化上半年的原創繪本以幼幼書居多,其中多位創作者都是經驗豐富或曾獲國外獎項的繪本插畫作家,因此整體品質具有一定水準。
較特別也值得觀察的是《寶寶的一天 媽媽的一天》及《啊!》這兩本作品,原本專精在繪本教學運用的兒童文學工作者,跨界創作文字,並以幼兒為主要對象,再搭配擅長繪製寶寶書的插畫家的圖像,讓此套幼幼書更貼近家長的需求與喜好,是市場性鮮明的繪本作品。
 

▉步步出版社

雖是成立不久的出版社,但出版的繪本品質相當優異。上半年已出版4部原創繪本(含2部改版重出)。

▩《燈塔的一天》/圖:林傳宗(改版重出)
這是一本無字書,海的樣子在每個人心中的感受不太一樣,所以讀者可依著自己與海的情感詮釋此書。【內容簡介➤

▩《騎著恐龍去上學》/文:劉思源、圖:林小杯(改版重出)
本書2009年曾由愛智圖書出版,這次由步步改版而重新面市。故事以孩子騎著恐龍去上學發想,搭配林小杯塗鴉式的風格,簡單又貼近大小讀者的心。【內容簡介➤

▩《九色鹿》/文:林秀穗、圖:廖健宏
以敦煌壁畫九色鹿的故事為藍本,注入繪本動人的元素,巧妙運用鳥兒做為說故事人,讓藏傳佛教的故事更貼近現在讀者。整本書以黑色與金色為基調,印刷品質十分專業到位,為該書增色不少。【內容簡介➤

▩《風獅吼》/文、圖:劉如桂
以金門的風獅爺文化及鱟為主,是一本結合金門當地傳統文化與生態的繪本。【內容簡介➤

231-vert.jpg

評語:
步步是一間剛成立不久的出版社,雖然出版量及品牌能見度還不是很高,但無論是選書或印刷都頗具水平。一來可能是所出版的繪本,皆來自成熟作者,另一方面,從實際的成品觀察,編輯的能力也具相當水準,特別是將某些台灣已絕版的好繪本,賦予全新的樣貌,以更貼近現在讀者的風格改版重現。未來若能提供更多機會給台灣繪本創作的新手,相信定能為台灣原創繪本注入新的氣象。

▉小天下

小天下是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旗下的童書出版社,讀者心目中頗具份量的童書出版品牌。今年度已出版3本原創繪本。

▩《車票去哪裡?》/文、圖:劉旭恭
車票可以帶著旅人到想望之地,此書裡的車票則引領讀者走入不可思議之處,充滿幻想也深具人文關懷。【內容簡介➤

▩《大象亮亮》/文:王文華、圖:黃祈嘉
這是與兒童燙傷基金會合作的繪本,探討「接納與關懷」議題。【內容簡介➤

▩《微笑警察》/文:劉清彥、圖:呂游銘
一本紀實繪本,不談警察工作的豐功偉業或勞苦功高的事蹟,反之以孩童的視角,看見日常中警察平凡的一面。【內容簡介➤

小天下.jpg

評語:
小天下上半年的原創繪本明顯是以生活教育為目標,合作的作者都是童書界的知名作家,加上原有的品牌知名度,在市場上擁有一定數量的讀者青睞。不過小天下的整體出版方向略顯保守,若能以自身品牌影響力,開創更富創意或多元的繪本題材,相信能為繪本讀者群帶來更寬廣的閱讀視野。

▉聯經出版社

很願意提供新銳創作者機會的出版社,上半年已出版6部原創繪本。

▩《幸好我是小灰狼》/文、圖:許育榮
這是一場漫長的自我探尋之旅,讓讀者學會懂得看見、珍愛自己與他人,體會愛與關懷的真諦。【內容簡介➤

▩《翔翔搭電梯》/文:李玟萱、圖:施佳伶
這部大人對幼童展現體恤與鼓勵的作品,希望透過故事,讓孩子勇於面對內心的恐懼。【內容簡介➤

▩《台灣地圖》/文、圖:陳又凌
一本標註台灣風土人物及景點的地圖繪本。【內容簡介➤

▩《有你,真好》/文、圖:林純純
此繪本的繪畫風格美麗夢幻,故事立意也很溫暖,如同書名,有你,真好。【內容簡介➤

▩《酒釀》/文、圖:孫心瑜
以古早的米釀製作的過程,帶出故事主人翁成長的故事,充滿了濃濃的家的味道。【內容簡介➤

▩《阿妞一家》/文、圖:酈苡庭、林俐
清楚說明性別平等及學習接納的故事,是台灣目前少見到的性別議題繪本。【內容簡介➤

聯經.jpg

評語:
聯經出版公司的童書系列,勇於嘗試接納新的創作風格或新銳作家,同時對於台灣的時事動態也有敏銳的洞察力,能抓住當下較受關注的議題,以風土民情、人文關懷為軸來出版。不過,也因為出版的議題相當多元,相對地對讀者來說,出版定位與方向就顯得較為模糊。

▉和英出版社

和英是台灣早期少數投注於原創繪本開發,並致力於銷售版權至國外市場的出版社。上半年已出版5部原創繪本(含4本再版)。

▩《米米說不》、《米米不想畫畫》/文:周逸芬、圖:陳致元(再版)
講述小女孩米米在生活裡遇到的各種心情,屬於情緒類繪本。【《米米說不》內容簡介➤】【《米米不想畫畫》內容簡介➤

▩《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文、圖:陳致元(再版)
以送禮的日子作為故事的背景,邀請讀者思考「禮物」真摯意涵為何的繪本。【內容簡介➤

▩《阿迪和朱莉》/文、圖:陳致元(再版)
不同的兩個生命,因為相遇而開啟了更寬廣的生命可能,該書採用上下分頁設計。【內容簡介➤

▩《左右》/文、圖:葉安德
無字繪本,講述關於離別和重逢的故事。【內容簡介➤

和英.jpg

評語:
和英過去曾設置繪本創作獎,幫助台灣早期新銳繪本創作者出道,同時也致力將台灣原創繪本帶入國際繪本市場。近年來因重心轉移投注於動畫、電視劇製作,無論是翻譯繪本或台灣原創繪本的出版量皆已減少,或以舊書再版為主,是較為可惜之處。

▉巴巴文化出版公司

只出版台灣原創童書及繪本的出版社,上半年出版6部原創繪本。

▩《一直一直躺著睡》/文、圖:陳沛珛
這是一本將冬日早上起床時,常見的賴床和不甘願,化成具有生活感的有趣繪本。【內容簡介➤

▩《拉拉的皇冠》/文、圖:WaHa Huang
真實的勇於做自己,自信才是最美的皇冠,一本耐人尋味的繪本。【內容簡介➤

▩《小班》/文、圖:李若昕
記得給自己一點安靜的時間,仍然可以在很快的世界裡過著慢慢的自己。這本書的發想來自於一次版畫的創作,作者將版畫的概念隱藏於內頁之中,包含所使用的顏色,並深刻表現出貓頭鷹「發懶本性」的藝術型的繪本。【內容簡介➤

▩《蹦蹦虎過元宵》/文:王文華、圖:洪福田
物品因命名而有了生命與故事。「我是誰?」「存在的價值為何?」找尋自我認同的
繪本。【內容簡介➤

▩《搭便車》/文:貓小小、圖:貓魚
本書充滿童趣,時空設定在幻想與現實中交錯。當主角出場時,大大的出現在畫面中,呈現出動物的特質,也再次強調現在是哪種動物要搭車了。【內容簡介➤

▩《再玩一下下嘛!》/文、圖:李憶婷
「再一下下」是很多孩子與父母討價還價的口頭禪,卻是父母容易買單的話語。本書提供大人與孩子相處模式的思考。【內容簡介➤

八.jpg

評語:
由於只出版台灣原創繪本,巴巴文化雖然每年的出版總量不算多,但從作品中可以看出,該公司給予新銳插畫家極高的出版機會,為台灣的原創注入許多新的能量。巴巴文化上半年作品的特色是富有童趣、充滿想像及對在地文化的關注。然而整體而言,這些新生代的繪本作者雖然在圖像表現上十分搶眼,但在故事的文字表現上則還不是那麼成熟。

▉親子天下公司

親子天下是天下雜誌出版公司旗下的童書部門,主題側重教育、知識以及親子教養,上半年出版4部原創繪本(含1部改版重出)。

▩《十二生肖的故事》/文、圖:頼馬(改版重出)
賴馬的舊作更換出版社重新問世,講述傳統文化十二生肖的故事,配上童趣且角色豐富的插圖,在童書市場屬於長銷型繪本。【內容簡介➤

▩《小豬乖乖:乖乖坐馬桶》、《小豬乖乖:乖乖愛幫忙》、《小豬乖乖:乖乖溜滑梯》/文、圖:陳致元
小豬乖乖系列的目標讀者是剛脫離大人,準備建構自我意識的孩子(約3歲左右),這是套家長普偏覺得實用的生活教育繪本。【《小豬乖乖:乖乖坐馬桶》內容簡介➤】【《小豬乖乖:乖乖愛幫忙》內容簡介➤】【《小豬乖乖:乖乖溜滑梯》內容簡介➤

12222222222222222222.jpg

評語:
親子天下的原創繪本創作者,大多兼具知名度與成熟度,作品質量上都具有很高的水準,也具體反映在銷售數字上,是市場的常勝軍。出版定位清楚,品牌辨識度極高,且長期深耕親子議題,已培養出廣大的忠實消費族群。期盼該出版社能藉此基礎,多多出版台灣原創繪本,讓更多人看見。

【綜合觀點】

在許多人眼中,繪本的定位仍屬於「兒童閱讀的書」,大部分繪本作家也是以兒童為主要的目標讀者群。但是,不管是繪本創作或消費層面,幾乎都是由大人決定兒童該看什麼樣的繪本。換句話說,掏錢的是父母,出版社一定要先討父母們的喜歡,才有好的銷售成績。

大人常常會用「我以為」的角度來猜測孩子的喜好,出版社若只是針對出錢購買的大人做書,便可能忽略了小小讀者心理的發展與需求。

希望出版幼幼書的出版社,不要只依大人的「我以為」來做書,而能真正認識或考量幼兒心理與生理的發展,並運用繪本的屬性來經營。研究社的夥伴會持續觀察未來的繪本出版品,也期待能看見更多貼近幼兒發展與興趣的本土創作。


20171020_182637_縮.jpg

(蒲公英故事閱讀推廣協會提供)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本土繪本的內容及功能設定越見豐富多元。在社員們共讀的過程中,常常在一本繪本中,同時找到結合了故事、遊戲、百科、食譜、著色本等各形各色的「功能」。雖說可以帶給讀者不同的閱讀體驗,但也不禁思索:過度龐雜的內容,對於讀者會是豐富的資訊吸收,抑或無意間造成閱讀上的干擾?這個問題,就留待創作者、出版社及讀者自己感受。

在童書市場中,消費者不見得都懂繪本,面對眾多作品,往往不知該如何挑選。加上現代人生活忙碌、時間有限,很多人無法在書店花太多時間挑選好作品,因此常依賴一些推薦書的平台,看看書介。這個現象的結果是,消費者往往只選擇品牌,但這樣一來,難免容易陷入「品牌迷思」的狀況,失去身為讀者應該有的選書與思考能力。

不可否認,依據出版社品牌與知名創作者來選書,基本上是比較有保障的,也因此知名度較高的出版社或創作者,銷售量就會比較好,創作者也比較傾向選擇有品牌的出版社出書。如此循環,難免產生大者恆大的效應,對於市場的健全、作品及出版的多元等面向,長遠來看都有潛在的隱憂。

在今日的繪本出版中,針對目前已建立自身品牌形象的出版社,我們期待它們體認到自己的影響力,並展現專業的選書及編輯能力,為讀者把關,精選且出版好的作品,避免在數量的追求下犧牲品質。在原創繪本部分,不要過度倚賴明星作者的作品,給予新的創作者機會。等待、陪伴創作者逐漸成熟,才是長久培育台灣原創作品的重要關鍵。

對於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小型出版社或原創作品,正因沒有品牌的刻板印象,若能多方嘗試各種不同類型、媒材與議題的出版,勇於為原創繪本發現新的可能,開拓讀者對原創繪本的想像與視野,將會是身為讀者的我們所樂見的。


04_4.jpg

(蒲公英故事閱讀推廣協會提供)

  • 蒲公英「台灣原創繪本研究社」成員名單
    王旻臻、文蘭、呂宮儀、邱彥綾、洪雅鈴、陳秀芬、劉容娟、蔡佳伶、蔡佳恩、
    賴秀雯、蘇讚封
  • 觀察員:洪絹添、姜慧燕
  • 主持人:王怡鳳、謝沛霓

延伸閱讀:

協會LOGO.jpg高雄市立蒲公英
故事閱讀推廣協會

2008年成立,設立蒲公英親子圖書館,推廣家庭早讀觀念,同時長期關注台灣原創繪本發展,每月辦理繪本原畫展、繪本講座及成人讀書會等。現於高雄市區經營小房子書舖及藝廊。
Facebook專頁:蒲公英故事閱讀推廣協會
Email:doslakaohsiung@gmail.com

10378223_1450459291896402_6095296739383123623_n.jpg小房子書舖
童書書店,也是蒲公英故事閱讀推廣協會的據點。
Facebook專頁:
小房子書鋪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文橫二路115巷15號
電話:(07)338-0887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日 上午10:00-下午6:00(中午不休息);週一及週二定休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日本書房》愛書成癡的人們
圖片截自河出書房官網
圖片截自河出書房官網

▉聲優愛讀書

近年來,台灣觀光確實在日本愈來愈有能見度,除了電視節目或雜誌(如8月時引起熱烈討論的《Brutus》台灣旅遊專題)上常見,也不乏名人所著的旅行書籍,像是出版《春菜的台灣好吃案內》的池澤春菜,本身就極度喜歡台灣,來台旅行相當頻繁,高達近50次。

wAkM9Iu.jpg池澤春菜是相當資深的聲優、歌手兼演員,曾替許多七年級生耳熟能詳的動畫配音(如《爆走兄弟》、《keroro軍曹》、《哈姆太郎》等)。此外,她也有數種專欄,寫隨筆雜文。不過,除了上述這些,她還有一項著名的特色:愛書成癡。

她數種專欄的其中之一,「少女的讀書之道」(乙女の読書道)就是寫她廣泛閱讀的讀書心得與人生故事(按:此專欄部分已集結成書)。據她自述,從識字以後,凡有空檔,她就必得閱讀,小時候一天能讀3到4本書,至今仍維持一天一至二本的閱讀量,堪稱超級「活字中毒」者。

乍看之下,在次文化流行產業裡工作,卻竟有如此興趣,似乎跳脫了一般人的刻板想像。然而,如果知道她的出身與成長環境,或許就不會感到驚訝──因為她的父親,正是日本非常重要的文學家,池澤夏樹。

▉一個人撐起兩套全集

年過七旬的池澤夏樹著作量極多,橫跨數種文類,並以小說與詩出名,在日本文壇獲獎無數,過去也曾經擔任芥川賞評審委員長達16年。然而這個名字,對台灣讀者而言或許相當陌生,早年雖然曾有過零星譯本,但似乎並未被好好認識。

事實上,池澤夏樹在日本文壇的地位未必低於村上春樹,且這「雙樹」有著類似的活動軌跡:在自身的創作之外,他們都大量且直接地涉獵、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並以此為養分。而在文學成就上,兩人也不時被相提並論,如《假聲低唱君之代》的作者丸谷才一,就認為村上春樹、池澤夏樹的出道,使戰後日本現代文學變得更為纖細,帶來了語言美學上的轉變。

除了創作,池澤夏樹更為人所知的事蹟,莫過於全集的編纂

池澤夏樹_from FB 01.jpg
池澤夏樹,取自臉書官網

2007年,池澤夏樹與河出書房新社合作,出版一套《池澤夏樹=個人編輯 世界文學全集》,他以「現代的世界文學是什麼」為問題意識,在三年多的時間內出版了30卷,收錄全世界現當代一流作家的經典長篇與短篇,從卡夫卡到康拉德,從《在路上》的凱魯亞克到書寫越戰的鮑寧,從阿爾貝托・莫拉維亞到尤薩,從俄國的布爾加科夫到中國的殘雪,其視野之廣、內容之豐,堪稱當時日本出版界一大盛事。

這種觀點強烈的選書方式,帶領讀者一同深入細讀,且結合時下社會並詮釋出當代意義。最後,更用實際銷售量證明了它的成功:這套池澤編選的世界文學全集,一共賣出了40萬套。

趁著這股氣勢,河出書房新社又向池澤提案,希望他也能編纂一套日本文學全集。那時正巧是2011年3月10日,池澤原本婉拒,沒想到隔天就發生311大地震。這一天災鉅變與後續人禍,促使他開始從各方面重新思考「日本」是什麼、「日本人」的意義為何。後來,池澤決定再次接下編纂任務,將他的思索在全集中付諸實踐。於是自2014年11月,《池澤夏樹=個人編輯 日本文學全集》全30卷開始出版,至今仍在持續。

池澤夏樹_河出書房官網02.jpg
照片截自河出書房官網

這套日本文學全集所收錄的作品,橫跨古今,從最古典的《古事記》到現當代的大江健三郎,都收錄其中。但是,池澤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全集當中所收錄的文學作品,凡是非現代日語者(諸如古典日語,或者樋口一葉等近代日文語體),都邀請當代日本青壯年作家將之「翻譯」成較為易懂、口頭常用的現代日語。

這項嘗試,由後見之明看來是成功的。這套全集的聲勢不輸先前的世界文學全集,第一批出版的池澤夏樹新譯《古事記》,已有5萬冊以上的迴響。而今年底,《池澤夏樹=個人編輯 日本文學全集》即將以《源氏物語》作結,並找來角田光代將之新譯為3冊,亦蔚為轟動。上冊於9月出版,中、下冊則預計在明(2018)年5月及12月出版,也令人期待屆時整套付梓後的效應

據池澤本人所言,現下的日本正處於變革動盪之中,而藉由文學,才能更加明白自我。更重要的是,他認為真正的文學閱讀,「並不是去參拜極具權威的文學殿堂,而是做為朋友、做為戀人、做為鄰居,去和古代的人們相遇。」這也就是這套全集選擇「翻譯」古文的意義。

閱讀古典文學並非出於崇敬,也不是只為了將過去的事物原原本本地傳承下去。將古典神聖化、認為其不可侵犯或更動,其實就像是將古典製成標本、放在展示窗內,反而增加了隔閡與理解的可能。對等,才是真正理解的前提。從這裡回望,再想起這陣子在台灣圍繞著國文課綱的文白之爭,以及長久以來國文教育的普遍情形,或許也能有些啟發。

圖片截自河出書房官網

▉愛書成癡的人們

池澤編纂的全集能引起這麼廣泛的迴響、得到這麼多受眾,也顯示了雖然出版產業日益萎縮,但日本社會的文化基底依然保有某種厚度。這份厚度當然是長遠歷史累積的成果,諸如流傳於知識菁英之間的教養主義思想、各個民間出版人的努力、偶然誕生的円本風潮、戰後的讀書周實行委員會之推動,等等,這些都造就了日本普遍愛讀書的風氣。

當然,愛讀書未必就是絕對的正面,如竹內洋在《教養主義的沒落》一書當中曾反省到的,對知識的崇拜,最後不免演變成一種為了和同儕顯示差異的時尚,而教養主義也時常被戲稱為「岩波文庫主義」。換言之,在歌頌日本的讀書風氣之時,也有必要更仔細地瞭解其背後脈絡。

51ODw25bcmL.jpg不過相對地,在日本這個普遍熱愛讀書的國家裡,還能被公認為是書癡,其癡狂程度勢必是更難以想像的。今年6月甫出版的川村伸秀《齋藤昌三 書癡的肖像》,就是一本難得的傳記。

齋藤昌三(1887-1961)是戰前著名的出版人、古書收藏家,曾編輯過《愛書趣味》、《書物展望》等雜誌,也喜好以特殊素材製作限量手工裝幀本——算起來他可是西川滿的大前輩——而他的熱情,更及於那些被檢閱限制、禁忌而難見於世的書;正是這種對「書」的極端偏執,使他獲得「書癡」、「畸人」等稱號。

作為藏書家的齋藤昌三與古書收藏界的關係,在日本文化人之間早已廣為人知,然而針對齋藤昌三本人的傳記,特別是他與該時代人物的交集、情誼,卻鮮有著作言及,好在如今川村伸秀的著作補足了這些空缺,重新挖掘出齋藤做為編輯與企畫者的面貌,以及看見他在愛書成癡的背後,其實潛藏著對「知」——這是超越了學院內各種領域切割的、如百科全書般涵蓋人類世界整體的「知」——的無比渴求。

不過,現實往往不那麼完美,對藏書家而言,最痛苦的莫過於如何處置滿屋子的書。紀田順一郎《藏書一代:為何藏書會增加,而後逸散呢?》則切實地寫出了這種心路歷程。

71zOcaTDIyL.jpg紀田順一郎也是一代讀書人、藏書家,過去曾經寫過不少關於「讀書」、「書籍」的著作,如《現代人的讀書》、《讀書的整理學》、《讀書戰爭:守護知識的生產》、《橫濱少年物語 歲月與讀書》等等,繁不及備載。

然而,這本《藏書一代》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就在於他已高齡八秩,故不得不因身體衰弱、妻子反對等極為現實的因素,下定決心告別他從10歲起就購買的三萬多冊藏書,最後只留下600冊在手邊。這趟「再見,我的書!」的悲壯之旅,不僅彷彿是紀田對自己人生的送行預演,也是在靜靜哀悼今日已經逐漸消失的、對書籍、紙頁、印刷實體的那種純粹愛意。

愛書人讀之,想必都會對這本著作心有戚戚焉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