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金馬獎像高踞枝頭的鳥,台北電影節卻是永遠不死的蝴蝶:評《一瞬二十》
▇中山堂的記憶
每年到了仲夏,在台北西區的中山堂,濕熱的空氣蠢蠢欲動。這棟曾經是威權歷史象徵的古老建築,突然被一股青春氣息給佔領了。愛好電影的人,從期待,研究手冊,買票,搶票,或者買不到票......終於排隊進入中山堂看電影:台北電影節,是每年夏天最重要的電影儀式。如果秋冬之際的金馬獎是一場衣香鬢影的電影盛宴;台北電影節就是屬於陽光,夏日,短褲夾腳拖的電影同學會。
台北電影節的歷史,可追溯到1988年首度開辦的「中時晚報電影獎」。1994年擴大舉辦,並更名為「台北電影獎」,1998年台北市政府承繼「台北電影獎」之名,開辦了第一屆台北電影節,並設立「百萬首獎」,鼓勵有創意、有內涵的台灣電影。
台北電影節一路走來,已經20個年頭了。這20年也是台灣社會急遽變化的時代,我們經歷解嚴,政黨輪替,見證了中國的崛起,也目睹了台灣經濟、文化與商業行為等的變遷。然而對於台灣電影,這也是極為戲劇化的20年:80年代的台灣新浪潮曇花一現,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台灣電影,在全面開放影片進口,港片及好萊塢電影的多重夾擊下,幾乎面臨終結,想拍電影的年輕人不知何去何從。不過還好,我們還有台北電影節……
儘管2000年後台灣電影產業跌到谷底,但是愛看好電影、想拍好電影的人永遠都在。這段期間也是影展的黃金時期。當時金馬獎還是比較中規中矩;台北電影節懷著一份實驗、挑戰、創新、獨立、容納百川甚至有點惡搞叛逆的精神,向台灣電影觀眾以及創作者招手:台灣的電影人,只要你有拍電影,就放馬過來吧!
20年來,台北電影節從城市主題、東南亞新銳,走到了「電影正發生VR」,還有國際新導演獎、百萬首獎、《海角七號》的首映等等。我們目睹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從台北電影節誕生,當然還有「呵護台灣電影節」的會心一笑……這一切一切,都是屬於夏日中山堂的記憶。
▇ 20年!
《一瞬二十》是一份關於台北電影節的「全紀錄」,一份電影史的回顧,也是一段台灣歷史的紀錄。這本書的作者是一群女孩子(絕大部分),包括林倩如、陳韋臻、謝海棠、謝以萱、蔡雨辰、林怡秀等等。她們長期關注台灣藝術與文化,常發表文章在一些比較另類、獨立的媒體上。你會在台灣的藝展、音樂會或者社運場合看到她們的身影。這些女生也跟你我一樣,都是跟著台北電影節一起長大成人的……
《一瞬二十》是她/他們分工合作的結晶。整本書的結構基本上用編年模式,從台北電影節的草創開始,分不同的階段一一陳述。雖說是全紀錄,但是在內容編排上,卻並非瑣碎的線性大事記。

作者群以大量的訪談,訪問了台北電影節各個階段的參與者,包括策展人、導演和美術設計等等,受訪者很多都拿過百萬首獎。在帶著隨興的訪談氛圍中,過去20年的大大小小事,好像一種昨日重現的概念,漸漸浮現再生。
每篇訪談的最後,編排了一段受訪者針對台北電影節的小QA。作者們在書中列了許多有趣的小方塊,例如精巧的「文化指南」,介紹當時屬於比較次文化的脈絡。閱讀這本書,就好像玩一個拼圖遊戲,從不同的人隨機的訪談文字,歷史脈絡的引導,以及我們閱讀者自身對於台北電影節的感情與記憶,勾勒出一個台北電影節的20年……
原來,這是一個好刺激的20年。電影產業蕭條世代的台灣導演們,在四面楚歌的狀況下,接觸到台北電影節。他們最關心的就是:一、有錢拍片;二、拍出來能夠被看到。在那段匱乏慘淡的日子裡,台北電影節就是一個溫暖的港口,包容了他們,以及他們的創作。

書中受訪的導演,例如沈可尚、陳宜芯、陳宏一等等,他們的得獎作品都不是以討觀眾喜愛為目的,更別說公開放映或者大賣座,當時的金馬獎對他們來說也很難「高攀」。放眼全世界,只有台北電影節接納了他們,更重要的是,台北電影節也把他們的作品介紹給了我們。
書中的受訪者,也是策展人及得獎者的沈可尚導演說得好:「就算全世界都不懂你,台北電影節懂!」整本書充滿著這些導演的電影熱情:鄭有傑的年少輕狂,沈可尚的搖滾情懷,顏蘭權/莊增益的社會觀察,陳宏一的高處不勝寒等等。雖然在他們的世代(《海角七號》逆轉勝之前),電影產業壞到不能再壞,而台灣電影的文化,就是在那匱乏的年代,以及台北電影節的推波助瀾,漸漸成型了。

▇行進中的歷史
在這份關於台北電影節全紀錄的敘述與分析中,台灣電影豐富的面貌呼之欲出。比較兩岸三地的電影,台灣電影總是被嫌(或者被稱讚)「格局小」、「藝術取向」。然而絕處總會逢生,匱乏中永遠會激發出最飽滿的原創性。
台灣電影可能不夠商業,但是卻有豐富的人文思考、社會關懷、政治批判。書中特別提及台北電影節中,連續5年由紀錄片得到百萬首獎(2010-2014)。作者之一的謝以萱用「盛世」來形容這段紀錄片輝煌史,她指出:
紀錄片獲獎的理由,可能來自影片所呈現出的自省與批判精神、處理真實世界與影像呈現之間的能力、導演秉持獨立媒體人的精神,勇於揭發政府官僚組織亂象等。或許這間接反映出,這幾年的臺灣社會整體對改革、自省精神的期待,紀錄片所帶有的批判、反制主流媒體的特質,在臺灣人民徹底對主流媒體失去信任的時刻,填補了人們賦予紀實影像應具備某種公眾性的社會功能。
這一席話,或許可以概括台灣電影那份慷慨激昂的魅力。這種東西放在全世界或許並不稀奇,但是台北電影節的評審與觀眾,卻願意熱烈擁抱對這份電影生命力。或許這也是台灣電影讓人愛不釋手的原因吧。
《一瞬二十》除了關於台北電影節/台灣電影文本的書寫,詳盡精密的產業分析,書中還不時插入許多歷史描述,例如:華山的今昔、90年代的破爛生活節甜蜜蜜、台大盜墓事件、盜版的功勞、阿才的死諫、WTO的影響、DV電子攝影、數位剪輯、電影數位化的興起、文化部的成立、OTT的雨後春筍、紀錄片募資平台等等。這些事件/紀錄可能和電影本身無太大關聯,但是這方面的文字,充滿了一種「番外篇」的趣味。讀者看到的,不僅是台北電影節的歷史,也是台灣電影的歷史,以及台灣20年來的文化藝術史。

這本書一路讀下來,時間軸也從20年前漸漸拉到了眼前。新導演程偉豪的成長以及藝術理念、對類型電影的熱愛,已經和20年前的電影作者很不一樣了。閱讀的瞬間呼嘯而過,台灣電影卻突然進入了新的面貌。儘管每個世代的結構各有不同,台灣導演幾乎都經過了台北電影節的洗禮。猶記得當年沒票無法看到《海角七號》中山堂首映的遺憾,字裡行間漸漸也回到了當下。
這份關於台北電影節的全紀錄,不僅道出過去20年的歷史,也是正在進行中的歷史。金馬獎或許就像一隻漂亮的鳥,高踞著頂端。台北電影節卻像個永遠不會死的蝴蝶,隨著台灣的歷史,繼續蛻變出一個我們期待的、讓人興奮的台灣電影。●
一瞬二十 |
作者簡介: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作為亞洲的重要影展之一,台北電影節透過影展、活動、工作坊及與其他平台的合作,與亞洲獨立電影創作者及影視產業建立更緊密的關係,成為一個連結電影創作者、影視產業及觀眾之間的平台,保持創新及改變的彈性,維持一個年輕氣質影展的可能性。 台北電影節首屆於1998年舉辦,其承繼了1988年「中時晚報電影獎」的「年輕、獨立、非主流」精神,該獎項自1994年起更名為「台北電影獎」,分為商業映演類及非商業映演類提名並給獎,彰顯獨立、非主流的精神挖掘多元的影像作品。 自1998年起,臺北市政府主辦台北電影節,其下設置台北電影獎,增設「百萬首獎」,並在台北電影獎之外舉辦國際電影觀摩,為台灣第一個城市主辦的影展。台北電影節自2007年成為隸屬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常設單位。每年於夏季舉辦,在競賽及觀摩影展外,並常舉辦電影相關活動,增加市民參與。 台北電影節於2002至2015年間常設「主題城市」觀摩單元,藉由電影放映及座談,系統性的帶領觀眾認識世界電影。2005年起新增「國際青年導演競賽」(於2015年更名為「國際新導演競賽」),為台灣第一個以劇情長片為主的國際競賽,致力於引介國際電影新潮,並邀請入選競賽影人來台交流。於2015年起,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台北電影節與法國南特三洲影展「南方製造工作坊」合作承辦「PAS Taipei 國際提案一對一工作坊」,以每年6件入選企劃案的深入培訓,培養新一代台灣及鄰近區域的製片及導演國際合作潛力。 |
OB短評》#111 撫慰創傷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日本天皇,原來如此!
從生前退位問題探秘萬世一系天皇文化的歷史與發展
日本一やさしい天皇の講座
倉山滿著,陳心慧譯,麥浩斯,3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獨
天皇或許是日本政治最難處理的問題,宣稱為日本憲政專家作者,實為右翼政黨一員的作者,前半部「萬世一系」的歷史回顧,是為了舖陳後半部憲法和天皇之間位階的近現代史爭論,並在「讓位」議題下突顯的天皇地位和重要。作者的主張,不見得要贊同,但即便反對,也可以了解立論的邏輯。
從萬世一系的神話,一路談到憲法的相關條款,這本書補完了我們對天皇的一知半解。日本這一類的知識書系,寫作風格平實無華,保存了明治以來對知的渴望,很適合單刀直取的讀者。突然很想祝福今上天皇身體健康!【內容簡介➤】
●連結力
未來版圖超級城市與全球供應鏈,創造新商業文明,翻轉你的世界觀
Connectography: Mapping the Future of Global Civilization
帕拉格.科納(Parag Khanna)著,吳國卿譯,聯經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連結力》無疑是科納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詩句的重新詮釋,不過沒那麼詩意,而是冷靜精確地指出全球化的未來繫於「連結力」——政治與權力,皆始於連結。科納目光如炬,看穿人類生活各個面向連結所可能產生的驚人成效,因而揭露連結是條條路徑,足以令人按圖索驥,窺知世界權力版圖的變化。連結如同槓桿,給個支點可以舉起地球,對小國小民而言,本書提供別有洞天的視野。
用數位的工具和手法,重新由地緣各種連繫的角度,將全球化和地緣政治的理念重新句裝上市。當然,經過幾次的洗禮,內容中也適時加入了一些對全球化的警語作為煞車,試圖想找出一條折衷之道,但整體而言,還是滿溢著令人略感疲累的正向能量。無論是否贊成最後的論斷,但世界早已緊密連結,沒有任何國家能置身事外,書中提出的種種連結構造,仍值得我們注意和思考。
千禧年後有種頗潮的地圖繪製法,係針對特定項目的表現,來放大或縮小每個國家的大小,得出一幅具有凹凸鏡效果的浮世繪。這本地圖集把這個概念玩很大,再標上密密麻麻的全球連動線,雖然簡化,卻也直觀,有鳥瞰地球的樂趣。從這樣的視角看天下,天大的紛爭都不過是情緒性的吵吵鬧鬧,實在很難不樂觀。【內容簡介➤】
●麥蒂為何而跑
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
What made Maddy run.
凱特.費根( Kate Fagan)著,何佳芬譯,高寶書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益
運動書寫是臺灣文壇比較欠缺的類型,無論是虛構或非虛構,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本書展示了運動書寫擁有的可能,不只是運動場上的勝敗輸贏的描繪,也可以是社會或個人心理的關懷。完美的青少年運動者的自殺,是「在一起孤獨」世代的詛咒,那為何而跑的理由,是沒有出口的逃離。
運動明星、社群軟體、學生自殺、躁鬱症⋯⋯這本書一次串起轉大人的幾個關卡,會讓家長和師長膽戰心驚!青春心事,可大可小,應對之道不在於防範,只能是感同身受的了解。作者把自己也寫了進去,提供了更切身立體的觀照,別緻而有心。【內容簡介➤】
●凝視創傷
不是每一種傷痛,都能被看見
The Evil Hours: A Biograph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大衛.J.莫里斯 ( David J‧Morris)著,吳張彰譯,三采,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談PTSD,但不是從科學或醫療的客觀角度,而是PTSD困擾著的親身告白,人的一生是由無數記憶所構成,如果界定人之為人的記憶,成為創傷的根源,要根治似乎無解。本書提供了知識,提供了對大我的反省,但不試圖給予解答,那跌跌撞撞想和傷痛和平共處的努力,或許才是對PTSD最適合的描繪。
這裡談的PTSD稍嫌偏狹,只限於戰爭後遺症,不過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此症之所以聲名大噪功臣有二:一是戰場,二是美劇。作者的戰地記者身分極其有戲,既在局中,又在局外,特別能捕捉到一朝被蛇咬之後的陰影感。【內容簡介➤】
●結痂週記
八仙事件 他們的生命經驗,我們不該遺忘
作者:林祺育、陳依欣、張承騏、楊芷凌、詹閎鈞、鄭伃均、簡苑玲、羅雁婷、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採訪團隊,時報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淺碟是常用來對臺灣的吸引,然而再多的批判和反省,似乎也沒有辦法讓人們可以用著比十五分鐘更多一秒的注意力。八仙塵暴亦復如此,三年經過,除了收了一座遊樂園之外,無論在公共安全、緊急救護系統、醫療體系……似乎都沒有結構式的改進和反省,甚至連傷亡者的處境都逐漸被忽視和遺忘,需要類似這樣的一本書,反覆提醒那不該被遺忘的教訓。
願景滿滿、功課做足的追蹤報導,傷者的糾結與奮鬥,光是説出來即已正能量滿載;執筆者的深度介入尤顯獨特,到頭來等於是朋友寫朋友,有情又有心,這是精神上的清創了。【內容簡介➤】
●少女心事解碼
青春期不再難搞 !給家長的準備之書:陪伴孩子迎向身心發展七階段
Untangled: Guiding Teenage Girls Through the Seven Transitions into Adulthood
麗莎.達摩爾(Lisa Damour, PH.D)著,沈聿德譯,字畝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樂
青春期的少女,或許是這世間最神秘的存在,同住屋簷下的父母無法理解,同年紀的異性更是霧裡看來,甚至連少女自己都不見得能明白己身是怎樣的謎團。這本書大概只是給父母的解謎指南,但就像拆解未來的推背圖一樣,可以推敲,但不見得準確,至少在心理上不會感到那麼無助。雖然內容是外國少女的他山之石,還是值得借鏡。
少女情懷總是謎,這本女兒心事面面觀,夠幽微也夠淺白,頗能派得上用場;如果你研習改進後,女兒還是甩你一句「你不懂啦」,那就乾脆送她一本孤芳自賞吧。【內容簡介➤】
●人生相談。
真梨幸子(Mari Yukiko)著,劉姿君譯,獨步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許多人在閱讀這類「相談」專欄時,心底一定曾經浮現過,忍不住的輕哼,如果人間的事都是那麼簡單,就無需你在這浪費筆墨。「知易行難」是硬道理,誰不知道正確的模樣,但都更明白現實的長相。這是本滿滿惡意的創作,不只是嘲弄著「相談」的無用高調,更是惡狠狠地揭露人們日常的虛假。讀一本小說可以把自己的臉打得響亮,是不容錯過的經驗。
這未免也太像《解憂雜貨店》了!不過細心的讀者會越看越起疑,真梨桑這樣做,不會是在揶揄東野桑吧?不管有心還是無意,這樣的懸念都是額外的甜品,一路比對兩位的異同,閱讀即推理。【內容簡介➤】
●黑櫻桃藍調
Black Cherry Blues
詹姆斯.李.柏克(James Lee Burke)著,聞若婷譯,馬可孛羅,4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冷硬派小說在劇情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物和氛圍的塑造,本書對美國南方的描繪,彷彿《無間警探》(True Detective)第一季裡那光怪陸離的世界,黏膩燥熱的空氣撲面而來,主角則像更嚴重酗酒,絕望、暴戾的史卡德。期待已久,終於被譯介引入的犯罪小說大師,果然沒有令人失望。
這位謎情大師在台名氣未開,下手卻極其凌厲,寥寥幾句就勾勒出film noir的冷硬氛圍,非常適合百無聊賴的雨夜,倒杯威士忌,再來一曲Jon Hassell的阿姆斯特丹藍調,不求moody,但求墮落到底。 【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