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鳥瞰哥倫比亞的山川地景及歷史真實:評瓦斯奎茲《聽見墜落之聲》

暌違7年,台灣終於又出現哥倫比亞小說的中譯本。前一本是蘿拉.芮絲垂波的《癲狂》(Delirio),因獲2004年豐泉小說獎(Premio Alfaguara de Novela)而受本地出版商青睞。近日甫出版中譯本的《聽見墜落之聲》(El ruido de las cosas al caer),則在2011年也獲得此獎。

哥倫比亞作家要等待7年才再度拿到西語系國家的文學桂冠,如同台灣讀者等了7年才能再睹哥國文采,時間是久了點。但在文學巨擘賈西亞・馬奎斯的盛名罩頂下,要能破繭而出,得到國際認同,七年磨一劍,也算了得。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Juan Gabriel Vásquez)的《聽見墜落之聲》就是一把利刃,要重新劃開讀者的閱讀之眼。

《聽見墜落之聲》的主要內容是講述一名將滿27歲的法學教授,目睹初識的友人遭害,自己也受波及重傷。在無止盡的恐懼陰影下,他無意間涉入了死者的過去,謎題一道一道解開,卻沒有最後的答案,只有遠去的妻女。他的人生疊影了死者的人生,暗示哥倫比亞人在20世紀80、90年代相同的生命際遇。

475px-Vasquez,_Juan_Gabriel_IMGP2840-A.jpg
哥倫比亞作家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Juan Gabriel Vásquez),照片取自wiki

1973年出生的瓦斯奎茲,寫出了新世代的哥倫比亞,迥異於當年馬奎斯筆下的馬康多。他更跳脫了魔幻現實主義的緊箍咒,承繼新歷史小說用重構歷史來批判現實的精神,將斑斑可考的暗殺、墜機、世界小姐、槍擊河馬、走私販毒等事件編織成小說的生活網絡。或者說,小說人物在作者生活近40年的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漫遊,就像迪士尼電影裡的卡通人物和真人演員搭配演出,不是太虛幻境的「假做真時真亦假」,而是虛實參照,直搗真實社會的問題核心。

正如小說主角在目睹槍擊案後求助治療師,「他對我說,對我這一代的波哥大人而言,恐懼是普遍的疾病。他說,我的情形沒有什麼特別,會慢慢地轉好,一如所有跟他求診的病例。」因為在國家、毒梟和軍隊的操弄下,波哥大人已經習於暴力的無所不在。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恐懼的存在,直到男主角安東尼歐身中流彈,引爆了國家歷史的記憶庫,那是個毒品交易熾烈的年代,這就是作者不得不說故事的理由。

瓦斯奎茲走寫實路線,故事說得真切易懂,但他也善用聯想法則,讓讀者在多次閱讀之後,仍有新的發現。比方小說一開頭是電視播報了河馬被擊斃支解的新聞,但第一章的主要情節是鋪陳安東尼歐如何結識瑞卡多,又如何在第一章結束時,兩人雙雙遭擊殺倒在街頭。

河馬與暗殺,除了暴力的場景可以互為喻體,還能有什麼關涉呢?更何況這兩起件事相隔14年呢!事實上,兩件事情發生的時間雖然不同,空間卻相同──都在波哥大。14年前的新聞報導了國際級大毒梟艾斯科巴死後,政府接收他的動物園,卻毫無作為,一任荒涼的景象。當時安東尼歐注意到瑞卡多看此新聞有異於常人的反應,但他沒有追問,而是進入少年時期的回憶。

當年的瑞卡多背著父母,跟朋友來到動物園參觀,他沒看到河馬,因為河馬要幾天後才運到。從這裡連結到瑞卡多憂心的是河馬沒有食物,再連結到遇害14年後的現在場景。雖然河馬只是作者筆下像卒子般的小棋,除了點題,後面章節還有「彩蛋」。

這是一本無所謂直敘或倒敘的小說,而是以年份標示場域,讓有心的讀者不致於在人物自由穿梭的小說敘事裡迷路。亂中有序的小說章節,先說了安東尼歐自己的故事,再說瑞卡多的身家背景,接著是瑞卡多妻子愛蓮的生命經歷,最後是瑞卡多女兒瑪雅的生命歷程,每個人的故事都耐人尋味。進入他們的生命故事,讀者也會同時吸取到航空學、海外志工、養蜂人家、撞球等專業知識的養分。最特別的是,這些看似沒有關連的故事,最後會彼此纏繞,相互參照。

瓦斯奎茲曾經表示,他的小說不是要告訴讀者發生了什麼,而是事情如何發生。也許原因需要溯源到祖父輩,也許就是瑪雅用竹籃盛裝的生活片段:收據、車票、剪報、信件。就像那塊瑞卡多遇害前聽了淚流滿面的錄音帶,一如它的本尊黑盒子,既是謎題,也是謎底。

錄音帶的內容在小說最後一章再次出現,機長、副機長的對話,穿插著安東尼歐和瑞卡多女兒的對話,是一種文字立體化的處理。如同電影的蒙太奇,瓦斯奎茲採行聲音的蒙太奇,讓兩組聲音同時進行。最有意思的是當錄音帶傳出「上升、上升、上升」的時候,飛機墜落了。安東尼歐自覺他的人生在那一刻墜落了,而筆者則憶起了齊柏林導演在花蓮上空的墜落……

一部小說最珍貴的地方,不是它要講述什麼,而是讀者透過作者的講述,如何和自己的生命經驗相遇。瓦斯奎茲的航空學,特別是鳥瞰哥倫比亞山川地景的空拍機組,都可以跟《發現台灣》對照來看,而當瑞卡多女兒聽著黑盒子揣想母親的最後一刻,也讓我們不禁開始想像齊柏林導演的最後一刻。

安東尼歐質疑:「為什麼這個國家要選擇這樣遙遠和隱密的城市當作首都。我們波哥大居民不應該被處罰待在這麼封閉、寒冷和偏僻的地點。」於是,我們有了跨文化認識世界的機會。

從馬奎斯到瓦斯奎茲,哥倫比亞的歷史也向21世紀逼近,我們讀到:「彷彿整座城市是某個整人節目的攝影棚平台,遭捉弄者進到餐廳的洗手間,出來卻不是回到餐廳,而是踏進一間旅館房間。」發現這個城市竟然就在你我身旁,墜落之聲既遠且近,你聽見了嗎?

7這個數字在聖經中代表完全、完美,7年等待一部好作品,對台灣讀者絕對值得。

636420117210997500.jpg聽見墜落之聲
El ruido de las cosas al caer
作者: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Juan Gabriel Vásquez)
譯者:葉淑吟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7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Juan Gabriel Vásquez)

哥倫比亞作家,生於1973年。在故鄉波哥大的國立羅薩里奧大學學習法律,畢業後前往法國求學,自此展開16年的海外生活。1996年至1998年間,他在巴黎的索邦神學院修習拉美文學,期間並將E.M.佛斯特、維克特.雨果等名家的作品譯為西班牙文。取得博士學位後,曾居住在比利時小鎮阿登以及巴塞隆納,並在巴塞隆納生活至2012年。目前定居波哥大。

《聽見墜落之聲》為台灣首度引進瓦斯奎茲的作品,本書在2011年出版時便榮獲當年度西班牙豐泉小說獎(西語文壇最重要的文學獎之一);2014年更獲得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瓦斯奎茲成為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南美作家,他在獲獎感言中表示,有兩本書讓他立志從文,一是16歲那年讀的《百年孤寂》,二是3年後的《尤利西斯》。

瓦斯奎茲的其他小說作品有《名譽》(Las reputaciones)、《告密者》(Los Informantes)、《科斯塔圭納祕史》(Historia secreta de Costaguana)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陳正芳(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2017-10-17 16:06
餐桌對話》要我退休?想都別想——龍劭華對談鄭順聰
作家鄭順聰(左)與資深演員龍劭華。
作家鄭順聰(左)與資深演員龍劭華。

在咖啡廳的露天座位坐定,資深演員龍劭華隨手把墨鏡往額上一推,燃起一支香菸。白色背心外是素色的亞麻襯衫,領口懸著Bvlgari的銀色鍊墜,手腕和耳際也都有飾品,簡單有型,不過份招搖,卻是鮮少出現在這個年紀男人身上的裝扮。我問他年輕時也這麼穿嗎?他說是,笑著說自己「愛漂亮第一」,是家裡打扮時間最長的人。他從年輕時就喜歡這樣的風格,抽屜裡放滿各式首飾,憑當天的心情搭配穿戴。

_DSC5730_縮.jpg

「要講我的年齡跟我的穿著打扮根本不符合,是不是?」他爽朗笑著,往菸灰缸裡敲掉一截灰。

「龍哥有64歲了吧?」作家鄭順聰用台語問。

「我有遮濟歲啊喔?(台語:我有這麼多歲了喔?)」龍劭華哈哈大笑起來,下一句轉成華語。「怎麼還是這麼不要臉!」

最近龍劭華演出高雄電影節的短片《三仔》,以精湛演技詮釋了一名獨居老人,在鬥嘴作伴的鄰居好哥們過世後,從哀痛到徬徨,再到重新找到生命樂趣的過程。鄭順聰已看過《三仔》,「鄉土劇的元素,藝術片的深度......但這個角色跟龍哥完全無仝款嘛(台語:完全不一樣)」。

龍劭華今年已經64歲,和片中的三仔相差不遠,或許是詮釋得太精準,龍劭華本人與三仔反倒像是兩個人,體態保持得十分好,人也精神。他說年輕時自己是運動健將,仗著身體底子好,不會特別找時間運動,反倒是現在有固定運動的習慣,每天花半小時左右跑步、伏地挺身、以及簡單的重量訓練,好讓身體維持在一定的狀態,好讓自己能全心投入工作,繼續演戲。

剛邁入41歲的鄭順聰,這幾年開始感覺到有些「初老」的徵兆,於是每周努力抽出時間運動,跑步或游泳。「『老』對我來說,就是以前你可以一直讀書、做很多事情都沒什麼限制,吃東西也不太會胖……就是(生理上)會有局限。」

我問正值壯年的鄭順聰,變成三仔那個年紀時,想變成怎樣的人。「像龍哥一樣,沒有歐吉桑樣,每天可以做核心肌力,進行一個三鐵的動作:游泳、慢跑、單車。」他笑著繼續補充:「剛才和龍哥搭肩拍照,發現他異常強壯,果然是海軍陸戰隊出身的。」

龍劭華哈哈笑著附和,說可不能用看一般老人的眼光來看待他啊。然後話鋒一轉,「我80歲的時候要辦一桌生日大宴,這一桌要找知己、好兄弟來坐,說不定坐不滿,對不對?知己真的是難尋。《三仔》就是在講這個,知己忽然間掛掉,人生一個寄託和作伴的東西突然沒有,老婆不見,女兒也有自己的家庭,家裡只剩自己一個人,受傷跌倒也要自己辦,對不對?這是年老很淒涼的事情。」

_DSC5901_縮.jpg龍劭華燃起一支新的菸,兩人聊起了彼此人生。

鄭順聰描述自己的人生是典型的文青,讀書還算順利,也如願從事出版相關的工作。問起這幾年積極投入台語推廣的原因,他說主要有三個理由,第一是過去寫作《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這三部作品時,不斷遇到需要使用台語寫作的問題;第二,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希望他們能用台語跟爺爺奶奶對話。第三個原因,則是情感上的:「我從小生長在鄉下,其實台語還不錯,但在學校都一定要講國語,於是台語能力就隨著你學歷越來越高漸漸流失。」人生走到中途的他,開始回首看向過去累積起來的人生。「台語跟我童年的美好回憶是結合在一起的,去抓青蛙,去玩水,過一種鄉下的生活,而我希望去回復這個感受。」他打趣地說,「這就是中年症狀啦。」

龍劭華國中畢業後就進了演藝圈,做過小弟、打雜、劇務、臨演,終於有機會登上舞台,眼看著事業彷彿就要起飛,卻又一個轉折讓他頹唐喪志。整個人生彷彿為戲而活的龍劭華,他真實的人生經歷也像是一部戲。「要在這個圈子裡要有一席之地,就是要有你的定位。別人可以演、龍劭華也可以演的,那不行;是龍劭華可以演,別人演不來,這才叫定位。」他拿起桌上兩個造型不同的水杯。「就像是,這個杯子用來喝水,這個杯子也是用來喝水;這個演員會演戲,這個演員也會演戲。但這個杯子為什麼10塊,這個杯子為什麼100塊?同樣都是用來喝水,為什麼有差別?」

三仔劇照-04_縮.jpg

三仔劇照-08_縮.jpg
短片《三仔》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龍劭華在三十多歲時遇到人生的檻,曾動過轉行的念頭,好在一個機會又讓他轉了回來;鄭順聰也在龍劭華當時的年紀,漸漸走上台語推廣的道路。在寫作過去幾本作品時,由於採訪對象使用的主要語言以台語居多,讓他感到十分頭痛。「每次只要用到台語對話跟用字就很痛苦啊,所以我就發憤要把這套學好。」漸漸地,台語由他寫作上必須克服的問題,轉變為創作的主要核心,甚至是一項獨門武器,許多採訪或顧問的工作都專程找上門來。

「我們從小到大都用華語來上課,可是現在大家聽到台語,是不是還經常覺得很愉快?台語歌、台語戲劇、還有生活語言……這個語言是一個很親切的語言。」一說起台語,他的話匣子就停不下來;就像龍劭華,一聊起戲,精神就來了。

再過十年二十年,會想退休嗎?想像中那時的自己,是什麼模樣?「我從來沒有想過退休這兩個字,從、來、沒、有。」龍劭華一字一字地說。「如果有一天我不演戲了,大概是躺在病床上了!」他快人快語,說完又自己哈哈大笑起來。

鄭順聰也說,自己應該不會有退休的一天,「如果沒有發生什麼意外的話,我應該會想辦法把我60歲以前做的東西整合起來吧!」原來,鄭順聰除了剛出版《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目前也正進行台語廣播劇的製作,打算以簡少的成本,透過聲音來建構台語劇,藉此呼應在他出生時就已經消失的「台萊塢」台語片黃金年代。

台語好日子內頁3.png
鄭順聰的《台語好日子》,由木馬文化出版。

IMG_0025-horz.jpg
掃描《台語好日子》書中的QR code,可以聽到鄭順聰的台語發音示範。

鄭順聰提到:「對我而言,台語片不只是懷舊,而是想像力的重新開啟,它灌注了我的創作動力。原來原來,台灣曾經有個『台萊塢』,產量如此驚人,活力如此充沛,創意迭出,演員的口白與表演是那麼的充滿啟示。」

「如果以後有適合的台語廣播劇劇本,會想邀請龍哥去演嗎?」我問鄭順聰。

「求之不得,哈哈哈。」

一個演員,一個寫作者,職業不同的兩人,都在走過人生的中途後,確定找到自己不渝的熱情。歲月帶來生理上的侷限,同時也帶來歷練;年少時的莽撞揮霍,此刻也沉澱成了智慧。

_DSC5875_縮.jpg

_DSC5982_縮.jpg

(木馬)0EID0070台語好日子正封72.jpg

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
作者:鄭順聰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3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順聰

嘉義縣民雄鄉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
曾任《重現台灣史》主編,《聯合文學》執行主編。
著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
於國立教育廣播電台主持全台語節目:拍破台語顛倒勇。
臉書:鄭順聰


邁入第17屆的高雄電影節,開跑了!

展期從2017.10.20(五)至2017.11.05(日),歡迎上雄影臉書粉絲團:「高雄電影節 Kaohsiung Film Festival」,觀看最新訊息。

2017雄影題案_有字cs5_0.jpg

★2017高雄電影節早鳥優惠票全面熱賣中:https://goo.gl/16ews7
★票務懶人包都幫你整理好在此:https://goo.gl/xB2JPQ
★影展手冊目前已開放下載:https://goo.gl/EGUC1K
★可以拿到「實體手冊」地點在此:https://goo.gl/QxuzV3
★雲端戲院 期間限定免費搶先看,詳情請閱:https://goo.gl/1kiLFh


喜歡看影評也別忘了抖內釀電影

釀電影雄影廣告轉jpeg檔.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專訪》最高的山.最深的海:繪本插畫家鄒駿昇與英國出版社的跨國合作


視覺藝術家、設計師、展覽策劃……提到鄒駿昇,可以連結到許多不同的身分。然而從2008年,他首次入圍義大利波隆納插畫大獎嶄露頭角起,繪本插畫創作這條路就像使命一樣,在他面前鋪展開來。當時他還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根本沒想到會成為插畫家,甚至創作自己的繪本。

「那都是機運。」鄒駿昇這麼認為。至今他共計入圍4次波隆納插畫獎,並在今年(2017)以《禮物》一書獲波隆納書展拉加茲藝術書獎。除此之外,他也曾獲美國傳達藝術插畫獎、美國3x3國際當代插畫大獎首獎、德國紅點設計獎等榮譽,各種國際知名品牌和雜誌上,都能看見他的設計和插畫作品。

近幾年,鄒駿昇創立自己的設計工作室,去年底忙完台北國際設計大展Visual Taipei後,又接下今年波隆納書展台灣館的設計。他的視覺藝術個展Hide and Seek在西班牙馬德里甫落幕。就在讀者一邊欣賞他每回不同的嘗試,一邊等待他下一部圖畫書創作時,他又交出了完全不同以往的繪本插畫作品。

暴風雪、颱風與彩虹交織,世界上高聳山峰連綿成一座山脈……在新書《最高的山.最深的海》中,每個跨頁的知識不侷限於時間、空間,藉由圖像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帶了些文學性。


小魯_最高的山最深的海-29.jpg

《最高的山.最深的海》內頁圖,小魯提供

這本書以「比較」為主題,找出天文、地理、海洋、動植物等領域中最突出、最有特色的知識點切入。每個跨頁都用不同的設計風格呈現,有報紙型、標本盒,也有一些變化過的圖鑑式擺法。

在創作這些圖像時,鄒駿昇吃盡苦頭,路上走的、海裡游的,甚至行星月球和微生物都要描繪,主題包山包海,各個圖像又必須細膩進而風格統一。他說:「就像去KTV唱歌,原本只要唱自己拿手的歌路就好了,但現在不是,每種曲風你都要會唱。」

這本與英國出版社Big Picture Press合作、原文書在2016年10月出版的大開本圖畫書,前前後後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才繪製完成。這樣備具挑戰的任務,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61AORo8+xcL.jpg

《最高的山.最深的海》英文版封面

2015年,鄒駿昇收到Big Picture Press的邀約函,信中包含了整本書的內容企畫,不僅羅列了各項知識的比較概念,甚至包括版面設計和整體畫風構思,每個圖像的目的為何都清清楚楚列明。在初期設定上,Big Picture Press就明確希望全書呈現維多利亞時代的古文學感,因此找上插畫風格相近的鄒駿昇做為合作對象。

對鄒駿昇來說,這與他過往的創作主題大不相同,最終讓他點頭答應合作的原因,除了從最初的來信感受到編輯團隊的用心之外,還包括該出版社的「歡迎光臨博物館」系列──其中動物和植物主題的插畫,找來為知名服飾、香水品牌做視覺設計的Katie Scott操刀。鄒駿昇認為,出版方將圖畫書打造成精品,將插畫家視為品牌,即便描繪的事物和自己熟悉的領域不同,卻也是拓展創作之路的機會。


取自官網.png

Katie Scott的作品,圖片截自Big Picture Press官網

「後來才想到,Katie一頁只要畫兩、三種生物,我一頁就要畫廿幾種!」鄒駿昇開玩笑說,這樣真是太累了。然而完成這本書之後,出於對編輯團隊的信賴,他繼續和Big Picture Press合作,8月剛交出系列續作Tallest Tower, Smallest Star的完稿。

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同時也是本書作者)Kate Baker以及設計總監Winsome d’Abreu,從邀稿到正式合作都與鄒駿昇保持密切聯繫,每次畫稿與設計的來回討論,都是三人在信件上共同溝通決定。編輯會附上書中每項知識的參考資料供插畫家參考;為了配合美感,鄒駿昇也經常尋找不同角度的圖片或照片做為參考。

書中有個巧思:將比例尺化作不同事物,悄悄融入整幅構圖,譬如一個具有指向性的手勢;又或者在動物主題頁中,馬來貘旁邊擺了輛古董摩托車,好幫助讀者瞭解兩者重量相同。


●昆蟲頁面的完成稿-上下部分顏色作出區隔.jpg

昆蟲頁面的完成稿,鄒駿昇提供

編輯團隊能適時給予輔助方向,讓創作者感到安心,彼此溝通良好合作愉快,是書籍製作中最幸福的事。訪談中,鄒駿昇數次稱讚英國的編輯團隊,當然團隊的設計功力和編排知識點的能力是其一。

資深童書評論者柯倩華認為,這本書精彩之處就在其版面構圖,她指出:「畫面有情境,就不只是資訊,背後會呈現真實世界的空間。」譬如在樹的主題頁面,前後參差的林木讓讀者感受縱向的高度差別,也讀到了森林遠近的感受。


小魯_最高的山最深的海-21_2.jpg

《最高的山.最深的海》內頁圖,小魯提供

「獲得知識的同時亦能獲得美感經驗,對閱讀而言無疑是種享受。」柯倩華說。這不僅有賴插畫家純熟的畫作,設計總監的畫面布局也至關重要。

Big Picture Press是英國童書出版社Templar在2013年創立的品牌,還很年輕,致力於賦予童書新穎圖像風格與現代設計感。這幾年,歐洲有愈來愈多出版社為了跳脫圖鑑與百科的固有框架,將知識類童書打造成收藏品,甚至攻進成人書市場。各家編輯團隊紛紛從設計面試探此類童書的可能性,也迎來了知識性童書的黃金時代。

鄒駿昇希望藉由這次插畫合作案,開創更廣泛的合作場域。不過,這類瑣碎又繁複的磨練,也需要十足的耐心。二次完成作品再回到其他創作時,鄒駿昇的心情是:「簡直像從牢籠解放一樣」。

完成《最高的山.最深的海》後,鄒駿昇發現自己從中得到許多靈感啓發。譬如名廚江振誠邀請他加入「八角哲學特展」的飲食哲學圖像設計,鄒駿昇便想到書中一個有趣的知識:中世紀人們還不知道白頰黑雁會遷徙,以為這些黑白相間的鳥是從藤壺樹上長出來的。鄒駿昇認為這個意象很浪漫,遂以此為基礎,再以月相圖的變化代表時間,做出畫作〈憶〉。

又比方《Bazzar》雜誌邀請他為創刊150周年的藝術專刊設計封面,他也延續書中繪製昆蟲的經驗,選擇蝴蝶做為設計主軸。他說:「女性的地位也好、時尚也好,這150年來,就像蝴蝶蛻變一樣,成為現在令人感動的美。」

從現實面來考量,即便英國出版社支付的稿酬普遍已比其他國家優渥,繪製繪本的收入有時仍遠遠不及一個商業設計案。但抱持著對創作的熱忱,鄒駿昇期許自己能從每一次的合作中找到樂趣,並有所成長。也許他還在適應這本知識性繪本為他帶來的變化。


小魯_最高的山最深的海-25.jpg

《最高的山.最深的海》內頁圖,小魯提供


●第一張試稿-最高的山與河_後來出版社沒有擺進河川.jpg

本書的第一張試稿,後來出版社沒有擺進河川。鄒駿昇提供

鄒駿昇熱愛圖畫書,不過他不諱言,對現階段的他來說,要創作自己的故事性繪本作品,是最困難的事。這幾年的磨練或許已讓鄒駿昇的繪畫風格與技巧漸臻成熟,然而繪本中的圖文整合與平衡,一直都是他最想花時間累積學習的部分。

回頭審視自己在2012年出版的第一本童書《勇敢的小錫兵》,鄒駿昇覺得有很多可改進的地方。當初花許多氣力嘗試不同畫風,並且在畫作中安排符碼,如今看來,卻顯得不夠顧及文字和圖像搭配的節奏。

不過,繪本創作的標準在哪裡?圖文整合到底有沒有什麼訣竅?恐怕一時之間也很難有所解答。這是圖畫書最讓人喜愛,又讓人摸不著頭緒之處。

從2008年第一次入圍波隆納插畫展到現在所累積的經驗省思,鄒駿昇給同樣入圍獎項的插畫家與其他新秀的建議是:給自己多些成長的時間,愛惜羽毛,別因為急切地想被看見,而接受無法成長或不合理的邀稿。

「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伯樂。」他說。

那麼,鄒駿昇是否已經等到了他的伯樂了?他說,一路走來感謝遇上不少貴人,但是他想,他也還在等待對的那個伯樂。

1112e787262c600c7376cd (1).jpg

最高的山.最深的海:世界自然奇觀
Highest Mountain,Deepest Ocean
作者:凱特.貝克(Kate Baker)、查娜.戴維森(Zanna Davidson)
繪者:鄒駿昇
譯者: 王心瑩
審定:方建能、李玲玲、呂晟智、楊平世、廖運志、賴景陽、鍾國芳  
出版社:小魯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凱特.貝克、查娜.戴維森
凱特.貝克、查娜.戴維森身兼童書作家及編輯,作品題材涉獵廣泛,涵蓋科普知識、博物學、神話等範疇。

繪者簡介:鄒駿昇 
鄒駿昇臺中豐原人,大學主修藝術教育與國畫創作,旅英六年,取得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碩士學位,作品涵蓋視覺藝術與繪本插畫創作。曾四度入圍義大利波隆納插畫展、拉加茲獎、SM插畫大獎、美國3x3國際插畫競賽首獎與繪本類金獎。除了繪畫創作,也曾擔任德國illustrative國際評委、美國Creative Quarterly國際評委、中國全國插畫雙年展評委。近年在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擔任Visual Taipei策展人,致力於插畫藝術推廣。

譯者簡介:王心瑩
夜行性鴟鴞科動物,出沒於黑暗的電影院與山林田野間,偏食富含科學知識與文化厚度的書本。譯作有《骨頭》、《咬一口》(小魯文化出版)。

審定者簡介
方建能,國立臺灣博物館副研究員
李玲玲,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呂晟智,臺灣蝴蝶保育學會學術研究組組長
楊平世,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廖運志,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員
賴景陽,國立臺灣博物館地學組前組長
鍾國芳,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AC(出版工作者)
2017-10-13 19:21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