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對話》要我退休?想都別想——龍劭華對談鄭順聰
在咖啡廳的露天座位坐定,資深演員龍劭華隨手把墨鏡往額上一推,燃起一支香菸。白色背心外是素色的亞麻襯衫,領口懸著Bvlgari的銀色鍊墜,手腕和耳際也都有飾品,簡單有型,不過份招搖,卻是鮮少出現在這個年紀男人身上的裝扮。我問他年輕時也這麼穿嗎?他說是,笑著說自己「愛漂亮第一」,是家裡打扮時間最長的人。他從年輕時就喜歡這樣的風格,抽屜裡放滿各式首飾,憑當天的心情搭配穿戴。
「要講我的年齡跟我的穿著打扮根本不符合,是不是?」他爽朗笑著,往菸灰缸裡敲掉一截灰。
「龍哥有64歲了吧?」作家鄭順聰用台語問。
「我有遮濟歲啊喔?(台語:我有這麼多歲了喔?)」龍劭華哈哈大笑起來,下一句轉成華語。「怎麼還是這麼不要臉!」
最近龍劭華演出高雄電影節的短片《三仔》,以精湛演技詮釋了一名獨居老人,在鬥嘴作伴的鄰居好哥們過世後,從哀痛到徬徨,再到重新找到生命樂趣的過程。鄭順聰已看過《三仔》,「鄉土劇的元素,藝術片的深度......但這個角色跟龍哥完全無仝款嘛(台語:完全不一樣)」。
龍劭華今年已經64歲,和片中的三仔相差不遠,或許是詮釋得太精準,龍劭華本人與三仔反倒像是兩個人,體態保持得十分好,人也精神。他說年輕時自己是運動健將,仗著身體底子好,不會特別找時間運動,反倒是現在有固定運動的習慣,每天花半小時左右跑步、伏地挺身、以及簡單的重量訓練,好讓身體維持在一定的狀態,好讓自己能全心投入工作,繼續演戲。
剛邁入41歲的鄭順聰,這幾年開始感覺到有些「初老」的徵兆,於是每周努力抽出時間運動,跑步或游泳。「『老』對我來說,就是以前你可以一直讀書、做很多事情都沒什麼限制,吃東西也不太會胖……就是(生理上)會有局限。」
我問正值壯年的鄭順聰,變成三仔那個年紀時,想變成怎樣的人。「像龍哥一樣,沒有歐吉桑樣,每天可以做核心肌力,進行一個三鐵的動作:游泳、慢跑、單車。」他笑著繼續補充:「剛才和龍哥搭肩拍照,發現他異常強壯,果然是海軍陸戰隊出身的。」
龍劭華哈哈笑著附和,說可不能用看一般老人的眼光來看待他啊。然後話鋒一轉,「我80歲的時候要辦一桌生日大宴,這一桌要找知己、好兄弟來坐,說不定坐不滿,對不對?知己真的是難尋。《三仔》就是在講這個,知己忽然間掛掉,人生一個寄託和作伴的東西突然沒有,老婆不見,女兒也有自己的家庭,家裡只剩自己一個人,受傷跌倒也要自己辦,對不對?這是年老很淒涼的事情。」
龍劭華燃起一支新的菸,兩人聊起了彼此人生。
鄭順聰描述自己的人生是典型的文青,讀書還算順利,也如願從事出版相關的工作。問起這幾年積極投入台語推廣的原因,他說主要有三個理由,第一是過去寫作《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這三部作品時,不斷遇到需要使用台語寫作的問題;第二,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希望他們能用台語跟爺爺奶奶對話。第三個原因,則是情感上的:「我從小生長在鄉下,其實台語還不錯,但在學校都一定要講國語,於是台語能力就隨著你學歷越來越高漸漸流失。」人生走到中途的他,開始回首看向過去累積起來的人生。「台語跟我童年的美好回憶是結合在一起的,去抓青蛙,去玩水,過一種鄉下的生活,而我希望去回復這個感受。」他打趣地說,「這就是中年症狀啦。」
龍劭華國中畢業後就進了演藝圈,做過小弟、打雜、劇務、臨演,終於有機會登上舞台,眼看著事業彷彿就要起飛,卻又一個轉折讓他頹唐喪志。整個人生彷彿為戲而活的龍劭華,他真實的人生經歷也像是一部戲。「要在這個圈子裡要有一席之地,就是要有你的定位。別人可以演、龍劭華也可以演的,那不行;是龍劭華可以演,別人演不來,這才叫定位。」他拿起桌上兩個造型不同的水杯。「就像是,這個杯子用來喝水,這個杯子也是用來喝水;這個演員會演戲,這個演員也會演戲。但這個杯子為什麼10塊,這個杯子為什麼100塊?同樣都是用來喝水,為什麼有差別?」
龍劭華在三十多歲時遇到人生的檻,曾動過轉行的念頭,好在一個機會又讓他轉了回來;鄭順聰也在龍劭華當時的年紀,漸漸走上台語推廣的道路。在寫作過去幾本作品時,由於採訪對象使用的主要語言以台語居多,讓他感到十分頭痛。「每次只要用到台語對話跟用字就很痛苦啊,所以我就發憤要把這套學好。」漸漸地,台語由他寫作上必須克服的問題,轉變為創作的主要核心,甚至是一項獨門武器,許多採訪或顧問的工作都專程找上門來。
「我們從小到大都用華語來上課,可是現在大家聽到台語,是不是還經常覺得很愉快?台語歌、台語戲劇、還有生活語言……這個語言是一個很親切的語言。」一說起台語,他的話匣子就停不下來;就像龍劭華,一聊起戲,精神就來了。
再過十年二十年,會想退休嗎?想像中那時的自己,是什麼模樣?「我從來沒有想過退休這兩個字,從、來、沒、有。」龍劭華一字一字地說。「如果有一天我不演戲了,大概是躺在病床上了!」他快人快語,說完又自己哈哈大笑起來。
鄭順聰也說,自己應該不會有退休的一天,「如果沒有發生什麼意外的話,我應該會想辦法把我60歲以前做的東西整合起來吧!」原來,鄭順聰除了剛出版《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目前也正進行台語廣播劇的製作,打算以簡少的成本,透過聲音來建構台語劇,藉此呼應在他出生時就已經消失的「台萊塢」台語片黃金年代。
鄭順聰提到:「對我而言,台語片不只是懷舊,而是想像力的重新開啟,它灌注了我的創作動力。原來原來,台灣曾經有個『台萊塢』,產量如此驚人,活力如此充沛,創意迭出,演員的口白與表演是那麼的充滿啟示。」
「如果以後有適合的台語廣播劇劇本,會想邀請龍哥去演嗎?」我問鄭順聰。
「求之不得,哈哈哈。」
一個演員,一個寫作者,職業不同的兩人,都在走過人生的中途後,確定找到自己不渝的熱情。歲月帶來生理上的侷限,同時也帶來歷練;年少時的莽撞揮霍,此刻也沉澱成了智慧。●
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 |
作者簡介:鄭順聰 嘉義縣民雄鄉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 |
邁入第17屆的高雄電影節,開跑了!
展期從2017.10.20(五)至2017.11.05(日),歡迎上雄影臉書粉絲團:「高雄電影節 Kaohsiung Film Festival」,觀看最新訊息。
★2017高雄電影節早鳥優惠票全面熱賣中:https://goo.gl/16ews7
★票務懶人包都幫你整理好在此:https://goo.gl/xB2JPQ
★影展手冊目前已開放下載:https://goo.gl/EGUC1K
★可以拿到「實體手冊」地點在此:https://goo.gl/QxuzV3
★雲端戲院 期間限定免費搶先看,詳情請閱:https://goo.gl/1kiLFh
喜歡看影評也別忘了抖內釀電影
書評》鳥瞰哥倫比亞的山川地景及歷史真實:評瓦斯奎茲《聽見墜落之聲》
暌違7年,台灣終於又出現哥倫比亞小說的中譯本。前一本是蘿拉.芮絲垂波的《癲狂》(Delirio),因獲2004年豐泉小說獎(Premio Alfaguara de Novela)而受本地出版商青睞。近日甫出版中譯本的《聽見墜落之聲》(El ruido de las cosas al caer),則在2011年也獲得此獎。
哥倫比亞作家要等待7年才再度拿到西語系國家的文學桂冠,如同台灣讀者等了7年才能再睹哥國文采,時間是久了點。但在文學巨擘賈西亞・馬奎斯的盛名罩頂下,要能破繭而出,得到國際認同,七年磨一劍,也算了得。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Juan Gabriel Vásquez)的《聽見墜落之聲》就是一把利刃,要重新劃開讀者的閱讀之眼。
《聽見墜落之聲》的主要內容是講述一名將滿27歲的法學教授,目睹初識的友人遭害,自己也受波及重傷。在無止盡的恐懼陰影下,他無意間涉入了死者的過去,謎題一道一道解開,卻沒有最後的答案,只有遠去的妻女。他的人生疊影了死者的人生,暗示哥倫比亞人在20世紀80、90年代相同的生命際遇。
1973年出生的瓦斯奎茲,寫出了新世代的哥倫比亞,迥異於當年馬奎斯筆下的馬康多。他更跳脫了魔幻現實主義的緊箍咒,承繼新歷史小說用重構歷史來批判現實的精神,將斑斑可考的暗殺、墜機、世界小姐、槍擊河馬、走私販毒等事件編織成小說的生活網絡。或者說,小說人物在作者生活近40年的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漫遊,就像迪士尼電影裡的卡通人物和真人演員搭配演出,不是太虛幻境的「假做真時真亦假」,而是虛實參照,直搗真實社會的問題核心。
正如小說主角在目睹槍擊案後求助治療師,「他對我說,對我這一代的波哥大人而言,恐懼是普遍的疾病。他說,我的情形沒有什麼特別,會慢慢地轉好,一如所有跟他求診的病例。」因為在國家、毒梟和軍隊的操弄下,波哥大人已經習於暴力的無所不在。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恐懼的存在,直到男主角安東尼歐身中流彈,引爆了國家歷史的記憶庫,那是個毒品交易熾烈的年代,這就是作者不得不說故事的理由。
瓦斯奎茲走寫實路線,故事說得真切易懂,但他也善用聯想法則,讓讀者在多次閱讀之後,仍有新的發現。比方小說一開頭是電視播報了河馬被擊斃支解的新聞,但第一章的主要情節是鋪陳安東尼歐如何結識瑞卡多,又如何在第一章結束時,兩人雙雙遭擊殺倒在街頭。
河馬與暗殺,除了暴力的場景可以互為喻體,還能有什麼關涉呢?更何況這兩起件事相隔14年呢!事實上,兩件事情發生的時間雖然不同,空間卻相同──都在波哥大。14年前的新聞報導了國際級大毒梟艾斯科巴死後,政府接收他的動物園,卻毫無作為,一任荒涼的景象。當時安東尼歐注意到瑞卡多看此新聞有異於常人的反應,但他沒有追問,而是進入少年時期的回憶。
當年的瑞卡多背著父母,跟朋友來到動物園參觀,他沒看到河馬,因為河馬要幾天後才運到。從這裡連結到瑞卡多憂心的是河馬沒有食物,再連結到遇害14年後的現在場景。雖然河馬只是作者筆下像卒子般的小棋,除了點題,後面章節還有「彩蛋」。
這是一本無所謂直敘或倒敘的小說,而是以年份標示場域,讓有心的讀者不致於在人物自由穿梭的小說敘事裡迷路。亂中有序的小說章節,先說了安東尼歐自己的故事,再說瑞卡多的身家背景,接著是瑞卡多妻子愛蓮的生命經歷,最後是瑞卡多女兒瑪雅的生命歷程,每個人的故事都耐人尋味。進入他們的生命故事,讀者也會同時吸取到航空學、海外志工、養蜂人家、撞球等專業知識的養分。最特別的是,這些看似沒有關連的故事,最後會彼此纏繞,相互參照。
瓦斯奎茲曾經表示,他的小說不是要告訴讀者發生了什麼,而是事情如何發生。也許原因需要溯源到祖父輩,也許就是瑪雅用竹籃盛裝的生活片段:收據、車票、剪報、信件。就像那塊瑞卡多遇害前聽了淚流滿面的錄音帶,一如它的本尊黑盒子,既是謎題,也是謎底。
錄音帶的內容在小說最後一章再次出現,機長、副機長的對話,穿插著安東尼歐和瑞卡多女兒的對話,是一種文字立體化的處理。如同電影的蒙太奇,瓦斯奎茲採行聲音的蒙太奇,讓兩組聲音同時進行。最有意思的是當錄音帶傳出「上升、上升、上升」的時候,飛機墜落了。安東尼歐自覺他的人生在那一刻墜落了,而筆者則憶起了齊柏林導演在花蓮上空的墜落……
一部小說最珍貴的地方,不是它要講述什麼,而是讀者透過作者的講述,如何和自己的生命經驗相遇。瓦斯奎茲的航空學,特別是鳥瞰哥倫比亞山川地景的空拍機組,都可以跟《發現台灣》對照來看,而當瑞卡多女兒聽著黑盒子揣想母親的最後一刻,也讓我們不禁開始想像齊柏林導演的最後一刻。
安東尼歐質疑:「為什麼這個國家要選擇這樣遙遠和隱密的城市當作首都。我們波哥大居民不應該被處罰待在這麼封閉、寒冷和偏僻的地點。」於是,我們有了跨文化認識世界的機會。
從馬奎斯到瓦斯奎茲,哥倫比亞的歷史也向21世紀逼近,我們讀到:「彷彿整座城市是某個整人節目的攝影棚平台,遭捉弄者進到餐廳的洗手間,出來卻不是回到餐廳,而是踏進一間旅館房間。」發現這個城市竟然就在你我身旁,墜落之聲既遠且近,你聽見了嗎?
7這個數字在聖經中代表完全、完美,7年等待一部好作品,對台灣讀者絕對值得。●
El ruido de las cosas al caer
作者: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Juan Gabriel Vásquez)
譯者:葉淑吟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7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Juan Gabriel Vásquez)
哥倫比亞作家,生於1973年。在故鄉波哥大的國立羅薩里奧大學學習法律,畢業後前往法國求學,自此展開16年的海外生活。1996年至1998年間,他在巴黎的索邦神學院修習拉美文學,期間並將E.M.佛斯特、維克特.雨果等名家的作品譯為西班牙文。取得博士學位後,曾居住在比利時小鎮阿登以及巴塞隆納,並在巴塞隆納生活至2012年。目前定居波哥大。
《聽見墜落之聲》為台灣首度引進瓦斯奎茲的作品,本書在2011年出版時便榮獲當年度西班牙豐泉小說獎(西語文壇最重要的文學獎之一);2014年更獲得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瓦斯奎茲成為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南美作家,他在獲獎感言中表示,有兩本書讓他立志從文,一是16歲那年讀的《百年孤寂》,二是3年後的《尤利西斯》。
瓦斯奎茲的其他小說作品有《名譽》(Las reputaciones)、《告密者》(Los Informantes)、《科斯塔圭納祕史》(Historia secreta de Costaguana)等。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