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文藝的無用之用:關於葉老的記憶,及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觀後

2002年秋天,我興高采烈地進入成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就讀,成為第二屆研究生。在課堂上,原先只在書裡看過面容的研究者,竟然都真人現身在講台前,徐徐講述台灣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有如願望成真。

最夢幻的是,每週四早上,碩班同學李友煌負責擔任司機,從左營將戴著粗框眼鏡、身形矮小的老先生載來台文所上課。全所上下都知道這位老先生是誰——是備考台文所必讀書目《台灣文學史綱》的作者;是早年以中國情思為主流的台灣文壇裡,少見地以素樸字體與文風,一字字寫下台灣作家評論,自陳「我的勞動是寫作」的筆耕者葉石濤。

我們暱稱他為「葉老」,小小的他,眼鏡下是細小卻有神、散發光芒的眼睛。


葉石濤肖像(林柏樑攝影,茂樹電影提供)

➤上葉老的課:聽日本時期文壇八卦、期末考核吃紅蟳米糕

葉老的課堂沒有課本,他坐在只容納十幾名研究生的課室,總是以混合了台語、華語與日語腔口(khiunn-kháu)的古錐(kóo-tsui)口音,對我們說出日本時代台灣文壇八卦。故事裡,他是一位喜愛文學的春風少年兄,八卦事件的主角,不是龍瑛宗就是呂赫若、吳濁流、鍾肇政等文壇名家。

「不得了啊,這些八卦!」台下傾聽的研究生們,與有榮焉又忍不住嘖嘖稱奇。在當時對於「什麼能稱作台灣文學?」都能引發戰火、各家爭論許久的千禧年代,我們在課堂聽到的竟是台灣文學正要起步邁向現代化時,寫作者們的八卦吶!


左起:呂赫若、龍瑛宗、吳濁流(取自wikipedia)


1982年,臺灣時報座談會,左起葉石濤、鍾肇政。(取自鍾肇政數位博物館

性格敦厚、以提攜後進為己任的葉老,在課堂上也會一一詢問研究生的研究主題與志趣。每次上課前都細心地帶上幾本與特定研究主題相關的論文與書籍,發送給大家。也還記得,念書時最提心吊膽的期末考週,葉老卻決定帶台文所去阿霞飯店辦桌,讓大家笑容滿面地以紅蟳米糕作為該學期的最後考核。

這堂葉老的課,不著痕跡地過去了,卻在我們心底留下深深印記。到了2014年,當我在「雞屎藤舞蹈劇場」開始編導工作,尋思如何將喜愛的台灣文學作品改編為舞蹈時,這印記還隱隱發暖。

➤無用之人的文學青春夢

雞屎藤舞蹈劇場以台灣原生種植物「雞屎藤」為意象,願能散發草莽生命力,創作出貼近常民生活、彰顯台南人文風貌作品。首發的文學舞蹈劇場,毫不猶疑地以葉老作品為主題進行改編與呈現。

當時我們改編了他的兩則短篇小說〈葫蘆巷春夢〉及〈天上聖母的祭典〉,成為《葉石濤文學舞蹈劇場:葫蘆巷春夢》。串連兩個故事的橋段,是葉老平凡而瑣碎的日常:府城街巷人家、室內翻書振筆寫字、牢獄冰冷的地板,以及拿麵包餵狗的片段。

開演當天,前身為步兵宿舍的321巷藝術聚落裡,飾演葉老的演員,遠遠騎著紅色鐵馬從門外進來,招呼著坐在庭院的觀眾們,「來啉(lim)茶吶!」主角第一段台詞,取自葉老自述:「我是一個無用之人,用福佬話講就是『無路用的人』,這是指一無用處、什麼也做不來、遊手好閒,類似『羅漢腳』的人。」

在同學都以當醫師為人生目標的臺南州立二中裡,一位日本時代文青,立志只想當「三百六十行正經職業」之外的「小說家」,正興味盎然地寫著有些旖旎的小說。他在書桌前坐下,就著庭院裡的微光跟觀眾們講述他的文學青春夢,而循著他的文字流洩出的舞蹈,就是他的筆下風景。


《葉石濤文學舞蹈劇場:葫蘆巷春夢》片段(取自雞屎藤舞蹈劇場臉書

生於1925年的葉老,成長於府城打銀街富庶的葉厝。少年時代即沉浸於文學夢裡,16歲時開始書寫日文小說,並獲得當時《文藝臺灣》創辦人西川滿賞識。二戰結束後,他出於學習中文的需求,大量閱讀、購買中文書。由於曾向台共核心幹部辛添財購買過禁書,被逮捕坐牢3年才出獄。後來儘管生活困頓,在荒村教書的生活掙扎中,他仍然努力學習以中文閱讀與寫作,完成了台灣文學史上的重要著作《台灣文學史綱》。


左為1938 年就讀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臺南一中)的葉石濤。(取自國立臺灣文學館,葉松齡提供)

自稱為「無用之人」的葉老,就這樣書寫了60多年未曾停筆。透過葉老望向人世的靈魂之窗,我們能看到時代光影的流轉變化。從日治時期的府城,到戰後的左營,葉老的顛沛流離,正好見證當時台灣文學作家試圖跨越戰前與戰後時代分水嶺的集體失語與奮鬥。爬梳葉老的一生後,我們得以見到「無用之用」的深刻實踐——文學與藝術,其實一直在看似對社會生產力「無用」的位置上,默然滋養著整個時代的精神紋理。這樣一位投身「無用」文學,卻以文字影響不同寫作世代的男子,終於被轉化為可能也「無用」的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

➤這不是你以為的紀錄片:跨域藝術的轉譯與再現

近年來,以台灣文學作家為主題的紀錄片紛紛問世。然而,不同於文學風格特出的王文興或七等生,葉老這樣一位內心赤誠浪漫,兼具評論家與文學家特質的經典人物,該如何被呈現才不顯得那麼沉重?

這部紀錄片不僅以訪談、手稿文物影像及旁白等常見的手法,來組合建構出葉老的人生,導演還邀請了11位跨領域的藝術家們,以各自擅常的非文學手法來轉譯葉老創作,包括舞台劇、舞蹈、攝影、落語與版畫。顯然導演許卉林與監製林靖傑的內心,也滿溢著文字之外的繽紛畫面。


《台灣男子葉石濤》劇照-蘇品文舞蹈《西拉雅族末裔潘銀花》(茂樹電影提供)

觀看紀錄片的過程間,觀眾也跟著葉老的人生步伐,分往兩種平行卻分歧的人生途徑:其一,是懷抱著為台灣作家發聲的志業,刻寫下一篇篇評論文章的前行研究者;其二,是從16歲起,內心就發酵著文學夢,嘗試透過寫作傳達精神內涵的文藝創作青年。

要完整呈現第一種人生樣態,當然需要與葉老熟識的作家、研究者和出版者們的憶往評述來加以附註。本片中現身也獻聲的陳萬益、楊翠、林懷民、陳坤崙、彭瑞金、鄭烱明、賴香吟、游盛冠與周馥儀等人,其敘述話語已完備葉老生前在文壇的定位與貢獻,構成台灣文學史話。至於第二種人生,導演選擇以葉老的創作為核心母題,向外延伸,透過豐富多樣的跨域藝術型態,來進行再現。

首先是由演員莊益增、黃采儀與葉文豪以舞台劇型式來呈現〈葫蘆巷春夢〉。這個短篇小說透過塑膠工廠工人銅鐘哥之眼,看見葫蘆巷裡的雜沓生活:相命館老闆施老頭的女兒珠音,與書生江濱生的深夜私會;他與隔鄰酒女茉莉小姐,相濡以沫的情懷交織出一首街巷悲喜曲。

舞台燈之下,由莊益增飾演的葉老半伏在書桌上,以悅耳的南部氣口(khuì-kháu)讀著〈葫蘆巷春夢〉裡的文字。忽然,有表演者套上豬頭頭套,隨著文句竄出,打亂一池文藝。演員黃采儀與葉文豪,則細緻演繹葉老筆下人物的鮮明形貌。這齣「影中劇」的設計與呈現,讓原本冷凝的紀錄片調性頓時鮮活起來,成為葉老如夢之夢的文學光景。


《台灣男子葉石濤》劇照-莊益增演出舞台劇《葫蘆巷春夢》(茂樹電影提供)

葉老筆下的人物情節,也很適合被轉化為肢體表現。兩位舞蹈家鍾長宏與蘇品文,各以截然不同的身體編碼及語境演繹葉老作品。在近乎黑白的色調裡,穿著冶紅芭蕾舞鞋女舞者的腳,迴旋地牽引出1989年出版的《紅鞋子》短篇小說集內,同名短篇的白色恐怖心跡,還有〈牆〉這篇作品流露出的絕望。紀錄片中,4名舞者在不見天日的幽閉空間內,不斷以身體撞擊牆壁,懲戒、牽制、接連彼此,卻仍舊無法改變現狀。鍾長宏的編舞,直觀又詩意地詮釋了葉老的牢獄傷痕經驗。


《台灣男子葉石濤》劇照-鍾長宏編舞〈紅鞋子〉〈牆〉(茂樹電影提供)

晚年的葉老愈發有著赤子之心。他以《西拉雅族末裔潘銀花》裡的「大地之母」,重新面對國族與父權的羈絆。鏡頭移轉至陽光黃豔豔籠罩的北海岸邊,女性主義藝術家蘇品文,全然不同於《少女須知》帶來的「端莊優美的亞洲式少女身體印象」,正狂舞出本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也最撩撥感官的畫面。

在演繹大地之母的現代舞蹈中,她以身體核心為中軸,於引起心底強烈共鳴的鼓聲節奏中不斷旋繞身軀。作為觀眾的我們,只能凝視這名金髮飛揚的裸身女子,不自覺被她的狂舞吸入原慾的漩渦,小腹內似乎有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氣流,正要衝破肚皮而出。


《台灣男子葉石濤》劇照-蘇品文舞蹈《西拉雅族末裔潘銀花》(茂樹電影提供)

除了舞台劇與舞蹈型態,還有「落語」劇場及視覺傳達藝術參演。跪坐著的戴開成,以滑稽語氣與誇張表情,搭配彈撥月琴的曾伯豪,透過民間說書形式一搭一唱,為《群雞之王》裡的小人物賦予魂魄血肉,靈活再現角色間不同面貌、特質與語調。


《台灣男子葉石濤》劇照-曾伯豪、戴開成《群雞之王》(茂樹電影提供)

藝術家吳識鴻則以粗礪的線條,將〈有菩提樹的風景〉和〈舊城一老人〉化為潛意識般的版畫風格動畫,強烈刻進觀眾眼底。最後我們在攝影師林柏樑所拍攝的葉石濤肖像照裡,找到大家最熟知的葉老形象,以及他眼底流露對生命的幽默感與不安。


《台灣男子葉石濤》劇照-吳識鴻〈有菩提樹的風景〉藝術動畫(茂樹電影提供)

這不只是一個窮盡於探索作家內心風景、細數過往功德的文學性紀錄片,這也是一部集合「無用之用」的共同創作行動。在這些重新演譯葉老作品的過程裡,我們不僅再次遇見葉老,也如同吳識鴻所畫的那一隻隻眨巴著的眼睛一般,我們重新看見閱讀時的位置,以及我們那「無用」的技能如何再次被這些文學前行者們潤澤著,並生長出具「無用之用」的莊稼穀物來!


葉石濤於書房寫稿(林柏樑攝影,茂樹電影提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陳慧勻(雞屎藤舞蹈劇場副藝術總監、淡江大學藝術學門專任助理教授)
2022-06-13 10:40
書評》愛情和友情就算在人類巨大宿命面前還是挺關鍵的:評上田岳弘《我的戀人》

對臺灣讀者來說,上田岳弘不是個容易親近的名字,他不像中文世界理解的「日本文學」。以近日出版的《我的戀人》為例,書中兩個故事都出現很難在其他日本作家看到的表演體例:壓迫感十足的宏觀人類歷史敘事、在人稱上進行跨越生命限制的轉生分裂,哇這本日本文學不太一樣耶!

到這裡或許讀者都能簡單地感覺出作品的獨特,但只要再往內更細微地思索小說安排,發掘上田和其他日本創作者的區別,可能就會疑惑,這傢伙真的是日本人嗎?

例如,各位記得上次讀到對家庭關係視若無睹,人與人之間會發生的事物僅限於對主角自我的影響而非彼此關係的日本文學,是什麼時候?

2015年時,針對純文學新作家頒佈的三島由紀夫獎,〈我的戀人〉力壓後來名滿天下的又吉直樹《火花》獲獎。事實上,上田以哲學進行天才的文學手藝,並在其中隱隱透露著巴塔耶的腔調,像是奔著某種呼應一般,不禁讓人想到三島這位文豪在上個世紀為日本文學掀起的壯闊波瀾。

➤​〈我的戀人〉——自我和惡意之後,第三輪重生後人類必須學習平凡

和看來無害的篇名不同,〈我的戀人〉裡主角井上由祐在人類悠長歷史裡倒下去兩次,爬起來三次。第一次「我」是個克羅馬儂人(Cro-Magnon),在歐洲大陸上的原始人,需要打獵,在史前為了記錄思考而在洞窟上模仿物體創作符號。

抽象誕生、表意誕生、記憶誕生,最重要的,「你們」和「我們」在這樣除了自己以外無人理解的刻畫裡出現,自我誕生。

第二次,「我」是納粹集中營裡的一名猶太人,誕生在一個意識戰爭時代。離開了大視角的屠殺和法西斯,書中對這個時代的描述是:「如果說美國提倡的是『世俗力量之下的平等』,那麼納粹德國標榜的就是『對於絕對的讚美與同化的欲望』」。各群體在競爭時所提出的規則才是最「正確」的。當人類的進化與摩擦終將面臨躲藏在自身從未爆炸的惡意,劫難後所留下被填滿的信念之中,人類作為物種必然已用天真的終結換取到了某種當代性。

當他第三次經歷子宮的旅程,並且像個正常合格的轉生者完整保留了從前的記憶,我們的主角井上由祐誕生在平成的日本,有個憂鬱症弟弟。在多了資本主義階級的考驗後,井上這輩子作為世界非主角的角色,自身的正常明顯較前兩次顯得毫不重要。

不管如何竭盡全力的乾坤一擲,就只是已然建立的體制程式裡一個小小錯誤而已,被忽略也是平常操作。人類在經過兩輪重新的自我認識後,「平凡」的重構成了我輩生物無能逃避的反虛無。只是,作為小說的對接,在一切彷彿被計算殆盡的人性之前,命運也如此幸好且必然地,讓井上再次遇上那個令他心動的女子。

〈我的戀人〉絕對不是一個植物期待光的粉紅泡泡小說,在宏觀的旋轉之中,讀者同時必須保持追逐著那個跨越萬年對戀人的執念迴旋,如此才能讓核酸DNA雙螺旋般的道路出現,指出人類生命的出路。

2015年的三島由紀夫獎評審,將〈我的戀人〉與美國現代派大師湯瑪斯.品瓊(Thomas Pynchon)作品相提並論。我無法確定在21世紀的今天,這樣的祝福對上田來說是不是某種妥協(特別是以1937年後人類正在發生最大的思想矯正為小說主題而獲獎)?但可以知道的是,〈我的戀人〉裡井上的轉生重複發生下,那份追逐戀人的情緒,不管在如何陌生的概念挑戰下都如此真摯,或許正是文學不論如何變化,都有無法逃脫的人類異質。


湯瑪斯.品瓊(圖片來源:wikipedia

➤〈異鄉的友人〉—— 「生命是物質所罹患的疾病」

書中的第二篇〈異鄉的友人〉,是上田於隔年(2016)入圍芥川獎的作品。和首次入圍的〈行星〉相比,上田此次對小說的思考明顯更趨完整和古典,設計安排上,也出現了更為熱門的議題探討。

雖然在這個篇章中,我們再次看到橫跨生死繼承的記憶,但〈異鄉的友人〉其實更像是大型科幻的開頭:對未知,新話語者的變形,神的即將誕臨與秩序的苟延殘喘。只是一切的不安才剛被揭露,整體基調也才讓我們知道,最終必須輻射到巨觀的創世「神」無所不能,故事便在所有都還沒開始失控之前戛然而止。幾名新世代聰明人的對手戲中,對話與對話不斷綿延,地理跨度同時架構出「人」的粉飾,而最終結束的地方,可能是比你我想像都更為現實的指涉。

在眾多的人名代號中,我們稍稍可以在故事中指認的對象,或許是那位天資千億裡選一的E。某方面來說,他的聰穎不凡帶給人類世界的異質,可作為類AI──超越造物者人的產品,像是異形系列裡的生化人David。在人類中可以用最高級定義聰明的E,理解主角山上甲哉可能是天選之神後,這位具有人格的神讓E產生極大不滿足和陌生。


《異形》前傳電影的生化人David(圖片來源:Fandom

但和David不同的是,E終究是個人類,束縛他的不是DNA序列的真偽,而是人類階級,所以他試圖回頭毀壞的,不是人類而是世界。宿命是沒有岔路的,但在小說之中,這個推動一切進行、話多、渴望擁有故事的E,在搭訕到的年輕妹妹面前,拙劣地搬演搞笑段子,讀者似乎又能看到人類在寂寞的終極與無法到達。從這個方向出發,人類智慧的終點,還是令人意外的可愛。

故事中,唯一一位和山上甲哉同樣可以擁有真名的早乙女,則是「處在素津那岐美的國生神話打造出來的格式無法套用之處」。早乙女雖有男性的大腦,身體卻是女性。比性少數族群標籤更多的,或許是上田在書中提到,作為男女二分法的伊邪那美與伊邪那岐世界之外,人類依存虛無,重創未來的可能。無性?人工智慧?故事中並沒有直白地暗示,我們只能從信眾、海盜的教祖神喻般的預言裡發覺,人類的軟弱最終長得可能都很像希望。

「所以,請你們追上早乙女吧。這是E先生的教祖的命令,亦是我衷心的願望。請諸位照看著早乙女,他想要去哪裡、要找到什麼?視情況,那對你們或許會是極重要的事。」

相對於〈我的戀人〉天才般視角輾壓的大敘事,〈異鄉的友人〉或許擁有更多大家熟悉的日系小說技巧。指引早乙女行動的自製神籤系統,一次次以程式占卜對人類未來進行暗喻。而在最為關鍵的一籤上,新的人類之神E出手干預了結果,最後宿命般地把所有人都帶領到命運的「大再現」。在讀者看來機關算盡的失控,實則是上田把小說技巧嫻熟地甩到半空的餘裕。

這兩篇作品,是上田最終在2019年拿到芥川獎前,定調自身文學內外的重要創作。而2015年三島由紀夫新人獎失利、作品常被聯想到太宰治的又吉直樹,事實上在稍後的芥川獎便以《火花》率先一步登頂。三島和太宰治,當代不太可能再次復刻戰後文豪們針鋒相對的年代,但從上田的作品裡,我們還是能觀賞到一場人類試圖利用小說搖晃世界物事和價值觀的大劇。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的戀人
私の恋人、異郷の友人
作者:上田岳弘
譯者:王華懋
出版:時報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上田岳弘 

一九七九年生於兵庫縣,早稻田大學法學系畢業。二○一三年以〈太陽〉獲得新潮新人獎後出道。二○一五年以〈我的戀人〉獲得三島由紀夫獎。二○一六年獲選《GRANTA》雜誌最佳日本新秀小說家。二○一八年以《塔與重力》獲得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二○一九年以〈寧錄〉獲芥川龍之介獎。二○二二年以〈無旅〉獲川端康成文學獎。著作有《太陽.行星》、《我的戀人》、《異鄉的友人》、《塔與重力》、《寧錄》、《九》、《無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371 直視危機,突破盲點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他們用女性主義幹了什麼!

在流行文化中被架空的社會運動
We Were Feminists Once: From Riot Grrrl to CoverGirl®,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a Political Movement
安蒂.柴斯勒(Andi Zeisler)著,周彧廷譯,時報出版,43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益 
當演藝名人、知名廠牌、政治人物都公開宣揚「女性主義」及其價值,甚而影迷、消費者、選民也都認同買單時,這樣有什麼問題?作者從1990年代創辦《婊子》(Bitch)雜誌開始,就針對社會運動批判能量被市場收編的情況提出針砭,此書更是盤點近年來對台灣讀者來說也很熟悉的,美國流行文化中「女性主義」成為「賣點」的現象,以及性別平等價值內涵被運用、也被濫用的問題。在機智且充滿洞見的評論文字裡,我們讀到被忽視的危機、政治正確的盲點、消費市場的無孔不入,是一本應時且好看的文化評論集。 【內容簡介

藝術家之死

數位資本主義、社群媒體與零工經濟全面崛起,21世紀的創作者如何開闢新局?
The Death of the Artist: How Creators Are Struggling to Survive in the Age of Billionaires and Big Tech
威廉.德雷西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著,游騰緯譯,麥田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益 
此書在藝術創作及藝術產業相關的駁雜資訊、論據、經驗、案例中,試圖梳理出一道光線,引領讀者直視「藝術家」作為一種獨特專業、也作為一種勞動職業的幻想與現實。書中大篇幅觀察、回應市場與科技媒介的轉型,如何劇烈改變「藝術家」這一身分幾世紀來的內涵,同時也映照全球知識經濟與生產媒介眼花撩亂的高速變化,如何成為一個對創作者來說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時刻。 【內容簡介

尤比克

UBIK
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著,蘇瑩文譯,寂寞出版,43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PKD其實是個基進的佛系作家,無時無刻都在質疑現實的夢幻泡影性,所以他熱衷於拆解這個偽世界,把人物丟進去,看他們怎麼一路掙扎著被吞沒。《尤比克》是緊接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登場的作品,宇宙觀更顯宏大,通靈師、預知師、反超能師滿街趴趴走,結局直逼道可道的創世智能。這樣的科幻經典是無法過時的,因為它鬆動了我們的時間軸。【內容簡介

我們人生的最初

Nos débuts dans la vie
派屈克.蒙迪安諾(Patrick Modiano)著,尉遲秀譯,網路與書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存在主義世代的小說家回歸心心念念的劇場,端出這部叩問身世的劇本,頗有雙重意義上的溯河洄游。劇中用上了契訶夫這款致敬裝置,與電影《在車上》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為不可承受又只能承受的存在之傷清創,濱口龍介寫實,而蒙迪安諾寫虛。 【內容簡介

長橋

The Best We Could Do
裴芳詩(Thi Bui)著,宋瑛堂譯,尖端出版,599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以第三代越南裔美國移民為主述視角的家族回憶,在個人經驗與歷史事件交織下,描繪出顛沛流離後倖存的態度:即原文書名的「盡力而為」。這個書名其實是作者給自己的答案,問題指向父母輩究竟經歷了什麼?如何影響她們的家庭關係?對台灣讀者來說,我們亦由此親見法國殖民與美國越戰如何對一塊土地、幾代人的心靈造成長久而隱性的傷害,或能進一步重新思考戰爭事件結束後的歷史遺緒。 【內容簡介

歌自遠方來

印尼移工歌謠採集與場景書寫2021
Trans/Voices Project(TVP)著,Trans/Voices Project(TVP)譯,台十七文創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益 
Trans/Voices Project是一個臺灣和印尼兩地相互連結的藝術文化行動平台,以移工的藝術場景與勞動狀態為主軸,透過不同的視角思考「勞動」的生命處境。平台此次促成「歌自遠方來」這個十分特別的「發聲」計畫,記錄流行歌謠聲景、讓印尼移工獻聲也現身,並留下心靈的調音。這些歌謠在不同場景、不同身分的歌唱主體,以及不同的時代間流傳,每一次的歌唱與聆聽經驗,都連結各種情感、身體與生命樣態,是別具意義的文化資產。 【內容簡介

那些狂烈的安靜

陳育萱著,大塊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益 
「學校」是每個人都曾身在其中、卻不一定感到歸屬之地,原因或許就在於制式規範無法納入所有人,甚或將人排除其外。作者善用小說形式,將在教育現場十餘年的觀察經驗,如伏流般填充字裡行間未能言明的情緒、「沒有發生」的事,並將那些在教室內外來來來去去、進退維谷、以生命開闢逃逸路線,又或者困在其中的靈魂造像,讀來精煉冷冽。 【內容簡介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

鄭若珣著,曹一竹繪,玉山社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這是一本「跨域、複合性」極強的出版品,延伸自展覽內容與學術研究,由國家場館、校園單位、民間創作者合著,結合女性史、文學史、推理、繪本、心理等跨媒介內容,匯集各種角度後,聚焦台灣女性經驗,與鬼影幢幢的歷史暗處。在懸疑推理的繪本故事框架下,有著極複雜的歷史元素與脈絡,需要讀者進一步思考與探索。 【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