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 評審報告
本屆Openbook好書獎生活書的決選評審,網羅了來自不同領域的5位愛書閱聽人:擁有長年海外生活經驗,擅長將眼見的城市文化、時事議題等各地所聞,巧妙融入飲食書寫的作家蔡珠兒;人類學出身同時是台灣歷史大眾刊物《觀台灣》主編,以將歷史內容轉譯及圖像運用的編輯為志的陳涵郁;擔任城市資訊整合發展的重要推手,透過科技應用幫助市政規畫的黃惠敏;對於推廣居家潮流有著絕對熱忱,能精準掌握消費脈動,並透過企業推動公益活動的吳語涵;以及高雄書店經營者,近年協助台灣獨立書店推廣任務的鍾尚樺。
因為疫情影響甚大,這兩年社會整體的生活模式已經悄悄改變。不可否認,更多的閱聽行為已逐漸轉移到線上發展,大眾的生活空間大幅縮水,移動受到限制,人與人的互動也有所節制。當透過網路的各式媒體串流互動形成新的溝通模式,許多閱讀型態跟著改變,影響的不只是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更改變了人們平時的購買習慣。
各種出版的推廣活動開始試著採用線上執行,更多書店利用網路販售書籍商品,消費者則透過網路書店或商城購買想看的書。這一切改變如此快速且巨大,購書的途徑也減少了,過去那種在實體空間悠哉漫步、隨手拈來就能翻閱的樂趣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各種名目的線上優惠活動中,一本接一本放進購物車後,衝動地一口氣打包購買的快感。
出版生態的改變反映了大環境的影響,而讀者們閱讀的喜好,也反映在出版社選書出書的取向上。這可以從每年Openbook好書獎的入圍作品窺知一二。
➤跨越學科,難以分類,跨界書寫的盛開
跨界已成近年顯學,表現在對不同知識體系的調度,以及處理手法的多樣性,無論是台灣原創或譯介的作品,都一再跨越既有的疆界,越來越難絕對性的分類。
《曲盤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是本次書單中不容忽視的一部作品,強烈的問題意識,以優美的文字展開精湛的論述,體裁兼有文化研究與社會學關注,內容飽滿,補足了台灣音樂史、生活史研究中缺少的重要一塊。《沙漠化為一口井:我所知的三毛的撒哈拉》則展現了作者的博學,有民族誌的筆觸也有行旅書的趣味,對喜歡三毛的讀者自是意義非凡,對於新世代或不熟悉三毛者,則補上了繁體中文出版裡,覆蓋於三毛式薩哈拉景色中,尚缺乏的人文樣貌。
《親愛的圖書館》以文學的筆法寫成調查報告,故事性強,文字極具畫面,在主線之外,更有書籍史知識、圖書館逸聞等豐富扎實的內容,在穿插迂迴的推進中,引人入勝。《追尋寧靜:一場顛覆聽覺體驗的田野踏查,探索聲音的未知領域》的每一章節,皆有如一場大型的文字策展,從生物演化機制到科學、宗教與商業等不同角度切入,重新賦予脈絡,處處可見新意。對寧靜/噪音的辨證,放在當代的社會現場,更突顯了本書原初問題意識的可貴與時代意義。《世界文字圖解簡史》是一本貼近現代讀者閱讀經驗的作品,作者將哲思轉化為圖像,展現他對全世界語文歷史的廣博知識,資訊含量極高,卻不乏幽默趣味。
➤科普書寫的感性轉身
不僅知識面的跨界,本屆評審也發現許多科普書籍不僅有學理上的闡釋,更具人文感性,展現科技與生活更深層的對話,使讀者看見貼近日常現場的參照,產生更有行動力的邏輯與思考。
《我們為何吃太多》圍繞著與書同名的當代人普遍焦慮,作者雖是一位做胃切除手術的醫師,卻處處流露了對體重控制的省思,不停留於減重,而是大量展示當代對於食慾的治理知識與文化建構,不僅實用,更具前瞻性和議題的迫切性。
由患有自閉症(ASD)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作者所撰寫的《人類使用說明書》,透過蛋白質、熱力學、平行時空、波長的科學語言試著認識人類,以極具創意的方式,交織理科知識和文科的感性,即使經過翻譯也能看到豐沛的語言活力,可謂精彩的跨界展現,具備多種讀法,且回歸對身心療癒的凝視。
《醫療不思議》是本土少見的科普散文,由台灣醫師執筆而成,有著許多醫學史上精彩的故事,篇幅各自獨立,解釋各種醫學名詞與迷思,並結合希臘神話典故、文學、音樂、運動等跨領域知識,兼具理性與感性,文筆動人,妙筆生花。《大腦韌性》文字深入淺出,善用譬喻,知識性強,處處破解迷思,不僅議題貼近當代社會的迫切需求,討論面向也相當完整,各年齡層的讀者都值得一讀。
➤台灣論述的多元化:音樂、飲食、海洋文化
本屆入圍決選書單中,可以看見各面向聚焦台灣文化的豐富書寫,透過文史資料的窗口,除了揭示過去甚少被提及的歷史樣貌,近年的作品也展現更貼近讀者生活的意圖。
關於台灣庶民生活的常民記憶,有不少好書在名單中,音樂史部分包含《曲盤開出一蕊花》,以及探索台語歌曲身世卓然有成的《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本書自日本民謠、演歌的台語挪移與翻唱中,掀開殖民統治下的自我探索,抒發愁苦情狀,從描寫社會底層的歌謠中,重新發現娛樂史中大眾深層的生命痕跡。
在飲食文化的部分,幾部作品除了簡介台灣歷史,也帶出跨國飲食影響,包括圖文並茂的《喔!臺味原來如此》、考據面令人信服的《吃的台灣史》,以及由小見大貼近生活的《小吃碗上外太空》,都能補充知識,觸發食慾,令讀者食指大開。
從史學界崛起的海洋史書籍,近年蔚為出版界的盛況,除了2020年Openbook年度翻譯書的獲獎作《公司與幕府》外,今年也有《海上傭兵》與《巴達維亞號之死》等作品,將台灣放置於世界的浪潮中,重新想像與爬梳台灣的歷史脈絡,透過研究格局的擴大,反身強調了台灣在全球諸多歷史上的文化連結,為台灣建立了航向全世界的論述基礎。可喜的是,這塊研究成果,已經與其他領域會合,激盪出更多打動讀者的文化樣貌和實踐方式。
創作時長跨越20年的《鯨豚記:台灣首位鯨豚攝影師水下20年的夢想與堅持》,從生態攝影出發,不僅有科學、保育與美學上的種種意義,其收集了大量稍縱即逝鯨豚現身的寶貴瞬間,完全是台灣豐富海洋文化的戰力展示。《造自己的船,環我們的島》則是大量台灣環島書中獨樹一格的存在,不僅有知識性的穿插,也有生活面的分享,透過水路回望島嶼,從帆船運動回應台灣海洋現場,具有難以忽視的前瞻意義。
《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攝影作品深入在地文化,民俗景緻豐盛奪目,文字亦處處流露情致,圖文並茂,定格了台灣信仰與生活珍貴動人的歷史瞬間。
➤職人發聲,各行各業的生命視角
職人書寫在書市一向占有重要的位置,結合影視改編的職人劇深受讀者喜愛,寶瓶文化在此類型深耕多年,帶起對於不同行業的諸多關注。《百工職魂》是部亮眼的作品,雖有YouTube影像的珠玉在前,本書仍以豐富亮眼的照片,點到即止的文字,在出版面交出可貴的成果。尤其有不少草根性十足的職業別,如撿骨師、入珠師等,展現了過往相關書寫中較為少見的黑暗區塊。
《手槍女王 HAND JOB QUEEN》以第一人稱方式分享性產業的勞動細節,從個人視角出發,帶讀者窺見性工作者的真實情感與勞動現場,補充性產業現場不為人知一面,是此議題中少見的佳作。《我拿青春換明天》以記者角度切入,融合報導、田野觀察,描寫八大產業的諸多眉角與人物群像,在議題上有所開創。
《萬能店員》從作者的碩論改寫而成,令人聯想到2010年的《血汗超商》。店員或超商都是諸多資本市場中最終端面對消費者的角色,論述上必須處理盤根錯節的企業文化和消費文化,雖可借重學術的理論高度達到對議題的整體關照,但維持一定的可讀性卻是此議題的內在所需,往往面臨諸多寫作上的挑戰。本書淺顯生動,領讀者反思台灣最自傲的便利性,實則奠基於對人權的剝削,更是低工資背後的重要成因,期待未來有更多人參與此類創作。
➤性別議題不單是兩性,也加入家庭、生命歷程
性別議題是近年熱議的話題,而婚姻平權法案更像認識性別或兩性議題的起點,仍需要更多專書,與牢不可破的男性中心與異性戀框架的社會進行對話。本屆入圍書單中,同樣有不少相關作品,值得提供給不同需求的讀者。
《女孩與性》是容易接觸的入門書,適合青少年女性閱讀,作者藉由大量採訪展現美國的青年成長現場,引導女性認識身體的自主性,可讀性高,也相當適合不知如何與孩子談性的父母閱讀。
台灣同志運動史若放在全球當代同志運動中,或許稱不上獨領風騷,但若放在亞洲與華人社會,則相當具指標意義與參考價值。《台灣同運三十》收納近年重要的同志議題,一一為傳編年,行文節制,頗有撰史留世的深意。
評審團在討論《親密關係暴力》時,一致認為本書是討論關係的重要著作,家暴訪談的難度非常高,作者不僅有訪談,也延伸出縝密的論證。關係暴力不只存在於婚姻現場,也出現在血緣的現場,各年齡層都有閱讀的必要,更可用以反思台灣傳統家庭關係,家長父兄的僵化思維所潛藏的危機。
➤生命經驗的心靈探索:何謂正常?巔峰、衰老又如何?
生活書作為生活議題的鏡射,對於生命與社會的關照也最貼近真實,對於人生突破與自我探索的書籍,一直是書榜的常勝軍。《不一樣又怎樣》、《活出率真》面對差異性的包容,不再去分類「異」、「同」,翻轉過往「正常」的觀點,從教育的發展與簡易的科普,帶讀者輕鬆地思考新時代的成長,以及對於自我的肯定,擴張對於美好生活的觀點。
《跑出巔峰》透過解密衣索比亞長跑者稱霸全球的過程,以人類學的視角深入跑者的精神與文化,是少有的運動文化書籍,除了帶出衣索比亞的路跑風景,也反思「馬拉松」現象背後對於「突破」概念的追求。
邁向老年化的社會,議題也從早期的「樂活」轉向思考到生活的種種問題。人皆會面臨終老的一日,除了身體上的衰退,更包含心理層面的轉換。《年齡歧視》以平權的角度切入年齡的社會建構,述及社會變遷中對勞動力與年齡的綁定,檢視歧視成因,對「老」進行重新定義及認識。《房東阿嬤與我:從今以後》和《與希林攜手同行》,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將「老」從平面的名詞,還原為人人都必須經歷的立體的生命過程。
《就算牠沒有臉》從動物倫理切入對生命的省思,過去台灣出版品中,所缺乏的在地案例與事件,在這本書上不僅有所補足,也得到了深入的探索,延伸性強,對台灣讀者而言,更別具意義。
➤無需美化,多元而獨特的生活樣貌值得理解探索
在評選今年度生活類型書籍時,可以感受到和過去的某種差異。敏感的讀者應該也會發現,大家對於「生活」的想像已經有所轉移。雖然大型書店還是傾向以「生活風格」、「設計品味」等標誌來作為現代生活的描述,例如實用性高的「室內設計」、「手做DIY」等書籍還是占有很大的區域,但像「旅行」、「時尚」等民眾過去崇尚的生活話題,在疫情影響下略有退燒。市面上出現較多偏向素材、技巧類的專書,有些創作者甚至使用影像錄製的手法,將製作或料理過程直接在網路上呈現。
因為閱聽生態的轉變,讀者對於「什麼是自己要的生活」的解釋也逐漸擴大,生活是切切實實描述當下的日子,若說過去較注重外在美感的追求,現今則開始轉向自我認同與心靈層次的需求與滿足。
從本屆Openbook生活書入圍作品可以看出,心靈層面、醫療類型,談論年齡問題的專書所占比例相當高,關注的是生活的視野是否能更加開拓,對於生命與身體更深層的探索,從我們不曾關心的角落開始拼湊出「人類」的理性與感性。
其中人道關懷比例也越來越高,面對過度美化的人生範本,用更多元的生命樣貌將其的夢幻泡泡一一破除。帶有人文關懷的作品則更回到我們台灣這片土地,聚焦海洋的相關論述也活潑起來。而過往的生活類常見書籍,包含建築、美學、設計,這次反而沒有太多入選。
面對生活,我們所追求的不僅只是對未來的美好描述,更多的其實是我們當下的態度。所有進入Openbook好書獎決選的作品,其實映照出我們自身的模樣:我們正逐漸擺脫學習他國美學的生活方式,轉而認清自己的土地,找到屬於我們的台灣生活。●
➤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 得獎作品如下:
- 《大腦韌性》,桑賈伊.古普塔著,張瓊懿譯,行路出版
- 《世界文字圖解簡史》,文、圖:維達利,鼎玉鉉譯,大塊文化出版
- 《追尋寧靜》,喬治.普羅契尼克著,韓絜光譯,漫遊者文化出版
- 《造自己的船,環我們的島》,陳明忠著,釀出版
- 《就算牠沒有臉》,黃宗慧、黃宗潔著,麥田出版
- 《朝聖台灣》,攝影、口述:陳逸宏,文字撰述:沈維巖,一葦文思出版
-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李易安著,聯經出版
- 《親密關係暴力》,瑞秋.路易斯.斯奈德著,張馨方譯,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 《親愛的圖書館》,蘇珊.歐琳著,宋瑛堂譯,時報文化出版
- 《鯨豚記》,金磊著,大塊文化出版
➤2021Openbook好書獎 年度生活書 決選評審

- 吳語涵(IKEA宜家家居行銷部經理)
- 陳涵郁(《觀‧臺灣》主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
- 黃惠敏(臺中市政府資訊中心主任)
- 蔡珠兒(作家)
- 鍾尚樺(三餘書店店長)
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文學類評審報告
本年度文學創作共有48本作品入圍決選,涵蓋長短篇小說、詩集、散文、圖像小說、圖文創作、攝影集等豐富類型,更有數本作品兼具跨文類與敘事媒介的特質。這之中有文學巨人正常發揮,更多青年作家頭角崢嶸、秀異其中,每本作品都備受青睞,因此在數輪討論與投票過程,每位評審票數從心水分流到悅納聚合,最終遴選出8本中文創作、4本翻譯作品為年度代表,作為2021年度文學出版的一個風景切面。
➤倖存的模樣
無論是近年於國際得獎的翻譯作品,或年度中文創作,「倖存」是十分凸顯的主題。
從黑暗歷史中倖存的《最後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畫鳥的人》、《戰時燈火》,對於東亞殖民過往、歐洲的戰爭遺緒的回應,不再是以大歷史下的個人為觀看焦距,而是從個人負載的小歷史為景深。
評審認為《成為真正的人》很適切地把史料變成讓人成長、讓故事成立的扎實舞台,並透過故事凸顯歷史的流動性,是十分成功的台灣歷史小說。而《最後一個人》閱讀上的艱難是評審們共同經驗,但基於上百位倖存者證言寫成的小說,以文學呈現倖存者的存在之難,也讓抹除自身與記憶才能存活的女性經驗超越國族象徵,將歷史議題帶到另一層次。
在政治風暴中倖存下來的有《沒朋友,只有山》、《倖存者,如我們》、《半蝕》三部作品,皆在書寫媒介、難民議題、香港抗爭等主題上緊密貼合當代處境。
這些作品在評選討論中都有強力的擁護者,認為分別代表了社交媒體等科技如何施力於寫作、幫助讀者換位自省,也在僵局中推進思考的時代之書。評審們也認為,這些作品共同呈現的是書寫之難,難在於肉身受限、恐懼縛靈、資源匱乏,也難在與當下的距離太近留有遲疑,但三部一起呈現了屬於這個時代的難民共同體(庫德族、羅興亞、香港),並且將國際政治拉回人的生存處境,直指問題核心。
在性別認同與成長路上倖存下來的《無法平靜的夜晚》、《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我長在打開的樹洞》、《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都以青少年為敘事觀點,寫出透澈的心靈景觀。
有評審認為《無法平靜的夜晚》擅於調度生活中的細節,以高度物質跟感官的經驗直指身體的恐懼、幼小生命的脆弱。同樣的暴力、創傷、失語等主題在《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則以更簡潔詩意的敘事呈現,評審們也認為中文翻譯細膩保留了小說中那些凝結痛苦感受的句子與語氣。
而這樣深緊的筆觸,在《我長在打開的樹洞》則鬆了下來,有評審盛讚此作渾然天成,文字乾淨從容,與認同(原住民、性/別)有關的語言和經驗都如水般自然流淌。《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的清新感也讓多位評審留下印象,小說以興奮躁動、懼怕不安的氛圍掌握死亡、文學的複雜性,並讓書寫成為成長與存活的儀式,也回應了一個屬於台灣的文學世代課題。
與至親死別後倖存下來的普遍經驗,在《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死者的孩子》、《摯友》中都有不同的象徵處理,如個別以食、夢、狗作為記憶與情感的替代容器,延續或延遲失去的對象與空缺。其中,多位評審深受《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觸動,在諧趣筆調中回憶破敗的家屋與親屬關係、悼亡妹妹與共同體的不再完整、一直到以「双子」之名續命,深深的苦難與情感暗潮洶湧於幽默文字底下,卻又節制且不暴露。
道出以女人之姿存活就是奇蹟的數部作品:《女孩、女人、其他人》、《在所有母親之間》、《倒數10分又38秒》、《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則在種族、母職、階級等層次更複雜化也立體化性別倖存者的處境。《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是其中唯一的一部詩集,但有評審觀察到這些詩作序列從跨時代與跨地域的觀看哀悼香港、到異地找到生命安定之所,並因為孩子得到拯救,將人生鋪展在高度純熟的語言藝術之中,穿刺批判的力道亦絲毫不減。
➤消失中的日常
從「人」的倖存經驗轉譯生存,上列作品提出了「非幸福」的模樣與想像,也觸及非常狀態下的日常景觀。評選委員認為此次亦有多部作品將日常文化中的倖存物件與幸福瞬間以文字留下,透過跨代繼承,也透過情感維繫。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附神: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皆以上一代的記憶重構俗民日常與人情。多位評審驚艷於《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如何細緻構築一個我們都非常熟悉卻又未曾真正理解的生活,以父親的職業為主題,但小說厲害之處在於建立鄉里之間人跟人之間的關係,非善惡二元、人物立體又緊密聯繫,很台灣、也很有生命力。
而鑲嵌在父輩生命中的俗民文化,在《附神: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則是父親形象、個人成長的基底,也因此有評審認為作品中的人情世故較限縮於單一角度,對主題也期待更多。
家族三代女性的購物飲食日常則在《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中被賦予豐厚的時代與地理性,有評審盛讚此作寫成不是靠資訊堆疊,而是把過去喚回的能力,透過書頁讓一碗麵香縈繞不已。
《逝物之書》與《感情百物》則皆透過極富個人風格的文字為消失的事物注魂。好幾位評審折服於《逝物之書》的選題想像與能力,也為台灣讀者示範了知識性散文的魅力。張亦絢《感情百物》在有限的篇幅裡為物件注入哲思、感情,也建立讀者與作者、物件的關係,百物書寫計畫完成度很高,不時轉換筆法與觀點,讀來不重複且享受,是本次未能入選的遺珠。
而《Bacon Ice Cream》、《樹下長椅》兩部非文字作品在有限名額中未能入選的遺憾,無損於作品本身重新觀看日常風景的獨特視角。
作為唯一進入決選的攝影集,《Bacon Ice Cream》呈現拍攝者掌握日常中出現的一瞬間非日常感的藝術敏銳,作品編排讓相反事物共存,也奇妙地讓日常破碎瞬間聚合。《樹下長椅》以一座長椅為舞台,刻畫來來去去的人生風景,在當代的城市清潔運動中逐漸消逝。此作以圖像發揮敘事的能力讓評審們一致肯定,也激起「圖像小說」此一類型的討論;然而評審也認為作品圖像的成功奠基在普遍的人生經驗、缺少轉折,少了一點撼動人生觀的力量。
無獨有偶地,另外兩本入圍的翻譯圖像作品《我的日本夢》、《辛波絲卡・拼貼人生》亦都以個人/他人「人生」為基底,刻畫跨文化代表性事物、與跨時代的心靈生活,圖像部分都十分優異,但將圖像單獨來看的話敘事稍嫌跳躍,這幾部作品都豐富了圖文創作/圖像小說的創作類別。
➤以近未來更新世界
當然入圍決選作品中不乏更新既有人生觀、世界觀的佳作,其中多部皆以近未來、科幻主題、與精巧的小說設定回應當下世界的困境。如《零度分離》與《克拉拉與太陽》都讓AI說話,但內涵各異,有評審們點出這個不同於人的敘述角度在書寫上有其難度。《零度分離》在小說前部已將形式確立,後段少了一些驚喜;《克拉拉與太陽》聚焦機器人的「學習」與「陪伴」讓科幻鑲嵌於現實,精彩地將概念執行,但也較符合人類世界的法則。
《革命的那一天》則強烈撞擊既有世界觀,有評審青睞此作將當代快速跌宕發生的議題,以本能般的書寫能力自然放置於小說,也有評審認為小說不斷將議題高速大量投擲出來,難免有眼花撩亂之感。
同樣的,《新寶島》也展現了寫作上的一個奇觀,將兩個國家以百科全書式的轉移換位重構,讓多位評審折服於寫作上能如此調兵遣將。有評審覺得大交換的設定有太多細節、不同類型的人可以更完善處理,但此作依舊是台灣小說的奇觀之一。
而一樣帶有近未來設定的圖像作品《電幻國度、迴圈奇譚、洪水過後》、《成為洞穴》都同時將文字與圖像發揮極致,也帶有環境意識而受多位評審支持。特別是《成為洞穴》在形象化能力與文字發想都有極高藝術成果,觸及也更新讀者對於無以名狀之人事物的感官體驗,而非僅是他我間的倫理分界。
就如《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作者不斷透過書寫耕耘的環境哲理,並以新作超越地理空間,將深層時間、人類精神世界的運作融合文字藝術。有評審將此作與《樹冠上》並置閱讀,透過小說想像人與植物溝通的可能,想像植物的行為與道德觀等等,將讀者帶往知識未能所及的境地,但小說末段敘事留有遺憾。
➤台灣學的一個轉向
最後回看過去一年台灣、華文創作的出版景觀,可以看到27部作品中有一文類成果豐碩,即佔了超過四分之一的詩集作品。有評審指出,這批詩作不同以往的以語言實驗、生活精神面為題的創作傾向,各詩集都有獨立概念,且整部詩作主題集中。
如《這裡的電亮那裡的光》有著高度的全球化問題意識;《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的詩如軟軟的刺,發出不安跟騷動;《深海作業》在硬體與軟體都在於主動尋找文字亮光;《國語》從標題直指語言與認同問題;《忐忑》、《偽神的密林》都以精緻的語言藝術、穿梭於生活不安;《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還給「性」它該有的原始露骨。也有評審注意到,許多部作品都已獲文學獎支持、國家單位補助,或許也影響了出版主題與出版量的集中、提升。
詩集以外各部佳作也延續近20年來的台灣學熱度,但有評審觀察到,這些以台灣歷史文化為題的本地創作,多不再執著認同政治,或對台灣抱持一種舒服自持的態度。從《成為真正的人》、《哨譜》、《新寶島》等三部(類)歷史小說來看,時間與空間皆不再局限於台灣意識的萌芽或台灣土地的形狀;《時光莖》、《貓在之地》、《溝:故事未了,黃昏已來》更從跨國、跨物種、老年世代慾望回望自身;《十種寂寞》對台語漢字化的精準表達,可對照《國語》、《廢墟的故事》的馬華語言經驗與在台處境。
評審們十分共感的是,最終獲選的作品反映的不只是2021年,而是整個10到20年,台灣以及世界對某些議題想像的變化、累積的知識碎片、面對(或製造出的)多元危機。因此多部作品處理生還跟國界,也同步更新知識與心靈的結果。透過這些年度入圍作品(以及更多的遺珠),我們得到知識性的審美、閱讀的愉悅,這是評選會議最後留下的光影與餘味。●
➤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得獎作品如下:
➤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 得獎作品如下:
➤2021Openbook好書獎 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 文學類 決選評審
▇2021Openbook好書獎
▇來看看超過350位讀者的年度好書吧!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指導單位:

主辦單位:
贊助:
合作夥伴: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