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生命是短的,盡最大努力活著:黃崇凱vs哈金談《放歌》

哈金貫以自由與國族間的詰問、辨證和糾纏為寫作關照,新作《放歌》將迴路安置在中國首席獨唱姚天身上,藝術畛域裡,自由與國家主義再次碰撞。這部長篇小說選在疫情高峰、烏俄領土煙硝未止的時刻問世,疫情與戰事下的醫病與生活,無不牽動自由、國家的多重關係,讓《放歌》讀來格外警醒。

➤​從現實推衍出來的移民故事

《放歌》發表會上,遠在美國的哈金與位居台北書展的黃崇凱連線對談,端午佳節,跨世代、跨地域的華人作家團聚,談論著「從流亡到移民——自由不死」。會上由時報出版第四編輯部總編輯嘉世強開場,他提到哈金在《戰廢品》之後,「台灣」不曾缺席,《放歌》還首次出現民進黨,進而好奇小說以英文書寫,美國讀者可了解台灣藍綠對立?好比南加州長老教會的槍擊案,美國媒體或輿論能分辨周文偉的省籍情結?

哈金一開口呵呵呵笑出聲來,黑框眼鏡下一雙烏溜眼珠盯著視訊畫面而非鏡頭,先與十年未見的黃崇凱打招呼,隨之,顛倒問題順序,從後頭答起。


(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哈金認為美國人關注兩岸關係遠大於藍綠衝突,需要有人解釋作為移民社會的台灣,內部有各種歷史與人物背景,不是死板一塊。他筆下的人物姚天進入中國禁區,被政府交代不能與台獨分子攪和,與其說有實體原型,不如說是「從現實生活邏輯推導出來」。他憶起2001年第一次訪台,有聽眾詢問他對台獨的看法?「我說我是外來人,不該亂指點。但這和中共方針不同,從此再也不能回國,連父母葬禮也無法參加,」他說,「這些事情大陸人都明白,我的小說只是戲劇化一點。」

嘉世強繼而追問,這次選擇對政治天真的知名藝術家當小說主角,有何象徵意義?哈金說:「在另一文化環境生存是很艱難的。我看到很多人生存不下去,回到原來的圈子。」那些成為姚天的底氣,無論一個人過去有多輝煌,來到新環境都得重新起頭,變成普通人辛勤勞動。他重複了艱難二字:「那是艱難的過程,也是移民經驗。小說最後寫病痛、治療、革命的過程,過去文學沒有系統描述過。這是我為什麼寫這本書。」

➤國家和個人是寫作核心

畫面一轉,麥克風已在黃崇凱手裡,他侃侃訴說讀完哈金所有作品後的觀察,首先是小說始終討論「自由裡的不自由」,對讀《放歌》和近日再版的《自由生活》最為明顯。兩本書的主角選擇過真正自由的生活,試著一步步將身上的國族束縛移開,透過寫詩、唱歌來尋求心靈和語言上的自由,可現實殺刀般催逼,人不得不放下身段,賣體力掙錢,根本無法享用自由。黃崇凱覺得無論是《自由生活》裡的武男,或《放歌》裡的姚天,掙脫國族掌控後,必須自己摸索與選擇自己想要的。他想到哈金的寫作生活,「不用漢語寫作,必須靠自己摸索新語言去表達自己,反倒在英文世界寫出一片天。」

他也注意到哈金近十年小說幾乎「充滿國家和個體的矛盾和衝突」。細數《自由生活》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生存得仰賴體力活,居間還承受不同種族、文化壓力的交互夾擊。《背叛指南》講述擁有雙重祖國的人,若兩個國家都背叛你,怎麼選都枉然。《折騰到底》是哈金少數充滿諧謔與歡快的作品。黃崇凱拿起手機朗讀小說片段,最末一句「要幹一個國家很難,但國家好像隨時可以幹掉你」,藉由床笫之事諷刺國家,辛辣直率,「正是哈金在小說裡層層遞迴的思考」。

黃崇凱接著談小說時間。《自由生活》聚焦1989到98年,《放歌》則約莫2007至18年,兩者相隔10年,姚天經歷過歐巴馬主政時期。黃崇凱好奇若遇美國總統大選,武男和姚天各自會投票給誰?

哈金不假思索回答,武男投共和黨,姚天投民主黨,因為姚天位居的麻省是民主黨中心。「國家和個人,是我十幾年來思考的問題」,他講這句話時眉心一揪,「特別在國外,母國無所不在,左右人民生活,自由受到限制。但民主是國家、個人有個平台互相對話,特別美國,公民、國家可以講道理,甚至上法庭。」

哈金說他有個美國朋友,與政府打過幾回官司,全都勝訴。哈金當年隻身赴美,太太晚一年半才獲准出來,小孩等更久,竟要4年。那位朋友問他為什麼不起訴國家?哈金感到不可思議。在他心裡,國家始終強大、至高無上,根本不曾思考過人權、自由問題。而今他在小說中思索,「姚天是不情願地成為移民,他知道藝術比國家更長久,所以追求藝術。」

黃崇凱扣住時間軸接續問,《放歌》的主人翁姚天推算約二十多歲,應出生於1970年後,這時中國經濟蓬勃,他們移居美國,已晚哈金一個世代,兩個世代的移民經驗的差異為何?

哈金回應,由於美國政府不提供留學生獎學金,他任職的波士頓大學,中國留學生泰半家境優越,比他這個世代的人來得富有。這群學生畢業後幾乎都回中國,「我們這代人大部分回不去,所以什麼活都做,有人在小學校做清潔工,和現在年輕人的生活軌跡不同。」他說。

「在美國生活下來並不容易,自由可貴,可是對很多中國人來說是很陌生的狀態。」哈金對自由特別有感觸,想到上海封城,連女性衛生棉都有人控管,「自由是沒人管,生存與否屬於個人事情,」他頓了頓,「但那是很可怕的。」

➤​疫情裡的自由

黃崇凱延續哈金提到的疫情實感,進一步問他關於國家、個體各種層次關係。好比前些日子中國政府為了清零,下令上海封城,擅自遷移北京小區,YouTube上流傳公安警察闖進民宅、押走人民的影片,顯現國家暴力。然而,在自由美國,大家瘋搶物資,社會失序,因而有人認為中國統治模式安穩,反而比民主國家好。

「《解放軍報》承認公安警察的行為不對,將責任推卸給底下的人,不檢討上層,顯然是國家意志,這個小細節很重要。」哈金覺得中國為了證明自己優越,強權高效率,但病毒不是靠人的意志就能轉移。美國有人不打疫苗,是自由選擇,甚至現在很少人出門戴口罩,主要是百姓對政府有基本信任。

黃崇凱提到川普稱Covid-19為Chinese virus,身為華裔,疫情裡是否更感受到種族仇恨和敵意?


2021疫情導致攻擊亞裔事件頻傳,人們發起stop asian hate遊行(圖片來源:wikipedia)

「有敵意,」哈金坦率回答,「習近平耽誤疫情是事實,在國外,這需要付很大的法律責任。」

黃崇凱提及美國近年黑人槍擊案、警察過失殺害黑人等社會事件層出不窮。就哈金觀察,有色人種也因黑人社會活動受益不少。縱然種族氛圍未必友好,他仍肯定美國社會的包容度,以加州柏克萊大學出現首位台灣人校長田長霖為例,認為只要足夠優秀,就有機會站上位置。「美國比較理智,素質較高,不一定聽從政府宣傳、輿論。」

別於種族,宗教觸及信仰自由,亦在小說裡開出點線。黃崇凱提到《自由生活》裡武男返回中國東北老家,父母正在練新氣功;到了《放歌》,姚天參加「神韻」晚會,四處登台演出。他將小說對照現實,台灣與世界各地諸多景點常見法輪功信眾拉布條、靜坐,控訴中共迫害,哈金處理敏感議題時,尺度拿捏恐得費心一番。

哈金折返小說的人物心理。姚天的妹妹在東北,那裡是法輪功起源地,一家人加入了法輪功。後來妹妹遭捕,死在監獄,政府始終沒能給出合理解釋。姚天極為憤怒,透過宗教來悼念妹妹。「姚天不是信仰這個宗教,參加神韻晚會,是有個人私情在裡頭,」哈金解釋:「法輪功講求真善忍,滿有善良與抱負。對姚天,他尊敬宗教,那是一種生存方法。」

➤​作品應該要冒犯

「我常覺得你是華文文學的美國叔叔,」黃崇凱語畢哈哈大笑,「在英文世界安家落戶,累積許多作品。」他指出哈金與同輩中國作家的差異,在於小說的時間斷限,中國作家多寫四九年以前,或者更遙遠的歷史古事,像《自由生活》裡的丹寧。但在美國的哈金似乎擁有偌大空間書寫當代中國,「在英文的邊緣空間書寫中國故事,慢慢抵達英文中心地帶,」黃崇凱說:「台灣讀者透過中譯本認識你,美國叔叔講的中文帶著翻譯腔、距離感,好像從另個方向打開寫作的可能性。」


(圖片提供:台北書展基金會)

哈金注意到中、外對「作家」的理解有很大差異。在中國,寫出一本代表作,就能一輩子享受作家光環;但西方世界不然,但凡輟筆,便遭淘汰。「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斷思考怎麼寫出有意思、有趣,又必須嚴肅的作品,所以寫什麼很重要。」他說:「文革、西藏、新疆⋯⋯多少題材,目前都在文學中缺席,作品應該要冒犯,並且在世界文學中找到位置。」

黃崇凱最後以電影《媽的多重宇宙》為喻,重新詮釋哈金與作品。他覺得哈金的筆下人物彷彿是哈金本人在平行宇宙另外開啟的視窗,譬如《瘋狂》的萬堅是哈金留在中國的版本,《自由生活》的武男也許是他寫作不走運、在中餐館工作的版本,透過小說探索生命裡每個歧路世界。

哈金引述契訶夫的經典名言:生命是短的,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盡最大努力活著,歡快地活著,美麗地活著,有意義地活著。他認為此話道出自由的本質,按自己的心意生活外,還有附帶條件,必須對生計、心靈各方面負責。

嘉世強末尾以《放歌》裡的金句作結:「我愛自由勝過一切,哪怕這個自由讓人膽怯或恐懼,哪怕我要花很長時間去習慣。」自由輕快歡愉,自由也肩挑重擔。那大概是「從流亡到移民」,終於明白自由的刻骨心情。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放歌
A Song Everlasting
作者:哈金 (Ha Jin)
譯者:湯秋妍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哈金

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2014年獲選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終身院士。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

著有三本詩集:《沉默之間》(Between Silence)、《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和《殘骸》(Wreckage)。論文集《在他鄉寫作》、《湖台夜話》。2011年起在臺灣陸續出版中文詩集包括《錯過的時光》、《另一個空間》、《路上的家園》。

另外有四本短篇小說集:《光天化日》、《新郎》、《好兵》,和《落地》。八部長篇小說:《池塘》、《等待》、《戰廢品》、《瘋狂》、《自由生活》、《南京安魂曲》、《背叛指南》、《折騰到底》。一部人物傳記《通天之路:李白》。

短篇小說集《好兵》獲得1997年「美國筆會/海明威獎」。《新郎》一書獲得兩獎項:亞裔美國文學獎,及The Townsend Prize小說獎。長篇小說《等待》獲得了199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並入圍了普立茲文學獎。該書迄今已譯成三十多國語言出版。《戰廢品》則入選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入圍2005年普立茲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6-15 11:30
閱讀隨身聽S6EP7》漫畫家穀子、CCC創作集主編温淳雅、編輯林宜柔/台漫隨你看、隨你抖內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習慣用手機或電子載體看漫畫呢?或者你仍然是一位堅定的紙本愛好者?韓國為手機介面發展出的條漫文化,為全世界喜愛漫畫的國家帶來巨大衝擊,《CCC創作集》於2020年轉為數位平台,今(2022)年4月也迎來一次大型的改版。閱讀隨身聽特別邀請到漫畫家穀子、《CCC創作集》主編温淳雅及編輯林宜柔,一起聊聊數位漫畫,穀子還分享了不同階段的創作思考以及為了蒐集資料勇跑男女同志酒吧的有趣故事,相當精采,請別錯過了。

【精彩內容摘錄】

➤從米宗子到穀子,從《莉莉絲與夏娃》到《無能戀愛諮商中心》

温淳雅:目前平台上的作品大概是170幾部,一直往上累積,經常性更新的作品大概15到20部。CCC編輯部不是很大的組織,製作能量大約維持在這個程度,今年4月中大型改版後,希望跟整個台灣的漫畫產業做橫向合作,設立品牌專區,未來有越來越多作品進來到我們的平台,讓《CCC創作集》變成台漫閱讀的集中地。

穀子:我最早在網路上用的筆名是「米宗子」,「穀子」則來自我的Facebook粉絲專頁。創立粉專時,我想換個名字出發,也因為我最早在網路上發表的作品都以穀子的粉專為主,傳閱度比較高,所以大家都叫我穀子。

本來是希望普遍級的作品叫米宗子,偏成人主題的就叫穀子,在編輯認為對讀者來說不好記,索性全部統一為「穀子」。

我的作品的交集,都有「性」這個元素,《無能戀愛諮商中心》是比較輕鬆歡樂搞笑的,以前有部作品《莉莉絲與夏娃》,是讀者普遍認為比較嚴肅的。

《莉莉絲》主要是以女主角的第一人稱為敘事視角,她就讀嚴格的天主教女校,在封閉環境下長大,雖有自己的想法,但性的意識卻沒辦法表達出來,引發了一場悲劇,她又無法向外求助,只能夠把自己鞏固在悲劇裡面。曾有在女校讀書過的讀者在作品下面留言,表示深有同感。

《T子%%走》、《莉莉絲與夏娃》、《無能戀愛諮商中心》這幾本風格跟內容都不相同,對我來說,與其說是思考上的轉變,不如說更像是一種東西畫膩了,想換其他的口味。結束了偏嚴肅的議題後,想換一點歡樂的作品,所以《無能戀愛諮商中心》比較以搞笑為主。《無能戀愛諮商中心》受到歡迎,我一開始感到滿意外的。我的題材比較小眾,以LGBT做核心元素,沒有預期會受到大眾的歡迎。

林宜柔:這部作品圍繞在一群服裝設計系大學生的生活,角色雖然是性少數,但敘述的手法是大眾的,所以可以打中大部分讀者的心。

最初是因為在網路上看到穀子社群軟體上分享的作品,畫了一些Gay跟直女的小故事,都很有趣,所開始跟她邀稿。不過CCC平台目前還沒有辦法上架《T子%%走》這類18禁的故事。那陣子我在看一部四格漫畫改編的日劇《下輩子我再好好過》,故事短短的,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獨立的篇幅。我認為四格漫畫的彈性是很大的,可以做多種變化,很適合在漫畫數位平台上發表,所以當時建議穀子或許可以用四格漫畫的形式發展更長的故事。

➤《CCC創作集》希望成為台漫閱讀的集中地

林宜柔: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首先,編輯會找尋有趣的作者並主動邀稿;另一方面,也接受投稿,再由編輯部討論、評估作品的效益、適不適合在平台上發表等等。

温淳雅:CCC的內容開發,早期會蒐集很多題材,跟創作者分享。以前中研院時期會開題材說明會,邀請多位創作者來聽各種各樣的題材,再由他們來提案。

現在做數位平台,平台閱讀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數位平台也不像紙本有篇幅的限制,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作品都可以在平台上發表,所以編輯會在各種場合尋覓適當的合作對象,大量蒐集不同作品:從社群發表的漫畫、同人販售會的作品,甚至是一些已經有商業作品的作者,我們都可能詢問合作意願。

每一季也會開放一次投稿信箱。徵件的時間明確,對創作者來說也是比較好的,可以拿捏準備與正式投件的時間。徵件完後,我們會經過一段很長的討論,評估哪些作品可以進來。編輯部會先做一次討論,認為還不錯、可以孵育的作品,便會跟作者來回地討論故事大綱、人物設定。

編輯部初步處理一輪後,再與編輯委員會的委員討論,決議哪些作品可以開案。確定開案後,便會開始積稿,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再上平台發表。穩定發表後,也會依照平台上獲得的回饋,提供作者調整的靈感。

➤長篇漫畫的重要性

温淳雅:《CCC創作集》還需要更往市場銜接,有漫畫製作經驗的人大概也會了解,前製過程非常的長,若故事很快就完結的話,讀者也會意猶未盡,應該讓IP能量擴大,作品的效益拉長。一直做小短篇,對整個台灣漫畫產業的從業人員都有點消耗。


【延伸閱讀】 話題》CCC 數位平台大改版 ,新增付費搶先看,租閱、贊助等功能,歡迎用行動支持喜歡的台漫


➤漫畫編輯都做些什麼

林宜柔:漫畫編輯會陪著作者修改大綱、調整分鏡,完稿、校稿。每一位作者的進度不盡相同,編輯會分別處理不同的事情。

若作品牽涉到專業知識,編輯會帶作品請專家兼修,像我目前負責的《海巫事務所》,故事以擬人化的方式處理海洋生物,內容牽涉到一些海洋生物的知識,比如,珊瑚產卵時,寄居蟹和花枝會不會吃珊瑚的卵呢?我們曾請教《海洋博物誌》的作者李承錄,答案是寄居蟹可能會吃,花枝可能不會吃。類似這種非常繁瑣的內容細節,都需要幫漫畫家留意。

編輯也會根據作品的不同,陪作者進行外地的取材,這是比較有趣的部分。不有趣的部分,則是有大量的行政作業。

➤如果主角是個沒戀愛經驗的處男GAY......

穀子:《無能戀愛諮商中心》的主角,是一位「沒有戀愛經驗的處男」,有一部份Gay的讀者表示,他很喜歡沈青這位男主角,很有帶入感、親切感,跟他周遭的人很像。

其實最早用這個設定,是想翻轉傳統的「後宮漫畫」的格套。我小時候常看的男女類型後宮漫畫,男主角常被笑是處男、大木頭,或嘲諷他是Gay,不然為什麼對漂亮的女主角們無動於衷。從故事設計的角度考量,主要因為男主角若一開始就對某位女主角情定終身的話,那第一話就結束了。為了讓故事進展下去,傳統後宮漫的主角總是三心二意,沒辦法對女主角的求愛產生任何反應。

男主角被笑稱是「沒有用的處男」,我覺得這個觀點很有意思,想說乾脆把它變成真的漫畫題材:男主角是真的Gay,面對周遭的漂亮女生,不可能有任何戀愛感情產生。這種逆轉傳統後宮漫畫的主題,算是比較偏漫畫宅的笑點。

這部漫畫也大量從我自己的大學生活取材,我盡量有把它畫得不要那麼像特定真人。有同學看完這部漫畫後,跑來跟我說:「妳是不是在畫某某某?」我就說:「是喔?你覺得是像某某某嗎?」他回:「對啊,我覺得超像某某某的!」但我其實是在畫這個同學他本人,但他本人沒有發現。雖然有所取材,但也都會經過轉換。

以台灣目前的現況而言,如果要往上一層的話,可能是以影視化為目標吧,我當然也會期待這件事情。《無能戀愛諮商中心》調性滿適合改編的,它以現代為背景,場景的需求量不大,也不太需要特效,各種層面的難度上都不高。

➤文史題材責無旁貸,也會陪伴漫畫家熟悉商業漫畫產製流程

温淳雅:《CCC創作集》的任務有經過調整,過去的任務確實是想把文史的題材、數位典藏的內容,透過漫畫的形式轉譯,到了文策院後,目前整體的策略是希望可以做台灣漫畫產業的策進。數位平台是目前全球的閱讀趨勢,營運數位平台的時效需求是很高的,各種不同內容也都可以嘗試,所以數位平台化後,確實在題材多元性放寬了很多,但也比過去花費更多力氣與資源。

剛剛宜柔提到,我們會跟專家取材,或閱讀、消化論文後再回饋給作者,轉化為故事。這類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孵育的作品,由CCC來做,我認為是責無旁貸的。另外一個部分,平台既然有比較大的空間了,我們也希望能協助更多新人嘗試商業漫畫製作的流程,在編輯的陪伴下,面對作品的發表、讀者的反映。

《CCC創作集》的作品《蘭人異聞錄》Kinono(左)與《異人茶跡》張季雅一起接受Openbook的專訪,延伸閱讀:好的漫畫家,畫出自己性癖:Kinono與張季雅的誠實豆沙包

➤內容借重各種數位典藏資料庫,平台設立個漫畫出版社品牌專區

林宜柔:作品若是歷史題材的話,編輯會先搜尋網路上免費的圖像資源,比如找出清代畫作,提供作者參考,協助作品能在畫面上盡可能做到時代的還原。

温淳雅:這個優勢也是CCC一直累積下來的。製作不同的題材時,不可能只靠故事本身,要同時建構當時的服裝、街景,甚至物價。CCC累積了這些年,確實有很多資料庫等相關資訊,協助確認細節的史實。

這個不同領域數位典藏的累積很有關係,近年國際上,數位典藏的趨勢,都是朝著公開的方向,因此,可以對應其他國家相同年代的收藏內容,更廣泛地建構該時代的樣貌。

《CCC創作集》數位平台引進了金流系統,讓讀者付費閱讀,甚至是抖內作者。原本平台上已經公開的作品,過去是免費閱覽的,在我們調查讀者的使用傾向後,已公開的部分仍會保持免費,未來在上線的部分,可能會是「付費搶先看」的模式,品牌專區裡面的出版社作品,也會跟電子書一樣,朝付費閱讀的形式。

另一個部分是開設品牌專區,邀請商業出版社上架作品,甚至有些孵育中的作品也可以用連載的方式,在《CCC創作集》刊登。因此,作品量會越累積越多,希望強力打出台灣漫畫的品牌,讓大家知道,現在上CCC平台,可以看到很多台灣漫畫作品。


CCC品牌專區截圖

原本CCC平台上已經公開的作品都是免費,但我們稍微調查過讀者的取向,應該會再做一些調整:已經公開的部分會保持免費,未來上線的內容,則可能會採取付費搶先看的模式,或者品牌專區裡面的出版社作品,會跟電子書一樣,需要付費閱讀。

我們希望跟出版社的關係是互利的,CCC數位平台也像是漫畫產業鏈中的數位基礎建置,讓各家商業出版社都可以使用。若有題材是適合CCC也適合商業出版社,CCC也可採取共製的方式加入。希望從品牌專區的建立,開始跟出版社有合作,除了作品的曝光,也包含展會、版權等資源分享,讓台灣漫畫作品在更跨域的場合出現。


【數位漫畫平台】系列報導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星球的孤獨,友伴與浩瀚:馬翊航讀夏曼.藍波安《沒有信箱的男人》

在它恐慌之前,它——它是寧靜的。那時我還無法理解,沒有領會它是多麽浩瀚,體會那所有的白晝、所有的夜晚、所有的風與靜謐。

——娥蘇拉.勒瑰恩〈比帝國緩慢且遼闊〉

➤​宇宙的筆記

在讀夏曼.藍波安《沒有信箱的男人》時,我同時在看丹尼爾.艾弗列特(Daniel Everett)的《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夏曼.藍波安的新作,以島嶼人的心靈,流過友善與邪惡交混的「外邦人」,後者以一位(與皮哈拉人相處30年的)外來者的身體,進入皮哈拉人的世界:艾弗列特原本以為是「叢林」的詞「歐一」,其實指涉更大的生物圈、或整體空間;皮哈拉人沒有確切的數字概念,也沒有表達特定顏色的詞彙;宇宙以不同的邊界「米基」劃分出層級。

《沒有信箱的男人》中的達悟宇宙,分成9個空間層次,生活在第五層的善良女神,負責了Ivatas和Irala兩個民族的事物,「我們是獨立的小眾之神」。小女神西.洛伐特,負責之事雖小但重大,她讓人之島上的受孕婦女能夠自然生育,不必再遭遇竹片剖腹、以死亡換新生的難關。此後島上才有了存活下來的母親、一胎以上的孩子,人類像泉水、羊群在島上增加,帶來生氣——這是小說第一章節,夏曼.估拉拉摁傳述的故事,包裹了新生兒從產道中誕出時「pok」的初音,也有為人父母的初名。

說故事的人以外,還有做筆記的人:「月的微光繼續照明人群離去的身影的同時,卻有位異鄉人,正運用月亮微光寫筆記。」那是鹿野忠雄的筆記,在夏曼.估拉拉摁的眼裡是「正在偷竊我的語言智慧」。而仙女洛伐特,也有她的記事簿,紀錄她俯瞰的權責世界裡,所有的生命、祝福與懲罰。他們(小女神、說話人、博物學家)都有其追求的「全部」,是誰的工作有了缺憾?

外邦人的書寫與技術是威脅,遮掩島嶼人的心靈與生命。工具、技術的進入與顯現,從來不缺乏例子。在拓拔斯.塔瑪匹瑪(布農語:Tulbus Tamapima)的《蘭嶼行醫記》(1998)裡,是現代醫療系統與傳統身體撞擊的省思;潘壘導演的《蘭嶼之歌》(1965),則是現代技術的炫奇展示。


夏曼.藍波安(圖片提供:劉嵩)

《沒有信箱的男人》中醒目、帶來複雜痛感的主題之一,是(非自願的)遭逢以及(近於剝奪的)交換,即使交換來的事物似有所幫助(例如斧頭、銀幣),但絕非是利大於弊、以犧牲求進步。那不可逆的滲入,更讓「我們島嶼的靈魂逐漸混濁了」。

相機吸取靈魂,槍彈使受困的人無法動彈,鐵殼船將人帶離島嶼受審,駐在所襲奪了家屋⋯⋯比起神話時間,那不過是百年轉瞬。夏曼.藍波安的寫作(他的說法是向漢語「借貸」)顯然是一種抵抗,一如小說中的各種「取名」:Torii(鳥居)發音像達悟語的「給」,於是鳥居龍藏成為了「給」先生;槍不離身的日本警察被稱作Pawuben/「槍」先生。

賦名是指認,也是在諸多被否定、取消的事物中,取回最小限度的語言之力——但誰都得承認,與達悟人被奪去的聲音比起來,這完全不成比例。

小說分12章,從神話時間到二戰後,匯聚壓縮一次次的浪潮(或災禍),也許夏曼.藍波安的寫作,同樣是一種「筆記」?並非對應書寫文化與知識系統,而更像仙女手中的記事簿(另一個商借的詞?)——縈繞著語言與生命,成為宇宙的一部分。與夏曼.估拉拉摁的任務相同:「把黑色翅膀飛魚神話故事很完整的匯聚,完整的記憶下來,好讓達悟民族有個中心思想,不被其他強悍的外島民族同化,馴化。」

➤共同體到共鳴體

鳥居龍藏有一篇文章〈支那人與紅頭嶼之歷史〉,末尾記錄了這樣的故事:清政府官員曾於光緒三年時赴紅頭嶼勘查,公務結束後,讓一位來自蘭嶼的17歲左右男性,於恆春滯留了3年。由於思鄉情切,他自製竹筏欲從車城航向蘭嶼。但鳥居在蘭嶼時並未見聞此人物,猜想可能途中意外喪生了。這個未上岸事件,並沒有被「筆記」在《沒有信箱的男人》裡,但小說還有更多上岸離岸的心折故事。

夏曼.藍波安過去的作品中,有許多往來大島與小島的生命線,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天空的眼睛》,小男孩巫瑪藍姆與未曾謀面的姑姑(也是人類學家)在蘭嶼島上相會的一刻,血緣與機緣在神祕的海洋飄盪,充滿餘波。

在《沒有信箱的男人》裡,這些陌生的登島者各有職責與磨難,他們是人類學家、軍人、警察、傳教士、商人、教師⋯⋯輪番上岸後,也浪流至不同的結局與命運。小說中有兩段情節令我印象深刻,一段是軍人Keijiro的自殺,另一段是描述棄子、二婚到伊巴雅特島的寡婦,後來又返回島上成為野銀部落的先祖。前者是內在無法平息的戰爭,後者是情意、遷移與求生的動力。


紅頭村駐在所前的合照,前排左起宮本延人、後藤武夫、小此木忠七郎、移川子之藏;後排左起田中先生、鹿野忠雄、馬淵東一。(圖片提供:夏曼.藍波安)

夏曼.估拉拉摁訴說野銀部落這段起源故事時,正是戰後初期,島嶼暫時沒有外邦人,得以呼吸的時刻。即使接觸與慾望的地形、外邦人的面貌(或手腕?)層層疊疊,這部小說中的空氣與暗流,卻往往浮現在此類生死迭代交錯的時刻,形成情節本體外的另類信息。

文化人類學家今福龍太,在〈前往「濱田康作共鳴體」的世界〉,以奄美大島攝影家濱田康作的作品,導引出某種與「大陸」、「國家」模型不同的、諸多力量共振的聲音:

「島嶼當然並非樂園。在那裡,生產時間灰燼的大陸/都市苛刻強烈的燃燒力所爆裂的事物之聲響,低沉地迴響著。〔⋯⋯〕拍打水岸的浪聲不斷重複,但沒有任何聲音是一樣的。」

我想暫時借用這樣「共鳴體」的想像,來理解小說中生命的內在拍擊,以及細微有機的對應。

在過去有限的知識裡,我知道巴丹群島與蘭嶼語言相近,有明顯的親緣關係。但在《沒有信箱的男人》裡,島嶼間的關係是:「天神原初再造一個島的本意是,相互照顧」。這種援助、照護的關係,有沒有可能延展,在我們原來如此有限的生命與宇宙觀裡?小說中最迷人的一場對話,來自於草原民族與海洋民族的相視。達悟學生洛馬比克的Mina Morong(莫榮星座、北極星),與來自新疆伊犁的艾克拜爾.米提斯老師記憶中的Shimal Yultuzi(北星)相互映照:

「他們的默劇如星辰,生活在不同的星球,這個島嶼是洛馬比克的星球;艾克拜爾的星球,他還需更努力地繼續追逐。」

先前提及的電影《蘭嶼之歌》,片中飾演島上神父的演員,正是《沒有信箱的男人》中提到的紀守常神父。在謝永泉《追浪的老人:達悟老者夏本.樹榕(Syapen Sorong)的生命史》裡,夏本.樹榕40年後才有機會看到紀守常神父的影像演出,而神父的「聲音」也被取走了:「那個人就是他,但是那個聲音好像不是他的聲音,我認得他的聲音。」

小說多重的上岸航線,不只寄放了一張百年歷史圖景,也是聲音的命運。他們都是「外」,但也不見得是同一種「外」——他們有各自星球的行李。小說裡「沒有信箱的男人」不只一個,歷史裡的信息與聲音也會迷航。或者在抵達之前,我們至少不再請求同一種聲音。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沒有信箱的男人
作者:夏曼.藍波安(Syaman Rapongan)
出版:聯合文學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夏曼.藍波安

1957年生,蘭嶼達悟族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集文學作家、人類學者於一身,以寫作為職志,現為專職作家,島嶼民族科學工作坊的負責人。1980年代末返回故鄉蘭嶼,重新融入原生文化,親自參與族人造船、捕飛魚等傳統技藝活動,並以獨特、詩意的文字報導紀錄達悟文化。2017年獲得第40屆吳三連文學獎,2018年獲《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評選為台灣當代十大散文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