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36鬆綁生活死結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用褒歌說故事的人

呂坤翰澎湖褒歌選集
呂坤翰、吳明翰著,陳春星繪,小野心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益  
臺語七字仔歌謠,吟唱出澎湖四時的日常風景、土地氣味與人情記憶。節奏清晰、語句質樸的歌詞,不僅細緻描繪了生活的喜怒哀樂,也映現出島民特有的生命韌性與情感厚度。這些歌讓人聯想起詩經的民間采風,也打開一扇以聲音築成的時空之窗。透過這扇窗,所見不只是一種庶民世界的歌謠傳統,更是那些逐漸於現代與科技中消磨褪去的生活的時空膠囊。【內容簡介➤

你的臉屬於我們

一家神祕新創公司終結隱私之路
Your Face Belongs to Us:A Secretive Startup’s Quest to End Privacy as We Know It
卡希米爾・希爾(Kashmir Hill)著,葉家興譯,寶鼎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作者綿密地講了一個自己與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新軟體公司交手的故事。每一步踩空與每一個疑惑都使得我們與數位監控之間的關係,不再是複雜技術或道德高論,而是紐約街上的貼身與日常。而一路探查所遭遇的詭譎和不合理,在在顯示出監控軟體(公司)的宰制性。那些讓人滲出冷汗的情節,令人彷若置身戲劇之中,更將由此延伸的論據與反思轉化為毛骨悚然的切膚之感。【內容簡介➤

明清交替與江南社會

十七世紀中國的秩序問題
明清交替と江南社会-17世紀中国の秩序問題
岸本美緒著,吳靜芳譯,時報出版,660元
推薦原因: 知 
本書為明清社會史經典之作。岸本教授以敏銳的眼光,以及對於社會結構深刻的察知,撥開了明清交替時,國破家亡表舞臺之下,地方的運作、思想的牽引、人心的浮動,乃至訊息的差遲。精彩的論證力與敍事力,使得這部學術論述對一般讀者亦具有相當的可讀性,而用心的譯註更有助於對史實、議題、論點的了解。400多年前的歷史,讀來卻有殷鑑不遠之感。【內容簡介➤

贏球治百病

數據分析如何毀了棒球文化,搞出美國大聯盟史上最大弊案!
Winning Fixes Everything: How Baseball’s Brightest Minds Created Sports’ Biggest Mess
伊凡.德雷里克(Evan Drellich)著,顏佑丞譯,八旗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棒球書一般只有棒球迷會拿起來翻,但這本大聯盟黑幕卻很推薦大家都來瞭解一下。不只是因爲打假球 、違規電子設備這些記憶猶新的慘痛教訓,當運動一旦發展成為資本遊戲,其歪哥起挫之多端,絕不下於金融舞弊。贏球爽治百病,但副作用多多,小心後遺症,還有奧運。【內容簡介➤

被推倒的偶像

十二座塑造歷史的雕像
Fallen Idols: Twelve Statues That Made History
艾莉克斯.馮.藤佐曼(Alex von Tunzelmann)著,楊芩雯譯,聯經出版,47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對於急欲轉型尋求歷史真相、推倒權威以求正義立起的台灣,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參照。書中以世界各地、在不同歷史時刻曾經有過存廢爭議的12座著名雕像為題,討論負面遺產、政治符號、記憶媒介、情感政治等「歷史」的多面向議題。這是一部屬於當代的公民課本,要求思辨而非尋求共識。【內容簡介➤

溫河幻覺

Waterlogged Dreams
井子著,慢工文化,33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翻開這本漫畫,確實會直面台灣作者受日本GARO系漫畫語言影響後、有著極容易辨識的視覺風格。但在風格之外,這部長篇在敘事與空間的營造上依舊具有十足在地的質感:從辦公室、醫院、公寓等生活空間框架出的人際關係與距離,正是讓角色困住的成因,也是作品的核心。兩位角色因職業被迫移動與不動,而兩者發生交集後,動與不動的外部物理性,往內部深層推進開展敘事與生命,以十分溫柔的方式安撫了漫畫中的角色與讀者。【內容簡介➤

彼岸的川婆

李昂著,九歌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李昂愛鬼,驀然寫出了一個活靈活現的靈界,人間宣示少了,靈媒宮廟神明們反而得以恣意生長,艷幟高張仙拼仙,看得人暗喜連連。曲徑通幽的情節像朝聖,勾勒出島國獨特的信仰風景。在川婆的召喚下,集體潛意識轟然浮出水面,為「靈異三部曲」下了一個震震不絕的句點。【內容簡介➤

失物之國

The Land of Lost Things
約翰.康納利(John Connolly)著,歸也光譯,麥田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相隔19年,康納利將現象級的暢銷作《失物之書》融進《失物之國》,繼續跨時空深描童年、失去等主題,但又將照護、母職帶進奇想空間。是其獨特的成人黑暗童話續作,也是不同世代的讀者都能連結的經典再現。除了小說創意,康納利的英語寫作以優美聞名,跨越類型框架帶有文學性,也考驗了各種語言轉譯後的在地呈現。【內容簡介➤

洛夫克拉夫特傑作集

敦威治怪譚
ラフクラフト傑作集:ダニッチの怪
H.P.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田邊剛(TANABE Gou)著,李彥樺譯,獨步文化,108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田邊剛簡直是洛夫克拉夫特另一個視覺靈魂,其漫畫改編永遠能提煉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精髓,又創造出獨立的藝術性,以及電影感十足的娛樂性。閱讀這套作品,會在特定的畫面駐足,會被筆觸細節吸引。漫畫改編更加成洛夫克拉夫特文字獨有的恐怖感,擴充感官經驗與想像界線。【內容簡介➤

美式資本主義時代

商業帝國的誕生與經濟循環的死結
Ages of American Capitalism: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喬納森.利維(Jonathan Levy)著,張馨方譯,衛城出版,1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思 
這套看似大部頭、標題太過硬派的著作,其實是近年最容易入口的資本主義結構史專著。此作的經緯與核心為「美國經濟生活編年史」,不將視角留在上層結構、政治權力系統或商業巨頭,而是從生活層面如戰爭動盪、家庭轉型、消費體驗來佐證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與問題,也為當代全球經濟困境帶來歷史線索。【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漫畫編輯.江上英樹專訪2》不追求連載,而是創作一本漫畫:與松本大洋的交手故事

➤到松本大洋家裡,把原稿搶過來出版?

:請談談您眼中的松本大洋,從最早的合作、期間《GOGO MONSTER》那3年的轉折。我們還曾經聽說這樣的謠言,說最後是您作為本書的責任編輯,到松本老師家中,把老師還不夠滿意的原稿給硬搶過來出版的⋯⋯有這麼一回事嗎?

江上英樹:哈哈哈哈!怎麼可能去幹這麼可怕的事嘛。更別說對方是松本大洋了。

跟大洋先生的交情是⋯⋯他最早是從講談社出道的嘛。我當年是土田世紀老師的責任編輯,大洋就是看了土田老師的作品驚為天人,由於想要在同一本雜誌上出道,就畫了一回完結的短篇作品〈STRAIGHT〉到《月刊Afternoon》的四季獎參賽⋯⋯

在這部單篇作品之後,於《Morning》上開始《STRAIGHT》的連載,之後也出了兩集單行本,不過這套作品現在已經絕版買不到了。不只是我個人而已,無數的讀者們也希望《STRAIGHT》能夠重出,不過作者本人就是不願意⋯⋯

:其實我們在做台灣版《東京日日》的時候,「作者簡介」中都還有將《STRAIGHT》列在過去作品欄裡面。但是在做最新這一本的時候,就被要求把這一部作品拿掉。

江上英樹:其實像我現在重新讀《STRAIGHT》還是覺得很讚啊。當初在講談社獲獎的單篇完結版本⋯⋯就算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也依然是很不得了的作品,可是本人一定覺得很抗拒吧⋯⋯

總之,當初看到《STRAIGHT》就讓我注意到這位超酷的新秀。不過一開始不是我去接觸他的,而是另一位小學館的編輯崛靖樹先生⋯⋯松本大洋最早在小學館《SPIRITS》發表的作品應該是《ZERO》吧,我當時就很想去當他的編輯。

當然崛靖樹也一直是大洋先生的粉絲,從《ZERO》、《花男》、《惡童當街》到《乒乓》,雖然我也在同一本雜誌的編輯部,不過一直沒有直接負責過他的作品。在那之後的《GOGO MONSTER》才讓我直接負責到。

➤「週刊連載」像勳章,卻不一定適合所有創作者

:聽說在《乒乓》結束之後,松本老師有去參加法國安古蘭書展,當時江上先生您也有跟他去是嗎?

江上英樹:我應該沒有跟他一起去過安古蘭。至少在《乒乓》為止,我都沒有機會直接參與他的作品。是說維基百科上面好像有寫說我有負責《乒乓》⋯⋯不是我寫的喔,然後崛靖樹還為此氣得個半死,一直要我去改(笑)。

總之,世間的確是有些人以為我是《乒乓》的責任編輯,還是要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澄清一下。

在畫《乒乓》的時候⋯⋯其實應該是在《乒乓》之前就是這樣,松本大洋的創作方式⋯⋯其實大家應該也看得出來,就不是那種量產型的作家嘛。所以從在畫《惡童當街》、《乒乓》那時候就有「追不上週刊連載步調」的跡象了。

花兩個禮拜畫一週份的原稿,等積稿積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才上連載,等積稿消化到快沒得用了,再安排一段休載的時間讓他重新積稿⋯⋯雖說日本的漫畫業界自古以來就將「週刊連載」的經歷視為一種勳章,但是像大洋先生這樣的創作型態就是不適合週刊的生態嘛。不說別的,像他那樣的作品也很不容易靠助手來協助作畫。


松本大洋《乒乓》內頁圖(大塊文化)

➤創刊《IKKI》:為不適合週刊連載的創作者設計的舞台

:請問當時松本老師有多少助手呢?

江上英樹:我想想看⋯⋯除了從學生時代就是好友的永福先生以外,應該就一個助手吧。就我的記憶,從角色到背景道路人等等的墨線⋯⋯其實應該全部都是大洋先生他自己畫的。畢竟個人風格那麼強的筆觸,也很難容下別人的畫風。不過好像也有例外,據說女性角色主要都是由他太太,同樣也是漫畫家的冬野女士主筆負責的。


2003年發行的《月刊IKKI》正式創刊號。封面為松本大洋於「SPIRITS増刊IKK」第一期開始便持續連載的作品《No.吾》。

回到《GOGO MONSTER》來,2000年那時候我做了一本名叫《IKKI》的漫畫雜誌。辦這本雜誌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為那些明明極為出色優秀,但或許不適合週刊連載的創作者,讓他們有個合適的舞台。

「週刊連載」的確是很不得了的成就與勳章,但也有許多並非將「週刊」視為唯一目標的作家。從一開始的隔月發行到後來的月刊《IKKI》,就是聚集了許多像這樣類型的漫畫家。催生出《GOGO MONSTER》的過程,其實也有點像是這樣的脈絡。

在《乒乓》之後,身為編輯的我很想讓大洋先生能夠不受連載的束縛而直接畫單行本。我也相信漫畫家多少都是憧憬這樣的創作形式。

拿電影來打比方吧,電影是一種封閉的空間裡,從開始到結尾完整在觀眾面前套裝呈現的一種形式。有許多漫畫家也可以不受連載期間來自外界的聲音,讓作品在問世的瞬間,就以最「完整」的型態一次傳達給讀者。

連載當然也有連載的好處,無論是週刊或是月刊,每週每月連載下來,讀者以及編輯的聲音和意見有機會隨時反應出來,能夠幫助創作者在第一時間去調整方向,讓作品愈來愈好看、愈來愈有趣。然而這同時也必須面對降低「完成度」的風險。

我過去曾經與一位非常有名,創作出無數經典作品的漫畫大師合作過,他很善於在作品中埋大量的伏筆,若是運用得當,很多伏筆就會收得非常漂亮。然而在連載的過程中其實也常常出現完全沒被回收的伏筆。對他而言,竭盡全力讓每一期的連載內容緊湊精彩才是第一要務,前後的劇情或是設定上是否有矛盾破綻反倒是次要的考量。

➤畫了半本後,松本大洋:「我想全部重畫」

江上英樹:能夠讓自己從頭到尾全權決定所有的劇情安排與伏筆、負起作品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的⋯⋯該怎麼說呢⋯⋯像是為讀者提供一個縝密細緻完整的世界,我想漫畫家大都是有這樣的嚮往,會想要嘗試的。當時大洋先生想要試看看這樣畫,我也希望有人能嘗試這樣的創作方式。

說實話,有本錢這麼玩的作家本就非常有限,畢竟畫一部完整的作品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在作品完成出版之前等於是完全沒有收入。如果是擁有自己的工作室、有員工要照顧的作家,就必須隨時保持一定的工作量才有可能維持住營運成本。而大洋先生他並沒有太多像這樣的經濟負擔,再加上單行本也賣得不錯,讓他有條件可以嘗試這樣的創作模式。

只是⋯⋯一開始實在是沒想到會花這麼長的時間。照他之前其他作品的步調,近500頁的原稿應該要畫1年多吧,就算畫得再慢一點,2年左右應該也夠了。結果卻花了3年的時間。

我想跟他現在不想讓人去看《STRAIGHT》的原因很像吧,畫到一定的程度後再回過頭去看自己的作品,一定會出現很多不滿意的部份。

如果是在雜誌連載,就算是有不滿意,到了截稿日你還是得要適度地妥協放手讓它過。可是一旦失去「截稿日」這層關卡,會無止境地要求盡善盡美⋯⋯

在製作的過程中,我們當然也持續就每個章節從草圖分鏡做討論修正,不過在差不多畫完半本左右的時候吧,他跟我說想要全部重畫⋯⋯當然最終是被我攔住了啦(笑)。

你剛剛一開始問的那個「有沒有原稿給硬搶過來出版」,要說硬搶過來是太誇張了啦,不過一路用力推著他邁向終點是多少有的。

➤最初的分鏡通常是最精彩的

江上英樹:記得當時井上雄彥老師聽說大洋先生用這樣的方式在畫《GOGO MONSTER》,也曾經表示羨慕得要死,說自己也超想像這樣子畫。然而大洋先生本人在畫完之後也明確表示過,他絕對不會跟人推薦這樣的創作形式。

漫畫創作應該常常碰到這樣子的情況,一旦腦中想到了堪稱傑作的靈感,最早畫出來的草案分鏡稿通常是最精彩的。然而當漫畫家真的開始把這部作品畫成書了,在那個漫長的創作過程中,作品往往會失去一些當初最原始、最純粹的一些什麼。

《GOGO MONSTER》從構思到完成花了那麼長的時間,儘管整體的完成度都更高了,但一定還是有些一開始想要呈現,但最後卻沒有出現在作品中的東西吧⋯⋯

這麼一想啊,漫畫還真的是不簡單。就算是那些來投稿的新人,光是有能力把一篇作品好好畫完就已經是相當不得了的偉業了,更何況是那些職業作家。換作是我,這麼麻煩的工作是絕對幹不下去的。


松本大洋《GOGO MONSTER》內頁圖(大塊文化提供)


松本大洋《GOGO MONSTER》內頁圖(大塊文化提供)

➤從「把這些內容匯集成書」,變成「讓故事變成什麼樣的一本書」

江上英樹:回到《GOGO MONSTER》,要是一開始是在雜誌上連載,一定會被抱怨頭一兩回缺乏起伏。某種程度我也滿慶幸它沒有被連載的節奏感給干擾到,才得以讓它最終能用這樣的內容問世。最終的高潮竟然畫出了連續好幾頁全黑。一般連載作品怎麼可能讓人這麼玩嘛⋯⋯

話說回來,其實那幾頁原本都有內容、也都有被好好畫上線稿完稿,是在都畫完之後才被塗黑蓋掉的⋯⋯很難想像吧?

總之,也因為不受到連載的影響,所以在規劃這部作品的完成型態時,可以用完全不同於連載作品的思考邏輯來進行。不再是「要怎麼把這些內容匯集成一本書」,而是「想讓這個故事變成什麼樣的一本書」。從裝訂、封面到扉頁,全都是作品創作的一部分⋯⋯大洋先生他自己也說這樣搞實在是太辛苦、再也不會想要玩第二次了,我想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是認真的。

大洋先生在畫《GOGO MONSTER》的那段時間,我應該同時也在規劃《IKKI》的陣容。他在畫完《GOGO MONSTER》之後就來幫忙連載《No.吾》了。不過《No.吾》就不是我擔任責任編輯了,是由編輯組長平井負責。

《No.吾》我也真的非常喜歡⋯⋯這部作品是從2000年開始畫的嘛,其實原本預設的是節奏更明快的動作冒險漫畫才對,不過在隔年2001年碰上911事件,整個世界局勢瞬間變得非常動盪不安⋯⋯

➤浦澤直樹《20世紀少年》與911事件

:我們也有聽說過,松本大洋老師原本打算在《No.吾》放進更多的動作、戰鬥戲,但是因為911事件的關係,整個作品的走向有了很大的改變。2022年台灣版《No.吾》上市時我們在套書裡送讀者海報,編輯部為這張海報挑了一張十分精彩的戰鬥場面,然而在請小學館確認的時候,那張圖被松本老師否決了。老師自己另外挑了一張「No.王」看著女主角沉睡的圖⋯⋯因為那時候正好碰上烏克蘭戰爭爆發。

江上英樹:果然⋯⋯創作者都會有這種類似的心情呢。說個題外話,911事件發生當天,我碰巧人在浦澤直樹老師的工作室,當時《20世紀少年》才連載開始沒幾年吧⋯⋯

應該正是差不多要畫到「血腥除夕夜」那個東京陷入一片火海場景的時期。而就在當天,我們一起看到新聞畫面⋯⋯大概是第一架已經撞上去,而第二架飛機正接著往大樓飛去時的畫面。浦澤老師他看到畫面後,手上的畫筆就停下來、畫不下去了。


日本漫畫家浦澤直樹(攝影:yves Tennevin

我記得他後來也因此有改掉一部份的劇情安排⋯⋯有一段主角「健兒」彈吉他唱歌的段落,應該就是因為911事件而被畫出來的。漫畫家為了創造筆下的世界,平常就積極地接受各式各樣來自外界的訊息,我想愈是誠懇真摯的創作者,愈是容易受到影響吧。

不管是911事件或是311震災⋯⋯一方面希望能透過作品呈現在那個當下自己最真實的感情與訊息,另一方面,卻又非常抗拒輕易地將實際的事件、以「借景」的方式直接放進自己的作品。

當然會有這樣糾葛的絕對不只浦澤直樹老師而已,一旦意識到自己的作品有可能影響到無數的讀者,因重大事件而在創作時愈加深思考量,好像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從「兩個小男孩」的創作核心到「少年們的群像劇」

江上英樹:好像離題太遠了喔⋯⋯趕快回題吧(笑)。總之《No.吾》因為連載當時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氛圍多少就被影響得有些沉重了⋯⋯之後大洋先生與他好朋友永福一成合作《竹光侍》。當時長年擔任過大洋先生責任編輯的崛靖樹先生還在《SPIRITS》,感覺像是好不容易等到《No.吾》畫完,終於有機會把他搶回《SPIRITS》畫了。

《竹光侍》的原作永福一成先生跟大洋先生真的也是老交情了,感覺就像是兩個好朋友一起玩得很開心這樣。話說回來,他們在《竹光侍》中挑戰的畫風也實在是相當大膽呢。

再下一部作品《Sunny》,這部就很難得的是由我身兼雜誌總編與責任編輯的作品了。大家應該看得出來,《Sunny》與大洋先生過去作品的架構一樣,故事都圍繞在兩個小男孩身上。

《STRAIGHT》是如此,《ZERO》中即將引退的拳手五島與新秀特拉比斯的對決也算是這樣的關係,《惡童當街》的小黑小白就更不用說了,之後《乒乓》中的「月」與「星」也同樣套入了這樣的格式。《花男》雖說是父親與兒子的故事,但本質上也是描寫兩個小孩對決的故事。《Sunny》應該可以算是這些以小孩為主體的眾多作品中的集大成吧。

《Sunny》這部作品強烈帶有松本大洋老師童年經歷的色彩。其實老師長年以來一直都想要找機會好好畫這樣題材的作品。當時他就有跟我說,覺得現在可能是畫出這個故事唯一的機會了——直到今天為止,那一切對自己來說都還太真實了,所以沒辦法透過作品觸及這一部份,然而要是錯過現在這個時機,或許就再也沒有辦法畫出童年的自己了。

【番外篇】

漫畫編輯.江上英樹專訪1》「最大的壓力,100%來自如何讓作品精彩」維繫住作品的螺絲:編輯〉刊登之後,討論度非常高。編輯部特別再精選訪談中未被整理出來的Q&A,與讀者共享:

➤上窮碧落下黃泉,如何與漫畫家首次接觸

馬世儀:當心中有一位「想和他合作看看」的新銳漫畫家,接觸或提案的過程會是如何呢?

江上英樹:前面提到神保町的漫畫專門書店「高岡書店」,我幾乎每天去那邊翻看新刊漫畫。如果覺得有不錯的,我也還是會買下來,然後想辦法去接觸那位漫畫家。畢竟能出單行本,表示這個人應該已經有畫過幾個月甚至幾年的連載,算是有些經驗的作家。如果這本是講談社出的,那當然不能直接去講談社問「可不可以給我這位作家的聯絡方式?」嘛。

所以只能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去找出聯繫方式並設法聯絡上,然後提出企劃,說服對方跟自己合作……接著才總算可以帶著案子去找總編輯,說「我想推出這樣一部新的短篇或連載作品」。最後,也才終於能從被公司指派的漫畫巨匠的作品裡逃出來(笑)。

最初看到感興趣的作品都會煩惱該怎麼聯絡上那位作家,後來發現單行本的後記裡,有時候會有一些線索。我最早聯絡的,是出過光文社單行本的山本直樹老師。他第一部以「山本直樹」名義發表的作品是《まかせなさい!》。因為他以前是用「森山塔」這個名字畫成人漫畫的(儘管當時孤陋寡聞的我連「森山塔」都不知道),作品帶點情色成分,但同時也很有哲學、文學氣息,而且線條也很漂亮,我當時看到就覺得這作品真不錯。

光文社是講談社系的出版社,他們也不可能把聯絡方式給我吧?這時候我發現,單行本後記裡寫到,他朋友幫他寫的解說文提到「他的太太在某出版社打工」。

馬世儀:哇,竟然是從這條線循線追上去的啊!

江上英樹:沒錯。雖然也不是百分之百靠得住,但我就是根據那篇後記裡的提示去聯絡那家出版社,然後設法聯繫到他本人……最後真的見到面了。所幸那時候《SPIRITS》算是滿受歡迎的雜誌,只要以《SPIRITS》的名義開口邀稿,基本上不太會有人拒絕。

就這樣,從「是否願意在《SPIRITS》畫」開始談。當然老師也有其他工作在身,我們就一起討論「從什麼時候開始」去安排時程,也會討論內容方向,「那就照這個感覺走吧」,這樣喬定了,才總算能把這個案子拿去跟主管提案——如果他們看了說「不錯喔」,我才終於能開口問一句「那我可以把那位大師的作品交給別人負責嗎?」這樣(笑)

有點像是……燙手山芋接力賽吧,一路把炸彈往後傳給後輩這樣。嗯……將大師說成「炸彈」是有一點不大妥當啦(笑)。當然,負責大師的作品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不過說真的,還是自己從零開始打造新作比較有意思嘛,工作起來也更有成就感。當然也不是每一次弄出來的新作都會順利啦……但負責大師的作品,真的就是不會想被佔掉太多時間。


日本漫畫家山本直樹作品舉隅

➤挖角漫畫名家土田世紀的始末

馬世儀:我在2019年看到一篇網路上的文章,提到您把土田世紀老師從講談社「挖角」過來的故事。說您一拿到聯絡方式,就立刻從東京當天來回到秋田去拜訪他——當時土田老師才剛在講談社開始連載,您還是等了好幾年。在那段等待的時間裡,也不斷定期去秋田拜訪他……能請您再多談談當時的情況嗎?

江上英樹:其實基本上就像那篇文章寫的那樣。我當時真的覺得土田世紀很不錯。應該是《Afternoon》的增刊號之類的吧,他得了《Afternoon》的「四季賞」,得獎作品也刊登在那期裡。我一讀到就被他迷倒了。

馬世儀:一見鍾情了是嗎?(笑)

 江上英樹:還真是一見鍾情(笑)。我打從心裡想讓他來幫我們的雜誌畫。但他已經在講談社連載了嘛,自然也不能直接去人家的編輯部要人。就在我煩惱該怎麼辦的時候,剛好在跟漫畫完全無關的雜誌《寶島》上,看到一篇土田世紀的訪談。我就打電話給《寶島》的編輯部,問他「可不可以給我這次採訪裡那位土田世紀先生的聯絡方式?」,結果對方很快就給我了。當然一定是有先經過他本人同意啦。

當時土田老師已經不在東京,而是回到秋田了。我想說那就去秋田吧。那時新幹線也只通到盛岡,從那邊開始要轉搭田澤湖線的特急列車,當天來回。我們是在秋田車站前的某間咖啡店見的面,大概連兩小時都不到吧。彼此認識了一下,然後稍微聊了聊我就回東京了。

馬世儀:那您大概等他等了多久呢?

江上英樹:嗯……應該是兩年左右吧。那時候《永ちゃん》都已經出了。我就是特別喜歡《永ちゃん》的結尾畫面。

一開始我注意到他的作品《未成年》,然後還有《永ちゃん》……我是在《永ちゃん》完結之後,才終於去見他。見面的時候時他才剛開始要開始畫《タックルBEAT》,我就想著等他把這一部先畫完再說。

但他後來又開始了另一部叫《》的作品,是黑道題材的。我就這樣一直等到《》也結束了。這些作品實際連載的時期應該都不難查到。

其實在他還沒畫完上一部作品以前,我們就已經大概談好要畫什麼題材了。那時土田老師說他想畫演歌題材的作品。當時的《SPIRITS》是主打都會感、很時髦的風格,突然說要畫「演歌」,我一開始有點意外,但同時也覺得這樣很讚。故意選演歌這種題材,在滿是時髦作品的雜誌中插進那種「老派」的反差感,反而讓這部作品變得很新鮮。我想說既然要做,就來給他做大的。所以當時還特地請到演歌界的大師──北島三郎先生來幫這部作品題字。就像這樣為土田世紀老師在小學館的新作品做準備、炒熱氣氛。

馬世儀:您當時大概多久去一次秋田呢?比如說一個月一次之類的?

江上英樹:應該沒到一個月一次吧,不過因為真的很想要他(在我們雜誌畫)嘛,為了表現誠意以及刷存在感,我應該是跑得相當勤的。而且我想對土田老師來說,能在《SPIRITS》連載,應該也是一件滿風光的事。

馬世儀:《SPIRITS》確實給人那種印象呢。

江上英樹:當然在整個過程中,也有討論之後他跟講談社之間該怎麼處理之類的問題,大概這樣持續接觸了差不多兩年。有一次不是在那家咖啡店,而是真的去了老師家。不太記得是吃了晚飯,還是錯過末班車所以留下來過夜了……記憶有點模糊,但確實有去過他秋田的老家。

開始連載之前,因為《俺節》是描寫一個出身自津輕的男生的故事嘛,我們還一起去青森的津輕取材。那時候太宰治的老家「斜陽館」還是一間旅館,我們就住在那兒,還一起泡了澡呢……還真是懷念。總之連載就是在那樣的過程中開始的。

➤只有真心相信,才能出口的「我真的很喜歡你的作品」

馬世儀:當作家情緒掉到谷底,開始說些「我真的不行了」「我沒資格活著」這類喪氣話的時候,聽說編輯有時候會需要像個心理諮商師一樣,讓他們重新找回自信、重拾創作的狀態是嗎?

江上英樹:講得好像是什麼專業心理師似地(笑)。不過我覺得這件事的根本還是在於,我手上負責的,基本上都是自己打從心底喜歡的作家。我是發自內心地認為這個人的作品真的好,所以才會想跟他一起合作。沒有這個前提其實很難撐下去。

至少對我來說,我總是抱著「我真的很喜歡這個人的作品」這樣的心情在工作。所以即使對方陷入嚴重的情緒低潮,我也能很自然地說出「你是很有才華的,我真的很喜歡你的作品」這樣的話,而且是完全發自內心。希望他們能相信,也希望這樣的心意能傳達出去。

當然如果是什麼大師級的人物就另當別論了。畢竟在這一行裡頭做了那麼久,難免有機會碰到那種自己不太喜歡、但不得不負責的作家。這種時候工作就會變得很辛苦。因為只要心裡對對方沒有那份「喜歡」,很多事就很容易會卡住。

馬世儀:果然,若是少了那份「喜歡」的熱情,是沒辦法真的撐住這份工作的呢。聽到這段話,我馬上想到的就是《東京日日》第2集的最後一回,青木回老家之後,林小姐搭新幹線追去找他的那一幕。他們電話裡的對話,真的就和您現在說的內容如出一轍。


松本大洋描繪漫畫編輯的作品《東京日日》中,漫畫編輯林女士接替主人公鹽澤成為漫畫家青木的責任編輯,其關係變化是貫串全作的重要支線(大塊文化提供)

江上英樹:是啊,《東京日日》裡面像這樣描寫「編輯與作家之間各種關係」的場景還蠻多的。其實當作家真的像這個樣子陷入低潮,需要你去幫他做心理諮商的時候,那真的是騙不了人的。說出來的話是不是出自真心,對方其實感覺得出來。到了那種情況,我只能說我真心相信的話,也只會說那些話──「你還有繼續畫下去的能力」「我真的很喜歡你的作品」這樣。

馬世儀: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話,還真是說不出來呢。

江上英樹:當然啦,編輯畢竟也是工作,不可能對每一位作家都抱著同樣的愛。但就算不是一開始就喜歡某位作家,也還是可以試著說服自己去找到他作品的優點,試著找出作品中,自己過去可能沒有注意到的特色等等。像這樣的努力,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就算作家性格比較強硬,或者態度上不太討喜,只要我心裡覺得「他的作品真的很棒」「他的創作才華與他那麻煩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也只能認了)」,即使其他編輯都敬而遠之,只要心裡那份「我真的喜歡」是真實存在的,我想我就有信心能夠跟對方繼續合作下去吧。


【7/15 下期預告】【江上英樹專訪3】

離開小學館11年後,江上英樹如何看待「編輯」這份工作?本回專訪,江上分享了自己也希望投身「創作」的想法。從數位轉型、國際化布局,到為鐵道地景奔走,江上思索著屬於自己的舞台該是什麼模樣。也談他為何總能將宅題材拉出大眾共鳴,揭示一位優秀漫畫編輯,如何「將主題思辨到極致」。

編輯與創作的核心是什麼?一起踏入江上英樹的思索現場。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7-10 11:53
現場》過動公寓裡的怪咖:王和平《怪咖啡因 blame it on the caffeine》詩專輯計畫

第一次見到詩人王和平,是在曾經設於華山文創園區的紅氣球書屋。那時我們共同參加詩擂台,一種舞台性質的詩歌表演。王和平朗讀《過動公寓》裡的〈敬我們的過動公寓〉,中文與粵語夾雜,非常迷人。追蹤他的IG,發現有一場演出在臺南,然而點進連結時,已經是活動結束,貼在網路上的照片分享。我立刻私訊詢問,請他下一場務必通知我,我想去。

終於,等到最近的一次演出,在溽熱的午後舉辦的詩專輯《怪咖啡因》導聆會。演出場地位於聲色Sounds Good的地下一樓視聽室。王和平正在臺前調整樂器lyre,一把橫躺在桌面上的琴。他一邊調音,背景是有點電子迷幻風格的鼓聲。

在王和平正後方的牆上,投影一段截取自朵卡萩(Olga Tokarczuk)《雲遊者》書中的文字,彷彿今日表演的邀請函:

儘管同樣映入眼簾,讓人聯想到曼陀羅根,依附子宮生長,子宮是一種賞心悅目的肌肉,纖細勻稱,很難想像曾幾何時,竟有人相信它會在身體裡遊蕩,讓所有人心驚膽顫。無庸置疑的是,身體裡的器官都是經過謹慎包裝,以便長途旅行。而她的陰道也一樣,沿著形狀切開,揭露當中的秘密,短短的甬道,盡頭是死路,感覺上全然無用,只因它壓根不是通往身體內部的途徑。陰道的盡頭,是一個沒有出路的內室。

搭配〈怪咖啡因〉演出的限定飲料,是由聲色Sounds Good設計的怪咖啡因特調:「葡萄柚冰美式」,確實「怪感」十足。

演出前的間接照明,將王和平的身影團團包圍在巨大音響、筆電、混音器、吉他、效果器,與各式各樣的器材線之中,彷彿置身於他的巢穴。王和平一身黑色造型,連襪子也是全黑。(因為他希望現場是更黑的狀態,沒想到連造型都這麼一致用心。)演出開始前,燈全關掉,只剩下投影的亮度,以及電腦旁小小螢光綠的桌燈、製造氣氛的一小串燈泡。

燈暗不久,音樂進來,王和平唱了一些像是暖身問候的序曲,接著進入開場說明。《怪咖啡因》的詩專輯脫胎自詩集《過動公寓》的二部曲,王和平邀請參與者盡可能放鬆自己,不論身體或感受都希望調整到最自在的狀態;可以當作他是一場夢的DJ,邀請參與者緩慢共同入夢。此外,王和平也分享自己曾經想像莎弗(Sappho)帶著樂器,唸一首詩,因此重新思考,關於作者跟表演者之間的定義,且幻想能回溯口述文學的傳統,像從前一群人圍著火堆說故事。

昏暗中,跟著投影與聲音的指引,一同翻動手中的詩集,來到第一首〈走來走去〉。王和平藉由詩中的情境,以樂器帶出背景的環境音,雙腳打著拍子。明明坐在檯上的木椅,透過音樂,彷彿真的在原地走起路來,進入詩中的情節,體驗一段沉浸式的口述文字。

手腳並用的同時,王和平有時混音,有時敲擊lyre的琴弦,創造豐富的聲景。像被丟進空曠的地底廢墟。王和平閉上眼,繼續吟詩,中文與粵語交替、混雜。音樂結束後,他聊天般談起這首詩的背景,立體了文字內容的厚度。

投影切換到下一首詩〈迷宮內在〉的前導,王和平聊起關於貪食蛇遊戲的戲劇化困境,投影同步來到詩集的文字。導聆會現場聽到不少關於詩作背後的故事,包含寫詩的起因與念頭。〈貪食蛇〉的音樂響起時,電子效果的成分多了點迷幻太空感,王和平的身體跟著旋律,微幅擺盪。內容是《怪咖啡因》的錄製成品,昏黑的環境中,令人逐漸失去時間感。

音樂結束後,王和平聊起第三首曲目〈敬我們的過動公寓〉,背景故事與照片輪番登場,他想用這首詩致敬過往的魔幻時光。當他開始表演時,我發現先前在詩擂台聽過的版本,與今日演出所創造的質感,南轅北轍。譬如中文與粵語的交錯,讓人猜不到下一句會聽到什麼語言,有時以為是中文,但聽不懂,看著詩句的文字,才意識到是粵語。像這樣的陌生話語帶來的聆聽感受,莫名令人上癮。尤其這首詩有一句「要不要再來一杯」,不斷誘惑著,與這次的限定飲品一樣瘋狂,難以抗拒。

當文字作為共通語言的文本時候,王和平在先前詩擂台的表演是手拿詩集,站著朗讀,這次詩專輯的演出則是更有靈性、更活潑地自由玩耍。譬如來來回回的重複與跳接,就算不看文字,也可以單純享受字詞間的情感與情緒流動。王和平詩集的文字像是壓縮檔,詩專輯的呈現則宛如解壓縮。

導聆會在現場氣氛逐漸像將睡未睡前,近乎失去意識的狀態,音樂將文字的質地轉換成更難以捉摸的生命體。《過動公寓》裡的詩作充滿日常的生活感,王和平藉由音樂的實驗與聲調的戲耍,將簡短的句子,有機地重複排列組合,化作綿延的意識漫遊。

王和平的嗓音帶點鼻腔的摩擦感,適合神遊,而他的音樂與曲調,過動的詩意,不斷在彼此對話、自言自語,反覆交替,中文、粵語、英文,多重混雜。不知為何,讓我想起《色情白噪音》裡的一些畫面。一個小時的表演告一段落,中場休息時,現場燈亮,投影上出現王和平的個人介紹,背景的照片是他在東華唸書時,從住處的窗景看出去的風景。左下角角落放上一個Google翻譯的截圖畫面,左側的英文:「sound-sculptor-writer, when she zones in.」右側的中文:「聲音雕塑家兼作家,當她進入時。」

下半場的另一個小時,王和平分享的內容,主要來自他就讀臺大音樂所博士班時,接收到的創作上刺激。譬如,他提出關於聲音與語言的路徑、聲音與語言的移動、甚至性別與社會環境,會如何影響到聲音與語言的表現。

王和平回憶,當初第一個用力製作的專輯《路人崇拜》,完成後卻沒有用一樣的力氣去推廣。之後,他陸續出版兩本文字作品,包括小說集《色情白噪音》和詩集《過動公寓》,也因此發現台灣的作品推廣流程,似乎是先出書,接著辦新書發表會,有機會還可以全台巡迴辦分享會。於是當他從《過動公寓》取出詩作,完成最新的詩專輯《怪咖啡因》後,決定把這樣的流程反過來;他設定全台的巡迴日期,逐一完成大半的巡迴演出,最後再辦今天這場,相當於發表會的導聆會,準備迎接專輯上市的日期。

王和平用他熟悉的音樂語言,挑戰文字語言的邊界,產出新生的閱讀體驗。其質地與調性,都與純文字的差異甚大。聽完王和平的故事與音樂,再回頭去讀詩集,有更多體會上的加乘。

這次的《怪咖啡因》使用復古感的卡帶形式發表,已在嘖嘖上募資。今日的導聆會徹底刷新想像——王和平如同莎弗,在成為詩人以前,他先是一個音樂人。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7-09 19: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