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在機器的時間裡說一聲再見:讀金英夏的《告別》
《告別》是金英夏自2013年《殺人者的記憶法》後,相隔9年終於出版的長篇小說。金英夏是當代韓國指標性的作家,不管在網路或是平面、影視媒體中,都擁有高知名度。他的小說創作一直藉由不同主題、背景,關注著人類作為一種存在,既集體又各自獨立的意義。
出生於1968年的金英夏,《告別》除了揭示他的創作歷程跨越了「五字頭」,在許多面向上,也跨越了許多過往的風格。比如他的小說開始由許多歷史現場,來到了科幻的近未來。
《告別》發生在一個人與機器、AI同時存在的世界。在南北韓早已統一的某個時代,社會的分歧不再屬於民族,更是種族性的。《告別》的主角,男孩「哲」和他的父親(一家著名科技公司的研究員)過著舒適而平靜的生活,突然之間遭逢劇變,哲被帶到機器人集中營,在一個看似不真實的所在,卻初次感受到充滿原始情感的混亂世界,同時面臨了精神和身體上的危機。
在《告別》中,許多角色都曾多次爭論著關於「最好不要出生」的命題,這類場景與提問,就像是金英夏成名作《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中的邏輯鏡像。而「哲」面對自我身分的困惑,不斷自問的那句:「我是我認識的人嗎?」更是金英夏小說中永恆的一道,如同《光之帝國》中的隱藏命題。
➤科幻是為了觸及哲學的殼
《告別》以近未來為背景,重新編織了記憶、認同和死亡的主題。金英夏嘗試以近年熱門的「科幻」作為說故事的方式,不同於韓國科幻先驅金寶英的名作《物種源始》中,一篇篇如同科幻史詩般的大戰與疫病與進化論,也與近年大熱的韓國科幻代表作家金草葉、千先蘭不同——她們溫柔且珍惜地穿越宇宙光年,關注每一個物種的身與生,由外及內。
金英夏的首次科幻長篇,更似一次長長的自我問道與問學之旅,藉由「哲」與不同存在的相遇,《告別》其實是一道貫穿整本書的「哲」之議題:「人,或者是意識存在的意義?」
金英夏筆下的科幻,都是為了作答哲學的根本提問,他也並不留戀於科幻的機殼之中。人類在故事中成為不需辯證而弱化的存在,當「人」身為終有一死的生物,小說也必須處理這避無可避的死亡問題與身分問題。但同時,金英夏更花費了無數心力在生與死、相遇與分離的辯證。
比起人類,這本書的存在主體,更是AI意識、機器人、半機器人與複製人。金英夏不再討論真與假、虛與實,而是逐步以他的小說模型,將一切化為實存。人與機器的交會在終結,正因為意識到「死亡」存在,而確定了此刻與此身的存在,如同「哲」的父親所說的:
「不是有句很有名的話說,充分發展的技術與魔法毫無區別。人類不喜歡上當受騙,但對魔法卻十分寬容,甚至還很開心雀躍。若想讓機器人認為自己是人類,就要把記憶力和演算能力等控制在普通人類的水準,取而代之的是,必須讓它們感受到恐懼、後悔和喜悅等的人類情感。但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讓機器人知道無論怎麼掙扎,終將有一天會死掉。只有意識到人生不是永恆的,所有感情才會變得迫切。」
戰爭依然存在,卻都被推向背景,人與機的存在,俱成為一種宗教性的探討……《告別》的世界中,散落各地的報廢機器人的意識,最終會被上傳到雲端,透過網路與現存最優秀的人工智慧相連,成為一種「集體智慧」。它們無需人類的幫助,自己就可以設計出更高水準的人工智慧和最新型的機器人。可以說,「對它們而言,並不存在個體的界線與自我。也許它們和螞蟻一樣,以群體的形態共生⋯⋯
但這樣的存在是活著嗎?不只如此,過往經常被視為靈魂是否存在的證明——創造故事的能力,也在《告別》中被金英夏層層剝離。小說中,作為集體意識的發言人「達摩」如此定義了人類文明中的經典與故事:
「故事難道不是人類為了賦予自己毫無意義的人生意義而創造的發明品嗎?」
「妳說的故事,真有那麼厲害嗎?我也是近似人類的機器人,所以了解故事的結構,也思考過何謂故事。不過我的想法還是與妳有些不同。我認為故事反而讓人類變得更加集體和暴力。與自己的意願無關而誕生的人類,為忍受毫無意義的痛苦,發明了這種名為故事的、極易上癮的精神毒品。」
「故事暗示了人類所經歷的痛苦是有意義的。最受人類信奉的兩種宗教,其實源於同一個故事。那個故事說,因為最初的人類犯了錯,所以才要經受痛苦。人類以這種方式,用故事賦予了痛苦意義,還聲稱神只會給人類可以承受的痛苦。」
在「達摩」以人工智慧匯集的集體意識裡,他甚至指出了過往人類無法理解的宇宙景況: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好奇為什麼外星人不來找我們。我覺得這是因為外星人也進入了沒有故事的意識世界,早已釋然了生與死的問題,所以覺得沒有必要走訪其他的星球。但我們還沒有進入到那個次元。現在既有我,也有你;既有我的故事,也有你的故事。無論我們的身體是由什麼、以怎樣的方法製造的,我們從降生到死亡就是一個故事……我再也不讀小說,不看電影了。小說和電影就只是為終將一死的人類譜寫的頌歌。但若沒有人生有限的前提,就不會觸動人心,帶來感動。正因為人生僅有一次,且難逃一死,所以人類才會迫切地想要擁有一切。」
當死亡並不存在,我們都將無法從任何故事中得到近似「向死而生」的感動,也才能如同「達摩」所言的,重返宇宙精神。
➤與故事告別
或許你也發現了,《告別》的魔法開關,始終與有限、終結、死亡相連。《告別》中也存在著無數的告別,伴隨著「哲」的成長與自覺,以及無數他經歷的漫長辯證,走過許多幾乎像是小說失誤般的忘情論述,讀者終於與「哲」一起再抵達了另一處未來,舊世界幻滅,他所存在的世界確實地更靠近了「宇宙精神」的狀態。
當親人不存,舊友與舊傷都被埋進時光之墓,縱然我們都知曉只要繼續存在,那麼至少還有一個故事不被寫完,無法成立。金英夏把這個故事的完成,交還給了「哲」,只要一個按鈕,他將能作為統一意識、機器智能的一部分永生下去。
如你我所見,故事被完成,金英夏在小說結尾留下了一個太虛幻境般的全息投影,消弭了國界與一切科幻、文學,甚至歷史的敘事。那一定是寫作者在夢中見到的場景,無法被想像出的寂滅之美。
2020年,金英夏完成這部小說的初稿《機器的時間》,從時間破繭,最終凝鍊成《告別》。他談最初寫作緣起,或許與他所有的小說一樣,都是一種告別。人生的交會全如同《法華經》中的「會者定離」一般,死亡與有限確確實實地存在著,有會必離、有生必死。
故事這件事,或許是人類的執念。就像潛藏在不同語言裡的「告別」,往往都藏著一縷再見,會者定離,而去者必返。●
➤金英夏系列作品暨新書《告別》2024巡迴講座
▉台北場:他們的散文地圖――陳栢青談金英夏的「旅人之眼」
- 時間:5/11(六)1430-1600
- 地點: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洛克廳(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
- 主持人:作家 謝哲青
- 對談人:作家 陳栢青
- 【報名連結】※前30名報到入場者即可領取限量作者親繪壓克力手機支架鑰匙圈(報名順序非報到順序)
▉台中場:親愛的局外人――吳曉樂談金英夏筆下的歪斜世代
- 時間:5/18(六)1430-1600
- 地點:中央書局(台中市中區臺灣大道一段235號)
- 主持人:作家 謝哲青
- 對談人:作家 吳曉樂
- 【報名連結】※前30名報到入場者即可領取限量作者親繪壓克力手機支架鑰匙圈(報名順序非報到順序)
▉高雄場:在失去中新生――黃崇凱談金英夏對人類韌性的召喚
- 時間:5/25(六)1430-1600
- 地點:誠品生活高雄大遠百店(高雄市苓雅區三多四路21號17樓)
- 主持人:作家 謝哲青
- 對談人:作家 黃崇凱
- 【報名連結】※入場限量贈送黃崇凱手寫明信片,前30名報到入場者即可領取限量作者親繪壓克力手機支架鑰匙圈(報名順序非報到順序)
▉台北最終場:打動南韓26萬讀者的心――會者定離:金英夏談最新長篇小說《告別》的前世今生
- 時間:6/1(六)1430-1600(不含作者簽書一小時)
- 地點: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洛克廳(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
- 主持人:作家 謝哲青
- 對談人:《告別》作者 金英夏
- 【報名連結】※入場限量贈送謝哲青手寫明信片,前50名報到入場者即可領取限量作者親繪帆布書衣(報名順序非報到順序)
告別 |
作者簡介:金英夏(김영하) 1968年11月11日生,是韓國進軍國際文壇的先鋒作家,不少作品已經在美國、法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荷蘭、土耳其等十餘個國家翻譯出版。他畢業於延世大學企業管理系,1995年在季刊《批評》上發表〈關於鏡子的冥想〉,登上文壇。2004年,韓國文壇颳起了強勁的「金英夏旋風」。他以短篇小說〈哥哥回來了〉、〈珍寶船〉及長篇小說《黑色花》在一年內勇奪黃順元文學獎、怡山文學獎,以及韓國三大文學獎之一的東仁文學獎。一年之內集三個著名文學獎項於一身,不僅成為年度文壇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是韓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罕見傳奇。他不只擅長運用媒體推廣文學,也關懷社會議題,並且勇於發聲。他擅長描寫都市生活的冷冽、無奈,現代人的黑暗面是他關注的主題,性愛與死亡更是他直接大膽的著力點。評論家將他比喻為「韓國的卡夫卡」,足見他的作品為讀者帶來的省思與衝擊,有其重要的代表性。 |
OB短評》#469 穿梭空間與時間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農的N次方1+2
解嚴後1987・88年臺灣農民運動+農村再生發展的挑戰
林純美、黃仁志著,財團法人稻草人基金會,90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益
這本臺灣近40年來的農業運動志,道出20世紀後期社會逐漸以商、以資本為尊之下,農民與農業的困境。第一冊回顧1987年以來臺灣的農運發展,第二冊則偏向建言與展望。作者與農運關係密切,全書內在理路格外清晰。第一冊不僅陳述運動的過程,也為重要的參與者立傳,事與人的交織,讓運動本身更顯立體。而大量當時於現場拍攝的照片,被攝者的姿態與神情,正是「何為社會運動」最好的說明,甚至成為一部勞動者攝影展。【內容簡介➤】
●失根城市
當代都市的斷裂、擬仿,與公共空間的消失
Variations on a Theme Park: The New American City and the End of Public Space
邁克爾.索金(Michael Sorkin)著,賴彥如譯,大家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樂 益
本書為美國都市計畫與建築領域的經典之作,於1992年論及城市發展帶來的問題,放眼今日的臺灣仍具有效性。學者們透過各自研究的個案,指出原來被認為具有活力、成為人類文明榮景象徵的都市,在過度發展之下,其核心與本質如何被掏空。華麗而不斷被複製的外殼,喻示著「都市」與權力的關聯,卻與人們交流、情感的虛空成反比。過去的醒世,映照成今日的反思。【內容簡介➤】
●商跡
日治時期到戰後台商的海外拓展故事,管窺台灣在世界的影響力
曾齡儀、郭忠豪、王文岳、謝濬澤、許瓊丰、楊子震、陳尚懋、楊豐銘著,曾齡儀主編,麥田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台商是時常在新聞媒體被提到的人群,甚至是會影響國家動向的人群。本書集結扎實的研究,改寫為較平易的文字,讓我們了解台商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足跡。故事及於歐、亞、非,從大商號到小商家,為台灣人在外的奮鬥描繪出多樣的圖像,也剖析出他們在政治情勢轉變中的挑戰與對策。【內容簡介➤】
●亞洲海洋大歷史
從葉門到橫濱的跨海域世界
In Asian Waters: Oceanic Worlds from Yemen to Yokohama
達瑞克(Eric Tagliacozzo)著,閻紀宇譯,春山出版,69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不要被嚴肅的書名嚇到,這本書和讓人昏昏欲睡、正經八百的歷史教科書完全不同。作者由深厚的史學素養出發,走出象牙塔裡的書齋,實際前往亞洲海域的各個角落,藉由旅行所見所聞,以及大量口述訪談的積累,一一勾勒過去和現代之間的脈絡。不僅讓這本書成為一台在古今之間反覆穿梭的時光機,也打破空間的限制,點出海洋為人們帶來的連結。沒有一座島嶼是孤島,沒有人是孤立的存在。亞洲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經由人與人互動,不同網絡堆疊下的存在。【內容簡介➤】
●海邊
By the Sea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Abdulrazak Gurnah)著,宋瑛堂譯,潮浪文化,5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古納的後殖民書寫其實不怎麼後,而更像某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角色們總是活在歷史的陰影中,近乎眷戀,於是認同更扭曲,歧視更精巧,轉型正義也越轉越糾結。氣定神閒的文字卻有如柳葉刀,一劃下去就被皮下脂肪吸住,好一陣子才會湧出黑黑的膿血來。【內容簡介➤】
●走進北國
挪威、瑞典、丹麥之旅
Travels in The North: Exemplified by the Author’s Drawings
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著,廖婉如譯,馬可孛羅,40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獨
恰佩克七度問鼎諾貝爾文學獎,能文能畫,還給了機器人一個響亮的名稱——Robot。這份百年前的北歐遊記,清新可喜,寥寥幾筆的速寫插圖尤其吸睛,點出了北歐東歐共通的童趣,令人想起哈謝克、赫拉巴爾、昆德拉一脈相承的四兩撥千金。【內容簡介➤】
●漫畫之國MANGALAND
常勝、致怡ZEI、PETER MANN、路徑著,大辣,48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樂
這部四手聯彈的漫畫集,企劃鬼馬而自信,同一角色,卻有不同的畫風和聲道,參差交錯的互圖性,營造出平行世界的迷幻感,像噴了大麻素製劑。【內容簡介➤】
●地緣政治
印度新強權
劉必榮、李世暉、方天賜、歐錫富、黃恩浩、翟文中、張孟仁、湯智貿、邱師儀、魏錫賓、巫仰叡、陶雨融、柯筆辰、林俊宇著,明白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一般的印度書,要不是身心靈,就是摩訶波羅多,這本高光漂亮的國產佳構倒是極度入世,將寶萊塢背後的軟硬實力做一次性披露。權謀折衝的地緣政治也談得引人入勝,恍如西天再臨——當然是高科技的。【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