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134這個夏天!和孩子一起踏上奇幻旅程
●暑假作業我決定!
かめきちのおまかせ自由研究
村上詩子(村上しいこ)著,長谷川義史(はせがわ よしふみ)繪,張桂娥譯,東方出版社,250元
推薦原因: 趣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眼看暑假已經來到最後一天的下午四點半,作業進度卻全數歸零,小學生龜吉如何在豬隊友的幫助以及家人的吐槽下,發想點子並完工交差呢?——這樣臨時抱佛腳的慌張心情,相信很多大小讀者都經歷過吧。澎湃共鳴隨著情節持續沸騰,配上長谷川義史的搞笑不負責插圖,句句頁頁逗得人嘴角發酸啊。暑假有這本書熱鬧作伴,保證無聊通通退散。【內容簡介➤】

●蛋蛋勇敢出去玩
The Egg Incident
思琪.漢歐爾(Ziggy Hanaor)著,黛西.溫特(Daisy Wynter)繪,郭庭瑄譯,晨星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這書根本是衝著經典童謠〈humpty dumpty〉來的,把原本歌詞中蛋頭小子易碎又悲慘的命運,一段段一項項翻轉過來,原來許多恐懼都是自己腦補出來的,跌倒反而是成長的開始呢。跟著逗趣的漫畫圖像與角色對話一路往下讀,起起伏伏的劇情很有意思,每個轉折處都做足了戲劇效果,每項難關也在勇氣加持下豁然解鎖,巧妙幽默的敘事不但顛覆了老故事,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內容簡介➤】

●未曾上映的電影
Films die nergens draaien
尤里克.戈爾德維克(Yorick Goldewijk)著,薛慧瑩繪,林敏雅譯,未來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文 創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一張電影院名片開啟了凱特的不思議冒險,在偌大漆黑的放映室裡,她穿越銀幕回到過去,完成了未竟的思念,長久以來的心底傷痕終得撫慰。在交錯的過去與未來之間、在精構的寫實與魔幻之間、在出色的轉折與隱喻之間,作者細膩刻畫出一個小女孩如何用堅毅外表掩飾內心孤單,隨著神祕的情節逐漸鬆動情感,最後迎向淚光閃閃的成長結局。小說文字質地優美,面不改色揭露人生的傷,亦傾注無盡的溫柔療癒,讓人生一瞬不只留下遺憾和眼淚,往前看往後看,仍有體諒,仍有和解。【內容簡介➤】
●酪梨很想問
我是水果還是蔬菜?
Avocado Asks
文、圖:阿部桃子,賴潔林譯,大穎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到底是水果還是蔬菜?That is a question——看著一臉困惑的酪梨在超市裡忙著自我鑑定,小讀者們肯定也跟著搖頭晃腦左思右想,哎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越想越糊塗呢。但在遇到樂天派的番茄後,所有煩惱都迎刃而解啦。是什麼不重要,好吃又百搭才重要!幽默輕鬆的小故事配上簡單有趣的圖像,讀來真有讓人拋開煩惱的愉快感。相似相異都無妨,喜歡自己最重要。【內容簡介➤】

●長頸鹿的數學世界
Giraffe Math
史帝芬.R.史溫伯尼(Stephen R. Swinburne)著,吉雷多.范雷李歐(Geraldo Valério)繪,劉清彥譯,維京國際,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圖
適讀年齡:小學全年級(7-12歲)
長頸鹿跟數學到底有什麼關係?且讓作者說分明。他在書裡用了大量趣味的幾何、測量、比例等概念,向小讀者們介紹長頸鹿生態知識,舉凡牠們低頭喝水的姿態、身體上的斑紋印記,身高體重視力以及瞳孔腳蹄的大小,都可以用數學來解釋、來對比、來記憶,配上清晰易懂的圖像,一旦讀了就過目不忘呢!看似輕薄短小的一本書,卻把動物與數字的奧妙之處結合在一起,知識份量與色彩風格拿捏得剛剛好,一切從孩子的觀點與角度出發,每頁都有大飽眼福的驚喜感。【內容簡介➤】

●大象哈努
奔向自由的旅程
Saving H’non: Chang and the Elephant
阮莊(Trang Nguyen)著,吉特.茲東(Jeet Zdung)繪,盧相如譯,菓子文化,63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繼前一本《守護馬來熊的女孩》之後,來自越南的動物保育作家阮莊再次與讀者分享她的真實經歷:幫助一隻年老大象脫離苦虐環境,返回大自然,甚至重拾與同類及人類間的信任……其中的苦與難、淚與笑,用漫畫形式活生生、赤裸裸地展現,讀者彷彿身臨其境,共赴一趟永誌難忘的即刻救援。成熟細緻的圖像畫出了野林生態的優美與粗獷,也刻劃了人與動物之間的不棄與掛念。劇情起伏驚心動魄,知識解說深入完整,藝術情感亦豐沛到位,為整篇故事迴盪出不俗的氣味。【內容簡介➤】

●好舒適的貝殼
A Shell is Cozy
黛安娜・哈茨・阿斯頓(Dianna Hutts Aston)著,希薇亞・隆(Sylvia Long)繪,張東君、邱郁文譯,水滴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牠們不僅舒適,而且美麗,是登陸遁海的盔甲戰士,是潮間沙灘的發光寶石,更是許多建築服裝藝術創作的靈感繆思——這本書用絕妙的藝術繪圖以及多元角度,介紹動物界中的第二大門類:軟體動物(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貝殼」),每一頁皆細緻絢麗、錯落有致,挾帶著令人著迷的散文氣息。邏輯清楚且優雅,圖文靈動且豐富,單元分類跨越了生物、科學、文化各個領域,知識含金量遠遠超越期待,絕對值得讀者細讀珍藏。【內容簡介➤】

●蝴蝶少女的奇幻旅程
Monarca: A Novel
文、圖:利奧波德.高特(Leopoldo Gout)、伊娃.阿里吉斯(Eva Aridjis),謝慈譯,字畝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適讀年齡:國中、高中職(13-18歲)
戴上神祕生日項鍊後,伊涅茲身上長出了層層疊疊的鱗片翅膀,在空氣中奮力振動著,熟悉的能量與渴望流竄全身。她明白,命定的漫長旅程已然到眼前,唯有不斷往前飛,才能留住心愛的人與記憶。這本小說以墨西哥民間傳說為基底,文字與圖像都瀰漫迷幻濃烈氣味。4個章節分別以卵、幼蟲、蛹和蝴蝶為題,巧妙呼應青春少女的成長與迷惘,生命觀點與型態不斷轉變,寫出了自然生態的壯闊奇景,也寫出了世代記憶的牽絆纏綿。【內容簡介➤】

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圖像表現.創意
現場》石滬也能是共通的語言:楊馥慈談「離島出走:尋回失落的海洋之心」 ft. 莊世瑩
身為島國之民,潮汐日日沖刷海岸,多數人卻忘了,大海實際上與我們的生活那麼近,澎湖女兒楊馥慈與澎湖媳婦莊世瑩也曾是如此。講座伊始,楊馥慈談及由關注地方創生議題的一人出版社「裏路文化」所出版的《回到滬之島:澎湖石滬與里海生活誌》這本書時,滿是感謝。
2020年10月,裏路文化主編董淨瑋推出雙月刊《地味手帖NO.02 風土技藝:留住文化留住人》,邀請彼時投入石滬修復及推廣工作已3、4年的楊馥慈,寫下〈看見澎湖之最,海洋的心脈〉一文,其後更鼓勵她出書。楊馥慈說:「當時思考了一段時間,覺得是很好的一個機會,因為文字能協助我們,把在做的事觸及到不同的層面。」
人們總是好奇,楊馥慈為何會對石滬有那樣深的感情?她說,離島土地小、工作機會少,導致大量青壯年人口外移,兒時的她自然也嚮往都市生活。但當她到本島讀書生活後,卻發現自己有了鄉愁。然而,離島孩子返鄉不易,高昂的交通成本是一大阻礙。
➤從修復石滬,找回與家鄉的連結
2016年,楊馥慈與夥伴曾宥輯獲得水保局「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獎勵,有了一筆返鄉駐村的基金。之後,她偶然參觀了朋友家待修的石滬,「開始感受到,原來家鄉有很多我不太認識的面貌。」找到連結,家鄉的一切顯得如此新鮮,楊馥慈下定決心要回澎湖闖蕩,而且就要學習修復石滬。
有了這個起心動念,楊馥慈開始身體力行地認識澎湖海人隨著潮起潮落、日日不盡相同的生理時鐘,也因此與「紅羅村石滬工班」的「坤師」洪振坤結下不解之緣。儘管常因砌石堆得不對,被師傅一腳踢走,楊馥慈也因此明白了「沒有無用的石頭,但你要找到它最有用的角度,放在最適合的位置」這樣的人生哲學。
石滬更默默回應了她過往的人生叩問。起初,家人不解她為何回鄉,阿嬤更對於孫女成為「做工的人」頗有微詞。直到她說出是在學習修石滬,不僅拉近了家人之間的交流距離,更意外從阿嬤口中得知自家就有一口滬。楊馥慈在文獻中也確實查到了阿公陳德水的名字,可惜的是,這時老人家已無力親自帶她走抵此滬。
所幸到了隔年(2019),大愛電視台前來拍攝《熱青年》紀錄片,導演潘信安想出辦法——讓阿公手持無線電對講機,在岸上口述,指引楊馥慈跨越潮間帶,一步步踏上自家的滬。楊馥慈說,正是石滬,讓她「找到回家的路」。
➤石滬帶路,連向世界
石滬還引領楊馥慈看見更寬闊的世界。投入田野調查後,楊馥慈逐漸認識到石滬其實是跨國界的捕魚方式,她格外喜歡一個說法——石滬,是漁業文明的活化石。
因緣際會,5年前楊馥慈受日本學者之邀,代表台灣參加「世界石滬首腦會議」,今年3月則赴沖繩石垣島與築紫女學園大學交流。當她走在當地稱為「海垣」、形狀卻與澎湖魚鱗狀的弧形滬再相似不過的捕漁場時,不禁感動落淚。
在習於求新求變的今日,致力傳統文化的保存,那些無法被量化的價值,經常面對諸多不解與質疑。然而楊馥慈說,「滬讓我看見海洋是沒有邊界的,即使國家不同、語言不通,滬仍讓我們得以相連。」
順著《回到滬之島》的書寫章節,楊馥慈向聽眾介紹石滬分為弧形滬、單滬房石滬、複數滬房石滬、未辨識石滬這4種型態。調查至今,澎湖群島推估有多達654口。
楊馥慈分享了位在吉貝的「公眾滬」、也是她最喜歡的一口滬──瀨仔滬。此滬因建在布滿礁岩的海域,漁源豐碩。一個個供滬主站立捕撈丁香魚、向內凸起的短石堤「滬牙」間,水底魚兒悠游穿梭,在楊馥慈的眼中猶如海中森林。
隨著生活與石滬日益緊密,加上協助擔任「紅羅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坤師投入社區營造,楊馥慈結識了愈來愈多熟齡朋友,包含書中記錄的柳鳳阿嬤、得利阿公、麗華阿姨等人。書籍出版後,她將書送給柳鳳阿嬤,阿嬤起先擔心,真的有人會對她的故事感興趣嗎?又驚喜於自己故事在書中所占的篇幅之多。後來,楊馥慈留意到,阿嬤會將書帶到菜園,休息時翻一翻。她才醒悟,無論這些阿公阿嬤識不識字、有無讀懂書中內容,這本書的出版,對他們都有不同凡響的意義存在。
如今,教楊馥慈學習織八卦網的得利阿公,以及教導她了解加工海產魚灶種種的麗華阿姨,皆已從海海人生畢業。他們依循自然規律,即便艱苦依舊認真度日的人生態度,已然復刻在楊馥慈的身上。
➤找到回家的路 vs. 找到家的路
講座後半場由莊世瑩主講,她也和楊馥慈一樣,都為石滬著迷。講座前一日她跟隨澎湖生活博物館主辦的兒童夏令營,前往湖西菓葉村實地探尋潮間帶生物時,一眼就辨識出不遠處的海邊有一口石滬。去年Openbook好書獎的贈獎典禮上,莊世瑩興奮得像個小書迷,上前向以《回到滬之島》獲得年度生活書的楊馥慈道賀。莊世瑩說,「如果馥慈是找到回家的路,那麼,澎湖之於我,是『找到家』的路。」
約莫40年前,莊世瑩在中研院民族所擔任研究助理,跟隨研究員進行澎湖的王爺信仰調查。這個彼時連台北都沒跨出過幾次的城市小孩,來到離島感受到的文化衝擊不亞於出國:台語不輪轉,又聽不懂「澎湖腔」,時常被當地人質疑是不是國稅局派來查稅的。挫折的淚水,只能滴在夜間返回馬公市的公車上。
直到遇上風櫃里的「送王」大典,莊世瑩跟著信眾走在烈陽下,被一位顯然觀察她許久的船長招呼回家裡吃飯。隨後跟著當地人按照習俗跪拜時,莊世瑩不禁淚流滿面,感覺自己終於被風櫃人接納了。當元宵節到來,風櫃人找她一起去「乞龜」求福,於是莊世瑩慎重地許下對未來的美好祈願。祈願顯然相當靈驗,第二年,她便嫁給了澎湖出身的人類學家王嵩山,成為澎湖媳婦。
結婚生子後,莊世瑩投入兒童文學領域。2015年,受澎湖縣文化局之邀,她以在花嶼執教的一位老師為主角藍本,結合過往在澎湖調查民間信仰的經驗,創作出「晃晃老師系列」首部作《晃晃老師的禮物》。這本書不只入選「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並獲得「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讓她加倍體悟到澎湖在地文化的珍貴,就算是年幼的孩子、甚或不熟悉相關內涵的外地人,依然能得到觸動與共鳴。
於是,當第二部繪本的出版機會來臨,莊世瑩便以石滬為主題,透過專家林文鎮、柯進多等人的協助進行田調,融入初次戰戰競競、踏上逾一公尺高的滬堤時,吉貝孩童的淡定與對外來者的熱情等回憶,創作出「晃晃老師系列」第二部《石滬股份有限公司》。
書中耆老口述丁香魚會像潮水般湧來、連牛車都來不及載的豐收場面,便是楊馥慈的阿公津津樂道的往日榮景。而莊世瑩自身當年乞龜的美談趣事,則成為她創作「晃晃老師系列」第三部《平安龜實驗室》的靈感。
➤走在修復人與海洋關係的實踐道路上
在莊世瑩眼裡,石滬不只是各個滬主的家族資產,也具有凝聚村落的力量。她回應楊馥慈提及的,有些公眾滬會有一股或兩股屬於村落的宮廟,「這其實體現了澎湖人的敬天敬神,石滬不只是經濟的,也是社會的。」人類學研究中常會製作許多世系圖,若套用進石滬中,必然能建構出相當有趣的人際與經濟網絡。
《石滬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那一年(2016),恰巧是楊馥慈與石滬結緣的開始。楊馥慈提到,她最初返鄉,尋找關於家鄉的各種文本資料時,曾從《石滬股份有限公司》這部繪本得到許多啟發和觸動。莊世瑩則表示,不知是否就是俗話說的「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在她筆下,故事末尾,晃晃老師對三劍客阿明、阿東、阿弟提議要成立一間「寶貝石滬股份有限公司」,三個孩子面對寬闊的大海,一一說出各自的心願:
這些其實是莊世瑩默默埋藏的冀望,沒想到正與楊馥慈以及「離島出走isle.travel」這幾年的努力不謀而合,「所以當我看到馥慈的書時,整個人都起雞皮疙瘩!」
莊世瑩很感動,能有年輕一輩的楊馥慈和她的夥伴們,一起走在修復人與海洋關係的實踐道路上,更盼望未來有更多的人,共同找回與海親近的生活。也許,就從認識石滬開始。●
【島讀共同體】完整專題,陸續上線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